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蠟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看考古雜志時偶然發現,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發明了蠟燭,中國人又是什麼時候用蠟燭的?起碼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在圓形的燈盤正中,常有一枚長釘形的火拄,而根據它的有無,考古學上將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
查了半天的書,發現其實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系不大。
至於點燈的燃料,我看到考古雜志提到」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內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歸田錄>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 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葯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參考資料:http://www.cqzg.cn
回答者:226688999 - 試用期 一級 4-14 19:52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獲益匪淺,謝謝!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2 條
蠟燭是漢魏時期發明的 ;唐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舊俗寒食節禁火,而宮中傳燭分火於五侯之家,貴寵可見。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1.寒食:節名,在清明前兩日。古人每逢這節日,前後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稱「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楊柳。
3.「日暮」兩句:據說漢時寒食禁火,朝廷特賜侯家蠟燭。「傳」,挨家傳賜。「五侯」,一說指東漢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說指東漢桓帝時宦官單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讀(xiá),與「花」「家」押韻。
[簡析]
這首詩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況。詩人以漢喻唐,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裡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裡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讀到這里我們就會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從而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題。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作者簡介]
韓翃(生卒年不祥),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後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麼出名。
參考資料:http://www.nhclxx.com/wenzhang/list.asp?id=1265
❷ 蠟燭最早是在哪個國家什麼時候發明的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呂薩克(Joseph LouisGay-Lussac),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在古代尚未使用電力的情況下,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一般不再使用蠟燭了,蠟燭則更多的被賦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侶相約、生日晚餐、對亡靈的悼念、對未來的祈禱等等,特別是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裡,人們便會點起蠟燭。另外,蠟燭也常會作為一種物理或化學實驗的用品。
❸ 蠟燭是誰發明的
似乎沒有具體人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蠟燭
。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❹ 蠟燭最早是在哪個國家什麼時候發明的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❺ 蠟燭是誰發明的
我( # ▽ # )當然不是啦……
是不知道╮(╯3╰)╭
是奧因斯坦o(︶︿︶)o 唉
❻ 蠟燭是誰發明的
中國人發明的,原來用動物油脂後來是石蠟最後慢慢發展成為現在的蠟燭
❼ 蠟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轉貼] 中國人何時用上了蠟燭的考證
上貼: 地獄信使 發布日期: 2005-6-14 查看數: 735 出自: http://www.cqzg.cn
看考古雜志時偶然發現,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發明了蠟燭,中國人又是什麼時候用蠟燭的?起碼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在圓形的燈盤正中,常有一枚長釘形的火拄,而根據它的有無,考古學上將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
查了半天的書,發現其實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系不大。
至於點燈的燃料,我看到考古雜志提到」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內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歸田錄>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 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葯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❽ 蠟燭是何時發明的
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發明了蠟燭,中國人又是什麼時候用蠟燭的?起碼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在圓形的燈盤正中,常有一枚長釘形的火拄,而根據它的有無,考古學上將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
查了半天的書,發現其實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系不大。
至於點燈的燃料,我看到考古雜志提到」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內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歸田錄>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 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葯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❾ 蠟燭是誰發明的
蠟燭是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發明的。
他第一次發現了專這樣的事實:屬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
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
(9)蠟燭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蠟燭的原理:
蠟燭被點燃時最初燃燒的火焰較小,逐漸變大,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焰心主要為蠟燭蒸氣,溫度最低,內焰石蠟燃燒不充分,溫度比焰心高。
因有部分碳粒,外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火焰最明亮,燃燒充分,溫度最高,因此,當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鍾後取出,火柴梗接觸外焰部分首先變黑。
在吹滅蠟燭的一瞬間,可以看到一縷白煙,用燃燒的火柴去點這縷白煙,可以使蠟燭復燃,所以可以證明所冒白煙是石蠟蒸氣遇冷凝固所產生的固體微小顆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