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算盤是中國的誰發明的

算盤是中國的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0 23:08:16

A. 算盤是哪個國家發明

算盤是中國發明的。

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是全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1)算盤是中國的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我國的算盤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已見籌算乘除法的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

15世紀中期,《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演算法統宗》。

《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

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

由於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用又簡單方便,因而在我國被普遍應用 ,同時也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B. 算盤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認為算盤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大貢獻。然而,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算盤的呢?從清代起,就有許多算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日本的學者也對此投人不少精力。由於缺少足夠的證據,算盤的起源問題直至今天仍是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一是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等主張的東漢、南北朝說。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岳寫過一部《數術記遺》,其中著錄了十四種演算法,第十三種即稱「珠算」,並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後來,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作了注釋,稱:「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至下四珠所領,故雲『控帶四時』。其珠游於三方之中,故雲『經緯三才』也。」這些文字,被認為是最早關於珠算的記載。但是一些學者認為,此書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板,與後來出現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語。 二是清代學者錢大聽等主張的元明說,即算盤出現在元朝中葉,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二十九卷《井珠》,引當時諺語形容奴僕說:「凡納婢僕,初來時日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日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後人稱此為「三珠戲語」。 把老資格的奴婢比作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說明當時的算盤已很普及。宋末元初人劉因的《靜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盤》為題的五言絕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這也是算盤在元代出現的明證。 至於明朝,永樂年間編的《魯班木經》中,已有製造算盤的規格、尺寸,還出現了徐心魯《算珠演算法》、程大位《直指演算法統宗》等介紹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盤在明代已被廣泛使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了。 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又形成了算盤起源於唐朝、流行於宋朝的第三說。其依據是,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家葯鋪,其正面櫃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盤,經中日兩國珠算專家將畫面攝影放大,確認畫中之物是與現代使用算盤形制類似的串檔算盤。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縣曾挖掘到一顆出於宋人故宅的木製算盤珠,已被水土淹沒八百年,但仍可見其為鼓形,中間有孔,與現代算珠毫無兩樣。三,劉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盤》詩,與其說是描寫元代的事物,還不如說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為確切。同樣,陶宗儀的「三珠戲語」所見元人諺語中已有算盤珠之說,也反映出「是法盛行於宋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演算法統宗」條)。四,元初的蒙學課本《新編相對四言》中,有一幅九檔的算盤圖,既然在元初已為訓蒙內容,可見已是尋常之物,它的出現,至少可上推到宋代。此外,宋代的算盤從形制看已較成熟,沒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種笨拙或粗糙。因此,較多的算學家認為,算盤的誕生還可上推到唐代。因為宋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的發展較為滯緩,算盤誕生於此時的可能性較小。 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濟文化都較發達,需要有新的計算工具,使用了兩千年的籌算在此時演變為珠算,算盤在這時被發明,是極有可能的。 算盤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關它的起源卻爭論了上百年,無法統一。但願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早日得出科學的結論,以告慰於古人。無愧於後代。 象徵 「乘除不失,毫釐分明」算盤常用來象徵精打細算,毫釐不差。在北京東岳廟速報司中,掛有兩座大算盤,長6尺、高2尺,共29格、203枚算盤珠。這座算盤表示神靈給下屆的人們計算功過不查毫釐。

C. 中國最早的珠算是誰發明的

徐岳早在(15 )世紀,(徐岳)就發明了算盤。

算盤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工具。在加減乘除的運算里,熟練掌握算盤的人比起現代化的電子計算器速度差不多,加減的運算使用算盤還比電子計算器快。 關於算盤的發明,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在《古算衍略》中說珠盤之法,始於明初郭伯玉。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七《算盤》條,據陶南村《輟耕錄》有走盤珠、算盤珠之喻,證明元代已經有算盤。宋代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裡面一家葯店的櫃台上放著算盤,可見宋代社會上算盤已經普遍使用。我國珠算的發明很早,東漢數學家徐岳在《數術紀遺》里就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說:「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可見漢代已有算盤,只是製作的形狀與今天的算盤有些不同,但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以下各珠當一,這種結構還是同現在的算盤一樣。明朝程大位《演算法統宗》是專講珠算的書,卷末載有《盤珠集》、《走盤集》,說是元豐(1078-1085)、紹興(1131-1162)、淳熙(1174-1189)以來的刻本,這些都是北宋南宋時的珠算書,可見北宋時珠算已有專書。以上這些說法,是根據清朝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三十二《書程大位(演算法統宗)後》之說。英國李約瑟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關於「珠算盤」一節也採取了凌廷堪的說法。 現在看來,我國珠算的發明很早,也不始於徐岳。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的天目先生,天目先生為他講了十四種古演算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珠算的發明最晚也在東漢時代。我國古代用籌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了比籌算更方便的珠算,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和進步。漢以後,對算盤和計算方法又不斷有所改進和發展,現在的算盤和計算方法在宋朝時代已經有了。

D. 算盤是誰發明的在中國有多久歷史了

早在(15 )世紀,(徐岳)就發明了算盤。

算盤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工具。在加減乘除的運算里,熟練掌握算盤的人比起現代化的電子計算器速度差不多,加減的運算使用算盤還比電子計算器快。 關於算盤的發明,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在《古算衍略》中說珠盤之法,始於明初郭伯玉。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七《算盤》條,據陶南村《輟耕錄》有走盤珠、算盤珠之喻,證明元代已經有算盤。宋代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裡面一家葯店的櫃台上放著算盤,可見宋代社會上算盤已經普遍使用。我國珠算的發明很早,東漢數學家徐岳在《數術紀遺》里就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說:「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可見漢代已有算盤,只是製作的形狀與今天的算盤有些不同,但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以下各珠當一,這種結構還是同現在的算盤一樣。明朝程大位《演算法統宗》是專講珠算的書,卷末載有《盤珠集》、《走盤集》,說是元豐(1078-1085)、紹興(1131-1162)、淳熙(1174-1189)以來的刻本,這些都是北宋南宋時的珠算書,可見北宋時珠算已有專書。以上這些說法,是根據清朝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三十二《書程大位(演算法統宗)後》之說。英國李約瑟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關於「珠算盤」一節也採取了凌廷堪的說法。 現在看來,我國珠算的發明很早,也不始於徐岳。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的天目先生,天目先生為他講了十四種古演算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珠算的發明最晚也在東漢時代。我國古代用籌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了比籌算更方便的珠算,這是勞動人民的創造和進步。漢以後,對算盤和計算方法又不斷有所改進和發展,現在的算盤和計算方法在宋朝時代已經有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4149949.html?fr=qrl

E. 中國的算盤是誰發明的

徐岳---東漢末數學家,算盤的發明人,萊州人 算盤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計算工具,算盤的發明者是誰?准確的發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從東漢時期徐岳的著作《數術記遺》中我們最早看到「珠算」這個字眼。不過,注釋中說它只能做加減法。今天看來,這頂多說是算盤的一個雛形吧。從現有可靠資料分析,珠算發明於宋元時期。明代程大位的著作《直指演算法統宗》(1592年)是當時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專門講述珠算的著作。 人們查閱過大量的歷史文獻,從宋元時期查到程大位(1553~1606)所處的時代,都查找不到算盤發明人的名宇。其實,前面提到的算籌的情況也是這樣,這固然表明封建統治者對科技發明不夠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它們的發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逐步改進、完善的,很難說是哪一個人的功勞。 珠算是由籌算進化而來的。由於社會的發展,對計算的速度和准確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人們對籌算進行了改革,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歌訣。例如14+7的歌訣是「七除三進一」,同樣,14—7的歌訣是「七退一還三」等等。所有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訣。實際上,在珠算出現以前,除了個別的除法歌訣外,幾乎全部的珠算歌訣都已齊備。 歌訣出現以後,計算速度提高了,繼續擺弄算籌進行計算,就會手不從心。許多在室外進行計算的商業人員,由於客觀環境的限制,尤其容易把算籌擺亂,造成錯誤。這樣一來,珠算代替籌算成了必然的發展趨勢,不僅條件已經具備,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工匠、計算人員和商業人員一起,共同研製出巧妙的算盤。 算盤與算籌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在算籌表示的數字中,一根上籌當五,一根下籌當一;而珠算盤中,檔上一珠當五,檔下一珠當一。籌算中有條約定叫「五不單張」,意思是5不能單用一根籌表示,這就是算盤中檔下有五珠的緣由。數學史專家還可以找到算盤中檔上有兩珠的籌算根據。上述事實,足以證明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 算盤是我國古代重大科學成就之一。它具有結構簡單、運算簡易、攜帶方便等優點,因而被廣泛採用,歷久不衰。直到今天,珠算仍是我國小學生的必修課。盡管各種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器在市場上已經相當普及,但作加減法時,它們的計算速度仍趕不上珠算的熟練操作者手中的算盤。 珠算在中國大顯身手之後,又漂洋過海,流傳到朝鮮、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F. 中國最早算盤的發明者是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與現今不同 。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 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G. 算盤是誰發明的

算盤,又作祘盤。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珠算盤也是漢族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葯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1]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滿意請採納謝謝http://ke..com/view/18627.htm

H. 算盤是誰發明的

算盤究竟是何人發明的,現在無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東漢數學家《數術紀遺》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注雲:「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可見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於近日不同 。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天目即贈傳授珠算之法,可見至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年)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一句話:「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 算盤
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張擇瑞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

I. 算盤是不是中國發明的

是的。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是全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J. 中國古代算盤是誰發明的

關於算盤的來歷,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分時期,關羽所發明,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盤。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10)算盤是中國的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6世紀,珠算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計算方法,無論是小規模的商鋪,還是國家掌控的建築、天文、金融、運輸、海外貿易,珠算都是不可或缺的。

公元1281年,中國開始使用一種新的歷法,測定地球公轉周期為365.2425天,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現在音樂中使用的十二平均律,早在16世紀中期的中國就已出現了記載,這是一項等比數列,要開12次方根獲得,中國古代科學家能夠完成這些精確計算,都利用了珠算。

18世紀,中國珠算和西方數學有了第一次記錄。歐洲的筆算、計算尺開始陸續傳入中國,由於算盤攜帶方便,計算簡單准確,所以中國人仍然鍾情於算盤,不僅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算盤,而且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了珠算的課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珠算協助計算機完成了中國當時許多重大科研課題的精確計算。上世紀60年代,我國研發第一顆原子彈,由於只有一台計算機,為了應付龐大的計算工作,出現了許多算盤高手在原子彈基地的食堂大廳演算原子彈數據的場面,最後的計算結果准確無誤。

閱讀全文

與算盤是中國的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