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哪些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偉大成就
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⑵ 中國古代的科技創造
我國古代科技文化的萌芽較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稍晚,奴隸制時代的科技文化與古希臘科技成就相比也有距離。但由於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比西方差不多提前了1000年,而且我國封建社會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封建社會相比具有較合理的形態,這一巨大的社會制度優勢,使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從秦漢開始以不斷加速的態勢向前發展。
秦漢兩代,中國封建社會如日東升,國家空前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形成,都為生產力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也促進了科學和技術上新的進步。秦漢時代技術上的成就首推冶鐵術的成熟。不僅在農具和武器的製造上鐵基本上取代了銅,而且還出現了炒鋼技術。它的出現和逐步推廣改變了整個冶鐵生產的面貌,這是鋼鐵發展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情。相比之下,歐洲用炒鋼法冶煉熟鐵的技術直到18世紀中葉才出現,比我國要晚約1900餘年。秦漢時代還是建築、交通及陶瓷、紡織技術迅速發展的年代。萬里長城的修築,不僅顯示了秦代建築技術的高超水平,而且反映了那個時代閡闊的文化精神。秦漢時代還修建了許多馳道與棧道,開鑿了靈渠,不僅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更直接帶動了車、船技術的發展。從東漢開始,瓷器和絲綢一起成為中國舉世聞名的特產。漢代出現的造紙術,對整個人類文明史更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秦漢大一統政治格局的形成,對技術的發展總體上是有利的,而對科學的發展則復雜微妙得多。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結束了百家爭鳴,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中國以理解自然為目的的純科學發展的進程。所以秦漢時代,一方面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科學知識的進步在整體上沒有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大繁榮,人們追求科學知識和研究自然的風氣已從春秋戰國時代向後退了一步。」另一方面,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大一統政治統治的需要又推動著與生產和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那一部分學科的迅速發展,這就開始形成中國古代科學重實用重經驗的特點和技術化、倫理化的傾向。
秦漢時代科學的最大成就是農、醫、天、算四大學科的成熟。中國以農業立國,農業歷來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秦漢時代,牛耕技術趨於成熟。漢代還出現了以《氾勝之書》為代表的數家農書,這標志著農業技術已發展到創立農學的階段。秦漢時代醫學在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就。被稱為醫聖的東漢人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基礎;而同時代的華佗,以其精湛的外科手術技藝流譽千古。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葯學專著。漢代天文學成就非凡,出現了張衡這樣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古代宇宙理論在這一時期也有新的進展,除了最早的蓋天說,又出現了渾天說和宣夜說。漢朝雖然沒有人寫出一部全新的數學巨著,但春秋戰國時流傳的一些已基本成書的著作被整理出來,其中漢代問世的《九章算術》是我國最早的傳世數學專著。它的問世標志著以算籌為計算工具的、具有獨特風格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秦漢時期也還是中國古代化學的奠基時期,煉丹術作為原始形式的化學,自戰國時代興起,到東漢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除此之外,生物學和物理學的知識也有了新的進步。
從以上所述的科技成果來看,我們可以說在秦漢時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已形成自己成熟而獨特的體系和研究風格。在同一時期,西方正是希臘科學衰退,羅馬文明興起和發展時期。因而中國科技發展超過西方的態勢正在形成。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動盪和政治混亂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精神比較自由,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特殊時期。所以這一時期古代科技的發展也呈放出獨特的異彩。社會動盪,戰爭不斷,使這一時期的武器製造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從而也帶動了機械技術向精巧化方向發展。
三國時曹魏的馬鈞不僅發明了戰爭中使用的石車,而且將東漢發明的翻車改進為龍骨水車。在水泵發明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與此同時,佛教和道教的蓬勃發展,打破了漢代儒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道教以長生成仙為目標,煉丹術的發展不僅推動化學進一步發展,而且帶動了醫葯學的進步。這一時期,著名的道士葛洪和陶弘景同時又是著名的醫學家和葯學家。道教文化成為推動中國醫葯學,特別是養生學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佛教寺院建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我國古代的建築技術水平。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又有了顯著的發展。這一時期撰寫的數學書不下數十種,其中一部分被收入有名的《算經十書》一直流傳至今。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劉徽和祖沖之這樣兩位數學大家,這表明中國古代數學繼秦漢之後,又一次出現了高潮。天文學也非常活躍,東晉天文學家虞喜發現了歲差現象,生活於北魏北齊時代的張子信,在海島上堅持了30多年的觀測,從而發現了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這一時期,在恆星觀測,歷法計算和天文儀器製造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成就。這一時期醫學發展的特點一方面是對《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則是內容豐富的臨床經驗的系統總結。而農學最突出的成就是北魏時期賈思舞所著的《齊民要術》的問世,這是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中國古代農學名著。與此同時地理學也有不少新的創造,出現了裴秀的制圖理論和傑出的地理著作《水經注》。
在整個中國古代科技史上.這個時期科技發展最突出的特徵是科技非實用趨向的出現。譬如這個時代兩大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的工作具有明顯的純理論探討的性質。與科學的非實用化傾向相呼應,奇器製作也出現了一個高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文化之所以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秦漢時期形成的實用性和經驗性的特徵,根本原因在於文化的多元化。這同時也表明,中華民族並不是先天缺乏理論建構的能力,造成中國科學實用化特性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主義大一統的政治專制和「重政輕技」的思想文化禁錮。
⑶ 中國的發明有哪些
1、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⑷ 中國的科技人員創造了哪些奇跡
1、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完工。
2016年,位於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成功吊裝,這標志著FAST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這只「觀天巨眼」預計於今年9月全部竣工,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FAST工程總工藝師王啟明介紹,4450塊反射面板單元是FAST望遠鏡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8月,FAST反射面單元吊裝工程開始施工。經過11個月的艱苦奮斗,在克服了大尺度、高精度的拼裝施工難點以及跨度大、位置高等吊裝施工難題後,近30個足球場面積的反射面由一塊塊反射面單元逐漸鋪設完成。
自201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以來,FAST工程已完成了圈樑鋼結構安裝、索網製造與安裝、饋源塔製造與安裝、饋源艙安裝調試、綜合布線工程等建設過程。
據介紹,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它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它將在未來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表示,FAST建成後將成為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利器」。它將可能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2、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復制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簽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量子衛星2011年12月立項,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一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路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3、「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2017年4月22日12時23分,中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中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於4月20日晚間19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這是「天宮二號」自2016年9月15日發射入軌以來,首次與貨運飛船進行交會對接。
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經多次變軌,於22日10時02分轉入自主控制狀態,以自主導引控制方式向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逐步靠近。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就對接准備狀態進行最終確認後,「天舟一號」開始向「天宮二號」緩緩靠攏。12時16分,「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環接觸,在按程序順利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後,對接機構鎖緊,兩個飛行器建立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
隨後,「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入組合體飛行階段,將按計劃開展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空間應用和航天技術等領域的多項實(試)驗。
4、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首架機成功「遠行」。
2017年11月10日,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首架機10日11時38分許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遠行」——經過2小時23分鍾、1300千米左右的飛行,到達西安閻良試飛基地。
「這次轉場,意味著C919的科研試飛、取證試飛和運行試飛拉開序幕,也意味著異地試飛、多地試飛的開始。」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C919大型客機項目總指揮賀東風說。
此次「遠行」意味著C919首架機在上海地區的檢查試飛工作告一段落,進入下一步的研發和適航取證工作。換句話說,大型客機項目實現了從初始檢查試飛轉入包線擴展試飛。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吳躍在受訪時說,國產新支線客機ARJ21—700的試驗試飛經驗將有助於提高C919試驗試飛工作的效率。前者曾在西安閻良試飛花了近6年時間,商飛方面對C919的預期是「3年之內拿下」。
5、中國首次成功試采海域可燃冰。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5月18日在南海宣布,我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也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隨後,新華社受權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的賀電》。
此次可燃冰試采成功使我國勘察和開採的核心技術得到驗證,也標志著中國在這領域的綜合實力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⑸ 科學創造著什麼
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⑹ 中國近二年的高科技發明創造
銀河超級計算機,蛟龍,高鐵,嫦娥,量子通信等等
⑺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創造
漢字,文學,醫學,建築....
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⑻ 我們中國有哪些科技創造
今天世界每年有上萬個新興專利產生的,我們中國有永恆的四大發明,偉大的四大發明,永遠的四大發明,空前絕後的四大發明,只有見鬼的四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