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創造的能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在的進行發現和創造的願望,教師如能充分相信學生,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利用他們的好奇心給予適當的點撥,就會調動他們去發現問題的主動性。當然,怎樣培養學生自己會發現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研究探索。
B.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怎樣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國未來的發展需要靠他們去創造和打拚.而創新又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所在,能夠推動國家快速的興旺發達.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十分迅猛,在科技革命的新浪潮中,人才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擁有一定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是我們教學的首要任務.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成敗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興衰存亡.為此我們想要使自己的偉大民族能夠永遠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中,生物教學中就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創新潛力的開發,提高和培養學生綜合創新素質.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給予大家有效的幫助.
一、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求知慾望
學生有效的學習需要靠對知識的興趣來保證,而興趣的來源則是對知識的強烈好奇.因此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最終驅動力.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好奇心能夠促使學生對新鮮事物產生探究的行為,激勵著學生積極主動的投身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之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善於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慾望,從而促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有效學習.學生在好奇心的催使下產生一種積極獲取生物知識的心理狀態,即求知慾望,這樣就能夠保證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將好奇心轉化為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推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學生的學習創造必要的學習環境.初中生物知識中往往會存在一些比較有趣的甚至古怪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通常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雖然書本中不會找到明確的答案,但是卻和書本講述的知識密切聯系著.
例如,講述《生物進化》知識時,學生都會比較關注每種動物的進化歷史,這時教師根據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理,講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進化史.當教師講道雞是由原生野雞發展而來的時候,大多學生都會好奇的問教師:「原生雞的祖先又是什麼呢?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對於這個問題教師可能也不會知道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必須保護學生這種對知識好奇及探索的心理,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組織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探索和鑽研,逐步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自己的探索過程中了解其中的奧秘.這樣做教師就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並利用此心理推動學生進一步對知識進行探索,雖然學生不能夠得到明確的答案,但是卻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逐漸產生對生物知識的求知慾望,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具有創造性的學生
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孩子都比較聽話,上課表現也很規矩,但是也有一些孩子會很頑皮、淘氣、不受約束、願意爭辯、而且往往會有違反規則的行為.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很喜歡前者,特別關心和留意他們的學習表現和狀態.但是在後者學生的「氣人」背後往往會隱藏著具有非凡創造力的學生.這些學生對事物總是保持懷疑的態度,不經過自己的推理驗證怎麼也不願意接受他人的說辭,因此這樣的學生更有可能會在知識中引發出新的發現.為此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留意那些「氣人」的學生,善於從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發現和挖掘其中的創造性苗子,並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和提拔.對於學生對新知識的懷疑態度應該給予相應的鼓勵和肯定.
在學習《植物莖的輸導功能》時,我並沒有把事前處理好的植物莖發放到學生的手裡,而是讓學生自己到講台上來領取,在領取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會出現挑剔的現象,但是我不會因此而批評他.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有極少數的同學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有的學生還會用手捏幾下來體驗手感,有的學生還會嘗一嘗其味道……針對這種似乎跟課堂無關的學生表現,我不會嚴厲地提出批評,首先我會讓這些同學說說自己做法的緣由,給予鼓勵之後對他們進行引導或指正.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是因為我明確的知道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就是這樣萌發和發展起來的.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促進了其他同學的創新探究,使學生都願意參與到生物知識的探索活動之中.
三、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思維是指引學生思考和創造的靈魂,學生的思維能力決定著其創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我們在生物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等.逆向思維能力就是讓學生打破常規,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有的教學問題逆向思維思考會比直接思考更加容易和便捷;發散性思維能力則是一種比較多向、多數量、全面的輔射型思維方式,它具有明顯的開拓和創新作用,能夠多角度的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生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的創新和發展.
四、重視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生物學科也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知識教學.實驗教學的實施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於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學生的實驗活動對於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力.尤其是初中生物學習又與現實生活擁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實驗便會在教學中更加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此教師在平常的生物教學中,一定要根據教材的教學內容適當地實施實驗教學,利用學生迫切希望的學習方式――實驗探究來進行知識的探索和創新,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進行一些實驗活動.這樣會隨著學生獨立活動的增加逐漸增強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也會促進學生越來越活躍的創造性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打破思想的束縛,敢於挑戰和勇於創新.
總之,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形式來逐漸培養和提高,教師只要堅持創新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就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為未來的社會培養一大批創新型人才.
C. 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發現與探索》的教案
D. 天津地方教材 六年級發現與探索的教案
《發現與探索》教案
http://blog.163.com/xu_aiqi/blog/static/69086465200931104011512/
E.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發現與創新教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精神,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最困難的任務。
一、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的教師。
進行創新教學,關鍵要有創新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及創造精神,能為學生的創造行為提供示範,並滲透到一切教學活動中。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師本人是創新型的,他才發現、重視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一場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涉及到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創新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而且是兒童身心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改變人,而今我們更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影響人。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生命的激情,使兒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溫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下,消除一切煩惱、困惑、膽怯、浮躁,引發內心深處的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創造的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里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發言必先舉手,老師同意方能開口;發言必站立,老師不發話,學生不得坐下;不許在老師講話時插話,否則視為不敬;坐則要昂首挺胸,雙手放膝,兩眼平視等等如此之多的規矩,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必然束縛兒童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發言眾口一辭,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像馳騁,任感情激盪,任思路放縱,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以次影響學生,還表現在對教學的藝術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諷刺的打擊,也會遇到來自內心的惰性、慣性、以及懦弱和動搖的阻撓,因此,教師還必須具有穩定性和創新人格。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段繼揚對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後認為,各類創造人格的共同特徵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專心致志;觀察敏銳,思辯精密;勇於進取,渴求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自製,不辭勞苦;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具有創新性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至深至遠,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還應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師。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娃娃做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上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別需要創新型教師。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採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既然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沃土,那麼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大的方面說,要更新觀念,首先,正如修訂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一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二要在課堂教學中還學生一個民主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憑借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統一的東西使大多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的自由,其實是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犧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犧牲了學習語文興趣,有百害而無一利。語文教學其實需要著力鼓勵求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詞句,概括課文的段意和中心,對問題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強求一致,而要鼓勵多種答案並存,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不斷閃現創造的亮點。我在執教《麥哨》一文時問學生:假如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們的面前,你們最想做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在草地上打兩個滾,有的學生說翻兩個跟頭,還有的學生說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多麼天真、多麼幼稚而又可愛
F. 三年級上冊發現與探索教案
第一單元 植物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麼
備課時間: 年 月 日 執行時間: 年 月 日 總課時第 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