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藝術的審美特徵創造性

藝術的審美特徵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06-10 14:56:25

⑴ 談談你對藝術審美特徵的理解

藝術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感知、聯系、想像,乃至理解、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美術大致分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藝術設計。
國畫分為:寫意山水,寫意花鳥,寫意人物,工筆花鳥,工筆人物。
油畫分為:傳統油畫或古典油畫,現代油畫。
版畫分為:木版畫,銅版畫,攝影,絲網印刷。
雕塑分為:寫實雕塑,抽象雕塑。
壁畫分為:工藝壁畫,傳統壁畫。
藝術設計分為: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藝術設計,展示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等
美術,「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它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文學、戲劇、音樂等,廣義的還包括拳術、魔術、醫學等。中國古代所謂「百工技藝」,也是包括同樣廣泛的范圍。在古代,無論東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藝」、「手藝」這樣的概念。在中國古籍中只有「繪繢之事」、「刻削之道」、「刻鏤之術」、「錦綉文采」等工藝術語的運用,卻未見類似「美術」這樣的專門名詞,這是因為人類的美感意識,是首先從滿足生存需求的工藝品萌生的。
在歐洲,「藝術」和「美術」這兩個概念,直到文藝復興之際才確立並被公認。那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創造純粹精神領域的產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開闊胸懷,達到互相同情、增強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這類思想意識的活動,是人文主義發展的一種重要表現,是人的主體意識的發揚,它涉及到藝術的不同領域和形態,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大規模擴展開來的文學、藝術各門類,其中包括美術。這種精神產品,從物質中提升,和物質相輔而行,成為全面滋養人們心靈所不可缺少的營養。人類依靠它陶冶情懷,並協同各門類的科學認識世界,普及教育,開拓文明。它起著組織和協調社會成員的意志和行為的作用。文明的發展是和藝術創造分不開的,藝術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鮮明的標志之一。
在歐美拉丁語系國家,「art」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蔡元培早期運用「美術」這個術語時,也包括詩歌和音樂。其後,中國的文藝界、教育界把「美術」和「藝術」的概念逐漸區分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來反映自然和表達社會意識的一門大學科,廣義上包羅文學、音樂等,也包括建築和園林等。綜合性藝術有戲劇、電影、曲藝、雜技等,它們不同程度地利用美術,有的和美術密切結合。「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必然與姊妹藝術有共性,但它的藝術形態具有鮮明的特徵。它和姊妹藝術結合時,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力,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條件下,美術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結合,派生出藝術新品種。
人類在創造精神產品時,自然地分門別類,建立起文學藝術的各個分支,使之朝著專門化的方向前進,形成了各種藝術門類的獨特性能。它們在許多場合雖分猶連,有時則分而復合。每一次的結合和交融(如動畫電影、音樂噴泉),便產生藝術的新意向、新品種和相應的藝術感染力。藝術的分化和復合都是一種發展,在發展中開拓了對藝術的認識,更新了藝術的觀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為各種藝術品類都受共同的美學原則的支配,有共通的規律可循。
此外,如果從審美和美育的角度談「美」的問題,「美」這個字眼在漢語中的含義非常廣泛,不但概括著整個文藝范疇,而且還介入倫理、哲學等領域。
美術的形態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術品類豐富多彩,形態各異,千變萬化。現代美術因受科技和工業生產的影響,新思潮不斷涌現,前所未見的新樣式、新品種層出不窮。美術要求發展個性,發展的總趨勢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對它的共同特徵難於作條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術品類,按物質材料和製作方法來區分,大體上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幾個大門類。繪畫的品種又可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 水粉畫、粉筆畫、 丙烯畫以及多種塑料和化學顏料的畫種。版畫品種又可分為木版、麻膠版、金屬版(銅或鉛)、石版、網版等。木刻的印刷材料有油墨、油畫顏料套色和水色套印之分。金屬版有腐蝕、干刻之分。油畫有有光術、無光術之分。歐洲最古老的蛋彩畫和中國古老的礦物質顏料,至今保持著色澤歷久不變和技法運用上得心應手的優點。油畫和版畫在20世紀已成為世界性畫種,從表現形態來看,在許多文明國家中,版畫已顯現出民族和地區的特點。現代油畫和雕塑的開拓創新,步子最快,形態變化最大。
繪畫按樣式可分為壁畫(按物質材料又可分為濕壁畫、描金瀝粉、磨石嵌、有色水泥及木材、玻璃、金屬板的拼鑲等。無光油畫、丙烯以及其他塑料顏料也被普遍運用)、細密畫、磨漆畫、漆畫、年畫(運用木刻水印、水粉、水彩等方法)、連環畫、 宣傳畫、漫畫(卡通)、插圖等。
中國畫又可按藝術技巧分為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兩大系統;按題材樣式又可分為人物畫、 山水畫、 花卉、草蟲、翎毛(禽鳥走獸)、鱗介(魚貝類)等畫科。日本的繪畫受其影響很深。書法和篆刻一向是中國畫的姊妹藝術而自成系統,也在日本廣為流傳。書法藝術在當代被認為是一種抽象藝術。
雕塑的品種可分為石材雕塑(大理石、花崗石等),金屬雕塑(包括鑄銅、不銹鋼、鉛、鎳、鋁等),玻璃鋼及塑料、白水泥等雕塑。按體裁、形制又可分為圓雕、浮雕(有高、低之分)、紀念碑雕塑、人物雕塑、動物雕塑、裝飾雕塑、民間彩塑等。現在有直接從人體翻制後再作加工的等身大的彩塑,有利用電和光效應原理產生顫動美感的「效應雕塑」,這兩種雕塑可說是寫實形態和抽象形態的兩個極端。
工藝美術(又稱實用美術)的品種最為豐富多彩,大的分類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藍、琺琅、料器、染織、刺綉、編織等。各國各地區的特種工藝,大多數源於民間手工藝,它有雅俗共賞的特點,與人民群眾有密切聯系。
設計的門類有書籍裝幀、廣告、 商品包裝、服裝、傢具、工業產品設計、室內裝璜、環境美術(庭院、園林及建築群體美術)等。設計也包括圖案、字體及利用攝影與電子計算機進行設計的科技性美術。
就美術創造的形象化手段來說,造型性是重要的形態特徵之一。所以又稱為造型藝術。如繪畫通過描畫彩繪的手段,雕塑通過塑造、刻鏤的手段,建築藝術通過間架營造的手段,工藝美術通過鏤、蝕、切、削的手段等。造型的含義很廣,有立體造型,也有平面造型;有色彩造型,也有黑白造型。造型這個概念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現代觀念中,既有具象形式的造型美,也有抽象形式的造型美。大體上,西方的美術,其發展的軌跡以形體塊面的造型為主,線的運用是附屬於形體塊面的;而中國的美術,線描造型卻占著重要的地位,形體是通過線描來體現的。所以西方常用「塑造」這個術語來描述繪畫性造型,而且推崇在繪畫中體現雕塑性。中國的美術正相反,線的描繪統率著造型,即使在雕塑藝術中,線的作用也佔主導的地位;形體塊面在中國雕塑上表現得概括渾成,它通過線條的刻畫而完成造型的任務。
美術又稱空間藝術。西方的美術傳統,基本上按物理學的觀念,把長度、高度和深度稱作「三維空間」。存在於現實空間的有縱深感的三維美,是雕塑和建築之類立體造型形象產生生命和力度感的重要依據。在平面上表現三維美,是再現性具象繪畫的真實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之一。空間藝術,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可能或不長於表現時間性的、憑借視覺來創作和感受的藝術。它的特點是長於具體描繪,塑造和刻畫生活中或想像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顯的再現性和描摹性,它不隨時光的流逝而消失,除非受到外力的破壞和本身的朽蝕,可長期存在於世上。空間藝術在創作上也有弱點,特別對情節性繪畫和雕塑造成了局限,例如獨幅畫只能表現一個瞬間的形象,這就難於從縱向展開事物和情節的發展。然而,正因有此局限,繪畫創作便朝著形象的深層開掘,追求造型的凝練和運動感的凝聚,從而形成了繪畫所獨具的魅力。繪畫和雕塑的構圖,常選擇人物動作過程中某一生發性的瞬間,以加強力度感,並在欣賞心理上,造成動作起迄的越進效應,如畫射箭引而不發,使空間藝術產生時間感覺,中西繪畫和雕塑中都有這樣的例子。凝練的人物形象之醇厚和深刻,決不是瞬間印象所能攝取的;空間藝術形象的凝練和凝聚也意味著時間的濃縮。
在中國的傳統美術理論中,對空間觀念有不同的闡說,宋代郭熙所說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不單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觀,而是置身天地間的詩意般的空間概念,也就是有迴旋餘地的「神遊」意境。中國畫論倡導時空的統一觀,它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意象;相應地又以散點透視法代替焦點透視法(雖然南朝宋人宗炳早在公元 5世紀已經發現了物理透視原理),這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視覺心理空間,即所謂「心視」。這種審美觀在19世紀末受到西方的重視,提出在美術上打破時空界限,以拓展表現功能。
美術又稱為視覺藝術,這是從審美主體與對象之間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視覺來說的。造型藝術被人們感知的時候,一般通過視覺渠道(除了一些工藝品可通過手的摩挲,用觸覺加強審美體驗外)。視覺藝術這個界定,涵蓋面很廣,凡是主要通過視覺媒介完成欣賞的一切可視的藝術門類、樣式、形式或符號,都可包涵在內。至於可視的綜合性藝術如戲劇、舞蹈和通過視覺閱讀的文學作品等,自然不在此列,因為它們的被感知,還要而且主要是通過行為和動作(表演)、語言和文字以及其他各種感覺渠道。
美術還被區分為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大系統。所謂純美術(fine art),是指純粹精神性、欣賞性的繪畫、雕刻、音樂等,有時也包括詩歌。蔡元培曾把它稱為文藝美術,指明其中凝結著社會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以區別於實用功能與審美意識相結合的工藝美術。文藝美術的提法比純美術妥貼,因為「純」的意義不太明白,如果是指純屬欣賞性的美術,那麼工藝美術中也是有的,而所謂「純美術」中,也並不都是純屬欣賞性的。然而,純美術這個詞彙已經用慣,雖然它和外文的原意並不符合。
設計(design)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門美術學科,雖然它並不是新名詞,而且早已被運用在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上。在建築和工業設計中,決定大局的是形體塊面的空間設計,其次是局部性的門窗、牆面、各項部件的裝璜等設計。在工藝美術中,有形體、紋樣等設計。繪畫作品的構圖,實際上是整體結構設計;在一定形式的圖像中,都有線、形、色、塊等平面設計;在雕塑中,最重要的是形的空間設計。現代的設計,首先在商品包裝、傢具、室內裝璜等方面發展起來,然後從輕工業產品擴展到重工業產品,如汽車、輪船和飛機等造型設計。許多工業產品的設計是和科學技術密切結合在一起的。設計現已滲入到整個美術領域,成為一項重要的造型學科,設計思想和設計技術極大地影響著美術品的藝術魅力。
設計是一種研究用點、線、面、體、光、 色、 質、材及一切造型因素構成種種美好形象和感覺,並把它運用到各種美術創作上去的學科。簡言之,設計是研究造型構成的學問,其中主要的對象是研究視覺空間,通過空間設計,傳達視覺藝術的效應。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室內空間構成、環境空間構成等專業,都是從空間設計的角度來探索美術造型問題的。設計的發展,已經介入純藝術領域,在近現代的繪畫和雕塑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廣義地說,中國畫的筆墨、油畫的質感和肌理、雕塑和工藝的材料美,都屬設計(抽象造型形式)范疇。在有些科技先進國家,已把美術學院改稱「美術設計學院」。
「具象美術」和「抽象美術」是20世紀初形成的新名詞,雖然這兩種形態的美術,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但是只是在現代,抽象美術才得到了大發展。具象泛指表現具體的物象。古今中外的寫實主義的美術,都依靠具體可視的形態,通過事物的現象和外部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它基於具象觀念,主要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通過對生活中的創作素材進行提煉、概括、集中、誇張等手段,達到典型化審美目的。「抽象」這個詞,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其一,藝術家運用提煉、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創造藝術形象。這個過程稱為藝術抽象,表達著藝術家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感受。從生活形態到美術形態,無不需要始終貫串這種抽象的形象思維活動。在這里,抽象是「藝術的抽象」。具象和抽象並不相互矛盾,而是統一在藝術形象中的。P.畢加索對「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展示了藝術抽象(從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種變體,從這里又可以看到從「藝術的抽象」走向「抽象的藝術」的某種軌跡。中國現代雕塑家楊冬白創作的《飲水的熊》就是一件較好地寓具象於抽象的作品。這是一種半抽象的美術,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藝術的抽象」手段,同時又很好地表達了「抽象藝術」的意向。其二,認為抽象和具象是兩個相反的意象,抽象是純意識、純形式的東西,但是也不絕對排斥與具象相融合,形成形式誇張的、在抽象中隱現出具象性的或者半抽象的美術。
世界上各種派別的抽象主義美術家,對「抽象」的含義抱有各自不同的觀念。

⑵ 教學藝術特點中的的創造性和審美性

簡述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很好地體驗視覺性,審美性,創造性,實踐性的美術課程首先要做到
美術課的的培養目標
範例過程
要細節
在細節
在實踐過程中
帶動

⑶ 藝術的審美性表現為哪些方面

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物化為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美的主要特徵便集中表現為: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一)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美應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19世紀末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應邀為去世的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羅丹為此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翻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甚至專程去找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裁縫,經過這樣艱苦的創作準備,羅丹終於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穿著睡袍寫作的形象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擯棄了一切細枝末節,將大文豪的手和腳都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頭部,尤其是巴爾扎克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羅丹的《巴爾扎克像》以朴實、簡潔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大文豪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的高峰,使這座雕像成為世界名作。
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從而使得藝術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藝術美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阿Q這個人物身上,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還有反映他所處的特定時代整個民族的國民性特點。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他會使人震驚,使人猛醒。
(二)藝術美的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一方面,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於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每一件藝術作品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烙印。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或許這正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特徵。每一件優秀的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獨特的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由於藝術的獨創性,甚至面對同一個題材,作家藝術家們也完全可以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來。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後,各自寫出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也完全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於兩位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時,由於不同主體的審美感受不同,藝術風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這兩篇打上了創作主體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另一方面。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尤其是藝術鑒賞,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由於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不同,使得審美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也打上了欣賞主體的烙印。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經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
(三)藝術美的審美性
藝術美的第三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得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也使得藝術美與自然美區分開來。
藝術美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統一。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然而,不管怎麼變化,藝術的形式美都不能脫離藝術的內容美,因為藝術的形式美正在於它鮮明生動地體現出內容。就拿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來講,這座歷時15年、耗資巨大的建築,設計十分獨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遠看像是一支迎風揚帆的船隊,近看又像一組巨大的貝殼,從空中飛機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別具匠心的造型美。與此同時,作為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悉尼歌劇院又體現出具有當代色彩的建築理念,成為著名的環境藝術或有機建築的典型作品。它的設計師、丹麥建築學家伍重認為,現代建築應當從屬於自然環境,推崇「有機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應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彷彿是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一樣。在海灘上設計建造悉尼歌劇院,不管像帆船、貝殼,還是白蓮花,都與大海的萬頃波濤融為一體,展現出「有機建築」的魅力。悉尼歌劇院這個例子充分證明,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有機統一。
與此同時,藝術美的審美性又體現為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正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了。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需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藝術中的「善」更不是什麼道德說教,而是要通過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來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也就是「化善為美」。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並不拘泥於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將在巨型游輪上邂逅的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作為主要線索,重點表現在即將沉船之時,男主人公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戀人,自己卻不幸遇難的故事。這部影片正是通過愛情片與災難片的結合,並且充分運用了現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動人們的心靈深處對於真善美的渴求,從而在全世界贏得了億萬觀眾,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顯而易見,藝術的審美性是藝術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經過長期的人類藝術活動實踐,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無比的藝術作品。中外許多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等都對藝術進行過體裁和分類研究,根據當時的藝術實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類原則或具體分類,如中國古代文論《毛詩序》對中國古典藝術區分為詩、歌、舞三種不同藝術種類,古希臘亞理斯多德根據藝術的媒介、對象、方式的不同區分了繪畫與音樂、悲劇與喜劇、史詩與戲劇等。到近現代,藝術分類理論已較為成熟,形成了從不同方面、為不同目的的藝術分類體系。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式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根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此我們可以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實用藝術(建築、園林、實用工藝)、表情藝術(音樂、舞蹈)、文學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綜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電視)。

⑷ 談談藝術領域的創造性的認識

1、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藝術美作為美的一種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定向化活動。因此,藝術美也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是指存在於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審美目標、審美實踐要求和審美理想的指引,根據美的規律所創造的一種綜合美。
2、藝術美就是藝術形象之美。人們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人們說,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藝術形象的描繪,沒有了形象,那藝術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藝術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圖畫,它是廣泛多彩。不能把藝術形象,僅僅理解為人物形象,那些動人的景色、歡樂或哀痛的思緒,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圖畫、一種氣氛、一種情趣等,他們都是藝術形象。 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壓抑、痛苦、憂郁、希望、掙扎、激奮、斗爭、挫折,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最後的歡樂,這些思想感情所構成的音樂形象,就是藝術形象。當然它是訴諸於聽覺、想像中的形象。
3、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 們的想像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4、藝術形象是藝術活動中客體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客體再現」,即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如實地描寫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的現實生活再現於藝術作品中。再現固然要描繪得像生活本身那樣生動可悲、可信,但再現決不是照相式的有聞必錄,而要經過藝術家的選擇、提煉、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現時允許有某種變形,即在再現過程中已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性勞動。 「主體表現」,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態度,甚至自己的意志、沖動等等,都熔鑄於形象之中。 對於一個具體形象來說,有的雖側重於對客體的再現,有的則偏重於對主體的表現。但它們都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如巴爾扎克在小說中,主要在於見了十八世紀的法國社會現實.他通過大量真實的藝術形象,再現了資產階級的勝利和封建階級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趨勢。但另一方面,他也在這些藝術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態度,表現了自己對末落貴族的惋惜,對資產階級的憎惡,對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傾向。可以說巴爾札克的這些作品就是客觀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在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一方面是強調藝術與客觀世界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藝術家的心靈表現。 因此,在探討藝術美的本質、尋求藝術美客觀的根源等,都必須堅持藝術美來源於生活,藝術與客觀世界有著密切聯系這一原則。但也不能認為藝術美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反應、簡單的再現。還必須承認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主體生命的表現,包括心靈表現。換句話說,在構成藝術美的諸多要素中,應包括藝術家主體方面的因素。而這些主體方面的因素,就熔鑄、體現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意志、沖動等;也就是物化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
5、藝術美是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任何作品都有內容與形式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內容是內在的.面對一個藝術品,首先接觸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後再去領會它這種形式的內在意蘊,即領會其內容。但真正的藝術品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沒有美的形式也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具有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才能對欣賞者產生美感效應.認為,沒有美的形式,不論內容有多好,人們是不願意接受的。強調形式美,不等於形式主義.藝術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內容的統一為前提的,如果破壞了內容也就破壞了藝術的形式美。形式主義者對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因為從根本上說,形式是需要准確、鮮明、生動表現藝術內容的;若脫離內容去追求形式,就會導致創作上的失敗.真正藝術美不光要辭藻的華麗,更需要形式的准確、生動的表現內容,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當藝術形式美一旦適應藝術的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它就以獨特的美學功能反作用於藝術的內容,從而達到強化內容,使內容完美顯現的作用。

⑸ 藝術審美 什麼是藝術審美性

藝術基本特徵之一抄就是審美性,審美性是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分開來.
(1)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人和藝術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又必須注意,並不是人類一切勞動和智慧的創造物都可以成為藝術品,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作物,才能稱之為藝術品
(2)藝術的審美形式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藝術要以真和善為前提,並通過審美性體現出藝術中這種真 善 美的統一.

⑹ 藝術設計具有哪些基本的審美特徵

1.設計的概念:
是根據一定的需要發現和精心構造備選方案的活動。
2.現代設計的概念;
設計就字義來解釋,是設想和計劃的含義。現在所說的設計包括人類對自己將要創造的產品的前期構思,以及實現這個構思的整個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反映現代大工業社會的本質!
3.藝術設計的本質;
1.是人類有目的性的審美活動。人類在進行藝術活動時有明顯的目的性和預見性,是為達到某一明確目的性和預見性的自覺的行為。
2.是一種問題求解活動。設計過程就是以問題求解,尋找問題答案為核心,它是人們為滿足一定需要,精心尋找和選擇理想被選方案的活動。
3.是一種智能文化創造形態。設計表現為某種文化創造活動形態,而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進行設計活動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質的人所決定的
4..現代設計的特徵:
1.是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實踐活動。設計的時空性特徵,給設計成果打上不同時代,與不同社會,不同時間與不同空間的烙印。為了減少時空的限制而造成的負面效應,設計師可做的是強化設計的現代意識和創新意識。
2.設計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的的約束下進行的。設計活動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
3.設計都是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而進行的。設計始於需求,需求由設計來滿足。這是設計與需求的本質關系。
4.設計是一種富於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性是一個重要的本質特徵。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具有過程性是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徵。
從設計的社會價值來說,現代設計是科學,是生產力,是生活方式的創造,是科學技術的全面物化,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五.現代設計的經濟價值:
設計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設計成為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的戰略和途徑,作為經濟的載體,設計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當今時代是品牌經濟的時代,是形象消費的時代。.
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設計是管理,設計左右產品的發向和市場的導向。企業家是企業管理的「概念設計師」。
六.現代設計的文化價值;
現代設計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構成部分。設計文化是物質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兩者的共融。
文化價值的體現:
1. 設計傳播的信息體現商品和服務的價值觀念,這是獨有的效應,
2. …………………體現特定民族文化或亞文化群的人文特徵,
3. …………………體現人類社會知識的傳承,獲得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領域的知識,都是靠文化傳播發展起來的。
4. ………………..體現道德價值,即設計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價值,表達一定的道德評價和判斷的標准。
七.工藝美術運動:
莫里斯——現代設計之父。拉斯金的設計口號「要向自然學習」
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出在美國和歐洲發展的裝飾藝術運動。
19世紀80年代,比利時畫家費爾德在布魯塞爾倡導新藝術運動,常常往來於比,法,德,英。推動了藝術的深入發展。他是最傑出的設計家和思想家。
新藝術的發源地——法國。
藝術運動的兩中心——巴黎,南西。
影響大的群體:薩姆爾`賓的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與六人集團。
八.裝飾藝術運動
1.產生於20世紀的20年代到30年代的法國,美國和英國等。
2.從產生動機和設計立場來說,它是對新藝術的背離和挑戰。裝飾藝術反對古典主義,自然的有機形態,單純手工藝趨向,主張機械化的美。與新藝術強調的歌德式的自然風格的裝飾,強調手工藝的美,否定機械化的時代特徵有著極大的不同。
3.裝飾藝術的樣式風格,類似新古典主義的做法,喜歡直線和對稱的構成。
九.現代主義:
1.從設計思想上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具有:民主主義,理想主義,精英主義三特徵。
德國工業同盟,1907年10月成立,奠基人和組織著——穆特修斯。他主張:「明確的使用性」認為設計講究明確的目的和功能,遵循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他肯定機器生產的進步,主張藝術與技術,審美,與應用的結合。
十.包豪斯
1. 1919年建立,在魏瑪,由格羅佩斯建立的發展現代設計教育的學院。是一所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建築及設計藝術學校。
2. 包豪斯的教學思想和方針:
1.設計中提倡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
2.手工藝與機器生產結合。提倡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徵。
3.強調基礎訓練。從現代抽象繪畫和雕塑發展來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等成了現代設計基礎教學方法。
4.實際動手能力與理論修養並重。
5.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的結合。
3.包豪斯原則:1主張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2.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不是產品。3.強調設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進行。
4.他教育體系和設計思想經歷三階段:1.魏瑪時期(1919—1924)是草創階段。2.狄索時期(1925—1930)包豪斯在教學思路和體繫上有所改變。3.痛苦的結局—柏林時期(1931—1933)米斯任校長,是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重要大師之一。主張「少而精」
5.包豪斯對現代主義的影響:教學思想和方法被瑞士,荷蘭,日本等過相用。作為教育思想學派,在世界范圍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的繼承著遍布全世界,從建築,室內設計,從產品設計到廣告。幾乎 所有領域都受到影響。
十一.現代主義——國際主義
它發源於現代主義的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與美國高度富裕的經濟融合,發展為聲勢浩大的國際主義。
1. 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的關系:從傳承關繫上看,二站後在美國發展的國際主義風格與現代主義一脈相承,在設計風格上,注重功能,追求少爾精,少就是多的形式語言,簡潔理性,反對裝飾。
一. 後現代主義:
1.後現代主義,它是對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挑戰和背叛,在本質上,後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核心,仍然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架構,它的挑戰也僅僅針對風格和形式,未能涉及到核心。
2.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三典型特徵:1.後現代主義恢復了裝飾性,從歷史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加強設計的豐富性和審美愉悅性,與他們的冷漠,簡單,和理性化,缺乏人情味的形式成對比。2.對歷史傳統文化採取折中立場。不是簡單的恢復,而是對歷史風格採取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加以運用,即傳承又有變化。3.他們講究理性化和明確性,而後現代主義強調設計上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上的含糊性。後現代主義希望設計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創造出含糊的空間敢,讓設計作品顯得寬松和舒展,給人更多的心理空間。
3.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流派:1.波譜風格2.孟菲斯集團3.宇宙風格4.未來風格
二. 現代設計的基本類型;根據設計目的分為三領域:1. 產品設計:以用設計為目的,創造適當的產品。以作為人和自然的媒介。2.視覺傳達設計,是利用視覺符號進行信息傳達的設計。以傳達為設計目的,製作良好的信息,以作為人與所屬社會間的精神媒介。始於20世紀20年代,成立於60年代。他的構成要素:文字 ,標志 ,插圖。3.空間設計:以居住為設計目的,構建和諧的空間和環境,以作為自然和社會間的物質媒介。
三. 1. 設計與現代藝術,他們本為一體,是從現代藝術中脫胎而出的是現代藝術的延伸和發展。如代表人,畢加索,老特累克,德加,杜米爾,波爾等,他們身肩藝術家和設計家。現代藝術運動發起者的前衛藝術家又從事於設計教育工作。如康定斯基,克利等人。
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代設計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實用藝術門類,依附於現代商業社會的藝術學科。
現代藝術運動與現代設計發展的緊密關系,他們都揭示對於美的觀點和主張,新的藝術主張和理論,往往能夠形成一種社會思潮波及一切文化領域,現代設計也受到它的影響。
2. 立體派,立體主義創造的獨立於自然的設計觀念,對客觀對象分析重構的處理探索,啟迪荷蘭風格派,俄國構成主義運動,在包豪斯的設計教學中得到深化和發展,提供了平面設計的形式基礎。
四. 現代設計師的素質和知識結構;1.良好的精神品格,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設計是設計師的個人行為,也是社會行為,是為社會服務,要產生社會後果的。因此設計師注重社會倫理道德,對社會有高度的責任感。2.要有緊跟時代的設計觀念。 它是設計師藝術生命活力。應該思想開闊,眼光敏銳,不固步自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定勢。做到與時代同步,保持設計活力。3.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設計的本身就是創造,所以設計的主體具有設計才能是相當重要的,也是衡量設計師基本品德的重要標尺。4.有良好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廣泛的知識面。現代設計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是科學,藝術,文化,經濟的高度融合。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5.有很高的專業設計能力和審美素養。專業設計能力是專業設計師的首要條件。整體藝術修養 的高低,直接間接關繫到設計出作品的高低,在關鍵時刻成為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6.有良好的群體意識和協調力。現代設計項目涉及到多學科,必須調動多方面的智慧和技能,才能有效的進行設計工作。設計方案完成後,協調各方面的認識加以調整修改,才能使設計更加完美!
B原理篇

一. 現代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1. 設計的基本原則,按照設計的客觀規律歸納制定的設計家必須依據和遵循的法則。
2. 現代設計的要求和原則:
1.功能性原則。即合目的性原則,是設計產品時應具有的目的與效用,以功能目的為設計的出發點。
2.經濟性原則,不但是成本的考慮,消費者支付能力的預測,重要的是尋求在現有條件下,提高產品的實用審美價值。
3.藝術性原則,是指設計師在設計時考慮作品具有較好的審美功能和藝術品位。從而給受眾以審美享受。
4.主題性原則,是設計目的出發點的把握。現代設計作為人類物質文化的審美創造其目的是為了人,所以設計活動從始至終必須從人出發,把人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放在第一要素的位置來考慮。
5.創新性原則。現代設計作為人類智慧的創造性活動,創新推動現代設計活動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是現代設計家的追求。現代設計的創新性原則實質上是,個性化原則,是一個差別化設計策略的過程,是個性化的內涵與獨創的表現形式統一。顯示設計作品的個性和設計的獨創性。
二. 現代設計的傳播技巧的運用:1.清晰2.准確3.可信4.感人
三. 現代設計的重要前提——市場
.認識和把握市場看準選擇目標市場是獲得設計的基本條件和重要環節:
1.認識和把握市場,有助於設計找准目標對象,使設計有客觀依據克服了盲目性使目標不會偏離 2.助於確定理想的訴求對象。 3.有助於市場定位。
四. 設計作為經濟管理的手段,作為管理手段,設計領域中最典型最能體現管理效應的是視覺識別系統(CI)和以設計塑造企業文化。
五. 設計中的文化底蘊的表現: 1.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人類史上文化積累的延續和拓展,是人類文明演化的進步,是一場社會文化的大變革。 2.設計具有良好的認識和誘導功能,能夠以生動的形象的不同媒體文化方式淺移默化地對社會大眾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作用,使之轉變和更新。 3.具有強烈的美感力量,推動審美概念的變化,利於提高設計品位。
六. 設計風格。 風格是現代設計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是設計家在設計實踐活動中形成起來的,是設計家獨特的的審美見解通過獨特的審美傳達活動表現出來的,在設計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基本特色。
七. 設計家風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和社會范疇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時尚的影響。一定時期的歷史潮流,社會風尚都會影響和制約設計家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滲透到設計風格的方方面面。 2.受民族文化傳統和藝術與設計傳統的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傳統的特殊性會產生審美要求和審美理想的特殊性。 3.受到外來文化和藝術思潮的影響。設計家受到外來文化和藝術思潮的沖擊,設計觀念的碰撞會導致設計審美理想追求的轉向和更新,有意識的吸收某種外來文化和藝術流派的成分,形成自身的設計風格。 4.受同時代其他設計家,藝術設計家風格的影響。
八.現代設計和民族風格;
1. 不同的經濟生活政治狀況,地域和歷史文化傳統,構成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心理結構,個性氣質,習慣愛好,審美要求等,發應在設計上就形成了獨特 的民族風格。
2.由於設計是民族文化創造的一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所以設計不僅僅是時代的,也是民族的,人的審美活動的本質是,民族文化的審美設計創造活動,作品上打下了民族烙印。
九. 現代設計的方法與程序:1.設計 方法學的特點。優化性,理解為在給定的條件下得到盡可能滿意的結果。2.設計方法的分類:直覺優化,實驗優化,進化優化,數學規劃優化方法等。

C造型篇

一. 1.英國畫家賀加斯(1697-1794)最早對線的特性進行比較研究的人。
3. 美國的安迪`沃霍的名作品——艷星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底片復制出50張,其創作意圖:說明人們信服的事物實在都是虛假的,作為照片上的她實際上是一種類象。他是波普風格的代表,後現代主義。
二. 色彩影響力的表現:1.在視覺上,使形象增強感染力。2.使人增強識別記憶的價值。3.有刺激感和影響情緒的作用。4.色彩可以傳達意念,表達一定確切的含義。
三. 色彩計劃,是根據企業市場營銷戰略,採用科學分析定位,運用色彩知覺,配色原理等理論於各項計劃內的實施方案,是一種配合市場營銷,經營策劃,商品設計的整體性規劃。
D 藝術篇
1 .設計的本質在於創造,決定了設計師是一個創造性很強的職業,決定了設計師素質品格——創造力的重要。
2 創造想像是不依據眼前知覺對象而進行的想像。科學發現,重大設計發明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都是想像的結果。
3 .實質上靈感的產生,是創造主體長期實踐經驗和知識儲備得以集中應用的結果。
4 創造性思維,是從新的思維角度,程序和方法來處理各種情況,問題。從而產生新成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它不是獨立的思維類型,而是滲透在人的各種活動,思維形式中,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等的綜合運用,比較復雜,更具能動性和探索性。
一. 創造性思維的五個顯著特徵:1.獨創性,.獨創新意,還要敢於自我否定,打破自我框架萌發新的設計構想。2.連動性3.多向性4.跨越性5.綜合性
二.作為一個從事設計創造的設計師應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要自己開闊視野,興趣愛好廣泛,成為多方面文化素養的人。
2.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不僅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還要有專業外的科學知識。只有不斷的吸取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存,才能擁有與時代同步的專業知識。
3.還應該懂得,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因為文化素養,專業知識和跨專業的學識造詣都是必要的條件,但它本身不是創造。
三. 設計的基本方法;1.頭腦風暴法2.超序聯想法3.影象創意法4.聯想創意法5.分列創意法6.分腦創意法7.逆轉創意法8.輻射創意法
四. 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不斷豐富與發展,由,以下三個方面促成的: 1.激烈的市場競爭,促成手法的不斷更新。為了設計作品的市場競爭力與促銷效果,設計家在設計的過程中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十分重視作品的藝術性。不同的餓藝術形式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以不同一般的藝術魅力吸引消費大眾。 2.為適應當代審美心理趨勢的發展變化。設計作為有目的的藝術活動,與社會發展的物質,整個時代社會審美文化的發展相適應,還必須與作品接受的特定的消費人群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興趣相適應能夠更好的完成它的傳達過程。 3. 與其他藝術的滲透融合豐富了藝術表現的內容。現代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受整個社會歷史文化的推動中,不斷的受到多種藝術潮流的影響和沖擊,逐漸地借鑒和消化吸收了其他姐妹藝術的成果,為現代藝術傳達的表現手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五. 現代設計的多樣化藝術表現手法:1.真實再現2.突出特徵3.對比襯托4.誇張變形5.幽默偕趣6.以情托物7.比喻象徵8運用聯想 9.以小見大10.神奇彌幻11.字體效應12.抽象含蓄13.解構重復14.系列展開15.怪異荒誕16.創造節奏17.間接暗示18.空靈淡化19.氣氛烘托20.著意剪裁21.選擇偶像22.巧選角度23.掌握分寸24.重迭復合25.空間落差26.偷梁換柱27.模擬名作28.善用省略
六. 藝術形式美,是指藝術作品的形式構成諸因素(形狀,色彩,線條,語言,動作等)按一定的法則組合出來的審美特徵。它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的特徵,也是形式美法則。
七 現代形式的蒙太奇概念:是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指建築中的構成,裝配,用於電影有組合和剪輯之意,是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一段電影是由不同的鏡頭組成的,所以在電影創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要表達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再按照創造構思將這些分散的鏡頭組接起來。重而形成有組織的片段,場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把它稱為蒙太奇。

⑺ 簡述藝術的審美性特徵有哪些方面

一 實用型與審美性:任何實用藝術都應具有實用性,我們要廣泛的理解實應性,實應性應與審美性相結合,並有機的統一。

二 表現性與形式美:表現性是實應性藝術的重要美學特徵,這也是他與戲劇、小說、電影等再現藝術的根本區別,表現性使實應藝術更注重形式美。



(7)藝術的審美特徵創造性擴展閱讀

英文art(藝)一詞源自於古希臘拉丁語ars,大義為「技巧」,雖保有原意,卻也衍生出更廣義的涵義,幾乎包括了所有與人生密切相關的創造性學問。

art藝(多義詞):藝指代創造性表現的作品,也指一門技巧,後天習得的技術[2]

中文的藝術一詞最早出自《後漢書》的文苑列傳上,劉珍篇有提到「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蓺術」,不過當時的藝術是指六藝和術數方技等技能的總稱,和現代藝術的含意不同。

所謂八大藝術包括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戲劇與電影。

以學域的涵容度而言,上述八類藝術門類的知識,都足以單獨成立對應的學系。其中設計、攝影、視頻游戲(電子游戲)以及實驗藝術等一些新興藝術學域,也逐漸被學術界和大眾接受而被列為單獨的項目,許多藝術學院已經開設了相關的專業。

參考資料網路-藝術

⑻ 藝術設計有哪些基本的審美特徵

藝術設計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感知、聯系、想像,乃至理解、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藝術審美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通感又是審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藝術通感在藝術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好比"橋梁"一樣,使藝術之間相互溝通,相互轉化。使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也使藝術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它對各種藝術的觸類旁通,甚至融會貫通起著橋梁的重要作用。

認識藝術通感

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具有互通有無的特點,藝術審美的實質就是把握藝術通感。從審美統覺的角度來說,藝術通感就是一種在藝術活動中以審美統覺為其基本心理機能,以感情為其心理動力,表現創造主體人格、心境、意緒的一種統覺性、整體性、創造性的審美力。所以,藝術通感應當是一種藝術創造的能力。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藝術通感的能力越強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徵,領悟感覺之間的藝術通感點,從而作藝術真實的描繪,創造無限的藝術想像空間;對於藝術接受者而言,其藝術通感能力越強,就越能在接受過程中與作者達到心靈的溝通,領會作者創造的意義,從而建構自己的藝術人格。所以,藝術通感能力的提高是審美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和體現。

藝術通感又稱通覺、聯覺、移覺或連帶感覺,是指在各種藝術符號的流動中,從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種感覺挪移、轉化、滲透、互通審美體驗的心理過程。它是不同感覺的相通與挪借,是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思維,可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創造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及藝術境界:通感有"感覺直覺聯想"和"情感態度聯想"的方式。在藝術審美中藝術通感是使藝術符號流動起來,並產生高層次審美體驗的關鍵之一。

人對世界的感覺要靠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由此形成了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從"通感"的角度講這五種感覺是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通感"在審美教育中有著極高的價值。它要求人們,不僅觀其形,更要見其神, 即從外在的形象中看到內在精神,從情感起伏中體會到它的深刻含義。因此,我認為單一感官的發展不能形成真正的藝術能力,在審美培養中應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即用"通感"豐富心靈的審美體驗,用藝術通感在各種藝術間建立審美溝通的橋梁。藝術通感不僅僅發生在感覺層,它是更高級的心理活動。其間要注意"統覺"對人的意識所進行的統一整合方面的獨到作用。統覺將分散的感覺刺激調動到一個整體集合內,各類不同刺激在整體作用下產生了關聯。統覺的綜合作用是依據關聯和聯想,由統覺的綜合作用而產生集合觀念,並引起兩種統覺分析:一種叫想像,一種叫悟性。統覺中正是有了關聯和聯想才產生了集合觀念--整體性認識。

藝術的審美特徵

在文藝學中,根據各種藝術形式塑造形象的媒介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分別把它們叫做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文學是語言藝術。在藝術審美中,藝術審美特徵是通感審美的基礎,藝術家和鑒賞者必須在各種藝術審美特徵中找到一個切入點,並在相互間建立聯系,才能使通感審美在各種藝術間自然流動。因此利用藝術通感進行審美,必須對各種藝術的審美特徵有所了解。下面便對各類藝術的審美特徵做簡要分析:

一、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造型藝術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絹、布、紙張。石、金屬、木、竹等),通過塑造可視的靜態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藝術家情感的藝術形式。它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築、工藝美術等具體的藝術形式。其主要審美特徵是直觀具象性;瞬間永恆性;空間表現的差異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觀具象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運用物質媒介在空間展示具體藝術形象的特性。造型藝術運用物質媒介創造出的具體的藝術形象,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感官。這種直接具體的形象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意蘊,把具體可視或可觸的形象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直觀的美感。造型藝術也可以把現實生活中某些難以顯現的無形事物,轉化為可以直觀的具體視覺形象。

(二)瞬間永恆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選取特定瞬間以表現永恆意義的特性。造型藝術是靜態藝術,難以再現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但它卻可以捕捉、選擇、提煉、固定事物發展過程中最具表現力和富於意蘊的瞬間, "寓動於靜",以"瞬間"表現"永恆"。比如攝影藝術,攝影畫面瞬間的表達,往往抓住即將抵達高潮之前的瞬間,給人的想像留下無窮延伸空間。

(三)空間表現的差異性,是指造型藝術各門類內部在空間表現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如中西繪畫運用不同的透視方法在二維平面上營造虛幻的三維立體空間,在西方油畫中是用"焦點透視",中國畫則運用"散點透視"。

(四)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藝術具有在藝術形象中凝結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則對於造型藝術各門類都具普遍性,因而運用形式美法則對物質媒介進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著形式美的藝術符號。形式美多種多樣的法則(如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對比、比例、主從、尺度、明暗、虛實、多樣統一等)在各門類藝術的具體運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態。比如比例的勻稱、變化的節奏韻律、明暗對比、多樣統一、虛實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則在各種門類藝術中的集中呈現。

藝術分類並非絕對的、無條件的,相反,各門類藝術之間的界限具有非絕對性和有條件性,它們之間在審美感受、表現手段、相互匯通等方面既存在區別,又有聯系,相互轉化,共同發展。它們的審美特徵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實現藝術通感的審美體驗,必須緊緊把握各種藝術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通過感覺之間的相通與挪借,使這些審美特徵在各種藝術間的審美感受中相互溝通。

⑼ 藝術的審美性是什麼

這里,還需要談一談藝術的審美性和「丑」的關系問題。毫無疑問,生活中除了真專、善、美,也有屬假、惡、丑。但是,生活中「丑」的東西,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同樣要通過審美特徵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這就是說,在生活中我們既可以找到美的現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現象,在藝術中卻一概都以審美性表現出來。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能動創造變成了藝術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質並沒有變,但是作為藝術形象它已經有了審美意義。

⑽ 藝術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美學原理簡答題

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物化為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美的主要特徵便集中表現為: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一)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美應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19世紀末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應邀為去世的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羅丹為此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翻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甚至專程去找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裁縫,經過這樣艱苦的創作準備,羅丹終於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穿著睡袍寫作的形象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擯棄了一切細枝末節,將大文豪的手和腳都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頭部,尤其是巴爾扎克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羅丹的《巴爾扎克像》以朴實、簡潔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大文豪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的高峰,使這座雕像成為世界名作。
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從而使得藝術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藝術美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阿Q這個人物身上,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還有反映他所處的特定時代整個民族的國民性特點。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他會使人震驚,使人猛醒。
(二)藝術美的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一方面,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於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每一件藝術作品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烙印。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或許這正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特徵。每一件優秀的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獨特的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由於藝術的獨創性,甚至面對同一個題材,作家藝術家們也完全可以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來。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後,各自寫出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也完全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於兩位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時,由於不同主體的審美感受不同,藝術風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這兩篇打上了創作主體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另一方面。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尤其是藝術鑒賞,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由於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不同,使得審美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也打上了欣賞主體的烙印。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經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
(三)藝術美的審美性
藝術美的第三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得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也使得藝術美與自然美區分開來。
藝術美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統一。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然而,不管怎麼變化,藝術的形式美都不能脫離藝術的內容美,因為藝術的形式美正在於它鮮明生動地體現出內容。就拿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來講,這座歷時15年、耗資巨大的建築,設計十分獨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遠看像是一支迎風揚帆的船隊,近看又像一組巨大的貝殼,從空中飛機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別具匠心的造型美。與此同時,作為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悉尼歌劇院又體現出具有當代色彩的建築理念,成為著名的環境藝術或有機建築的典型作品。它的設計師、丹麥建築學家伍重認為,現代建築應當從屬於自然環境,推崇「有機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應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彷彿是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一樣。在海灘上設計建造悉尼歌劇院,不管像帆船、貝殼,還是白蓮花,都與大海的萬頃波濤融為一體,展現出「有機建築」的魅力。悉尼歌劇院這個例子充分證明,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有機統一。
與此同時,藝術美的審美性又體現為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正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了。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需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藝術中的「善」更不是什麼道德說教,而是要通過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來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也就是「化善為美」。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並不拘泥於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將在巨型游輪上邂逅的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作為主要線索,重點表現在即將沉船之時,男主人公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戀人,自己卻不幸遇難的故事。這部影片正是通過愛情片與災難片的結合,並且充分運用了現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動人們的心靈深處對於真善美的渴求,從而在全世界贏得了億萬觀眾,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顯而易見,藝術的審美性是藝術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經過長期的人類藝術活動實踐,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無比的藝術作品。中外許多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等都對藝術進行過體裁和分類研究,根據當時的藝術實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類原則或具體分類,如中國古代文論《毛詩序》對中國古典藝術區分為詩、歌、舞三種不同藝術種類,古希臘亞理斯多德根據藝術的媒介、對象、方式的不同區分了繪畫與音樂、悲劇與喜劇、史詩與戲劇等。到近現代,藝術分類理論已較為成熟,形成了從不同方面、為不同目的的藝術分類體系。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式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根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此我們可以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實用藝術(建築、園林、實用工藝)、表情藝術(音樂、舞蹈)、文學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綜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電視)。

閱讀全文

與藝術的審美特徵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