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余秋雨 莫高窟 中的唐代窟洞藝術創作有哪幾個特點
⑴色彩絢麗 ⑵線條流利 ⑶形象生動 ⑷神態逼真 ⑸場面宏偉
~~~純屬抄襲~~~但還是望採納~~~
❷ 克孜爾石窟藝術主要成就是什麼
克孜爾石窟藝術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內容包括佛、菩薩、比丘、飛天、供養人像、本生故事畫、佛傳故事畫、因緣故事畫,被譽為「戈壁明珠」。
在克孜爾石窟群,佛傳故事畫面最多的是妙轉法輪、降魔成道、精進苦修等3個場面。與敦煌不同的是,克孜爾石窟群畫面所表現的只是本生故事中的一個關鍵性情節,因此一幅畫就代表著一個故事。
這樣,在一處壁面上,有時可以出現十幾個以至幾十個本生故事。克孜爾石窟群壁畫藝術中,這種傑出的處理方法獨樹一幟,在其他石窟難以見到。
❸ 石窟藝術的歷史起源
石窟藝術起源於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誠的佛教徒在僻靜的山間,用竹、木為筋修築並外塗草泥的小屋,用作對佛頂禮膜拜之所,後來逐漸發展成石窟寺。現發現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紀阿旃陀石窟,現有洞窟29個,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經故事人物等,大約3世紀左右,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與中國古老文化相結合,得以迅速發展,到隋唐達到高峰。
石窟藝術是卓越的藝術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體現了鮮明的時代風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歷史畫卷。石窟藝術兼得天地精華與人間靈氣,融會中外的文化精粹,飽滿渾厚,但並不沉重晦澀,反而其活潑的視覺形象能悅人眼目,令人抒懷賞心。
石窟的類型:
1、龕型窟:這種窟的形式比較簡單,在岩壁上鑿出一個大龕,既無前廊,也無前堂或後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繪出一個或一組佛像,四周為小佛、菩薩、飛天、裝飾花紋。窟內空間被主像佔得很滿,幾乎沒有什麼餘地。
2、中心柱型窟:這種窟型是比較明顯的從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點是在窟的中心雕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繪佛像、佛傳故事、飛天、動植物及各種花紋。雲岡石窟中1、2、21號窟即此類型。
3、前廊列柱型窟:這種窟型的特點是洞口有一排長廊,有的為單間雙柱,有的為多間多柱,氣勢壯觀。顯然這是受印度毗河羅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響,但其建築結構與藝術造型完全中國化了。如開鑿於6世紀的麥積山石窟的七佛閣,洞寬31.7m,進深13m,高15m。前面為八根巨柱一字排開,構成雄偉的前廊,後面為七間佛閣,頂上覆蓋巨大的殿頂,望之宛如七間大殿,雄跨於高崖之上,甚為壯觀。
4、前堂後室型窟:受中國傳統建築前堂後室、前朝後寢的影響,其洞窟前半部有一開闊的空間,有如房屋的前廳,在這里不設佛壇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參拜之人有個准備、過渡的迴旋餘地。後半部的牆壁上刻有佛像、菩薩、飛天,以及佛傳故事等。如雲岡石窟中7、8、9、10號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屬此類。這類洞的形制在初唐時尤為盛行。
5、大廳式窟:由於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畫的發展,為了滿足僧侶、佛教徒們參拜、瞻仰等的方便,原來小型的龕室已滿足不了要求,於是出現了彷彿寺廟大殿的大廳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極樂世界、大幅經變圖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貫連的禮佛圖、出行圖等,多出現於此種窟型。
❹ 四大名窟的藝術特點
幫你整理了一下,這下夠簡潔明了吧
莫高窟,此窟始鑿於公元四世紀,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公尺,彩塑雕像2415尊,是中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龍門石窟中的賓陽三洞是開鑿時間最長的,整個龍門石窟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
雲崗石窟 建於公元453年的北魏時期,雲岡石窟是一座中國石窟藝術寶庫,它的藝術主體是東方體系的中華文化,但其身上也同時附著當時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以希臘文化為代表的西方體系和以印度為代表的次大陸體系,是舉世公認的歷史文化瑰寶和人類古代文明的結晶。
麥積山石窟 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麥積山石窟以泥塑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於真人相若,被譽為「東方塑像館」。
❺ 哪位大德可以簡介佛教藝術在敦煌的發展歷史
敦煌地處亞洲中部東端,是人類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敦煌佛教石窟藝術,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因此,敦煌藝術的歷代創造者們,都應該是世界性的藝術匠師。
佛教信仰是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從歷史上看,不管人們的物質生活是貧窮還是富有,都需要一種精神支柱,即一種信仰;而佛教這一關於社會和人生的哲學的理論,一開始就建立在人們這種需求的基礎上,並且隨著歷史與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和完善,因而成為延續幾千年並有億萬信眾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藝術是佛教理論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它同時又是一筆文化財產,它的創造則需要一定經濟基礎作後盾。特別是敦煌佛教石窟藝術,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她的規模和水平並不能反影敦煌歷史上人們對佛教的信仰程度,我們從前面的分折中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比較明確地反影了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敦煌的歷史與社會。反影人與社會需要的程度,反影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社會動盪、經濟蕭條時,人們想的和做的更多是的如何生存、如何盡快地安定和繁榮,而石窟的營造和藝術的創造自然不會太景氣;而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時,人們想的和做的又是更多精神上的追求。
敦煌佛教石窟藝術作為一種民族的意識形態,它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如莫高窟第428窟1200多名來自河西全境的僧侶像。148窟在抗蕃戰爭中曾起到過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第93窟曾使曹氏集團成功地完成了政權的接交與過渡等等。通過藝術的形式提倡佛教信仰,其目的就是讓人們關心社會、獻身社會。
十世紀時,佛教在當時受到普遍信仰,敦煌石窟起到了曹氏歸義軍聯系周圍各民族政權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使曹氏政權在夾縫中生存,而且敦煌地區社會穩定繁榮。曹氏諸大窟中的各族王公貴族的供養群像就是這一社會作用的歷史見證。
❻ 唐代敦煌石窟的藝術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
唐代敦煌石窟的藝術,可以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又可劃分為兩個時期。
618年至781年,就是唐王朝直接統治敦煌地區時期;781年至907年,就是吐蕃族占敦煌地區和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管轄敦煌地區時期。
❼ 石窟藝術產生於什麼時代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統治者為了宣傳佛教,令人在許多地方劈山削崖,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可以說石窟藝術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發展起來的。
北魏的工匠在繼承中國傳統雕塑藝術基礎上,又吸收外來佛教藝術,創造出具有新的風格特色的石雕藝術。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石窟里雕刻著數量驚人的大小佛像,周圍石壁上滿刻著浮雕。
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高的藝術成就。
❽ 石窟藝術北朝代表人物是誰
石窟藝術的北朝代表是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
希望可以幫助你。
❾ 石窟藝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據傳西晉時洛陽和長安兩地的寺院共有180多所,僧尼3700餘人,而佛圖澄(232~348)在後趙所建的佛寺就有893所。東晉時代也熱衷於造寺。與此同時,佛教音樂、繪畫、造像都得到發展,特別是綜合建築、雕塑、繪畫為一體的石窟藝術開始興起,著名的莫高窟即於建元二年(366)開始修建。翻譯文學作為一種新體裁也在中國文學園地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