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耕是誰發明的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制度轉變。近代考古發現,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鐵器出現。
漢代時期的甘肅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較為普遍。開始是單轅犁(駕二牛),後來又有雙轅犁(駕一牛)。東漢時,耬播技術傳入河西,使河西成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關市境內發現的魏晉時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塊(幅)《牛耕》畫像磚,佐證了當時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種後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這就是牛拉的「耙」,又稱「耮」。「耙」一面有齒,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壓種子,使田地平整。至今,當地農村仍在使用。
《牛耕》磚畫出土於嘉峪關5號壁畫墓,圖上繪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細長,角下彎上直,牛鼻有環,但無韁,說明牛馴養得已很溫順,二牛所挽之犁,犁頭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為一青年男子,衣長襦,束腰,領、袖口緣邊,發髻插有發簪,右手扶犁,左手揚鞭。畫面顯示出畫匠對農耕生活體驗很深,就連扶犁者頭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整個畫面生動活潑,瀟灑自如,人、牛、犁都處在動態當中。真實地反映了魏晉畫風以及當時畫壇流行的寫實精神。由於畫匠要反映勞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長襦,光著小腿部分。從細微處體現了畫匠巧妙的構思。看似平常,實則精妙。《牛耕》磚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老的繪畫技藝,它不僅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世界繪畫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這幅1600年前的中國《牛耕》繪畫,今天看來仍是那麼清新喜人,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繪畫藝術。此畫為國家一級文物。
牛耕技術是在西漢出現的,它的出現標志著當時的生產力的進步,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續過程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改進,但是改變並不大。應該說牛耕技術在歷史上是起過重要作用的,對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尤為深刻。
小的時候,家鄉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比較少,耕牛依然是農戶的重要勞動力,牛耕還是非常普遍的,我覺得我這一年齡階段的對牛耕還有所認識,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一句俗話。表明了農活技術含量的低下和簡單。作為牛耕技術,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有一定難度。
通常的牛耕是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鞭、扯韁繩進行耕作。這一技術,我在12歲的時候已經初步掌握,後來到學校讀書,便「荒廢」了。呵呵,即使不荒廢,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場了!
牛是有力氣的,但是速度比較慢,在沒有農業機械的時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選擇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動力」。還記得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飼養員趙大叔》,對牛馬有深厚的感情;還記得「俯首甘為孺子牛」……。
如今作為農耕時代的標志,牛耕技術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耕牛也已經被諸多的農業機械取而代之,不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農田裡已經見不到耕牛的身影!
⑵ 牛耕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⑶ 愛迪生的發明
有一次,他媽媽的一種病,於是,愛迪生找來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是闌尾炎,要做手術,必須要亮,那時,他家裡離醫院很遠,而且,也快天黑了愛迪生動了動腦筋,把櫃子放在床前,把一面大鏡子,放在櫃子上,於是,鏡子反射出光,救活了他媽媽,醫生感動地說:"你救活了你的媽媽,你媽媽又一次的生命是你給的!於是,愛迪生發明出了電燈!
⑷ 農活(日記)冬天
古有陶淵明「戴月荷鋤歸」的雅緻,今有農家田園摘甜梨的閑情。時代給農耕賦予了特別的韻味,似悠似閑,卻少了些忙碌。
插秧
清明時節,斜風細雨,太陽剛剛露出自己紅撲撲的臉蛋,照得田裡的水泛起微光的時候一群人便下至天田中忙活起來了。那誤被水泵請至田中的小魚小蝦不知藏到了那裡。大腹便便的螞蟥一家也不見了蹤影。帶補丁的高筒雨靴深深陷入泥土中,飛濺而起的爛泥污染了高高捲起的灰色長褲,露在風中粗壯的小腿沾滿了水漬。抓起秧苗,貓著腰,用力將秧苗插進水中,再用手使勁地向下摁幾下,引得那秧苗站立的地方泛起一片污濁。偶爾引起水中居民的不滿,河蝦揮舞著大剪刀出來示威了。
這插秧苗的技術,我真的挺佩服。想自己平時走路,稍不注意就親吻了大樹,他們竟能將秧苗插得如此整齊,簡直比國慶閱兵那綠色的陸軍方正還有氣勢。田埂上堆積的秧苗眨眼間消失了大半,大地似乎被這一小小的植物攻佔了。但人們似乎還不滿足,綠色伴隨著「伸與縮」不斷向遠處延伸。
割稻
秋是收獲的季節。八九月份之交,成片的田野黃了粒粒的稻。風吹過便是滿腔成熟的氣息。剛歇腳的農人又揮起了農具。家家戶戶都傾巢出動。為了那雨季之前能裝進谷倉的袋袋大米。一大家子,男男女女都提起鐮刀,帶了草帽,搭在肩頭一條濕毛巾,邊走邊笑。走向那充滿歡欣得田間地頭,便揮起了彎彎的鐮刀。
我一直以為割稻是件累心的活。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知道哪個聰明人就發明了鐮刀。再者,割稻,位置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刀落處泥土上方約十厘米。其次,力道的掌握也是較重要的。否則,力道太小,割不斷理還亂;力道太大,沒准一不小心就見血光了。因此,缺少經驗的人就很少抓練到這玩意兒。不過,即使無需什麼智慧,大概也少有人樂得去割稻吧,畢竟,無論怎樣這還是一件體力活。
炎炎的烈日烘烤著大地,無多時,田地又恢復了最初的面貌,脫去了哪一層華麗的外衣。一堆堆金黃的稻穗在陽光下泛著金黃的光澤。臉上流著汗水的人兒,此時摘了草帽子,用手抱起一捆金黃,走進了炊煙裊裊的村莊。沒了陽傘的土地被太陽曬得龜裂,留在田間無辜的守望著,好像被拋棄了的孩子。梳著羊角辮的小丫頭一腳踩塌一株草,從這一角跳到那一邊去了。短短的頭發上沾滿了枯黃的草屑。
稍過幾日,天便下起雨來。嘿,看來,這割稻真得趕巧。
摘棉花
冬日躺在溫暖的羽絨被上,突然有點懷念那棉被似乎帶有汗水的味道。從春日播種到秋日收獲,花開花落之間,棉花便長成了。棉花外觀與質量高低都影響到了它是否能賣個好價錢。因此摘棉花的要求就自然高於一般了。
到了踩棉花的季節,原本在周邊做活的人都閑置了手頭的工作,抓幾個麻袋便鑽入了半人多高的棉花叢中。棉花的果實很是奇特,有點像一種食人花,圓圓的身子,尖尖的嘴。
若棉花果沒有脫去青綠色,那生出的棉花就像一瓣瓣橘子,只不過這橘子純潔的能擠出牛奶來。成熟的棉花外殼就像燒焦的老樹皮,似乎只消稍稍用勁便會化為灰燼。白色的棉絨露出小腦袋,好像一隻掉入泥塘中脹破了肚皮的青蛙。
摘棉花的那手可得巧呢。輕輕捏住露在外面的絲綿,快速的抽動,便能的好雪白的棉花了。可這看似簡單的活計,實施起來就不簡單了。有經驗的師傅在棉花叢中穿梭,眨眼功夫解決了幾麻袋。很少會有枯樹枝在上面糾纏不清。要是你棉花上沾上點東西,可以說這長時間全白忙活了。要是你在哪個收購攤點上看到了那亂糟糟的棉花,可能是哪家剛娶的小媳婦呢,不會動手呵。
敲板栗
糖炒板栗可是我的最愛。冬天裡一邊啃著板栗,一邊看喜劇片沒形象的大笑,那滋味別提多愜意了。板栗大概是十月份成熟的。看著樹上一個閣個笑得合不攏嘴的板栗,有些人開始手癢癢了。這本是敲板栗的日子。
板栗是一種全身帶刺的果實,想要用手去摘似乎不太容易。不過俗話說的好:應對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手腳利索的,三兩步蹬到了樹上。稍有些不便的便用那個竹竿捅樹上燈籠似的板栗,一下,兩下,板栗掉到地上,一溜煙滾遠了。慢慢的地上到處是板栗,有些人的竹簍也裝滿了。
都說人間辛苦是三農,這么富有創造性的活動,累下也值得。如果是我大概只會老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吧。
⑸ 農民發明家吳玉祿哪裡人
吳玉祿,一位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馬務村的普通農民現年48歲,小學文化,迄今為止發明了38個機器人,在這個機器人大家族裡吳玉祿分別按他們的出生順序給他們命名為吳老大、吳老二……。兄弟38各有所長:蹦跳翻跟頭、拉車爬牆點煙斗、敲鑼打鼓拉二胡、寫字倒茶把桿爬。更有幫助病人的翻身床和會下棋的智能機器人。
吳玉祿在家排行老五,是家裡最小的兒子。從小,他不愛說話,就喜歡鼓搗一些小玩意兒。上學後,他對學習不感興趣,卻經常像小乞丐一樣,滿大街撿別人沒用的「破爛」,寶貝一樣放在書包里。吳玉祿第一次接觸的「機械」,是一把廢棄的鐵鎖。為了弄明白鑰匙和鎖的關系,他砸壞了很多鐵鎖,終於學會了修鎖配鑰匙。 這個窮困的家庭,並未因為多了一個勞力而出現轉機。耕田、種地等農活,吳玉祿一樣不幹。大量空閑時間,吳玉祿都花在搗鼓他收藏的那些機械「破爛」。村裡的老人們都說,吳家的小兒子是個「敗家子」。
醜陋的「吳老大」
然而,家庭的貧困,讓吳玉祿的夢想只能停在腦海中。村裡照顧他這個困難家庭的孩子,將其招了工,讓他進入一家民營工廠當電工。造機器人的夢想,從那時開始付諸實施。 1978年夏,16歲的吳玉祿與村裡一個鐵哥們兒商量:一起做個會走路的機器吧。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機器人」的概念。 折騰了一年多,第一個機器人面世:外形是一個人形的鐵皮,身後的兩根粗鐵絲連接著一個齒輪,一台撿來的小電機充當動力。小電機發動後,帶動兩根鐵絲前後移動,「鐵皮人」開始動起來。 這是吳玉祿的機器人處女作,名為「吳老大」。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上癮了。
造風扇俘獲女孩心
吳玉祿和妻子董淑艷與機器人1986年,經媒人介紹,他認識了一名叫董淑艷的女孩。 然而,兩人第一次見面,董淑艷甩下兩個字:「不成」,扭頭就走。 吳玉祿找來一個電機,接上一根連桿,將一柄蒲扇插在上面。通電後,蒲扇前後擺動,扇出涼風。他還設置了一個擋位開關,通過調節電機的轉速,控制蒲扇擺動的速度。 這個小物件,讓董淑艷欣喜異常。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發現只要她能想到的,吳玉祿都能給她做出來。 就這樣,兩人結婚了。直到現在,吳玉祿的家裡還擺著這台「電風扇」。
雷管炸傷手
1989年夏,吳玉祿正在造機器人「吳老二」。在廢品站搜羅材料時,他發現了一節「七號電池」,標簽上寫滿外國字,像是「進口貨」。他趕緊將它拿回家,准備當作「吳老二」的動力。當他接通「電池」的正負兩級時,一聲巨響,爆炸了! 吳玉祿的左手頓時血肉模糊,皮都翻起來了。鄰居將他送到醫院,打了十幾針麻葯,才縫合好傷口。 吳玉祿的無名指被炸壞。直到現在,這根手指到冬天總是冰涼的。 後來,吳玉祿才知道,那節爆炸的「電池」其實是根雷管,上面寫的英文字母「TNT」是炸葯的意思。
妻子離家出走
從廢品站淘回來的東西,雖然成本低廉,但要讓機器人「聽話」地動起來,卻需要更多精密的零件。吳玉祿指著一個被拆得稀爛的玩具直升機說:「幾百塊的玩具,我只用它的遙控器。」諸如從新摩托上拆電機、從汽配城買小轎車坐椅,這些事他都幹得出來。 1999年夏季的一天,吳玉祿帶著全家到鄰村維修農具,但時間不長就接到村裡的電話,讓他們趕緊回家。吳玉祿剛騎車到村外,就見自家方向濃煙滾滾,村裡大喇叭喊著:「社員們都去吳玉祿家滅火。」等他們趕到家門口時,整個房子燒得只剩下三根檁條。 董淑艷帶著孩子離家出走,打算和吳玉祿離婚:「讓他跟機器人一塊過吧」。
一舉成名
吳玉祿和「超級吳老五」2003年吳玉祿攜自己的機器人兒子參加科技周並到人民大會堂表演,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之後被北京市評為「京郊十大新聞人物」,並由市領導頒獎。 2004年在湖南衛視主辦的農民機器人大賽中榮獲第一名,並獲得「最聰明的農民發明家」稱號和獎金一萬元。 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十套走近科學欄目擔任道具師並獲道具設計製作優秀獎。 2006年參加深圳衛視主辦的「創意中國」大賽,捧回了冠軍獎杯,參加山西衛視主辦的「才藝大比拼」依舊捧回了冠軍獎杯。 2007年受聘於山西彩燈公司和浙江某公司擔任技術顧問。應廣州市政府邀請參加第十三屆機械博覽會並在開幕式上做了機器人拉車表演。 2008年應邀到香港、天津等地參加展出。 2009年吳玉祿的機器人兒子與神舟七號宇宙飛船一同在河北石家莊展出並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並應邀在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市第九中學為同學們做了精彩的演講。
未來目標
有了經驗,設計起來得心應手。設計一個會翻跟頭的機械狗,僅需2小時;用不到3個月製作成功的「超級吳老五」,已被一名大學生花3萬元人民幣買走。 他和正在讀計算機專業的兒子合作製造更具實用性和智能性的機器人,他管硬體設計,兒子來編程序。目前,二人已做好了可給病人定時翻身的「吳老三十三」和會下棋的「吳老三十四」。
父子合作開機器人工廠
拉車機器人在老吳心裡,最大的目標就是建個機器人工廠——自己管機械設計,兒子管程序設計,工人組裝。「到時候,我們成為百萬富翁沒問題。」老吳顯然已經把學計算機的小兒子吳汪洋當成了接班人。 吳汪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讀大一,他已經進了學校的科技社團。老吳說,小吳曾經發明過家用防盜報警器,和自己一樣腦子好使。現在吳汪洋已經開始學習單片機及相關知識,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老吳和兒子的機器人夢會一步一步的實現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⑹ 傣族的生活習俗及發明創造(簡單)
西雙版納傣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後,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來。傣族先民早期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和動物、植物,以至一切無生物都有靈魂,而且靈魂是不死的,它可以離開物而存在。認為生病是靈魂受到了某種傷害;而死亡,則是靈魂離開肉體不再回來了。人們出於對各種疾病和災害的恐懼,也出於對制服病痛,戰勝災害的強烈願望,力圖通過招魂(也稱叫魂)把受到傷害或游離了的靈魂招回來。不僅可以為人招魂,也可以為家畜家禽和穀物等招魂。
西雙版納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喚歡龍」(招大魂)、「喚歡囡」(招小魂)、「菲歡」(換魂)和「喚歡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種。替家畜家禽和莊稼招魂的主要有「喚歡為懷」(招牛魂)、「喚歡蓋」(招雞魂)和「喚歡毫」(招稻穀魂)等 三種。
據調查,西雙版納傣族共有81種招(叫)魂方法。他們認為,人身上有32 個大鬼,92個小鬼。只要其中某一個鬼魂受到傷害或離開人體,人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生病,甚至死亡。為了治病,就要用81種招魂方法中相應的一種來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喚歡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長篇叫魂詞 。
招魂儀式因地區而異:有的地區,要請村寨中專門負責祭祀的波占來念誦叫魂詞招魂;有的地區,由年邁的家長來進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詞,例如招「兒女魂」的招魂詞是這樣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來把魂叫。魂啊魂,爹媽愛的魂,別去躲在山洞獨自悲哀,別去躲在河邊眼淚汪汪,別鑽進樹林草棵,別去鑽在牛馬身上。頭魂要回到頭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頭上來,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腳魂不要到處奔走。32魂要今天回來,92魂要今天回來!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親要給你們拴線。撒!魂回來了!」叫谷魂、牛魂、雞鴨都有一套禮儀,也有固定的叫魂詞。
除了招魂禮儀,西雙版納傣族還有一套喪葬禮儀。傣族傳統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較為普遍。
以前,傣族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同等級人對「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報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鄉親及親戚朋友。鄰居和親友們聞訊趕來後,立即分頭做各種喪葬的准備工作。
家中人要抓緊時間給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還要剃光頭發。洗浴後,給死者穿上兩套新衣服,裡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褲。
接著要請寺廟的僧 侶為死者誦經超度,親屬哭喪。接下來是先擇出殯的吉日和選擇墳地。選擇墳地要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規定的墳山用拋雞蛋法確定墳地。
最後是按擇定的吉日出殯和火葬。出殯那天,要把竹樓清掃一遍。搬開火塘上的鐵三角架,將火灰清掃干凈。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來,或火化或丟進江河讓水沖走。同時還要用一隻砂堝、一個布袋,裝上穀物種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靈魂到陰間去播種。
出殯時,僧侶和尚走在前頭,為死者引路,親友及寨人排成長隊跟在遺體後面。提砂堝、布袋的人到達墓地後,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鐵三角架,重新點燃塘火。送葬隊伍要敲鑼打鼓,鳴放火槍,以示隆重。到達墳地後,大多數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數十名壯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遺體。送葬結束後,還要請僧侶誦一部《芒嘎拉》經文,送家神家鬼。至此,喪事才算辦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還要舉行一個斷絕夫妻關系的儀式:生者取來一條栓有檳榔的白線和一對蠟條。自己握住線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屍板上。一位長者將白線從中間斬斷,就表示斷絕了夫妻關系。之後,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約束。
婚禮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兩代,也有祖孫三代同堂的。兒女長大結婚以後,便與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隨幼子或幼婦女同住,家庭財產由幼子女繼承,幼子女負責贍養父母;已分居的兒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財產,數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經濟獨立,
婦女在結婚前就開始有個人積蓄,結婚帶男方家的財物一旦離婚可以攜帶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門期間,若夫妻關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著自己的東西回父母處。寡婦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門。如果男方離家數月沒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婦死去,不管年紀多大,都要辦離婚手續,手續簡單,將一對蠟燭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與死者離異。
祭祀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長輩、男子居下時,婦女不和早樓。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婦女不得過。媳婦不能與公公、叔伯直接傳遞東西,必須傳遞時,媳婦要把傳遞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適當的地方,再請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讓路於下方。路遇公婆,媳婦要把裙子拉緊躬身讓路。祭龍時,外族人不能參加祭典;參加祭典者不能抽煙,不得講外族話,不得作農活,不得帶一枝一葉進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入佛寺時須脫鞋,不許摸小和尚的頭。客人上竹樓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
⑺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有關於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一、雷達
在一九四七年一月號的英國奮勉雜志上,有個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給我們解釋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導自己飛行,不論如何黑暗,如何狹窄的地方,絕不碰壁,這是什麼原因?它怎樣明白前面有無障礙呢?
關於這事有兩位美國生物學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經證明,蝙蝠能夠避免碰撞,是藉一種天然雷達,但是是聲波代替電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從蝙蝠口中發出一種頻率極高的聲波,超過人類聽覺范圍以外。
二位科學家用一種特製的電力設備,在蝙蝠飛行時,將它所發的高頻率聲波記錄出來。這種聲波碰到牆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礙物的距離遠近,而向適宜方向飛去。蝙蝠傳輸聲波也像雷達一樣,都是相距極短的時間而且極有規則。
並且每隻蝙蝠,有其固有的頻率,這樣蝙蝠可分清自己的聲音,不至發生擾亂。因這緣故,蝙蝠飛行之時,常是張口,假如你將它口緊閉,它便失去指揮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牆上,無法飛行。這個搞笑的實驗,道破了它的秘密。
二、富蘭克林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裡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雲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聲雷響,雨點就傾瀉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裡去,拉緊風箏線。」
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
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三、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斯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長大後飄洋過海到埃及的山歷山大里亞求學。他向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歐幾里德的學生柯農學習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知識,最後通古博今,掌握了豐富的希臘文化遺產。
在亞歷山大里亞求學期間,他經常到尼羅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節,他看到農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從尼羅河提上來澆地,他便創造了一種螺旋提水器,通過螺桿的旋轉把水從河裡取上來,省了農人很大力氣。它不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當代用於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進器的原始雛形。
四、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
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
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
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五、巴普洛夫
小時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種蘋果樹的坑,坑已經挖好了,父親一看,說位置不對,重新再挖。弟弟放下鐵杴不幹了,而巴甫洛夫卻又挖了起來,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種上蘋果樹才歇手。
後來,巴甫洛夫成為生理學家,成天在實驗室里研究狗的條件反應。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資去買實驗用的狗。在解剖狗時,一干就是四、五個小時。他非常細心地數著從玻璃管中流出來的狗的唾液,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一位新來的助手數了一會兒,就感到單調、厭倦。
而巴甫洛夫卻鄭重地對他說: "如果科學需要,就數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歲高齡時,得了肝炎,後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學的苦工"。他還為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沒有完全盡到對人類的義務感到十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