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如何看待文藝創造借鑒他人的成果

如何看待文藝創造借鑒他人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6-10 01:24:42

Ⅰ 課題研究過程中借鑒他人研究成果需要怎麼做

課題研究過程當中,嗯,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成果,看一看他們是怎樣理想的,而且過程是怎麼樣來做的,怎麼樣階梯的,但只能參考,不能抄襲。

Ⅱ 求借鑒別人研究成果然後成功了的事例。

愛迪生是最早開始固定電話發明研究的人,最後碰到了一個問題,他無法解決就放棄了,貝爾借鑒(幾乎是照搬愛迪生前期研究)愛迪生的研究,最終只是在愛迪生成果上簡單的改動了一下,世界上第一部電話就問世了,貝爾也因此成為了電話最終發明者,為此愛迪生和貝爾勢同水火,從此結仇

Ⅲ 蘇軾文藝觀對藝術創作的 借鑒

本文從思維特點、審美態度及審美方式等諸方面初步考察了禪宗美學對蘇軾藝術創作的影響。禪宗美學反理性的思維特點為蘇軾所援引,這使他的一部分作品充分強調了個體情感的抒發和文學真正內涵的市度;禪宗美學超功利的審美態度反映在蘇軾的作品中便集中體現為一種超然精神,因而造就了其創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風格特點;蘇軾援引禪宗美學「見象而離相」審美方式的直接結果是形成了其以寓意於物而又不滯於物為主要特徵的詩境特點。

Ⅳ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說明文藝工作者如何才能創出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徑。文藝工作者要創作出既在思想上、藝術上取版得成功,又能在市權場上受到歡迎的作品,就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入生活,才能獲取豐富的創作資源;②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必須關注人民群眾生活,反映百姓需求,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③要堅持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創作出優秀文藝作品,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努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④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要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⑤要堅持正確方向,弘揚真善美,高揚愛國主義旗幟

Ⅳ 政治:辨析題:文化創作為人民,學習借鑒順民心.傳統文化要堅持,開拓創新是根本

辨析文化創作為人民,學習借鑒順民心,傳統文化要堅持,開拓創新是根本。
①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文藝創作應以滿足廣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②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做到洋為中用、中西合璧,能更好地發展繁榮中國文化,體現了一種全球意識、開放的胸懷。
③民族文化民族的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發展道路,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
④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文化創造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⑤文化創作要結合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立足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創新發展,還有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為人民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

文化創新的途徑
1.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1)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
(2)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前提。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3)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2.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
(1)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2)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3.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1)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2)我們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Ⅵ 如何看待當前文藝創作的主旋律

主旋律是指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影視作品或其它文藝作品。通常由統治階級主導宣傳。就是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Ⅶ 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歷史文明成果

應該做到「正視歷史」、「尊重歷史」。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7)如何看待文藝創造借鑒他人的成果擴展閱讀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

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Ⅷ 科學,歸根結底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教我們如何更好地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時更積極地對待生活

同意你說的,研究的越深越是發現其實科學只是一種相對真理。
完美的理論可能只有數學,其他的一切都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的抽象。
所以,物理、化學只能是一種相對性的真理。

Ⅸ 為什麼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黨章規定,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國章程》總綱部分內容:
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開放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在實踐中開創新路

Ⅹ 結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思考如何積極吸收借鑒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道德成果

1、要堅定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度認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揚。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

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千百年來凝聚、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支撐。唯有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新時代的文化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3、吸收外來,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養料和活力。實現文化繁榮發展,既需要不忘本來、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來、交流互鑒。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要善於融通國外各種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大膽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源源不斷地提供養料和活力。

(10)如何看待文藝創造借鑒他人的成果擴展閱讀:

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精髓,堅決摒棄心胸狹隘的排外主義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義,以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大國氣度,了解並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開放自信地與之交流、交融和互鑒、互補,避免文明沖突,實現文明和睦。

在中外文化溝通交流中,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我們要始終堅持自身文化的主體地位,自信而有原則地吸收他人之長,不盲目選擇,更不搞全盤西化。對待外來文化,要立足國情進行中國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外來文化中優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文藝創造借鑒他人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