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們從魚鱗,魚鰓上得到了哪些啟示
魚鱗是人們作鎧甲,魚鰓過濾器。
2. 古代有一種護甲叫魚鱗甲,它在戰斗中起了多大作用
這種魚鱗甲其實就是一種盔甲,他對身體中起到一個保護的作用,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佩戴著這種魚鱗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自己受到的攻擊傷害,對戰士的生命安全有很好的保障作用。但是由於這種魚鱗甲製作工藝比較繁瑣,再加上古代的技術水平有限,因此在古代的中國,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夠佩戴這種魚鱗甲,能佩戴這種魚鱗甲的人必然是一些重要的人物或者將領。
因為這種工藝製作出來的魚鱗甲,他的防護作用非常的完美,因此在後代的王朝中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尤其是在唐代,到了唐代的時候,魚鱗甲的工藝變得更加的完美,同時也更加的細小,用這些鱗甲製作出來的盔甲就像一件件工藝品一樣,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這體現了我國古代的軍事文化。
3. 科學家是根據魚鱗發明了槳做了什麼試驗
1.從令人討厭的蒼蠅身上,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內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容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從電魚到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
4. 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有什麼故事
1.潛水服和潛水服腳蹼:從鯊魚皮膚上細小的魚鱗得到啟示發明了潛水服,從鴨子的腳蹼得到啟示發明了潛水服潛水服的腳蹼。
2.探路儀和雷達:我們都知道蝙蝠的眼睛雖然看得見東西,但是幾乎沒有用到,因為蝙蝠分辨聲音的本領很高,耳內具有生物波定位的結構。所以科學家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原理發明了探路儀和雷達。
3.相控陣雷達和直升飛機:相控陣雷達是根據蜻蜓「復眼」的特出結構得到啟示而發明的,直升飛機也從蜻蜓飛行行為上得到的啟發而發明的。
5. 科學家說人類是由魚進化而來的,他們又發現了什麼
人類是從3400萬年前的猿進化而來的,那猿是怎麼來的呢?據推測,目前比較公認的進化樹是我們哺乳動物來自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祖先是兩棲動物,兩棲動物都來自海洋水生動物魚類。因此,人類實際上是從古代魚類進化而來的。進化論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懷疑,他們堅信進化論不適用於人類。因為他們不能接受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會和其他生物同源,400多萬年前,人類仍然是「猴子」。
當時海洋中有很多可怕的食肉動物,鰭魚類為了躲避天敵,慢慢遷移到陸地,成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我們其實也是「魚」。魚鰭的內骨骼非常重要,沒有它們,魚就無法支撐自己的身體,登上陸地也很困難。四肢是四足脊椎動物,從前臂到前臂分為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6. 人類模仿動物發明了什麼
蝙蝠——雷達(聲納)
鳥——飛機
魚——潛水艇
魚鰭——船槳
魚鱗——屋瓦
狗的鼻子——電子鼻
壁虎能爬牆,能弄斷自己的尾巴再長出一根。
章魚能弄斷觸手再長出來。
7. 由魚引起的發現和發明
魚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余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種,給以名稱,通常所說的「魚」包括水中的所有動物,因而把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均冠以魚名,把鯨、海豹、大鯢(娃娃魚)、烏賊、魷魚、章魚、海星、海蟄、海綿、文昌魚等與魚類混為一談。到底那些水生動物才是真正的「魚」,對於「魚」的劃分,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定義。
二千幾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紀元前427——347)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污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蠣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由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早已徹底否定了這種觀點。
我國漢代初期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其中魚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等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1707——1778)創立了現代分類學,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誕生了系統分類學。從此,魚類的定義及包含范圍也就確定下來。
究竟那些動物屬於「魚」?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終生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園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三大類群、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約1000種左右。
在我國沿海近岸淺水區的粗砂中生活著一種體形細長,長不超過50毫米,兩端尖、半透明的小「魚」,其學名為「文昌魚」,它的外形雖是魚,但它並不屬於魚類,文昌魚的體背側雖具脊索,但無脊柱的構造,體內無骨骼,無明顯的頭,心臟未形成。文昌魚近似魚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有脊索、神經管和鰓裂,在分類學上處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中間過渡類群——原索動物的全索類,也稱無頭類。
哪些魚有特異功能??
【會發聲的魚】康吉鯉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魴鰓的叫聲有時像豬叫,有時像呻吟,有時像鼾聲;海馬會發出打鼓似的單調音。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會發電的魚】
會發電的魚 有些魚類的身體都能發電,它們放出的電壓,竟比我們生活用電的電壓大好幾倍。具有發電能力的魚約有500種之多,如電鱔、電鯰、電鰻、長吻魚等。
各種發電的魚,它們發出的電流強弱和電壓高低都不同。電鰩身體又扁又園,帶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活像一把團扇。生活在非洲尼羅河的電鯰,身體只有1米長,卻能發出350伏的高壓電。
【會發光的魚】有些魚類發光,例如我國東南沿海的帶魚和龍頭魚是由身上附著的發光細菌所發出的光,而更多的魚類發光則是由魚本身的發光器官所發出的光。
燭光魚其腹部和腹側有多行發光器,猶如一排排的蠟燭,故名燭光魚深海的光頭魚頭部背面扁平,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覆蓋,該大型發光器可能就起視覺的作用。
【會爬樹的魚】攀鱸棲息於靜止、水流緩慢、淤泥多的水體。當水體乾涸或環境不適時,常依靠擺動鰓蓋、胸鰭、翻身等辦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潛伏於淤泥中。攀鱸的鰓上器非常發達,能呼吸空氣,故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死,當水體缺氧、離水、或在稍濕潤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較長時間。攀鱸以小魚、小蝦、浮游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為了捕食空中昆蟲,常依靠頭部發達的棘、鰓蓋、胸鰭等器官攀爬上岸邊樹叢。
【會飛的魚】燕鰩魚 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後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蜓翅膀。
魚 yú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魚形。本義:一種水生脊椎動物)
(2) 完全水生並在水中呼吸的有頭冷血脊椎動物,包括圓口類、板鰓類和具有軟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鰓水生脊椎動物 [fish]
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說文》
豚魚吉。——《易·中孚》
魚木精。——《論衡·指瑞》
魚十有五。——《儀禮·特牲禮》
魚網之設。——《詩·邶風·新台》
鮮魚曰脡祭。——《禮記·曲禮》
魚上冰,獺祭魚。——《呂氏春秋》
白魚躍入王舟中。——《史記·周本記》
(3) 又如:魚鯇冠兒(女道士戴的魚腦骨似的尖形帽子);魚鱗冊(「魚鱗圖冊」的簡稱。官府為征派賦役而編造的土地薄冊);魚爛(像魚鱗那樣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魚軒(用魚皮裝飾的一種車輛,為貴婦乘用);魚膾(切得很細的魚肉。特指生食的魚片);魚市(批售魚類的市場);魚質龍文(外貌似龍,而實質為魚。比喻虛有其表);魚米(魚類和米糧);魚秧(比魚苗稍大的小魚);魚魚雅雅(形容威儀整肅的樣子。因為魚貫行,鴉飛成陣)
(4) 某些像魚的水生動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魚甲煙聚,貝胄星羅。——《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5) 又如:魚甲(鯊魚皮鎧甲);魚須(鯊魚的須);鯨魚;鱷魚;甲魚;鯢魚
(6) 兩眼白色的馬 [horse with white eyes]
(7) 中醫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後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 [fish]
大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靈樞經》
(8) 唐代作為符信用的銅魚符 [copper-fish tally]。如:魚契(魚形的符信);魚符(意同魚契)
(9) 古代木製成魚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魚素(書信);魚書(書信);魚沉雁杳(比喻音信斷絕);魚腸尺素(指書信);魚鴻(代指送信人);魚幅(書信);魚封(書信)
(10) 姓
魚 yú
〈動〉
(1) 「漁」的古字。打魚,捕魚 [fish]
以佃以魚。——《易·系辭下》
公將如棠觀魚者。——《左傳·隱公五年》
拋掉一官如糞壤,好隨魚舸此中間。——宋· 孔武仲《自實豐倉歸》
(2) 又如:魚罟(魚網);魚戶(捕漁之家);魚船(釣魚或捕魚的船隻);魚釣(釣魚);魚榔(捕魚時用來驚魚入網的木棒);魚舸(漁船。又作「魚舲」);魚罩(捕魚竹罩)
8. 人類從魚的魚鱗上得到了什麼發明
甲胄。起到保護作用。外形也很像
9. 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過哪些啟發,有什麼發明創造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0. 人類從哪些小動物身上發明了什麼
1、通過白蟻的結構製造干膠炮彈
白蟻不僅使用膠粘劑建築它們的土堆,還可以通過頭部的小管向敵人噴射膠粘劑。於是人們按照同樣的原理製造了工作的武器——干膠炮彈。
2、模仿響尾蛇開發響尾蛇導彈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製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3、仿蜜蜂蜂巢得到建築材料
人們仿其構造用各種材料製成蜂巢式夾層結構板,強度大、重量輕、不易傳導聲和熱,是建築及製造航天飛 機、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的理想材料。
4、蛋殼的形狀得到建築靈感
蛋殼呈拱形,跨度大,包括許多力學原理。雖然它只有2 mm的厚度,但使用鐵錘敲砸也很難破壞它。
建築學家模仿它進行了薄殼建築設計。這類建築有許多優點:用料少,跨度大,堅固耐用。薄殼建築也並非都是拱形,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則像一組泊港的群帆。
5、通過蜜蜂復眼的研究,研製導航儀
蜜蜂復眼的每個單眼中相鄰地排列著對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陽准確定位。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功了偏振光導航儀,早已廣泛用於航海事業中。
(10)人從魚鱗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仿生學一詞是1960年由美國斯蒂爾根據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質』的意思)」構成的。這個詞語大約從1961年才開始使用。某些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製造的機械都優越得多,仿生學就是要在工程上實現並有效地應用生物功能的一門學科。
例如關於信息接受(感覺功能)、信息傳遞(神經功能)、自動控制系統等,這種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在機械設計方面給了很大啟發。可舉出的仿生學例子,如將海豚的體形或皮膚結構(游泳時能使身體表面不產生紊流)應用到潛艇設計原理上。
參考資料:仿生學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