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病理科發明

病理科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1 02:47:44

㈠ 科學技術有哪些發明和發現

【飛機】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基蒂霍克飛上了藍天。這架飛機被叫做「飛行者—1號」,它的發明者就是美國的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
【青黴素】
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教授,於1928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黴素,後來又經過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德國生物學家錢恩的進一步研究完善,於 1941年開始用於臨床,並於1943年逐漸加以推廣。青黴素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和雷達相並列的第三個重大發明。
【電腦】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一項對後世產生極為深遠影響的發明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實驗室悄悄地誕生了。這就是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台數字式電子計算機的ENIAC。
以上三樣重大發明是本人的意見。
原因:飛機的發明是人類工作效率加速提高。是世界交流,發展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青黴素是人類告別細菌無特效葯的時代,是醫葯界重大突破。也從此奠定了人類和細菌的持久戰。
電腦的用途意義深遠,建築的構造,計算。公司的賬目存放。軍事的演習,策劃。多了去了

㈡ 盤尼西林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意義

青黴素(盤尼西林一般指青黴素)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2)病理科發明擴展閱讀: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

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㈢ 世界重大發明一覽表,要20個

一、古代發明

1、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

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盤。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已使用針盤導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2、造紙術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而蔡倫只是改造了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3、活字印刷術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唐咸通九年(868)印製的《金剛經》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刻印時間的印刷品。 宋仁宗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在雕版印刷業已普及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燒後製成字印。將一顆顆字印排列、鑲嵌於鐵板之上,經燒烤、壓平等工藝製成印版後,便可印刷。

4、火葯

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二、現代發明

1、無線電

20世紀初期,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一種電磁波可以在沒有任何金屬線或電纜作導體的情況下穿行任何有意義的距離。那麼無線電信號怎麼可能沿著地球的表面行進呢當然它可以沿著一直線射離地平線。

但是古格里爾莫·馬可尼認為,如果提供一些條件的話,無線電波是可以沿著地球表面行進的。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義大利,他發射了一個無線電信號,穿行了1?5英里;6年後,即1901年12月12日,年僅27歲的馬可尼創造了奇跡,他將無線電天線牢牢地系在高飛的風箏上,發射了一個摩爾斯電碼「S」。

它穿行了約2000英里,橫跨了大西洋。這個信號從英國康沃爾郡的波爾德胡鎮發出,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就到達了接收地紐芬蘭的聖約翰,馬可尼聽到了三聲微弱的滴答聲。這是通訊事業宣告誕生的聲音,是電子時代到來的第一道沖擊波。

2、飛機

1903年12月17日,在太陽下山以前,奧維爾·萊特和威爾布·萊特已經能使他們用木頭、電線和布料製成的飛機飛行59秒鍾了。但卻很少有報社願意對這件事作出評論,因為人類飛上天空成為當代的代達羅斯和伊卡洛斯的念頭,被大多數頭腦清醒的人認為是荒誕可笑的。

可是一旦成功了,這項事業的發展就是極為迅猛的。事實上,僅僅在15年後,所有現代飛機的各種部件即使沒有全都製造出來,那麼至少關於它們的想法已經誕生了。

3、塑料

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

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

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

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4、電視機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規范的電視節目。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今天,人們利用衛星等途徑,將電視信號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5、青黴素

人們稱青黴素是本世紀最有貢獻的葯品,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這位發明家在一次細菌培養實驗中偶然地發現有一種後來被稱為青黴素的黴菌正吞噬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細菌。

根據弗萊明研究的成果,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們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提煉這種黴菌的辦法,並投入醫學治療試驗。1943年,為了醫治在二戰中負傷的戰士,盟軍開始將青黴素投入工業生產。在半個多世紀中,青黴素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促使人們開始重視抗生素家族的研究開發。

6、核武器

原子時代開始於1942年。為了打敗軸心國法西斯,美國最高當局決定啟動旨在研製原子武器的「曼哈頓工程」。1945年的7月16日,一團蘑菇雲從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騰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將兩顆取名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日本天皇隨後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子彈似乎為贏得二戰的勝利立了大功,但是人類從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陰影中。

7、計算機

計算機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基礎,但它是因戰爭而誕生的。1943年,為破譯德國的密碼,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設計了第一台名為「巨人」電動機械式計算機,雖然這僅僅是一台用於解碼的假想計算機,但卻開創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先河,從此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

1947年,晶體管計算機問世;1959年,集成電路計算機誕生;1970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產生;從80年代開始,新一代微型計算機異軍突起。在此基礎上,人類迎來了網路新時代。

8、DNA

1953年2月28日,英國著名遺傳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發現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和他美國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生命科學的研究,終於從細胞核中發現了決定生命遺傳的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分子結構,破譯了人類、植物和動物的遺傳密碼。

這個發現初步揭示了生命的秘密,推進對各種疾病的研究和醫治,也促進了人類對改善食物結構的研究。在下世紀的前20年,人類就可能通過採用基因治療的辦法消除遺傳缺陷,進而攻克癌症、心臟病、血友病、糖尿病以及其它致命的機能失調症。

人類對DNA分子結構的研究成果,無疑是對人類研究生命、治療疾病具有極大的作用,但是也使人們面臨著因此而造成的道德危機,比如克隆技術的發展,就給人類自己出了個難題。

9、避孕葯

1954年,美國醫師格雷戈里·平卡斯發明了避孕葯,它是由兩種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組成的混合物。避孕葯之所以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原因就在於它把婦女從被動的生育中解放出來從此婦女們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要小孩,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何時懷孕。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禁錮婦女性自由的枷鎖,使她們有權走出家庭參加社會工作,最終擴大婦女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10、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始。1961年4月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

衛星可以傳輸電視、廣播節目信號,還可以為航空、海航、天氣預報、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務,從而把地球大大地「縮小」了。為了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秘,人類在太陽系的主要行星上投放了許多探針,並且一個建立國際太空站的宏偉計劃也在醞釀之中。

11、器官移植

1967年,南非外科醫師克里斯蒂安.巴納德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心臟移植手術。此後,隨著醫葯和醫療器械越來越先進,醫學家們逐漸解決了移植器官感染等難題,成功地進行了手肢、肝臟、皮膚、視網膜甚至睾丸的移植手術。

醫學界認為,器官移植的下一個前沿技術就是腦細胞移植,來根治諸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醫學頑症。下世紀,醫學家們將致力於攻克異種器官移植難題,將其它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人體中。

12、試管嬰兒

英國姑娘路易斯·布朗是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33歲。1978年,她的母親的卵子和她父親的精子在試管中交配成功,孕育了她。此後,體外孕技術不斷發展完善,1984年,胚胎冷凍技術試驗成功;1990年,胚胎移植技術試驗成功。

試管嬰兒的培育成功,給了那些不育夫婦很大的希望,但是這也引起了人們對一個道德問題的憂慮,比如說,一個婦女在50多歲甚至60歲時通過體外孕技術生一個孩子,有可能在孩子還未成年時,老人就會去世,那麼誰來撫養這個孤兒呢

13、留聲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製成之後,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然後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之後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

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14、電燈

與人們通常的認識恰恰相反,最初電燈的發明者不是愛迪生,愛迪生是改進了電燈。

早在1801年,英國一位名叫漢弗里·戴維的化學家就在實驗室中用鉑絲通電發光;1810年,他又發明了用兩根通電碳棒之間發生的電弧而照明的「電燭」,這算是是電燈的最早雛形。另一位英國電技工程師約瑟夫·斯旺經過近30年的研究,於1878年12月製成了以碳絲通電發光的真空燈泡。

當年有關斯旺的電燈泡的報道給了愛迪生以很大啟發。1879年10月,愛迪生終於成功製成了以碳化纖維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稱之為「碳化棉絲白熾燈」,隨後大量投產,並成立公司設立發電站和輸電網等相應基礎設施,很快使電燈在美國被普遍使用。

期間,他不斷改進技術,最終確定以鎢絲作為燈絲,稱之為「鎢絲燈」,並定型使用至今,愛迪生也由此成為公認的電燈發明者。

15、望遠鏡

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眼鏡師漢斯·李波爾(Hans Lippershey)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一次,兩個小孩在李波爾的商店門前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後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兩人興高采烈。

李波爾賽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李波爾賽跑回商店,把兩塊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經過多次試驗,漢斯·李波爾發明瞭望遠鏡。1608年他為自己製作的望遠鏡申請專利,並遵從當局的要求,造了一個雙筒望遠鏡。據說小鎮好幾十個望遠鏡眼鏡匠都聲稱發明瞭望遠鏡。

與此同時,德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他在《屈光學》里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寬闊。但開普勒沒有製造他所介紹的望遠鏡。

沙伊納於1613年─1617年間首次製作出了這種望遠鏡,他還遵照開普勒的建議製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沙伊納做了8台望遠鏡,一台一台地觀察太陽,無論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狀的太陽黑子。

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認為黑子可能是透鏡上的塵埃引起的錯覺,證明了黑子確實是觀察到的真實存在。在觀察太陽時沙伊納裝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則沒有加此保護裝置,結果傷了眼睛,最後幾乎失明。

荷蘭的惠更斯為了減少折射望遠鏡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長近6米的望遠鏡,來探查土星的光環,後來又做了一台將近41米長的望遠鏡。

16、空調

1902年後期,首個現代化,電力推動的空氣調節系統由威利斯·開利(1876年-1950年)發明。其設計與Wolff的設計分別在於並非只控制氣溫,亦控制空氣的濕度以提高紐約布克林一間印刷廠的製作過程質素。

此技術提供了低熱度及濕度的環境,令紙張面積及油墨的排列更准確。其後,開利的技術開始用於在工作間以提升生產效率,開利工程公司亦在1915年成立以應付激增的需求。

在逐漸發展下,空氣調節開始用於提升在家居及汽車的舒適度。住宅空調系統的銷量到1950年代才真正起飛。建於1906年,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在建築工程學上具有特別意義,被稱為世界首座設有空氣調節的大廈。

㈣ 關於護理的小發明

護士這幾個小發明,真得很給力!

沙袋固定裝置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疾病,腹股溝疝的手術方式主要為無張力網片修補術,該手術所用時間短,恢復快,可降低術後疝的復發,但手術後血腫發生率較高,因此患者手術後醫囑予傷口壓沙袋。

但是由於患者翻身或是側卧,沙袋容易滑脫或是偏離位置,壓迫止血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普外一科護士設計了一個沙袋固定裝置。固定裝置是在腹帶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能夠容納沙袋大小的口袋,將沙袋放於口袋中,用尼龍粘扣封口固定,外層腹帶粘扣扣好固定,能夠很好的固定沙袋,即使患者翻身或取半坐卧位,沙袋仍然不容易滑脫或是偏離位置。

尿管固定裝置
留置導尿是常見的護理操作,而多年來硅膠氣囊導尿管固定法被臨床廣泛應用,但其引起的並發症如泌尿系感染、尿道黏膜損傷、疼痛等也很是讓臨床護士困擾。

該科護士發明的尿管固定外固定裝置將尿管置於大腿內側,不接觸床單,不易被糞便污染,阻斷了細菌經尿道逆行進入膀胱的途徑,減少了污染的機會,避免了因牽拉引起的陰莖頭、尿道外口疼痛、潰瘍等並發症,降低了脫管率,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

護理人員識別標識
株洲市市中心醫院患者在住院期間所有治療護理都由專屬責任護士完成,但在治療護理集中的時段經常會有病人反映 「護士戴了口罩之後分不清誰是誰」。為了使患者更加容易識別自己的責任護士,該科制訂了護理人員識別標識,讓患者及家屬方便快捷識別自己的責任護士。

一次性無菌用品分隔欄
一次性無菌用品的使用,關繫到臨床護理安全,因此護士在使用一次性無菌用品前,應確保在有效期范圍內。但有時把即將超過有效期的物品與剛剛上新的無菌物品混放在一起,結果有的物品還未用完有效期就已到,造成浪費。因此該科在一次性無菌用品框內設計一個分隔欄,規范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使用,減少因過期造成的浪費。

㈤ 什麼是病理檢查

病理檢查是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為探討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發生的疾病過程,可採用某種病理形態學檢查的方法,檢查所發生的病變 ,探討病變產生的原因、發病機理、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最後做出病理診斷。

(5)病理科發明擴展閱讀:

病理報告不能「立等可取」的原因:

1、標本的前處理:固定和取材

充分的固定是製作良好切片的前提,一般要求固定液量應為組織總體積的4-5倍,也可10-20倍。組織取下後應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大多數組織應固定24小時。

2、標本的「化學加工」:脫水、透明、浸蠟

包埋就是用包埋劑(通常為石蠟)將組織包埋成塊的過程,只有經過包埋才能使組織達到一定的硬度和韌度,才有利於切成所需要的厚度。石蠟包埋法是病理發展過程中最經典的包埋法,也是目前病理科最常用的包埋法。

3、標本的「手工加工」:包埋、切片、染色

用切片機製作切片的過程,切片機對於一名病理技術員來說就像槍支之於戰士,寶劍之於英雄,戰馬之於騎士。切片要求厚薄均勻;平坦;無褶皺、折疊;無刀痕、裂隙、顫痕。切好的片子放入攤片機中,用載玻片撈起,瀝水後放在展片機(烤片機)上烘烤,之後就可以進行脫蠟染色等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病理檢查

人民網-病理報告為什麼不是「立等可取」?

㈥ 科學發明有那些

這可就多咯,比如:反物質飛船一種最新的科技發明。最早出現在《反物質飛船》(威廉森)中,它首先於1942-1943期間在《驚奇故事》連載。美國研究反物質太空船 以正電子為燃料6周可達火星以正電子為燃料只需幾十毫克,速度卻比核動力太空船快一倍時報綜合報道 美國宇航局先進理念研究所(NIAC)正在資助一個研究小組,該小組正致力於以反物質作為動力的太空船研究。燃料重量比方糖還輕科幻小說中,大多數自主型恆星飛船使用反物質做燃料,原因是反物質是最具潛力的燃料。要想把人類送上火星,需要成千上萬噸的化學燃料,但是如果以反物質為燃料的話,僅僅幾十毫克的反物質(一毫克約為一塊方糖重量的千分之一)就能幫助人類實現登上火星的夢想,而且只需要6周時間。以前的反物質太空船設計使用反質子,它們在湮滅時會產生危害性的高能伽馬射線,所以可行性不大。新設計將採用正電子,正電子產生的伽馬射線能量比反質子低400倍,從而可以避免產生這種極具放射性污染的副作用。如何儲存成技術挑戰先進理念研究所正對此展開初步研究,不過目前還面臨一個技術挑戰,那就是生產正電子價格過於昂貴。在太空中,宇宙射線中高速粒子可以通過相互碰撞產生反物質。而在地球上,我們卻需要通過粒子加速器來生產反物質,NIAC首席研究員史密斯說,「據粗略估計,以現在的技術來為人類火星之旅生產正電子,每生產10毫克正電子將耗資約2.5億美元」。另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在小型空間內儲存足夠的正電子。因為它們會吞食正常物質,所以無法把它們裝入瓶子,只能存放在電磁場內。科學家們正致力於研究開發克服這些挑戰的方法,假如他們的努力實現,也許未來人類真的可以藉助科幻小說里描述的能源遨遊太空。反物質太空船三大優勢正電子動力太空船與現在美國的火星登陸計劃相比將有幾個方面的優勢。優勢1:旅途更安全美國火星登陸計劃正提議使用核反應堆為火星太空船提供動力。但是核反應堆相當復雜,在火星之旅中很多潛在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核反應堆發生故障。而正電子反應堆能像核反應堆一樣為太空船提供充足動力,並且其結構相當簡單。優勢2:不會產生殘留物採用核燃料作為動力的太空船在其核燃料用完之後所產生的核廢料仍具有放射性。如果使用正電子反應堆,在其燃料耗盡之後則不會產生殘留物,因此即使殘留正電子反應堆偶然進入地球大氣層也不會引發安全方面的擔憂。優勢3:45天內可達火星正電子反應堆另一個重要優勢就是速度。按照火星登陸計劃,太空船和宇航員將在大約180天後飛抵火星。正電子動力太空船可能只需要90天左右就可抵達火星,甚至有可能在45天內完成。
望採納,O(∩_∩)O

㈦ 病理學的病理學發展史

病理學 Pathology 乃是研究生物疾病的一門學問。它是由兩個希臘字Pathos 和 logos合並而成,譯成中文,便是疾病和學問的意思。人類病理學研究的是人類的疾病,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現代的醫學史。
史前時代認為,鬼神以有形體或無形體,侵入人的體內而發生疾病,這是說明疾病的第一說「鬼神說」。自然醫術和巫術乃是最初二種面對疾病之神秘而為人類所沿用的態度;經驗和信仰則是醫學潮流的二大基礎。上古時代,包括西亞二河流域間的米索布達米亞,尼羅河的埃及,黃河流域的中國和恆河的印度均以巫術--宗教性的醫學為主,或稱之為僧侶醫學。在西方的經驗醫學,則漸受宇宙觀的影響。人體內之機轉,常以大自然的現象來比較說明之。古埃及人認為宇宙間原本充滿「原始之水」的渾沌狀態,後來由其中誕生出大氣之神「修」又高舉天空女神——奴特,將天地分開,於是宇宙誕生了生命,一切活動於焉展開。
到了希臘時代,基於宗教暗示和心理治療,奉醫神艾斯卡拉比歐斯 Asclepios 的神殿醫學依然存在,但合理思考的經驗醫學,則因哲學思想的發達而逐漸抬頭。他們不再以神明的力量來解釋宇宙的現象,醫師因此而完全由僧侶分離出來而獨立。被尊稱為「哲學之父」和「科學之父」的希臘科學哲學家泰利斯 Thales(639-544 B.C.)認為水是萬物之源,這顯然是受了埃及人「宇宙肇始於最初之水」的影響,繼而他的學生安那克西曼尼 Anaximenes (588-524 B.C.) 以為是空氣,希拉克利提斯 Heraclitos (535-475 B.C.) 以為是火,直到安比多克勒 Empedocles (493-443 B.C.)他是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的學生,深受畢氏的數理影響,認為數字「4」的意義最特殊,因此增加了一項元素「土」而倡導「四元素說」,以為宇宙是水、氣、火、土所構成。
到了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 460-377 B.C.) 時代,「四元素說」已發展成一種體液病理學 Humoral Pathology,這是第一個將哲學思想導入醫學,把醫學從神秘、魔術中解放出來。它的基本觀念有四:
(一) 整個宇宙分別由具特定性質(濕、干、熱和冷) 的四種基本元素(水、氣、火和土)所構成;
(二)成對的相反力量要保持平衡才能達成宇宙的合諧以及人體這個小宇宙的健康,(此觀念尚附帶有4 這個數字的強調);
(三) 季節對人的身體和心智有特別影響(最初是三季,後來又分為四季);
(四) 身體的可見分泌物,最初也是三種(血、黏液、膽汁),後來又把膽汁分為黃色和黑色的而變成四種。希氏主張身體內最重要的是液體,所有的體液都是由不同比例的血(熱而濕)、黏液(冷而濕),黃膽汁(熱而干) 和黑膽汁(冷而干)所組成的。
當這些「液體」配合得當時,便是健康 eucrasia,不然便導致疾病 dyscrasia。疾病有三個階段:
(一) 不消化期,由於內在或外在的因素引起液體比例的改變。
(二)消化期身體對這種改變產生發燒或滾熱等反應。
(三)排泄期,在緊要關頭排出多餘液體而結束疾病或死亡。後來的希臘斐拉 Herophilos (280 B.C.)就是將這學說應用到他的治療中,使用放血和烈葯來促使病人排掉過剩的體液。
在同一時期,第二個哲學思想也逐漸進入醫學,首先是安那克沙哥拉 Anaxagoras(460-356 B.C.)主張每元素是由許多小到看不見的顆粒組成,這些顆粒經由消化作用而由食物中釋出,再度組織成身體的成份,像骨骼和肌肉。這套理論後由德謨克利圖斯 Democritos(460-365 B.C.)發展成「原子說」主張任何物質都是由不同大小、重量、形狀和位置的原子構成。後來的伊拉特拉圖斯 Eraistratos(250 B.C.)也贊成原子是身體結構的基礎這種想法。
到了亞斯克雷派阿堤 Asclepoades(120-70 B.C.)正是希臘文明移到羅馬時期,他認為人體由原子之離合而成,如果原子運行不當便是疾病。這個思想因為重視固體,故稱為固體病理學 Solidism。
由於這二個學說的對立,公元前後一世紀,諸多學派百花齊放,包括教條學派(the Dogmatic),經驗學派,方法學派(the Methodist) ,氣體學派(the Pneumatic)及折衷學派等等。就在這些教派的互相攻訐與爭論中,羅馬逐漸步上腐化與毀滅之途。
然而古代第一大醫葛倫 Galen (131-201)就在這時登場,在他的五百部為人所知的著作中,有八十三篇醫學論文都完整的留傳下來。由於中世紀不安定的狀況,造成對確定與權威的一種渴望,人們無法從自己的觀察中去學習,而「靠著信心」生活,因此葛倫的獨斷,有教訓癖,甚至於賣弄學問的風格,正好符合當時對絕對事物的欲求,他沒有留下任何尚未回答的問題。
另外葛倫反復使用「目的論」式的推理,易為基督教會所採用,因此大家都把他視為神明般地崇拜起來,使他的影響力持續了將近一千五百年之久,他的著作成為醫學資料的現成來源。
葛倫遵奉希波克拉底的液體病理學,但特別重視血液,認為血液是由四種元素混合而成,倘若混合得不適當便成疾。另外又假定了一種靈氣 pneuma,它是生活力的保持者,可分為三種:自然氣(存於肝臟)、生活氣(存於心臟)、和動物氣(存於腦髓),並使之與解剖生理關聯起來,成為他獨特的見解。
最早對炎症 Inflammation 的特性--紅、腫、熱、痛,做歸納性描述的是羅馬的希爾薩斯 A.Cornelius Celsus (30 B.C.-38 A.D. ),著有大網路全書,乃網羅了當時所有的知識,其中醫學有八卷,卷二、三、四論及病理,特別在卷三中描述有關炎症的特性,隨後葛倫再加上一項機能喪失的特性。以後需到十九世紀末期才有合理的學說與機轉解釋這些特性。
葛倫逝世後到到十五世紀中葉,是醫學的中世紀,也可說是一個黑暗時代。醫學的演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拜占庭 Byzantine (東羅馬帝國)醫學時期,它的貢獻乃是醫學院的創立與醫學知識之不朽保存及編纂,康士坦丁堡陷落後,拜占庭醫學逐漸而變成;
(二)阿拉伯醫學時期,一切街皆沿用葛倫舊說,由於對文化的仰慕而大量翻譯希臘醫學文獻,使羅馬帝國滅亡後,一直到文藝復興開花結果之間的一千年黑暗時代,得以留有一線光明生機。
(三) 歐洲醫學時代,由於十字軍的東征,東西交通頻繁,往來都需經過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東南之沙勒諾 Salerno,因此不久就成為一個文化融爐和醫學中心。君士坦丁那斯 Constantinus Africanus (1010-1087)是這時期的醫學代表人物,他大半時間都在沙勒諾大學教書,並將阿拉伯保留下來的希臘教本譯為拉丁文,作品包括希潑克拉底與葛倫的一些論文集,稱為「醫術全書」,使得體液病理學再度成為中世紀醫學中最有力的觀念。沙勒諾的醫師更將人的氣質,依其主要體液,分為四種:1、多血質的人,「易於發胖,喜歡大笑」;2、 黏液質的人,「常要休息且懶怠」;3、膽汁質的人,「暴戾、兇猛、易發怒」,因為熱的黃膽汁作用之故 ;4、憂郁質的人,「表情凝重,缺乏膽氣,常感孤獨」,是因冷而乾的黑膽汁作用之故。這種體液的理論,直到公元一八五八年,菲爾蕭 Ruldof Virchow出版《細胞病理學》以前,未逢敵手。菲爾蕭將這種「液體理論」變更為「固體理論」,視細胞為人體的基本組成。
由於政治權勢的擴展,醫學中心也隨之而轉移到義大利的波隆那(Bologna) 與帕度(Paa),法國的巴黎與蒙培利爾(Montpellier),英國的牛津(Oxford)與劍橋(Cambridge) 等大學。公元一二四○年,皇帝弗瑞德烈克 Friedrich 二世,頒布法令,以解剖學為醫師必修科目,於是才有公元一三一六年,孟狄諾 Mondino (1275-1325) 的「解剖學 Anatomia 」問世,雖然它只是一本指導解剖技術的書,而不是對人體解剖的研究。此書曾經四十版的再版發行,成為維薩留斯 Vesalius 誕生前的標准教科書。
歐洲醫學的發達一直到十五、十六世紀方露署光,因為經過文藝復興之後,一切學術都活潑起來,人文主義逐漸抬頭,出世的人生觀漸為入世的人生觀所取代。哲學方面出現自由的真理研究之頃向,法國的笛卡兒Descartes 主張唯理論,強調實驗的重要性;培根Bacon 主倡經驗論,提出「歸納法」以補「演繹法」之不足,到了德國的康德 Kant,方綜合大成,樹立近世哲學的新體系。科學方面,波蘭人哥白尼 Copernicus 確立了太陽為宇宙之中心的學說;德國人克卜勒Kepler 提出行星依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學說;英國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之大法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印刷術的發明都是這時期的重大發現。
謹慎的觀察,自主的研究和以自然法則為依歸的趨勢是近世醫學所以逐漸興盛的原因。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對人體結構及功能做了一系列的素描 和筆記,而使藝術和解剖學相結合。事實上,達文西是最早懷疑葛倫的人,他對心臟、血管所做的研究,獲得與葛倫不同的結論。他發現瓣膜只許血液向一側流動,可惜沒進一步的闡釋。
現代醫學可說是始於公元一五四三年,在這年,28歲的偉沙流斯 Andreas Vesalius (1514-1565)出版第一部完整的人體解剖學教本:「人體解剖學」。在整個醫學史上,這是最有意義,也可說是最美麗的一部教科書。他推翻了傳統的葛倫的繆說,這是因為葛倫的敘述只是根據低等動物如猿猴、山羊等的解剖所致。偉氏的解剖學逐漸地成為所有醫學的基礎。
在十六世紀尚有幾位著名的醫師值得一提,如帕拉西塞斯 Paracelsus(1493-1541),他公然的反對當時食古不化的醫師對希摸克拉底、葛倫的一廂情願地依附,這種反抗權威,藐視傳統的態度和提倡在實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可說是醫學革命的先驅。帕氏是倡導醫學應以廣泛的自然知識為根據的第一人,認為人體是綜合所有外界的自然法則的形相,乃對應大宇宙而形成的小宇宙。義大利的法拉卡斯托洛 Girolamo Fracastoro(1484 -1553)可說是最早的流行病學家。公元一五四六年他出版了《傳染病論》一書,提出由接觸和空氣而傳染,排斥葛倫的體液腐敗發熱說。在顯微鏡尚未發明的時代,他的理論可說相當精確。公元一五三○年,他又出版了一套談論梅毒的書,共三冊,包括有名的梅毒詩, Syphilis 一詞便是從這首詩來的,原來病人的名字叫做 Sypylus,乃是一位牧豬人。
當十六世紀結束後,人們的思想又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而有了極大的轉變,特別是義大利帕度亞大學,在偉沙流斯辛苦的播下種子後,逐漸地開花結果,首先是哥倫博 Realdo Colombo 成功地證明出血液由心臟流到肺臟,然後,再由肺臟流回心臟。其後的法洛比歐 Gabriel Fallopio 發現女性輸卵管,並以其名命之。當法布里邱 Girolamo Fabrizio 接任時曾發現了靜脈瓣,最後在他的學生中出現了極一位優異的人才,名叫威廉哈維 Willian Harvey (1578-1658),他是英國人,由劍橋大學的Caius 學院畢業後,即迫不及待地到帕度亞大學深造,公元一六○年獲得帕度亞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帕度亞的訓練,使哈維迷上了解剖學,並主倡由直接觀察與實驗證明來解決動態的觀念-脈搏與呼吸。在哈維時代,葛倫的解剖學觀念仍然深植人心。葛倫認為消化過的食物在肝臟中被精製成血液,然後,經由血管以一種神秘的來回運動方式運行全身。在此種運行中,有部份血液流入右心臟,然後,經由中膈的小洞而流入左心臟再到其它器官。同時他又聲稱,心臟的血液流至肺臟,這些空氣可使血液散熱並保持一定溫度,同時也提供了血液所需的「生命力」以控制其生體功能。
葛倫的理論令哈維發生困擾的是:每次心跳所排出大量的血 液究竟從何處產生?從食物而來?或由繼續不斷的製造產生?哈維假設心收縮時每次排出血量為二英兩,那麼一個人要是每分鍾心跳七十二次,則每小時排出八六四○英兩。每小時要製造這么多血液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唯一合於邏輯的推論是:噴出的血必然是經由某些血管,再被送回心臟,那麼運回血液的血管就只有靜脈了。接下來須待證明的就是剩「靜脈血是否永遠流向心臟」這問題。他在帕度亞大學時的老師法布里歐 Fabrizio 所發現的靜脈瓣正好派上用場,哈維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與觀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用一根棒子用力往下擠壓手上的靜脈,發現靜脈瓣的排列方式,使血液幾乎不可能往末端流動。就這樣哈維發現了人體血液循環的秘密,推翻了支配千餘年的葛倫等的主張,認為血液是在血管密閉系統內循環,而心臟中隔也沒什麼小洞而是經肺的小循環吸收空氣後再迴流入心臟,最後再循環全身。一六二八年,他將這些觀點發表於《有關心臟運動》一書中。哈維有關血液循環的理論存在著一個明顯的漏洞,即血液到底是如何從動脈流到靜脈。這個漏洞一直要到顯微鏡問世後方得以彌補。
顯微鏡可說是醫學和一般科學發展中,最重要的發現。古代人們已知用磨過的鏡片做為放大鏡,而眼鏡在中世紀就已製造出來了。荷蘭的一個製造商,約翰遜Zacharias Janssen曾試著把數個鏡片加以組合,來增加放大率。第一篇利用顯微鏡寫的論文是史泰路提 Francisco Stelluti 在公元一六二五年所完成,內容是研究蜂蜜的結構。那時的顯微鏡都很粗糙且倍數不超過十倍,直到荷蘭的雷‧文霍克 Anthony von Leuwenhook (1632-1723)才製造出一台放大二百七十倍的顯微鏡。雷氏本是布商,沒進過大學,但對顯微鏡的愛好已到了瘋狂,他是第一個認出血球的人(馬爾匹吉誤認血球為「脂肪小球」) 並對精子做了仔細的研究,同時也注意到骨骼肌有橫紋的外觀。
公元一六六一年,義大利的解剖家馬色羅‧馬爾匹吉 Marcello Malpighi (1628- 1694) 在觀察青蛙的肺臟和腸系膜後,終於發現末稍動脈和靜脈乃是由一種直徑像頭發一樣細微的血管網所銜接,而將之命名為毛細血管 Capillaries,如此添補了哈維理論的漏洞,血液循環論因而大功告成。同時他也因而獲得「顯微醫學之父」的美名。

㈧ 因青黴素的發現和發明而獲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誰

因青黴素的發現和發明而獲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弗專萊明、弗洛里和屬錢恩。

弗萊明發明了青黴素,但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發現的是什麼——對此他一無所知。後來是另外兩位科學家——霍華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錢恩從這個已被人遺忘的發現中挽救了有治療效果的黴菌,證明了青黴素的功效,並把這項技術奉獻給人類,從此開創了抗生素時代。

(8)病理科發明擴展閱讀: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正是青黴素的發現,引發了醫學界尋找抗菌素新葯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葯的時代。

㈨ 青黴素的發明過程

研發歷史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

1928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黴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Fleming並沒有把青黴素單獨分離出來。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

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此後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

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並發現其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

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於不同種類的抗生素的化學成分不一,因此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機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則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年,英國化學家霍奇金(D.C.Hodgkin)用X射線衍射法測出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2002年,Birol等人提出了基於過程機理的模型,該過程綜合考慮了發酵中微生物的各種生理變化,發現這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為了更加方便地對青黴素過程進行研究,Birol對Bajpai和Reuss提出的非結構式模型進行了擴展,對模型進一步簡化,方便研究。

(9)病理科發明擴展閱讀

青黴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主要功能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青黴素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

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閱讀全文

與病理科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