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的發明掀起微電子工業革命一種固體半導體器材
整流器件發明的很久,但是真正的革命要從1947年肖克萊發明了點接觸式二極體開始。
② 微晶元的發明者
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1923年11月8日-2005年6月20日)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說有一項發明改變的不是某一領域,而是整個世界和革新了整個工業體系,那就是傑克發明的集成電路微晶元。
1958年9月12日,這是一個偉大時刻的開始,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工程師『傑克.基爾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顆集成電路IC微晶元。這個裝置揭開了人類二十世紀電子革命的序幕,同時宣告了數字時代的來臨。
2000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一個遲來了四十二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份殊榮,因為得獎時間相隔越久,也就越突顯他的成就。迄今為止,人類的電腦、手機.互聯網.電視.照相機.DVD及所有電子產品內的核心部件【集成電路】,都源於他的發明。
1947年,正好是貝爾實驗室宣布發明了晶體管的一年,應用晶體管組裝的電子設備還是太笨重了。顯然這時個人擁有一台計算機,仍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科技總是在一個個夢想的驅動下前進。1952年,英國雷達研究所的G·W·A·達默首先提出了集成電路的構想:把電子線路所需要的晶體三極體、晶體二極體和其它元件全部製作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雖然從對傑克·基爾比的自述中我們看不出這一構想對他是否有影響,但我們也能感受到,微電子技術的概念即將從工程師們的思維里噴薄而出。當時在德州儀器專注電路小型化研究的基爾比,利用多數同事放假、無人打擾的兩周思考難題。就在貝爾實驗室慶祝發明電晶體十周年後一個月,基爾比靈光涌現,在辦公室寫下五頁關鍵性的實驗日誌。基爾比的新概念,是利用單獨一片矽做出完整的電路,如此可把電路縮到極小。當時同業都懷疑這想法是否可行,「我為不少技術論壇帶來娛樂效果,」基爾比在他所著「集成電路IC的誕生」一文中形容。1958年.世界上第一個集成電路IC微晶元在他的努力下誕生。
③ 進入微電子時代,硅時代、電子時代分別是什麼發明導致的
微電子時代是從技術上來說的,硅時代是從材料上來說的,
以前是電子管時代,體積大,但是應用電路和今天的大同小易,自從諾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後,電子時代才有了劃時代的轉變,因為他提供了一個技術革新的平台,才有了今天的IC等東西,且微電子時代是晶體管時代的技術產物。
④ 誰知道有關現代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史
簡述微電子技術的發展:
7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了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興技術群。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是新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和主要標志。它開辟了人類歷史上的新時代——信息時代。今天,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一切領域,並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信息產業正逐步取代傳統工業而躍居主導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社會己進入了信息時代。
新技術革命又稱現代技術革命,也有人將它稱為繼蒸汽機、電力之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它產生於本世紀40 年代中期,
70年代,光纖通信進入實用階段。以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激光、光纖通信、衛星通信和遙感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技術成為新技術革命的先導技術。微電子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基礎。信息技術是新技術革命的核心技術之一。
微電子技術是採用微細加工工藝,在微小的半導體結構內製成微型電子線路或系統的技術。它是伴隨集成電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微電子技術的形成引起電子設備和系統的設計、工藝、封裝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它最突出的成就是微處理器。
1947年底,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開始萌芽。50 年代末期,集成電路出現了。這一發明的功績應屬於美國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基爾比和仙童公司研究與開發部的諾伊斯。
1962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霍夫斯坦和海曼研製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它的集成度高,功耗低,可靠性好,工藝簡單,但存在工作速度較慢、要求不同工作電壓、易氧化等缺點。60 年代後期。製造MOS 電路的技術更加成熟,一些障礙被突破,MOS 電路才獲得巨大發展。1967年,仙童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個只讀存貯器。它是一個 64 位 MOS 器件。1969 年,美國的英特爾公司製成了4 位的 4004 微處理機,採用了 P 溝道 MOS 工藝。1972年,該公司開發了計算機上使用的 MOS 結構 1024 位動態隨機存貯器。1975年,他們又推出了4096位動態隨機存貯器。這時,使用幾片集成電路片子已能組裝成一台微型計算機。
目前,微電子技術發展方興未艾。各國政府對它極為重視。70年代,在日本政府扶植和資助下,日本5 家公司組成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究組合」,通過共同研究取得很大成功。美國半導體製造技術聯合體,進行了 1987—1993 年的合作研究。西歐實施了歐洲聯合亞微米硅計劃,時間從 1989 年到 1996 年。中國引進的3 微米技術生產線已於 1990 年投產, 「1微米兆位計劃」已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
新技術革命又稱現代技術革命,也有人將它稱為繼蒸汽機、電力之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它產生於本世紀40 年代中期,伴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形成而發展起來,擴展到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它首先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興起,逐步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輻射,直至席捲全球。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是新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和主要標志。它開辟了人類歷史上的新時代——信息時代。
以上信息來自網路。
⑤ 人類進入微電子時代的標志是發明
人類進入微電子時代的標志是發明微處理器。
微處理器由一片或少數幾片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中央處理器。這些電路執行控制部件和算術邏輯部件的功能。
微處理器能完成取指令、執行指令,以及與外界存儲器和邏輯部件交換信息等操作,是微型計算機的運算控制部分。它可與存儲器和外圍電路晶元組成微型計算機。
⑥ 半導體是_____發明的
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導體材料--鍺和硅的物理性質時,意外地發現了鍺晶體具有放大作,經過反復研究,他們用半導體材料製成了放大倍數達100量級的放大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固體放大器--晶體三極體。
晶體管的出現,迅速替代電子管佔領了世界電子領域。隨後,晶體管電路不斷向微型化方向發展。1957年,美國科學家達默提出"將電子設備製作在一個沒有引線的固體半導體板塊中"的大膽技術思想,這就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思想。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在一塊半導體硅晶片上電阻、電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製成第一批集成電路。1959年,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用一種平面工藝製成半導體集成電路,"點石成金",集成電路很快成了比黃金還誘人的產品 1971年 11月,英特爾(Intel)公司的霍夫將計算機的線路加以改進,把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另外再加上存儲器,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
隨著矽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電路的發展經歷了小規模集成電路、中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階段。1978年,研製成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10萬以上,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時代。80年代末,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突破1000萬的大關。
⑦ 晶元的發明有著怎樣的意義
1958年傑克•金佰利在德克薩斯州的實驗室發明了集成電路晶元。他的發明改專變了整個行業。集成電路屬成為當今電子領域的核心。集成電路晶元的發展,促進了1971年Intel公司第一代微處理器的產生———4004微處理器。金佰利先生發明的第一個單片式集成電路,奠定了現代微電子學領域的基礎,使行業進入小型化和整合的世界,這一趨勢今天仍在持續。而金佰利因參與發明集成電路在2000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⑧ 集成電路的發明為人類微電子技術的進步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把電路模塊化,讓用戶用起來更方便。讓大規模的電路縮小,讓復雜的電路變得小巧。像單片機如果用獨立元件做的話,那個電路不知道多麼的大了。集成電路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