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使用公筷是現代才有的 還是古代流傳下來的
筷子,古稱「箸」,它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獨特餐具,對使用刀叉的歐美人士來說,學會用筷子確有一定的難度,可一旦能熟練地操縱這兩根小玩意,使用起來卻是靈巧無比,所以西方有學者贊揚筷箸是古老的東方文明代表,是華夏民族聰明和智慧的結晶。
我們的祖先以箸進餐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或許遠遠不止三千多年,可當今又有誰能說清中華箸文化起源的准確年代?中國每天有十多億人口一日三餐筷不離手,正因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國人對筷箸習以為常,視若無睹,因此歷史上很少發現有關筷箸文化的記載,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寫有隻字片語,也是記錄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來,也很少發現有專人對筷箸進行研究和探討。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
關於筷子的名稱,各個時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時候叫「挾」。秦漢時期又叫「箸」。隋唐的時候稱「筋」。李白曾有詩句描寫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時候,才有「筷」的稱呼.世界上有三種吃東西方法,一,用手抓的有30%.二,用刀叉也有30%,唯有用筷子的最多有40%.
以前就有的,達觀貴人的家族裡才有這樣的規矩.
『貳』 公筷是誰發明的
沒有具體到那個人身上。公筷自古就有,那些皇親國戚、達族貴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很多都是由傭人用一把公筷夾菜到他們的碗里在開始吃,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奢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衛生。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
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公筷自古就有,那些皇親國戚、達族貴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很多都是由傭人用一把公筷夾菜到他們的碗里在開始吃,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奢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衛生。
『叄』 怎麼消毒被幽門螺桿菌污染的碗筷
被幽門螺桿菌污染的碗筷要注意清洗干凈,高溫消毒。
高溫消毒,需要滿足的條件不僅是較高溫度,還有時間。只有在一定長度的時間內,進行一定高溫的消毒,才能產生效果。具體包括兩個要素:
1、溫度≥100℃
常見的致病菌在100度的條件下都會死亡。
2、時間長於1分鍾
時間同溫度成反比。在100℃的高溫環境下,可能1~3分鍾就能將它們殺死。如果溫度再減低一些,那麼需要的時間則更長。溫度再減到56℃,可能加熱個半小時也殺不死它們。
也可用消毒櫃,購買一個專門的消毒櫃,最好是紅外消毒櫃,將洗干凈的碗筷放入其中,設置溫度為100~120度,然後消毒10~20分鍾。然後靜置幾分鍾,注意消毒完成後別燙著自己。
(3)創造公筷擴展閱讀
如果自己或家人中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最好跟家人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飯夾菜,不要相互夾菜,杜絕用嘴喂孩子,碗筷注意清洗干凈,高溫消毒。愛人之間接吻也會直接感染。盡量減少在外就餐。
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凈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從而為幽門螺桿菌的入侵創造條件;
另外,飲食要營養豐富,食物軟爛易消化,少量多餐,細嚼慢咽,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態、愉悅的心情等,可避免發生胃病。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幽門螺桿菌防治靠分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開水燙碗筷真能消毒?真要殺菌須確保做到這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