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印度神話中的創造之神

印度神話中的創造之神

發布時間:2021-06-10 18:44:08

Ⅰ 印度神話中,誰是世界萬物的創造

梵天

Ⅱ 印度神話中有哪些神

史詩神
梵天:創造之神。
毗濕奴:保護神。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阿修羅:惡魔。
迦樓羅 :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主要的神
因陀羅:天帝。
阿耆尼:火神。
伐樓那:水神。
閻摩:死神。
蘇利耶:太陽神。
八大守護神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真是有夠菜的)。
因陀羅:雷電之神,眾神之首,後成為天王。被佛教吸收後又叫「帝釋天」,為善見城城主。在很多動漫以及小說中登場,比如《天空戰記》、《聖傳》、《風雲》等等,不過好象一般都是擔任反派角色,在被吸收進了佛教以後得名帝釋天,為善見城(Sudarsana)之主,在《世界·印度篇》中雖然是以印度教中的雷神/戰神的身份登場,但是百里還是用了帝釋天這個佛教名稱(因為聽起來比較有型,也請大家不要太過計較,呵呵)。也有傳說帝釋天指的並不是一位天神,而是一個頭銜,由功德最大的人擔當,如果有其他人的功德超過了現任的帝釋天,那麼他的寶座就會發熱。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值得一提的是死神閻摩在被佛教吸收之後

因陀羅
變成了閻摩羅王,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又衍生出了十殿閻王(閻羅王其實是十殿閻王其中之一,只不過名氣最大)。而風神伐由的兒子就是飛將軍神猴哈奴曼,因為隨著羅摩(毗濕奴的第七化身)一起奮勇作戰而聞名,胡適先生認為他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財富之神俱比羅是個有趣的傢伙,傳說他在成為天神前是一個竊賊,因為在濕婆的神廟中行竊碰上奇遇就稀里糊塗地成為了天神,他其實就是佛教中的北方多聞天王,不過兩者的形象可相差甚遠——據說俱比羅身材矮小佝僂,渾身珠光寶氣,顯得俗陋委瑣,而北方多聞天王非但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之一,而且還是大美人吉祥天的哥哥(……)。多聞天王也被稱為施財天,也就是中國人過年時人氣狂高的財神爺。
在《世界·印度篇》中八大世界守護神里主要登場的就只有帝釋天因陀羅,而由於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也會出現的緣故,俱比羅和多聞天王(昆沙門天)就被當成兩位不同的天神了。
Indra眾神之神, 天空, 暴風, 雨水之神, 騎白象
Agni 火電之神, 三腳七手三頭
Kali 黑土之女神, 破壞之神, 三眼四手
Karttikeya戰神, 六頭十二手, 騎孔雀
Lakshmi 財富之女神, Vishnu 之妻, 騎金蓮
Ratri黑夜之女神
Rudra 暴風和死亡之神
Surya 太陽神, 三眼四手
Tvashtri 技術科學之神
Ushas黎明之神
Varuna秩序和誠諾之神
Vishnu 憐憫和光明之神
Yama 死亡之神, 騎水牛
釋迦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曾降伏過中國的戰斗之神齊天大聖。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青睞。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Ⅲ 印度神話的神話諸神

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鑒於世界已經為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配偶相應地也被稱為三女神組合。梵天的妻子薩拉斯瓦蒂是詩歌和藝術,集美貌和智慧與一身的女神,傳說她是由梵天創造出來的,後來和梵天相愛並且結合,而這就犯下了亂倫之過,為此梵天付出了代價失去了一個頭(梵天為何會失去一個頭成為四首有很多種傳說,不過一般都認為這個頭是濕婆出手毀掉的),看過了《世界·印度篇·往世書》以後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實整個印度篇故事的由來便是如此。不過梵天和薩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並沒有那麼幸福,薩拉斯瓦蒂對梵天總是不夠尊敬以至梵天曾經一氣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不過也恰好因為如此,在印度的另外一個宗教耆那教中,薩拉斯瓦蒂卻很受推崇。
毗濕奴的妻子拉克希米,在佛教中被稱為吉祥天女,一說她是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的妹妹,不過一般都認為她是眾神攪乳海時坐在蓮花上出現的,是幸運、財富和愛的女神。毗濕奴和拉克希米的感情很好,幾乎每次毗濕奴化身降臨拯救世界時她都會陪伴而行,當她被單獨崇拜時被認為是具有最高女性潛力的「世界之母」。
濕婆的妻子一般被認為是大女神黛維,但是和濕婆一樣,這位女神具有多種分身,被認為是所有女神中最強大和最復雜的。黛維、佩爾巴蒂、迦梨、黑地母、杜爾迦、難近母……都是她的稱號,當她以可怕的地母形態出現時,其恐怖相甚至超過了濕婆,她經常會被派去消滅一些強大的魔鬼,而杜爾迦這個名字就是在她消滅了同名的魔鬼之後得到的。在印度神話中,眾神經常會將自己的法寶和武器借給她,在這些神物的幫助下,這位女神便更是如虎添翼——不過在《世界·印度篇》中百里還是讓她主要以佩爾巴蒂的形象登場(其實是因為有受到《3X3eyes》的影響),「佩爾巴蒂」的意思就是「來自雪山」,她是雪山女神,是喜馬拉雅山山神喜馬萬的女兒。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真是有夠菜的)。
因陀羅:雷電之神,眾神之首,後成為天王。被佛教吸收後又叫「帝釋天」,為善見城城主。在很多動漫以及小說中登場,比如《天空戰記》、《聖傳》、《風雲》等等,不過好象一般都是擔任反派角色,在被吸收進了佛教以後得名帝釋天,為善見城(Sudarsana)之主,在《世界·印度篇》中雖然是以印度教中的雷神/戰神的身份登場,但是百里還是用了帝釋天這個佛教名稱(因為聽起來比較有型,也請大家不要太過計較,呵呵)。也有傳說帝釋天指的並不是一位天神,而是一個頭銜,由功德最大的人擔當,如果有其他人的功德超過了現任的帝釋天,那麼他的寶座就會發熱。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值得一提的是死神閻摩在被佛教吸收之後變成了閻摩羅王,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又衍生出了十殿閻王(閻羅王其實是十殿閻王其中之一,只不過名氣最大)。而風神伐由的兒子就是飛將軍神猴哈奴曼,因為隨著羅摩(毗濕奴的第七化身)一起奮勇作戰而聞名,胡適先生認為他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財富之神俱比羅是個有趣的傢伙,傳說他在成為天神前是一個竊賊,因為在濕婆的神廟中行竊碰上奇遇就稀里糊塗地成為了天神,他其實就是佛教中的北方多聞天王,不過兩者的形象可相差甚遠——據說俱比羅身材矮小佝僂,渾身珠光寶氣,顯得俗陋委瑣,而北方多聞天王非但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之一,而且還是大美人吉祥天的哥哥(……)。多聞天王也被稱為施財天,也就是中國人過年時人氣狂高的財神爺。
在《世界·印度篇》中八大世界守護神里主要登場的就只有帝釋天因陀羅,而由於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也會出現的緣故,俱比羅和多聞天王(昆沙門天)就被當成兩位不同的天神了。 四大天王是佛教神話里的人物,為佛教守護神,住在欲界的四天王天,也就是最接近人界的地方,在《世界·印度篇》中和印度教神話中的天神一起出場——還是那句話,小說畢竟是小說。關於四大天王的資料比較好找,大家對他們的了解也不少,在這里就不再細說了。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其中多聞天王的名氣最大,信徒也最多,也被稱為昆沙門天(毗沙門天),在Clamp的經典漫畫《聖傳》中四大天王都有登場(可惜最後只剩下了南方增長天王,慘哪
Indra眾神之神, 天空, 暴風, 雨水之神, 騎白象
Agni 火電之神, 三腳七手三頭
Kali 黑土之女神, 破壞之神, 三眼四手
Karttikeya戰神, 六頭十二手, 騎孔雀
Lakshmi 財富之女神, Vishnu 之妻, 騎金蓮
Ratri黑夜之女神
Rudra 暴風和死亡之神
Surya 太陽神, 三眼四手
Tvashtri 技術科學之神
Ushas黎明之神
Varuna秩序和誠諾之神
Vishnu 憐憫和光明之神
Yama 死亡之神, 騎水牛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青睞。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Ⅳ 印度神話里的三大主神是哪幾個

三大主神指印度神話的三位最高主神:大梵天(Brahma)(天,梵語「提婆」的音譯;法華經:「清潔光潔,最尊最勝,故名為天。」)、大自在天(Shiva)、以及妙毗天(Vishnu)。大梵天為創造之神,宇宙之主;大自在天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妙毗天濕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諸神祇中處於最頂尖的地位。

Ⅳ 印度神話創造人100字左右

印度神話:宇宙論與梵天在最早的吠陀梵語的吠陀經中描述了古印度神話,無比巨大的神靈普魯沙長著數千個頭、眼睛和腳,他包裹著整個地面,他的十根手指延伸可以擴展空間。當天神們向普魯沙獻出祭品時,普魯沙身體上生成清澈的黃油,這些黃油形成了鳥類和動物。後來普魯沙的身體轉變為世界萬物的基礎,以及形成火神阿格尼、主管雷雨及戰爭的天神因陀羅等,同時,從他的身體上建立了印度社會的四個等級:牧師、武士、平民和僕人。根據之後的歷史發展,三位一體的宇宙最高永恆實體梵天出現了,他是一切眾生之父,此外,三位一體的天神還包括守護之神毗瑟挐和破壞神施瓦。梵天創造了宇宙萬物,並持續了43.2億年,之後破壞神施瓦摧殘了宇宙秩序,並開啟了新的循環,使每個人得到了松緩,當前的宇宙循環狀態還有數十億年才能結束

Ⅵ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什麼創造的

印度神話里人類是諸神創造的,諸神包括:

1、梵天:創造之神。

2、毗濕奴:保護神。

3、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4、阿修羅:惡魔。

5、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在世界規模初具後,神的始祖開始考慮創造一種完美的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饒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祗經常帶著這一個問題在天地間行走,察看他們創造天地的業績。有一天,當奧丁、威利、維在海灘上散步的時候,海浪沖來了兩截木頭,一截是梣樹,一截是榆樹。

諸神把它們揀起來後,覺得恰好可以作為創造人的材料,便開始用刀把它們分別雕刻成兩個人形。由於諸神精心雕刻,梣木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狀,而榆木則是一個女人的樣子。

樹木成形後,三位神祗就為他們注入了生命。奧丁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賜給了他們生命與呼吸;威利接著賜給了他們靈魂與智慧;最後,維賜給了他們體溫與五官的感覺。人類誕生了,根據他們的由來,神的始祖把男人命名為阿斯克(意為梣樹),女人命名為愛波拉(意為榆樹)。



(6)印度神話中的創造之神擴展閱讀: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

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

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Ⅶ 紛繁復雜的印度神話作為世界偉大神話之一,他們創造的三大主神是哪幾個

三大主神,指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濕婆(Shiva)和毗濕奴(Vishnu)。內
梵天是創造之神,宇宙容之主;濕婆是三隻眼的破壞之神(鬼眼王);濕奴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神。這三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在印度諸神祇中處於最頂尖的地位。

Ⅷ 印度神話故事的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吠陀時期的神話
因陀羅:天帝。
阿耆尼:火神。
伐樓那:水神。
閻摩:死神。
蘇利耶:太陽神。
史詩中的主要神:
梵天:創造之神。
毗濕奴:保護神。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阿修羅:惡魔。
伽羅樓: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很像中國神話中的鳳凰。

Ⅸ 印度神話中世界創造者是

印度神話:宇宙論與梵天

在最早的吠陀梵語的吠陀經中描述了古印度神話,無比巨大的神靈普魯沙長著數千個頭、眼睛和腳,他包裹著整個地面,他的十根手指延伸可以擴展空間。
當天神們向普魯沙獻出祭品時,普魯沙身體上生成清澈的黃油,這些黃油形成了鳥類和動物。後來普魯沙的身體轉變為世界萬物的基礎,以及形成火神阿格尼、主管雷雨及戰爭的天神因陀羅等,同時,從他的身體上建立了印度社會的四個等級:牧師、武士、平民和僕人。根據之後的歷史發展,三位一體的宇宙最高永恆實體梵天出現了,他是一切眾生之父,此外,三位一體的天神還包括守護之神毗瑟挐和破壞神施瓦。
梵天創造了宇宙萬物,並持續了43.2億年,之後破壞神施瓦摧殘了宇宙秩序,並開啟了新的循環,使每個人得到了松緩,當前的宇宙循環狀態還有數十億年才能結束

Ⅹ 古印度神話中的神 求具體些

在印度神話中主要可分為三個時代
1)吠陀神話
2)婆羅門神話
3)佛教神話

1)吠陀神話

《天空戰記》中似乎並沒有提到為什麼要以"天空"為題.其實在古印度神話中神界分為天界,空界和地界三層,共有三十三個神.天界諸神,是吠陀神話中最早產生的神. 多為方位不同,名稱各異的太陽神,如蘇爾耶(Surya),娑維特麗(Savitr),烏莎斯(Ushas), 普善(Pushan)和維婆斯婆特(Vivasvat)等.另有天空神帝奧斯(Dyaus),攣生兄弟神雙馬童(ASvinau),對偶神伐樓那(Varuna)和密多羅(Mitra),以及號稱"大步"的毗濕奴(Vishnu)等.其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者為伐樓那.

在吠陀神話的三界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之後誕生的空界.空界諸神中以因陀羅(Indm)的地位最力顯赫,也是《梨俱吠陀》歌頌最多的神明(近250首,約占詩總數的1/4),可謂吠陀神殿中的主神.作為因陀羅主要對手的"巨龍"被稱作"弗栗多" (Vrtra),故而"殺死巨龍"的因陀羅贏得"殺弗栗多者"(Vrtraghan) 之美稱.《梨俱吠陀》中的空界神還有協同因陀羅作戰的一群暴風爾 神摩錄多(Marut).他們的父親是樓陀羅(Rudra),手持雷杵,以電為箭,兇猛異常,被稱為天國的野豬,後演變成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濕婆.另有風神伐由(Vayu),亦稱伐多(Vata),常與因陀羅同車出戰.此外,還有爾雲神帕岡尼耶(Parjanya),水女神阿帕斯(Apas),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Napat)和從天界獲取火種的摩多利首(Matarisvan)等神……

地界諸神中以火神阿耆尼(Agni)最受崇敬,《梨俱吠陀》中有關他的頌詩約二百餘首,數量僅次於因陀羅.他後來演變成婆羅門教中的梵天(Brahma).地位僅次於阿耆尼的蘇摩(Suma),是酒神,有關他的頌詩約120餘首.蘇摩是一種蔓草,從中榨取的液汁呈棕紅色,飲用後能長生不老.《梨俱吠陀》中的地界神還有地母波哩提毗(Prithivi)和江河女神娑羅室伐底(Sarashvati)等.

除了三界外,《梨俱吠陀》中還提到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主要有前述因陀羅的死敵弗栗多.另一類妖魔叫作羅剎(Rokasha或Raksasa),喜在夜間活動.被稱作達娑(Dasa)或達休(Dasyu)的妖魔,在頌詩中常與弗栗多相混同.還有名叫達伊提耶(Daitya)或達耶多的妖魔,專門破壞祭儀.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阿修羅(Asura)在古印度神話中,眾天神提婆和最高惡魔阿修羅的對立斗爭,構成神話傳說的主要題材了.(關於阿修羅的神話,以及阿修羅和修羅的關系等,我想下次重開一篇詳細介紹)

2)婆羅門神話

如上文所說,隨著婆羅門教的開展, 所崇拜的神逐漸集中到有主導作用或力量強大的神(主神崇拜),阿耆尼(Agni)演變成創造神梵天(Brahma);樓陀羅(Rudra)演變成破壞神濕婆(shiva);再加上天界的守護神毗濕奴(visnu),被稱婆羅門神話的三大主神.至於吠陀神話中的別的神么,嘿嘿,全變成這三個主神的化身的一部份了.^_^ (以後有機會也會詳細介紹關於這三大主神和其化身的) 至於首席惡魔也由弗栗多變成了阿修羅了.

3)佛教神話

佛教中的等級依次是:佛,菩薩,觀音,羅漢,金剛,薩陲等等.而在很多漫畫中出現的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 ^_^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等,

只有一個比較特殊,那就是孔雀明王.楊曾經翻過很多佛經資歷,但到現在還是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個佛的忿化身. 最早關於孔雀明王的記載是,釋迦牟尼的第十八弟子阿難找到一本《孔雀明王經本咒》的書,他拿去問釋迦.釋迦好像就胡亂地講了一通,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哪位朋友有這方面的資料,希望賜教. 而吠陀神話的諸神在佛教神話中全都皈依佛門,原來的三界就變成了佛教中的忉利天,原來的三十三個神就統稱為三十三天忉利天了.不過名字就都改了,如因陀羅就成了帝釋天,梵天改為大梵天等等.而以前的那些妖魔也都皈依佛後成了佛的護法,如阿修羅,夜叉等等.他們和一些天和在一起,組成了佛的"禁衛軍"二十八部眾,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天龍八部.

在佛教中,諸神的地位是遠低於諸佛的.而且在佛教所說的六道輪回中,天界也屬其中之一.因前世的公德,此世也許可以為神,但下世卻仍要受輪回之苦.

相較之下,在關於印度神話方面的取材上,《聖傳》主要取材於吠陀神話的天界設定,但諸神的名字卻都是佛教神話時代的;《3X3隻眼》主要取材於婆羅門神話;《孔雀王》主要取材於佛教神話,但很多名字又反過來引用吠陀神話的.最好玩兒的是《天空戰記》整的一個大雜燴,什麼時代的神都有!^_^

閱讀全文

與印度神話中的創造之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