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文房四寶是誰發明的呢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起源傳說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一般認為毛筆是蒙恬發明的,但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在蒙恬以前就有毛筆了;究竟是誰發明的,目前還沒有考證出來。 最早的墨,當然是鍋底的油煙了,只要顏色深,在石板、竹片、絲織品等材料上寫作,就是墨的起源了,究竟是誰第一個製作了這種黑墨,尚有待考證和研究,起碼在三代時,就已經出現了墨了。 到了秦漢以後,筆墨硯已經廣泛運用了。 宋代制墨業在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油煙墨的創制是最突出、最值得驕傲的成就。在宋之前,中國制墨都採用松煙為主要原料,用松煙制墨要選擇肥膩、粗壯的古松,因而許多古松被砍伐殆盡,造成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宋代晁貫之在《墨經》中這樣描述:「自昔東山之松,色澤肥膩,性質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復有,今其所有者,才十餘歲之松。」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寫道:「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在嚴重墨源匱乏而用墨需求日增的情況下,尋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 徽墨的創始人叫奚廷圭,他是河北易州(即今河北省易縣)人。奚氏父子發現這歙州地理環境非常適宜於制墨業生產,不但有許多黃山松樹可以取得高級松煙,而且更有澄清見底的練江溪水可以保證和料時的純凈,於是,他們就定居下來,並且很快就生產出了第一批墨,人們都把它稱為「新安香墨」。 南唐後主李煜,是個喜文弄墨的皇帝。他一方面封歙州硯工李少微為硯務官,專門為他製作龍尾硯;另一方面又封歙州墨工奚廷圭為墨務官,專門為他製作新安墨。隨後,他又以他的金口布下玉言,賜給奚廷圭以國姓「李」,表示他對新安墨的特別珍愛。從此以後,人們都把「奚廷圭」叫做「李廷圭」,把他製作的「新安香墨」又稱作「李墨」了。到了一百五十年後的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才把「李墨」和徽州各地生產的墨統稱為「徽墨」,一直沿襲到今天。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曾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簡)和竹片(又稱牘)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借鑒於網路
②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法,是誰發明的
甲骨文是古代夏商周時期的產物,是夏商周時期文人所篆刻,甲骨文確實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也可以說得上是跟書法藝術有相同特徵的藝術,他具備中國漢字書法的基本特徵。
另外根據甲骨文的藝術特色,後期也有人模仿甲骨文書法,比如羅振玉,董作賓及弟子都是後學模仿者,他們通過以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為主軸線,重新工整的臨摹寫出了書法作品,他們也通過臨摹,更豐富了甲骨文的字體內容,還出了一個專門的文字貼。不管怎麼說他們也是屬於最早期的甲骨文書法愛好者,當然也研究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成果,比如有的專家就指出,寫甲骨文要把筆要輕,用筆要活,要學會寫出毛筆的韻味,好要結合用刀的感覺。
③ 中國是誰發明的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自秦漢以來的中原王朝直轄地區為漢地,其周圍四夷多為臣屬或藩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8]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清朝統治中國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④ 中國字畫裝裱機哪裡有售。
淘寶 搜索一下 有很多的
⑤ 中國的定量制圖法是誰發明的
公元2世紀,中國漢代科學家張衡(78~139)發明定量制圖法,把矩形網路坐內標的方法應容用於地圖,從而可以用一種更科學的方法去計算和研究方位、距離和路程。他寫的《算罔論》中含有精確使用地圖坐標的基本原理。
⑥ 書畫裝裱機的書畫裝裱機特色:
傳統書畫裝裱的過程,需要繁雜的過程和多年學習才能完全勝任。而裝裱機的特色就是:把裱畫過程中最耗時最主要的一道工藝 「上牆」 用裝裱機替代。原本「上牆」需要7天甚至半月時間。而用裝裱機的時間就大大的縮短為半小時左右,解脫出90%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在上世紀80年代初已經趨於成熟,隨著中國和諧社會的發展,居民的文化氛圍和藝術需求不斷延伸。裝裱機更適合新時代藝術發展需要,作為書畫裝裱工藝背後的技術支持,已經越來越多受到全國各地書畫市場和專業人士的必備工具。
⑦ 毛筆是中國發明的嗎
蒙恬
將軍發明的…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指的是湖筆,產自
浙江湖州
⑧ 字畫裝裱機產在哪裡
你好,這個問題我幫你來解答,產地源於日本,由天一庄老闆帶回中國改造後,才在中國內陸盛行,禍害中國文化,中國製造的糨糊裝裱機分兩大派即山東濟南鴻雁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製造和河南宜林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