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誰寫的字帖
後面寫著,祝允明。明代四大才子之一
2. 這張字帖,是誰寫的字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塘人,祖籍陽翟,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作品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後,任諫議大夫、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升尚書右僕射,封河南郡公。後出為同州刺史。
清新脫俗。秀麗典雅
3. 請問這是什麼字帖,誰寫的
應該是黃庭堅的書法字帖。「菩薩獅子王,白凈法為身,勝義空谷中,奮迅及哮吼。念弓明利箭,被以慈哀甲,忍力不動搖,直破魔王軍。」
4. 中國最早的鋼筆字帖叫什麼名字是哪一年誰寫的
龐中華是現代中國鋼筆字帖的創始人。
龐中華,重慶市人,硬筆書法教育家、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主要開拓者。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自1980年以來,有100多種字帖和專著出版發行,其中代表作有:《談談學寫鋼筆字》、《龐中華鋼筆字帖》、《龐中華現代硬筆字帖》、《龐中華書法集》、《龐中華詩抄》、《龐中華散文集》、《龐中華電視講座》、《龐中華人生感悟》、《硬筆書法簡論》等,主編了多部書法教材,包括《硬筆書法普及班教材》、《硬筆書法高級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筆書法教材》,以及適合中小學生課堂使用的《寫字課本》、《寫字字帖》、《書法藝術》、《龐中華快樂練字》等,其圖書總印數已突破億冊。他還應邀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開辦了《硬筆書法講座》、《龐中華硬筆書法藝術講座》等,聽眾數以千萬計。他創辦的龐中華硬筆書法中心及學院, 迄今已培養學員120餘萬人,被譽為「中國硬筆書法第一人」。「我如果沒有成為書法家,就算是個做大餅的,我也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大餅。這就是書中教我的。就是說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古代,人們啟蒙的第一本書往往是《三字經》;而在現代,很多人的讀書生涯可能都開始於小人書,龐中華就是其中之一。小人書對他的閱讀興趣發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在他所處的上世紀50年代,誰要是擁有一本小人書,那可是讓小朋友非常羨慕的事,但又有幾個人能有呢,幾角錢可能就是一家人幾天的飯錢。
買不起,就只有租了。一分錢一本,也不是個小數目。雖然大伯有零錢時也給他個一分二分的,但這遠遠無法滿足龐中華求知若渴的需求。
龐中華就開始動腦筋,將目光盯在了大伯的皮鞋上。每次大伯的皮鞋面與幫開線了,都會讓他拿到皮鞋匠那裡去修,修一次大概要三角錢。幾次下來,他覺得修鞋並不難,一來二去,他就看會了。大伯再讓他修鞋,他就自己拿到一邊去修好了拿回來,雖然手藝比不上修鞋匠,但也看不出破綻來。修鞋匠要三角錢,他想他修得沒人家好,就收大伯二角錢。這樣他就心安理得地去租書了。
龐中華最喜歡的是老張經營的書攤。其實,老張年紀並不大,也就三十多歲,不過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覺得他就是一個大人了。每次一看就是一下午。一分錢看一本,一角錢可以看十本,攤主老張往往再「饒」上一本,這對於老張是一種營銷手段,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卻感覺佔了很大的便宜,認為老張這人真不錯,所以就經常到他那裡去看書。直到現在,老張的形象他都忘不了。可以說,老張開啟了龐中華的童年智慧。
十九歲時的頓悟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一個小小的決定往往帶來一連串的變化,從而改變人的一生。 19歲時,臨近畢業的龐中華讀《古文觀止》,其中有一篇蘇轍的文章《上樞密韓太尉書》,內容是有關蘇轍十九歲時出四川的感想,太史公行天下、縱覽名山,文章頗有激情。「我害怕埋沒了我自己……」,這是蘇轍在文章中的意思。在沒讀這篇文章時,龐中華本來是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讀了之後就不同了,他熱情洋溢,甚至豪情萬丈,一時間,所讀過的李白、歐陽修等名家書中提到的名山大川都在腦海中浮現,小說中《鐵道游擊隊》里的棗庄、《武松打虎》里的景陽崗,突然間都特別想去看一看。龐中華心想「他蘇轍19歲去了當時的京都開封,我龐中華今年也19歲,也要做當代的蘇轍。我也要去北京看看,去祖國各地的山川看看!」後來,學校還真就把他分到北京了。
剛分到北京不久,不滿20歲的龐中華僅僅因為喜歡讀鄧拓的《燕山夜話》,便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三家村代理人」而遭隔離審查,被下放到了大別山,這一去就是15年 龐中華的青年時代,就這樣在大別山裡度過。
面對這樣的生活,他沒有悲傷和哭泣。出人意料的是,他覺得這樣太好了,那時在山外,文化大革命期間鼓吹的是「讀書無用、知識有害」,看書是不允許的,稍有不慎就會惹來麻煩,而在大山裡,這反倒是安全的。
龐中華相信,必有一天,在中國大地上,知識定會備受尊重,讀書將會成為高尚的事。現在不如趁年輕的時候,笨鳥先飛,努力學習,等待著那個美好時代的到來。心中有了這樣的信念,生活就會有希望、有動力。雖然與世隔絕的生活讓龐中華幾乎失去了語言能力,但他的生活並不枯燥。每天晚上,讀書、抄筆記、拉琴、學書法,樂此不疲,累了就到深山裡奔跑,想著《毛澤東選集》中的《論體育之研究》中的「德志皆寄與體,無體是無德志也」;喊著古希臘人的名言:「你想變得聰明,你跑步吧;你想變得勇敢,你跑步吧;你想變得健壯,你跑步吧!」
前天看報紙,在一條有關訴訟的新聞中,看到了一個久違的名字:龐中華。
象我這樣70年代初出生的人,沒聽過這個名字的恐怕很少。80年代的時候,余秋雨大叔的苦旅還剛剛開始,遠沒有達到大紅大紫的地步,易中天老師還正在珞珈山上搞他的文藝美學。那時紅遍大江南北的文化明星金庸、瓊瑤、汪國真、費翔等人,至今還常被人提及,而當時名氣不在這些人之下的龐中華,而今80年代後的人,知道他名字的人恐怕不多。
那時候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共同的時髦,就是用龐中華體的鋼筆字,給異性抄寫席慕容和汪國真的詩。
電腦沒有出現的時候,寫得一筆好字絕對是一種嶄露頭角的資本。 龐中華橫空出世,他成功的原因不是糾纏於所謂書法藝術的魅力,而是抓住讀點書、認點字的人普遍需求:字是自家的臉面,不能太丟人。龐中華到處開硬筆書法培訓班,那架勢和今天培訓外語的新東方差不多。新東方的成功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告訴你怎樣應付各類英語考試就行了,至於作為語言的終極作用:與人交流的能力,則不必過多考慮。龐中華的硬筆書法訓練也是這樣路數,什麼書法的個性和表現力,可以統統不管,訓練你的,就是把字寫得工整、清秀,看上去舒服,在職場上和情場上能應付過去。
龐氏硬筆書法訓練最大的特點就是速成,扔掉一切有關書法藝術玄而又玄的東西,讓你一筆一劃臨摹他的字,最後都寫得四平八穩,沒什麼個性但是不難看。據說科舉時代考進士流行館閣體,要把字寫得大、黑、柔媚,皇帝和其他閱卷大臣看了就舒服。龐中華的鋼筆字基本上可算那個時代流行的「館閣體」。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可以說:有讀書人處則必有龐帖,我的高中和大學的同學,估計有一半練過龐中華的字帖。大學時有一位兄弟,文章寫得好,給心儀已久的女孩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可因為字歪歪扭扭,那位眼界高的女孩因此沒瞧上他。這哥們卧薪嘗膽、知恥後勇,買來龐中華的字帖,苦練一年,終於讓自己的字脫胎換骨了。我大學畢業去一個大工廠報到,廠辦公室主任看到我用鋼筆寫的簡歷,說「這小夥子寫得一筆好字,辦公室需要。」就留在廠辦免下車間了。
當用電腦輸入漢字開始流行時,我很煩,堅決抵制電腦,執拗地在方格紙上,很得意地用鋼筆工工整整書寫。但就如槍炮發明後,驍勇的蒙古武士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一樣,不知道哪一天開始,我終於放棄了對手寫的堅守,變成一個網蟲。
龐中華肯定比我當時更恨那些解決電腦漢字輸入難題的專家,想想當年,老龐的字帖是超級暢銷書,全國各地的培訓班每期都爆滿,記得大約是91年,我聽一位師兄說龐中華有兩輛汽車,驚訝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教人寫字咋能掙這么多錢呢?
如今到處都是電腦培訓班,少男少女們通過QQ和e-mail傳情,一個人只要把自己的簽名練好就行了,有誰還記得龐中華?
5. 這字帖誰寫的,請告知
羅嘉寶寫的
6. 字帖是誰發明的
字帖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寫字由老師推薦的名家的字跡。
不是誰發明的,一般都是一些實用性的文章,由於人家寫的字好,就被後人推崇為學習寫字的模本了,這樣時間久了變成了字帖了。
7. "瘦金體"是由誰所創造的
宋徽宗
宋徽宗與「瘦金體」錢幣
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奢侈,不修政事,篤信道教,迷戀花石。1127年4月金兵破城,徽宗及其子欽宗連同嬪妃、宮女、大臣等3000餘人,被金兵擄掠北上,遺為「靖康之恥」而被後人見笑。
趙佶雖怠於政治,藝術造詣卻極高,尤對書法情趣頗濃,並設立書、畫、琴、棋院,自封院長,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搜集古今字畫,整理編輯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和《宣和睿覽冊》,保存和繼承了古代文化遺產。他首次將書畫藝術從手工作坊中分離出來,為宋時藝術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獨創的「瘦金體」,其筆法剛勁清瘦,結構疏朗俊逸,形如屈鐵斷金,匠心獨具,堪稱藝術精品,可謂前無故人。
其親筆御書的錢文「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和「宣和通寶」,字體端莊秀麗,結體瘦長,運筆挺峻,橫劃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利匕,捺如切刀,堅鉤挺脫有力,字體搭配和協自然,渾然天成。其鐵劃銀鉤,玉骨顯露,冷峭俊美,風姿飄逸,可謂書界千古楷模。徽宗將其書體用作錢文,使錢幣斐然生色,底蘊敦厚,格調迥異。難怪近代泉幣鑒賞家張可中先生給予極高的評價,說徽宗御書錢「范各一體,體各一態,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女織錦,色彩斑斕。若宣和、政和、大觀、崇寧、聖宋、重和等,摩不骨秀格清,令人意遠,吾人收羅此泉數百種,陳覽於綠窗綺幾之間,直無異展開一部瘦金字帖也!」(見《古錢大辭典》)其言不虛,道出了筆者未言之真意。
徽宗偏愛書法,鑄字幣面,意欲顯示其浩盪皇威,取得民之仰拜。無奈政事荒蕪,最終淪為階下之囚,可見民心所歸,非一字可得天下,實為大憾。然其藝術之魅力,古幣有顯,留得後人揣摩,卻也不失為一大幸事。
8. 個是誰的字帖
司馬炎的字帖
9. 這字誰寫的 是字帖嗎
這不是字帖,而是硬筆書法作品。作者是李鋒。
10. 楷書的創始人是誰
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10)誰創造了字帖擴展閱讀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