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貿易中試論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關稅同盟理論
西方學者將關稅同盟當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對關稅同盟的研究與探討也就比較廣泛而深入。其中令人注愈的是美國經濟學教授維納(J " Viner)和利普西(R " G " Lipsey )等人所集中討論的有關稅同盟的靜態和動態效果。
(一)關稅同盟靜態效果的表現
1.貿易創造效果 貿易創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於取消了同盟內的關稅壁壘,使生產轉向同盟內最有效率的供應者所產生的利益。它由生產利益和消費利益構成。關稅同盟成立後,能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更專業化的生產,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從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進口。其結果是:一方面使本國該項產品消費開支降低,從而擴大了需求,增加了貿易量;另一方面使本該用於該種產品的生產資源被更為有效地用於他處,從而提高了生產利益。 例如,某產 品在 A, B, C三國的成本分別為$ 25, 15, 10, A國進口關稅水平為 200 %。關稅同盟成立前,由於關稅的保護,該產品以A國的價格為最低,因而 A國自行生產。AB兩國成立 同盟後,對 B國取消 了關稅壁壘,B國的該產品的價格下降,低於 A國水平,於是,A國從 B國進口該產 品。
2.貿易轉移效果 貿易轉移效果(Trade Diversing Effect)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對外設立統一的關稅壁壘,使某成員國在購買同盟內廉價的產品時可能導致某種轉移性損失。關稅同盟成立前,該國可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同盟成立後,則通常轉向從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進口。如果後者不同於前者,則意味著進口成本增加,消費開支擴大,使得同盟內社會福利水平下降。同時,這也意味著關稅同盟外最有效率的生產能力和最有效的資源被閑置,從而降低了世界福利水平。例如,某產品在 A, B, C三國的生產成本仍為$25,$15,$10, A國的進口稅率則為 100%。關稅同盟成立前,C國的該產品的價格(包括關稅)最低,因此,A國從 C國進口。AB國關稅同盟成立後,AB兩國之間廢除關稅,B國的該產品價格低,於是,A國改從 B國進口。這樣,就從成本最低的 C國轉變到了同盟內成本最低的B國,這便是貿易轉移效果。
(二)對關稅同盟靜態效果的討論
1.關稅同盟產生 「貿易創造效果」與 「貿易轉移效果」的可能性分析
前面討論貿易創造效果與貿易轉移效果時,是假定 A, B,C三國都生產某產品,且成本各不一樣。事實上,還有以下可能。(1)建立關稅同盟前,A, B兩國都不生產該產品,而從生產成本最低的C國進 口。那麼,A, B結成同盟後,不會引起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果。 (2)建立關稅同盟前,A, B兩國都生產該產品,且比 C國成本要高,即各國在關稅保護下重復性地自行生產並進行競爭。關稅同盟建成後,則在同盟內進行專業分工,由生產效率較高的B國生產該產品並滿足 A國的播要。這樣,在同盟內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和自由貿易,從而在內部創造和擴大了貿易,這就形成了貿易創造效果。(3)建立關稅同盟前,A國不生產該產品,B國較 C國以更高的成本生產,這時,A國從 C國進口。A, B結成同盟後,A,B間廢除關稅並對C國採取共同的關稅,此時,本從 C國進口就轉向了從同盟內的 B國進 口,這就意味著在關稅同盟內保護了落後工業。因此,要在形成 「貿易轉移效果」的同時,表現出貿易保護的傾向。
2.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之間關系的分析 關稅同盟既是同盟內自由貿易的政策工具,又是對同盟進行貿易保護的工具。從整體范圍來講,貿易創造增加社會整體福利,而貿易轉移則在某種意義上降低了這種福利。對此,米德、利普西等經濟學家利用供求曲線進行了更為精密而深入的闡述與分析。
如圖 8一1所示,假定三個國家:本國(H),同盟國(C),同盟外國家(W)。S, D分別為 H國某產品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P為該產品的價格,Q為產品的數量,生產該產品的成本從低到高的次序為W, C, H。
最初,H國從 C國進口,價格為 Pwr(進口價格Pw與關稅T組成),消費量為 ob,國內生產為 oa,進口量為 ab (ob - oa) 。
現在,H國與 C國結成同盟,該產品在 H國的價格下降到Pc(取消了關稅),於是,消費最擴大到od,國內生產下降到oc,進口量為cd。此時,ca + bd為創造出來的貿易量。△efg與△hij為貿易創造帶來的經濟效益。△efg表明國內生產該產品的數量下降,使本該用於此方面的資源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利用,它被稱為貿易創造的生產效應。△ hij說明價格下降後,需求量增加,從而被稱為貿易創造的消費效應。但同時,由於進 口從成本最低的 W 國變成 C國,貿易量 ab從全球最有效率的生產者進口轉向同盟內效率最高的生產者。這種貿易轉移意味著 H國利益的損失和全球效率的損失。將 H國作為整體考慮(即徵收的關稅亦是福利之一),結成同盟後,必須對 ab最的進口支付高價格Pc以代替Pw 。 Pc與Pw的差額就是韌外付出的單位產品的成本。因此,矩形gilk就是貿易轉移帶來的福利的損失。 因此,維納指出,建立關稅與否,取決於這兩者的實際效果 。同盟成立後 ,可能會發生 貿易創造得利大於 貿易轉移的損失,也可能相反,它取決於△efgf△hij與矩形gilk的面積大小。 3.關稅同盟靜態效果大小的分析 關稅同盟成立後,其靜態效果所產生的福利的大小受到多因家的影響 : (1)同盟前關稅水平越高,同盟後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2)關稅同盟成員的供求彈性越大,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3)關稅同盟成員的生產效率越高,貿易創造效果越大;(4)關稅同盟成員與非成員的產品成本差異愈小,貿易轉移的損失愈小; (5)關稅同盟成員對非成員的進 口需求彈性愈低,非成員對成員的出口供給彈性愈低,則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6)關稅同盟成員對外關稅愈低,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7)關稅同盟的成員愈多,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8)關稅同盟成員間的貿易量愈大(或與非成員之間的貿易量愈少),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9)一國國內貿易比重越大,對外貿易比重越大,則參加關稅同盟獲利的可能性越小,即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10)關稅同盟成員間的經濟結構越相似(或互補性越小),貿易創造效果越大。因此,關稅同盟往往在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相似的國家間建立,以獲得較多的貿易創造效應。
Ⅱ 什麼是增加出口效應
實際上,無論進口增加給該國帶來多大的好處, 總是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存在著, 就是進口的增加所帶來的貿易支出問題。因為在該國 商品 出口量不變 的情況下,進口量的增加將給該國帶來大量的進口支付,從而出現 貿 易收支逆差的情況。在現實中,一國參加 關稅同盟 不僅能夠帶來一定 的商品進口量的增加,還會帶來出口的增加, 對於一個希望參加關稅同盟的國家(特別是小國)而言, 它的加入往往並非看準該關稅同盟能給他帶來多少進口的好處, 更多的是看重其 產品 的出口市場。總體上看, 關稅同盟將給參加國帶來更大的出口機會,從而帶來更多的 福利 , 即形成一種擴大出口效應。
Ⅲ 什麼是"溢出效應"
某項活動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動的主體得不到的收益稱為溢出效應。
當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溢出效應的主要內容。溢出效應分為知識溢出效應、技術溢出效應和經濟溢出效應等。
(3)什麼是出口創造效應擴展閱讀:
溢出效應理論
1、事物一個方面的發展帶動了該事物其它方面的發展。
2、一國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對別國的影響。
3、有技術溢出效應,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轉移。這種技術轉讓行為對東道國會帶來外部經濟,即技術溢出。
Ⅳ 貿易創造效應的介紹
由於關稅同盟取消關稅,成員國由原來自己生產並消費的高成本、高價格產品,轉向購買成員國低成本、低價格的產品,從而使消費者節省開支,提高福利;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Ⅳ 出口貿易的經濟效應
對於企業來說:(1)出口行為選擇必須慎重,評估好自己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只有確定能夠從出口貿易中獲益的情況下才對外出口;有一些企業錯誤地認為出口就是有利,經常不顧自身的能力盲目出口,結果喪失了國內市場的機會,得不償失。(2)生產率最重要,企業應該高度重視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取得長足發展和進步。(3)充分認識自由貿易的經濟效應,避免自由化對於企業造成的沖擊,盡可能趨利避害,從自由化中獲得最大收益。 對於政府來說:(1)出口導向策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貿易戰略,但注意不應給予出口企業相關出口優惠和補貼,要致力於創造企業出口的良好公平市場環境,讓企業自主選擇貿易行為。(2)貿易自由化的效應具有雙向性,對於不同生產率的企業影響不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生產率尚處於發展中行列,所以在開放策略選擇上要適度和漸進,不要一次性過度開放,以免自由化給企業帶來損害。(3)自由貿易能夠提高企業的總體生產率,能夠帶來整個社會福利的增加,所以自由化是一個方向,我國應該堅定地不斷開放國內市場,從全球化中吸取營養。(4)我國出口貿易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驕人的成績,說明我國企業的生產率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競爭力在不斷增強,推動了我國經濟飛速增長,所以應繼續重視和關注出口貿易對於我國企業和經濟實力的積極效應,把握和制定正確的外貿發展戰略,及時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Ⅵ 什麼是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呢怎樣用圖形進行分析啊
1.同盟前,如抄各成員國經濟襲結構間的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同盟後,其專業化生產機會才會增多,貿易額才能擴大。
2.組成關稅同盟規模的大小。如果規模越大,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內部出現,貿易創造的效果更大。
3.建立關稅同盟前成員國之間的關稅越高,建立同盟後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越大。
4.關稅同盟成員國間地理位置越接近,則運輸成本越低,從而貿易創造的效應也就越大。
Ⅶ 搶出口效應是什麼意思
搶出口效應就是對
貿易環境
變化的擔心而出現的搶出口的現象。
據了解,有這種情況,也有一些企業為
規避風險
,增加了短訂單的數量。但這並不是主流,不會影響我國外貿平穩健康發展的態勢。
Ⅷ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8)什麼是出口創造效應擴展閱讀: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
Ⅸ 舉例說明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
樓主說抄得是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果吧,好像這比較官方的將這兩種概念成為「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吧
我說一下一般的定義吧,基本上,樓主可以用這個概念很容易就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了。
(一) 貿易創造效應:關稅同盟成立以後,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使生產更加專業化,這樣關稅某些同盟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產品將被其他成員國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取代,其結果,是關稅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提高。
(二) 貿易轉移效應:在關稅同盟成立前,關稅同盟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成立以後,關稅同盟國該項產品轉由同盟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而不是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前增加,社會福利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