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造理論
一位享譽世界的日本學者的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創新的理解。三十多年來,野中郁次郎教授跟蹤觀察日本製造企業由弱到強的變化規律。他發現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即一個組織之所以比其他組織更優秀或更具競爭力,是因為它能夠「有組織地」充分調動蘊藏在其成員內心深處的個人知識,而著名的西蒙「信息處理」範式,即組織只是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來適應環境,無法解釋組織成員能動地創造新知識、新現實來面對變化了的世界。領先獲得這種獨特組織能力是進行持續創新和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上世紀90年代初,他提出一個產生深遠影響的概念:「創造知識的企業」。在與竹內弘高合著的經典名作《創造知識的企業》中,他將親自調查的佳能、本田、松下、NEC、日產、花王等企業新產品和新工藝開發的過程進行詳細地剖析,提出了暗默知識與形式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模式。野中精闢地指出正是由於暗默知識和形式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或者形象地說形成了一種「知識螺旋」運動,新的知識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
所謂的暗默知識是指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它源自個人的體驗,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經驗、直覺、秘訣、預感等是暗默知識的同義詞。形式知識則是指可以用語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陳述、數學方程、技術說明書和手冊等。這類知識可以通過書籍、軟體或網路傳播,可以脫離人的直接作用;而在獲得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暗默知識方面,因其必須涉及人際互動,合作意願、共有經歷、默契配合等「軟條件」便成為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涉及個人預感和直覺這類知識時,個人的意願和意志起決定性的作用。
既然個體所蘊藏的暗默知識是新知識的重要來源,那麼組織的首要管理任務便是創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動員各種資源使個體共享暗默知識、增進實踐智慧,在知識的轉換過程中形成創新的原動力。這一觀念很重要,它提醒企業注重數據和信息管理固然重要,但需要更加重視由暗默知識所引發的知識創造,鼓勵個體親身體驗、切身領悟和共享知識活動。然而,創造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脆弱的過程」。與非生命的機器處理過程不同,「創造新知識」與個體的信念和投入有關、與特定的情境有關,與組織的氛圍相關。在現代的多元社會里,缺乏崇高組織願景及理想,缺乏共享態度,沒有有效的溝通,調動個人意願的難度可想而知。不僅如此,若「場」的氛圍不合適,也很難讓成員將他們豐富的暗默知識和盤托出。組織若沒有設計適當的保護機制,個別成員的機會主義態度也會使知識螺旋難以持續進行。
對尚處於朦朧階段的見識和預感的管理與現有的信息管理差別很大。而僅憑現有信息的加工是不可能帶來實質性的概念。野中指出處理既有信息屬於管理知識,而不是創造新知識。野中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他指出了知識與信息之間的區別,並且在柏拉圖經典知識定義基礎上為知識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具有動態觀點的定義:「一個驗證個人信念趨近於『真實』的動態人際過程」。這個觀點為開發新知識的方法和管理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對創新中的「新」的識別和判斷,對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如何從組織的角度,更明確地將組織應將發動群眾的著力點放在那裡,如何讓組織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力。理解創「新」的邏輯之後,接下來的問題便是組織在什麼樣的場景下,通過何種系統支持機制和手段來觸發並維持「知識螺旋」,從而持續地獲得寶貴的新知。為此,野中分別提出了「場」的概念;「承上啟下」式管理模式,即由中層管理者居中斡旋,在知識創造方面,相對而言,比韋爾奇所代表的「由上至下」式管理模式和以3M公司所代表的「由下而上」式管理模式更有效。而在組織架構上,野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超文本」式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已經在夏普和花王公司中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效力和效率。
從某種角度來講,野中認為管理者是無法對知識進行「管理」的。管理者需要提供新組織願景、新經營理念和新方式方法,通過創造理想的場所,鼓勵組織成員共享暗默知識,並促進知識螺旋,從而創造出新思路、新戰略、新產品概念、新創意流程、新設計、新產品和服務,將組織的「創知」活動引導到組織目標上來。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它們最可能是由組織內不同層面的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野中和竹內是這樣論述暗默知識與創新之間的關系的:
人們一旦認識到暗默知識的重要意義,就會開始以全新的方式對創新進行思考。僅僅將許多數據和信息放在一起是不夠的。創新是高度個人化的個人和組織自我更新的過程。員工的個人承諾和他們對企業及其使命的認同變得必不可缺。在這個方面,新知識的創造既是關於理念的,也是關於理想的。是創新的動力。創新的精髓是根據具體理想或願景來重新創造一個世界。
在上述名著問世10年之後,野中與合作者又出版了《知識創造的螺旋》,對他的知識創造理論進行了回顧。在這本書里,他們用大量的實際案例(包括豐田、DoCoMo、索尼、奧林巴斯等)來充實知識創造理論的內涵。他又在合著的《創新的本質》一書中用知識創造理論對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三得利、雅馬哈、富士通等與體驗、服務和感受有關的產品和服務案例進行解讀。上述三本著作構成了在經營型組織內創造新知識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准確地說,創「新」就是在「此情此景,彼時彼地」下「因人因事」創造新含意及新情境的過程。沒有設身處地的體驗,就缺少具體場景的信息,因此無法深入理解或再現事物本來的全貌。而唯一能夠獲得這些散落的信息的做法,便是動員集體的記憶或體驗,將非理性的成分發掘出來,通過創新、模仿、創造和綜合的方式來彌補知識流動環節的缺失。強調藉助團隊精神和個人投入的態度,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使含而不露的個人暗默知識在得以共享,利用集體的想像力找出新思路和新角度,醞釀和傳播新概念,創造新生意模式、新市場契機和新動力,使組織完成從仿造到製造,再向創造階段的進化,形成新的核心價值、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這便是野中知識創造理論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⑵ 請闡述日本學者野中和竹內的SECI模型
他們認為,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並不是完全獨立的 ,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轉化,人類知識通過二者的相互作用來進行創造和傳播。
因此有人也將此模型稱之為知識轉化模型,或叫「知識的螺旋」
SECI模型,包括:群化、外化、融合、內化,通過這幾個環節就可以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 全過程,也就實現了知識管理的宗旨。
群化(就是個人隱形知識間的互相傳遞與轉移的過程,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而非正規化的語言等方式,進行個人之間的隱形
知識共享,從而實現創造隱形知識的目的);
外化(個人隱形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過程,通過談判等,使成員頭腦中的隱形知識以明晰化的概念和語言表達出來);
融合(個體知識向集體知識的擴散過程,也是使員工個體的零散的顯性知識系統化復雜化得過程,記過這個過程員工頭腦中的零散隱形知識
變成了各式化的語言);
內化(組織的顯性知識向個體隱形知識轉化的過程)。
⑶ 知識的意思
拼音
zhī shí,ㄓ ㄕˊ
什麼是知識?
把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 知識:經驗的固化 ①人類的認識成果。來自社會實踐。其初級形態是經驗知識,高級形態是系統科學理論。按其獲得方式可區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按其內容可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哲學知識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知識的總體在社會實踐的世代延續中不斷積累和發展。 ②有關學術文化的:知識界|知識分子。 ③相識;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 ] [知識就是概念之間的連結。它是概念的內容的一個方面。概念的內容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與直觀之間的連結。我們構造概念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把握直觀。因此,概念與概念之間必需彼此連結形成知識。有了知識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觀]。
漢語詞義
1.「知識」的「知」,字從矢從口,矢亦聲。「矢」指「射箭」,「口」指「說話」。「矢」與「口」聯合起來表示「說話像射箭,說對話像箭中靶心」。本義:說的很准(一語中的)。 「不知」或「未知」就是指話沒有說准,就好像射箭沒有擊中靶心。箭有沒有射准,可以由報靶員證實;話有沒有說准,可以由公眾檢驗。舉例:十八世紀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聲稱他知道了哈雷彗星的行為規律,並預報說這顆彗星將於1759年重新出現。後來,在1759年1月21日,人們果然又一次看到了這顆彗星。哈雷說的很准,這就是「知」。 2. 「知識」的「識」,繁體寫作「識」字從言從戠,戠亦聲。「戠」字從音從戈,《說文》稱此字的字義已因師承中斷而闕如。但其實我們現在還是可以了解其本義的。「戠」字從音從戈,本指古代軍隊的方陣操練。「音」指教官的口令聲(也包括弧令軍陣進退的鼓聲、金聲,軍人的喊殺聲),「戈」指參加操演的軍人及其武器。隨著教官的一連串指令聲,軍陣會出現整體前進或後退、整體左移或右移、橫排隊列依次前進、一起向左揮戈、一起向右揮戈……等等整齊劃一的團體動作,在檢閱台上往下看軍陣操練,就好像我們在體育場看台上觀看團體操表演,會看到參演人員整齊劃一的動作所形成的各種圖形。 因此,「戠」字本義就是「規則圖形及其變換」。凡從「戠」之字皆有此義。例如,「織」就是在布匹的製造過程中加入圖案,使其成為花布。又如,「幟」就是在旗布的製造過程中加入本國的圖案,作為本國的標志,如中國國旗有五星圖案,美國國旗有星條圖案,英國國旗有米字形圖案,等等。再如,「職」就是團體操參演人員,他的任務就是用耳朵接受指令,然後作出要求的動作。每個參演人員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團體操變換出各種圖形。綜上所述,我們在此給出「識(識)」的本義、引申義。本義:用語言描述圖案的形狀和細節。 引申義:區別、辨別。舉例:「識字」就是「根據字的形狀、結構、筆畫認字」。 3.「知識」一詞的漢語本來詞義:指學術,文化或學問。
編輯本段二 語系與沿革
相識的人;朋友
《墨子·號令》:「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為召,勿令入里巷中。」 岑仲勉 註:「知識,友人也。」《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 會稽 盛孝章 尚存。」 唐 白居易 《感逝寄遠》詩:「昨日聞甲死,今朝聞乙死。知識三分中,二分化為鬼。」 明 羅貫中 《風雲會》楔子:「近奉聖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識,當為國引進咱。」
結識;交遊。
《南史·虞悰傳》:「 悰 性敦實,與人知識,必相存訪,親疏皆有終始,世以此稱之。」《水滸傳》第七九回:「原來這 聞煥章 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俱備酒食迎接。」
了解;辨識。
漢 劉向 《列女傳·齊管妾婧》:「人已語君矣,君不知識邪?」《魏書·閹官傳·賈粲》:「 世宗 末,漸被知識,得充內侍。」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汪鳳》:「每面各有朱記七窠,文若謬篆,而又屈曲勾連,不可知識。」《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見他知識事體,凡院中大小事務,悉憑他主張。」 魯迅 《三閑集·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在文學界也一樣,我們知道得太不多,而幫助我們知識的材料也太少。」
指辨識事物的能力。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讀孟子》:「孩提之童,則知識生,混沌鑿矣。」
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成果或結晶
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 毛澤東 《整頓黨的作風》:「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朱自清 《論老實話》:「大家在知識上要求真實,他們要知道事實,尋求真理。」 巴金 《<巴金選集>後記》:「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不少的生活知識。」 (6)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
編輯本段三 英語翻譯
更詳細請看:http://ke..com/view/8497.htm
(1) [knowledge]∶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 (2) [friend]∶認識的人;朋友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 (3) [intellectual]∶指有關文化學術的 知識界 (4) [know]∶知道;懂得 知識事體
⑷ 野中郁次郎的學術特色
野中郁次郎這個人的學術特色,確實值得琢磨。一方面,他關注的知識管理和知識創造是最時髦最前沿的領域;另一方面,野中的日本式思考和模糊處理方法卻是最傳統最古老的手法。一方面,他氣壯山河地批駁歐美管理名家,顯示不出一點日本式的謙卑;另一方面,他又高度贊揚推崇日本企業的特色,處處表現出日本式的自豪。在知識管理領域,從學術深度和廣度來說,野中在理論的透徹程度和思想的清晰程度上比不上德魯克。但是,德魯克對管理的貢獻是全方位的,而野中則「心無旁鶩」,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知識創造這一焦點上。如果說,德魯克關心的是人類前途,那麼,野中關心的則是學術地位。所以,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野中具有代表性。
任何學術成就,都不可能沒有基礎拔地而起。清理前人的研究,是自己的起點。在知識管理方面,清理前人研究是非常艱巨的工作。對此,野中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立場,就是對前人的研究進行不留情面的批判。
我們以他的代表作《創造知識的企業:日美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為例(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合著,李萌、高飛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看看他對前人是怎樣批判的。
在哲學思想基礎上,野中集中火力攻擊笛卡爾的「主客二分法」,並以此作為自己理論的起點。說起歐美近代的思想家,笛卡爾確實具有巨匠地位。他所創立的理性建構方法,至今光輝猶存。然而,和笛卡爾並列的還有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主義方法,同樣對歐美近代思想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作用。但是,野中僅僅批判笛卡爾的主客二分,卻沒有批判理性建構;只揪住了笛卡爾,卻放過了培根。這一點很值得注意。另外,據筆者觀察,在野中的著作中,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對於前人的不足有過多的張揚,然而對於前人的貢獻往往是悄悄的吸取。比如,關於笛卡爾的主客二分問題,實際上,西方哲學領域里的批評已經不在少數。胡塞爾的現象學研究,就已經突破了主客關系二分。當代哲學界關於「主體間性」(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性質,用來替代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性質)的研究,早已對此有明確的答案。野中對此的忽略,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否則,他有可能在理論上貢獻更大。
在同管理學緊密相關的經濟學領域,野中也以批判為主。比如,他在肯定了馬歇爾重視知識的同時,重點強調馬歇爾只重視既存知識,即以價格信息所表現的知識,然後指出:「新古典經濟學者忽視了大量的由經濟主體擁有而不是以價格信息所體現的隱性知識及顯性知識,他們並不關心知識的創造,也不認為企業是知識的創造者。」(P40)對名聞遐邇的哈耶克,野中也沒有看到從「自發秩序」到「擴展秩序」的知識創造效應,而是簡單斷言:哈耶克「最終還是簡單地對有效的『利用現有』知識進行『靜態』的解讀。」(P41)至於以「創新」著稱的熊彼特,在野中那裡,也說他不過是「強調對顯性知識進行組合的重要性」,然而,「『組合』只是幾種知識創造模式的一種」。總而言之,野中認為,經濟學家沒有說清楚知識創造問題。
在管理學領域,野中的火力更猛。他指出:泰羅「沒有認識到工人的經驗和判斷是新知識的一個源泉」;梅奧「沒有提出明確的理論框架」;科學管理和人際關系學派被歸結為「將人類視為沒有知識創造能力的『刺激-反應式機器』」。只是對巴納德關於心智模式的非邏輯過程有所贊許,但也評價不高:「巴納德對主管在創造知識方面的作用只是提出相當泛泛的看法,基本上沒有對知識創造的組織過程作出任何解釋。」對於組織行為和決策研究有著重大貢獻的西蒙,野中繼續批評道:西蒙只看到「信息處理機器」的組織觀,「利用『有限理性』的觀念,西蒙以信息處理的形式建立了處理人類思維過程的計算機模型。」「他沒有看到組織對環境採取行動的能動方面。」(P46-47)甚至對德魯克也不留面子,批評說:德魯克只是「似乎認識到了隱性知識的重要性」,「他沒有觸及知識轉換過程中需要人際間的相互作用,或團組內對知識共分享問題。他在內心裡與其說接受『人本主義』陣營的觀點,不如說更接近於『科學』陣營。」(P57)對阿吉利斯的組織學習理論,野中一筆帶過,批評雙環學習「假設組織內部或外部的某些人具備『客觀地』知道將雙環學習付諸於實踐的正確時間和方法的能力。掩藏在這種假設背後的是笛卡爾式組織觀。」(P57),連提出核心競爭力的普拉哈拉德,野中也沒放過,說普拉哈拉德以日本企業為例,但「沒有提供這些企業究竟如何建立核心能力方面的洞見」(P60)野中唯一給予較多贊許的,是熱衷於實務的聖吉,但也頗有微辭:「聖吉關於『學習型』組織的實際模型與知識創造理論比較接近。然而,他卻很少使用『知識』的字眼,而且沒有提出任何有關知識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理念。」
類似這樣的批判,我們在其他管理學家那裡也見識過。比如,提出「公司再造」的哈默,就明確宣稱亞當·斯密已經過時,而且斷言自己將取代斯密。相比之下,野中還沒有「狂」到哈默這種程度。但無可諱言,野中的這種批判,在某種意義上限制了自己的理論向縱深發展的可能,更多地把自己的貢獻放在知識管理的操作性實務上。我們並不反對自負,而且承認,自負往往同個人的成就相關。如果沒有點本錢,想自負也自負不起來。但是,當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時,越到高層,越需要小心謹慎。那種成為時代里程碑的學者,一方面是對自己充滿信心,另一方面是對前輩的充分尊重。哪怕是前人給了自己一點點啟示,也要充分表達出來。在管理學界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真正在「純學術」上走得越遠,對前人的鋪墊和思想啟迪就越重視;而「立竿見影」式的咨詢工程師,常常會省略對前人的學術爬梳。所以,野中的貢獻,主要不是在理論上,而是在知識管理的實踐上。
我們不妨順手舉幾個例子:如果野中對巴納德關於「直覺」在管理中的作用能夠正面肯定並深入展開,再結合西蒙通過國際象棋研究對直覺的透徹邏輯分析,那麼,就有可能在隱性知識的作用以及隱形知識的顯性化上做出更為嚴密更為深邃的貢獻。如果野中能夠對西蒙的理論從人工智慧角度深入剖析,那麼,就不會說西蒙「建立了處理人類思維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而會說西蒙「建立了計算機仿照人類大腦思考的智力模型」。如果野中能夠對哈耶克的「擴展秩序」理論進行知識管理的解構,那麼,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就可能會出現更復雜也更准確的非建構模式(或者稱為演進模式)。當然,這些只是「如果」,而現實中的野中沒有這樣做。
指出野中的不足,並不是要否定他的成就。如果就此認為野中的著作不值得一讀,那就大錯特錯。無論如何,知識管理在當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德魯克所說:「知識是唯一有意義的資源。」而野中對知識管理的貢獻,別人無可替代。英國管理史學者摩根·威策爾(Morgen Witzel)認為,野中對現代管理學的貢獻有兩方面:一方面,他是世界上知識管理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論述幾乎覆蓋該領域的每個方面;另一方面,對西方讀者而言,他是日本管理風格及技巧的最主要的解讀者之一。野中不僅加深了西方人對日本企業創新動力來源的理解,還詳細解釋了那些新技術、新工藝、新概念等是從何源源不斷而來。摩根·威策爾說:「他一直力求將東西方的管理者拉近,並且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思想食糧』,讓他們通過比較彼此的管理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知識創造理論方面,無論從研究的長度或深度上,野中是最主要的貢獻者之一。作為以撰著通俗讀物見長的威策爾,對野中的評價恰如其分。這一評價說白了,就是野中所選定的研究領域極為重要,對日本企業的實務性說明十分有用,在溝通東西方管理觀念上相當出色。
野中在研究知識創造問題上,採取了建構主義的方式。有人認為,他構建了一個新的範式——「知識創造範式」(Knowledge creation paradigm)。對此,我們認為,野中的理論是否達到了「範式」的地位,尚有待於時間的檢驗。所謂「範式」,是科學哲學家庫恩提出的概念。是否成為範式,要得到科學共同體的公認,這需要長時段的積淀。但毫無疑問,野中建立了在知識管理方面具有實用價值的一個體系。他運用東方的特別是日本的模糊思維方式,將主觀與客觀、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直接經驗與邏輯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一個超越主客對立的、主客一體的知識擴展和運用的運作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組織共享隱性知識,每個人又不斷創造新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實現了螺旋轉化。
從另一角度講,知識管理必然要重視人的能動作用,更進一步就是強調人的主體地位。野中提出的知識創造理論,必然會走向「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他一再強調人在科學中的主導作用,強調人與世界的和諧。凡是研究知識管理的學者,基本上都要突出「人是資源」。野中指出,人並不是成本要素,而是生產知識、增加附加值的主體。人類的創造力能夠連續不斷地、反復地進行生產創新。對於生存在知識社會的企業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市場的競爭,還包括對知識的管理。野中提出的知識創造理論,向人們強調:人是最重要的資產,知識是企業的戰略性資產。所以,野中的理論,對「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形成了知識管理角度的新解讀。
無論如何,在知識管理領域,野中具有代表性。學界有人稱其為「知識創造理論之父」。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值得對他進行研究。也許,通過野中郁次郎,我們不但可以看出他的學術貢獻,還能夠進一步觀察到大和民族的思想特色,看到在全球化格局下的日美交融和東西交融。
⑸ 野中郁次郎的知識管理的拓荒者
野中郁次郎是知識管理領域被引述最多的學者,被譽為「知識管理理論之父」、「知識管理的拓荒者」。他是繼大前研一後又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日本管理學者。野中的理論雖然和大前一樣,建構在日本成功經驗基礎上,但他強調,日本企業的成功並非只局限在優良的生產技術、終身僱用制度、或者重視年資等這些大家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試圖說明,日本企業的過人之處,其實在於其組織的知識管理能力。 知識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據美國生產力與質量研究中心的定義,知識管理是指為提高企業 競爭力而對知識的識別、獲取和充分發揮作用的過程。
30多年來,野中跟蹤觀察日本製造企業由弱到強的變化規律,發現一個重要的共同特徵,即一個組織之所以比其他組織更優秀或更具競爭力,是因為它能夠「有組織地」充分調動蘊藏在成員內心深處的個人知識。這也就是著名的西蒙「信息處理」範式。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知識創新公司》一書的出版為野中贏得了國際聲譽,大前研一稱該書為「日本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管理學著作」。書中,野中深入研究了日本企業的知識創新經驗,系統地提出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模式。隱性知識指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源自個人的體驗,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顯性知識指可以用語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陳述、數學方程、技術說明書和手冊等。野中認為,企業需要更加重視由隱性知識所引發的知識創造,以形成創新的原動力。這個模式已經成為知識管理研究的經典基礎理論。
野中認為,企業的形式由商業策略的需要決定。接下來,影響策略的是革新與創造可持續優勢的能力,影響革新的是創造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創造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又直接受企業組織形式的影響。由此看來,成功的管理需要理解和控制這些流程和動力的能力。
他認為,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以索尼、松下、本田、佳能、日本電氣和富士復印機等日本公司為例開展的研究表明:企業必須不斷創新,知識是創新之源。他的觀點已成為知識管理學的思想核心。
野中強調,知識和創新並不是研發、策劃或銷售部門等「一小部分特定人員的責任」,而是企業每個人的責任。創新必須要有強烈的個人信念和責任感。他認為「創新既是觀念也是目標」。知識的更新與改革的推廣才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務。
野中郁次郎早年曾在美國求學,就讀於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哈斯商學院,並分別於1968年和1972年在該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企業管理博士學位。自1981年以後,他一直在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客座教授。
⑹ 如何理解「知識」這個詞語
知識(知識)
拼音:
zhī shí,ㄓ ㄕˊ
知識:經驗的固化
①人類的認識成果。來自社會實踐。其初級形態是經驗知識,高級形態是系統科學理論。按其獲得方式可區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按其內容可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哲學知識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知識的總體在社會實踐的世代延續中不斷積累和發展。
②有關學術文化的:知識界|知識分子。
③相識;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
[編輯本段]翻譯:
(1) [knowledge]∶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
(2) [friend]∶認識的人;朋友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
(3) [intellectual]∶指有關文化學術的
知識界
(4) [know]∶知道;懂得
知識事體
[編輯本段]解釋:
(1).相識的人;朋友。
《墨子·號令》:「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為召,勿令入里巷中。」
岑仲勉 註:「知識,友人也。」《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 會稽 盛孝章 尚存。」
唐 白居易 《感逝寄遠》詩:「昨日聞甲死,今朝聞乙死。知識三分中,二分化為鬼。」
明 羅貫中 《風雲會》楔子:「近奉聖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識,當為國引進咱。」
(2).結識;交遊。
《南史·虞悰傳》:「 悰 性敦實,與人知識,必相存訪,親疏皆有終始,世以此稱之。」
《水滸傳》第七九回:「原來這 聞煥章 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俱備酒食迎接。」
(3).了解;辨識。
漢 劉向 《列女傳·齊管妾婧》:「人已語君矣,君不知識邪?」
《魏書·閹官傳·賈粲》:「 世宗 末,漸被知識,得充內侍。」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汪鳳》:「每面各有朱記七窠,文若謬篆,而又屈曲勾連,不可知識。」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見他知識事體,凡院中大小事務,悉憑他主張。」
魯迅 《三閑集·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在文學界也一樣,我們知道得太不多,而幫助我們知識的材料也太少。」
(4).指辨識事物的能力。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讀孟子》:「孩提之童,則知識生,混沌鑿矣。」
(5).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成果或結晶。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
毛澤東 《整頓黨的作風》:「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朱自清 《論老實話》:「大家在知識上要求真實,他們要知道事實,尋求真理。」
巴金 《<巴金選集>後記》:「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不少的生活知識。」
(6)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
[編輯本段]教育心理學上的「知識」
——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知識。
知識的分類
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徵、概念、命題。
符號表徵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徵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例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徵。
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復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陳述,是最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幹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里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可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
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例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等。
與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是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及表徵形式等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的。例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種經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經驗,它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客體而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及其聯系認識;另一類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自主體的動作,是個體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恆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認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來表述的。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這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說的,屬於一種現象描述。
我們認為,在理解知識的含義時,有必要把作為人類社會共同財富的知識與作為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區分開來。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頭腦中的知識並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個體的一種主觀表徵,即人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既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題、圖式,它們分別標志著個體對客觀事物反應的不同廣度和深度,這是通過個體的認知活動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個體的知識以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網路結構(認知結構)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之中。哲學主要對人類社會共同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心理學則主要對個體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
[編輯本段]有關知識的名言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高爾基: 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諾思科特: 博學的人是知識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識之光,心靈就會被黑暗籠罩。
弗萊克斯: 大學是這樣一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於對知識的追,力爭解決難題,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人們的成就,並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爾德: 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
宋,朱熹: 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英·拉爾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種不平常的常識。
切斯特菲爾德: 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
塞·約翰遜: 對知識的渴求是人類的自然意向,任何頭腦健全的人都會為獲取知識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 復雜的勞動包含著需要耗費或多或少的辛勞、時間和金錢去獲得的技巧和知識的運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擔創造知識的任務,他的任務是有效地運用知識。
鄧小平: 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
科爾莫戈羅夫: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真正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豐富這個令人類都能受益的知識寶庫。
赫·斯賓塞: 科學是系統化了的知識。
約瑟夫·魯: 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奧·霍姆斯: 科學是「無知」的局部解剖學。
叔本華: 沒有深厚經驗襯托的廣博思想和知識,就像是一本每頁僅有兩行正文卻有四十行注釋的教科書。
論衡: 人有知識,則有力矣。
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愛因斯坦: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愛因斯坦: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明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
知識經濟
人類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野中郁次郎(Nonaka)認為知識是一種被確認的信念,通過知識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約束來創造、組織和傳遞,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傳遞著一套文化系統。知識是從不相關或相關的信息中變化、重構、創造而得到的,其內涵比數據、信息要更廣、更深、更豐富。此觀點強調知識與背景,以及知識與信息的關系。他在《創造知識的企業》區分兩種知識形式: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根據這樣的劃分,前兩類知識是顯性知識,企業可以通過閱讀材料或教材,參加會議和查詢資料庫獲得,對這一類知識可以實現信息化;而後兩類知識屬於隱性知識,則是更加含蓄的知識,難以量化和信息化,難以通過正式的信息渠道轉讓。它的特點是
(a) 它是一種程序性知識、與行動密切相關;
(b) 在日常生活中,隱性知識具有有用性,是人們達到價值目標的工具。目標的價值越高,這種知識支持獲得目標越直接,這種知識就越有用;
(c) 隱性知識的獲得不能從他人那裡獲得直接的幫助,它通常靠自己去獲得,是不能言傳的知識。隱性知識顯性化就是知識分享的過程。
隱性知識一般具有如下特徵(王秀紅 韓光平,2004):
(1) 隱性知識具有運用上的壟斷性,這種壟斷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除非通過學習,否則隸屬於某一主體的隱性知識難以轉移給其它主體;二是隱性知識主體不會主動轉移自己的隱性知識,特別是可以為自己帶來收益的隱性知識,因為這些隱性知識是自己經驗、對事情的感悟和深層次的理解等方面長期的積累,投人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對知識的壟斷是投人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
(2) 隱性知識具有對其載體上的依附性,隱性知識不同於其它的資產,它依附於一定的載體,只能在一定的載體上才能發揮效益,而且,相同的隱性知識在不同的載體上發揮的效益是不同的。
(3) 隱性知識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難性。隱性知識主體對於自身隱性知識的實際收益很難把握,只能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行主觀上的估計。組織在挖掘隱性知識時也很難度量這些隱性知識給組織帶來的收益。
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廣孝(1991)還並提出了「知識創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
數據、信息、知識的區別和聯系(Michael Earl)
數據 信息 知識
內容 事件 趨勢 專業知識
形式 交流 模式 學習
信息 任務 描述 操作 編碼
獲取方式 觀察 判斷 體驗
組織意圖 自動化 決策 行動
世界經合組織(OECD) 在1996年的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將知識分為四大類
(a) 知道是什麼的知識( Know - what) ,主要是敘述事實方面的知識;
(b) 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c) 知道怎麼做的知識(Know - how) ,主要是指對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d) 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 - who) ,涉及誰知道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
Davenport & Prusak整合了知識的形態、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儲主體等元素,從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識的定義:
(1)知識的形態:知識是一個流動、動態的混合體,隨著刺激和學習隨時改變、更新;
(2)組成元素:包括經驗、價值觀、情景信息和專業洞察力;
(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個參考結構來評估和整合新刺激所產生的信息與經驗,形成新的結構並可以指導決策和行為;
(4)存儲主體: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產生並被利用,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僅存在於文件與知識庫中,更存在於例行的工作、流程、實踐與文化中。
[編輯本段]知識管理中的知識
先來看一張知識的階層圖:
知識階層遞進圖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知識的五種演進層次,可以雙向演進。從噪音中分揀出來數據,轉化為信息,升級為知識,升華為智慧。這樣一個過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類過程,讓信息從龐大無序到分類有序,各取所需。這就是一個知識管理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信息價值升華的過程。
反過來,隨著信息生產手段的極大豐富,當信息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我們發現噪音出現了,信息生產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衰退的過程,從智慧-傳播為知識,從知識普及為信息,從信息變為記錄的數據,到數據這里已經失去了應用價值,只有記錄價值了,從數據衰退到噪音,就已經是純粹無效的東西了。
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詳細流程:
分析完這個知識的演進流程,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知識的定義需要幾個關鍵點:
拿來就用,需要具備立馬可以指導實踐、行動的作用。用的是否高妙、正確,這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用的人。
表達表現,必須是可以表達、表現出來,具備傳承性。表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必須能夠讓接收者理解,表達的過程也會產生一定的信息損耗。
於是,我們可以做出如下結論,知識就是一切人類總結歸納,並認為正確真實,可以指導解決實踐問題的觀點、經驗、程序等信息。
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它具備了更多的附加特徵,也就是說,某一種信息如果越多增加這種特徵的烙印,就越接近知識。序號 知識特徵 說明
1 隱性特徵 知識具備較強的隱蔽性,需要進行歸納、總結、提煉。
2 行動導向特徵 知識能夠直接推動人的決策和行為,加速行動過程。
3 動態特徵 知識不斷更行和修正。
4 主觀特徵 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都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意願。
5 可復制/轉移 知識可以被復制和轉移,可重復利用。
6 延展生長特徵 知識在應用、交流的過程中,被不斷豐富和拓展。
7 資本特徵 知識就是金錢。
8 倍增特徵 知識經過傳播不會減少,而會產生倍增效應。一個蘋果兩人分享,一人只有半個,一個知識兩人分享,就至少有兩條。
9 熟練特徵 知識運用越熟練,有效性越高。
10 情境特徵 知識必須在規定的情景下起作用,人類選擇知識一般都會進行情境對比。
11 心智接受特徵 知識必須經過人的心智內化,真正理解,才能被准確運用。
12 結果導向特徵 知識不但加速過程,也導向一個可預期的結果。
13 權力特徵 掌握知識的人,即便不在職務高位,也擁有一定的隱性權力。
14 生命特徵 知識是有產生和實效的過程,有生命長短,不是永久有效的。
⑺ 學校可以教會我哪些知識
學校教會你的就是知識;
什麼是知識?
把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
知識:經驗的固化
①人類的認識成果。來自社會實踐。其初級形態是經驗知識,高級形態是系統科學理論。按其獲得方式可區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按其內容可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哲學知識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知識的總體在社會實踐的世代延續中不斷積累和發展。
②有關學術文化的:知識界|知識分子。
③相識;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
]
[知識就是概念之間的連結。它是概念的內容的一個方面。概念的內容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與直觀之間的連結。我們構造概念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把握直觀。因此,概念與概念之間必需彼此連結形成知識。有了知識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觀]。
漢語詞義
1.「知識」的「知」,字從矢從口,矢亦聲。「矢」指「射箭」,「口」指「說話」。「矢」與「口」聯合起來表示「說話像射箭,說對話像箭中靶心」。本義:說的很准(一語中的)。 「不知」或「未知」就是指話沒有說准,就好像射箭沒有擊中靶心。箭有沒有射准,可以由報靶員證實;話有沒有說准,可以由公眾檢驗。舉例:十八世紀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聲稱他知道了哈雷彗星的行為規律,並預報說這顆彗星將於1759年重新出現。後來,在1759年1月21日,人們果然又一次看到了這顆彗星。哈雷說的很准,這就是「知」。
2. 「知識」的「識」,繁體寫作「識」字從言從戠,戠亦聲。「戠」字從音從戈,《說文》稱此字的字義已因師承中斷而闕如。但其實我們現在還是可以了解其本義的。「戠」字從音從戈,本指古代軍隊的方陣操練。「音」指教官的口令聲(也包括弧令軍陣進退的鼓聲、金聲,軍人的喊殺聲),「戈」指參加操演的軍人及其武器。隨著教官的一連串指令聲,軍陣會出現整體前進或後退、整體左移或右移、橫排隊列依次前進、一起向左揮戈、一起向右揮戈……等等整齊劃一的團體動作,在檢閱台上往下看軍陣操練,就好像我們在體育場看台上觀看團體操表演,會看到參演人員整齊劃一的動作所形成的各種圖形。 因此,「戠」字本義就是「規則圖形及其變換」。凡從「戠」之字皆有此義。例如,「織」就是在布匹的製造過程中加入圖案,使其成為花布。又如,「幟」就是在旗布的製造過程中加入本國的圖案,作為本國的標志,如中國國旗有五星圖案,美國國旗有星條圖案,英國國旗有米字形圖案,等等。再如,「職」就是團體操參演人員,他的任務就是用耳朵接受指令,然後作出要求的動作。每個參演人員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團體操變換出各種圖形。綜上所述,我們在此給出「識(識)」的本義、引申義。本義:用語言描述圖案的形狀和細節。 引申義:區別、辨別。舉例:「識字」就是「根據字的形狀、結構、筆畫認字」。
3.「知識」一詞的漢語本來詞義:指學術,文化或學問。
編輯本段
二 語系與沿革
相識的人;朋友
《墨子·號令》:「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為召,勿令入里巷中。」 岑仲勉 註:「知識,友人也。」《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 會稽 盛孝章 尚存。」 唐 白居易 《感逝寄遠》詩:「昨日聞甲死,今朝聞乙死。知識三分中,二分化為鬼。」 明 羅貫中 《風雲會》楔子:「近奉聖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識,當為國引進咱。」
結識;交遊。
《南史·虞悰傳》:「 悰 性敦實,與人知識,必相存訪,親疏皆有終始,世以此稱之。」《水滸傳》第七九回:「原來這 聞煥章 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俱備酒食迎接。」
了解;辨識。
漢 劉向 《列女傳·齊管妾婧》:「人已語君矣,君不知識邪?」《魏書·閹官傳·賈粲》:「 世宗 末,漸被知識,得充內侍。」 唐 薛用弱 《集異記·汪鳳》:「每面各有朱記七窠,文若謬篆,而又屈曲勾連,不可知識。」《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見他知識事體,凡院中大小事務,悉憑他主張。」 魯迅 《三閑集·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在文學界也一樣,我們知道得太不多,而幫助我們知識的材料也太少。」
指辨識事物的能力。
明 焦竑 《焦氏筆乘·讀孟子》:「孩提之童,則知識生,混沌鑿矣。」
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成果或結晶
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
毛澤東 《整頓黨的作風》:「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朱自清 《論老實話》:「大家在知識上要求真實,他們要知道事實,尋求真理。」 巴金 《<巴金選集>後記》:「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不少的生活知識。」 (6)識別萬物實體與性質的是與不是,定義為知識。
編輯本段
三 英語翻譯
(1) [knowledge]∶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
(2) [friend]∶認識的人;朋友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
(3) [intellectual]∶指有關文化學術的
知識界
(4) [know]∶知道;懂得
知識事體
編輯本段
四 經典諺語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高爾基: 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諾思科特: 博學的人是知識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識之光,心靈就會被黑暗籠罩。
弗萊克斯: 大學是這樣一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於對知識的追求,力爭解決難題,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人們的成就,並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爾德: 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
宋,朱熹: 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英·拉爾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種不平常的常識。
切斯特菲爾德: 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
塞·約翰遜: 對知識的渴求是人類的自然意向,任何頭腦健全的人都會為獲取知識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 復雜的勞動包含著需要耗費或多或少的辛勞、時間和金錢去獲得的技巧和知識的運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擔創造知識的任務,他的任務是有效地運用知識。
鄧小平: 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
科爾莫戈羅夫: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真正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豐富這個令人類都能受益的知識寶庫。
赫·斯賓塞: 科學是系統化了的知識。
約瑟夫·魯: 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奧·霍姆斯: 科學是「無知」的局部解剖學。
叔本華: 沒有深厚經驗襯托的廣博思想和知識,就像是一本每頁僅有兩行正文卻有四十行注釋的教科書。
論衡: 人有知識,則有力矣。
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愛因斯坦: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愛因斯坦: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明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
聖經箴言書第一章: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編輯本段
五 深入研究
1 教育心理學上的「知識」
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知識。知識的分類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1.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徵、概念、命題。符號表徵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徵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例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徵。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陳述,是最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幹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里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關系。2.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可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例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等。與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是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及表徵形式等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的。例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種經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經驗,它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客體而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及其聯系認識;另一類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自主體的動作,是個體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恆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認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來表述的。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這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說的,屬於一種現象描述。我們認為,在理解知識的含義時,有必要把作為人類社會共同財富的知識與作為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區分開來。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頭腦中的知識並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個體的一種主觀表徵,即人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既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題、圖式,它們分別標志著個體對客觀事物反應的不同廣度和深度,這是通過個體的認知活動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個體的知識以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網路結構(認知結構)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之中。哲學主要對人類社會共同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心理學則主要對個體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
知識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知識可以表述為:陳述性知識、記憶性知識、直接表述的知識。
2 知識管理中的知識
先來看一張知識的階層圖:
知識階層遞進圖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知識的五種演進層次,可以雙向演進。從噪音中分揀出來數據,轉化為信息,升級為知識,升華為智慧。這樣一個過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類過程,讓信息從龐大無序到分類有序,各取所需。這就是一個知識管理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信息價值升華的過程。
反過來,隨著信息生產手段的極大豐富,當信息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我們發現噪音出現了,信息生產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衰退的過程,從智慧-傳播為知識,從知識普及為信息,從信息變為記錄的數據,到數據這里已經失去了應用價值,只有記錄價值了,從數據衰退到噪音,就已經是純粹無效的東西了。
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以下詳細流程:
分析完這個知識的演進流程,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知識的定義需要幾個關鍵點:
拿來就用,需要具備立馬可以指導實踐、行動的作用。用的是否高妙、正確,這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用的人。
表達表現,必須是可以表達、表現出來,具備傳承性。表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必須能夠讓接收者理解,表達的過程也會產生一定的信息損耗。
於是,我們可以做出如下結論,知識就是一切人類總結歸納,並認為正確真實,可以指導解決實踐問題的觀點、經驗、程序等信息。
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它具備了更多的附加特徵,也就是說,某一種信息如果越多增加這種特徵的烙印,就越接近知識。
知識樹
序號 知識特徵 說明
1 隱性特徵 知識具備較強的隱蔽性,需要進行歸納、總結、提煉。
2 行動導向特徵 知識能夠直接推動人的決策和行為,加速行動過程。
3 動態特徵 知識不斷更新和修正。
4 主觀特徵 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都會加入自己的主觀意願。
5 可復制/轉移 知識可以被復制和轉移,可重復利用。
6 延展生長特徵 知識在應用、交流的過程中,被不斷豐富和拓展。
7 資本特徵 知識就是金錢。
8 倍增特徵 知識經過傳播不會減少,而會產生倍增效應。一個蘋果兩人分享,一人只有半個,一個知識兩人分享,就至少有兩條。
9 熟練特徵 知識運用越熟練,有效性越高。
10 情境特徵 知識必須在規定的情景下起作用,人類選擇知識一般都會進行情境對比。
11 心智接受特徵 知識必須經過人的心智內化,真正理解,才能被准確運用。
12 結果導向特徵 知識不但加速過程,也導向一個可預期的結果。
13 權力特徵 掌握知識的人,即便不在職務高位,也擁有一定的隱性權力。
14 生命特徵 知識是有產生和實效的過程,有生命長短,不是永久有效的。
3 知識經濟
人類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野中郁次郎(Nonaka)認為知識是一種被確認的信念,通過知識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約束來創造、組織和傳遞,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傳遞著一套文化系統。知識是從不相關或相關的信息中變化、重構、創造而得到的,其內涵比數據、信息要更廣、更深、更豐富。此觀點強調知識與背景,以及知識與信息的關系。他在《創造知識的企業》區分兩種知識形式: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根據這樣的劃分,前兩類知識是顯性知識,企業可以通過閱讀材料或教材,參加會議和查詢資料庫獲得,對這一類知識可以實現信息化;而後兩類知識屬於隱性知識,則是更加含蓄的知識,難以量化和信息化,難以通過正式的信息渠道轉讓。它的特點是
(a) 它是一種程序性知識、與行動密切相關;
(b) 在日常生活中,隱性知識具有有用性,是人們達到價值目標的工具。目標的價值越高,這種知識支持獲得目標越直接,這種知識就越有用;
(c) 隱性知識的獲得不能從他人那裡獲得直接的幫助,它通常靠自己去獲得,是不能言傳的知識。隱性知識顯性化就是知識分享的過程。
隱性知識一般具有如下特徵(王秀紅 韓光平,2004):
(1) 隱性知識具有運用上的壟斷性,這種壟斷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除非通過學習,否則隸屬於某一主體的隱性知識難以轉移給其它主體;二是隱性知識主體不會主動轉移自己的隱性知識,特別是可以為自己帶來收益的隱性知識,因為這些隱性知識是自己經驗、對事情的感悟和深層次的理解等方面長期的積累,投人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對知識的壟斷是投人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
(2) 隱性知識具有對其載體上的依附性,隱性知識不同於其它的資產,它依附於一定的載體,只能在一定的載體上才能發揮效益,而且,相同的隱性知識在不同的載體上發揮的效益是不同的。
(3) 隱性知識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難性。隱性知識主體對於自身隱性知識的實際收益很難把握,只能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行主觀上的估計。組織在挖掘隱性知識時也很難度量這些隱性知識給組織帶來的收益。
4 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廣孝(1991)還並提出了「知識創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
數據、信息、知識的區別和聯系(Michael Earl)
數據 信息 知識
內容 事件 趨勢 專業知識
形式 交流 模式 學習
信息 任務 描述 操作 編碼
獲取方式 觀察 判斷 體驗
組織意圖 自動化 決策 行動
5 OECD分類
世界經合組織(OECD) 在1996年的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將知識分為四大類
(a) 知道是什麼的知識( Know - what) ,主要是敘述事實方面的知識;
(b) 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c) 知道怎麼做的知識(Know - how) ,主要是指對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d) 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 - who) ,涉及誰知道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
Davenport & Prusak整合了知識的形態、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儲主體等元素,從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識的定義:
(1)知識的形態:知識是一個流動、動態的混合體,隨著刺激和學習隨時改變、更新;
(2)組成元素:包括經驗、價值觀、情景信息和專業洞察力;
(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個參考結構來評估和整合新刺激所產生的信息與經驗,形成新的結構並可以指導決策和行為;
(4)存儲主體: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產生並被利用,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僅存在於文件與知識庫中,更存在於例行的工作、流程、實踐與文化中。
⑻ 野中郁次郎的崛起中的亞洲大師
過去許多全球知名管理大師都出身美國或歐洲,主要因為歐美較早接受工業革命洗禮,有更多成功的企業經驗可供觀察實證。日本卻是其中少數的例外。
80年代日本產品挾著卓越的製造管理技術席捲全球,也造就第一位亞洲管理大師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以日本的成功經驗與卓越的英語能力,大前成為少數能登上全球舞台的亞洲大師。在大前之後最讓西方管理業界注目的後起之秀,就是野中郁次郎了。野中的理論雖然和大前一樣建構在日本的成功經驗上,但他強調,日本企業的成功並非只在優良的生產技術、和顧客、供貨商與政府部門間良好關系、終身僱用制度、或者重視年資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試圖說明,日本企業的過人之處,其實在於其組織的知識創造能力。
他在1995年與同事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出版的《創新求勝》(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書,從柏拉圖(Crater Plato)、笛卡爾(Rene Descartes)、博藍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識哲學談起,融入日本企業的實務經驗,建構一套系統性的知識管理理論,序言中說:「在這本書里,我們把知識當成解釋公司行為的基本單位。」後來經過發展成為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國立一橋大學教授。
⑼ 組織學習的環節
無論是單環學習還是雙環學習,組織學習都要從信息和知識的搜集、吸收開始,經過傳播、擴散到整合、共享,再通過應用、創新到儲存、共用這樣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這個過程是將從各個方面獲得的知識進行篩選、整合,應用到工作中。開拓思路、更新觀念、創新知識。將學習的成果轉換為工作的成果,進而實現創新。
在這個環節中,還隱含著一個組織學習非常重要而又無法的問題,或者說假設:知識的整合、增值是如何實現的?學習與組織學習的內在過程和效果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日本學者竹內宏高和野中郁次郎有著較為深入地研究。他們認為,組織可以通過暗默知識與形式知識(也有文獻稱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轉換來創造和利用知識。這種知識的轉換有四種模式:⑴共同化(socialization):從暗默知識到暗默知識;⑵表出化(externalization):從暗默知識到形式知識;⑶聯結化(combination):從形式知識到形式知識;⑷內在化(internalization):從形式知識到暗默知識。這是知識創造過程的核心所在,它描述暗默知識和形式知識如何在「質」與「量」上面得以放大、以及由個人到組織內部,直至在組織間進行擴展。竹內和野中得出結論:知識創造始於共同化。從共同化開啟知識轉換的四種模式,形成一個螺旋。學習型組織就是要在組織的層面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促進知識創造的螺旋更快、更好地上升。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還涉及學習型組織建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的關系。這個問題十分復雜,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逐步探討。 考察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對工作績效的改善情況,獎勵和認可努力學習或通過學習改進知識、技能、行為的員工和團隊。
總之,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核心是實現組織學習,是通過組織學習實現組織知識的創新,這種知識即包括組織的外在,如結構、制度等,更包括組織的文化、組織成員的態度與技能等,也包括組織與組織、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關系等非物質、軟性的資源,而且後者更為重要。因此,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在組織學習方面取得實效,才能真正走向深入。關於這一點,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工作,真正推動中國的學習型組織建設走向深入。
⑽ 如何理解「信息是傳遞中的知識差」這個定義
知識的定義
知識到底是什麼,目前仍然有爭議。我國對知識的定義一般是從哲學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中「知識」條目是這樣表述的:「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相互統一的產物。它來源於外部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徵與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表徵,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映活動而產生的。
上述定義為我們討論知識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基礎。但宏觀的哲學反映論的認識還需要從個體認知角度進行具體化,這樣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導學校的具體教學。
知識的分類
按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1.陳述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三種不同水平:符號表徵、概念、命題。
符號表徵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所謂符號表徵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例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都是符號表徵。
概念是對一類事物本質特徵的反映,是較為復雜的陳述性知識。
命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陳述,是最復雜的陳述性知識。命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概括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另一類命題表示若幹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這類命題叫概括,如「圓的直徑是它的半徑的兩倍」,這里的倍數關系是普遍的關系。
2.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可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
策略性知識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程序性知識。它是關於認識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識。例如,「如何有效記憶?」「如何明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向?」等等。
與哲學不同,認知心理學是從知識的來源、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及表徵形式等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的。例如,皮亞傑認為,經驗(即知識)來源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種經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經驗,它來自外部世界,是個體作用於客體而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及其聯系認識;另一類是邏輯——數學經驗,它來自主體的動作,是個體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如兒童通過擺弄物體,獲得關於數量守恆的經驗,學生通過數學推理獲得關於數學原理的認識。皮亞傑對知識的定義是從個體知識的產生過程來表述的。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認為知識是「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方法和過程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這是從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的角度說的,屬於一種現象描述。
我們認為,在理解知識的含義時,有必要把作為人類社會共同財富的知識與作為個體頭腦中的知識區分開來。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頭腦中的知識並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個體的一種主觀表徵,即人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既包括感覺、知覺、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題、圖式,它們分別標志著個體對客觀事物反應的不同廣度和深度,這是通過個體的認知活動而形成的。一般來說,個體的知識以從具體到抽象的層次網路結構(認知結構)的形式存儲於大腦之中。哲學主要對人類社會共同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心理學則主要對個體知識的性質進行研究。
有關知識的名言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高爾基: 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諾思科特: 博學的人是知識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識之光,心靈就會被黑暗籠罩。
弗萊克斯: 大學是這樣一種機構:它自覺地獻身於對知識的追,力爭解決難題,用挑剔的眼光去評價人們的成就,並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切斯特菲爾德: 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
宋,朱熹: 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英·拉爾夫:智者的智慧是一種不平常的常識。
切斯特菲爾德: 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
塞·約翰遜: 對知識的渴求是人類的自然意向,任何頭腦健全的人都會為獲取知識而不惜一切。
恩格斯: 復雜的勞動包含著需要耗費或多或少的辛勞、時間和金錢去獲得的技巧和知識的運用。
卡斯特: 管理者不承擔創造知識的任務,他的任務是有效地運用知識。
·里格斯: 經理人員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質、知識和經驗方面的功能。這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特殊的管理方式。
鄧小平: 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
科爾莫戈羅夫: 科學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而真正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豐富這個令人類都能受益的知識寶庫。
赫·斯賓塞: 科學是系統化了的知識。
約瑟夫·魯: 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奧·霍姆斯: 科學是「無知」的局部解剖學。
叔本華: 沒有深厚經驗襯托的廣博思想和知識,就像是一本每頁僅有兩行正文卻有四十行注釋的教科書。
論衡: 人有知識,則有力矣。
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愛因斯坦: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愛因斯坦: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明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
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 Based Economy)
人類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意義: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託,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
野中郁次郎(Nonaka)認為知識是一種被確認的信念,通過知識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約束來創造、組織和傳遞,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傳遞著一套文化系統。知識是從不相關或相關的信息中變化、重構、創造而得到的,其內涵比數據、信息要更廣、更深、更豐富。此觀點強調知識與背景,以及知識與信息的關系。他在《創造知識的企業》區分兩種知識形式: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根據這樣的劃分,前兩類知識是顯性知識,企業可以通過閱讀材料或教材,參加會議和查詢資料庫獲得,對這一類知識可以實現信息化;而後兩類知識屬於隱性知識,則是更加含蓄的知識,難以量化和信息化,難以通過正式的信息渠道轉讓。它的特點是
(a) 它是一種程序性知識、與行動密切相關;
(b) 在日常生活中,隱性知識具有有用性,是人們達到價值目標的工具。目標的價值越高,這種知識支持獲得目標越直接,這種知識就越有用;
(c) 隱性知識的獲得不能從他人那裡獲得直接的幫助,它通常靠自己去獲得,是不能言傳的知識。隱性知識顯性化就是知識分享的過程。
隱性知識一般具有如下特徵(王秀紅 韓光平,2004):
(1) 隱性知識具有運用上的壟斷性,這種壟斷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除非通過學習,否則隸屬於某一主體的隱性知識難以轉移給其它主體;二是隱性知識主體不會主動轉移自己的隱性知識,特別是可以為自己帶來收益的隱性知識,因為這些隱性知識是自己經驗、對事情的感悟和深層次的理解等方面長期的積累,投人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對知識的壟斷是投人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
(2) 隱性知識具有對其載體上的依附性,隱性知識不同於其它的資產,它依附於一定的載體,只能在一定的載體上才能發揮效益,而且,相同的隱性知識在不同的載體上發揮的效益是不同的。
(3) 隱性知識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難性。隱性知識主體對於自身隱性知識的實際收益很難把握,只能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行主觀上的估計。組織在挖掘隱性知識時也很難度量這些隱性知識給組織帶來的收益。
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廣孝(1991)還並提出了「知識創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
數據、信息、知識的區別和聯系(Michael Earl)
數據 信息 知識
內容 事件 趨勢 專業知識
形式 交流 模式 學習
信息 任務 描述 操作 編碼
獲取方式 觀察 判斷 體驗
組織意圖 自動化 決策 行動
世界經合組織(OECD) 在1996年的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將知識分為四大類[ ]:
(a) 知道是什麼的知識( Know - what) ,主要是敘述事實方面的知識;
(b) 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c) 知道怎麼做的知識(Know - how) ,主要是指對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d) 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 - who) ,涉及誰知道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識。
Davenport & Prusak整合了知識的形態、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儲主體等元素,從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識的定義:
(1)知識的形態:知識是一個流動、動態的混合體,隨著刺激和學習隨時改變、更新;
(2)組成元素:包括經驗、價值觀、情景信息和專業洞察力;
(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個參考結構來評估和整合新刺激所產生的信息與經驗,形成新的結構並可以指導決策和行為;
(4)存儲主體: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產生並被利用,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僅存在於文件與知識庫中,更存在於例行的工作、流程、實踐與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