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

發布時間:2021-06-10 03:00:28

⑴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首先,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然而,在文學創造活動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動的,或成為自然的奴隸,或他的活動完全從屬於別人,那麼,他就是「自身的喪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主體。文藝理論史上那種把文學主體歸結為單純的「模仿者」的觀點,其根本缺陷就在這里。因此,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其次,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文學創造的過程必然包含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與評價。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是一種觀念活動,但與科學認識不同,他主要通過對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包括物質客體和觀念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這個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既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藝術創造的主體與其他創造者的主要區別就是這里。 再次,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文學創造的主體作為藝術生產者、審美者,既是具體的個體,又是社會的個體,是具體的社會人。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文學創造的主體都是具體的個體。這里的「個體」固然首先指在文學創造中的作家、詩人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單個人」,但還包含著深一層的意義,即指文學活動作為一種意識活動必然都是個體的活動。否定作家、詩人的個體性,也就否定了文學創作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我們既不能抹煞人的個體存在,又不能把個別的人從社會關系中孤立出來,變成超現實、超歷史的抽象物,而應該從社會和社會關系中來理解人的個體存在。實際上,任何個別的作家、詩人不可能是生活在社會和一定社會關系之外的孤立的個體,他們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和評價以及運用文學語言反映生活的技藝、風格,都受到時代精神、社會意識、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階級意識等因素的影響。 總之,作為文學創造的主體,任何作家、詩人都是具體社會生命、社會靈魂的「單個人」,或者說,都是具體的、個別的社會人。

⑵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文學的媒介是文字,而文字也是一種符號,一種簡明畫。符號的本身沒有意義,關鍵是他的創造者和欣賞者。創造者把自己的意境實化為一種特殊的符號,做為一種媒介使欣賞者產生共鳴。詳細可讀《意境概述》

⑶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主體的兩種解釋

1、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即作家這種特殊的生產者.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稱為主體.只有當人處於與特定客體的特定關系中並對客體的主動、主導地位具有主體性時,人才是真正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所以,我認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例如,巴爾扎克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人間喜劇》,那麼巴爾扎克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
2、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3、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復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創造,因此他們的作品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說,都烙下了獨創性的印記,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不同的文學創造主體就有不同的藝術格調的作品,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經常生活在一起,但寫起文章來,一個沉鬱、辛辣,一個平和、沖淡;一個關心民間疾苦,一個崇尚親適趣味,他們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樣.
有些作家寫同一題格,但意味卻並不相同,如朱自清與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寫一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兩篇散文都寫出了時代的苦悶情緒,但朱文清新,俞文朦朧,朱自清從秦淮河現實的紛擾中感到了「歷史的重載」,甚至以為碧陰陰的|、厚而不膩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則在「怪異樣的朦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

⑷ 怎麼理解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怎麼理解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答案
文學活動回與人類物質實踐活動和答科學認識活動不同,它屬於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更具體的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雖然也是一種觀念活動,但與科學認識不同,他主要通過對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既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⑸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什麼

創作主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啦,是相對於他的作品而言的哦!正如你所說的,寫作的專人在她的作屬品和讀者面前就是一個創作主體
古今中外都有許多人在對創作主體進行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是重視創作主體研究的,但側重於主體的人品、精神氣質、知識修養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方法是感悟性的,具有總體的朦朧性;西方美學注重主體審美心理的功能結構研究,現代西方美學注重深層心理研究,但這種研究具有唯心主義傾向和形而上學性質,其片面性和非理性的局限是明顯的。國內用社會學方法研究文藝創作主體的理論家曾經強調階級立場、世界觀、思想感情傾向對文藝創作的深刻影響。
從這一點可以看到,創作主體當然是指所有創作的人啦!

⑹ 文學創造的主體特點是什麼 如何結合王安憶作品進行分析解說

帶有批判風格,帶著作者對社會的感想,用某些例子表達思想感情.希望從身邊的小人物身上去展現大道理

⑺ 文學創造的主體的基本概念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什麼

1、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即作家這種特殊的生產者。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稱為主體。只有當人處於與特定客體的特定關系中並對客體的主動、主導地位具有主體性時,人才是真正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所以,我認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例如,巴爾扎克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人間喜劇》,那麼巴爾扎克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

2、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3、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復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創造,因此他們的作品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說,都烙下了獨創性的印記,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不同的文學創造主體就有不同的藝術格調的作品,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經常生活在一起,但寫起文章來,一個沉鬱、辛辣,一個平和、沖淡;一個關心民間疾苦,一個崇尚親適趣味,他們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樣。

有些作家寫同一題格,但意味卻並不相同,如朱自清與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寫一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兩篇散文都寫出了時代的苦悶情緒,但朱文清新,俞文朦朧,朱自清從秦淮河現實的紛擾中感到了「歷史的重載」,甚至以為碧陰陰的|、厚而不膩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則在「怪異樣的朦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

任何個別的作家、詩人都不可能是生活在社會和一定社會關系之外的孤立的個體,都不可能是封閉在自我意識中的神秘的精靈;他們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和評價以及運用文學語言反映生活的技巧、風格,都受到時代精神、社會意識、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階級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正如契訶夫所說:「文學家是自己的時代的兒子,因此應當跟其他一切社會人士一樣受社會生活外部條件的制約。」從屈原到魯迅,從荷馬到海明威,任何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既是個別的人,又是一定的社會人,他們的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既是個人的,又是一定時代精神和社會意識的折光。例如魯迅選擇阿Q這樣的人物,就與當時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國民心靈普遍麻木的社會生活情景密切相關。

⑻ 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為什麼

文學理論教程第一章基本概括: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思考問題: 1.試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角度,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答: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的三個分支之一,與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普遍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 從對象任務上看,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成為文學文本.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和相互關系,文本一定要經過閱讀、鑒賞、批評. 從學科品格上看,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2.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答: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劃分依據是: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和文學創造——藝術價值——文學消費第二章基本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2.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 3.文學反映論: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4.藝術生產論: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5.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6.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 思考問題: 1.作為馬克思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試作簡要說明. 答: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展現和外化出來.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它塑造人,是一種「人學」.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藝術生產論:人學作為人的活動之一,進入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隨著時代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藝術,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 2.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的特點. 答:由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其革命學說時創立的,因此,這種理論的創立,總是與革命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3.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具有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要具有當代性,體現時代精神. 第三章基本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3.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5.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請簡述之,並指明它們的片面性.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基本概念: 1.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2.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3.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4.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5.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思考問題: 1.文學有哪兩種含義?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是什麼? 答:文學的兩種含義是文化含義和審美含義.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審美含義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動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 現在通行的含義是 審美的語言作品. 2.怎樣理解文學的一般意識形態性質? 答:文學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社會本質.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一個重要位置.現在人們把社會結構分為三大層次,即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結構.文化結構是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等社會意識的聯結方式.意識形態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在文化結構中,各種意識形態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文化結構的整體.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文學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經過能動創作的文學作品顯然要高於生活.第二,社會心理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中介環節 3.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答: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4.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試結合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答: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第五章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雅與俗:文學藝術的雅與俗的界限僅是相對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總綱和靈魂.就是以最廣大人展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5.繼承與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思考問題: 1簡述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2 談談你對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價值趨向的認識. 答:滿足最廣泛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這是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主要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藝術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要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 3 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及其對文學發展的意義 4 簡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答: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持續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就能在繼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斷突破中得到提升. 第六章基本概念: 1.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4.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6.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思考問題: 1.「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如何? 答: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馬克思在《

⑼ 文學創造的主體特點是什麼

帶有批判風格,帶著作者對社會的感想,用某些例子表達思想感情。 希望從身邊的小人物身上去展現大道理

⑽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詩人和作家,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什麼

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指進入創作主體體驗和實踐范圍內並同創作主體發生審美關系的那一部分客觀社會生活。創作客體的特徵是:對象性、客觀性與審美性。對象性又稱相關性,作家的創作對象不可能是社會生活的全部。

閱讀全文

與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