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彈頭發明

彈頭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0 10:38:07

Ⅰ 子彈是什麼時候發明

子彈是在1808年,法國人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版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權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1)彈頭發明擴展閱讀

底火由傳火孔、發火砧及擊發劑組成。其作用是擊發時產生火焰,迅速而確實的點燃發射葯。擊發時,擊發劑受擊針與發火砧的沖擊而發火,火焰通過傳火孔點燃發射葯。

當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葯筒內的發射葯,發射葯產生瞬燃,同時產生高溫和高壓,將彈丸從葯筒內擠出,這時的彈丸在發射葯產生的高壓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受到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彈膛。

Ⅱ 把核彈頭裝在導彈上是哪國發明的

原子彈出世後,哪個國家都想到了這一點。也都是這么做的。不過只有蘇聯和中國搞過兩彈實彈試驗。

Ⅲ 槍彈有哪些歷史

槍彈的發展是與槍械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早期的前裝滑膛槍,使用的是球形彈丸,即彈頭與火葯是分開攜帶並分別由槍口裝填的分裝式槍彈。從15世紀開始歐洲人在前裝線膛槍中試用了卵形彈,以提高射擊精度和射程。

17世紀,瑞典人發明了將彈頭與發射葯一起裝在紙彈殼內的定裝式槍彈,從而簡化了裝填。1807年,英國人發明了以雷汞為擊發葯的擊發火帽。

1849年,在法國出現了一種米涅中空長圓柱尖頭彈丸。1855年,英國製造出金屬彈殼,進一步改善了彈殼的閉氣性能,提高了彈頭初速。

1860~1870年,歐洲一些國家開始採用中心發火式金屬彈殼槍彈,導致了槍械後膛裝填方式的實現。1886年,法國陸軍正式裝備使用無煙火葯的8毫米步槍彈,此後德國、瑞士及其他國家陸續開始裝備類似口徑新式槍彈。

19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於無煙火葯的採用,不僅為減小槍彈口徑、提高槍彈性能奠定了基礎,而且槍彈普遍改為被甲式,即將鉛心裝入黃銅、鋼制被甲內。

19世紀末出現的後裝槍定裝式步槍彈,僅就結構而言,主要是被甲式圓頭彈頭,即帶彈頭殼的彈頭,如義大利的6.5毫米步槍彈、德國的7毫米毛瑟步槍彈、瑞士的7.5毫米步槍彈等。隨著彈道學、空氣動力學理論的應用,又出現了流線形彈頭,從而改善了外彈道性能,增大了射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促進了大口徑機槍用穿甲彈、燃燒彈、爆炸彈、穿甲燃燒彈的發展。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蘇等國為了簡化彈種還研製成功威力和尺寸介於手槍彈和步(機)槍彈之間的中間型槍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口徑機槍彈口徑逐漸統一,主要為12.7毫米和14.5毫米兩種口徑。

20世紀下半葉,槍械及槍彈開始小口徑化。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美國T65式7.62毫米槍彈為標准槍彈,實現了北約各國步(機)槍彈葯的通用化。

1958年美國開始試驗5.56毫米小口徑槍彈。1974年,蘇聯也正式定型列裝了使用5.45毫米槍彈的班用槍族。1980年10月,北約選定比利時的SS109式5.56毫米槍彈為標准槍彈。這種小口徑槍彈的好處是彈頭輕、初速高、彈道低伸,一般速度能達900~1000米/秒,它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是槍彈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

近30年來,槍彈的發展較為活躍。一些國家不僅積極採用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研製新型槍彈,如雙頭(多頭)彈、無殼彈、箭形彈、塑料彈殼埋頭彈、次口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火箭槍彈等,而且使槍彈逐漸形成了多口徑、多彈種的大家族。

Ⅳ 核彈因為什麼而發明

核彈因戰爭而發明,現在主要用於威懾。
核彈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爆炸性核反應是利用能自持快速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的核反應爆炸而形成毀滅性的殺傷破壞效應。核彈具有極大的破壞性,現作為國力強大的表現和底蘊威懾。
戰術核彈和戰略核彈的主要區別是用途不同;
戰術核彈主要是戰術用途,主要用在局部戰場上;
戰略核彈主要是戰略用途,主要用在全局戰場上。
根據用途不同,還衍生出其他的不同,如:射程不同,一般戰術的都小於戰略的;威力不同,一般戰略的都大於戰術的;飛行空間不同,戰術的主要在大氣層里,主要由遠程戰略轟炸機投放,但因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致命缺陷,現基本已被各核大國拋棄,只能起到威懾作用;戰略的有在大氣層外的,多為彈道導彈攜帶發射;彈頭數量不同,戰術的一般是單彈頭,戰略的一般是多彈頭的;造價不同,因為當量和射程等原因,戰略的一般更貴;在國家的地位不同,戰術的只能改變局部戰場的命運,戰略的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還有戰略的要比戰術的先發明出來。
戰略核武器是指用於襲擊對方戰略目標,核當量在2萬噸以上。通常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如洲際彈道導彈。它的使命是削弱或摧毀對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使對方在戰爭中處於被動地位。
戰術核武器是指用於攻擊戰術目標,核當量從1噸到2萬噸,如核地雷、核炮彈、核魚雷等。通常指射程在1000公里以內,攜帶小型核戰斗部的各種導彈,多為巡航導彈。某些大型反導系統也可以攜帶小當量核彈頭,這也屬於戰術核武器的范疇。

Ⅳ 子彈頭皮蹭兩下,成達姆彈,哪個先發明的

不是成了達姆彈,擦彈頭是為了彈頭光滑,這樣彈道准

Ⅵ 炮彈的發明和完善都經歷了什麼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象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炮彈的種類現代炮彈的種類繁多,達上千種。若按用途分,可分為主用彈、特種彈、輔助彈3種。

主用彈即直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的炮彈,如殺傷彈、爆破彈、殺傷爆破彈(這3種俗稱「榴彈」)以及混凝士破壞彈、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縱火彈、化學彈、霰彈等。特種彈即完成特定戰術任務的炮彈。如發煙彈、照明彈、宣傳彈、曳光彈、干擾彈、電視偵察彈等。輔助彈是部隊訓練和靶場試驗等非戰斗使用的炮彈。如訓練彈、教練彈、試驗彈等。

按裝填物的類別,炮彈可分為常規炮彈、原子炮彈、化學炮彈、生物炮彈等。

按配用炮種可分為加農炮彈、榴彈炮彈、坦克炮彈、航空炮彈、高射炮彈、岸(艦)炮彈、迫擊炮彈和無坐力炮彈等。

按裝填方式可分為定裝式炮彈和分裝式炮彈。定裝式炮彈的彈丸和葯筒結合為一個整體,發射葯質量固定不變,發射時一次裝入炮膛。分裝式炮彈根據有無葯筒,可分為葯簡分裝式和葯包分裝式。葯簡分裝式炮彈發射時先裝彈丸,再裝發射裝葯,射速較慢,但能改變發射葯量,以獲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葯包分裝式炮彈沒有葯筒,發射時將彈丸、發射葯包和點具分3次裝填,依靠炮閂來密閉火葯燃氣,其射速更慢。

按彈丸穩定方式可分為旋轉穩定和尾翼穩定兩類。旋轉穩定炮彈由線膛炮發射,出炮口時獲得高速旋轉而產生陀螺效應,使彈丸穩定飛行。尾翼穩定炮彈可在滑膛炮或線膛炮上發射,利用其尾翼使氣動力壓心移到質心後面,形成穩定力矩以保持彈丸飛行穩定。

按彈徑與火炮口徑的配合可分為適口徑、次口徑和超口徑3種。次口徑炮彈的彈徑小於火炮口徑,初速高,有些穿甲彈和殺傷彈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採用這種結構。超口徑炮彈的彈徑大於火炮口徑,彈丸露於炮口外,可獲得較好的毀傷效果,如迫擊炮彈、長榴彈等。

對付活動目標的末制導炮彈火炮對付的大多是固定的點狀目標或集團群體目標,所以一般使用具有顯著殺傷爆破作用的榴彈,如果要對付遠距離的活動點狀目標,普通炮彈就無能為力了。於是美國首先為其155毫米火炮研製成功了激光半主動末段制導炮彈——「銅斑蛇」。

發射這種「銅斑蛇」炮彈時,火炮就象發射普通炮彈一樣,把末制導炮彈送到目標附近的上空,飛行到靠近目標的一定范圍時,接收到來自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開始制導飛行,直至命中目標。目標反射的激光信號靠另外一個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到目標上,所以是半主動式末制導炮彈。這種未制導炮彈集中了許多優點,如火炮初速高、彈丸飛行大部分時間靠自然彈道飛行、不會受到外來干擾、彈丸在飛行最後階段可改變飛行彈道追蹤目標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備了攻擊遠程活動點狀目標的能力。

炮彈的構成現代炮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兩部分構成。彈丸包括引信、彈體和裝填物,用以殺傷有生力量和摧毀目標。引信是利用目標信息和環境信息,在預定條件下引爆或引燃彈體戰斗部裝葯的控制裝置。發射裝葯包括發射葯、葯筒、底火和輔助元件。發射葯是發射彈丸的能源,葯筒用來連接彈丸、底火和盛裝發射葯,保護發射葯不受潮或損壞。發射時,筒體膨脹,與火炮葯室貼緊以密閉火葯氣體。底火受火炮機械或電的作用發火,點燃發射葯,產生膛壓推動彈丸運動。

Ⅶ 子彈是誰先發明的

最早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裝雷粉,後來通把雷粉夾在兩張紙之間而製成了紙卷「火帽」。

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發明了火帽,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7)彈頭發明擴展閱讀

對於子彈來說,無論是用於什麼用途,國際上通用的發射葯都大多為無煙火葯:無煙火葯可分為(單基,雙基,三基)(其主要成分為硝化棉),槍械多用單基葯。對於不同的槍械用彈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槍多採用多孔速燃單基葯。步槍為表面採用加光並鈍化的單孔顆粒單基葯。

底火是由:傳火孔、發火砧及擊發劑組成。其作用是擊發時產生火焰,迅速而確實的點燃發射葯。擊發時,擊發劑受擊針與發火砧的沖擊而發火,火焰通過傳火孔點燃發射葯。

當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葯筒(彈殼)內的發射葯,發射葯產生瞬燃,同時產生高溫和高壓,將彈丸(彈頭)從葯筒內擠出,這時的彈丸在發射葯產生的高壓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受到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彈膛。

Ⅷ 炮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所有早期的炮彈都不能爆炸,而是靠沖力來破壞或摧毀單個的目標。能爆炸的炮彈大約14世紀末才出現,但性能很差。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聖博尼法斯的戰斗中使用了安有導爆索的炮彈,威尼斯人1376年在賈德拉也使用了這種炮彈。使用這種帶導爆索的炮彈對炮手來說是極其冒險的:首先要在銅制或鐵制的炮彈殼內裝上炸葯,再安上引線,將其點燃,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放進炮膛內。結果是許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當即喪命。

1510年,又出現了鑄造的整發彈和球形實心彈。這些炮彈由稱作「榴彈炮」的特種火炮發射,彈上裝有彈托裝置,可以使「彈眼」和引信准確地對准炮膛軸線,朝向炮口。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研究榴霰彈。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都把炮彈稱為「槍榴彈」,這個詞原意指「石榴」,因為彈殼內的炸葯看起來像無數的石榴籽。

英國人施拉普內爾於1784年發明了子母彈,裡面裝的炸葯不多。而在此以前設計的炮彈都裝葯甚多,因為人們認為是用爆炸力量使彈片向四面八方飛散的。施拉普內爾的想法是只用足夠的炸葯炸開彈殼,讓彈殼內的若乾子彈以炮彈原來的速度繼續向前飛。子母彈於1804年在蘇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應用,但由於炮彈在離開炮筒時要點燃炸葯,給子母彈預點火,所以很難掌握時機。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進了這種炮彈,用鐵片隔膜把炸葯和引信與彈頭隔開。他的炮彈在1864年開始使用,稱為「隔膜彈」。

由於博克塞引進了時間准確的引信,從1867年起,標准炮彈有了很大的改進。1882年,黑色炸葯首次為苦味酸所取代,接著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開始用無煙火葯。至此,炮彈已發展成熟了。

閱讀全文

與彈頭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