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在南宋發明
不是
指南針是宋代(南宋)
造紙術是東漢
火葯是唐代
印刷術在宋代(北宋)
㈡ 宋元時期的科技發明
一、火葯
北宋初年,曾用以製作火箭、火球等。後來又出現帶爆炸性的霹靂炮。南宋時期更出現鐵火炮、突火槍槍、火銃等新式武器。這些武器威力巨大,被廣泛使用在對蒙戰爭中 。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
二、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三、天文學與歷法
元世祖先後在上都、大都、登封等處興建天文台與回回司天台,設立了遠達極北南海的27處天文觀測站,在測定黃道和恆星觀測方面取得了遠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學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馬魯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編訂有《西征庚午元歷》,1267年扎馬魯丁撰進《萬年歷》,郭守敬等人修改歷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編訂了《授時歷》。
四、數學
著名的成果有「楊輝三角形」等,數學著作則有《數書九章》和《楊輝演算法》。元朝數學涌現出了一批傑出數學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測圓海鏡》、《益古演段》;朱世傑及其《算學啟蒙》、《四元玉鑒》;李冶提出的天元術(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傑提出的四元術(即多元高次聯立方程的解法)。
五、醫學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先後編撰了《開寶本草》、《嘉佑本草》、《圖經本草》。此外,根據當時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證類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棗《大觀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書》,成為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以前最優秀的本草類著作。
在醫方方面,先後組織編纂了《神醫普救方》1000卷、《太平聖惠方》100卷、《聖濟總錄》200卷,成為收方最多的著作。
㈢ 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
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經濟:
宋朝歷經三百多年.南宋時,由於耕種土地減少與絲綢之路的阻斷,被迫轉向以商業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並最終取得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開始出現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50%.
南宋的時候,最大的城市臨安的人口已經突破了百萬,而此時歐洲還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宋朝時發明的指南針,使航海技術跨入了海洋時代,遠洋的商船有6層桅桿,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航行於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國的人民驚嘆不已.
農業:
南宋農業的發展很顯著,主要表現在農田水利的興建、圩田大量開墾、農作物優良品種的推廣、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等方面.水稻的種植更加普遍,而棉花的種植也從北宋時局限在福建、兩廣一帶擴大到長江淮河流域.
手工業:
南宋的紡織業、造船業、制瓷業、造紙業、印刷業和火器製造業都有較大的發展.
紡織業
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南宋末年,江南一帶較為普遍地紡織棉布了.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房車、彈弓、織機等工具.南宋的紡織業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紙幣的使用:
南宋時期,紙幣大量流通,逐漸代替銅錢成為主要交換手段.南宋的紙幣分為「交子」和「會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區使用,會子則分為「東南會子」、「兩淮會子」和「湖北會子」三種.
……
㈣ 南宋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南宋(1127-1279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與北宋統稱為宋朝,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㈤ 南宋 社會背景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滅亡後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來的小王朝。當時北宋的京城汴京被金國所滅,徽欽二宗也當了俘虜,宋欽宗的弟弟趙構逃往南方,遷都於臨安,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宋高宗。
㈥ 宋代三大發明在這一時期得以發展的社會條件是什麼
火葯是我們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葯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硫磺、硝石、木炭性質的探索
火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對這個三種物質就有了一定認識。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強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們就開采它。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接觸到硫磺,如溫泉會釋放出硫磺的氣味,冶煉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這些都會給人留下印象。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牆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一些鹽類區別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錯,在實踐中人們掌握了一些識別硝石的方法。南北朝時的陶弘景「草木經集注」中就說過:「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硝石也。」這和近代用火焰反應鑒別鉀鹽的方法相似(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硝石和硫磺一度被作為重要的葯材,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硝石被列為上品中的第六位,認為它能治20多種病。硫磺被列為中品葯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種病。這樣人們對硝石和硫磺的研究就更為重視。雖然人們對硝石、硫磺、木炭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製成火葯還是煉丹家的功勞。
煉丹術中的化學方法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葯的記載。漢武帝也妄想「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葯,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葯,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煉丹術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葯的發明有關系。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火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乾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這也是煉丹術這種愚昧的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葯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發明火葯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
煉丹起火,啟示人們認識並發明火葯。
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因此火葯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葯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
火葯的應用
火葯發明之前,火攻是軍事家常用的一種進攻手段,那時在火攻中,用了一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頭上綁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類的易燃物質,點燃後用弓射出去,用以燒毀敵人的陣地。如果用火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葯發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種拋石機拋擲石頭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葯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葯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十世紀),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葯攻城的最早記載。
到了兩宋時期火葯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縛火葯筒,點燃後利用火葯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 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葯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系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葯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葯的燃燒性能。《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早期火葯兵器,還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兵器的范疇。隨著火葯和火葯武器的發展,逐步過度到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葯被稱為黑火葯或者叫褐色火葯。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如果火葯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葯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氮氣、二氧化碳)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葯,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葯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 。蒺藜火球、毒葯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向「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元軍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開封)時金兵守城時就用了這種武器。《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葯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這樣的描述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這是對火葯威力的一個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葯的研究和生產。《武經總要》中記錄了三個火葯配方。唐代火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與後世黑火葯中硝佔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葯中加入少量輔助性配料,是為了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等效果。火葯是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1044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一書中介紹了三種火葯配方,以不同的輔料,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於戰爭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軍器監雇傭工人四萬多人,監下分十大作坊,生產火葯和火葯武器各為一個作坊,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葯箭七千支,弓火葯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這些都促進了火葯和火葯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葯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葯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葯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到了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
1332年的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
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面,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面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里。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的外殼上縛四支大「起火」, 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面。」火葯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另外,該書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扎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葯,由四支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葯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發展,使人產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根據史書的記載14世紀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個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行的夢想。盡管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萬戶被譽為利用火箭飛行的第一人。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行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
火葯的對外傳播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葯、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葯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葯。火葯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了火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葯武器,從而掌握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葯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葯和火葯兵器的技術。
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中國的火葯推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造紙術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發明、發現、經驗的總結無法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的,它需要通過一種媒體記錄下來,供後人學習、繼承。在沒有發明文字的時代,只能靠口傳心記。文字發明之後,則需要有記錄的載體。人類嘗試了各種天然物品,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等,這些物品雖然也能記錄文字,但有的昂貴,有的笨重,有的不易多得。尋找新的載體是我們的先人的夢想。紙的發明大大提高了人類積累、繼承前人經驗的能力,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
文字發明以前古人以結繩記事,由於無法辨認繩結所代表的事物,經常出現錯誤。文字出現以後,我國先民曾利用甲骨、金石記事。金石笨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在紙出現之前,竹簡、木牘、縑帛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竹簡、木牘十分笨重,所佔的空間又很大,寫作和閱讀都很不便利。秦始皇統一天下,政事不論大小,全他一人裁決,他規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可算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了。當時的所謂「學富五車」書的大學者,其實也沒有讀過多少書,只不過看過五車竹簡、木牘而已。它所含的信息量很難與現在一本比較厚的書相比。晉朝人挖掘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墳墓,從中得到竹簡古書15篇,約有10萬余字,裝了數十車。可見這種書的笨重。縑帛雖然便於書寫,但價格昂貴。漢代一匹縑(2.2漢尺寬,4.0漢尺長)值六石(720漢斤)大米,只有少數皇家貴族才能享用,一般人根本消受不起。
三千多年前,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這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起源於商代,單獨的竹片稱為簡是一種書寫材料,若干根簡編綴在一起叫冊。
起源於戰國,人們將文字寫在絲織品上稱為帛書。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
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蔡倫改進造紙技術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東漢明帝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宮當宦官,章帝建初年間為小黃門。和帝即位提升為中常侍,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兼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場,專門監督製造各種御用器物。那時,造紙術雖然已經發明,紙張可能只在民間流傳。由於質量問題,紙張也難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雅士並不看好紙張。蔡倫看到了紙張取代簡帛的前景,利用尚方的有利條件,改革造紙技術,製造了一批質地精良的紙。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公元114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民間便把他製作的那種紙稱為「蔡侯紙」。漢安帝時,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相互傾軋。蔡倫難於應付這種政治斗爭,於公元121年服毒自殺。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東晉末年,豪門桓玄把持朝政。公元404年,廢晉安帝,並下令以紙代簡。簡牘文書從此基本絕跡。紙不僅在民間流通,而且成為官方文件的載體。
造紙技術的發展
造紙原料的多樣性是造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西漢時期的紙大都以麻為原料,東漢也以麻紙為主,到蔡倫時代,又利用樹皮(主要是楮皮)造紙。此後,各種樹皮紙紛紛問世。魏晉時期發明了桑皮紙、藤皮紙。唐代又出現了利用某些香樹的樹皮造的紙,稱為香皮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用竹子造紙,唐中葉出現了竹紙。竹紙的發明使造紙的原料大大豐富了。竹料制漿難度較大,必須改進制漿方法,提高制漿效率,我國勞動人民在唐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竹漿造紙可以說是現代木漿造紙的先驅。
以青檀皮為原料的宣紙,至今享有盛名,據《新唐書》記載,唐代宣州生產的紙為貢品。有人認為,這可能就是宣紙。宋代安徽徽州是當時的紙業中心之一。宋末,涇縣開始生產宣紙。
宋代,有人用廢紙與新鮮紙漿混合,製成一種名為「還魂紙」的紙。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記錄了用麥桿、稻草造紙事情。
有關造紙術的著作,宋以後相繼出現,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殺青篇》對中國古代造竹紙和造皮紙的技術作了系統的總結。他把造竹紙過程概括為五個環節,即新竹漂塘、鹼液蒸煮、打漿抄造、覆簾壓紙、透火焙乾。書中還有造紙作業圖,是當時世界上關於造紙技術最詳細的記載。
紙葯的應用是造紙術中一項重要的發明。造紙的過程中往往要向紙漿中加入某些植物粘液,古代紙工稱之為紙葯。紙葯的作用是作為懸浮劑,使紙漿中的纖維分散。同時它還能防止纖維互相粘結,使濕紙易以分張或揭分。我國古代造紙時常用的紙葯是從黃蜀葵、楊桃藤、槿葉等的植物榨取的粘液製成的。
造紙術向外的傳播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七世紀造紙技術經高麗傳到日本。
公元751年(唐玄宗十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最初造的麻紙,是以破布為原料,不但用了中國的技術,而且採用中國式的設備。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個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
㈦ 中國歷史南宋時期
由於數位抗金將領的積極作戰,將戰爭局勢穩定下來,恢復發展生產,改革稅制,並具備了進攻力量,趙構秦檜議和,最後在秦嶺淮河一線形成軍事對峙,宋國國家力量開始衰弱,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不斷死去,制度文化不思不知改革變化,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南宋的經濟文化生活是有些發展的。
㈧ 南宋在什麼時期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和金朝為並存政權,相當長時間里是金王朝的藩屬國。
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及科技高度發達,但軍事相對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靖康之難後,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包括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機要大臣,宮廷女官,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金人俘虜北上,而此時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之前去要求宋皇室派親王來做人質金寨做人質而又被認為是冒牌貨而遣返回,就這么僥幸躲過這場劫難而成為皇室唯一倖存的人,在大臣推舉下在當時的南京(應天府)登基,後遷都於臨安,恢復宋國號,史稱南宋,趙構便是後來的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沿淮水—大散關為界。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後,國勢日衰。
蒙古汗國滅金,金滅亡後,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後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崖山海戰失敗後,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滅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宋徽宗見遼國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趨汴京。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開封),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趙構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持「正統」史觀者稱為「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是,後來高宗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
後來金兀術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並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黃天盪優勢力挫十萬金兵。金兀術歷經辛苦,火燒宋軍船隻,才能狼狽北返。從此金人不敢輕言渡江。高宗定都於臨安(今杭州)。
宋金和約之訂立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後的帝位(當時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絕後),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兀術會戰,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後來,高宗聽取了秦檜意見,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服從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宋室中期狀況
宋室也曾由劉光世、張浚、韓侂胄、虞允文等眾多抗金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也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收復淮河兩岸不少失地並簽訂多項條約。
在1164年12月,張浚北伐失敗後,簽訂《隆興和議》(又名《幹道和議》),張浚被殺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
在1206年,韓侂胄北伐,後來被金擊退。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兩國改為伯侄關系,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金的滅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已遭受蒙古的打擊,被逼由燕京遷都至開封。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則與蒙古聯手協議擊退金軍,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鄭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後逃往歸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議聯手抗蒙,向理宗說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國家及民族仇恨和恥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議,並沒有理會哀宗要求,繼續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南宋。蒙古族滅亡金朝後,失去金朝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
滅亡
公元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戰合州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而此時南宋權臣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範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後來,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四十多年與蒙的抗衡完結。
[編輯本段]南宋皇帝譜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商丘),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杭州。1162年,讓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死於1187年,時年81歲。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趙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宋寧宗趙擴(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寧宗趙擴,光宗第二子。1208年,與金國簽定屈辱的「嘉定和議」。死於1224年,時年57歲。
宋理宗趙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趙昀,宋太祖十世孫。寧宗無子,死後楊後力理宗為帝。確立了朱熹理學的統治地位,1234年,聯合蒙古滅金。昏庸無能,驕奢淫逸。在理宗之後,南宋政治日壞。死於1264年時年60歲。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趙祺,理宗侄,父趙與芮。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衛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編輯本段]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宋朝從960年趙匡胤立都東京開始,歷經三百多年。中國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由於耕種土地減少與絲綢之路的阻斷,被迫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並最終取得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開始出現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50%。南宋的時候,最大的城市臨安的人口已經突破了百萬,而此時歐洲還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宋朝的四大發明,使航海技術跨入了海洋時代,遠洋的商船有6層桅桿,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航行於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國的人民驚嘆不已。
宋朝的滅亡,以及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轉向衰弱,並最終沒落於世界主流舞台之後。
南宋政權與金源政權長期對立,南北隔絕,南北文化僅僅通過雙方邊界民間的榷場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類狹窄的途徑,進行有限的交流。由於南宋文化整體水平高於北方,故這種交流主要表現為南宋文化對北方文化的輻射。北方的理學、文學和史學等領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響。
㈨ 南宋的介紹
《南宋》是浙江衛視繼《浙江文化地理》《西湖》之後的又一部大型人文紀錄片,真實還原南宋繁榮昌盛的歷史景觀,再現南宋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集結優秀製作團隊,歷時3年多全力打造1。紀錄片《南宋》共分七集,主要內容為《遙望中原》、《臨安夢華》、《詩詞流域》、 《宋畫江山》、《戲文南北》、 《發明時代》、 《回望未來》集。2繁榮富庶、科技發達、藝術鼎盛、英雄輩出,宋朝人風雅的社會生活模式,被後世的中國人所承襲……這部籌謀經年、穿越歷史縱深的電視紀錄片《南宋》,用先進的特效製作,豐富的視覺傳達,扎實的電視文本,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23三年磨一劍打造最震撼視覺沖擊,還原真實歷史,在萬眾期待下即將於2015年12月7日起,每周一晚22:00登陸浙江衛視,《南宋》將帶給您不一樣的震撼感受。
㈩ 南宋歷史簡介
簡介: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1127年,康王趙構南渡,定都臨安,建南宋。1279年,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南宋亡。南宋存152年,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九帝。
北宋覆亡後,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國號,由於疆域相對於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稱南宋。
1138年,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受書以進。是月,虛恨蠻犯嘉州忠鎮砦。是歲,始定都於杭。」)
南宋時期是加強中央集權、「干強枝弱」的時期。南宋繼承了北宋「強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為維護國家內部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
從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謂「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南宋時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門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甚至是殺豬宰牛的屠戶,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
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
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並為一省。孝宗時,索性將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左、右丞相,唐玄宗時為尚書省長官,宋為中書的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