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為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普遍呈「小、弱、散」版狀況,大量呈現「為權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他的擔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產品捲起一陣陣熱潮,卻熱得急,涼得也快,真正給大眾留下長遠影響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貴州民族報》文章指出,文化創造力的核心在於文化人獨立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崇高的責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時代脈搏、感知人民冷暖、領悟生活真諦、超越個人得失,進而煥發創造激情,激活創新潛能,文化創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理應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聲,社會進步的先導,民眾心智的明燈。風雲激盪的改革時代,中西交匯的開放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舊思想的沖突碰撞,是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
㈡ 在文化的所有層面中什麼最能體現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在文化所有層面中,精神意識最能體現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它反映的是人腦感性意識和理性意識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因果關系發展的必然性,從而體現出文化自身固有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可是,「文化」究竟是什麼?要想回答這一問題卻是一件十分頭疼的事情,因為「文化」無形、無象、無邊、無際;它始於人、傳於人、聚於腦、傳於今;它為有而無,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得而舍,舍而後得;它以其始可容納宇宙,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稱其大。對於這種抽象的文化概念,大多人感到高深莫測,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其實不然,只要我們認真地探究,就會發現:「文化」得以成立的條件始終反映的是人腦先天感性意識和後天理性意識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因果關系:首先,它以人腦先天感性意識材料為基礎和前提;其次,對先天感性意識材料通過人腦後天思維機能經過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取精去糙,存真去偽,擇優汰列的理性抽象思維加工,將其抽象概括為具體的文化概念符號;最後,反過來又利用這種抽象的文化概念符號來指導人類的先天感性意識行為,使人類的先天意識行為具備了自身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並進入文明時代,從而反映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並匯聚成人類獨具的精神文化知識。正是人性這種特有的精神文化知識,才最能體現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李勝中2015
㈢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3)文化的創造性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㈣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
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比如當我們版找到了民間傳承權的關於「老姑草」的霧凇傳說後,我們才真正地找到了這個傳統文化的生動內涵;
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修復,不是臆造和改變,而要到生活中去,搶救傳統文化,保護優秀的部分,並按照其生動的內涵恢復傳統的本意,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吉林的霧凇,這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它是生動的自然傳統,但光是自然的生動和美麗,還只是人們視覺的生動,當我們找到了唐代詩人對霧凇的記載和描寫後,我們才找到了文化的生動,那麼這時,我們才從傳統的視覺生動,進入到了傳統的文化生動,而這時,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對接,才真正開始了。那就是要到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生動傳承的可行性,其實就是有「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
㈤ 簡述設計是一種文化的創造性,
由於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對設計文化影響明顯,我們僅從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兩版個方面作重點研究。權所謂物態文化是指人的物質生活活動及產品的總和,它們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要目的,它包含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兩種消費方式。心態文化是指人類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所以一般說文化,就是指心態文化,它既表現為感性的,不系統的,大眾的社會心理,也表現為系統的、理性的社會意識,是一種哲學,藝術的形式。設計與這兩個形態聯系緊密。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設計與消費方式。
2
、藝術與設計的關系。
3、設計擴大了審美空間。
㈥ 為什麼說文化是創造力的開端
文化是創造力的開端
因為只有有了文化的基礎,才有創造一切的可能性
㈦ 什麼是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的主渠道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
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㈧ 舉例文化創造性的特點
1、商品性抄
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於一種伴隨商品買賣關系的消費行為;
2、通俗性
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
3、流行性
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
4、娛樂性
大眾文化文本無論其結局是悲是喜,總是最求廣義上的愉悅效果,使公眾的消費、休閑或娛樂 渴望獲得輕松的滿足.
5、依賴性
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6、大眾媒介性
即大眾文化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具有這種媒介所規定的特點.大眾媒介,通常包括機械印刷媒介(報紙、雜志、書籍等)和電子媒介(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等)兩大類.
7、日常性
與欣賞高雅文化帶有更多的個體精神性不同,公眾對於街頭廣告、電視劇、流行音樂、時裝、暢銷書等大眾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環境中進行的.
㈨ 如何理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所指出的:「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的快速發展所遭遇的挑戰和困難幾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國走出了一條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現代化建設之路,在國際上樹立起全新的大國形象,這正是得益於中國的執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巨大的勇氣和底氣,努力踐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和中華傳統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轉化」是在已有基礎上做出順應時代的變革與完善,「創造性」則是在前人沒有的條件下從無到有的新創新建;「發展」是在既有基礎上的向前開發拓展延伸,而「創新性」是在舊有基礎上新的發現、發明、創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創造的文化基礎上,創新思想理論,創新價值觀念,並通過理論成果和文化產品的傳播,教化國人,進而確立並形成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理念。
中華民族在歷盡百年屈辱之後痛徹意識到:只有國力強,文化才能強;文化強,國力則更強的深刻道理。我們的任務艱巨而繁重:轉變發展模式,保障國民經濟平穩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物質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強國人文化需求的意識和文化消費能力是基礎;進一步完善國民教育服務體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統合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提升國民人文素質、文化修養、行為養成、藝術鑒賞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國粹、研究闡釋新義,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自信意識是要務;不懈努力,不斷推出和積累真正具有世界水準的人文學術研究成果和文藝作品,鼓勵藝術大膽創新實驗是核心;增強文化傳播能力,拓展傳播渠道,創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對話的參與和發聲意識是重要的舉措。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為中國的偉大變革與復興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動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