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魁首 六六六 全部是怎麼說
我們國家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酒在中國大地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而喝酒更是已經成為特殊而又普遍的社會行為,尤其是逢年過節,或者兄弟朋友聚會,一定少不了酒,但是酒不能幹喝,不然會很快喝完,不但容易醉,也提不起酒桌的氛圍,所以行酒令這種酒桌文化就出現了,行酒令就是為了「助酒興」而出現的。小甲認為,凡是上過酒桌的朋友,都一定聽過「五魁首」、「六六六」、「七個雀」、「八匹馬」等酒令聲。
這是在酒桌劃拳的時候酒客們常說的酒令,劃拳時的行酒令古來有之,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五魁首」了,那麼這「五魁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五魁首」是什麼來歷呢?我們且往下看。
這便是民間酒席中劃拳時「五魁首」一詞的來歷和「五魁首」的含義。
『貳』 流傳千年的劃拳辭令,「五魁首」「八匹馬」,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自打酒聖杜康發明了酒,這種飲品很快的就融入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上到王侯將相,下到販夫走卒,不上不下的遷客騷人無意不好酒。
有詩雲:天若不愛酒,天上無酒星。地若不愛酒,地上無酒泉。天地皆愛酒,愛酒不愧天。
當然這些都會有很多局限性,你要是文采不行,像薛蟠對了句“女兒愁,綉房裡鑽出個大馬猴”這種詞一處非但貽笑大方,而且也擾了喝酒的雅興。
『叄』 哥倆好是哪一年發明的誰發明的中國還是外國
唐朝時期,有個叫鍾馗的中了狀元,但皇上嫌他丑,只讓他作第五名,鍾馗怒而觸階死,死後被封為專捉遊魂野鬼的大鬼官;這也是後來劃拳令里五魁首的由來:意思就是第五名才是第一名。 「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讀《詩》、《書》、《易》、《禮》、《春秋》五種經籍著作,以求功名,奪得魁首。
劃拳又叫豁拳、拳、猜拳、拇戰,即飲酒時兩人同時伸出手指並各說一個數,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總數相符,誰就算贏,輸的人喝酒。此乃我國古傳至今仍時尚流行的飲酒游戲,它增添酒興,烘托喜慶。
劃拳時口呼指數,從零到十共十一個數,其數皆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語帶吉祥、祝福。開頭「寶不露」。唐朝時有「開元通寶」,泛指錢財。猜拳時一般是緊握拳頭不出指,口呼「寶不露」即財不外露的意思。
一、一心敬。此出唐代詩聖杜甫《高都護馬行》:「與人一心成大功。」表示祝酒人誠心敬酒,同心共飲之美好心願。
二、兩相好。今人劃拳多以「兩相好」開局,乃至哥倆好、爺倆好。
三、三星高照。系祈盼福星、祿星、南極老壽星高照。
四、四鴻喜。古人「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五、五魁首。「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讀《詩》、《書》、《易》、《禮》、《春秋》五種經籍著作,以求功名,奪得魁首。
六、六大順。《左傳》雲:「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此數者累謂六順也。」七、七巧。相傳農歷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織女相會,民間婦女比穿針引線,鬥巧取勝,祝賀織女喜會牛郎。俗稱「乞巧」,因「乞」「七」諧音故之。
八、八馬。周穆王常駕八匹駿馬四處遊玩,相傳曾在昆侖山瑤池與西天王母詩酬謝唱。今人劃拳常呼「八仙慶壽」以取代「八馬」。
九、久長。據《史記》載:「建久安之勢,成長久之業。」後人取其「久長」二字作為典故,諧音為「酒長」,借喻人們相聚美酒不盡。
十、十全。清朝乾隆皇帝自詡文治武功,福祿壽俱全,自稱「十全老人」。今人常理解為「十全十美」。
『肆』 喝酒劃拳所說的「五魁首,六六六」是什麼意思
酒桌上人們常常會通過劃拳來助酒興,在劃拳時,「五魁首,六六六」這句話中的五魁指的就是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而六六六的意思就是指六六大順,六順就包括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如此簡單的一句行酒令中,古人就能將從一到十這幾個數字賦予如此多美好的含義,由此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樣一句行酒令也一直流傳至今。
『伍』 算盤的發明者是誰,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發明的
算盤是隸首發明的,隸首是黃帝時代的人。隸首為何發明算盤?事情還得從黃帝說起。
黃帝打敗了炎帝,天下的產權都歸黃帝所有。黃宮的財物越來越多,算帳成了大問題。那時候算帳方式是結繩記事、刻木為號。就是在繩子上打結或在木板上刻上記號。比如張三借給李四穀子十斤,張三就得在繩子上打十個結,或者在木板上用刀刻上十個記號。百姓之間的小帳用結繩刻木還能對付,黃宮財產收入若用結繩刻號來計算,估計每年算帳累死的人和現在的礦難有一拼。負責黃宮財務的官員們嫌結繩刻號太麻煩,集體偷懶發明了一句成語:「不計其數」。每年秋後向黃帝報帳時,都在帳本上寫上「不計其數」。這些人的小聰明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心中有數,集聖明英明於一體的黃帝。
黃帝每天和素女研究、探索房中術之餘,也研究「不計其數」是個什麼數?雖說天下都歸了黃帝,可黃帝的心眼還是很小的,對「不計其數」疑心大起。難怪黃帝起疑心,那些記帳的官員們打著「不計其數」的幌子,做貪污腐敗的勾當。老百姓看在眼裡,怒在心裡,罵在嘴裡。也只是罵罵而已,誰也想不出對付「不計其數」的辦法來。黃帝下詔,普天之下徵集能工巧匠製造算數工具。隸首的機會來了。
隸首不是人名,是個職稱。炎帝敗於黃帝,手下的人不是戰死就是做了黃帝的俘虜。那時候對俘虜沒有優待這一說,凡是俘虜都當作奴隸對待。隸首,奴隸之首也,說白了是奴隸的頭頭,說學術了是以奴制奴,與後世的「以夷制夷」異曲同工。
隸首的聰明,是公認的。別人在繩子上記事打結打的是死結,隸首卻能打出蝴蝶結。後來,蝴蝶結的技術傳到了西方,與西裝搭配引導了服裝新潮流。隸首是蝴蝶結之父。
當然,發明算盤可不像打蝴蝶結那麼簡單。蝴蝶結起碼有蝴蝶作參照物。算盤沒有,只能憑空想像。隸首絞盡腦汁,天天想、夜夜想、時時想、刻刻想;吃飯想、拉屎想,終於在上廁所的時候想出了算盤的載體(形狀)。
那天,隸首胡亂吃了些發餿的飯菜。片刻之間,腹內疼痛,隸首直奔茅房。叉腿解帶,脫褲蹲身,括約肌動;潑刺作響,便溲俱下;腹內輕松,通體舒泰。隸首無意中看見兩膝之間的長方形茅坑,大喊一聲,「TMD」!
隸首無師自通,首開「TMD」之先河,是國罵之父。
二
就像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見水壺蓋振動發明了蒸汽機、阿基米德在浴缸泡澡泡出了浮力定律一樣,隸首在茅房發現了算盤的載體。古代的民間茅坑大都是長方體,其形狀一直延用至今。隸首是這樣想的,長方形的茅坑能夠載屎載尿,我設計的這個東西也應該像茅坑一樣方便實用。
算盤的載體有了,往裡面添加什麼內容又成了隸首頭疼的問題。隸首有個毛病,心裡有事,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食慾不振。這天隸首在屋裡憋得頭暈目眩,來到街上轉悠。恰巧有個買糖葫蘆的小販吆喝著從隸首身邊經過。隸首一下子有了胃口,買了一串糖葫蘆。吃到第五個也就是最後一個糖葫蘆的時候,隸首大喊了一聲「TMD!」賣糖葫蘆的小販誤解了,大聲回敬隸首,「你TMD!」
隸首吃糖葫蘆找到了算盤檔和算盤珠,天下第一個算盤伴著「TMD」粗口誕生了。隸首一鼓作氣,大喊N聲「TMD」,發明了珠算加減法口訣。
幾乎與隸首發明算盤的同時,黃帝和素女搞出了中國特色的性學名著《素女經》。黃帝號召天下的百姓學習。隸首買了一本《素女經》反復學習、揣摩N遍,寫了讀經感,然後帶著算盤拜見黃帝。
三
黃帝見到隸首,問他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隸首說是算盤。帝曰,何為算盤?隸曰,算乃數矣,盤則盤古,兩者合一,夫算盤焉。帝報數試之,首念念有詞,雙手撥珠,噼啪作響,其算神速,令帝驚之。黃帝問隸首算盤是怎麼搞出來的?隸首拿出筆記,侃侃而談。我看見陛下冠冕上的長方形版(也叫延),發現了算盤的載體;看見冕延掛著一串串的玉珠,想出了算盤珠;讀完《素女經》,找出了隱藏其中的加減法口訣。如「一上一」來自「令女正偃卧向上,男伏其上」。「九去一進一」,實為「九淺一深」。雲雲。黃帝聽罷,龍顏大悅。加封隸首為宮廷會計師,每月享受黃家津貼。
明眼人一看便知,隸首是在扯淡。那麼隸首為何在黃帝面前扯淡吶?他不怕掉腦袋嗎?
四
黃帝一統天下,對奴隸從來沒有放心過。這一點隸首心知肚明。雖說自己貴為隸首,在奴隸眼裡像個人似的,在黃帝眼裡其實還是個奴隸,人家只不過是利用你的聰明而已。隸首發明算盤,除了想證明自己比別人聰明之外,更想在黃帝面前提高身份。前面說過,隸首的算盤與黃帝的《素女經》幾乎同時問世。隸首想證明算盤實用好用,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必須得到黃帝的認可。中國古代很多發明沒有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皇帝們的認可。不是失傳就是流傳到西方,讓洋鬼子們佔了便宜。隸首有先見之明,買了一本《素女經》活學活用,為算盤尋找黃家理論依據。假如隸首不在黃帝面前扯淡,實話實說。我這算盤是上茅房、吃糖葫蘆發明的,黃帝會怎麼想?朕冒著陽萎的風險,奮不顧身翻雲覆雨地和素女搞房中術,好不容易搞出了《素女經》,你小子上趟茅房拉泡屎、吃個糖葫蘆就發明了算盤,天下人知道了,豈不是說你小子比朕還聰明?一般來講,凡是被人稱作聖明或英明的人都不喜歡比自己聰明的人。隸首要想得到黃帝認可,不扯淡是不行的。
扯淡,不能瞎扯。尤其在黃帝面前不能瞎扯,得一本正經地扯,推陳出新地扯、古為今用地扯、投其所好地扯。隸首天才地運用了四扯淡經,扯得黃帝心悅誠服。「盤則盤古也」,隸首就扯的深得帝心。黃帝說他的先祖是開天劈地的盤古,坐天下根紅苗正天經地義。其實黃帝的說法更是扯淡,假如炎帝坐了天下也可以說自己是盤古之後,這句話的強權在於誰也不敢去證明其真偽。
隸首靠扯淡當上了黃宮會計師,總算出人頭地。但他並不快樂。算盤並沒有按照他原來的設想,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黃帝打算讓天下的男人女人都來學習《素女經》,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推廣,隸首正好派上了用場。黃帝愛聽扯淡可並不傻,命隸首寫算盤和《素女經》之辯證關系,以其人之扯淡,還治其人之扯淡。隸首不敢違抗黃帝的命令,埋頭論證扯淡。
五
算盤和《素女經》到了百姓手裡,反響卻出乎黃帝和隸首的預料之外。百姓對算盤和《素女經》的熱情並不高,覺得太麻煩。想學算盤的人對《素女經》不感冒,喜歡《素女經》的人覺得背口訣不如「九淺一深」來得痛快。要命的是算盤和《素女經》是黃帝指定的必修課,二者缺一不可。老百姓每天幹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哪有閑心學這玩意。結繩記事用了多年,雖說麻煩可也習慣了。做愛不是數數,只要老婆能把孩子生出來,誰還在乎九淺一深?
黃帝倒是「九淺一深」了,素女生出的兒子一個比一個白痴。有一次,黃帝對老兒子說,你去把門關上。結果連城門都關上了。大兒子跟蒼頡學字,學到「三」就不學了。黃帝問他為何不學。大兒子說,一是一橫,二是二橫,三是三橫,後面的不用學了,我都知道了,當老師太簡單了。黃帝半信半疑,找個小孩當大兒子的學生。那時候學生識字,先從名字開始。大兒子提筆在手,問小孩叫什麼名字。小孩說我叫萬百千。大兒子開始一橫一橫地寫萬字,從宮內橫到宮外。黃帝問你這是幹啥?大兒子說,我在寫萬字,才畫了一千橫。差點把黃帝氣死。兒子們不中用,黃帝只好把天下交給了學習《素女經》的積極分子,堯。
一些游手好閑的人添枝加葉把《素女經》改編成色情讀物,老百姓稱之為「黃書」,一時間暢銷天下。黃帝知道了非常生氣,命隸首清除精神污染。隸首帶人搜查,燒了一批「黃書」,殺了一些人。老百姓害怕,紛紛拿起掃帚將「黃書」掃地出門,史稱「掃黃」。隸首郁悶終生,算盤也沒有成為天下人的算數工具。直到後世的孔子和董仲舒出現,算盤才起了變化。
六
春秋之際,諸子百家爭鳴。孔子是聖人,一眼看出,所謂的百家爭鳴爭的只是王權這一家。孔子不甘心當子路等人的老師,要當帝王之大師。孔子看見算盤,悟出「以聖為王」之道。小小的算盤好比天下,臣民如同算珠。只要帝王們掌握了運算口訣,治理天下如撥算珠。即便那個帝王用錯了口訣,撥亂了算珠。後來者只需搖晃一下算盤,撥亂反正,一切如初,天下久也。孔子為自己的新發現激動不已,周遊列國推銷聖王之道。遺憾的是,那些打打殺殺的霸主們目光短淺,誰也不在乎什麼聖王之道。孔子懷才不遇,逝者如斯夫,嗟嘆長已矣。
孔子失敗的原因是不識人間煙火。霸主們奉行的是刀把子裡面出政權,孔子偏偏強調「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你說周王文武哥倆好,等於說現在的王不好。既然看不起現在的王,人家也沒必要接受你的理論當你的學生。
又過了N年,西漢的董仲舒領悟了孔子學說的真諦,向漢武帝講解聖王之道的種種好處。漢武帝覺得此道有利可圖,罷黜了百家,全盤儒化。漢武之後的皇帝們紛紛效仿。算盤傍著聖王之道,打遍天下無敵手。直到遇見洋鬼子的PC。
洋鬼子們先用大炮打開了算盤的天下,後用PC搶佔了天下的算盤。久經歷史考驗的算盤成了雞肋。
七
天下人的思維逃脫不了算盤的桎梏。什麼東西一旦成了天下思維的產物,也就成了思維天下的犧牲品。儒術如此,算盤亦如此。 「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孔子這盞明燈照亮千年,油枯耗盡。遇見火力強大的電燈豈有不暗之理?算盤打了數千年,依舊是九去一進一,一下五去四,怎能與日奔月騰的PC相比?
算老珠黃,隸首在天之靈,嘆息之餘,吟詩一首。
算盤裡面有扯淡
扯淡裡面有算盤
算盤裡面的扯談是算盤
扯淡裡面的算盤是扯淡
扯淡裡面有多少算盤
算盤裡面有多少扯淡
算盤裡面的扯淡不是扯淡
扯淡裡面的算盤不是算盤
扯淡成算盤
算盤成扯淡
其實算盤就是算盤
扯淡就是扯淡
『陸』 歷史上哪些有傑出成就的人是太監
鄭和不是鄭成功,兩者沒有關系,司馬遷是受了宮刑,可不是太監,明朝和張居正一起把持朝政的馮保是太監,但是據說為人正直(這點姑且不論),至少幫助張居正一內一外,促進了明朝的繁榮。
「太監,是一個不完整的男人!」
這句台詞出現在周星馳版鹿鼎記中 ,正是吳孟達飾演的海公公對剛剛入宮的韋爵爺的諄諄教導,其經典之處自不必言。
太監是指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專供奴隸主、國王或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
一部世界太監史告訴我們,曾興盛一時的古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等文明古國,都出現過太監,然而他們卻較早地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在古中國,太監制度盡管經歷了興盛和頓挫的相互更迭,出現了專權統治與慘遭覆滅的輪回曲折,但是,太監制度自形成以來,一直就沒有失去其存在的環境和理由。
一開始,中國官家和民間有條件的都可以蓄養閹人。直到公元十世紀,英明的宋朝政府才下令禁止民間蓄養閹奴,太監終於成為皇帝的專賣品。太監的稱謂很多,尊稱一般為公公、宦官,中性的有寺人、宦者、宦人、中人、火者等等,鄙視者則要送他們一句宦豎、閹豎、內豎乃至破口大罵為閹狗、閹驢了。
至明代,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的通稱。
說到太監這個名詞,就總是會和「作威作福」、「累家敗國」之類的貶義詞聯系起來,浮上人們腦海的也總是什麼「十常侍」、「九千歲」一類的大反派。如果說太監這種「皇帝家奴」的群體中還存在著什麼正面人物的話,大家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有蔡倫與鄭和這兩位罷了。
至於在軍事上,太監的作用就更是被後人所輕視了。其實在歷史陰影的深處,我們會發現令人吃驚的史實…
我國的人類文明進化到了「詩的王國」唐朝,便對太監產生了一個很有詩意的雅稱,稱他們為「凈白」,顧名思義,那裡割了,下面沒了,自然便是「又白又凈」了。和一般小白臉、娘娘腔的公公不同,在武則天時代就已入宮的楊思勖卻是體格強健,孔武有力,頗有些「猛將兄」的氣質。
武則天退位後,唐中宗上台,其間曾發生太子率領禁軍逼宮的政變。叛軍勢大,宮廷方面卻沒有將領敢挑大樑,中宗都嚇得開始哭鼻子了,楊思勖見狀為主分憂,請纓上陣。宛如關雲長杯酒斬華雄一般,楊思勖在戰場上一刀將叛軍先鋒總管(也是叛軍主將的女婿)砍死,嚴重打擊了敵方的士氣,最終造成叛軍自行潰散,楊公公就這樣完成了自己華麗的初陣。
不久後,唐中宗被皇後韋氏毒殺,中宗的侄子臨淄王李隆基發動了針對韋後一黨的政變。在這場生死抉擇中,楊思勖幸運的押對了寶。李隆基和楊思勖都通過這次政變走上了飛黃騰達之路:李隆基先是成了太子而後又當上了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而楊思勖則被玄宗「倚為爪牙」,逐步升到了左監門衛將軍的高位,和那位盡人皆知的高力士齊名!
一代雄主唐玄宗不但開創了開元盛世,也開創了太監領兵出征的先河。
開元初年,越南酋長梅玄成起兵叛唐。在給自己起了個相當威猛的封號—「黑帝」後,老梅與林邑、真臘國合兵同盟,攻陷了唐治下的安南府三十二州。玄宗命令楊思勖主持討伐。當時已經年過六十的楊公公採取了以夷制夷的戰略方針,他在嶺南招募當地土著子弟共十餘萬人馬,巧妙的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弊端;隨後取東漢馬援南征時的伏波故道隱蔽行軍,突然出現在梅玄成面前。可憐號稱四十萬的黑帝大軍還沒醒過神來就被楊公公的閃電戰打得大敗,老梅更是在戰場上就丟了腦袋,黑帝不幸見到了閻王。
在其後相繼平定了嶺南覃行璋、梁大海、陳行范領導的三次大規模叛亂後,楊公公成為唐朝政府對付嶺南少數民族的王牌。他四平嶺南,完勝無敗,就這一點而言確實無愧於名將之稱。知人善用的玄宗也不吝封賞,楊思勖官居驃騎大將軍,爵虢國公,打破了唐太宗立下的「閹人不得擔任三品以上職務」的祖制。
楊公公為人殘忍好殺,在嶺南四次平叛實行焦土政策,總共殺掉了十萬多人,為了震懾當地居民還「積屍為京觀」,就是把被殺者的屍體封在一個大土堆里炫耀武功。被抓的俘虜更加生不如死,有的被剝去臉皮,有的被剝去頭皮,更有甚者被活生生地露出腦漿示眾的;因此不論蠻族人還是軍中將士都非常懼怕楊思勖,連手下的偏將報告戰事時都不敢抬頭仰視他。在嶺南,楊思勖絕對是死神一般的存在。
對付自己人,楊公公也毫不手軟。一位大太監牛仙童收受賄賂事發,一生提倡反腐倡廉的玄宗勃然大怒,命令楊思勖對其執行「槍決」。對老牛來說,被老楊監斬實在是一件相當悲慘的事情。他先是在架子上被綁了好幾天,其間是無數棍棒的伺候,就在其陷入瀕死狀態時,楊思勖動手了:楊先砍掉了牛的手足,並讓牛眼睜睜看著自己身上的肉一塊塊的被楊割下來吃掉,最後楊才將牛開腸破肚摘心取肺。牛公公死於駭人聽聞的酷刑中。
在楊思勖赫赫戰功的背後,則是他心理變態的黑暗一面。
開元二十八年,八十歲的楊思勖病死。十五年後,也就是天寶十四年,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大唐王朝從盛世的頂峰一下跌入了亂世的谷底,伴隨著宦官擅權和藩鎮割據,中國再度陷入了二百年之久的戰亂之世,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中國才獲得了安定統一的機會。
史學家阿米尼努斯曾經說過「東羅馬是宦官的天堂」。無獨有偶,宋朝同樣是文化經濟高度繁榮,同樣是面對著蠻族的全面入侵,同樣採取「彈性防禦」國策,的國家,同樣是宦官的天堂。東羅馬擁有納爾西斯,貝利薩留等猛將兄;而大宋朝呢,柴德庚先生在《宋宦官參預軍事考》中說:「二十四史中宦者傳人數,以此為最。。。。。。。領禁兵立邊功者凡二十七人,此又前史之所無。」根據張邦煒先生的計算:「在43名入傳宦官中,曾帶兵打仗者多達18人。」可見宋朝的太監武將,大概也是為歷史之最。這期間最有代表性的公公,就是那位因水滸傳而家喻戶曉的使相童貫了。童貫後來因為主持與金人簽訂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成為導致靖康奇恥的大罪人,千年來人們對其罵聲不絕,實際上童公公也算得上一位名將。
童貫是北宋神宗朝熙寧開邊的太監名將李憲的徒弟,他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黝黑,下巴還生著胡須,也是一位「猛將兄」。
徽宗初立,童公公作為給朝廷收羅用品的供奉官,日日親近徽宗,從此大紅大紫,為了給討徽宗歡心,他來往穿梭京師於蘇杭之間,在這里又正好遇上了鬱郁不得志的蔡京。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哥倆好聚在一起,便互相結交起來,蔡京仗著童公公的勢很快東山再起,京城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
在蔡京的大力推薦下,徽宗任命童貫擔任西北監軍,平息羌族吐蕃的叛亂。宋軍開到前線湟川後,恰巧汴梁的太乙宮失火,宋徽宗十分迷信,認為是敗戰之兆,於是火速傳一道手諭給童貫,阻止他出兵。童貫卻膽大包天,他看罷手諭後馬上若無其事的折起來塞到靴筒里。宋軍主將王厚問:「不知陛下何故降旨?」童貫竟若無其事地說:「沒有什麼,只是敦促我等速取成功罷了。」
在這次戰爭中,童貫表現相當低調,在他的支持、配合下,宋軍一舉收復四州。將士們興高采烈之際,童貫則在慶功宴會上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詔,傳示軍中將領們觀看。大家一看之下,無不大吃一驚,要知道矯詔可是滅族的大罪。領軍主將惶恐地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童貫回答說:「那時士氣正盛,這樣子止了兵,今後還怎麼打?」主將問:「那要是打敗了可怎麼辦?」童貫說:「這正是我當時不給你們看的原因。打敗了,當然由我一人去領罪。打勝了,當然兄弟們一起花差花差」
其實童公公早就看透了宋徽宗好大喜功,毫無威斷的個性;加以公相在朝,就算打了敗仗那位喜歡泡妞的小資畫家也不能把他老童怎麼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小小一搏,大獲全勝,可見童公公頗有戰略大家的風范。
那些整日里在生死場上搏殺的將領們可猜不透媼相的花花腸子,大家十分感動,認定童貫是一位值得為之賣命的上司。從此,童貫牢牢樹立起了在西北軍隊中的威望。
之後,童貫常年出沒西北,主持與流氓國家西夏的戰事,並率兵連打幾次勝仗,西夏國力跟不上,經濟快要崩潰,最後表示願意賠錢謝罪。童貫也見好就收,上報了徽宗,徽宗遂罷六路大軍, 「加貫太傅,封經國公」。
隨後在童貫主持下,宋朝對吐蕃開戰。經過一年的征伐,宋軍徹底打垮了河湟地區的吐蕃部隊,控制了青海東南部、黃河以北地區。這次戰役宋軍 「開拓疆境三千餘里,招降首領二千七百人,戶口七十萬,前後六戰,斬首一萬多級」, 完全恢復了神宗時的故土。童貫升任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成為西北邊區最高軍政長官。其後童貫又率軍收復了西北重鎮積石軍和洮州。在武力孱弱的宋朝,童公公儼然是帝國上空冉冉升起的一顆耀眼將星了。
此刻東南地區的老百姓飽受花石綱之苦,早已忍無可忍。明教教主方臘趁勢登高一呼,萬眾響應,很快就形成一股強大的洪流,南方宋軍一觸即潰。徽宗沒辦法,只得派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服使領本部兵南下平叛。西軍作為宋軍的精銳,對付方臘的烏合之眾自然是綽綽有餘,加上童貫宣布廢除花石綱,大得人心,方教主最後被韓世忠所擒拿,兩宋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宣告失敗。
徽宗相當以童貫為驕傲:「契丹人聽說我國有一個童貫,屢屢打勝仗,很想見識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遼國的情形」。於是把童公公的官職加為檢校太尉,前往遼國進行國事訪問。遼國人很沒有禮貌的嘲弄了下面沒有了的童貫,童公公大怒,當下在回國的途中接納了遼人馬植,開始了宋朝經略幽燕的行動。在金兵的幫助下,宋軍克復幽燕十六州,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遺願,童貫以太監之身進封廣陽郡王,可謂位極人臣。
然而,童貫此舉竟將大宋帝國推進萬劫不復、血流成河的深淵,導致陳寅恪先生口中「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大宋朝,也走向末路的悲慘結局,卻是誰也不曾想到的…
身殘志堅赤心衛國的太監當然不止以上寥寥數人而已,譬如唐朝尚有官封博陸王的尚父李輔國,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唐軍總政治部主任)魚朝恩、圍剿河朔藩鎮的吐突承璀、平定張韶蘇玄明之亂的馬存亮、搞定甘露之變的仇士良、主持鎮壓黃巢起義的楊復光、一心恢復大唐社稷的張承業。
宋朝則有平定李順起義的王繼恩,掃盪嶺南的李神佑,威震西夏的張崇貴,鎮守環慶的竇神寶,安撫河朔的秦翰,與李憲齊名的王中正;
在號稱閹黨治國的明朝,也並非只有鄭和一人專美於軍伍,有武略的太監那是人才濟濟:開通西域有侯顯,攻打兀良哈有劉永誠,和蒙古小王子對練有張永,即使是奪門之變陷害大忠臣於謙的主謀、後來更因為起兵造反而名垂青史的曹吉祥,也有兩打麓川的戰績!
這班堪稱名將之花的另類太監,在我中華泱泱數千年上國歷史中,構成了一道詭異而又別樣的風景。
『柒』 贊美哥倆好的詩句
1:正如———眾只道是《格林童話》出版是偶然,就不知格林兄弟滿心努力盡血汗!
2:跌倒時,你將我輕輕拉起;困難時,你與我共歷風雨;不需豪言壯語,你我親如兄弟;不再苦苦尋覓,有你為我撐起;謝謝一路相攜相依,你也好好保重自己!
3:童年咱倆如兄弟,我擦桌子你掃地,下河摸魚一起去,你偷地瓜我保密。17歲那年的雨季,鄰班女孩真美麗,護花使者我代替,我陪美女你生氣!共慶兒童節
4:記者節至,祝親愛的朋友們,兄弟姐妹們,父老鄉親們身體健康,功成名就。爭取天天上頭版,版版是頭條,條條是特稿,稿稿都精彩。
5: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6:非常感激各位兄弟姊妹的鼎力相助,我們的婚禮因你們增色不少!X月X日晚於XX慰勞各位勞苦功高的兄弟姊妹,屆時請准時出席!
就算全天下的女人都死光了 兄弟的女人不能碰
7:我們欣賞勇氣,因為它是克難求進的法寶。萊特兄弟沒有創新的勇氣,就不會發明飛機;李時珍沒有獻身的勇氣,就不會編著出《本草綱目》;袁隆平沒有突破的勇氣,也不會成為雜交水稻之父。
『捌』 有人喝酒常常會喊「五魁首」「八匹馬」,這兩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先不管到底會不會,但相信大多數的人都聽過「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八匹馬」,這些都是傳統的喝酒劃拳辭令。
中華酒文化源遠流長,有很深遠的歷史,而按國人的習慣,寡喝酒是極其無趣的,除了需要下酒菜之外,還要有人作陪、以及各種游戲才有意思。
文化人行酒令,說辭文雅,而「大老粗」們自然就是猜拳,說出了「五魁首」之類。
在名著《紅樓夢》當中,就有很多喝酒的片段描寫,賈府之中的小姐們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作詩、行酒令等等。
原著第四十回,鴛鴦吃了一杯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可是要受罰的。」
而這樣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時期,劉章以酒令監酒的故事。
按照記載,酒令這種喝酒游戲最初起源於投壺比試,早在周朝就已經出現,唐宋時期隨著酒文化的盛行與生活水平的提升,酒令愈發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