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威廉·亨利·柏琴是誰一生有何作為
染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染料,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在現代合成染料問世之前,人們所用的染料,或者取自植物,例如取自靛藍植物的靛藍和與之關系密切的菘藍;或者取自動物,例如取自蝸牛類動物的推羅紫;或者取自礦物,丹砂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些天然染料中,色澤鮮艷、耐洗耐磨的優質染料寥寥無幾。直到合成染料工業興起後,這種局面才得到徹底改觀。而現代合成染料工業的創始人,是英國有機化學家威廉·亨利·柏琴爵士。
一想到自己可能發現了一種新染料,柏琴十分激動。他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對染料感興趣,因為染料可以把那些色澤平淡單一的絲、棉、毛、麻的織品染出各種絢麗悅目、豐富多彩的顏色來。但可惜的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染料中,能夠把顏色牢固地附著到織物上,做到水洗日曬,永不褪色的,實在寥寥無幾。偶爾有種好的染料,就會被人們當做珍寶秘藏起來。例如有一種從地中海的水生貝殼類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紫紅色染料,人們用它來裝染土耳其的蒂雷古城,效果非常好。這種染料是如此的華貴和受人歡迎,以至於被列為皇家專用,不許平民染指。如果自己真的找到了一種可以人工合成的新染料,那就意味著染料工業的歷史性突破。一想到這一點,他怎能不激動?但是,這種化合物究竟是不是一種新的染料呢·柏琴一時還拿不準。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他精心提煉了一些樣品,寄給著名的普拉爾印染公司,請該公司進行鑒定。很快,公司給了他迴音,說是這種化合物染色性能良好,並詢問他能否廉價供應。
接到這個迴音後,柏琴很受鼓舞,他決定申請專利,然後退學轉入實業界,用自己的技術辦工廠,製造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的決定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是他的恩師霍夫曼堅決反對。霍夫曼不同意他到實業界「折騰」,希望他留在學校,繼續從事自己的化學研究。與霍夫曼善意的反對不同,有些人則對他冷嘲熱諷,說他一個18歲的年輕人想獲得專利是異想天開。
在人們的爭論聲中,柏琴獲得了自己的專利。他謝絕霍夫曼的挽留,毅然決然離開學校,開始了自己辦工廠的艱難經歷。社會上關心這種新染料的人士對他的舉動給予了熱情鼓勵。普拉爾家族的一個成員給他寫信說:「欣聞社會上的太太女士們非常喜歡你的染料。她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她們對這種染料著了迷,而你又能滿足其需要的話,你將名利雙收。」他的父親一改反對他研究化學的初衷,對他鼎力支持,把一生的積蓄統統拿了出來,交給他做資本。他的哥哥也加入了進來。就這樣,1857年,他們全家齊心協力創辦的染料工廠正式開張了。
工廠開張之初,面臨重重困難。因為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每一步都得自己完成。市場上買不到必需的原料苯胺,柏琴只好買來苯自己製取。要製取苯胺又需要硫酸,這也得自己制備。生產過程中的每一流程,都需要專門設備,這些設備都得由他自己設計。盡管工廠的發展舉步維艱,但沒過6個月,他居然製造出了他稱之為苯胺紫的染料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其色度范圍超過任何一種天然染料。
苯胺紫的問世引起了染料界的關注。蘇格蘭人很快就採用了它。英國的工匠們比較保守,在他們還舉棋不定之際,法國的工匠們已經開始推廣它了。法國人把這種顏色叫做木槿紫,而把這種染料叫做木槿紫染料。這種染料風行一時,以至於那10年竟有木槿紫時期之謂。英國人很快也接受了它,維多利亞女王對它十分青睞,英國政府還用它來印郵票。
苯胺紫的成功,使得柏琴一下子聲名鵲起。盡管年齡才23歲,可他已經成為世界染料界的權威。有一次,他在給倫敦化學協會講解染料時,發現台下坐著的聽眾中有一位他很熟悉的人物。這位聽眾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啟蒙恩師——邁克爾·法拉第。
柏琴的發明開創了合成染料工業,也開辟了一個既吸引人又賺錢的研究領域。在他的成功的刺激下,很多學者開始轉向這個領域。甚至對他的舉措持反對態度的霍夫曼也轉而從事對薔薇苯胺的研究,這是一種紫紅色的人工合成染料。霍夫曼於1858年成功地合成了這種染料。1864年,霍夫曼帶著對合成染料的新興趣返回德國,繼續進行這個領域里的研究,並領導德國化學界發展起了巨大的染料工業。一些化學家還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製造出了原有的天然染料。例如德國化學家格雷貝就於1868年合成了天然茜素染料;另一位德國化學家拜耳則於1880年研製出了靛藍的合成方法。顯然,所有這些成果,都是在沿著柏琴開辟的道路上前進時取得的。沒有柏琴的開創性研究,也就沒有後來的合成染料工業。所以,德國合成染料工業的崛起,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霍夫曼對英國化學事業發展做出貢獻之後,英國對德國的回報。
柏琴在開辟了人工合成染料這一新的有機化學領域以後,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貝分別獨立而又幾乎同時合成了茜素(格雷貝先於他一天申請專利)。他還設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種帶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氣味的白色結晶物。他的這一發明,標志著合成香料工業的開端。因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這一年他才28歲。
到35歲那年,柏琴因生產苯胺紫這種染料,已經是殷富不羈、優游有餘了。他不願意繼續經營染料業,而當時德國染料工業對英國的競爭又方興未艾,而要增強英國化學工業的競爭力,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於是柏琴決定賣掉他的工廠,重新回到他從內心喜愛的化學研究事業上來。
重回化學界以後,柏琴在探討化學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餘。他參加了合成各種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綜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設計出全新的化合物生產流程。在化工生產第一線的經歷,使他在研究此類問題時,有著別人不可企及的優勢。他發現了一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叫做柏琴反應。
2. 抗瘧葯的研發歷史是怎樣的
17~18世紀,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瘧疾流行。因為沒有找到特效葯,致使不少人喪命。那時的瘧疾就像現在的癌症一樣令人可怕。
可是,生活在另外半個地球上的南美印第安人,卻有很靈的辦法對付瘧疾。他們用一種樹皮煮水喝下去,常常是葯到病除。這種樹被稱作是拯救人們的「生命樹」。印第安人訂有一條禁規:誰也不準向外泄露這個秘密,否則就把他當眾砍死。
那個時候,美洲大陸已在開發,去美洲創業謀生的人日益增多。相傳有一位西班牙伯爵帶著他的夫人也去了南美洲,不幸夫人染上了瘧疾,在她生命垂危之際,有位叫珠瑪的印第安姑娘給她送來了樹皮湯。伯爵夫人喝了以後,不久病就痊癒了。從此她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伯爵夫人回國前,珠瑪把這個秘密偷偷地告訴了她。她極小心地把這種樹皮帶回了西班牙。後來,這個秘密逐漸傳開了,那時凡是去南美洲的人都把這種樹皮當作珍寶帶回歐洲。
漸漸地,這種神奇的樹皮引起了科學家的重視。19世紀初,瑞典化學家納尤斯最先對這種樹皮進行研究,發現這種樹根、莖和皮之所以能治療瘧疾,是因為含有一種叫喹啉的化學物質。不久,植物學家們根據植物的分類學,把這種樹稱為「雞納樹」。化學家們發現,在雞納樹的根、枝、干及皮內含有25種以上的鹼。1820年,有兩位化學家從雞納樹皮內取得了兩種最重要的鹼,即辛可寧鹼和金雞納鹼,它們都是類似於喹琳的化合物。
19世紀的美國,不論是在工業生產還是在科學技術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鑒於美國沒有雞納樹,而瘧疾仍時有發生,因而美國皇家學院希望能夠用人工方法製取治瘧葯。最先進行這種嘗試的是著名化學家霍夫曼。霍夫曼是德國人,當時,被美政府邀請到美國皇家學院任教。
1856年,他讓助手柏琴從苯胺出發合成能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鹼,但沒有成功。
後來,化學家才知道,合成像金雞納鹼這些喹啉類化合物是相當艱難的。直到1944年,武德華得與多靈兩人,經過8步反應,才完成了金雞納鹼的全部合成工作。
金雞納鹼對於像當年在美國流行的那些惡性瘧疾的瘧原蟲具有迅速殺滅的效能,但是對於人類普通的瘧疾,只有抑製作用而無殺滅效能。因此,在50年代,蘇聯化學家們又研究出一些新的抗瘧葯,如撲瘧喹啉、氯喹啉等。這樣,人類便能在工廠里「種植」這種神奇的樹木了。
3. 柏琴的發明是怎樣獲得成功的
變通性,是指思路開闊,善於隨機應變,從而為思維開拓新的思路,尋找到新的方法,引導創造走向成功。變通性是發散性思維中較為常見的特點,只要留心的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可以找到很多;在科學發明中,靠變通性使創造獲得成功的實例也是不勝枚舉的。19世紀中葉,歐洲瘧疾十分流行,天然奎寧不夠用,於是在英國任教的德國著名化學家霍夫曼便提出能否用化學方法合成奎寧。霍夫曼18歲的學生柏琴按照老師的意圖,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實驗,但由於當時只知道奎寧的化學組成,還不知道其結構,所以一次次都失敗了。有一次,柏琴用苯胺和重鉻酸鉀作用,雖沒有成功,但卻偶然發現起反應後的粘液呈現紫紅的鮮艷顏色。小夥子靈機一動:雖然奎寧沒有搞成功,可現在紡織工業缺染料,眼前這東西用作染料不是很好嗎?他進一步加工,製成了「苯胺紫」,一做染色試驗,效果很好。於是,柏琴立即申請了專利,辦起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合成染料廠。
4. 柏琴在開辟了人工合成染料這一新的有機化學領域以後,還有哪些探索
柏琴在開辟了人工合成染料這一新的有機化學領域以後,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貝分別獨立而又幾乎同時合成了茜素(格雷貝先於他一天申請專利)。他還設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種帶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氣味的白色結晶物。他的這一發明,標志著合成香料工業的開端。因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這一年他才28歲。到35歲那年,柏琴因生產苯胺紫這種染料,已經是殷富不羈、優游有餘了。
5. 霍夫曼指導他的學生柏琴取得了怎樣的科研成果
霍夫曼在英國皇家化學學院工作期間,有一位學生和助手,名叫威廉·亨利·柏琴。由於霍夫曼的辛勤培育,柏琴後來成為英國著名的化學家。柏琴在霍夫曼的實驗室里,曾經研究過苯胺的氧化過程。每當他在研究中遇到困難問題時,就去找霍夫曼,請求老師指點。1856年,當柏琴18歲的時候,發明了一種人造染料苯胺紫。這項成果,就是在霍夫曼的指導下取得的。
6. 柏琴的發明是怎樣獲得成功的
變通性,是指思路開闊,善於隨機應變,從而為思維開拓新的思路,尋找版到新的方權法,引導創造走向成功。變通性是發散性思維中較為常見的特點,只要留心的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可以找到很多;在科學發明中,靠變通性使創造獲得成功的實例也是不勝枚舉的。19世紀中葉,歐洲瘧疾十分流行,天然奎寧不夠用,於是在英國任教的德國著名化學家霍夫曼便提出能否用化學方法合成奎寧。霍夫曼18歲的學生柏琴按照老師的意圖,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實驗,但由於當時只知道奎寧的化學組成,還不知道其結構,所以一次次都失敗了。有一次,柏琴用苯胺和重鉻酸鉀作用,雖沒有成功,但卻偶然發現起反應後的粘液呈現紫紅的鮮艷顏色。小夥子靈機一動:雖然奎寧沒有搞成功,可現在紡織工業缺染料,眼前這東西用作染料不是很好嗎?他進一步加工,製成了「苯胺紫」,一做染色試驗,效果很好。於是,柏琴立即申請了專利,辦起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合成染料廠。
7. 柏琴反應是如何發明而來的
重回化學界以後,柏琴在探討化學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餘。他參加了合成各種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綜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設計出全新的化合物生產流程。在化工生產第一線的經歷,使他在研究此類問題時,有著別人不可企及的優勢。他發現了一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叫做柏琴反應。
8. 柏琴為什麼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柏琴在開辟了人工合成染料這一新的有機化學領域以後,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貝分別獨立而又幾乎同時合成了茜素(格雷貝先於他一天申請專利)。他還設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種帶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氣味的白色結晶物。他的這一發明,標志著合成香料工業的開端。因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這一年他才28歲。
9. 柏琴的介紹
柏琴(1838-1907), 英國人,生於一八三八年三月十二日,英國東北部約克郡(Yorkshire)的黑桑頓(BlackThornton)鎮。有機化學家,發明家,塑料的發明者。
10. 威廉·亨利·柏琴對化學有什麼研究
染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染料,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在現代合成染料問世之前,人們所用的染料,或者取自植物,例如取自靛藍植物的靛藍和與之關系密切的菘藍;或者取自動物,例如取自蝸牛類動物的推羅紫;或者取自礦物,丹砂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些天然染料中,色澤鮮艷、耐洗耐磨的優質染料寥寥無幾。直到合成染料工業興起後,這種局面才得到徹底改觀。而現代合成染料工業的創始人,是英國有機化學家威廉·亨利·柏琴爵士。
一想到自己可能發現了一種新染料,柏琴十分激動。他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對染料感興趣,因為染料可以把那些色澤平淡單一的絲、棉、毛、麻的織品染出各種絢麗悅目、豐富多彩的顏色來。但可惜的是,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種染料中,能夠把顏色牢固地附著到織物上,做到水洗日曬,永不褪色的,實在寥寥無幾。偶爾有種好的染料,就會被人們當做珍寶秘藏起來。例如有一種從地中海的水生貝殼類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紫紅色染料,人們用它來裝染土耳其的蒂雷古城,效果非常好。這種染料是如此的華貴和受人歡迎,以至於被列為皇家專用,不許平民染指。如果自己真的找到了一種可以人工合成的新染料,那就意味著染料工業的歷史性突破。一想到這一點,他怎能不激動?
但是,這種化合物究竟是不是一種新的染料呢?柏琴一時還拿不準。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他精心提煉了一些樣品,寄給著名的普拉爾印染公司,請該公司進行鑒定。很快,公司給了他迴音,說是這種化合物染色性能良好,並詢問他能否廉價供應。
接到這個迴音後,柏琴很受鼓舞,他決定申請專利,然後退學轉入實業界,用自己的技術辦工廠,製造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的決定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是他的恩師霍夫曼堅決反對。霍夫曼不同意他到實業界「折騰」,希望他留在學校,繼續從事自己的化學研究。與霍夫曼善意的反對不同,有些人則對他冷嘲熱諷,說他一個18歲的年輕人想獲得專利是異想天開。
在人們的爭論聲中,柏琴獲得了自己的專利。他謝絕霍夫曼的挽留,毅然決然離開學校,開始了自己辦工廠的艱難經歷。社會上關心這種新染料的人士對他的舉動給予了熱情鼓勵。普拉爾家族的一個成員給他寫信說:「欣聞社會上的太太女士們非常喜歡你的染料。她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她們對這種染料著了迷,而你又能滿足其需要的話,你將名利雙收。」他的父親一改反對他研究化學的初衷,對他鼎力支持,把一生的積蓄統統拿了出來,交給他做資本。他的哥哥也加入了進來。就這樣,1857年,他們全家齊心協力創辦的染料工廠正式開張了。
工廠開張之初,面臨重重困難。因為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每一步都得自己完成。市場上買不到必需的原料苯胺,柏琴只好買來苯自己製取。要製取苯胺又需要硫酸,這也得自己制備。生產過程中的每一流程,都需要專門設備,這些設備都得由他自己設計。盡管工廠的發展舉步維艱,但沒過6個月,他居然製造出了他稱之為苯胺紫的染料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染料,其色度范圍超過任何一種天然染料。
苯胺紫的問世引起了染料界的關注。蘇格蘭人很快就採用了它。英國的工匠們比較保守,在他們還舉棋不定之際,法國的工匠們已經開始推廣它了。法國人把這種顏色叫做木槿紫,而把這種染料叫做木槿紫染料。這種染料風行一時,以至於那10年竟有木槿紫時期之謂。英國人很快也接受了它,維多利亞女王對它十分青睞,英國政府還用它來印郵票。
苯胺紫的成功,使得柏琴一下子聲名鵲起。盡管年齡才23歲,可他已經成為世界染料界的權威。有一次,他在給倫敦化學協會講解染料時,發現台下坐著的聽眾中有一位他很熟悉的人物。這位聽眾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啟蒙恩師——邁克爾·法拉第。
柏琴的發明開創了合成染料工業,也開辟了一個既吸引人又賺錢的研究領域。在他的成功的刺激下,很多學者開始轉向這個領域。甚至對他的舉措持反對態度的霍夫曼也轉而從事對薔薇苯胺的研究,這是一種紫紅色的人工合成染料。霍夫曼於1858年成功地合成了這種染料。1864年,霍夫曼帶著對合成染料的新興趣返回德國,繼續進行這個領域里的研究,並領導德國化學界發展起了巨大的染料工業。一些化學家還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製造出了原有的天然染料。例如德國化學家格雷貝就於1868年合成了天然茜素染料;另一位德國化學家拜耳則於1880年研製出了靛藍的合成方法。顯然,所有這些成果,都是在沿著柏琴開辟的道路上前進時取得的。沒有柏琴的開創性研究,也就沒有後來的合成染料工業。所以,德國合成染料工業的崛起,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霍夫曼對英國化學事業發展做出貢獻之後,英國對德國的回報。
柏琴在開辟了人工合成染料這一新的有機化學領域以後,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和格雷貝分別獨立而又幾乎同時合成了茜素(格雷貝先於他一天申請專利)。他還設法合成了香豆素——一種帶有令人愉快的香草精氣味的白色結晶物。他的這一發明,標志著合成香料工業的開端。因為成就卓著,1866年,柏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這一年他才28歲。
到35歲那年,柏琴因生產苯胺紫這種染料,已經是殷富不羈、優游有餘了。他不願意繼續經營染料業,而當時德國染料工業對英國的競爭又方興未艾,而要增強英國化學工業的競爭力,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於是柏琴決定賣掉他的工廠,重新回到他從內心喜愛的化學研究事業上來。
重回化學界以後,柏琴在探討化學未知世界方面游刃有餘。他參加了合成各種不同的碳原子化合物的綜合法的重大研究,目的是要設計出全新的化合物生產流程。在化工生產第一線的經歷,使他在研究此類問題時,有著別人不可企及的優勢。他發現了一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叫做柏琴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