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粉是誰創造的
在清朝末年,位於廣州北郊的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店主是客家人樊阿香夫妻倆。他們善良又勤勞,每天起早貪黑,早上賣白粥油條,中晚賣家常飯菜,生活過得還算安穩。一天早上,店門口出現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翁,有氣無力地倒在門前的青石上。阿香不禁起了憐憫之心,趕緊叫妻子送一碗熱粥給老人吃。老人推說身無分文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雖小,但對老人家,這白粥是免費的,您就放心吃吧!」沒想到,從此之後老人幾乎每天都來店裡吃白粥,阿香夫婦沒有嫌棄,一直熱情款待老人。 不久之後的一天,阿香得病後茶飯不思,卧床不起。這一天中午,老人又出現在店裡,當他知道阿香的病情後便說:「阿香哥粒米難進,病自然難愈。他是一個好心人,今天就讓我做碗好吃的給他開胃吧!」老人說完,就用白雲山的清澈泉水浸泡大米,然後熟練地磨好米漿、燒好開水,再把米漿舀進竹匾上薄薄地攤了一層再蒸。一會兒工夫,米漿變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條,加上蔥鹽香油,炒好後送到阿香床前。阿香聞到特殊的香味,頓時食慾大開,幾碗下肚後,病情果然好轉。他再三向老人道謝,也終於知道了老人的來歷。 原來,老人竟然是宮里的御廚,只因性格耿直得罪了慈禧太後,僥幸中逃出京城,從此隱姓埋名,四處躲藏追緝。老人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這里已經停留多時,再不走恐怕就要連累主人家了!」說完就走了。從此,義和居開始售賣沙河粉,並且很快遠近聞名,生意興隆。 來源二 相傳一二百年前,一對來自東江客家的新婚夫婦,居住在現在廣州沙河一帶,他們白天干農活、上山砍柴、挖草葯,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漿蒸些粉糕出售。有一天,市集特別興旺,粉糕已經全部售完,恰巧她的丈夫又帶來不少客人,新娘子情急之中,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漿,她清楚要趕時間做飯,粉糕是蒸不成的了,便急中生智,把米漿倒在簸箕上放進鍋里蒸,蒸熟後切成條狀,佐以香菜、調料供客人食用,客人連聲叫好。於是次日繼續試做,這「新產品」竟然成為獨家美食,招徠食客如雲,應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紅火。但食客均不知此種白而透明、韌而爽滑、口感極好的食物叫什麼、又是怎樣做出來的,便有人前去問那新娘子,心靈手巧的新娘子說:「用我們沙河的白雲山泉和大米磨成,蒸粉糕那樣的稀米漿蒸出來的,就叫『沙河粉』吧!」於是「沙河粉」就這樣叫開了。 來源三 一百多年前,一些以打石為業的東江客家人,從粵東一帶來到廣州沙河謀生,這些打石的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有一台自己做的石磨,他們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調以源於白雲山的泉水,蒸出薄韌爽滑的水粄。客家人自古至今一直把這種食品叫做「水粄」。他們在墟地街(今沙河大街)一帶開設了不少經營水粄的夫妻店。由於水粄物美價廉,人人愛吃,生意越做越興旺。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店發展成了作坊,水粄製作工藝也日臻精巧,水粄的名聲越來越大,越傳越遠。由於水是用源於白雲山的泉水調以大米磨成的粉加工而成的,當時廣州只有沙河一帶才有這種特色美食,所以人們就很自然地把其稱之為「沙河粉」,或者叫做「山水河粉」,也簡稱「河粉」。 以上傳說,故事有所不同,但都說河粉起源於客家人,看來這一點可信度是很高的。客家人一直把河粉這種食品叫「水粄」或「粄條」,而且在當今的粵東客家鄉村,一直沿襲著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蒸水粄的傳統習俗,而且一蒸就是一斗甚至幾斗米。過節那幾天,連續幾天吃的都是水粄,或裹菜、或沾醬、或炒粄,或湯粄……烹調方法多種多樣。走親戚時,提著整搽籮或挑著整細籮全是水粄,有的還調上顏色讓您食慾大開,百吃不厭。
⑵ 求一篇《粉皮始祖--花木蘭傳說》故事,描述花木蘭從軍歸來,過著耕織生活,偶然發明了粉皮,這一中華美食
史書記載,亳州的粉皮生產最早是在東漢時期,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曾列為貢品。花木蘭粉皮是著名的亳州特產,這里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民間流傳這里便是粉皮的發源地,而花木蘭正是粉皮始祖。
話說花木蘭從軍後,日夜兼程趕到黑山前線。進入兵營後屢建奇功,深受元帥的賞識和士兵們的擁戴。一天突降大雨,木蘭巡視伙房營,發現伙房營里的師傅們、正對著被雨水淋濕的麵粉糊發愁,擔心元帥責罰。花木蘭急中生智,想起小時候媽媽逢年過節必做的一種美食,便吩咐伙房裡的師傅們,升起火燒開水。又吩咐拿來幾個銅盆,把麵粉糊放進銅盆里一勺,均勻的攤在盆底,然後把盆放在開水鍋的水面上旋轉,很快就有一張晶瑩剔透的薄餅出現了,且清香撲鼻,將士們爭相搶食。從此這種晶瑩剔透的薄餅稱為「木蘭粉皮」,從此成為軍營里必備的美食。
十二年後,將士們凱旋歸來,也把「木蘭粉皮」的製作技術帶回各自的家鄉,雖然全國各地均有關於「粉皮」的各種傳說,但兩千年多來「粉皮始祖花木蘭」的故事一直流傳。
⑶ 粉皮和涼皮誰的熱量高
涼皮熱量117大卡/100g,遠遠高於涼粉熱量37大卡/100g
⑷ 東北拉皮(像粉皮一樣的比粉皮勁道)是怎麼做的,怎麼配料
東北拉皮的做法如下:
准備材料:水適量、黃瓜、鹽適量、馬鈴薯澱粉適量、紅薯澱粉適量、醋適量、花生油或豆油適量、蒜適量、味極鮮適量、白糖適量
製作步驟:
1、加入適量的水,將兩種澱粉交班在一起,呈牛奶的粘稠狀。
⑸ 粉皮為什麼熱量那麼低
可能它沒有經過那麼多到加工工序吧,但是也不能長期把它當做主食,每天還是要適量的吃一些米飯之類的主食。
⑹ 製作粉皮的方法
原料准備:馬鈴薯澱粉、植物油、鹽、水。
1、馬鈴薯澱粉用水泡開,澱粉沉澱時水高過澱粉3毫米即可。
⑺ 粉條是誰發明的
民間有孫臏發明粉絲的說法,因無文字記載,不能為據。實際上也很難究其是誰發明的,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而逐步發展到了現在的先進工藝和優異品質。
紅薯粉條,灰色、黃色、黑色,有寬有細,營養豐富,和紅薯一樣,是抗癌食品。適於熬、炒和涼拌
粉條的營養成分
1. 粉條里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
2. 粉條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
(7)粉皮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正常的優質粉條,其實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越耐煮質量越好,任何東西都有它的規律和極限,正常情況下同一品種的粉條耐煮性只與澱粉的糊化度、粗細或厚度直接相關。
一般的粉條或者採用低廉劣質澱粉製作的粉條為了滿足人們認為耐煮就是好粉條的認識,普遍用添加硼砂(易引起腎病)、明礬(易殺死腦細胞,致愚)、膠、甚至工業塑料(如PE、PVC)等來提升粉條的耐煮性和筋力。粉條業有一句行話叫無明礬不成為粉條,大致就是因為此原因。
⑻ 耒陽紅薯粉皮的創始人是誰
耒陽紅薯粉皮是耒陽特產,創始人可以說是譚鳴吧,屬於耒陽市湘南農副產品購銷協會。
⑼ 誰發明了灌湯包
賈家灌湯包賈家灌湯包是陝西地區的著名風味小吃之一,弄不清楚灌湯包的起源到底在哪兒,只知道在西安吃過最好吃的灌湯包,一口咬下去,裡面的汁液可以射到對面桌子上去。店主說這是在做包子時往餡里放上冰,真是聰明。這真是一種特別的食物. 天津灌湯包編輯本段天津灌湯包,是融合了天津狗不理包子水打餡、半發面和開封灌湯包子汁多味美的三大特色製作而成,使其既有時尚特色又有傳統精粹,色白如玉、湯汁豐富、口味極其鮮香、妙不可言,深得廣大顧客的贊譽。
將一半大菜用兩碗水煮溶,候冷,凝結成大菜糕,其餘一半大菜切減幼粒備用。冬菇去蒂軟洗凈,蝦仁洗凈後與豬肉等分別切成幼粒。鍋置爐火上燒熱。注入生油,再放冬菇、蝦仁和豬肉粒同爆炒,加鹽、生紛、味素、糖和麻油等調味料排炒勻。即取出候冷並放入冰箱內冷凍。
把麵粉放台板上,加入雞蛋汁(雞蛋黃與白拌勻)揉搓成粉團,用毛巾包好,半小時後取出分為二十五小粒,再用面桿壓成三寸大之粉皮,包上餡料,並將介面處捏合鎖上花紋,用菜葉墊底,排放蒸籠內,隔熱水蒸5分鍾即成。
灌湯包做法一
主料:麵粉1000克、溫水600克、豬五花肉700克、肉皮凍280克、蟹肉160克、蟹黃、醬油各40克、豬油100克
輔料:料酒6克、香油8克、白糖、蔥花、薑末各5克、精鹽15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
製作:
1)將麵粉加水和勻揉透,放置片刻;
2)豬肉剁成肉茸,蟹肉剁碎,鍋內加豬油燒熱,放入蟹肉、蟹黃、薑末煸出蟹油,與肉茸、皮凍、醬油、料酒等調拌成餡;
3)將面團搓成長條,揪成每50克4個的面坯,擀成圓皮,加餡捏成提褶包,上蒸籠用旺火蒸10分鍾即可。
灌湯包做法二
水晶灌湯包
原料:新鮮豬皮500克,冬瓜600克,魚糝150克,火腿30克,黃瓜皮30克,雞蛋皮1張,生薑25克,大蔥50克,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雞精、干濕澱粉、香油、鮮湯各適量,蔥葉、紅櫻桃各少許。
製法:
1.豬皮洗凈,放入高壓鍋中,摻入鮮湯,加入生薑、大蔥、精鹽、胡椒粉、料酒、雞精,加蓋,上火壓至豬皮化成汁後,待冷卻開蓋,打去料渣,將湯汁倒入方形盤中,晾涼後再入冰箱中冷藏,即成皮凍,然後將其修切成直徑為2厘米的圓球,共12個。
2.冬瓜去皮,切成15厘米見方的大塊,再片成大薄片,共12片,放入鹽開水中浸泡約10分鍾;火腿、黃瓜皮、蛋皮均切細絲;蔥葉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撕成細絲;紅櫻桃剁成細末。
3.將修切成圓球的皮凍先滾上一層干澱粉,再裹上一層魚糝,然後均勻地沾上火腿絲、黃瓜皮絲、蛋皮絲,將其包入浸泡過的冬瓜片中,再用蔥葉絲捆紮成石榴包,並在上面點綴上櫻桃末,即成水晶灌湯包生坯,入籠用旺火蒸約5分鍾,取出擺入盤中。
4.凈鍋上火,摻入少許鮮湯燒沸,調入精鹽、胡椒粉、味精,用濕澱粉勾薄芡,淋入香油,起鍋澆在盤中水晶灌湯包上即成。
灌湯包做法三
豬後腿精肉,豬肚皮上的大片肉皮,母蟹高筋面婁,食鹽,飽和鹼水,豬皮,制凈後,加入料酒,老抽,蔥姜,煮製成皮湯,冷切後,凍五個小時,成皮凍,取出切碎,加入拌好的精肉末,加入蟹黃,蟹肉,拌入適量的鹽,雞粉,待用,高筋粉一斤,加入食鹽適量,要感到口感有點咸,飽和鹼水一勺,加入冷水和成面團,放醒發兩個小時,下坯子,可心擀皮,包製成形即可上籠,這種湯包雖然個大,但是一個是湯多,傳熱快,別外也說明不能蒸過了,湯太過了,變成水蒸氣,體積變大,也會使湯包開裂,旺火,足氣,六分鍾足夠,但是這種做法必須有維揚包點的包子手法作基礎,不然的話,很容易出現湯破的情況,
⑽ 中國面條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為何跟桂林的米粉有關
面條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目前研究者發現的最早的面條,是青海喇家遺址出現的一碗面條。經考證,這個面條是經過黃米或者小米碾制出來的。 而桂林的米粉,傳說起源於秦始皇時期,可以看作是中國面條的的衍生。
無論如何,面條作為一種今天常見的糧食食品,做法多樣,如福建的龍須面、山西的刀削麵、重慶的小面等,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更將傳承於我國飲食文化的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