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氣壓是誰發現的
最早發現大氣壓的是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
托里拆利指出,真空可以製造出內來,他不止容一次地進行了這個實驗,試驗時,他發現水銀柱的高度在改變,但卻總是和大氣壓力成正比。這樣,他就在實際上發明了測量大氣壓力的儀器,1644年6月11日他宣布發明了氣壓計。
托里拆利對大氣壓力的發現,只是在他的一封信里敘述過。他在羅馬的物理科學院的講稿在他死後半個多世紀才得以發表。
② 托里拆利通過怎樣的實驗發明了氣壓計
為了證明汞柱上方的容器是完全空的,托里拆利在汞槽里加進純水,然後慢慢提高玻璃管,他們看到,當管子的開口達到水的那部分時,汞從管中湧出,水卻急速地通過玻璃管上升,充滿整個空虛部分。可見,使汞不掉下的原因,不在於內部,而在於外部。作用於汞柱的力,不是由於真空,而是由於高達80千米的空氣的重量而產生的。他寫道:「汞既無偏愛,也無厭惡,它進入容器並且在管柱中升高到足以與壓它向上的外部空氣的重量相平衡,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然後,托里拆利說如果用水代替汞做同樣的實驗,水柱將會升到10米高,才能平衡大氣的重量施加於它的力。就這樣,托里拆利對抽水機抽水為什麼不能高過10米,做出了正確的解釋。托里拆利通過上述實驗發明了測量大氣壓的氣壓計。
③ 水銀氣壓計是哪個先國家發明的
利用托里拆利管來測定大氣壓的一種裝置。玻璃管底部的水銀槽是用一個皮囊所代替,並附有可以調準的象牙針使其指示水銀面,叫做「福廷式水銀氣壓計」,在玻璃管外面加上一個金屬護套,套管上刻有量度水銀柱高度的刻度尺。在水銀槽頂上另裝一隻象牙針,針尖正好位於管外刻度尺的零點,另用皮袋作為水銀槽底。使用時,輕轉皮袋下的螺旋,使槽內水銀面恰好跟象牙針尖接觸(即與刻度尺的零點在一水平線上),然後由管上刻度尺讀出水銀柱的高度。此高度示數即為當時當地大氣壓的大小。另外還有不需調准象牙針的觀測站用氣壓計,可測低氣壓山嶽用的氣壓計,以及對船的搖動不敏感的航海用氣壓計。
④ 什麼是氣壓計的發明
真空一般是指氣壓很低的空間。人們為了研究大氣壓強,做了很多實驗。著名的托里拆利實驗就是其中的一個。根據這個實驗,托里拆利(E.Torricelli)發現了真空,從而破除了前人一直認為「自然界厭惡真空」的傳統說法。
其實,自然界並不厭惡真空,古代科學家之所以主張「自然界厭惡真空」,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真空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境界。他們用這一理由解釋抽水機的作用。到了伽利略時代,這種觀念開始遭到懷疑。伽利略根據深井抽水,高不過10米的實際經驗作出判斷,認為這種「厭惡」是有限度的。他做了一個實驗,希望測出抽水機中真空的力。他的裝置是一個金屬圓筒,內有一木質活塞,活塞中間開有一小口,一鐵絲穿過。先將活塞壓到圓筒底部附近,然後翻過來。鐵絲的上端有一圓錐形頭,注入少量的水正好把小口封住,這時在鐵絲的另一端的掛鉤上吊一隻桶,桶里加有沙子或其他重物,直到活塞脫離圓筒為止。稱出活塞、沙桶和鐵絲的重量就可以得到真空的力,也就是自然界對真空的阻力。
伽利略解釋說,抽水機不能把水抽過10米高,就是因為自然界對真空的阻力是有限的。伽利略雖然沒有擺脫自然界厭惡真空的傳統觀念,但是他認識到有可能獲得真空,這為後人的研究開辟了道路。
17世紀40年代義大利有一位物理學家叫伯蒂(G.Berti),從伽利略的書中得知抽水機不能把水抽過10米高的事情,他表示懷疑,就專門設計了一套規模龐大的裝置。他在樓前架起了一根豎直長管,底端沉入水中,用活塞塞緊,然後在管中灌滿了水,上端密封好。打開活塞,水柱下落,這時伯蒂證實,水柱確實只能維持10米的高度。他還在水管的頂端安放了一隻鈴鐺和一把小錘,水柱落下,鈴鐺和小錘處於真空之中,應該聽不到鈴聲,可是,也許是金屬手柄傳導的緣故,伯蒂這一實驗不很成功,鈴聲還是傳出來了。
伯蒂的真空實驗又激起了其他人的興趣,其中一位就是托里拆利。實驗使他想到用比水重的液體代替水,有可能縮短管道的長度。托里拆利是伽利略的學生,伽利略去世前夕,囑托托里拆利繼續研究真空問題。
托里拆利先是用海水,後來改用蜂蜜,最後找到汞(水銀),因為就在他所在的義大利中部地區,有一座汞礦。汞比水重13.6倍,因此就可以用短十幾倍的管子代替10米長的抽水機唧筒。當時還沒有一個地方能生產承受得住像1米高汞柱那樣重的長玻璃管,托里拆利就請伽利略的一位年輕學生維維安尼做這樣的玻璃管,並和他一起做了實驗。將長1米的玻璃管,一頭封死,從另一頭灌入汞,直到管端,然後用手指捂住管口,再倒置於汞槽中,觀察撤去手指後汞面的高度。托里拆利在1644年向友人寫信報道了這個實驗,並且指出,不論玻璃管的形狀如何,汞柱的高度總是76厘米左右。他的實驗設計得很巧妙,很有說服力。
托里拆利畫了一幅裝置圖。A、B兩根玻璃管,高度相同,形狀各異,A管上端是一玻璃泡E,顯然AE的體積比B大得多,如果汞柱上升原因是由於「自然界對真空的阻力」,越是稀薄的物質對汞柱的吸力應越大,所以A管的汞柱應升得更高,然而事實上兩支管子達到的高度相同,與容器中剩餘物質的稀密無關,可見作用不是來自管子內部。
為了證明汞柱上方的容器是完全空的,托里拆利在汞槽里加進純水,然後慢慢提高玻璃管,他們看到,當管子的開口達到水的那部分時,汞從管中湧出,水卻急速地通過玻璃管上升,充滿整個空虛部分。可見,使汞不掉下的原因,不在於內部,而在於外部。作用於汞柱的力,不是由於真空,而是由於高達80千米的空氣的重量而產生的。他寫道:「汞既無偏愛,也無厭惡,它進入容器並且在管柱中升高到足以與壓它向上的外部空氣的重量相平衡,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然後,托里拆利說如果用水代替汞做同樣的實驗,水柱將會升到10米高,才能平衡大氣的重量施加於它的力。就這樣,托里拆利對抽水機抽水為什麼不能高過10米,做出了正確的解釋。托里拆利通過上述實驗發明了測量大氣壓的氣壓計。
不久,托里拆利的實驗傳到了法國。法國的帕斯卡(B.Pascal)為了檢驗托里拆利的結論,在巴黎也做起了同樣的實驗。他認為要對汞柱升高的原因是大氣壓的說法作出判斷,最好的辦法是測出高處和地面上氣壓計汞柱高度的差別。但是當時市內建築不足以得到明顯結果,於是他想到在山頂上做實驗。帕斯卡是一位半殘人,無法爬山,他就求助於其內弟佩利爾(F.Perier)。佩利爾將氣壓計帶到多姆山頂上,他果然發現,在山頂上管中汞柱高度比山下低3英寸(約0.076米)多。
佩利爾在返回的路上又做了分段觀測,證明汞柱升高與高度的降低成正比。當他回到出發地時,得知留在山下的另一支氣壓計在他離開的一段時間內汞柱高度並沒有變化。
這個實驗結果使帕斯卡堅定了大氣壓存在的信念。他明確表示,空氣的重量和壓力是造成汞柱懸掛的惟一原因。因為在山下比山上有更多的空氣壓下來,「自然界並不厭惡真空」。
帕斯卡對氣壓計還做了其他研究,例如,他研究了汞柱高度和氣候的關系,從此,氣壓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帕斯卡是法國一位很有才華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他自幼體弱多病,但卻是一個神童,12歲就開始對數學發生了興趣,16歲隨父親參加巴黎的學術活動,17歲提出了投影幾何學中的一個著名定理,20歲發明了第一台機械計算機。
1651~1654年間,帕斯卡研究了液體靜力學,提出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帕斯卡於1662年去世,年僅39歲。為了紀念帕斯卡的功績,物理量壓強的單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⑤ 流體壓力計是誰發明的
流體壓力計的發明人有很多,
因為有各種不同種類和原理的壓力計,
如皮託管壓力計等等。
⑥ 最早測出大氣壓數值的是哪位科學家
托里拆利用水銀准確測出來的大氣壓數值 為1.01×10五次方Pa
最早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是馬德堡半球試驗
最佳答案哦~~~童鞋~~~祝你進步~~~
⑦ 第一個發現大氣壓存在的人是誰
托里拆利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 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1608年10月15日生於法恩扎的一個貴族家庭.1628年開始在羅馬學習數學.1641年在其數學教師開斯托里的建議下,去佛羅倫斯做伽利略的助手.1642年伽利略逝世後,托里拆利接替伽利略任佛羅倫斯學院物理學和數學教授.由於受到多斯加尼君主的器重,被委任為宮廷數學家.1647年10月25日逝世,終年39歲.
托里拆利在數學和物理學等許多方面都有建樹.他的科學活動主要是在1641年以後進行的,雖然僅僅有五、六年時間,但所取得的成果卻具有重大意義.
托里拆利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對空氣壓強問題的研究,並因此發明了使他著稱於世的氣壓計.1644年,托里拆利曾發表過有關幾何和物理學方面的著作.他論證了空氣具有重量,並對重量和壓力等物理概念進行過深刻闡述.他從實驗上解決了空氣是否有重量和真空是否可能存在的兩個重大課題.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歷史上曾長期爭論不休,但亞里士多德的「大自然厭惡真空」的說法始終占上風.托里拆利以前的科學家們都沒有真正解決這兩個問題.伽利略曾發現,抽水機在工作時,不能把水抽到10米以上的高度,他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存在有「真空力」的緣故.在總結前人理論和實驗的基礎上,托里拆利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實現了真空,驗證了空氣具有重要的事實.從1643年起托里拆利曾先後採用多種液體,設計了多種實驗方式進行研究,如海水、蜂蜜、水銀等都是他選用的對象.大量的實驗證實了抽水機提升液體的高度,決定於液體的比重.
托里拆利選用的水銀實驗,取得了最成功的結果.他把裝滿水銀的玻璃管一端封閉,開口端插入水銀槽中,發現無論玻璃管長度如何,也不管玻璃管傾斜程度如何,管內水銀柱的垂直高度總是76厘米.後來人們稱這一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完成實驗的玻璃管為「托里拆利管」.水銀柱上端玻璃管內顯然是真空的(接近真空,有少量水銀蒸汽存在),稱「托里拆利真空」,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獲得的真空狀態.托里拆利根據這一實驗得出結論:空氣具有重量,空氣重量所造成的壓力與管內水銀柱的高度所造成的壓力相等,才使水銀柱具有某一確定高度.托里拆利根據自己的實驗,提出了可以利用水銀柱高度來測量大氣壓,並於1644年同維維安尼(Viviani,1622—1713)合作,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具水銀氣壓計.
對於托里拆利實驗,也曾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特別是有人提出玻璃管上端內充有『純凈的空氣「,並非真空.爭論持續到帕斯卡的實驗成功後才逐漸統一起來.
⑧ 第一個電子血壓計的發明
血壓計主要有聽診法血壓計和示波法血壓計,聽診法又分為人工聽診法和自動聽診法,水銀血壓計(壓力計)、彈簧表式血壓計(壓力計)就是早期的人工聽診法血壓計,現在的人工聽診法有數顯血壓計、光柱血壓計、光顯血壓計、液晶血壓計等;自動聽診法是最近幾年才看到的。所有的電子血壓計都是示波法血壓計, 電子血 壓計有臂式、腕式之分。 血壓計主要有聽診法血壓計和示波法血壓計,聽診法又分為人工聽診法和自動聽診法,水銀血壓計(壓力計)、彈簧表式血壓計(壓力計)就是早期的人工聽診法血壓計,現在的人工聽診法有數顯血壓計、光柱血壓計、光顯血壓計、液晶血壓計等;自動聽診法是最近幾年才看到的。所有的電子血壓計都是示波法血壓計, 電子血 壓計有臂式、腕式之分。 發明: 1628年,威廉 ·哈維( 英國科學家)注意到當動脈被割破時,血液就像被壓力驅動那樣噴涌而出。通過觸摸脈搏的跳動,會感覺到血壓 。 更新(3張) 1733年,一位叫海耶斯的牧師,首次測量了動物的血壓。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屬管、長270 厘米的玻璃管插入一隻馬的頸動脈內,此時血液立即頃入玻璃管內,高達270厘米,這 表示馬頸動脈內血壓可維持270厘米的血柱高,高度會因馬的心跳而 稍 微升高或降低,心臟收縮時血壓升(收縮壓),心臟鬆弛時血壓下降(舒張壓)。 1835年 ,尤利烏斯·埃里松發明了一個血壓計,它把脈搏的搏動傳遞給一個狹窄的水銀柱。當脈搏搏動時 ,水銀會相應地上下跳動。醫生第一次能在不切開動脈的情 況下測 量 脈搏和血壓。但由於它使用不便,製作粗陋,並且讀數不準確,因此其 他的科學家對它進行了改進。 血壓計根據水銀柱的 高度測量血壓,氣壓計以同樣的方式測量氣壓。 1860年,艾蒂安---朱爾·馬雷(法國科學家)研製成了一個當時最好的血壓計。它將脈搏的搏動放大,並將搏動的軌跡記錄 在卷 筒紙上。這個血壓 計也能隨身攜帶。馬雷用這個血壓計來研究心臟的異常跳動。 如今醫生使用的血 壓 計是 希皮奧內· 里瓦---羅奇(義大利科學家)在1896年發明的。它有一個能充氣的袖帶,用於阻斷血液的 流動。醫生用一個聽診器聽脈搏的跳動,同時在刻度表上讀出血壓數。
⑨ 氣壓計是誰發明的哪國人
是由義大利人托里拆利發明的
托里拆利(E.Torricelli,公元1608~1647年)於1608年10月15日出生在義大利的法恩茨,。他在伽利略身邊當了3年助手。
伽利略一生有諸多發明和發現,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認為水泵之所以能夠抽水,是因為如果水不跟著活塞升起來,就會形成真空,而自然是不能允許真空存在的,因此水就被抽吸上來。這實質上是沿襲了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關於「自然厭惡真空」的錯誤觀念。按照這種說法,水泵能夠把水抽到任意高度,但事實上水至多可以抽升到離水面大約10米左右。伽利略認為自然對真空的厭惡有一定限度,但這個限度有多大?為什麼會有限度?伽利略至死都沒有回答出來。
托里拆利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最後毅然否定了「自然厭惡真空」這一毫無根據的臆斷。他從力學視角出發,設想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並認為10米水柱重量產生的壓強應當與大氣壓強相平衡,這是與中世紀流行的亞里士多德關於空氣是沒有重量的觀點背道而馳的。
1643年,35歲的托里拆利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在長約1米、一端封閉的玻璃管(後稱托里拆利管)內,裝滿密度為水的13.5倍的水銀汞,用手指封住管口而將管倒立於水銀槽內,然後放開手指,則原來達到管頂的水銀柱將下降到高於槽中水銀面760毫米左右處,以與管外大氣壓強的作用相平衡。管的上端這一部分空間,除極稀薄的水銀蒸氣外,可看到真空。這是人類最早用人工方法獲得的真空,曾轟動一時,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托里拆利真空。
托里拆利還發現管中水銀柱的高度會因地面的高度、陰晴及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得出大氣壓強會隨高度、陰晴及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結論。根據這個原理,他發明了水銀氣壓器,可以直接用水銀柱的高度表示氣壓的大小。現在,人們把相當於1毫米水銀柱的壓強叫做1個托里拆利,以紀念他的偉大貢獻。
托里拆利對流體也做過研究。他在1644年發表的《幾何學著作集》中,提出托里拆利定理,即裝在容器中的液體,當從容器下部小孔流出來時,如果液體沒有粘性,那麼流速 ,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h為孔距液面高度,也就是流速等於質點從h高處自由落下時的速度,因為自由落體的速度 ,高度 。
⑩ 第一個發現大氣壓存在的人是誰
托里拆利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 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1608年10月15日生於法恩扎的一個貴族家庭。1628年開始在羅馬學習數學。1641年在其數學教師開斯托里的建議下,去佛羅倫斯做伽利略的助手。1642年伽利略逝世後,托里拆利接替伽利略任佛羅倫斯學院物理學和數學教授。由於受到多斯加尼君主的器重,被委任為宮廷數學家。1647年10月25日逝世,終年39歲。
托里拆利在數學和物理學等許多方面都有建樹。他的科學活動主要是在1641年以後進行的,雖然僅僅有五、六年時間,但所取得的成果卻具有重大意義。
托里拆利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對空氣壓強問題的研究,並因此發明了使他著稱於世的氣壓計。1644年,托里拆利曾發表過有關幾何和物理學方面的著作。他論證了空氣具有重量,並對重量和壓力等物理概念進行過深刻闡述。他從實驗上解決了空氣是否有重量和真空是否可能存在的兩個重大課題。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歷史上曾長期爭論不休,但亞里士多德的「大自然厭惡真空」的說法始終占上風。托里拆利以前的科學家們都沒有真正解決這兩個問題。伽利略曾發現,抽水機在工作時,不能把水抽到10米以上的高度,他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存在有「真空力」的緣故。在總結前人理論和實驗的基礎上,托里拆利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實現了真空,驗證了空氣具有重要的事實。從1643年起托里拆利曾先後採用多種液體,設計了多種實驗方式進行研究,如海水、蜂蜜、水銀等都是他選用的對象。大量的實驗證實了抽水機提升液體的高度,決定於液體的比重。
托里拆利選用的水銀實驗,取得了最成功的結果。他把裝滿水銀的玻璃管一端封閉,開口端插入水銀槽中,發現無論玻璃管長度如何,也不管玻璃管傾斜程度如何,管內水銀柱的垂直高度總是76厘米。後來人們稱這一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完成實驗的玻璃管為「托里拆利管」。水銀柱上端玻璃管內顯然是真空的(接近真空,有少量水銀蒸汽存在),稱「托里拆利真空」,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獲得的真空狀態。托里拆利根據這一實驗得出結論:空氣具有重量,空氣重量所造成的壓力與管內水銀柱的高度所造成的壓力相等,才使水銀柱具有某一確定高度。托里拆利根據自己的實驗,提出了可以利用水銀柱高度來測量大氣壓,並於1644年同維維安尼(Viviani,1622—1713)合作,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具水銀氣壓計。
對於托里拆利實驗,也曾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特別是有人提出玻璃管上端內充有『純凈的空氣「,並非真空。爭論持續到帕斯卡的實驗成功後才逐漸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