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宇宙中都是真空的環境,那麼天體是不是永動機
天體都是永動機?宇宙中每個天體由於動量守恆和角動量守恆,都在不停地自轉和運動著,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確實是永動的。
你可能會奇怪,那不是也會拍打西海岸嗎???沒錯,也會,因為當地月連線經過大陸的時候,理論上東西海岸的海水都會往大陸沖,這就會導致西面的海水也會往東海岸沖。
然而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因為這個隆起的位置是高速自東向西移動的,因地球自西向東轉動,這將導致大陸東海岸受到的沖擊比西海岸更強,因此地球的自轉終將在月球潮汐力的作用下緩慢的減速,所以,天體並不是永動機哦。
㈡ 據說大步哥要發明永動機能發明的出來么
及時關注他的微博和他最新的動態咯~
指不定發明出來呢~http://t.sina.com.cn/dabuge
㈢ 天體運行論是誰提出來的呢
牛頓的理論是對前人的科學工作的一個綜合,一個總結,也是一個取代。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人們一直在追尋一種對自然界的解釋,追尋「為什麼」到了牛頓的時代已經完全成為描述性的了,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只是寫出了「是什麼」而不再追求「為什麼」了。
牛頓的科學成果對以後的兩個多世紀自然科學發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在科學史上是一位真正的巨人。但是牛頓自己卻清醒地認識到了追求真理的征途是漫長的,工作還遠沒有結束。在臨終前的彌留之際,牛頓極為謙遜地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科學發現:「我不過像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為時而發現了一塊光滑的石子或一個美麗的貝殼而感到高興,但是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還在我的面前未曾被我發現呢!」
愛因斯坦對這位科學的先驅是非常崇敬的。他說:「牛頓自己比他以後許多博學的科學家更明白他的思想結構中固有的弱點。這一事實常引起我深深的敬佩。」
牛頓時期多次發生了關於科學發現的優先權的爭論。
在微積分創立的優先權問題上,是牛頓同萊布尼茨的爭論;在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問題上是牛頓同羅伯特·胡克的爭論。這種優先權的爭論充分表明: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自然科學已經成熟了。
自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這篇獨立宣言發表以來,科學已經取得了十分可喜的進展,科學發明發現中的優先權的爭論,是由於科學的進步才產生的。只有一大批科學家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發起進攻的時候才會出現這種優先權的爭論,這是自然科學成熟的標志。在牛頓時代,自然科學的研究在社會上已經得到了極其廣泛的承認。在歐洲的科學社團剛剛出現的時候,基本上是自發的,但後來卻得到了各國政府的資助。盡管在英國皇家學會里有許多貴族和小姐太太們(在當時,凡貴族無論是否科學家都可入會),但是這恰恰說明了科學的巨大的威力,說明了科學活動已經深入人心,並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
1703年,牛頓擔任了皇家學會會長,1705年由於他對科學的巨大貢獻,被英王封為爵士。這樣牛頓就由於他在科學上的貢獻成了英國皇室的貴族。以後這幾乎成了慣例,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法,許多在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偉大的科學家都獲得過貴族的稱號。
從1665年牛頓開始他的科學研究工作,到1705年牛頓成為貴族這個時期,正好是我國自然科學逐漸從世界領先地位開始衰落的時期。在中國近四千年的封建社會里,沒有出現過一件因為自然科學上的貢獻而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器重的事。長期的封建反動統治,八股取士和科舉制度,使我國的知識分子一直追求著「讀書做官」這一條路,因此使我國一直沒有出現歐洲那樣對自然界的系統的、深入的、分門別類的研究。
在牛頓的科學研究中,花在化學、煉金術上的時間非常多,他生前雖然沒有出版這方面的著作,但是,在他死後,人們在他的手稿中發現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記錄。許多人對牛頓研究煉金術、研究聖經和啟示錄的工作非常不理解。實際上,很可能牛頓自己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他的理論並不是堅不可摧的。他對煉金術的研究,對啟示錄的研究可能都是在為他的理論尋找支撐點。
由於牛頓理論的巨大成功,使得各門學科的研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始終處於牛頓的思想體系的影響之下。著名的數學家拉格朗日就把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稱為人類心靈的最高產物,他認為牛頓不但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也是最幸運的天才。他說:「世界只有一個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釋者。」在牛頓的墓誌銘上,人們稱贊他說:「他以幾乎神一般的思維力,最先說明了行星的運動和圖像,彗星的軌道和大海的潮汐。」這種觀念代表了那個時代整個科學界的觀念,這使得牛頓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經典力學的范圍之外。
㈣ 發明天體搭配正確嗎
朋友,你這個問題的我都明不明白你說的什麼意思。表達能不能詳細一點,謝謝。
㈤ 可以超越光速的曲速飛船,能被人類發明出來嗎
超越光速的曲速飛船是能夠被人類發明出來的,但是需要一定的條件。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以了解到,對某一個物體來說,其引力與質量成正比的,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最直觀的就是我們天空中的天體,天體運行是很神秘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大上的事,所以我們認為他很重要,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以了解到,只有在隔絕萬有引力這一前提下,超越光速的曲速飛船才可能被人類發明出來。
㈥ 人和宇宙,天體的生命史
呵呵,其實他們的壽命和我們差不多,因為有個主觀時間。假設太陽是有生命的,他的新陳代謝、思維很慢,都過了100年了,他才感覺過了1秒。所以他的主觀壽命和我們差不多。
介紹您看看「平行宇宙」這本書。 書中提到人類到宇宙末日的時候有可能進化成壽命幾萬萬萬億年的智慧生命,但是他的思維非常的慢,一個想法就要花費幾萬億年。
「平行宇宙」比時間簡史還爽,卓越網可買到
㈦ 天體儀的發明者是誰
天體儀在康熙八年開始製造,歷經四年於康熙十二年完成,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主要用於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等。
陳列位置: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西側正中
天體儀
儀 重:3850千克
儀 高:2.735米
此儀用一個直徑為六尺的銅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並把它們分為282個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與鋼軸垂直。銅球外邊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點代表天頂的的銅制火球。球面外與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著地平圈立於底座上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觀象台上安置的天體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體儀,制於清康熙年間。
天體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空心銅球,球面上刻有縱橫交錯的網格,用於量度天體的具體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圓點代表天上的亮星,它們嚴格地按照亮星之間的相互位置標刻。整個銅球可以繞一根金屬軸轉動,轉動一周代表一個晝夜,球面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北天極和南天極。兩個極點的指尖,固定在一個南北正立著的大圓環上,大圓環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兩個缺口內,下面四根雕有龍頭的立柱支撐著水平大圈,托著整個天體儀。利用渾象,無論是白天還是陰天的夜晚,人們都可以隨時了解當時應該出現在天空的星空圖案。
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經在天體儀上安裝了一套傳動裝置,利用相當穩定的漏刻的水推動銅球,均勻地繞金屬軸轉動,每24小時轉一圈,這一業績已載入我國光輝成就的史料庫中。後來,唐朝的一行和梁令瓚、宋代的蘇頌和韓公廉等人,把天體儀和自動報時裝置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制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該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觀象台上,至今球面上還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彈痕
^_^
㈧ 天體在宇宙的真空狀態下能不能實現永動
天體都是永動機?宇宙中每個天體由於動量守恆和角動量守恆,都在不停地自轉和運動著,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確實是永動的。
你可能會奇怪,那不是也會拍打西海岸嗎???沒錯,也會,因為當地月連線經過大陸的時候,理論上東西海岸的海水都會往大陸沖,這就會導致西面的海水也會往東海岸沖。
然而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因為這個隆起的位置是高速自東向西移動的,因地球自西向東轉動,這將導致大陸東海岸受到的沖擊比西海岸更強,因此地球的自轉終將在月球潮汐力的作用下緩慢的減速……
所以,天體並不是永動機哦。
㈨ 天體運行論的歷史作用有哪些
日心說,也稱為地動說,是關於天體運動的和地心說相立的學說,它認為太陽是銀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推翻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日心說的觀點是
1.地球是球體。
2.地球在運動。
3. 太陽是不動的,而且在宇宙中心,行星圍繞太陽轉。
哥白尼的簡介
哥白尼(1473——1543)是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上中學時就對天文學很感興趣,曾跟著老哥白尼師在教堂的塔頂上觀察星空。他相信研究天文學只有兩件法寶:數學和觀測。他不辭勞苦,克服困難,每天堅持觀測天象,30年如一日,終於取得了可靠的數據,提出了「日心說」,並在臨終前終於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體運行論》。
[編輯本段]日心說艱難的成立
通常認為完整的日心說宇宙模型是由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中提出的,實際上在西方公元前300多年的赫拉克里特和阿里斯塔克就已經提到過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運動。
堅實的大地是運動的這一點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難以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可以很好的和當時的觀測數據相吻合,因此即使在《天體運行論》出版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日心說仍然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支持者更是非常稀少。
這里必須指出的一點是,近代以來關於羅馬梵蒂岡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斗爭是被嚴重誇大的。布魯諾1600年遭受的火刑,並非因為他支持日心說,而是因為他的反神論等的另宗教惱火的反宗教思想。
事實上,直到1609年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並以此發現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說的新的天文現象後,日心說才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些天文現象主要是指:木衛體系的發現直接說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滿盈的發現也暴露了托勒密體系的錯誤。
然而,由於哥白尼的日心說所得的數據和托勒密體系的數據都不能與第谷的觀測相吻合,因此日心說此時仍不具優勢。直至開普勒以橢圓軌道取代圓形軌道修正了日心說之後,日心說在於地心說的競爭中才取得了真正的勝利。
哥白尼的日心說:
哥白尼為闡述自己關於天體運動學說的基本思想撰寫題為《短論》的論文。他規定地球有三種運動:
一種是在地軸上的周日自轉運動 ;
一種是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 ;
一種是用以解釋二分歲差的地軸的回轉運動;
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一書中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
不存在一個所有天體軌道或天體的共同的中心;
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軌道的中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所有天體都繞太陽運轉,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
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都是地球運動引起的;
在空中看到的太陽運動的一切現象,都不是它本身運動產生的,而是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同時進行著幾種運動;
人們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後運動,是由於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的運動足以解釋人們在空中見到的各種現象;
哥白尼用以支持他的學說的論據,主要屬於數學性質。他認為一個科學學說是從某些假說引伸出來的一組觀念。他認為真正的假說或者定理必須能夠做到下面兩件事情:
它們必須能夠說明天體所觀測到的運動。
它們必須不能違背畢達哥拉斯關於天體運動是圓周的和均勻的論斷。
當時有許多反對的觀點,但是用當時的知識進行了反駁。
反對理由:如果地球在轉動,空氣就會落在後面,而形成一股持久的東風。
哥白尼答復:空氣含有土微粒,和土地是同一性質,因此逼得空氣要跟著地球轉動。
哥白尼答復:空氣轉動時沒有阻力是因為空氣和不斷轉動的地球是連接著的。
反對理由:一塊石子向上拋去,就會被地球的轉動拋在後面,而落在拋擲點的西面。
哥白尼答復:由於受到本身重量壓力的物體主要屬於泥土性質,所以各個部分毫無疑問和它們的整體保持同樣的性質。
反對理由:如果地球轉動,它就會因離心力的作用變得土崩瓦解。
哥白尼答復:如果地球不轉動,那末恆星的那些更龐大的球就必須以極大的速度轉動,這一來恆星就很容易被離心力拉得粉碎。
哥白尼答復:離心力只在非天然的人為運動中找得到,而在天然的運動中,如地球和天體的運動中,則是找不到的。
地心說地心說
地心說是長期盛行於古代歐洲的宇宙學說。它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後經亞里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
托勒密認為,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其中,行星的運動要比太陽、月球復雜些:行星在本輪上運動,而本輪又沿均輪繞地運行。在太陽、月球行星之外,是鑲嵌著所有恆星的天球——恆星天。再外面,是推動天體運動的原動天。
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盡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並把行星從恆星中區別出來,著眼於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志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運行,托勒密還第一次提出「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一定時期里,依據這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預測天象,因而在生產實踐中也起過一定的作用。
地心說中的本輪均輪模型,畢竟是托勒密根據有限的觀察資料拼湊出來的,他是通過人為地規定本輪、均輪的大小及行星運行速度,才使這個模型和實測結果取得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紀後期,隨著觀察儀器的不斷改進,行星位置和運動的測量越來越精確,觀測到的行星實際位置同這個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偏差,就逐漸顯露出來了。
但是,信奉地心說的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是由於地心說本身的錯誤造成的,卻用增加本輪的辦法來補救地心說。當初這種辦法還能勉強應付,後來小本輪增加到80多個,但仍不能滿意地計算出行星的准確位置。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地心說的正確性了。到了16世紀,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動觀的古希臘先輩和同時代學者的基礎上,終於創立了「日心說」。從此,地心說便逐漸被淘汰了。
簡單的說,「地心說」就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日心說」是以太陽為宇宙的中心。
[編輯本段]日心說的創立
1499年,哥白尼畢業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任天主教教士。他回到波蘭跟叔父一起工作。其叔父,瓦茨恩羅德,使費琅堡天主教大教堂的主教。哥白尼當時住在教堂的頂樓,因此可以長期進行天文觀測。
那個時候,人們相信的是1500多年前希臘科學家托勒密創立的宇宙模式。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靜止不動,日、月、行星和恆星均圍繞地球運動,而恆星遠離地球,位於太空這個巨型球體之外。然而,經仔細觀測,科學家們發現行星運行規律與托勒密的宇宙模式不吻合。
一些科學家修正了托勒密的宇宙軌道學說,在原有的軌道(或稱小天體軌道)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天體運行軌道。這一模式稱每顆行星都沿著一個小軌道作圓周運行,而小軌道又沿著該行星的大軌道繞地球作圓周運動。幾百年之後,這一模式的漏洞越來越明顯。科學家們又在這個模式上增加了許多軌道,行星就這樣沿著一道又一道的軌道作圓周運動。
哥白尼想用「現代」(16世紀的)技術來改進托勒密的測量結果,以期取消一些小軌道。
在長達近20年的時間里,哥白尼不辭辛勞日夜測量行星的位置,但其測量獲得的結果仍然與托勒密的天體運行模式沒有多少差別。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個運行著的行星上觀察這些行星的運行情況會是什麼樣的。基於這種設想,哥白尼萌發了一個念頭:假如地球在運行中,那麼這些行星的運行看上去會是什麼情況呢?這一設想在他腦海里變得清晰起來了。
一年裡,哥白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距離從地球上觀察行星,每一個行星的情況都不相同,這是他意識到地球不可能位於星星軌道的中心。
經過20年的觀測,哥白尼發現唯獨太陽的周年變化不明顯。這意味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始終沒有改變。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麼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陽。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麼地球就該繞著太陽運行。
這樣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圓軌道模式,直接讓所有的已知行星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
然而,人們是否能接受哥白尼提出的新的宇宙模式呢?全世界的人——尤其是權力極大的天主教會是否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這一說法呢?
由於害怕教會的懲罰,哥白尼在世時不敢公開他的發現。1543年,這一發現才公諸天下。即使在那個時候,哥白尼的發現還不斷受到教會、大學等機構與天文學家的蔑視和嘲笑。終於,在60年後,約翰·開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證明了哥白尼是正
確的。
而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著的《周易》里,就已經記載了作者認為太陽是大地的主宰,大地要順從太陽,圍繞太陽運轉。這是以日為參照,實質上也就是日心說。但沒有得到多少認可。
[編輯本段]伽利略的論證
如同聶文濤所論述的一樣,伽利略是通過數學邏輯相信哥白尼。這一點與布魯諾沒有區別。同時,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一定程度證明了哥白尼的正確。但是,在羅馬宗教事務所組織的學術討論中,伽利略沒有戰勝自己的對手,導致了最後的悲劇:
當時「地球繞太陽」和「太陽繞地球」都有科學證據,而伽里略學說的破綻之一,是科學家探測不到「斗轉星移」(Stellar Parallax)的現象。什麼是斗轉星移呢?這名堂十分嚇人,其實意思很簡單。如圖一顯示,假設星星 A 和星星 B 懸浮在太空中,我在地球表面之觀察點 1 仰望星星 A 和星星 B 時,它們的距離好象十分接近,如果地球自轉,即使我站在原地不動,我將會隨著地球移動而去了觀察點 2 ,由觀察點 2 看同樣兩顆星星,它們的相對位置便會改變,由角度 Y 比角度 X 大就可以知道。換言之,如果發現有斗轉星移的現象,那麼地球轉動就可以成立;假若沒有斗轉星移,地球應該是在固定地方。十六世 紀時天文學家泰高.巴希(Tycho Brahe)以當時最精密的儀器,去探測是否有「斗轉星移」,可是看來群星的相對位置和距離好象沒有改變,因此地球轉動之說不被接納。
但是,伽利略指導數學原則的價值。他始終相信日心說。
[編輯本段]日心說的意義
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之前,「地心說」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居於統治地位。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的結構不斷地進行著思考,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哲學家提出了地球在運動的主張,只是當時缺乏依據,因此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 在古代歐洲,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張「地心說」,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其他的星體都圍著地球這一宇宙中心旋轉。這個學說的提出與基督教《聖經》中關於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剛好互相吻合,處於統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學說,把「地心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融為一體,用來愚弄人們,維護自己的統治。因而「地心學」說被教會奉為和《聖經》一樣的經典,長期居於統治地位。 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天文觀測的精確度漸漸提高,人們逐漸發現了地心學說的破綻。到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們發現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輪和本輪的數目竟多達八十個左右,這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人們期待著能有一種科學的天體系統取代地心說。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哥白尼的地動學說應運而生了。 約在1515年前,哥白尼為闡述自己關於天體運動學說的基本思想撰寫了篇題為《淺說》的論文,他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 不存在一個所有天體軌道或天體的共同的中心;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軌道的中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體都繞太陽運轉,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都是地球運動引起的;在空中看到的太陽運動的一切現象,都不是它本身運動產生的,而是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同時進行著幾種運動;人們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後運動,是由於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的運動足以解釋人們在空中見到的各種現象了。 此外,哥白尼還描述了太陽、月球、三顆外行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和兩顆內行星(金星、水星)的視運動。書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論。科學地闡明了天體運行的現象,推翻了長期以來居於統治地位的地心說,並從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關於上帝創造一切的謬論,從而實現了天文學中的根本變革。 他正確地論述了地球繞其軸心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轉的事實。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樣嚴重低估了太陽系的規模。他認為星體運行的軌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圓,這當然是錯誤的。他的學說里的數學運算很復雜也很不準確。但是他的書立即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驅使一些其他天文學家對行星運動作更為准確的觀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麥偉大的天文學家泰壽·勃萊荷,開普勒就是根據泰壽積累的觀察資料,最終推導出了星體運行的正確規律。 這是一個前所未聞的開創新紀元的學說,對於千百年來學界奉為定論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雖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學說早1700多年,但是事實上哥白尼得到了這一盛譽。阿里斯塔克斯只是憑借靈感做了一個猜想,並沒有加以詳細的討論,因而他的學說在科學上毫無用處。哥白尼逐個解決了猜想中的數學問題後,就把它變成了有用的科學學說——一種可以用來做預測的學說,通過對天體觀察結果的檢驗並與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舊學說的比較,你就會發現它的重大意義。 顯然哥白尼的學說是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革命,它使人們的整個世界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在估價哥白尼的影響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天文學的應用范圍不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那樣廣泛。從理論上來講,人們即使對哥白尼學說的知識和應用一竅不通,也會造出電視機、汽車和現代化學廠之類的東西。但是不應用法拉第、麥克斯韋、拉瓦錫和牛頓的學說則是不可想像的。 僅僅考慮哥白尼學說對技術的影響就會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義。哥白尼的書對伽利略和開普勒的工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序幕。他倆又成了牛頓的主要前輩。是這兩者的發現才使牛頓有能力確定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的日心宇宙體系既然是時代的產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時代的限制。反對神學的不徹底性,同時表現在哥白尼的某些觀點上,他的體系是存在缺陷的。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個小的范圍內的,具體來說,他的宇宙結構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即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宇宙既然有它的中心,就必須有它的邊界,哥白尼雖然否定了托勒玫的「九重天」,但他卻保留了一層恆星天,盡管他迴避了宇宙是否有限這個問題,但實際上他是相信恆星天球是宇宙的「外殼」,他仍然相信天體只能按照所謂完美的圓形軌道運動,所以哥白尼的宇宙體系,仍然包含著不動的中心天體。但是作為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哥白尼的歷史功績是偉大的。確認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從而掀起了一場天文學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類探求客觀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 哥白尼的偉大成就,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開創了整個自然界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從哥白尼時代起,脫離教會束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開始獲得飛躍的發展。
哥白尼的科學成就,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產物,又轉過來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十五、六世紀的歐洲,正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二百年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4世紀以前的歐洲,到處是四分五裂的小城邦。後來,隨著城市工商業的興起,特別是采礦和冶金業的發展,涌現了許多新興的大城市,小城邦有了聯合起來組成國家的趨勢。到 15世紀末葉,在許多國家裡都出現了基本上是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當時的波蘭不僅有像克拉科夫、波茲南這樣的大城市,也有許多手工業興盛的城市。1526年歸並於波蘭的華沙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政治、文化和地理的中心,在16世紀末成了波蘭國家的首都。
與這種政治經濟變革相適應,文化、科學上也開始有所反映。當時,歐洲是「政教合一」,羅馬教廷控制了許多國家,聖經被宣布為至高無上的真理,凡是違背聖經的學說,都被斥為「異端邪說」,凡是反對神權統治的人,都被處以火刑。新興的資產階級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掀起了一場反對封建制度和教會迷信思想的斗爭,出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潮。他們使用的戰鬥武器,就是未被神學染污的古希臘的哲學、科學和文藝。這就是震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首先發生於義大利,很快就擴大到波蘭及歐洲其他國家。
與此同時,商業的活躍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黃金」這個符咒的驅使下,許多歐洲冒險者遠航非洲、印度及整個遠東地區。遠洋航行需要豐富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從實際中積累起來的觀測資料,使人們感到當時流行的「地靜天動」的宇宙學說值得懷疑,這就要求人們進一步去探索宇宙的秘密,從而推進了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1492年,義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和他的同伴繞地球一周,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使人們開始真正認識地球。
在教會嚴密控制下的中世紀,也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因為天主教的很多教義不符合聖經的教誨,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個人意志以及各類神學家的自身成果,所以很多信徒開始質疑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發起回歸聖經的行動來。
捷克的愛國主義者、布拉格大學校長揚·胡斯(1369~1415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宗教會議上公開譴責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對捷克的壓迫和剝削。他雖然被反動教會處以火刑,但他的革命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捷克農民在胡斯黨人的旗幟下舉行起義,這次運動也波及波蘭。1517年,在德國,馬丁·路德 (1483~1546年)反對教會販賣贖罪符,與羅馬教皇公開決裂。1521年,路德又在沃爾姆國會上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並提出建立基督教新教的主張。新教的教義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波蘭也深受影響。
就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大動盪的年代裡,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在維斯瓦河畔的托倫城誕生了。他的父親是個當議員的富商,他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哥白尼1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死了,他被送到舅舅務卡施大主教家中撫養。務卡施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和當時波蘭進步的知識界來往極為密切,並與義大利卓越的革命家、人文主義者菲利普·布奧納克西是摯友。在哥白尼念中學的時候,務卡施就帶著他參加人文主義者的聚會。1491年,按照舅父的安排,哥白尼到克拉科夫大學去學習天文和數學。
當時,波蘭已經產生了一些有名的天文學家,如馬爾卿·克洛爾,他於1450年寫成《亞爾峰斯星象表訂正》一書,並在許多國家講學。又如著名的天文學家沃伊切赫,曾編制天文歷表,他就在克拉科夫大學講課,是哥白尼求學時的數學和天文教授。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就是在克拉科夫大學求學時孕育起來的。
盡管《聖經》沒有涉及諸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及「天圓地方」等各類天文知識。但是在中世紀,天文學也有著延伸於古希臘的,經過經院神學家們構架好的官方論點。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天主教會的宗教裁判所燒掉了許多珍貴的科學著作,有時一天竟燒掉20大車。132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采科·達斯科里被活活燒死,他的「罪名」就是違背聖經的教義,論證地球呈球狀,在另一個半球上也有人類存在。
啟示事實上,科學的存在和發展中一個永恆的問題是標准與創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學知識的出現必然形成相關的評判正誤的標准,另一方面,科學知識出現的過程就是對原有標准突破的過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標準的限制或壓制。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刻地反思兩種科學的悲劇:一種是推行錯誤的標准所導致的後果;另一種是肆意創新所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
斯蒂芬·茨威格在《異端的權利》原文中的兩段話:「(卡斯特里奧與加爾文)在這場戰爭中,存在著一個范圍大得多並且是永恆的生死攸關的問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確定自由和權力間的界標。因為,如果缺乏權力,自由就會退化為放縱,混亂隨之發生;另一方面,除非濟以自由,權力就會成為暴政。」這兩段話隱藏著這樣的意思:(1)應該給所有持異端見解的人證明自己的權利,或者說一切反對異端見解的人必須提供證據;(2)所有持異端見解的人都需要證明自己的正確,而無需在此之前抱怨社會的不理解。(3)所謂科學發展的意義,正在於改變人類原有的認識。因此,選擇錯誤是一種權利,否則就沒有科學探索的合理性。
日心說的錯誤點
日心說是一個學說,在證明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同時,也有錯誤:
1.太陽並非宇宙中心,而是太陽系的中心。
2.地球並非是引力的中心。
3.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不全是地球運動引起的。
因為這些錯誤,所以日心說只能算是學說,而較地心說,卻相對好一些。因為它證明了地球是圍繞太陽進行公轉。
㈩ 宇宙里的天體都是永動機嗎
宇宙里的天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永動機。因為由於動量守恆和角動量守恆定律,宇宙中的每個天體都在不停地旋轉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