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姜子牙創造

姜子牙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11 14:59:07

Ⅰ 請詳細介紹有關姜子牙的所有事跡、經歷和功績。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也稱呂尚、姜尚俗稱姜子牙商朝未年人相傳姜子牙的先祖本是個貴族在舜帝時作過官,而且屢立戰功,被舜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所以又稱呂尚。但到了姜子牙出世以後,家境已經敗落了,成了普通了貧民,所以姜子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西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達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於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地渭水之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是在觀察世態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據說,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釣,魚當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 。

姜子牙用了幾十年的功夫,勤學苦讀,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謂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學識淵博。尤其對歷史和時勢的研究更是駕輕就熟如今當了姬昌的太師可以說是厚積薄發運籌而游刃有餘對內他幫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生產的 極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有朝一日興兵伐紂奠定了穩固的經濟基礎。對外,姜子牙協助姬昌實行光養 晦薄禿孤立瓦解的政策對 商王他表面上表現得 謙和恭順一心事殷 使商王誤以 為周是最可靠的屬國姬昌 是位忠心的伯而 在暗中卻採取種種手段,拉攏爭取殷商王 朝的其 他屬國使殷 商越來越孤 立結果許多諸 侯國和部落陸 陸續 續地棄殷而投周,到了後來,殷商雖名為天子,而真正附屬於他的屬國、部落卻連三分之一都不足了。這樣,就又為最後消滅紂王,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實現滅紂的願望,便撒手歸西了。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後被追封為周文王姬發繼位亦繼志繼續為興周滅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為國師並號稱為師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繼續全力輔佐姬發以圖大業。有一天,武王姬發問姜子牙:「我打算減輕刑罰而又能 樹立我的權威,少施行一些賞賜而又能使人們從善,少頒布一些政令法規而民眾又都能自覺按一定的規范行事。請問師尚父,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姜子牙說:「如果你殺了一個人就能使一千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兩個就能使一萬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三個人就能使三軍軍威大振那麼你就把他們殺了如果你賞了一個而使一千個人高興賞兩個人而使一萬個人高興賞三個人而能使三軍上下都高興,那麼你就賞他們;如果你能通過法律條令約束了一個人而使一千人遵照執行,那麼你就用這法律法令去約束他;如果你能通過禁止兩個人的錯誤行為而使一萬個人不再去做,那麼你就去禁上;如果你能通過教育三個人而使三軍上下都受到教育,那麼你就去教育。總之,能夠殺一個而懲戒上萬人,賞賜一個而激勵更多的人,這才是有道明君的權威,幸福之所在啊!」武王姬發聽了,頓開茅塞,照著姜子牙的話去做,時時慎於刑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來越多,出師伐紂的日子已經指日可待了。
藝術中國
這時周朝已羽翼豐滿國勢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現了土崩瓦解之勢。特別是殷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 發生了內忠臣良將被殺的 被殺被囚的被囚 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 姜子牙審時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到便親任主帥統領大軍以弔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直取商都。經過牧野一戰,大敗商軍,迫使商紂王連夜出逃,與妃子妲已投火自焚於鹿台。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滅亡了,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周滅商的宏圖大業。

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發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姜子牙勵精圖治,終將齊國治理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七雄中的強國之一而由於姜太公的雄才偉略更被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司馬遷就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 在我國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姜太公曾在昆侖山從無始天尊學道,後來是奉師命下山輔佐周室的。在起兵伐紂時,也是通過許多道術之士與紂軍鬥法而完成興周大業的。這其實是把姜太公這個歷史人物神化了。

Ⅱ 齊文化的創始人是姜子牙嗎﹖

應該是
3000年前,姜太公就在古營丘那裡建立了齊國歷史上的第一座都城,採取「因俗簡禮」、「舉賢尚功」、「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基本國策,實施一系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內政外交,使齊國由原來「地瀉鹵,人民寡」的窮邦,一躍成為「人民多歸齊」、「海岱之間連袂而往朝焉」的強國。

Ⅲ 誰給我講講姜子牙的故事

姜太公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生於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公元前 1211 年),卒於周康王六年(公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歲。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後,返周而葬,葬於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後才能葬於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時他在道教和民間的地位也較高。他出身貴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呂,所以他又被稱為呂尚。姜子牙生於山東省的沿海地區,自幼聰慧。據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生的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紂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陝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裡,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於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皇帝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為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了。因此,後人又稱他為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為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並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 在以後的中國各朝代都為他建立了神廟,而道家也傳說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歷史考證

姜太公姓姜或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炎帝神農皇帝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關於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東海說和河內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後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水經注·汶水》雲:「(汶水)又北過淳於縣西,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於公,號曰淳於國。」《水經注·齊乘》雲:「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為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較為確鑿。東呂鄉當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里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為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雲:『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後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後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為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為,姜太公出生地應為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東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為證。

二、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禦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斗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傑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穀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處於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朴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呂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實踐博大精深。

1、韜略鼻祖,千古武聖

姜太公作為中國韜略鼻祖、千古武聖,其文韜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為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韜》論著中《文韜·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韜·龍韜·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韜·龍韜·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關姜太公軍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但現存甚少。其軍事韜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准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韜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闢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韜》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韜》與其它「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注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2、權謀思想

《六韜·文韜·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謀莫過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啟》、《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復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於這種認識,《六韜》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它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韜》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為了愛民。《六韜·文韜·國務》雲:「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後,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自實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於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聖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干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

姜太公指出,要根據各級官吏的職能分工的要求條件來選取賢能,再依據各官職應具備的條件來考核官吏,鑒別其才智的高下,考核其能力的強弱,評定其政績的優劣,使之名實相當。因此必須堅持選用賢才、任用賢才的標准。關於選拔任用賢才的標准,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條標准:仁、義、忠、信、勇、謀,具備這六個標準的則為賢人。姜太公還認為,國屬上賢、舉賢,旨在任賢、用賢,如果上賢、舉賢而不任賢、用賢,亦只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這種停留在名義上的上賢、舉賢,是不會獲其功而救其亂的,相反則會使世愈亂,以至造成國家的危亡,所以要上賢、舉賢、任賢、用賢,做到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名實相符。

《六韜·文韜·上賢》雲:「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後,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周到、精闢而深刻的。《六韜·文韜·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後,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後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並重」「本末並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並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顏師古《注》雲:「《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雲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於「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為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為齊國的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四、千秋功業,後人稱贊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為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贊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已志,或以太公事跡為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贊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贊》: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弔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亘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贊。

對姜太公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能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斗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飢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範。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中,齊魯文化是主要來源,集中代表了炎黃這一思想體系的傳統文明。在遠古時代,炎帝、黃帝為首的兩個部落,已開始結合。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已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在周初,代表這兩個部族的兩個偉大歷史人物,一個是封於齊國的炎帝後裔姜太公,一個是封於魯國的黃帝後裔周公旦。我們說,假如沒有周公的文韜和姜太公的武略,作為「小邦周」是很難戰勝「大國殷」的,即使是戰勝了,也難以鞏固,並創造出那樣燦爛輝煌的周代文明。現在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確評價姜太公的功業,對於深入研究探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齊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姜太公享年考
——兼及周文王等人的年齡問題
姜太公是殷周交替時的一個關鍵人物。以往,有關他的享年,從八九十歲到一百三四十歲⑴,什麼說法都有。究其原因,除了文獻記載的有限,更重要的還是缺少一個可資參照的年表。另外,有關周文王等人的年齡問題,也有類似的情況,且與太公享年的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在好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找回了一個「失落的年表」⑵,我們正可據以進行新的探索。同時,由於我們的研究,只能算作斷代工程的「拾余」,所以,也可從一個側面對「新年表」的正確性和適用程度,起到一定的檢驗作用。
一、太公享年的大體范圍
春秋以前的史料,如《尚書》、《易經》、《詩經》、甲骨文、金文等,沒有明確涉及太公年齡的內容。戰國至兩漢的著述,多把初見周文王時的姜太公,說成是一位老者,盡管在形容老的程度上各有不同。如《荀子》和《韓詩外傳》里就說:初見文王時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渾然而齒墮矣。」《尉繚子》里說:「太公望」年過七十「及遇文王」。《孟子》說:太公和叔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楚辭》說:「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史記》說:「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淮南子》說:「呂尚使老者奮,項托使嬰兒衿。以類相慕。」《說苑》里有太公望「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等等。
然而,近日見到網上有一篇名為《姜太公之高壽》的文章(見新鄉歷史文化專欄),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見,文中說:
顧頡剛先生的《太公望年壽》認為,古文獻中記載的姜太公年壽數,都是戰國時代齊國游士的妄談。「太公」原意為「老太爺」,但後人誤以為太公是長壽之意,正好像彭祖名字中有「祖」,老子姓名中有「老」,就誤以為彭祖、老子是年逾八百歲(似應為八十歲)的老人。而且從《詩經·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中所描寫的戰爭場面和搏擊的迅勇情況看,九十歲的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顧頡剛推測,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終於八十歲左右。
我們認為,要想深入研究太公的具體享年,首先也需要有一個大致的范圍,並且覺得,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終於八十歲左右」,是很難讓人信從的,明顯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四點:
首先,說太公高壽「都是戰國時代齊國游士的妄談」不妥。正如我們前面所舉,荀子、尉繚子、孟子和屈原,都是戰國時人,又都說過太公高壽,但卻無一人是「齊國游士」者。
其次,僅據《詩經·大雅·大明》里的詩句「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的描寫,就認為「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顯然是想像的成分過多了。歷史上老當益壯征戰沙場的人不勝枚舉。況且,「鷹揚」一詞,恐怕關鍵還要落實在一個「率」字上;太公本人,未必一定是要「身先戟斧」的。
第三,說「姜太公在牧野之戰時,年約三十」,實際上也就是說,姜太公在遇文王之時是二十歲左右。這不但和其它典籍不能相容,也不合情理。比如,太公的閱歷和韜略從何而來?「呂牙在殷」和「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⑶該怎麼解釋?尤其是太公的女兒邑姜為「周王妃」(詳後),也都沒了著落。
第四,《史記·齊太公世家》里說,「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比起荀子、屈原等人的說法還要

Ⅳ 八卦圖是不是姜子牙創造的

不是,是伏羲創作八卦!
八卦源於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生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系、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最原始資料來源為西周的易經,內容有六十四卦,但沒有圖像。《易經》記錄「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陽,可在不同時候引申為天地、晝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在不同時候,可分別對應四方、四季、四象。青龍居東,春之氣,少陽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氣,太陽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氣,少陰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氣,太陰主之。四季養生也分別對應為:生、長、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兌、艮、震、離、坎。分別代表天地等諸意,下有詳解。

Ⅳ 導演是如何談《姜子牙》的創作歷程的

《姜子牙》的創作過程長達4年之久,每一天都是對動畫主旨的精心打磨,對畫面設計的反復推敲。

整個《姜子牙》的製作過程就可以用創作、推翻、再創作來形容,據導演所說,電影一開始的結尾並非如此,原來的設計是姜子牙進入了片頭垂釣的場景,進入了悟道,明白了蒼生的意義,但是由於這個場景用動畫表達的難度過高,所以不得不放棄。

Ⅵ 姜子牙的一生介紹

姜子牙的一生:

姜子牙約前1156年在河內郡汲縣出身,名望,號飛熊,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

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後世推崇備至。

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唐肅宗時期,追封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宋真宗時期,追謚昭烈。

(6)姜子牙創造擴展閱讀: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民間傳說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師命輔佐周文王、武王討伐商紂王。其間闡教之元始天尊、截教通天教主、西方教接引道人三位教主共立了封神榜。

伐紂成功後,姜子牙奉命封眾神,等分完眾神,姜子牙發現位置都已滿,自己反而沒有地方可封。 於是就坐到門楣上,當一個監察神。職責是防止個別神仙失職瀆職,更不能讓一些凶神煞神和厲鬼恣意妄為。

Ⅶ 姜子牙是怎樣推演並創造象棋的

傳說商朝末年,有位姓姜,名尚,叫姜子牙的人。據說他的祖先是舜帝時的大臣,因曾經幫助過部落首領大禹,在上古治理洪水時有過功勞,被封在呂地,姜是他族人的姓氏。

姜子牙出生時,他的家境已然敗落,所以他年輕的時候便去昆侖山求仙,拜元始天尊為師,後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社會上算卦為生。

姜子牙雖然資質不好,但他志氣不小,無論修仙不成也好,還是算卦為生也好,他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姜子牙雖然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他卻懷才不遇。姜子牙年過60歲,滿頭白發,閱歷豐富,智慧過人,他一直在尋找施展才能與抱負的機會。

於是,姜子牙在商紂王朝謀了個下大夫之職。但是,他見紂王荒淫無道,便隱居渭水北岸釣魚。

釣魚的時候閑來無事,為了消遣,也為了追求夢想,他便按照兵書里所講的知識,開始在地上「排兵布陣」。

他用一根小棍在地上劃成道道,分成敵我雙方,將石子放在上面,研習打仗,把大帥置在後邊,並有衛士守護,不離左右,元帥指揮著兵車橫沖直撞,長驅直入,所向披靡。

姜子牙讓戰馬也不懈怠,一蹦一跳地沖到敵方陣地上,元帥命令兵卒只許前進,不許後退。在演習中,遇到障礙物沒法辦了,他想要是再發明一件能飛越障礙物的武器就好了。他踱來踱去,苦思冥想。

有一天,姜子牙正在演習打仗,就在這時,一個農夫看到姜子牙不是在釣魚,而是在閑玩,他想和姜子牙開一個玩笑,就趁姜子牙不注意,拾起一塊鵝卵石,隱在一個小土堆的後面,向姜子牙投去,正好擊中姜子牙的後背。

姜子牙扭頭沒有看見人,正要發火,發現地上有一塊石子。忽然,他醒悟過來,這石子隔著土堆就飛過來了,於是,他就在他的「陣」上加了一個能隔子打的石子,這就是後來所謂的「炮」。

從此以後,姜子牙經常在地上進行排兵布陣的演習,並不斷改進演習的方法,他在地上劃成粗道道,按一定的方法擺上寫有「將」、「帥」、「士」、「卒」、「馬」、「炮」和「兵」的石塊。兩軍對壘,像真的在打仗一樣。

後來,當地人就把姜子牙排兵布陣的這個地方叫「棋路地」。多少年後,姜子牙故里的人們還這樣稱呼,以此紀念姜子牙。

不久,姜子牙到了西岐,把他演習排兵布陣的方法告訴了周武王。周武王根據姜子牙的「排兵布陣」操練兵馬,打造戰車和大炮等,積極做反對商王朝的准備。

姜子牙「排兵布陣」的打仗方法,在牧野大戰中派上了用場,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這之後,周武王把姜子牙這種兩軍對陣的演習活動,稱作象棋。

後來,姜子牙又繼續演習棋藝,不斷進行改革完善。

早期的象棋最初的雛形是六博戲,後來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注釋的《楚辭》雲:

搏,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了六搏。據《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當時齊地居民安居樂業,人們「斗雞走狗,六搏塌鞠」。

那時的棋大概為6子,所以才叫六搏。這與當時的軍事具有一定的關系。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5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6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球類游戲,也是每方6人。

這種狀況,反映在當時的象棋上,也是以每方為6枚棋子,稱「六博戲」。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就是象徵著當時的軍事組織和戰斗的一種游戲。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3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6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

其中塞棋有兩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

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了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從而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使象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象棋

Ⅷ 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

歷史上不但確有姜子牙其人,而且他還是一位商未周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曾被兩代帝王(周文王、武王)奉為帝師。他是周朝的開國元勛,齊國的建立者,是功標青史之歷史巨人。

一、生平簡介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望、子牙(俗稱姜太公)。東呂鄉東呂人(今山東日照東),其祖先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呂,以封地為姓,故又稱呂尚。

武王伐紂時任統兵的師,被尊為師尚父。《史記•周本紀》:「(周)武王即位後,以太公望為太師…」 。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會戰中,《史記•周本紀》:「武王派太公望和百夫長向紂的軍隊挑戰…」 。殲敵立功。(趙文博《中國通史》):「呂尚在滅商中起了重大作用」。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授予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

世稱其多奇謀,有經天緯地之才。相傳他曾作兵書《六韜》、《陰符鈴錄》。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卒。

二、丑小鴨變成金鳳凰

(1)半生寒微

姜尚始祖四岳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但到姜尚時已家道中落,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其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又到孟津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堅持不懈刻苦學習、專研天文地理、軍事謀略,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咸魚翻身,為國效力。

(2)願者上鉤

姜尚到了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其時獲悉姬昌(周文王)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攬天下賢士,便毅然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靜觀其變,伺機出山。一天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與其不期而遇,(趙文博《中華上下五千年》):「經過一番談話,(姬昌)知道他叫姜尚,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


結束語,姜子牙一生集忠肝義膽、堅定信念、頑強意志、堅韌毅力、聰明睿智於一身,被兩代帝王奉為帝師,並為後世稱之為 「武聖」;兵家權謀之鼻祖; 歷代典籍都公認其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他是流芳千古之歷史巨人!

閱讀全文

與姜子牙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