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導彈發展史是什麼
我國導彈發展史以年代劃分:
1、第一代防空導彈
上世紀50年代末,在引進蘇聯SA-2的基礎上,一方面裝備部隊,一方面仿製生產並改進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導彈
2、第二代以後防空導彈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導彈從上世紀50年代中就開始發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戰武器,由於「文革」等原因,中國在此時導彈武器的發展也受到了影響,所以這時研製生產的其實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開展第二代防空導彈的研製。
3、 第三代防空導彈
當時我國正處在國際上第二代防空導彈正式裝備、第三代防空導彈全面開發的關鍵時期,因此,在技術上引進了許多新的思想與概念,我們參照美國、俄國(前蘇聯)、英國、法國等發展的第二防空導彈,「愛國者」-1、SA-10、海標槍、響尾蛇等導彈與系統的技術,發展了介於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間的防空導彈系統,如前衛攜帶型導彈、FM-80、FM-90等低空近程導彈。其後自主研發了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FD-2000等型號,形成了配套齊全的防空導彈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導彈的發展趨勢
上世紀末應該作為第三代防空導彈發展與裝備的標志年代,同樣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為精確打擊、防區外(或超視距)發射、隱身與飽和襲擊已成了空襲體系的主要作戰方式;多武器配合協同、網路化指揮已成為完整體系。防空武器系統面臨著多層次、多目標、隱身與非隱身、干擾與反干擾、真假目標混合飽和的精確打擊,這就要求不僅單個和單類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須形成多種防空武器有組織的防空體系,與相應的空襲體系對抗。
2. 導彈最早是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1912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受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博特影響,專注於火箭製造。二戰中是德國黨衛軍高級軍官,是二戰中德國V2火箭計劃的主要創造者。二戰結束後,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計劃。參與探險家一號(美國首顆衛星)計劃,以及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也是其事業的顛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為V—2、V—2工程開始於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沒法考證是某個人了 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 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 南宋時期 不遲於12世紀中葉 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 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約在13世紀 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 18到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20世紀30年代 由於電子 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 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紀30年代末 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 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 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 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
3. 中國的導彈是誰發明的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他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他作為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參與領導研製試驗工作,保證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4. 中國導彈的發明者有哪些,速度很急。
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
5. 中國第一顆導彈誰發明的
鄧稼先
6. 導彈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沃納·馮·布勞恩,人類導彈技術的開創者。
沃納·馮·布勞恩1912年生於德國,後隨全家移居柏林。沃納·馮·布勞恩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業余天文學愛好者。她送給兒子的一架望遠鏡激發了布勞恩對宇宙空間的興趣,成了一個大科學家成長歷程的開端。
1920年後,德國在首都柏林建立了火箭導彈試驗場,學生時代的沃納·馮·布勞恩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探險精神。13歲時,他在柏林豪華的使館內用一個自製的小火箭進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實驗,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斷地實驗自製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誤了復習功課,使他成績平平,在一次考試中,數學、物理都不及格。
1934年,德國先後在柏林火箭試驗場測試發射了幾枚A﹣1型火箭。而這一年,年僅22歲的沃納·馮·布勞恩以一篇火箭技術的論文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
1936年,德國佩內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點項目,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計劃,沃納·馮·布勞恩作為主導者領銜執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導彈A-1從德國成功發射,人類軍事武器從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1942年又成功發射了V-1導彈和V-2導彈,1944年6月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而這些導彈都是由沃納·馮·布勞恩主導研製。
7. 中國導彈的發展歷史
1964年6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在西北地區講行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點火發射.核禪頭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導彈。
1966年,我國戰略導彈部隊組建。
1970年1月30日,東風-4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務,射程從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6年,用東風-4彈道導彈進行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的第一次試驗。
1989年8月,東風-21固體燃料彈道導彈以機動方式發射成功。
1992年,M-11戰術彈道導彈定型生產並出口噸。
1999年8月2日,中國對外宣布試射「新型遠程導彈」成功。
8. 新中國第一枚導彈是哪年被研製出來的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
研製導彈是從全面仿製蘇聯的P-2導彈開始的。通過仿製,我國建立起了自己的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專家。就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第83天,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騰空而起,准確命中目標。
在仿製「P-2」的同時,導彈研究院就決定獨立研製射程為1200公里的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1962年3月,首枚「東風二號」導彈運抵發射場,進行發射前的各項測試。
一切似乎進展得非常順利。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第二次試飛獲得成功。後來又進行16次發射試驗,15次成功。自此,東風二號導彈作為一種實戰武器開始裝備部隊。
(8)導彈發明中國擴展閱讀
導彈的發展意義
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