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塗料的發展都經過了哪些歷程
人類生產和使用塗料已有悠久的歷史。一般可分為天然成膜物質的使用、塗料工業的形成和合成樹脂塗料的生產三個發展階段。西班牙阿米塔米拉洞窟的繪畫、法國拉斯科洞穴的岩壁繪畫和中國仰韶文化時期殘陶片上的漆繪花紋等大量考古資料證實,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人們就使用野獸的油脂、草類和樹木的汁液以及天然顏料等配製原始塗飾物質,用羽毛、樹枝等進行繪畫。
天然成膜物質的使用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天然成膜物質塗料——大漆最早的國家,這從河北藁城縣台西村商代(約公元前17~約前11世紀)遺址中發現的一些漆器殘片可以證實。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76)就掌握了熬煉桐油制塗料的技術。戰國時代(公元前 475~前 221)能用桐油和大漆製造復配塗料。公元前的巴比倫已使用瀝青作為木船的防腐塗料,希臘人掌握了蜂蠟塗飾技術。長沙馬王堆出土漢墓的漆棺和漆器,做工細致,漆膜堅韌,保護性能良好,說明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的漢初時大漆的使用技術已成熟。以後,此項技術陸續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並得到發展。公元初年,埃及已採用阿拉伯樹膠製作塗料。到了明代(1368~1644),中國漆器技術達到高峰。明隆慶年間的黃成(又名黃大成)所著的《髹飾錄》系統地總結了大漆的使用經驗。17世紀以後,中國的漆器技術和印度的蟲膠(紫膠)塗料逐漸傳入歐洲。
塗料工業的形成 18世紀是塗料生產開始形成工業體系的時期。亞麻仁油熟油的大量生產和應用,促使清漆和色漆的品種發展迅速。1773年,英國韋廷公司搜集出版了很多用天然樹脂和乾性油煉制清漆的配方。1790年,英國創立了第一家塗料廠。在19世紀,塗料生產開始擺脫了手工作坊的狀態,很多國家相繼建廠,如法國在1820年、 德國在1830年、 奧地利在1843年、日本在1881年都建立了塗料廠。塗料工業初期生產的色漆,一般是將顏料調入乾性油中。施工時要經過調配並稀釋到適當粘度,使用很不方便。19世紀中葉,塗料生產廠直接配製適合施工要求的塗料,即調合漆。從此,塗料配製和生產技術才完全掌握在塗料廠中,推動了大規模生產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塗料工業開始萌芽,1915年開辦的上海開林顏料油漆廠是中國第一個塗料生產廠。
合成樹脂塗料時期 19世紀中期,隨著合成樹脂的出現,塗料成膜物質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形成了合成樹脂塗料時期。
起點 1855年,英國人A.帕克斯取得了用硝酸纖維素(硝化棉)製造塗料的專利權,建立了第一個生產合成樹脂塗料的工廠。1909年,美國化學家L.H.貝克蘭試製成功醇溶酚醛樹脂。隨後,德國人K.阿爾貝特研究成功松香改性的油溶性酚醛樹脂塗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打開過剩的硝酸纖維素的銷路,適應汽車生產發展的需要,找到了醋酸丁酯、醋酸乙酯等良好溶劑,開發了空氣噴塗的施工方法。1925年硝酸纖維素塗料的生產達到高潮。與此同時,酚醛樹脂塗料也廣泛應用於木器傢具行業。在色漆生產中,輪碾機被逐步淘汰,球磨機、三輥機等機械研磨設備在塗料工業中推廣應用。
突破 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R.H.基恩爾突破了植物油醇解技術,發明了用乾性油脂肪酸制備醇酸樹脂的工藝,醇酸樹脂塗料迅速發展為塗料品種的主流,擺脫了以乾性油和天然樹脂混合煉制塗料的傳統方法,開創了塗料工業的新紀元。到1940年,三聚氰胺-甲醛樹脂與醇酸樹脂配合制漆,進一步擴大了醇酸樹脂塗料的應用范圍,發展成為裝飾性塗料的主要品種,廣泛用於工業塗裝。
大發展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合成樹脂塗料品種發展很快。美、英、荷(殼牌公司)、瑞士(汽巴公司)在40年代後期首先生產環氧樹脂,為發展新型防腐蝕塗料和工業底漆提供了新的原料。50年代初,性能廣泛的聚氨酯塗料在聯邦德國法本拜耳公司投入工業化生產。1950年,美國杜邦公司開發了丙烯酸樹脂塗料,逐漸成為汽車塗料的主要品種,並擴展到輕工、建築等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過剩,美國積極研究用丁苯膠乳制水乳膠塗料。20世紀50~60年代,又開發了聚醋酸乙烯酯膠乳和丙烯酸酯膠乳塗料,這些都是建築塗料的最大品種。1952年聯邦德國克納薩克·格里賽恩公司發明了乙烯類樹脂熱塑粉末塗料。殼牌化學公司開發了環氧粉末塗料。美國福特汽車公司1961年開發了電沉積塗料,並實現工業化生產。此外,1968年聯邦德國法本拜耳公司首先在市場出售光固化木器漆。乳膠塗料、水溶性塗料、粉末塗料和光固化塗料,使塗料產品中的有機溶劑用量大幅度下降,甚至不使用有機溶劑,開辟了低污染塗料的新領域。隨著電子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以有機硅樹脂為主的元素有機樹脂塗料,在50~60年代發展迅速,在耐高溫塗料領域占據重要地位。這一時期開發並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還有雜環樹脂塗料、橡膠類塗料、乙烯基樹脂塗料、聚酯塗料、無機高分子塗料等品種。
隨著合成樹脂塗料的發展,逐步採用了大型的樹脂反應釜(見釜式反應器),研磨工序逐步採用高效的研磨設備,如高速分散機和砂磨機得到推廣使用,取代了40~50年代的三輥磨。
為配合合成樹脂塗料的推廣應用,塗裝技術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世紀50年代,高壓無空氣噴塗在造船工業和鋼鐵橋梁建築中推廣,大大提高了塗裝的工作效率。靜電噴塗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它適用於大規模流水線塗裝,促進了粉末塗料的進一步推廣。電沉積塗裝技術是60年代適應於水溶性塗料的出現而發展的,尤其在超過濾技術解決了電沉積塗裝的廢水問題後,進一步擴大了應用領域。
新階段 1973年以來,由於石油危機的沖擊,塗料工業向節省資源、能源,減少污染、有利於生態平衡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高固體塗料、水型塗料和粉末塗料的開發,低能耗固化品種如輻射固化塗料的開發,是其具體表現。1976年,美國匹茲堡平板玻璃工業公司研製的新型電沉積塗料——陰極電沉積塗料,提高了汽車車身的防腐蝕能力,得到迅速推廣。70年代開發了有機-無機聚合物乳液,應用於建築塗料等領域。功能性塗料(見塗料)成為70年代塗料工業的研究課題,並推出了一系列新品種。80年代各種建築塗料發展很快。電子計算機已在塗料生產和測試、管理中使用。機器人(機械手)已廣泛應用於特殊場合或危險場合代替人工進行塗裝。這一階段有如下特點:①以現代的科學理論為指導,有目的地進行研究開發工作,加快了發展的進程,例如:現代化學的理論應用在塗料工業中,塗料助劑得到廣泛推廣使用,從而使塗料工業的產品性能和生產效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②利用共聚、改性和混合方法,使具備特色的合成樹脂品種日益增多,提高了塗料的性能,且使功能性塗料品種日益增多。③對塗料質量的測試,已從測定表面現象轉向測定塗料內在質量的趨勢,例如更加重視測定合成樹脂的分子量與分子量分布以了解合成樹脂的質量,用掃描電鏡觀察塗膜的微觀結構等指導產品的生產。
㈡ 中國塗料發展史 如何
人類生產和使用塗料已有悠久的歷史。一般可分為天然成膜物質的使用、塗料工業的形成和合成樹脂塗料的生產三個發展階段。西班牙阿米塔米拉洞窟的繪畫、法國拉斯科洞穴的岩壁繪畫和中國仰韶文化時期殘陶片上的漆繪花紋等大量考古資料證實,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人們就使用野獸的油脂、草類和樹木的汁液以及天然顏料等配製原始塗飾物質,用羽毛、樹枝等進行繪畫。
起點 1855年,英國人A.帕克斯取得了用硝酸纖維素(硝化棉)製造塗料的專利權,建立了第一個生產合成樹脂塗料的工廠。1909年,美國化學家L.H.貝克蘭試製成功醇溶酚醛樹脂。隨後,德國人K.阿爾貝特研究成功松香改性的油溶性酚醛樹脂塗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打開過剩的硝酸纖維素的銷路,適應汽車生產發展的需要,找到了醋酸丁酯、醋酸乙酯等良好溶劑,開發了空氣噴塗的施工方法。1925年硝酸纖維素塗料的生產達到高潮。與此同時,酚醛樹脂塗料也廣泛應用於木器傢具行業。在色漆生產中,輪碾機被逐步淘汰,球磨機、三輥機等機械研磨設備在塗料工業中推廣應用。
突破 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R.H.基恩爾突破了植物油醇解技術,發明了用乾性油脂肪酸制備醇酸樹脂的工藝,醇酸樹脂塗料迅速發展為塗料品種的主流,擺脫了以乾性油和天然樹脂混合煉制塗料的傳統方法,開創了塗料工業的新紀元。到1940年,三聚氰胺-甲醛樹脂與醇酸樹脂配合制漆,進一步擴大了醇酸樹脂塗料的應用范圍,發展成為裝飾性塗料的主要品種,廣泛用於工業塗裝。
大發展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合成樹脂塗料品種發展很快。美、英、荷(殼牌公司)、瑞士(汽巴公司)在40年代後期首先生產環氧樹脂,為發展新型防腐蝕塗料和工業底漆提供了新的原料。50年代初,性能廣泛的聚氨酯塗料在聯邦德國法本拜耳公司投入工業化生產。1950年,美國杜邦公司開發了丙烯酸樹脂塗料,逐漸成為汽車塗料的主要品種,並擴展到輕工、建築等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過剩,美國積極研究用丁苯膠乳制水乳膠塗料。20世紀50~60年代,又開發了聚醋酸乙烯酯膠乳和丙烯酸酯膠乳塗料,這些都是建築塗料的最大品種。1952年聯邦德國克納薩克·格里賽恩公司發明了乙烯類樹脂熱塑粉末塗料。殼牌化學公司開發了環氧粉末塗料。美國福特汽車公司1961年開發了電沉積塗料,並實現工業化生產。此外,1968年聯邦德國法本拜耳公司首先在市場出售光固化木器漆。乳膠塗料、水溶性塗料、粉末塗料和光固化塗料,使塗料產品中的有機溶劑用量大幅度下降,甚至不使用有機溶劑,開辟了低污染塗料的新領域。隨著電子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以有機硅樹脂為主的元素有機樹脂塗料,在50~60年代發展迅速,在耐高溫塗料領域占據重要地位。這一時期開發並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還有雜環樹脂塗料、橡膠類塗料、乙烯基樹脂塗料、聚酯塗料、無機高分子塗料等品種。
隨著合成樹脂塗料的發展,逐步採用了大型的樹脂反應釜(見釜式反應器),研磨工序逐步採用高效的研磨設備,如高速分散機和砂磨機得到推廣使用,取代了40~50年代的三輥磨。
為配合合成樹脂塗料的推廣應用,塗裝技術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世紀50年代,高壓無空氣噴塗在造船工業和鋼鐵橋梁建築中推廣,大大提高了塗裝的工作效率。靜電噴塗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它適用於大規模流水線塗裝,促進了粉末塗料的進一步推廣。電沉積塗裝技術是60年代適應於水溶性塗料的出現而發展的,尤其在超過濾技術解決了電沉積塗裝的廢水問題後,進一步擴大了應用領域。
新階段 1973年以來,由於石油危機的沖擊,塗料工業向節省資源、能源,減少污染、有利於生態平衡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高固體塗料、水型塗料和粉末塗料的開發,低能耗固化品種如輻射固化塗料的開發,是其具體表現。1976年,美國匹茲堡平板玻璃工業公司研製的新型電沉積塗料──陰極電沉積塗料,提高了汽車車身的防腐蝕能力,得到迅速推廣。70年代開發了有機-無機聚合物乳液,應用於建築塗料等領域。功能性塗料(見塗料)成為70年代塗料工業的研究課題,並推出了一系列新品種。80年代各種建築塗料發展很快。電子計算機已在塗料生產和測試、管理中使用。機器人(機械手)已廣泛應用於特殊場合或危險場合代替人工進行塗裝。這一階段有如下特點:①以現代的科學理論為指導,有目的地進行研究開發工作,加快了發展的進程,例如:現代化學的理論應用在塗料工業中,塗料助劑得到廣泛推廣使用,從而使塗料工業的產品性能和生產效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②利用共聚、改性和混合方法,使具備特色的合成樹脂品種日益增多,提高了塗料的性能,且使功能性塗料品種日益增多。③對塗料質量的測試,已從測定表面現象轉向測定塗料內在質量的趨勢,例如更加重視測定合成樹脂的分子量與分子量分布以了解合成樹脂的質量,用掃描電鏡觀察塗膜的微觀結構等指導產品的生產。
㈢ 塗料的發展史
塗料的發展經歷了天然成膜物質塗料的使用、塗料工業的形成和合成樹脂塗料的生產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塗料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是天然成膜物質塗料的使用。中國是世界上使用天然成膜物質塗料──大漆的國家。大漆就是常說的生漆,是在一種漆樹上割取它的漆液,用油紙密封保存使用。
大漆屬於天然漆,可是有很多人接觸到大漆會皮膚過敏,不過敏的人很少,甚至有的人聞到大漆的味道也會起疹子。而且大漆對塗刷技術要求也很高,所以現在大漆不常見了。
第二個階段是塗料工業的形成階段。在這個時期亞麻油、熟油的大量生產和應用,促使清漆和色漆的品種發展迅速。塗料工業初期生產的色漆,一般是將顏料調入乾性油中。施工時要經過調配並稀釋到適當粘度,使用很不方便。後來,塗料生產廠直接配製適合施工要求的塗料,即調合漆。
在九十年代以前大多數的漆都是調合漆,缺點是味大,而且乾燥慢;優點是耐候性好,施工容易。調合漆的污染主要是由於要使用溶劑,而溶劑中含有VOC、甲苯,二甲苯,重金屬等污染物。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不斷涌現出各種合成樹脂,塗料生產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合成成膜物質時期。現在塗料有成千個品牌,其中還有一些特殊作用的塗料,如防火塗料,防核輻射塗料、防紅外線偽裝塗料等,可以說應有盡有。
現在塗料正步向一個新的階段,塗料業向節省資源、能源,環保、有利於生態平衡的方向發展。像水性塗料,特殊功能塗料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㈣ 噴油漆最早是誰發明的
漆是用漆樹皮里的黏汁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器的塗料。漆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我國人民就已發現漆樹並懂得使用由漆樹的汁液製成的天然漆來做塗料,以增加物品的強度和壽命。當時,東方諸蠻族每逢出征凱旋,都將所獲骷髏「漆其頭以為飲器,」共相祝勝利。春秋以前,我國已廣植漆樹,並設立管理漆園的官吏。《明史?髹飾錄》載:漆始用於書策寫竹簡,隨即用於黑漆食器,其後則是黑漆其外朱漆其內的祭器。戰國前,漆是單一的棕色(天然色)。戰國時期,漆工將漆用桐油加色料配成彩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光澤度。傳統的漆顏色主要有黑、紅、棕、黃、金黃和綠色等。秦代的漆工為防止漆干後出現裂紋,發明了用陰寶使之陰乾的工藝。五代時的朱遵度撰寫了《漆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漆工專著。漆和油漆的概念不同,當今使用的裝飾和保護用塗料一般都是油漆。
油漆是用氧化鐵或樹脂等原料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品的塗料。油漆的起源尚無定論。公元前1500 年,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山洞裡,油漆已用於繪畫和裝飾。公元前6000 年,我國已用無機化合物和有機顏料混合焙燒對油漆加以改進。公元前1500 年,埃及人用染料如靛藍和茜草製造藍色和紅色顏料,但這種油漆還很不完善。18 世紀,由於對亞麻仁油和氧化鋅的開發利用,使油漆工業迅速發展。20 世紀,油漆工藝有了重大發展,出現了粘著力更大、光澤度更高、阻燃、抗腐蝕與熱穩定性高的各種顏色的油漆
㈤ 中國的十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遠不止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共有5000多項,出名的100項:1、鼓: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1980年在山西省襄汾陶寺村的6座墓中出土了七具用鱷魚皮蒙制之「靈鼉之鼓」,用挖空了的樹干作鼓腔的夏代木鼓遺痕,其中建鼓1面,懸鼓2面,扁鼓4面。其年代約在4200年前的古人類墓葬。
2、二進位制:中國古老的易經就使用二進制來進行演算。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 。
3、繩索: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
4、指南針: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
5、養魚法: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
6、赤道式天文儀: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中國人 《周易》確定了十進制,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十進制系統。
8、印刷術: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1040年代北宋刻字工人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
9、漆:漆是用漆樹皮里的黏汁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器的塗料。原始社會,我國人民就已發現漆樹並懂得使用由漆樹的汁液製成的天然漆來做塗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
10、銅鏡:我國銅鏡的製作歷史可追溯到殷商時代,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
11、傘:公元前1100年的早在春秋末年,魯班的妻子雲氏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東漢時出現紙傘,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如油傘、蝙式傘等。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
12、風箏:相傳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傳說第一個造酒的人是上古時期的杜康,杜康造酒就是造的米酒,度數不高還很渾濁。
14、弓箭: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距今兩萬八千年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發現了一件燧石鏃頭,是用很薄的長石片製成的,尖端周正,肩部兩側變窄似呈鋌狀。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箭頭之一。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
15、古代機器人:西周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鐵犁牛耕均在春秋出現,戰國鐵犁牛耕擴大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18、大定音鍾: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徐岳,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21、地毯:地毯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著名的手工地毯,有實物可考的有2000多年。
22、雙動式活塞風箱: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在水涌缽中加入一定的水,摩擦缽的兩邊耳朵,水會湧起來,這利用的是物理上駐波的原理。
24、空位表零法: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
25、化學武器: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
27、石油照明法: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運用鼓風爐來鑄鐵。
29、馬肩套挽具: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
30、硝石鑒別方法: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發現硝石為後來發明火葯奠定了基礎。
31、世界上第一條等高運河-靈渠:西方於公元13世紀才建了等高運河,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體地圖: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立體地圖。
33、吊橋:中國人李冰於公元前3世紀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
34、記譜法: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國人已發明了記譜法。
35、造紙術: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制出了蔡侯紙。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36、降落傘: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降落傘。西方人利諾曼德於1783年,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很成功,他把這叫降落傘;這比中國人發明降落傘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37、焰火: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焰火。
38、微型熱氣球: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微型熱氣球。
39、墨水: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
40、曲柄搖手: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曲柄搖手;西方於公元9世紀才使用曲柄搖手,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41、耬: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耬,而西方到1566年才製成條播機,比中國晚了一千八百年左右。
42、旋轉式揚谷扇車: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旋轉式揚谷扇車。到18世紀初,西方才有了揚谷扇車,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3、平衡環:公元前140年,中國人房風發明了平衡環,中國人發明的平衡環比西方領先700年左右。(簡儀)
44、白蘭地與威士忌:公元前126年,中國人發明了白蘭地和威士忌,直到1570年這種制酒法才傳到歐洲,並引起歐洲人的轟動。制白蘭地酒歐洲人比中國人晚了一千四百年左右。
45、豆腐:公元前125年,中國人劉安發明了豆腐。同年,中國人還發明了激素結晶體提取法,這比歐洲人領先了二千二百年。
46、走馬燈:公元前121年中國人發明了走馬燈。西方人約翰·巴特於1634年描述了走馬燈,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這正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
47、百煉法-用生鐵煉鋼法:公元前120年,中國人發明了用生鐵煉鋼法,也稱「百煉法」。而西方到1856年才開始用生鐵煉鋼,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8、指南車: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西周初期,當時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國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車護送越棠氏使臣回國。三國馬鈞所造的指南車除用齒輪傳動外,還有自動離合裝置 ,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來指示方向。
49、曲柄:戰國時期,大約公元前100年中國人發明了曲柄。曲柄搖桿是工農業生產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技術。
50、獨輪車:獨輪車是一個以人力推動的小型運載工具,或稱為「鹿車」、「轆轤車」。西漢晚年中國人發明了獨輪手推車;而西方到公元11世紀才使用獨輪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51、密封實驗室: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並建造了密封實驗室。
52、傳動帶:公元前1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傳動帶。歐洲人用傳動帶是1430年,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動測繪儀:中國人於公元5年發明了滑動測繪儀。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動測繪儀,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多年。
54、水力風箱:公元31年中國人發明了水力風箱。中國人利用水利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業革命邁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龍骨水車:公元80年,中國人發明了龍骨水車;而歐洲第一架方形板葉的龍骨水車制於16世紀,是直接以中國的設計為模式而製作的,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公元1世紀,發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現了舵,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
58、地動儀:公元132年中國人張衡發明了地震探測器――地動儀。外國人德拉·奧特弗耶於1703才設計出第一台現代地震儀。這比張衡發明的古代地震儀――地動儀要晚1571年。
59、催淚彈: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催淚彈。
60、船中水密艙:中國人於公元二世紀發明了船中水密艙。
61、平衡四角帆: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平衡四角帆。
62、定量制圖法:中國古代著名的發明家張衡在公元2世紀發明了定量制圖法,從而使制圖科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西方直到15世紀才出現有相當價值的地圖,這比張衡發明定量制圖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紡車:中國人於公元121年發明了紡車;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紡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純硫提煉法:中國人於公元2世紀發明了純硫提煉法。中國人發明的營養缺乏症治療法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桿船:公元260年中國人發明了七根桅桿船。
66、車前橫木: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車前橫木。
67、馬蹬:馬蹬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唐朝以後被廣泛應用。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公元3世紀中國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蹬的民族。西方到公元5世紀才制出馬蹬,比中國晚了二百年。
68、自動控制機:中國人於公元前3世紀發明自動控制機。
69、人造金: 中國人葛洪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人造金。
70、初級砷提煉法:公元3世紀,中國著名煉丹家葛洪發明了初級砷提煉法。砷是製造火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國得到提煉法砷晚了幾百年。
71、卷線釣魚器:中國人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卷線釣魚器,當時它叫做「釣車。而西方到1651年,才開始在魚桿上使用卷線輪,比中國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72、直升飛機水平旋翼和螺旋槳:公元4世紀中國人葛洪已談到關於直升飛機旋翼。那時中國有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飛機的旋翼。它有一根軸,上面繞著一條線,軸上裝著幾個葉片,定好角度,一拉線,旋翼就向空中飛升上去。這種玩具對歐洲航空先驅者影響甚大。
73、槳輪船:中國人於公元418年發明了槳輪船。
74、「西門子式」煉鋼法: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西門子式」煉鋼法,當時叫「共熔」煉鋼法。這就是1863年馬丁一西門子平爐煉鋼法。中國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75、油印技術: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油印技術。
76、水力磨面機: 公元530年,中國人發明並製造出了水力磨面機。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使用這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77、海灘航行: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海灘航行。
78、指針式標度盤裝置:中國人趙達於公元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79、火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國人於公元577年發明的。中國人使用火柴幾乎比歐洲人早1000年!
80、國際象棋:中國人於公元6世紀發明了國際象棋。而西方到公元7世紀才下國際象棋,比中國晚了一百年左右。
81、弓形拱橋:公元610年,中國建築工程學派奠基人李春,發明並建造了弓形拱橋――通橋,又名趙州橋或大石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七百年。
82、浮板:中國人於公元759年以前發明了浮板。
83、熨斗:公元800年代,中國人發明了熨斗,並開始使用了它。
84、紙幣:中國人於公元8世紀發明了紙幣,不過發行機構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首先推出了鈔票,比中國晚了七百多年。
85、火葯:中國人於公元850年發明了火葯。十世紀時中國人已用來發信號和製造煙火。西方人到12世紀後期才開始關注火葯,比中國晚了三百多年。
86、撲克牌:公元9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撲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國和西班牙也出現了撲克牌,比中國晚了五百年左右。
87、火焰噴射器:中國人於904年發明了火焰噴射器,並且用之於打仗了。
88、槍炮:大約公元905年,中國人發明了槍炮。這槍就是火槍(或稱長矛)。歐洲人到1396年才開始用火槍,比中國晚了四百多年。
89、麥卡托投影:公元940年,中國人發明了麥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國才有人用麥卡托投影,比中國晚了六百年左右。
90、鏈式傳動裝置:中國人於976年發明了鏈式傳動裝置――鏈式傳動帶;歐洲人到1770年才開始使用鏈式傳動帶,比中國晚了八百年左右。
91、凸輪:中國人於公元983年發明凸輪,並應用於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鏈。同一時間,在西方義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漿洗作坊中應用了凸輪。
92、運河船閘:公元984年中國人喬維岳發明了運河船閘,從而提高了河運能力。到1375年歐洲也建成了第一個船閘,這比中國已晚389年。
93、種痘免疫法: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採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後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94、機械鍾:公元1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機械鍾。西方到13世紀才制出機械鍾,比中國晚了二百年左右。
95、水雷:中國人於公元1374年發明了水雷。
96、大炮:中國於1280年發明了大炮。這時中國人製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銅鐵大炮(徵是驗證的意思)。
97、火箭:中國人於公元1150年發明了火箭,並使用了火葯為燃料的火箭打仗。
98、眼鏡:中國人於公元1300年發明了眼鏡,這時義大利也開始使用眼鏡了。
99、古代直升飛機:中國人徐正明於公元17世紀發明了直升飛機。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製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並且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條小河溝,然後落下來。
100、迴音壁:公元1530年,中國人發明了迴音壁;同時,還發明了三音石和圓丘。它們皆建在天壇
㈥ 聚脲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由誰發明的詳細點。
聚氨酯(Polyurea, PU) 俗稱聚脲。
聚胺酯(英語:Polyurethane,IUPAC 縮寫為 PUR,一般縮寫為PU)是指主鏈中含有胺基甲酸酯特徵單元的一類高分子。這種高分子材料廣泛用於黏合劑,塗層,低速輪胎,墊圈,車墊等工業領域。在日常生活領域聚氨酯被用來製造各種泡沫和塑料海綿。
聚胺酯的研究開發最初是由Otto Bayer和他的同事合作於1937年在德國勒沃庫森的I.G.Farben實驗室開始的。他們通過實驗應用加成聚合原理,利用液態異氰酸酯和液態聚醚或二醇聚酯生成一種有別於當時已發現的聚烯烴和縮聚生成塑料的新型塑料---聚胺酯。新的單體混合物也不同於Wallace Carothers 已取得的對於聚酯的專利。起初,應用僅限於纖維和軟質泡沫。隨後其發展受二次世界大戰影響(期間PU只小范圍用於航空座椅),直到1952年異氰酸酯才開始可以通過商業途徑購買到。1954年,開始使用甲苯二異氰酸酯(TDI)和聚酯多元醇生產用於商業用圖的軟質聚胺酯泡沫。這種泡沫(起初被發明者稱作仿製的瑞士乳酪)的發明歸功於把水加入到反應體系當中,這些物質也用來生產硬質泡沫,粘膠和彈性體。線性纖維是由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和1,4-丁二醇(BDO)反應生成的。
第一種商業生產的聚醚多元醇,聚(四亞甲基醚)乙二醇,是由杜邦於1956年用四氫呋喃聚合生成的。BASF和陶氏化學在隨後的1957年推出比較便宜的聚烷烴二元醇。這些聚醚多元醇表現出了技術和商業上的優勢,如:低成本,易處理,優異的水解穩定性;而且在制備聚氨酯時可以快速取代聚酯多元醇。其他的PU推進者還有Union Carbide和Mobay Corporation, 一家Monsanto/Bayer 合資創辦的公司。1960年軟質聚胺酯泡沫的產量達到四萬五千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隨著氯氟烷烴鼓泡劑的出現,便宜的聚醚多元醇,和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的出現推動了硬質聚胺酯泡沫在高性能的隔熱材料的運用。基於聚合MDI(PMDI)的硬質聚胺酯泡沫比基於TDI的材料有更好的熱穩定性和燃燒性能。
1967年,胺基甲酸乙酯改性的聚異氰酸酯硬質泡沫被生產出來了,生產出來的低密度隔熱材料顯示出更好的熱穩定性和阻燃性。也是在60年代,汽車的內部安全組件如儀表盤和門的面板開始使用熱塑性塑料回填半硬質泡沫製成。
在1969年,Bayer AG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展出了一輛全塑料車。汽車的有些部件是利用一種叫做RIM(反應注塑成型)的新工藝製造而成。RIM技術是用高壓注入液態組分然後快速注入反應組分至模腔內。大的部件如汽車儀表盤和面板,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注塑成型。聚氨酯的RIM包括許多不同的產品和工藝。利用二元氨鏈增長劑和胺基甲酸、異氰酸酯和聚脲的三聚工藝,加入添加劑,如研磨過的玻璃、雲母,加工過的纖維等,就是所謂的RRIM。可以改善彎曲模量和熱穩定性。1983年美國利用這種技術生產出來汽車塑料車身。在模穴內預先加入玻璃纖維,可以進一步改善彎曲模量,這就是所謂的SRIM或叫結構RIM。
從二十世紀80年代初,水吹微孔柔性聚胺酯泡沫被用於汽車面板和輪胎密封空氣過濾器的模型墊圈。此後,由於能源價格上升、以及減少PVC在汽車中使用的要求日增,聚胺酯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昂貴的原料價格因部件重量的減輕,如金屬蓋和過濾器外殼的減少而得到補償。高填充的聚胺酯彈性體和未填充的聚胺酯泡沫現在被用於高溫油過濾器當中。
生產聚胺酯泡沫(包括泡沫橡膠)時,要往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揮發性物質,叫做鼓泡劑。這些簡單的物質賦予聚氨酯優異的隔熱性能。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減少對臭氧層的影響,蒙特利爾協議限制使用部分含氯的鼓泡劑。如三氯氟甲烷(CFC-11)。其它的鹵代烷,如氯氟烴,1,1-二氯-1-氟乙烷(HCFC-141b)被1994年的IPPC溫室氣體指令和1997年的歐盟有機揮發性氣體指令列為逐漸被淘汰的物質。到90年代末期,雖然還有部分發展中國家使用含鹵鼓泡劑,北美和歐洲已越來越多地使用二氧化碳、戊烷,1,1,1,2-四氟乙烷(HFC-134a)、1,1,1,3,3-五氟丙烷(HFC-245fa)作為鼓泡劑。
基於已有的聚胺酯噴塗技術和聚醚氨化學理論,聚氨酯的噴塗彈性材料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得到迅猛的發展。它們的快速反應和對潮濕相對不敏感的特性使得它們成為大面積項目的塗裝的首選塗料。 如次級安全外殼,人孔和通道塗層,罐的內襯。經過適當的打底和表面處理後,對混凝土和鋼有很好的粘結力。 在相同時期,新的雙組分聚胺酯和聚胺酯聚脲共混彈性體技術被運用於現場施工的負載床襯墊.這種對小卡車和其它運載貨箱的塗裝技術創造出一種耐用,耐摩擦的復合金屬材料。熱塑性塑料內襯彌補了金屬在易腐蝕和脆性方面的缺陷。
聚胺酯中第一個必不可少的的組分是異氰酸酯。含有兩個異氰酸酯官能團的分子叫二異氰酸酯。這些分子也被稱作單體,因為他們是用來生成含有三個以上異氰酸酯官能團的聚合異氰酸酯。 異氰酸酯可以分成芳香族的,如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或甲苯二異氰酸酯(TDI);還有脂肪族的,如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或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 聚合的異氰酸酯如聚合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它是由含有二、三、四或更多異氰酸酯官能團(平均2.7個官能團)的分子混合組成的。異氰酸酯可以通過和多元醇反應生成一種預聚物。當異氰酸酯和羥基官能團的化學當量比率大於2:1時,生成一種准預聚物,當其當量比率等於2:1時,生成真正的聚合物。異氰酸酯的比較重要的性質包括分子結構、NCO含量,功能特性和粘度。
聚氨酯中另一個必不可少的的組分是多元醇。含有兩個羥基官能團的分子叫做二元醇,含有三個羥基官能團的分子叫做三元醇, 依此類推。在生產實踐中,多元醇被分為短鏈或低分子量鏈增長劑和交聯劑如乙二醇(EG), 1,4-丁二醇 (BDO), 二乙基乙二醇 (DEG), 甘油, 和三羥甲基丙烷(TMP). 多元醇是一種特殊的聚合物。是由氧化丙烯(PO)、氧化乙烯(EO)、催化加成到含有羥基或胺基的有機物上,或由二元酸如脂肪酸和二元醇如乙二醇或二丙醇(DPG)縮聚而成。PO,EO加成而製得的多元醇為聚醚多元醇。通過縮聚反應製得的多元醇為聚酯多元醇. 引發劑、增長劑、和多元醇分子量的不同大大影響聚氨酯的物理狀態和物理性質。多元醇的比較重要的特性包括它們的分子架構、引發劑、分子量、羥基含量、功能特性和粘度。表面活性劑用於在發泡過程中改善聚合物的特性。用於乳化液體組分,調節氣泡的大小,和穩定氣泡的結構以防塌陷和表面缺陷。 硬質泡沫表面活性劑用於生成很小的氣泡和很高的氣泡含量. 軟質泡沫表面活性劑用於穩定反應物質同時增大氣泡含量以防止泡沫皺縮。選用表面活性劑時要考慮使用的異氰酸酯、多元醇、組分的兼容性、系統的反應性、工藝條件和設備、工具、部件形狀和製品重量等影響因素。.
聚胺酯催化劑可以分成兩大類, 胺化合物和有機金屬化合物。根據它們的特徵,平衡和相對效能還可以進一步分類。傳統的胺催化劑為叔胺類如三亞乙基二胺 (TEDA, 也叫1,4-二氮雜雙環[2.2.2]辛烷 或DABCO,美國氣體的啦,不是什麼氣體商標,這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做聚氨酯催化劑比較有名的), 二甲基環己胺 (DMCHA), and 二甲基乙醇胺 (DMEA). 叔胺催化劑的選用原則是它們是否能加速聚胺酯(多元醇+異氰酸酯,或者凝膠)的反應,聚脲(水+異氰酸酯,或鼓泡)的反應, 或者異氰酸酯的三聚反應。因為大部分的叔胺催化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上述三種反應,所以選用時也要考慮它們是否對其中一種反應的作用優於另外的反應。比如, 四甲基丁二胺(TMBDA) 加速凝膠的作用大於鼓泡。 此外,同時加入 [[N-[3-(二甲氨基)丙基]-N,N',N'-三甲基-1,3丙二胺]] 和 N-(3-二甲基氨基丙基)-N,N-二異丙醇胺可以平衡鼓泡和凝膠反應, 雖然前者比後者在重量上更大些。 1,3,5-三(二甲基胺丙基)-1,3,5-六氫化三嗪 是一種三聚催化劑同時對鼓泡有催化作用。我們也可以從分子結構中了解一些催化劑的強度和選擇性。 鼓泡催化劑一般含有一個醚連接兩個碳和一個氮原子例如:二甲胺基雙乙基醚 (也稱 A-99, 以前是聯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個產品), 和N-乙基嗎啉. 強的凝膠催化劑含有替代烷基的氮原子,如三乙胺 (TEA), 1,8-二氮雙環[5.4.0]十一烯(DBU), 和 N-(2-(二甲氨基)乙基)-N,N´,N´-三甲基-1,2-乙二胺 (PMDETA). 弱的凝膠催化劑含有環取代的氮原子,如苄基二甲胺 (BDMA). 三聚催化劑含有 三嗪結構,或者為季銨鹽.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兩種趨勢。 對充填大型、復雜工具以增加產率的要求導致阻止劑的運用,以保持後端熟化的同時延遲前端的反應。在美國,帶酸官能團和季胺鹽的TEDA 和二(2 -二甲)醚常作為阻止劑用於模塑軟質泡沫和微孔人造革。隨著人們對審美及環境意識的提高,要求在汽車內裝飾材料中使用不易老化的催化劑 ,以減少塑料表面的氣味、起霧和臟污。 含有羥基或活性胺基的催化劑如:[[ñ,ñ,N' -二甲基基- N'-羥乙基二(乙基)醚]] 和 N' -(3 - (二甲氨基)丙基)- N,N -二甲基- 1 ,3 -丙二胺 在這些應用領域可以取代傳統催化劑和聚合物大分子反應有機金屬化合物 汞, 鉛, 錫 (二丁基二錫), 鉍 (鉍辛酸), 和 鋅 可用作聚氨酯催化劑. 羧基汞類, 如phenylmercuric neodeconate, 是用於聚氨酯彈性體、塗料和密封劑的特效催化劑,因為它們對多元醇+異氰酸酯反應有很高的選擇性。 汞催化劑可以少量添加的情況仍能在後期提供很好的效果。 . 鉛催化劑用於高反應性的硬質噴塗隔熱泡沫塑料,因為它在低溫和高濕的環境下仍然保持高效。 因為其毒性,並且含汞和鉛的化合物是危險廢物,人們正在開發它們的替代品。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鉍和鋅的羧酸鹽被用做替代品,但這種原料本身比較短缺。在彈性體應用上,長壽命體系的綠色化並沒有汞催化劑體系的發展迅速。 . 在噴塗泡沫應用上,鉍和鋅在天氣寒冷時不能及時催化前端而且需要其它方法改善以取代鉛。 烷基羧酸錫,其氧化物和硫醇鹽被廣泛用於各種聚氨酯。比如, 二丁基二錫 是聚氨酯膠黏劑和密封劑的標准催化劑。, 丁基硫醇錫 用於微孔彈性體,氧化二丁基錫 用於聚氨酯漆和塗料. 硫醇錫鹽用於含水的配方,因為羧酸錫容易水解。
表面活性劑 用於改善泡沫和非泡沫聚胺酯的特性。 它們是聚二甲硅氧烷-聚氧化烯的塊狀共聚物 , 硅酮 油劑, 壬基苯酚 醚類, 和其它有機化合物. 在泡沫塑料中, 它們用於乳化液相, 調整氣穴大小, 穩定氣穴結構以防止塌陷和次表面空. 在非泡沫塑料中,它們用於排氣和消泡,也作為潤濕劑,和用於減少表面缺陷,如針孔,橘皮和斑點。
㈦ 噴漆誰發明
外國人發明的
㈧ 國外發明一種塗料,水泥牆塗上它有什麼功效
1、防水,這是一種防水材料,塗上後,牆體不會被水泡爛,2、可以防火,大概可以爭取十七分鍾的時間,3、美觀,這種塗料不會吸附灰塵。
㈨ 水性油漆是誰發明的
漆是用漆樹皮里的黏汁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器的塗料。漆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我國人民就已發現漆樹並懂得使用由漆樹的汁液製成的天然漆來做塗料,以增加物品的強度和壽命。當時,東方諸蠻族每逢出征凱旋,都將所獲骷髏「漆其頭以為飲器,」共相祝勝利。春秋以前,我國已廣植漆樹,並設立管理漆園的官吏。《明史?髹飾錄》載:漆始用於書策寫竹簡,隨即用於黑漆食器,其後則是黑漆其外朱漆其內的祭器。戰國前,漆是單一的棕色(天然色)。戰國時期,漆工將漆用桐油加色料配成彩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光澤度。傳統的漆顏色主要有黑、紅、棕、黃、金黃和綠色等。秦代的漆工為防止漆干後出現裂紋,發明了用陰寶使之陰乾的工藝。五代時的朱遵度撰寫了《漆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漆工專著。漆和油漆的概念不同,當今使用的裝飾和保護用塗料一般都是油漆。 油漆的發明 油漆是用氧化鐵或樹脂等原料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品的塗料。油漆的起源尚無定論。公元前1500 年,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山洞裡,油漆已用於繪畫和裝飾。公元前6000 年,我國已用無機化合物和有機顏料混合焙燒對油漆加以改進。公元前1500 年,埃及人用染料如靛藍和茜草製造藍色和紅色顏料,但這種油漆還很不完善。18 世紀,由於對亞麻仁油和氧化鋅的開發利用,使油漆工業迅速發展。20 世紀,油漆工藝有了重大發展,出現了粘著力更大、光澤度更高、阻燃、抗腐蝕與熱穩定性高的各種顏色的油漆
㈩ 水性防水劑是誰發明的
做防水需要在迎水面做,掘 優滲透結晶型防水,可以自己動手的
水泥面的話用超強滲透型防水衛士做防水(水泥面有裂縫、縫隙坑窪不完整的話用美丁瓷膠填補完整再做防水)。
瓷磚面的話先檢查瓷磚縫隙的填充物是否完整(瓷磚縫隙的填充物不完整的話用美丁瓷膠填補完整再用石材瓷磚型防水衛士做防水)。
外牆塗料上可以透明防水修復膠做防水。
產品會滲透進基層,讓基層具有防水功能。產品是建議在乾燥的地方施工,基面越乾燥,產品才能滲透越深,如果基面裡面都是水分,密度大,材料無法很好的滲透進去。關於防水堵漏的原理,水的漏水源頭沒有堵住,水只會一直往牆體滲透,長期存在牆體內部,當水份達到一定程度會從牆體其他地方滲漏出來。並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只有在屋頂或者外牆外面噴防水劑,讓水無法滲透進牆體直接流走才能徹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