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介子誰發明

介子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0 21:02:31

❶ π介子的發現

從事宇宙射線研究的研究人員,諸如C.D.安德森(正電子的發現者)及其合作者S.H.尼德爾邁耶(他後來有了一些重要的發明,曾用在第一顆原子彈中),M.L.史蒂文森(M.L.Stevenson),J.C.斯特里特(J.C.Street),R,B.布羅德(R.B.Brode)等人,直到1937年才開始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一些粒子,這些粒子質量介於電子質量和質子的質量之間,對這些粒子作最精確的測量發現它們的質量約為電子質量的200倍。這些粒子叫做μ介子。它們不穩定,自由μ介子衰變的平均壽命約為2微秒。開始時,是根據在地平線上的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觀察宇宙射線的強度巧妙地推斷出平均壽命的,後來F.拉賽蒂直接測出了平均壽命。但是進行宇宙射線實驗的人員在開始觀察時,並不知道湯川的工作。戰爭使這項實驗工作延緩了,並且使日本和西方隔絕開來。日本物理學家對存在著質量和湯川假定的粒子的質量相近的粒子根感興趣,然而他們也注意到,要把μ介子和湯川粒子等同起來仍然有些困難:首先μ介子的平均壽命太長了;其次,μ介子在物質中受阻止時,它們與阻止物質的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顯得很平常,雖然並不總是這樣,三個年輕的義大利物理學家:M.康弗西(M.Conversi),E.潘錳尼(E.Pancini)和O.皮西奧尼克(O.Piccionic),通過研究這個現象,有了一個重要的實驗發現。

❷ 在二戰中哪些國家製造過芥子毒氣在哪裡製造的

芥子毒氣號稱「毒氣之王」,德國、伊拉克、日本 在戰爭中使用過該化學武器,造成大規模傷亡。其最毒的地方是到今天依然沒有特效葯治療,受害者得到的是終身的痛苦。 1822年,德斯普雷茲(Despretz)發現芥子氣。1886年,德國的邁爾(Meyer)首次人工合成純凈的芥子氣;他發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氣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先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地區對英法聯軍使用,並引起交戰各方紛紛效仿。當時身為巴伐利亞步兵班長的希特勒作為參戰士兵曾被英軍的芥子氣炮彈毒傷,眼睛暫時失明。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12000噸芥子氣被消耗於戰爭用途;因毒氣傷亡的人數達到130萬,其中88.9%是因芥子氣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華日軍曾在中國東北地區秘密駐有負責毒氣研究和試驗的516部隊、731部隊;並在抗戰初期的淞滬戰場、徐州戰場、衡陽保衛戰等大規模戰役中使用過大量芥子氣,造成中國軍民死亡近萬人。兩伊戰爭中,伊拉克也使用過芥子氣對付伊朗軍隊。

❸ 湯川秀樹是怎樣發現「介子」的

20世紀30年代初,雖然科學家已經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但是,卻無法解釋其中的一些問題。比如:質子都具有正電荷,而正電荷是互相排斥的,它們靠得越近,彼此間互相排斥的力量就越強。在原子核內部,幾個、幾十個質子緊緊地擠在一起,排斥力極強,但是,原子核並沒有因此而分崩離析,這是為什麼呢?

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對這個問題考慮了很久,他認為:一定是存在著某種特殊的拉力,使那些質子維系在一起。這種拉力必定很強,它能夠克服把質子互相推開的「電磁力」。他又發現:當質子位於原子核外時,它們互相排斥,絲毫沒有任何吸引的跡象。也就是說,這種力非常特別,它僅在非常短的距離上起作用。湯川秀樹把這種只在原子核內才能覺察到、但又極強的吸引力稱為「核力」。

1934年,湯川秀樹發表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論文,預言用β粒子轟擊某種原子核能產生一種新的粒子,並推測它的質量介於電子和質子之間,稱作「介子」。

第二年,湯川秀樹在對核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後宣稱:這種核力可能是由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不斷交換介子而產生的,質子和中子在來回拋擲介子,當它們近得能拋擲和接住這些介子的時候,它們就能牢牢地維系在一起,一旦中子和質子離得較遠,那些介子不再能抵達對方時,核力也就失效了。

湯川秀樹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核力,但是,這種介子是否存在呢?當時誰也說不清楚,如果這種介子根本不存在,那麼,湯川秀樹的理論也就不成立。

剛巧,就在湯川秀樹宣布他的理論的時候,在科羅拉多州高高的派克斯峰上研究宇宙線的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卻為湯川秀樹的理論提供了證據。安德遜用宇宙線粒子擊中空氣中的原子,將擊出的粒子引入充滿濕空氣的雲室,然後,用照相機拍攝下粒子的徑跡進行研究。一天,安德遜從他所拍攝的數以千計的照片中,發現了一些特殊的徑跡,其彎曲的方式表明它們比電子重,但又比質子輕。這種現象隨後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興趣,經過認真研究,便有人於1936年首先宣布已經發現了湯川秀樹所說的介子。

但是,好事多磨,以後的研究表明,這種介子比湯川秀樹所預言的那種粒子稍微輕了一點兒,在其他方面也與湯川秀樹所說的粒子毫不相干。這種較輕的介子被稱為「μ介子」(μ子)。

雖然不是湯川秀樹所說的那種介子,但畢竟發現了新的粒子。科學家們歡欣鼓舞,繼續尋找著證據。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在玻利維亞安第斯山上研究著宇宙線。他沒有使用雲室,而是用一些特殊的照相葯品。當亞原子粒子擊中它們時,這些物質就會變暗。

鮑威爾在研究粒子的徑跡時,也發現了一種介子,這種介子比早先發現的那種μ介子重,稱為「π介子」(π子),它恰恰具備湯川秀樹預言的那種粒子的性質。

這些新的μ子、π子是非常不穩定的粒子,它們形成之後存在不了多長時間,π子大約只能存在一億分之二點五秒,然後便分裂成較輕的μ子。當它形成時,通常總是以每秒成千上萬公里的驚人速度飛馳著,即使在十億分之一秒鍾之內,它也已經飛行了若干厘米,於是,便留下了一條徑跡,這種徑跡到了末端便變成另一種形式,表明π子已經消失,而由μ子取而代之。μ子持續的時間相對來講卻要長得多,它可持續百萬分之幾秒鍾,然後,分裂而形成電子。電子是穩定的,如果沒有外界的影響,它就會永恆不變地存在下去。

到20世紀40年代末,人們設想的原子核圖景似乎已經非常完美,它含有質子和中子,它們由來回飛閃的π子維系在一起,化學家們則弄清了每一種不同原子的質子數和中子數。

❹ π介子的發現經歷

這三個年輕人那時正在躲避德國人,因為德國人要把他們流放到德國去進行強制勞動。他們三個人躲在羅馬的一個地下室中秘密地工作,他們發現,正μ介子和負μ介子在物質中受阻止時的行為不一樣。正μ介子的衰變或多或少象在真空中一樣,而負μ介子如果被重核所阻止,則被其俘獲並產生蛻變,但當它們被象碳這樣的輕核所俘獲時,則它們的衰變大部份就象在真空中一樣,這不是湯川粒子所應具有的特性,因為一旦介子距離原子核足夠近時,特定的核力就應當產生蛻變,所以湯川粒子應當與輕的或重的原子核都發生劇烈的反應。實驗證明情況並非如此,因此μ介子不大會是湯川粒子。

❺ 芥子毒氣是誰發明的

1822年,比利時的德斯普雷茲(César-Mansuète Despretz)發現芥子氣。
1886年,德國的維克托·梅耶首次人工合成純凈的芥子氣;他發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氣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首先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地區對英法聯軍使用芥子氣,並引起交戰各方紛紛效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皇軍曾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衡陽戰役等大規模戰役中使用過大量芥子氣,造成中國軍民大量傷亡。

❻ 最早發現的矢量介子是哪個

  1. 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布利斯托爾大學的鮑威爾(Cecil Frank Powell ,1903-1969),以表彰他發現了研究核過程的光學方法,並用這一方法作出的有關介子的發現。

  2. Mesotron 原來發現與在宇宙里的一個質點(Particie):它的質量比電子多二百倍左右,或有陽性電,陰性電,中性電,傳導固結原子的各種力。

  3. 介子類包括帶正負電的以及中性的π介子,帶正負電的以及中性的κ介子,和發現的η介子。介子類的基本粒子的靜質量介於輕子和重子之間,所以取名為介子。介子的自旋量子數為零。

  4. 介子:自旋為0的介子形成了一個九重態

  5. 組成:復合粒子-誇克和反誇克

  6. 系:強子

  7. 基本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

  8. 理論:湯川秀樹(1935年)

  9. 發現:1947年

❼ 清明節源於介子推的傳說,介子推有什麼故事嗎

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

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7)介子誰發明擴展閱讀

掃墓祭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春祭的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先秦時代北方中原一帶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上古四時祭儀中春季祭祀宗廟的大禮稱為春礿(後為春祠)之禮。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整個社會。

從《禮經》的記載看,古代北方中原並沒有清明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朝時清明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在宋元時期,清明節已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並相傳至今。

❽ 「π介子」是哪位科學家發現的

1947年,英國科學家鮑威爾在研究宇宙線留下的徑跡時,發現一個質量是電子的273.3倍的新粒子。人們給它起名為「π介子」,意思是質量介於質子和電子之間的粒子。它正是湯川秀樹所預言的作用力粒子。

❾ 誰能介紹一下介子

meson~介子:存在時間很短的亞原子粒子,存在時間一般短於質子而長於電子,可帶正、負或中性電荷~`

湯川,秀澍1907-1981日本物理學家,因以數學方法預言介子的存在而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獎

K介子一種不穩定的介子,由於高能粒子碰撞,在帶電結構中產生,其質量為一個電子的966倍;或在不帶電的結構中產生,其質量為一個電子的974倍

❿ 芥子氣合成方法是誰發明的

1822年,德斯普雷茲發現芥子氣。1886年,德國的邁爾首次人工合成純凈的芥子氣;他發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氣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先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地區對英法聯軍使用,並引起交戰各方紛紛效仿。當時身為巴伐利亞步兵班長的希特勒作為參戰士兵曾被英軍的芥子氣炮彈毒傷,眼睛暫時失明。

閱讀全文

與介子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