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作家創造情境

作家創造情境

發布時間:2021-06-10 16:49:10

① 城南舊事的作者是在什麼情境下創作此書的

《城南舊事》的寫作背景: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城南舊事》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過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來看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後都離小英子而去,表達了告別童年的悲傷和懷念的情感。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種說不出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文章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文章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該小說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② 看看作家們是怎樣談寫作的

要學好語文,上課、聽講、做作業,當然是主要的,但這還不夠。我們一定要把學習語文的門戶大大打開,一定要除了課本之外,各人自己找書看,看到好書之後,同學之間還要相互介紹,也要向老師和家長請教。

——冰心

做人應當老老實實,寫文章不應當老實;要銳利,有風格,有力量。

——老舍

創作,是作品有新意,就是要求「入人意中」,而又「出人頭地」,也就是要寫出「人人心中所有」,而又「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

——夏衍

必須寫自己看見的,感覺到的,而且要寫得真切、誠懇才好。

——【俄】契科夫

寫東西一定要求精煉、含蓄。俗話說:「寧嘗鮮桃一隻,不吃爛桃一筐」。這話是很值得深思的。不要使人讀了作品之後,有「吃膩了」的感覺,要給人留出回味的餘地,讓人看了覺得:這兩口還不錯呀!

——老舍

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在他),看看順不順?准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

——老舍

你寫別人已經寫過的東西,那是沒有用處的,除非你能超越它。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要做的事情是寫前人沒有寫過的作品,或者超越前人寫的東西。

——海明威

二多觀察勤筆記

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的一切美好的地方和談話,都把它記下來。

——【俄】列·托爾斯泰

五十年來我在小說里寫人,我總是按照我的觀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親眼看見的人寫出來的。我從來不是照書本、照什麼人的指示描寫人物。倘使我寫人寫得不好,寫的不像,那就是因為我缺乏觀察,缺少生活,不熟悉人物。不管熟悉或者不熟悉,我開始寫小說以來就不曾停止觀察人。

——巴金

創作來於生活,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事,寫出來的東西就不鮮明,不生動;沒有生活中真正感人的情境,寫出來的東西,就不能感人。

——冰心

三要學會正確使用語言

我還覺得要寫好文章的人,最好能把語句變成你的精兵,用兵的時候,做到指揮若定,使每個字都能聽到你的指揮,心到筆到,想寫什麼就能夠寫得出來,這是不容易的。你的工具若是不熟練的話,它就不聽你的調動!

——冰心

自己寫出的東西要讀得上口,多讀幾遍,多改幾遍,先朗誦給自己的親近的人聽,不要急於求發表,這也是絕好的方法,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推敲」。

——郭沫若

開采一克鐳,需要終年勞動。你想把一個字安排妥當,就需要幾千噸以上的語言礦藏。

——【蘇】馬雅可夫斯基

文字要寫得簡練。什麼叫簡練呢?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包含得多。舉一兩句作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只不過十四個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啊!

——老舍

一篇作品文字的多少,本來不能硬性規定,有話即長,無話即短。但話有精煉與羅嗦之別。與其羅嗦而長,毋寧精練而短。

——茅盾

初學寫作的人,常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他立下大志要寫出「名文章」,於是矯揉造作,無限度的使用形容詞。實際上所謂的「名文章」,絕不是那種東西;它應該是最「容易使人理解的」文章,最簡練「單純」的文章,而又是「最正確」的文章。這一點,我們必須牢牢的銘記心頭。

——【日】小林多喜二

我寫的時候就生活在自己描寫的生活里。如果我有的作品還寫得好一點的話,那就是我寫作時也生活在文章裡面。讀者會流淚的地方,也是我流過眼淚的地方。我寫東西時是最有感情的,沒有感情時,我就不寫。

——巴金

在創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感情付出越多,收回來的就越大。

——孫犁

四寫作技巧

最難的是開頭,也就是第一句。就像在音樂中一樣,第一句可以給整篇作品定一個調子,通常要費很長時間去尋找它。

——【蘇】高爾基

寫作是沒有萬靈葯方的,只有靠自己去逐步摸索,靠自己的長期練習,把敏銳的觀察和速記的技巧結合起來,把生活中的精彩部分記錄下來。

——田漢

要練技巧,另外也無別法,多讀多寫多想之後,大約技巧總會有一點長進的。

——郁達夫

多讀、多思考、多寫、多改,一切技巧問題都在這幾「多」當中。觀察、感受需要鍛煉,表現也需要鍛煉;這中間有個銜接的東西,就是創作札記。

——嚴文井

一篇作品,不能平鋪直敘,始終如一,也不能從頭到尾,一味緊張;總得有錯綜變化,迂迴曲折。這些就叫做結構上的技巧。

——茅盾

寫作而不加修改,這種想法應該永遠擯棄。三遍、四遍——那還是不夠的。

——【蘇】列·托爾斯泰

我把《永別了武器》最後一頁修改了三十幾遍,然後才滿意。我把《老人與海》的手稿讀過將近二百多遍才最後復印。

——【美】海明威

③ 作者在泉水邊嬉戲時的情景請把它描寫出來

影視藝術包括影視表演、影視化妝、影視製作、影視導演、影視評論、影視文學等影視涉及到的所有方面的藝術。 影視文學是影視藝術的一部分,單是指通過廣播電視聲畫媒介,以聽覺和視覺傳達設計為著眼點,運用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結構情節、塑造形象、營造氛圍、抒發感情,給受眾以文學審美情趣的文學類型。通俗點講可以理解為影視劇本吧。文學以語言符號描寫世界,作用於人的想像,是語言的藝術。繪畫以線條、色彩等符號描繪世界,作用於人的視覺,是視覺藝術。由此構成二者的區別。 文學與繪畫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樣式,彼此之間存在著形態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最清楚地表現在二者塑造藝術形象使用的媒介符號的不同。德國學者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對詩(文學)與畫的界限做過專門的論述:「既然繪畫用來摹仿的媒介符號和詩所用的確實完全不同,這就是說,繪畫用空間中的形體和顏色而詩卻用時間中發出的聲音;既然符號無可爭辯地應該和符號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協調;那麼,在空間中並列的符號就只宜於表現那些全體或部分本來也是在空間中並列的事物,而在時間中先後承續的符號也就只宜於表現那些全體或部分本來也是在時間中先後承續的事物。」 [①] 繪畫用的是「自然符號」即形體和顏色,文學用的是「思想符號」即語言。萊辛認為,因為繪畫用的是自然符號,所以它適合表現在空間中並列的事物,即靜態的事物;而文學用的是語言符號,因此適合於表現前後持續的事物,即動態的事物。萊辛的觀點揭示了文學與繪畫之間的區別。文學通過語詞這種抽象的「思想符號」來充當藝術媒介,而「任何詞(語言)都已經在概括」 [②] ,所以,一般來說,文學缺乏繪畫所具有的色彩、線條、形體等自然符號的具體性而帶有一定的抽象性。 文學與繪畫之間既有差異性,同時又有共同性,是可以相通的。例如古希臘西蒙尼底斯(Simonides,556~496 B.C.)就說過:「畫是無聲詩,詩是有聲畫」。宋代蘇軾也說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們的意思都在強調文學與繪畫是可以相通的。 首先,詩與畫的相通集中體現在它們可以相互轉化和配合。繪畫的特點是善於描繪空間形象,作用於詩可以使其增強形象性;文學善於傳達人的情意,影響到繪畫可以使其獲得畫意的深刻表現。詩可以轉化為畫,畫也可以轉化為詩。中國藝術歷來講究「詩情畫意」,詩情可以轉化為畫意,畫意也可以轉化為詩情。詩情和畫意之間的互動、轉化和配合,可以塑造出更生動立體的藝術形象。如宋代畫院考試時就曾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詩句為題,要求考生在繪畫的二維空間畫出時間,畫出詩意。一考生以夕陽和野花為背景,畫一書生騎馬緩緩走來,幾只蝴蝶圍著馬蹄飛舞。這就把「歸來」的動態,和富於詩意的「香」都通過畫面體現了出來。老舍也曾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齊白石作畫,白石老人在畫中以奔流的泉水中嬉戲的蝌蚪生動地傳達出了詩意。 其次,小說與繪畫都屬於「再現藝術」,它們的相通體現在小說可以表現繪畫性。波斯彼洛夫認為:「在各個時代的文學里都能看到作家與畫家在風景畫、室內裝飾、靜物寫生、肖像畫等方面的特殊競爭。」 [③] 小說具有繪畫性,在於小說自身的特點。小說可以把心理世界轉化為物理世界,如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里說:「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這樣的描寫使「悲涼」這種內心情緒體驗以一種物理對象的畫意方式被讀者所把握。小說還可以將想像的世界轉化為現實世界。在對人的內心幻想的展示上,小說比繪畫更勝一籌,因為小說描寫的「畫」具有一種間接性,它是通過欣賞主體的審美想像而實現的。 小說之畫的獨特性,決定了小說的描繪有其自身的規律。第一,小說對物象的描繪要簡練。小說中的畫面必須通過讀者的想像才能呈現,而一旦冗長的描繪打破了印象的完整性,想像便會失去作用。所以,小說中描繪性的詞彙應單一、簡潔。如魯迅在《祝福》中對老年祥林嫂外貌的描寫,沒有面面俱到的刻畫,沒有重復的形容,寥寥數語就使讀者對這個飽受封建勢力摧殘的女人有了一個深刻的印象。第二,小說對物象的描繪要與人的感知相結合。如夏綠蒂·勃朗特在《簡·愛》中的一段描寫:「……寒冷的冬風就帶來了一片片陰沉沉的烏雲,接著,無孔不入的雨點就噼噼拍拍地落下來。再到戶外去活動是絕對不可能了。」小說中的「物」如「寒冷的冬風」、「烏雲」、「雨點」都是通過人物的感知而顯現出來。同時它訴諸讀者的整體感覺而不僅是單純的視覺,這樣就調動了讀者的審美感受,在想像的世界裡去體驗它,而物質的畫面也就進入了讀者的審美視野。第三,小說對物象的描繪要帶有情感因素。正如老舍所說:「小說是些畫面,都用感情串連起來。畫面的鮮明或暗淡,或一明一暗,都憑所要激起的情感而決定。」 [④] 感情既能激發讀者的共鳴和興趣,也決定著被描寫客體的「清晰度」。由於感情的溝通,便使小說的畫面親切感人而且清晰可見。 二、文學與戲劇的區別與相通 戲劇是綜合多種藝術因素的舞台表演藝術,文學作為語言藝術,沒有戲劇的直觀性和劇場性。但同作為再現藝術,戲劇對文學主要是小說的滲透又是必然的,二者之間既有差異又可相通。 小說與戲劇這兩種藝術之間存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二者的表現手段和審美效果的不同。正像美國戲劇家喬治·貝克在《戲劇技巧》一書中所指出的:一方面,從審美表現上來看,「大多數小說里,讀者好比是被人帶領而行的,作者就是我們的向導」。而在戲劇里,「就劇作者而言,我們必須獨自旅行」。這就是說,在小說中,作者可以通過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建構時空情境等表現手段來確定文本的情感基調,以此來引領讀者的情感取向和價值判斷。而在戲劇里,作者是隱形的,觀眾要通過直觀舞台上人物的對話、行動和沖突,由自己對人物和劇情做出判斷。另一方面,從審美效果上看,「小說通過視覺訴諸讀者的智力和各種情感。戲劇則同時訴諸視覺和聽覺,布景、燈光和服裝,這使得在小說中許多絕對必要的描繪成為不必要。」 [⑤] 小說的形象要通過具體描繪,調動讀者的智力和情感靠想像來完成;而戲劇的形象,只要觀眾坐在劇場里觀看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就可以盡收眼底。 但文學與戲劇的聯系卻非常密切。塞米利安指出:「小說是在同戲劇相同的總的原則上建立起來的。」 [⑥] 別林斯基也指出,在小說中既有抒情詩的成分,也有戲劇因素。 首先,小說與戲劇的共同要素是人物和情節。無論在小說里還是在戲劇中,都要塑造人物形象,都要有一個由人物關系構成的故事情節來支撐整個作品。小說與戲劇同為藝術領地中的再現藝術,按照因果邏輯所構成的故事情節,能夠展示出生活的內在必然性和社會風貌。因此小說與戲劇都會藉助於故事情節的構架,來反映紛紜復雜的現實生活和人物的獨特社會境遇。小說與戲劇中情節的區別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是由一個敘述者講述出來,而戲劇的故事情節是由演員扮演的人物在舞台上演繹出來。 其次,小說主要從「對話」汲取了戲劇的長處。對話可以說是戲劇的靈魂。戲劇家憑借巧妙的對話,不僅可以營造出戲劇的特質——矛盾沖突,而且能夠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和關系的變化。因而,小說向戲劇的靠攏,主要是向對話技巧的借鑒。那麼,小說家怎樣才能通過對話來獲得戲劇性呢?一般認為對話要准確,但僅有準確是不夠的。關鍵是小說中的對話要能夠泄露出對話雙方的復雜心理。 再次,小說通過借鑒戲劇的「場面」來增強自身的具體性和真實感。戲劇是一種「直觀」藝術,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現實生活的豐富內涵。戲劇的表現形式使得欣賞主體直接面對某個場面,從而能直接體驗到這一場景中人物的感情和具體處境。當現代小說家擺脫了全知全能的敘述模式,借鑒了戲劇這種場面直呈的技巧,現代小說的客觀性和真實感就超出了以往的現實主義小說,並有效地與戲劇相相通。如海明威的小說《橋邊的老人》,通篇由一位青年軍人「我」和一個過路逃難的老人的對話構成,開頭一段是青年軍人視野中的一個場面:「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著輪輻在幫著推車。卡車嘎嘎地駛上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後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看這段描寫,讀者彷彿在欣賞戲劇中的一個場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這個場面不僅象實際生活一樣自然,同時,其中包含的意味無限深遠,戰爭帶來的災難,老人的困境和命運盡在場面之中,給讀者無限的遐想,也可有多重解釋。由此可見,對於表現難以捉摸的情緒,人物內心的緊張,人物之間的關系和處境,戲劇場面是最經濟的表現手段,小說因此而獲益。 三、文學與影視的區別與相通 影視藝術是聲畫兼備、時空復合的綜合藝術,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和影視藝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文學與影視藝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學用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具有間接性,而影視由聲音和畫面構成的藝術形象則具有直觀性。文學的語詞形象需要讀者進行再創造,文學文本中並無實際的聲音和直觀的畫面,而是必須依靠讀者的想像和聯想,將文字表達或描述的聲音和畫面在頭腦再轉化復現為逼真可感的藝術形象。因而文學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間接性。影視藝術通過蒙太奇把一個個鏡頭組合起來,把聲音與畫面直接呈現出來,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因而其藝術形象具有強烈的直觀性。 其次,文學是以時間藝術為基礎的線型敘述藝術,而影視藝術是以空間造型為主導的時空綜合藝術。文學作為一種時間藝術,要靠讀者在逐字逐行閱讀過程中,才能逐步顯現出文本全貌。同時,文學的議論、說明、敘述、修辭等,都是藝術感覺和欣賞的對象。影視作為時空藝術,必須將空間造型當作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考慮,要把空間的造型和時間的流動有機地融合為一體,給觀眾呈現出時空復合的具體形象。另外,影視藝術中編者的議論、敘述等,要通過旁白、獨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學與影視藝術盡管有很大差異,但同時也有密切聯系並可相互相通。首先,文學與影視得以相通的根源在於二者都屬於敘事藝術。就文學對影視藝術的影響來看,電影的敘事和敘事技巧最早是從文學那裡學來的,至於文學中的故事、情節、人物等因素,在影視藝術成熟之後仍被其廣為借鑒。在中外影視作品中,有將近半數是由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改編而成的,特別是那些偉大的文學巨著,多次被搬上銀幕熒屏。可見影視藝術與文學有著血脈相通的親緣關系,對小說的借鑒使影視藝術創作者們獲得了靈感。文學與影視作為敘事藝術,都是在流動的時間中連續地描繪事物。正如法國影評家瑪格尼所說:「電影和小說二者均為敘述作品,敘事有它自身的規律,與展示的規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連續性,小說的各種程式和電影的各種常規技巧大抵是為了保持連續性才產生的。」 [⑦] 小說是在一個個語片語合的場景的連續中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視是在一個個畫面連接的場景中構成銀幕形象,在時間的延續中敘事是它們的共同性。這使文學和影視藝術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敘述復雜而連續的社會生活。 其次,小說這種藝術樣式本來就蘊含著某些電影因素。蒙太奇作為一個專用術語,它是屬於影視藝術的。但作為一種敘事的方法,早就見於狄更斯的小說。雷班曾對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中的一段描寫作過分析,這是在小說中寫到大衛童年時的夥伴斯提福茲的船遇險後,大衛在海灘上見到他的屍體時的一個情景: 但是他把我領到海邊。就在她和我——兩個孩子——尋找貝殼的地方——昨夜來的那條舊船的一些比較輕的碎片被風吹散的地方——就在他所傷害的家庭的殘跡中間——我看見他頭枕胳膊躺在那裡,正如我時常看見他躺在學校里的樣子。 這段文字所產生的視覺效果,超過了一般的想像,它建立在連續幾個不同場景的巧妙而自然的聯繫上,而這本是電影的基本手段蒙太奇所擅長的。所以,這部小說的上述寫法意味著「狄更斯早在電影藝術發明之前就掌握了這一技巧。」 [⑧] 小說這段文字的敘述充滿視覺感,稍作修改就能成為一種標準的電影展示。可見文學的敘述文字在手法上存在一種電影方式,可以稱之為文學中的「電影性」。 再次,文學中的「電影性」體現在現代小說文本中主要是敘述場景的自覺運用。場景是在同一地點和一個沒有間斷的時間跨度里,通過人物的具體活動而展現出來的一個具體事件。影視屏幕上的場景是直觀的。小說中的敘述場景,是要通過描繪一種如影視般的視覺形象的畫面,來體現出生活本身的豐富多彩,讓讀者彷彿親身所見所聞一般。這也正是文學要利用不具直接感性功能的語言符號,而要去塑造具體形象所追求的重要技巧之一。正像塞米利安所說:「技巧成熟的作家,總是力求在作品中創造出行動正在持續進行中的客觀印象,有如銀幕上的情景。」 [⑨] 銀幕上的視覺情景是鏡頭的切分和組合,小說中的場景是對一個具體視覺對象的語言敘述。語言符號敘述的場景雖不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聽審美感官,但語言的所指意義,可以使符號同與之相應的某個事物聯系起來,讓讀者在閱讀時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具體的視覺意象。正因如此,以敘述場景為單元的小說文本內在地具有一種電影中的情景要素。當這種要素在現代小說的敘述語言中通過具體描述手段得到強化和凝聚,並與某種情緒色調相融合而構成場景的「氛圍」時,小說特具的那種電影因素便得以凸現和放大。 文學與影視藝術基於敘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間形成一種互動和轉化,使影視在成為獨立藝術之後,仍然需要從文學中汲取營養,而文學也因借成熟影視藝術的推動,自覺地凸顯其「電影性」而日益豐富著自己的敘述手段。 [⑩] 綜上所述,文學在與繪畫、戲劇、影視的相通中,通過相互配合、闡發、影響和補充,促成了文學自身的發展。文學從繪畫中汲取「畫意」而塑造出生動立體的藝術形象,從戲劇中借鑒「對話」和「場面」來增強自身的具體性和真實感,從影視中吸收敘述場景的「電影性」而使自身的敘述充滿視覺感。總之,在與其他藝術的相通中,文學不斷豐富著自身的藝術表現手段而更具魅力。

④ 《在綠色的樹蔭下》這首曲子的創作情境、所要表達的情感及它的作者卡爾 海茨的相關信息

或者你分成三個問題找就有,比如《在綠色的樹蔭下》作者卡爾海茨,就有相應的內容出現啦!

⑤ 影響創作主體的思想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認知對象的特點2.認知情境的特點主觀因素1.興趣與動機2.需要與價值3.個性心理特徵

⑥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以問題為中心創設相關情境,即通過信息技術以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提出問題與發現問題創設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以此讓學生明白問題的由來,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開展問題化教學,使教學從低效走向高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做了一些研究。

一、信息技術題材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問題情境生活化

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有利於生成。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只有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才能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發揮著行之有效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藉助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鮮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教學《春江花月夜》一文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語言,從而理解、掌握語言。首先出示鮮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古箏曲業代替「春江潮水連海平,還上明月共潮生」……等抽象的文字,讓學生從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領略春江花月夜的優美。然後再讓學生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麼畫面就事半功倍了。文章雖美,但在傳統教學中光靠老師上課「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是絕對達不到這種賞析帶來的教學效果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問題情境形象化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優化教學場景,藉助一些生活事例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如:例如在上《社戲》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輕松活潑的歌曲將每個人帶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然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魯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經歷,感受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又比如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先播放了貝多芬的名曲《命運交響曲》,然後說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樂,讓我們感受到貝多芬那顆要扼住命運咽喉、不甘沉淪的心,讓我們的靈魂受到一次洗禮。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有很多人選擇了堅強面對,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他是怎樣面對生活的。歌曲導入式很受學生歡迎,往往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很快進入情境。因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情意的驅動下想像、思維得以積極展開,情感素養、思維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

三、信息技術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時間,使問題情境自主化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路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路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於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麼?」「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麼?」「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
表達了什麼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情境教學是指「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辨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情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由於我們師生從未親眼看到過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海邊領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壯美,但是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一讀,用心地體會一下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讀完之後組內交流。」(播放月光下的大海美圖和《月光曲》的鋼琴曲)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後,然後在小組交流互動「我認為這一句最能表現大海的美,我願意為大家讀一讀。」
最後各小組派代表出來朗讀。學生們一個個動情地讀著(播放音樂):「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自主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自然中轉變。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教師必須有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和動力的能力,切實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支持。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然在語文課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創設問題是靈活多樣的,方法各一。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一些嘗試,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示。

⑦ 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是在什麼情境下創作此書的

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⑧ 作者自己創制的,其內涵在作者的某種話語情境始終是同一的定義屬於什麼定義

美國教育哲學家謝弗勒認為定義有三種方式:規定性定義(the stipulative definition)/描述性定義(the descriptive definition)和綱領性定義(the programmatic definition)。規定性定義是作者自己創制的定義,其內涵在作者的某種話語情境中始終是統一的。即不管別人怎麼定義這個詞,我就是這么定義的,並且我始終在自己定義的意義上使用這一詞。描述性定義是指對被定義對象的適當描述或對如何使用被定義對象進行適當的說明。綱領性定義是一種有關定義對象應該是什麼的界定。任何一種定義可能兼具規定性、描述性和綱領性。
所謂下定義,就是用簡短明確的語句提示概念的內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點或本質的一種邏輯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種差是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所獨有的屬性(既和其它屬概念的本質的差別),鄰近屬概念是指包含被定義者的最小的屬概念。)
下定義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提取鄰近屬概念。
下定義時,首先在提供的材料中找一個比種概念大一級的概念,即鄰近概念。鄰近概念的出現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隱含在所給材料中,要考生自己去提取或者歸納;一種是提取的屬概念中沒有現成的屬概念,需要考生根據材料的內容自己確定屬概念。
第二步:尋找種差。
就是尋找那些屬於鄰近屬概念的信息點。要注意有些種差是由多個屬性組成復雜的屬性,這些屬性提取時一個也不能少,否則會造成定義不嚴密
第三步:整合成單句
整合成單句就是將被定義者、種差、屬概念,用是、叫等一類連接詞連結起來,,使之符合被定義者=種差+鄰近屬概念的公式。要注意這些屬性組成的種差是多項定語的排列規律。確定陳述語序,合理排序。確定陳述語序時,一定要仔細分析所給種差的材料,尋找其中的陳述線索,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還是邏輯順序。
如對教育的定義,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實踐活動。在這里第一步首先明確,教育是一種具有明確目的性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教育的鄰近屬概念。其次教育的獨特性體現在教育的內容上,即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過程。為了進一步說明教育的特性,定義中加了一個限制性定語,即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強調了教育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緊密相聯,具有社會性。歷

⑨ 1.這篇說明事理的文章,先寫一位作家看到的一個情景:( ),接著列舉合作成功的典型事例說明( )

看到的情景是。兩個殘疾,紳士,一個用左手一個用右手,拍出了響亮的掌聲。舉例說明了,只有合作才能創造出成功。最後一個,用格言指出合作的重要性。又是那樣的,彌足珍貴。

閱讀全文

與作家創造情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