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日本人發明海綿拍

日本人發明海綿拍

發布時間:2021-06-10 13:15:59

1. 乒乓球拍中的生膠,長膠,正膠,反膠等都是什麼意思啊

生膠
生膠就是顆粒向上、直徑大於高度的膠皮。其特點是擊球下沉,搓球旋轉弱。由於生膠有減轉的作用,因此特別容易控制球。目前一批橫拍兩面攻選手,為求得擊球的變化,採用了正手反膠(拉弧圈)和反手生膠(快撥及擺短)的搭配方法。當今世界冠軍王濤及著名選手陳靜、耿麗娟等都採用反手生膠的打法,韓國及朝鮮女選手對這種搭配方法更是情有獨鍾。這種性能的膠皮可作為直拍反打反面貼膠的一種選擇。

長膠
這是一種膠粘細而長的膠皮覆蓋在一薄海綿上面而膠皮海綿,是我國在六十年代發明的。當年張燮林用這種膠皮削出變幻莫測的球,被稱為乒壇魔術師。這是因為這種膠皮球在拍面會產生反常的旋轉現象,典型的變化是:對方搓來的下旋球,己方用長膠對搓時,將以上旋飛回;對方攻來的上旋球,己方用長膠推擋後以下旋飛回;用削球回擊對方拉來的弧圈球時球會更旋,而回削一般拉球時回球則不旋。這些反常的變化常令對方失誤或回出高球,對付不熟悉長膠性能的人打這種球常可輕易取勝。但用這種膠皮打球,不但對方失誤多,己方也不易掌握,大大降低了乒乓球的觀賞性和娛樂性。1998年5月,國際乒聯在南非德班市召開理事會,以19票對18票,作出關於禁用使用長膠的決定,並對正膠作出高度與直徑之比不得大於1:1的規定。少年運動員千萬不要用長膠,一方面長膠難掌握,另一方面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錯誤的定型。中國乒協早已明文規定少年比賽一律不得使用長膠。

正膠
正膠是一個乒乓球術語,指乒乓球拍覆蓋物,膠粒向外。也叫短顆粒膠皮,特點是彈性好、擊球穩的好處,是直板快攻型選手最常用的膠皮類型之一,過去庄則棟、李富榮、江嘉良、謝賽克等一大批世界冠軍都採用正膠海綿直拍。當今世界冠軍劉國梁也是採用這種類型膠皮。如果你覺得自己手腕動作靈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夠,那最好正面選擇以速度制勝的正膠球拍。 目前國際市場上還有一種介於短顆粒與長顆粒之間的一種中顆粒膠皮,有不旋攻擊的奇特效果,對手攻來的強烈抽球或下旋球,這種膠皮壓根兒就不怕,回過去都是不旋球,而且飄忽,讓對手使不上勁。它被人稱作「魔性膠皮」。
最初是因為偶然被發現能增加木製球拍的控球能力而被應用於乒乓球比賽中,後逐漸流行。歐洲運動員曾一度喜歡使用正膠橫拍削球的打法。後來日本人使用海綿球拍發明中遠台長抽弧圈的打法,稱雄乒壇。後海綿拍被禁止使用,中國運動員將正膠與海綿有機結合,發明了近台快攻打法,從此稱霸乒壇。歐洲運動員將反膠和海綿結合後,用於弧圈球打法,將其身高力大的優勢發揮出來,一時在乒壇獨當一面。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中國運動員使用長膠打削球打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生膠和半長膠以及防弧圈膠,對弧圈球打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反膠
其特點是擊球旋轉力強、擊球穩定、易控制,適合弧圈型或弧圈結合快攻型打法。由於擊球穩定,控制球好,因此也是初學者首選的類型。對於專業選手而言,又有多種不同性能的反膠海綿拍供選擇,如膠皮粘性強、配套的海綿軟而厚,因而有很好的「咬」球及「裹」球特性。反膠海綿膠皮是直、橫拍選手目前最常用的膠皮,幾乎100%的歐洲選手均採用此種膠皮,亞洲選手也有近80%選手使用。因為這種膠皮比較好地兼顧了速度與旋轉的要求。 目前國際超一流選手中,絕大部份都使用反膠膠皮。如弧圈結合快攻打法的瓦爾德內爾、佩爾森、塞弗、馬文革、王楠等,快攻結合弧圈打法的蓋亭、王濤、孔令輝、鄧亞萍、李菊等,直握拍的馬琳、閻森、馮哲等,他們都是清一色的是正面或二面均為反膠膠皮。 打反膠的選手都希望膠皮有高裹力,即膠皮面要粘,這樣才能有高的摩擦系數。除了專業運動員有條件打比賽及換膠皮外,業余愛好者恐怕就沒有這個條件了,所以要懂得保護膠皮的粘性。最簡單的辦法是每次練習以後,用軟泡沫海綿沾清水清洗干凈,市面上也有專用的清潔劑出售,使用效果會更好。清潔後用聚脂薄膜覆蓋上,這樣既可防塵又可防氧化。

2. 乒乓球拍哪個最好大神們幫幫忙

不知道你的打法,提供一篇來自網上文章給你參考一下,願對你有所幫助。 擊球方式與球拍配置 乒乓球運動可以說是一種十分技能化的體育競技運動,他的復雜性主要是表現在其制勝因素的多樣性上。就一個來球而言其速度的快慢、力量的大小、旋轉的強弱、落點的長短、弧線的軌跡都可以成為使對手處於困難境地的制勝因素,更何況這些制勝因素幾乎都是以組合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造成判斷、移動、控制擊球的困難。造成這種復雜狀態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為大家選用不同配置的球拍並且採用多種不同的擊球方式所至。使用者和器材有一種十分微妙的關系,一種類型的球拍會造就一種類型的打法,正膠海綿拍造就了近台快攻類型的打法,反膠海綿拍造就了快速弧圈攻擊類型的打法。然而不同的使用者在使用同一類型球拍的過程中,又可以改變了其中的某些配置從而創造出不同的「絕技」來。 可以說沒有正膠海綿拍就不能造就出容國團、庄則棟、邱鍾惠、徐寅生、李富榮等第一代中國近台快攻的乒乓球群英,然而容過團在面對足智多謀、且狀態正佳的匈牙利老將西多開局先負後,竟大膽改變常規,變正膠海綿拍通常以撞擊為主的擊球方式,為增加摩擦拉出帶有側上旋的攻球,破壞了對方的節奏,使西多的拿手好戲——逼角反攻技能一籌莫展,終於在第25屆世乒賽上實現了中國人奪取世界冠軍的第一次夢想,從此他的那句名言「人生能有幾回搏」在中國大地上不脛而走,盡人皆知;但是同樣是使用正膠海綿拍,庄則棟選用的是一塊幾乎沒有什麼彈性的「糟海綿」,但就是這支球拍和這樣的海綿幫他開創了以彈擊發力為獨到特點的直拍近台兩面快攻的先河,「小老虎風格」伴隨著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在世乒賽上奪得男單三連貫的人。也曾經有人循著線性思維的方式,建議他換塊硬度大點的海綿,這樣可以使進攻的速度再提高一步,結果事與願違,證明這是個「葷招」; 中國第一代直拍削球名家是從香港回來的姜永寧,面對大力扣殺,他的海底撈月式的救球堪稱一絕。但是真正將直拍削球打造成「魔術大師」的還是張燮林,是一塊偶然得到的「長膠」使擊球出現了「反旋轉」啟發了他,搓球竟會變出「上旋」,推檔反而會出「下旋」,削弧圈球竟會「越來越轉」,這些在當時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為了保住這個「秘密」,在世界比賽中專門為他另作了一個普通的膠皮拍(當時還沒有球拍檢查制度),有人要看他的球拍就把這支普通的拿出來,而比賽時才用那支長膠球拍,一場比賽結束後須立即將球拍放入包中,以免「泄密」,所以張燮林那個「魔術大師」的美稱到真是名副其實。同樣有一面使用「長膠球拍」的前世界冠軍梁戈亮,發明了「倒拍發球」充分利用正面反膠和背面長膠的不同性能(當時拍面沒有限制顏色),用相同的動作發出旋轉差距極大的發球,為搶攻創造了不少的機會。在比賽中很多名將都拿他沒有辦法。記得在一次全國比賽中他只輸了一場球,贏他的是個廣東隊一個老隊員,大家忙去「取經」,但是這位老兄道出的成功奧妙著實讓人瞠目結舌:「別看發球動作,死盯膠皮型號」。後來中國隊把這項「發明成果」拿到世界比賽中去用果然所向披靡,並且進一步完善到藏在身後「倒拍」,突然出手發球;用「跺腳」的聲音來掩蓋不同膠皮發球時產生的聲音差別等等。這種發球搞得外國運動員不知所措、為了破解這種發球他們費盡心機,據說有的外國選手將自己的隊友派到我們發球運動員身後觀察,並打暗號提示,一對一的單打竟變成了一對二的「雙打」。長膠球拍的變化被用到這種地步按說應該是淋漓盡致了吧,然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鄧亞萍改變了長膠球拍多用於削、搓、擋等慢節奏的擊球方式,開創了用1mm厚的海綿貼上長膠打快攻的彈擊式擊球新技能,她不是單純依*長膠的旋轉變化性能,而是更多的發揮長膠球拍的「節奏」特點。長膠球拍攻球弧線短、飛行軌跡「飄」 ,加上1mm厚的海綿還真有了點「賊」,又不易借力與反膠攻球的快速前沖大不相同,鄧亞萍有非常出色的步法和凌厲的正手連續扣殺,長膠攻球常常迫使對手放慢擊球節奏,她就乘機側身連續扣殺壓得對手喘不上氣來。以變化為特色的長膠球拍被她加厚了點兒海綿、改變了擊球方式竟然打出了「霸氣」; 反膠球拍最先是日本人發明的,繼而他們又利用反膠球拍發明了弧圈球,建立了運用摩擦方式擊球的進攻初創模式,為現代乒乓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的第一個反膠世界單打冠軍是郗恩庭,他原來是正膠快攻手,一手動作隱蔽、旋轉差異的轉與不轉發球、大力爆彈式的推擋和正膠弧圈球是他的三絕技。但是正膠弧圈球只能在對付下旋球時使用,形成對攻就威力全無,改用反膠海綿拍後使他如虎添翼,發球更轉,拉球威力更大,還能連續拉沖,加上他的大力推擋,使摩擦式的進攻和撞擊式的進攻實現了較完美的結合,一直沒能在重大比賽中奪冠的他終於在第32屆世乒賽中如願以償,奪得男子單打的桂冠,成為使用反膠球拍的中國第一人。 在七十年的反膠球拍已經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當時在崇尚傳統的中國大環境中,推廣使用反膠球拍,改變習慣的擊球方式,全面學習弧圈球技術,一直存在爭議,致使我們錯過了率先改革創新的時機。直到1989年在蒙特利爾世乒賽的斯韋思林杯決賽上,瑞典的三劍客——瓦爾德內爾、佩爾森、阿佩伊倫以令人信服的弧圈球快速進攻技能擊敗了對他們圍、追、堵、截了多年的中國隊,世界上使用正膠海綿拍的三位最優秀的近台快攻手江嘉良、陳龍燦、滕義最終以0:5的大差距敗北,事實終於使一直在「繼承傳統」與「創新」、「變革」之間徘徊的中國乒乓球界明白了——「發展才是硬道理」,反膠海綿拍擊球方式帶來的技能升級已經改變了世界乒乓球運動的潮流。現在的弧圈球攻擊技術已經不僅是簡單的「高吊」和「前沖」了,「摩擦」與「撞擊」的融合使弧圈球進攻技術發展成為豐富的抽、拉、沖、掛、撕、帶、劃、撇、劈、擰、挑、彈、砸、扣等多種技能、技巧。思想的解放,使中國乒乓球的優秀群體一下子又煥發了「國球」 整體優勢的巨大創造力。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就再造了中國乒乓球的又一個春天。自1995年在天津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乒賽至今,中國乒乓球隊用弧圈快攻技術的現代理念重新又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冠軍方陣——孔令輝、劉國梁、劉國正、馬林、王勵勤、王楠、張怡寧等等群星燦爛。 隨著弧圈球技術的發展,我們在球拍配置觀念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底板,正膠近台快攻時代,由於人們的擊球方式事多以「撞擊」為主,即使是突擊下旋球也只是強調「擊、擦」結合,認為過多的摩擦會影響速度。那時候的人們感覺硬一些、重一些的厚底板更好用,因為近台快攻是追求節奏速度為主的擊球,後退就被認為是失去「速度」被動挨打。那時候的訓練中經常見到教練在運動員身後方一塊擋板——擋住他們的退路,培養他們決戰前台,死不退後的意識。當時近台快攻追求的是提高節奏速度前提下的命中率,在近台和台上搶擊來球上升點和最高點,弧線對這一時段的擊球並不十分重要,因此多採用撞擊方式為主的發力擊球,況且能擊出低平弧線的球才更有殺傷力,較硬的底板持球時間較短,將擊球作用力轉化為球的自轉速度的效率較低——不易摩擦球製造弧線,這些特點正好滿足了近台快攻的要求;再者說近台快攻的擊球用力經常要求擊球者使用「合力」(俗稱中等力量),也就是在藉助來球反彈力的同時,加上自己的擊球用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近台或台上迅速將來球擊回。這是一種技巧性非常高的借力打力的擊球方式,用這種方式快攻常使對手來不及獲得充分的回球發力距離,同時又經常借不上來球的反彈力,以至陷於被動。因此這種方式擊球需要底板在來球撞擊時能產生較高的反彈效率,較硬的底板恰恰也能滿足這樣的要求,運動員在使用較硬的底板時可以用較小的發力在較短的距離內獲得較快的回球速度;另外近台擊球弧線的打出距離短,揮拍擺速要求快,因此擊球的動作幅度必須比較小,必須經常採用離球近發力的方法。為了能提高在小幅度、近距離的擊球力量,運動員需要選擇份量較重的底板。木質較硬的底板自然分量較重,同時加厚板身也可以提高球拍重量並使擊球重心前移,那時候許多運動員將本來已經有6、7mm厚的球板背面再加上一層2mm厚的桐木,這樣做提高了擊球時球拍的「勢能」,增加了擊球的威力。即使現在已經進入了弧圈快攻時代,但是對於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球迷愛好者們來說,對底板的要求中仍有時代留下的痕跡。最近我們專賣店來了一位五十多歲的球友,他自我介紹是橫拍兩面拉弧圈球的打法,大家按照常規為他推薦了一款適合兩面弧圈球的超傑-B:板厚5.7mm、重量90g,可是過了幾天後他找回來反映說:這塊底板沒有速度。大家檢查了底板沒有毛病,以前也沒有聽過這類的反映,心想可能他只是偶然拉一下弧圈球過渡還是打快攻多,由於這里實行的是零風險服務,只要沒有污損都可以調換,於是就給他換了一塊較硬的超能-B,他試了試覺得可以就拿走了。可是過了兩天他又找回來反映說:這支板雖然不錯,但是稍微硬了點,拉球感覺有點欠缺,能否換一塊介於這支板和前一支板之間的底板?這次我請他拉幾下弧圈球看看,這才發現他的弧圈球全是在近台採用借力加力的反拉、反帶動作擊球,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離台發力拉、沖。於是我給他推薦了超傑-A:板厚6.2mm、重量95g。結果這次他十分滿意的走了。這件事給了大家一個啟示:在廣大球迷朋友中由於年齡不同,打球的年代背景不同、身體素質和擊球的習慣方式也有很大不同,雖然大家都說掌握了一些弧圈球技術,但是選用的球板的厚薄、軟硬、輕重也應該有所不同。有了這樣的經驗,那天一位自稱是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的年青球友來店選了一支超能-A的橫板,於是我們就建議他改選更輕、更薄、稍軟的超能-B型,經過試打他果然感到十分滿意。

3. 世界上最早的乒乓球拍子是什麼材質製造

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木製的,球彈出後速度慢、力量小,沒有什麼旋轉技巧,打法也很簡單,就是把球在兩者之間推來推去。
後來有人在球拍上貼一層羊皮。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1903年,英國人古德發明了膠皮球拍,有力地促進了乒乓球技術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初,奧地利人發明了海綿球拍

4. 1952年哪個國家選手首次使用海綿拍參加第19屆世界錦標賽,並取得優異成績

日本選手

日本選手1952年首次使用海綿拍參加世界錦標賽,以強有力的進攻沖破了歐洲人的堅強防守。他們給乒乓球技術帶來一次革命。從此,乒乓球技術向積極主動、以進攻為主的方向發展。

5. 日本什麼時候發明乒乓球拍正膠與反膠海綿拍

正膠最先是歐洲選手發明用來削球,前國手侯英超就是正手反膠反手正膠版的打法。(1927年倫敦首屆世界權乒乓球錦標賽上,匈牙利選手雅可比贏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此後「歐洲風格」的削球成為乒壇主流,)這是顆粒膠有記載以來最早的。然後是日本選手海綿拍(1952年孟買第19屆世乒賽上,日本選手佐藤博治首次亮出了7毫米厚的海綿拍,凌厲無前的正手長抽突破歐洲削球的強固防守,獲得第一個亞洲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後來中國選手就開始在海綿拍的基礎上粘上什麼正膠、反膠、長膠、防弧膠、雙面膠。造就了中國乒乓球百花齊放的場面。

6. 乒乓球拍為什麼要貼海綿和膠皮,而且二面顏色不一樣

膠皮是一種粘在乒乓球拍底板上的一種膠,現在通常所說的膠皮並不是直接粘在底板上的,而是覆蓋於海綿上面,膠皮和海綿統稱為套膠。膠短齒膠皮拍拍底板上貼一塊膠皮,顆粒向外,顆粒高度在1.5毫米之內。

正膠也叫短顆粒膠皮,特點是彈性好、速度快、擊球穩、不吃轉,適合近台快攻,尤其是左推右攻型打法,是直板快攻型選手最常用的膠皮類型之一,過去庄則棟、李富榮、江嘉良、謝賽克等一大批世界冠軍都採用正膠海綿直拍。當今世界冠軍劉國梁也是採用這種類型膠皮。如果你覺得自己手腕動作靈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夠,那最好正面選擇以速度制勝的正膠球拍。

反膠其特點是擊球旋轉力強、擊球穩定、易控制,適合弧圈型或弧圈結合快攻型打法。由於擊球穩定,控制球好,因此也是初學者首選的類型。對於專業選手而言,又有多種不同性能的反膠海綿拍供選擇,如膠皮粘性強、配套的海綿軟而厚,因而有很好的「咬」球及「裹」球特性。反膠海綿膠皮是直、橫拍選手目前最常用的膠皮,幾乎100%的歐洲選手均採用此種膠皮,亞洲選手也有近80%選手使用。因為這種膠皮比較好地兼顧了速度與旋轉的要求。

生膠就是顆粒向上、直徑大於高度的膠皮。其特點是擊球下沉,搓球旋轉弱。由於生膠有減轉的作用,因此特別容易控制球。目前一批橫拍兩面攻選手,為求得擊球的變化,採用了正手反膠(拉弧圈)和反手生膠(快撥及擺短)的搭配方法。當今世界冠軍王濤及著名選手陳靜、耿麗娟等都採用反手生膠的打法,韓國及朝鮮女選手對這種搭配方法更是情有獨鍾。這種性能的膠皮可作為直拍反打反面貼膠的一種選擇。這種膠皮壓根兒就不怕,回過去都是不旋球,而且飄忽,讓對手使不上勁。它被人稱作「魔性膠皮」(生膠)。

長膠是一種膠粘細而長的膠皮覆蓋在一薄海綿上面的膠皮海綿,是我國在六十年代發明的。當年張燮林用這種膠皮削出變幻莫測的球,被稱為乒壇魔術師。這是因為這種膠皮球在拍面會產生反常的旋轉現象,典型的變化是:對方搓來的下旋球,己方用長膠對搓時,將以上旋飛回;對方攻來的上旋球,己方用長膠推擋後以下旋飛回;用削球回擊對方拉來的弧圈球時球會更旋,而回削一般拉球時回球則不旋。這些反常的變化常令對方失誤或回出高球,對付不熟悉長膠性能的人打這種球常可輕易取勝。

防弧膠皮是專門對付弧圈球的還有一種叫「防弧膠皮」的反膠海綿膠皮,這種膠皮拍面無粘性,表面較光滑且輕微發澀,擊出球運行牲速度較慢、弧線較短,著台後下沉飄忽,令對手難以按常規判斷,對付弧圈球尤為奏效。如前述當年蔡振華反面貼的就是這種膠皮。

7. 乒乓球是誰發明的,乒乓球拍最原始的時候是什麼樣的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乒乓球運動在我國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次五六歲的小孩會練習,是最受中國老百姓歡迎的運動,這也導致了乒乓球成為了我國最強的球類運動。我們不但打乒乓球是為了健身,而且在1972年通過乒乓外交扭轉了中美關系,當時的乒乓球運動員庄則棟成為了英雄。可以說在中國無人不會打乒乓球,但是關於乒乓球的歷史很少有人知道。

1902年英國舉行了世界史上的第1次乒乓球比賽,一個叫古德的運動員,將帶有顆粒狀的膠皮貼到了他的乒乓球拍上,打出了飛速旋轉的球,乒乓球進入了旋轉時代。乒乓球拍的木板上貼上膠皮成為了普遍做法。1951年奧地利人用泡沫橡膠取代了膠皮,做成了海綿球拍,震驚了世界。日本人運用海綿球拍打敗了歐洲人,結束了歐洲人在乒乓球這項運動上稱霸的歷史。1959年中國運動員張燮林無意間發明了長膠膠皮,使得乒乓球拍的性能得到進一步改進。

8. 9.海綿膠皮乒乓球拍是由哪國發明的

英國人發明膠皮球拍,奧地利人發明海綿球拍。
1903年,英國人古德發明了膠皮球拍,有力地促進了乒乓球技術的發展。從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國選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圓柱形顆粒的膠皮拍。擊球時增加了彈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產生一定的旋轉,因而出現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這一打法在歐洲流行長久,不少運動員採用這種打法獲得了世界冠軍。這一時期乒乓球運動的優勢在歐洲,其中匈牙利隊成績最突出,在117項次世界冠軍中,他們獲57項次,占歐洲隊的一半。但這種球拍只能以製造下旋為主。人人皆此,磨來守去,即使奪得了冠軍也毫無意義。
20世紀50年代初,奧地利人發明了海綿球拍,日本運動員道德在世界比賽中使用,並一舉奪
得第十九屆世界錦標賽的四項冠軍,打破了歐洲運動員的壟斷地位。由於日本運動員利用這種球拍創造的遠台長抽進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發球搶攻威脅大等優點,因而速度慢、旋轉弱、攻擊力不強的歐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漸取代,使日本奪得了五十年代乒乓球運動的優勢。1952年到1959年,在49項次世界冠軍中,日本隊奪得24次項次,佔47%。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

9. 乒乓球的發明人是誰

乒乓球是1904年傳入中國的,它並不是一個人發明的,而是1890年,幾位駐守印度(India)的英國海軍()軍官偶然發覺在一張不大的檯子上玩網球頗為刺激。

後來他們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彈性不大的實心球,並用木板代替了網拍,在桌子上進行這種新穎的「網球賽」,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來。Table tennis出現不久,便成了一種風靡一時的熱門運動。

20世紀初,美國開始成套地生產乒乓球的比賽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稱,如Indoor tennis。後來,一位美國製造商以乒乓球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創造出ping-pong這個新詞,作為他製造的「乒乓球」專利注冊商標。

Ping-pong後來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個正式名稱。當它傳到中國後,人們又創造出「乒乓球」這個新的詞語。

(9)日本人發明海綿拍擴展閱讀:

乒乓球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乒乓球1890年首次出現在英國,當時是一項貴族運動。歐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稱為"桌上的網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網球發展而來。

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到室內,以餐桌為球台,書作球網,用羊皮紙做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

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在歐洲和亞洲蓬勃開展起來。192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國際乒乓球邀請賽。後被追認為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同時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乒乓球運動的廣泛開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進。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後來有人在球拍上貼一層羊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歐洲人把帶有膠粒的橡皮貼在球拍上。

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發明了貼有厚海綿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種類似網球的橡膠球,1890年,英國運動員吉布從美國帶回一些作為玩具的賽璐珞球,用於乒乓球運動。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賽中,最負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起初每年舉行一次,1957年後改為兩年舉行一次.。

在乒乓球運動進入奧運會之前,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階段。

1980年,乒乓球被發明出來。

1952年,在孟買的世界錦標賽上,日本選手首次使用橡膠面的球拍,引起了轟動。

1952年,日本人佐藤博治成為第一個贏得世界冠軍的亞洲選手,這次冠軍預示著日後亞洲人對這項運動的主宰。

1954年,亞洲選手,特別是中國和日本選手使用了由南斯拉夫人發明的直拍握法。當時,流行的握拍方法是匈牙利著名選手維克托-巴那使用的傳統握拍法。

1971年,這一年的4月13日,美國乒乓球隊到北京和中國隊進行了比賽,他們最後以1比13輸給東道主,但這次比賽開通了中美兩國的外交關系。

1981年,乒乓球作為奧運項目得到國際奧委會承認,盡管在此之前從未以表演項目在奧運會出現過。

1988年,乒乓球比賽在漢城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奧運會上。

1988年乒乓球首次進入奧運會,之後有了長遠的發展,成為參與人數最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國際乒聯下目前已經有超過187個協會成員。

10. 日本什麼時候發明乒乓球拍正膠與反膠海綿拍

正膠最先是歐洲選手發明用來削球,前國手侯英超就是正手反膠反手正膠的打法。(內1927年倫敦首屆世界乒容乓球錦標賽上,匈牙利選手雅可比贏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此後「歐洲風格」的削球成為乒壇主流,)這是顆粒膠有記載以來最早的。然後是日本選手海綿拍(1952年孟買第19屆世乒賽上,日本選手佐藤博治首次亮出了7毫米厚的海綿拍,凌厲無前的正手長抽突破歐洲削球的強固防守,獲得第一個亞洲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後來中國選手就開始在海綿拍的基礎上粘上什麼正膠、反膠、長膠、防弧膠、雙面膠。造就了中國乒乓球百花齊放的場面。

閱讀全文

與日本人發明海綿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