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四大發明演變傳播影響

四大發明演變傳播影響

發布時間:2021-06-11 17:03:52

⑴ 誰能給我些四大發明的傳播過程和影響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建議去http://iask.sina.com.cn/b/9034459.html?from=related這里看看 更詳細~~

⑵ ———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有什麼重大意義

先說紙吧,105年,蔡倫將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加工成了新的書寫材料---紙,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使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之後造紙術傳入歐洲,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紙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使得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都有了革命性的進步,傳播到歐洲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提供了文化載體。再說說指南針,最初叫做「司南」,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指南針應用於方向測定,對於軍事和經濟生活有些重要的作用,對航海業的發展意義特別重大,指南針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再傳入歐洲,指南針為明代航海家鄭和遠航東非等地提供了條件,就世界范圍來說,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證。然後我們在說說火葯,火葯的發明,與古人煉丹的長期實踐有關,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然後傳入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其它的就不廢話了,直接說影響:1:改變了人類作戰的方式,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2: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能力;3: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為資產階級打垮騎士階層創造了條件。最後說說印刷術,最初為雕版印刷術宋代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影響: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歐洲,推動了歐洲印刷術的進步,推動了歐洲社會進步,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出現准備了條件,補充一點:印刷術是由波斯傳入西方的。

課本資料+課堂筆記+純手機手打。

⑶ 《四大發明》成就表(時間、人物、發展、傳播、影響)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⑷ 四大發明對外傳播的時間及影響

造紙術,發明者傳說是東漢時期的蔡倫;印刷術,唐代初年,我國回出現雕版印刷答技術,宋仁宗時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葯的發明至遲在唐朝;指南針,戰國時期,我國製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針以被用於航海貿易。
四大發明在我國發明後,均傳至國外。造紙術發明於公元2世紀初,公元8世紀傳至中東阿拉伯國家,12世紀傳至歐洲。雕版印刷創於公元7世紀,公元8世紀就傳入日本。活字印刷術創於公元11世紀,自公元13-14世紀傳至歐洲。指南針在12世紀中國用於航海後,中國商船在印度、南洋和波斯灣一帶活動,於是先是阿拉伯人學會了指南針技術,繼直傳入歐洲,導致世界市場的出現。火葯約產生於公元9世紀末期,公元10世紀先傳入蒙古、阿拉伯,13世紀傳入歐洲。火葯在世界政治、商務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⑸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有何重大意義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的意義如下: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項科技發明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後,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1、指南針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是偉大的。指南針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戰國時期就出現指南針的始祖「司南」。而在先秦時代,古人就開始了解磁石,並且掌握一定的磁學知識。

經過後來朝代不斷的演變與改良,變成了今天的指南針。其中宋朝是改良最多的朝代,那時候的指南針開始大范圍使用,特別是對於航海,它決定了重要性的決定。

宋朝的經濟發達,很大程度依賴海上貿易,陸地貿易被阻隔,只能發展海上絲綢之路。

指南針的出現,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打開了一扇天窗。在文藝復興之前,西方的航海者還無法做到環球航行!因為一出大海,就會迷失方向,找不到北。直到指南針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指南針推動了西方國家文藝復興的進程,它讓人們開闊了視野,於是有地理大發現,並且開辟航線,把全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

這也影響著世界的進程,如果指南針晚一些出現,或者傳入西方的時間比較晚,也影響著西方人探索大海時間與進程。

2、火葯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不可或缺的發明。火葯是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煉丹師發明的,起初只是為了煉制長生不老葯,可煉丹師發現把硝酸鉀、木炭、硫磺三種物質磨成粉末狀態。

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新物品,點燃會有燃燒狀態,這就是火葯的由來,經過不斷的改進,火葯的威力越來越大,於是到了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正式運用於軍事上,它開始登陸戰爭的舞台。

或許對於中國來說,火葯並不是什麼稀奇物品,但對於歐洲來說,那是一種光明。當火葯在中國大放異彩的時候,歐洲奴隸還在被貴族統治壓迫著。

當火葯傳入歐洲時,底下的人開始認識到,一直破不了的貴族城堡,終於有武器可以把他們撕開裂口,一直無法戰勝的騎士,如今還是倒在火葯武器的槍口下。

隨著大海航海時代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火葯是他們手裡征服世界的武器。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終於被火葯和火器摧毀,而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歷史發展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3、造紙術

同樣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作用不容小視。很早以前世界上的紙是埃及的紙莎草紙,歐洲普遍使用的是羊皮書卷,中國使用的是竹簡等。

直到紙張的出現,才改這一現狀,東漢時期,蔡倫造紙是一個重要的發明或者說是改進,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紙張的出現,只是被他改進,形成更方便,更容易推廣的造紙術。

對於不能推廣的技術,確實是累贅,像歐洲的羊皮書卷,埃及的紙莎草紙不能推廣就是原材料的問題,用羊皮,天知道要多少羊才可以解決推廣傳播問題。

而蔡倫發明的技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改進了技術,原材料范圍擴大了,破布,漁網,樹皮,麻頭等都可以造紙,而且發明的樹皮造紙更是擺脫原材料的問題。

他把技術帶到一個新的階段,直到12世紀,歐洲才開始使用效仿中國的方法造紙。開始大規模生產,這徹底為歐洲解決文藝復興的推廣,有了可行性。

4、印刷術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有的出現減少了繁重的抄寫工作。印刷術的發明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時候叫雕版印刷術,但不太方便,簡單的說,它是一塊一塊木板反字體雕刻的。

也就是說你要印刷什麼,就用一塊木板按照內容雕刻。直到宋代的活字印刷術出現,才改變這一現狀,這一技術是畢升改進的!

他把整塊的雕版上的字,拆出來,做成一個字一個雕版,小小的活字被標准化的生產出來,按照內容排序在一個方框內,用過之後,還可以收好繼續下次用。

當印刷術傳到歐洲時,歐洲才受到啟發,他們才開始使用中國印刷術,製作自己國家的文字印刷術。極大的改變歐洲的書寫方式,以前只有修道士才能讀的書和接受的高等教育,如今普遍開來。

許多人都可以學。這造就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結束中世紀漫長的黑夜,讓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印刷術改變著歐洲的文明進程。

5、總結

這四大發明促進了歷史的發展軌跡,傳入歐洲,給歐洲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中世紀開始,歐洲處於一個漫長的時代,止步不前,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世界裡。

四大發明給他們帶來了曙光,於是才有文藝復興的出現,文藝復興是歐洲結束中世紀的重要里程碑。

她對後世起到很大的作用,科學,地理,藝術,思想,工業,自然等都是這個時期最活躍的,為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⑹ 中國四大發明及其影響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⑺ 四大發明的過程、傳播、意義

意義: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技術成就,對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推動知識的迅速傳播與增加 ,促進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除四大發明以外,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不少也曾產生過世界性的影響,如:機械技術、冶金技術、制瓷技術、紡織和造船技術、水利建築技術等,總之,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聞名世界的成就,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過程及傳播:
一場戰爭將造紙術帶到西方 小小紙牌幫印刷術傳遍歐洲

中國難民將造紙術帶至朝鮮,「高麗紙」反成中國文人墨客摯愛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中,造紙術是最早傳播到其他國家的。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的方法,向漢和帝獻紙,真正實用意義上的紙張開始出現。公元105年這一年,被普遍認為是造紙術發明的年份。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後,紙張開始被廣泛應用。兩漢交替之際,大批中國百姓為避亂湧入朝鮮半島。造紙技術隨之傳到那裡。20世紀60年代,在朝鮮半島的一處古墓中曾經發現過帶有西漢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字樣的紙張,成為有確切年代可考的中國造紙術外傳的最早明證。

公元7世紀末期,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此後,新羅全面吸收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學和漢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產的藤紙也在朝鮮的高麗王朝時期重獲生機。出產自朝鮮半島的「高麗紙」厚實挺括,適合書寫各種文字,被稱作「中外第一」。中國古代著名書畫家蘇東坡、黃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十分喜愛使用「高麗紙」。

在從中國三國時期至唐朝這段時間里,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等國一直充當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橋梁。中國的造紙等技術也正是經由朝鮮半島諸國東傳日本的。日本奈良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手漉和紙工藝程序與中國造紙技術雖操作程序不同,但各有千秋。在這前後,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先後傳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公元9—10世紀,中國的造紙技術又通過絲綢之路西傳,古印度從此有了用紙印刷的佛教經卷。

阿拉伯帝國俘虜中國造紙匠,歐洲畫師偷走造紙術

公元751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軍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將軍沙利會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今哈薩克的江布爾)。激戰中,由於唐軍中的西域軍隊發生叛亂,唐軍戰敗。怛邏斯之戰後,唐軍中的部分造紙工匠被阿拉伯軍隊俘虜。沙利將這些工匠帶到中亞重鎮撒馬爾罕,讓他們傳授造紙技術,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生產麻紙的造紙場。在怛邏斯戰役中被俘的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的侄子杜環,後來輾轉歸國。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及中國工匠傳授阿拉伯人造紙術的史實。

從此,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在許多中世紀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記中,都有關於撒馬爾罕出產優質紙品的記錄。公元794年,在中國工匠的指導下,阿拉伯帝國在都城巴格達建立了新的造紙工場。此後,阿拉伯帝國的一切政府文書、檔案均書寫在紙製品上。

隨後,源自中國的造紙術隨著阿拉伯大軍迅速傳到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在義大利的博物館中,至今還保留著西西里國王羅傑一世於1109年書寫的一幅詔書,詔書用的紙就是阿拉伯人生產的。在當時的歐洲,能夠使用阿拉伯人製造的紙張被視為一種奢侈的行為。由於紙的造價昂貴,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國王菲特烈二世曾在1221年下令禁止使用紙書寫官方文件。

中國造紙術傳入歐洲前,歐洲人也曾用羊皮進行文字記錄工作。在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傳播范圍,造紙術的西傳,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1276年,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蒙地法諾地區建起了義大利的第一家生產麻紙的造紙場。此後不久,歐洲人開始改良造紙技術,但直至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還只能達到中國宋代的水平。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成功地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於被歐洲人超越。

蒙古紙鈔、歐洲紙牌成印刷術傳播的重要工具

製造工藝成熟的造紙術發明之後,隨著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以書籍為載體的文字信息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聰明的中國人於是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公元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隨後開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學生,全方面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先進技術,雕版印刷術也在這時傳到了日本。公元983年,立國不久的北宋王朝應高麗王朝的請求,將兩套佛經《開寶藏》贈送給高麗,中國刻字工匠有可能在此時進入了朝鮮半島。後來,高麗又派人專門到中國學習雕版印刷術,培養了朝鮮第一批印刷工匠。公元14世紀,朝鮮人在閱讀中國宋代科學家沈括的科技著作《夢溪筆談》時,了解到中國人畢升發明了陶活字。從《夢溪筆談》中,朝鮮人掌握了中國的活字印刷術。

幾乎是在造紙術西傳的同時,阿拉伯人也接觸到了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令後人感到不解的是,雕版印刷術並沒有像造紙術一樣在阿拉伯人的統治區里傳播開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阿拉伯人誤以為中國人在印刷時使用豬鬃製成的刷子給印版上墨,認為用這樣的方法印刷《古蘭經》褻瀆神明,因而影響了雕版印刷術在阿拉伯地區的傳播。

由於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區廣泛使用紙鈔,因而,作為紙鈔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也順著絲綢之路西傳至西亞、北非一帶,隨後又進入了歐洲。除紙鈔之外,宗教畫和紙牌促成了歐洲人接受印刷技術。紙牌雖小,卻綜合了手繪、木版印刷等各種方法,成了歐洲人學習、掌握雕版印刷術最直接的途徑。有意思的是,由於外國紙牌被大量傾銷到義大利各地,威尼斯政府在不得不在1441年頒布一條法令,禁止威尼斯以外地區的印刷品輸入本城。

德技師改良活字印刷術,戰亂使新技術傳遍歐洲

蒙元時期,歐洲人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學會了使用木活字。由於歐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結構簡單,且只有26個字母,比漢字更適合活字印刷。但拉丁字母字形圓潤,刻字時不易下刀,因而歐洲人研究改進活字印刷工藝的動力更為強勁。

1450年,德意志人古騰堡在美因茨城的工廠中發明了哥特體拉丁文金屬活字印刷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歐洲人的字形問題。1462年,美因茨發生動亂,工廠在戰火中被毀,印刷工流落到德意志各地,將古滕堡改進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散播到歐洲各地。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科學的突飛猛進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1590年,義大利耶穌會教士范禮安從澳門到日本傳教,把西洋印刷工和西文活字印刷設備帶到長崎。范禮安在日本刊印了一些西文和日文書籍,但由於日本政府禁教,沒有對日本產生多少影響。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戰爭侵略朝鮮,被中朝聯軍擊敗。日軍在朝鮮看到工匠用活字印刷書籍,遂將書籍和數以萬計的銅活字,連同鑄字工匠一同掠回了日本。

中國火器揚威蒙古西征,波蘭學者冒死偷畫火器

中國古代在戰爭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朝末年。在當時的歷史著作之中,有在戰爭中使用火葯箭,或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發射燃燒性兵器的記載。根據史籍記載,宋神宗年間,在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器。

早期的火器威力有限,尚不具備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的實力。但經過兩宋和遼金等朝的不斷改進,在南宋和金國並立時期,已出現了震天雷、飛火槍、突火槍等較為復雜的火器。到元、明之際,又出現用銅或鐵鑄造的實戰管狀火器——火銃。南宋初年,軍事學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管形火器——火槍。火槍的結構在現在看起來實在是太簡單了,將火葯裝進長竹竿,作戰時由兩人操作,點火後發射。但其意義十分重大,因為人們可以較准確地掌握和控制火葯的起爆時間。這在人類使用火葯的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在古代希臘的古籍中,曾經出現過使用硫、松炭、瀝青和麻屑製造成所謂「海火」(亦稱「希臘火」)的記錄。後來,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人也都曾在軍事行動中出現過縱火作戰的記錄。雖然歐洲人曾經發明和改進過「希臘火」,但威力遠遠無法與中國火葯相比。宋元時,來華的阿拉伯水手在中國人節慶之時釋放的焰火和中國船舶裝備的火器中,最早接觸到了火葯。公元1161年,宋金採石之戰中,南宋軍隊使用「霹靂炮」對蒙古軍作戰時,也有阿拉伯水手在現場目睹。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之後,將在開封等地虜獲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還把金軍中的火葯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動了第二次西征,新編入蒙軍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遠征。1236年秋,蒙古大軍攻至伏爾加河沿岸,在這里擊潰欽察部後,進入俄羅斯腹地。在隨後的幾年中,裝備火器的蒙古大軍橫掃東歐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波蘭火葯史學家蓋斯勒躲在戰場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在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

阿拉伯人急切打探火器情報,歐洲雇傭兵學會使用火器

蒙古大軍席捲東歐大地,讓阿拉伯人也感受到了火葯的巨大威力。由於擔心會成為蒙古軍隊的下一個進攻目標,阿拉伯人迫切希望獲得火葯的情報,以提升阿拉伯軍隊的戰鬥力。但阿拉伯人缺乏製造火葯最為關鍵的硝石(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的提煉技術。於是,善於航海的阿拉伯人通過與東南亞各國貿易,間接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硝石。但蒙古人沒有給阿拉伯人足夠的時間利用這些硝石。1258年2月15日,在唐朝名將郭子儀後裔郭侃率領的手持火器的蒙古大軍進攻下,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終於陷落。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里迅速成為了火葯等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配備火葯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扎,給歐洲人偷窺火葯技術提供了機會。

由於元朝政府不禁止火器出口,蒙古軍隊還在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中招募士兵,因此,歐洲人有了足夠的機會掌握火葯製造技術。希臘人馬克在研究中國火器的基礎上寫了《焚敵火攻書》,記述了35個火攻方。該書在1804年由法國人杜泰爾奉拿破崙的皇命譯為法文,隨後又被譯為德文和英文。

義大利是獲得中國火葯知識較早的國家之一,歐洲人話語中的「火箭」一詞就首先出現在義大利語中。1379年—1380年間,義大利兩大強國威尼斯和熱那亞為爭奪海上貿易壟斷權發生戰爭,雙方在這場戰役中都使用了火器,這是歐洲人製造使用火器的最早記錄。火器在傳到歐洲以後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最終成為了歐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頻繁搭乘中國商船,阿拉伯商人學會使用指南針

大約在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人發現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同時還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並依此特性製造了「司南」。最遲在公元9世紀,指南針已應用於古代中國的陸上測量,還被陰陽家廣泛用來看風水。官府在丈量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經常使用指南針。

大約在10世紀的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於海上導航。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在北宋人朱彧1119年成書的《萍洲可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一些外國學者在翻譯這段文字時,誤將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詞翻譯成了往來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因此就一錯再錯,得出了最早裝備指南針的不是中國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實際上,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海船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百餘人。當時往來南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之間的商船,能夠容納上百人的只有中國海船,連阿拉伯商人也經常搭乘中國海船。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的。

受戰亂和鎖國影響,近鄰朝鮮日本竟最後獲得指南針

雖然古代希臘、羅馬的學者們很早就已知道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但長時間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而當歐洲人最終了解並掌握這一自然現象時,已落後於中國人一千多年了。而以磁石製造羅盤指引航海,落後於中國300餘年,用人造磁石導航晚於中國人100餘年。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人在早期使用的航海羅盤,是與中國人同樣的水羅盤,而且製作方法也與中國水羅盤幾乎完全相同。這一系列的趨同現象,只能以技術傳播來解釋。

在13世紀前半葉之前,歐洲人還停留在對中國宋代指南針的仿製階段。此時的歐洲人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沒有超過中國宋代的羅盤應用水平。

13世紀後半期,通過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的研究,歐洲的指南針開始了本土化的進程。隨著中國旱羅盤傳入歐洲,法國人又將旱羅盤改進,將其裝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為便攜儀器。後來,這種攜帶方便的指南針被歐洲各國的水手廣為應用。

沒有指南針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觀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針出現後,海員們不僅可以確定方位,有時甚至能推算出兩地間的里程。從此,各國的遠洋船隊依據海圖和羅盤所記載、測算出來的航線、航向和里程,安全地行走於茫茫海天之間。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使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成為了可能。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由於宋朝與遼、金戰爭不斷,影響到了朝鮮與中國的朝貢貿易,加之日本藤原氏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的指南針和火葯傳入這兩個近鄰國家的時間大大落後於歐洲,這與造紙和印刷術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直到公元15世紀前後,羅盤才作為看風水的工具,在朝鮮廣泛使用。而指南針傳入日本,則是公元17世紀的事情了。

⑻ 中古四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的傳播有重要影響的是

對文化傳播 C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⑼ 四大發明的演變的過程、影響

按發明的時間順序:
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指南針的雛形司南確定之後,經過實踐的演練,發展出了許多其他形制的指南針比如「指南魚」和「指南龜」。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這就是指南魚,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火葯
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⑽ 我國四大發明的發展過程,傳播時間及影響

唐中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11世紀中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也是這時期傳入朝鮮回,答日本,埃及,歐洲。
指南針最早是司南,發明於戰國時期,13世紀 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唐末發明火葯,火葯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 再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最早發明造紙術是西漢前期,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4世紀傳入朝鮮,7世紀傳入日本,8世紀傳入阿拉伯國家,12世紀先傳入非洲後傳入歐洲,16世紀傳入美洲,19世紀傳入大洋州。

閱讀全文

與四大發明演變傳播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