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激光武器是誰發明的

激光武器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09 23:35:52

① 激光武器是誰發明的求大神幫助

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它的原理早在 1916 年已被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現,但要直到 1958 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製造。激光是在有理論准備和生產實踐 迫切需要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一問世,就獲得了異乎尋常的飛快發展,激光的發展不僅使古老的光學科學和光學技術獲得了新生,而且導致整個一門新興產業的 出現。激光可使人們有效地利用前所未有的先進方法和手段...

② 激光是誰發明的、用干什麼

激光的理論基礎起源於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理論『光與物質相互作用』。1960年7月7日,西奧多·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誕生。前蘇聯科學家尼古拉·巴索夫於1960年發明了半導體激光器。

激光應用領域

激光加工技術是利用激光束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特性對材料(包括金屬與非金屬)進行切割、焊接、表面處理、打孔、微加工以及做為光源,識別物體等的一門技術,傳統應用最大的領域為激光加工技術。

激光技術是涉及到光、機、電、材料及檢測等多門學科的一門綜合技術,傳統上看,它的研究范圍一般可分為

1.激光加工系統。包括激光器、導光系統、加工機床、控制系統及檢測系統。

2.激光加工工藝。包括切割、焊接、表面處理、打孔、打標、劃線、微雕等各種加工工藝。

(2)激光武器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激光發展前景

激光功率已不足以描述切割能力的大小,亮度(Brightness)才是。亮度的定義是「單位面積單位立體角的激光功率」。

對比CO2激光器、碟片激光器和光纖激光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直到5千瓦,以光纖激光的亮度最大,切割金屬板最快最厚的當屬光纖激光。

但實際上切割厚板尚不如CO2激光,盡管碳鋼對近紅外的1.07摻鐿光纖激光的吸收率數倍於中紅外10.6的CO2激光,但10倍於光纖激光波長的CO2激光之切縫比光纖的寬得多(一般2mm),氧氣易於吹入。

這就是CO2激光46年來一直獨占固體激光之鰲頭的緣由。第一,國產激光切割機的量產與自主開發力度的加大,外國一線公司在華本土化的生產,縮小了二者的產品差距與價格差距。用戶對國產機的認同度不斷提高,其在2010年國內市場的佔比高達80%。

第二,2010年我國千瓦以上大功率CO2激光切割機銷量達1000台,佔全球市場的20%-25%。上海團結普瑞瑪、大族激光、武漢法利萊、奔騰楚天等一線廠商都有大幅的增長。最多一家竟佔了國內市場的30%。

③ 激光的發明者是誰

激光器的發明
激光器的發明是20世紀科學技術的一項重大成就。它使人們終於有能力駕駛尺度極小、數量極大、運動極混亂的分子和原子的發光過程,從而獲得產生、放大相乾的紅外線、可見光線和紫外線(以至X射線和γ射線)的能力。激光科學技術的興起使人類對光的認識和利用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激光器的誕生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其中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受激輻射概念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指出,處於高能態的物質粒子受到一個能量等於兩個能級之間能量差的光子的作用,將轉變到低能態,並產生第二個光子,同第一個光子同時發射出來,這就是受激輻射。這種輻射輸出的光獲得了放大,而且是相干光,即如多個光子的發射方向、頻率、位相、偏振完全相同。

此後,量子力學的建立和發展使人們對物質的微觀結構及運動規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微觀粒子的能級分布、躍遷和光子輻射等問題也得到了更有力的證明,這也在客觀上更加完善了愛因斯坦的受激輻射理論,為激光器的產生進一步奠定了理論基礎。20世紀40年代末,量子電子學誕生後,被很快應用於研究電磁輻射與各種微觀粒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並研製出許多相應的器件。這些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都為激光器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如果一個系統中處於高能態的粒子數多於低能態的粒子數,就出現了粒子數的反轉狀態。那麼只要有一個光子引發,就會迫使一個處於高能態的原子受激輻射出一個與之相同的光子,這兩個光子又會引發其他原子受激輻射,這樣就實現了光的放大;如果加上適當的諧振腔的反饋作用便形成光振盪,從而發射出激光。這就是激光器的工作原理。1951年,美國物理學家珀塞爾和龐德在實驗中成功地造成了粒子數反轉,並獲得了每秒50千赫的受激輻射。稍後,美國物理學家查爾斯·湯斯以及蘇聯物理學家馬索夫和普羅霍洛夫先後提出了利用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輻射原理來產生和放大微波的設計。

然而上述的微波波譜學理論和實驗研究大都屬於「純科學」,對於激光器到底能否研製成功,在當時還是很渺茫的。
但科學家的努力終究有了結果。1954年,前面提到的美國物理學家湯斯終於製成了第一台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成功地開創了利用分子和原子體系作為微波輻射相干放大器或振盪器的先例。

湯斯等人研製的微波激射器只產生了1.25厘米波長的微波,功率很小。生產和科技不斷發展的需要推動科學家們去探索新的發光機理,以產生新的性能優異的光源。1958年,湯斯與姐夫阿瑟·肖洛將微波激射器與光學、光譜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提出了採用開式諧振腔的關鍵性建議,並預防了激光的相乾性、方向性、線寬和噪音等性質。同期,巴索夫和普羅霍洛夫等人也提出了實現受激輻射光放大的原理性方案。

此後,世界上許多實驗室都被捲入了一場激烈的研製競賽,看誰能成功製造並運轉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梅曼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研究實驗室里,勉強贏得了這場世界范圍內的研製競賽。他用一個高強閃光燈管來刺激在紅寶石水晶里的鉻原子,從而產生一條相當集中的纖細紅色光柱,當它射向某一點時,可使這一點達到比太陽還高的溫度。

「梅曼設計」引起了科學界的震驚和懷疑,因為科學家們一直在注視和期待著的是氦氖激光器。

盡管梅曼是第一個將激光引入實用領域的科學家,但在法庭上,關於到底是誰發明了這項技術的爭論,曾一度引起很大爭議。競爭者之一就是「激光」(「受激輻射式光頻放大器」的縮略詞)一詞的發明者戈登·古爾德。他在1957年攻讀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時提出了這個詞。與此同時,微波激射器的發明者湯斯與肖洛也發展了有關激光的概念。經法庭最終判決,湯斯因研究的書面工作早於古爾德9個月而成為勝者。不過梅曼的激光器的發明權卻未受到動搖。

1960年12月,出生於伊朗的美國科學家賈萬率人終於成功地製造並運轉了全世界第一台氣體激光器——氦氖激光器。1962年,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發明了半導體激光器。1966年,科學家們又研製成了波長可在一段范圍內連續調節的有機染料激光器。此外,還有輸出能量大、功率高,而且不依賴電網的化學激光器等紛紛問世。

由於激光器具備的種種突出特點,因而被很快運用於工業、農業、精密測量和探測、通訊與信息處理、醫療、軍事等各方面,並在許多領域引起了革命性的突破。比如,人們利用激光集中而極高的能量,可以對各種材料進行加工,能夠做到在一個針頭上鑽200個孔;激光作為一種在生物機體上引起刺激、變異、燒灼、汽化等效應的手段,已在醫療、農業的實際應用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通信領域,一條用激光柱傳送信號的光導電纜,可以攜帶相當於2萬根電話銅線所攜帶的信息量;激光在軍事上除用於通信、夜視、預警、測距等方面外,多種激光武器和激光制導武器也已經投入實用。

今後,隨著人類對激光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激光器的性能和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但是它的應用范圍卻還將繼續擴大,並將發揮出越來越巨大的作用。

http://www.sjkc.com.my/-ke/xin/history/kjbl/artic/20408135149.html

④ 第一個激光武器是什麼時候公開發明的叫什麼

蘇聯最先發明並應用於實戰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太平洋上有一架美軍偵察機在遠程監控蘇聯時,駕駛員出現短暫致盲,後經證實是有蘇聯的激光武器致盲的,這是歷史上激光武器的第一次實戰

⑤ 激光槍是誰發明的

條碼技術最早產生在風聲鶴唳的二十年代,誕生於Westinghouse的實驗室里。一位名叫John Kermode性格古怪的發明家「異想天開」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那時侯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郵政編碼。為此Kermode發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註:這種方法稱為模塊比較法),即一個「條」表示數字「1」,二個「條」表示數字「2」,以次類推。然後,他又發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一個掃描器(能夠發射光並接收反射光);一個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即邊緣定位線圈;和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即解碼器。

Kermode的掃描器利用當時新發明的光電池來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來的是強信號,「條」反射回來的是弱信號。與當今高速度的電子元氣件應用不同的是,Kermode利用磁性線圈來測定「條」和「空」。就象一個小孩將電線與電池連接再繞在一顆釘子上來夾紙。Kermode用一個帶鐵芯的線圈在接收到「空」的信號的時候吸引一個開關,在接收到「條」的信號的時候,釋放開關並接通電路。因此,最早的條碼閱讀器噪音很大。開關由一系列的繼電器控制,「開」和「關」由列印在信封上「條」的數量決定。通過這種方法,條碼符號直接對信件進行分檢。

此後不久, Kermode的合作者Douglas Young,在Kermode碼的基礎上作了些改進。 Kermode碼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的低,並且很難編出十個以上的不同代碼。而Young碼使用更少的條,但是利用條之間空的尺寸變化,就象今天的UPC條碼符號使用四個不同的條空尺寸。新的條碼符號可在同樣大小的空間對一百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而Kermode碼只能對十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

直到1949年的專利文獻中才第一次有了Norm Woodland和Bernard Silver發明的全方位條碼符號的記載,在這之前的專利文獻中始終沒有條碼技術的記錄,也沒有投入實際應用的先例。Norm Woodland和Bemard Silver的想法是利用Kermode和YOung的垂直的「條」和「空」,並使之彎曲成環狀,非常象射箭的靶子。這樣掃描器通過掃描圖形的中心,能夠對條碼符號解碼,不管條碼符號方向的朝向。

在利用這項專利技術對其進行不斷改進的過程中,一位科幻小說作家Isaac-Azimov在他的「裸露的太陽」一書中講述了使用信息編碼的新方法實現自動識別的事例。那時人們覺得此書中的條碼符號看上去象是一個方格子的棋盤,但是今天的條碼專業人士馬上會意識到這是一個二維矩陣條碼符號。雖然此條碼符號沒有方向、定位和定時,但很顯然它表示的是高信息密度的數字編碼。

直到1970年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開發出「二維碼」之後,才有了價格適於銷售的二維矩陣條碼的列印和識讀設備。那時二維矩陣條碼用於報社排版過程的自動化。二維矩陣條碼印在紙帶上,由今天的一維CCD掃描器掃描識讀。CCD發出的光照在紙帶上,每個光電池對准紙帶的不同區域。每個光電池根據紙帶上印刷條碼與否輸出不同的圖案,組合產生一個高密度信息圖案。用這種方法可在相同大小的空間列印上一個單一的字元,作為早期Kermode碼之中的一個單一的條。定時信息也包括在內,所以整個過程是合理的。當第一個系統進入市場後,包括列印和識讀設備在內的全套設備大約要5000美元。

此後不久,隨著LED(發光二極體)、微處理器和激光二極體的不斷發展,迎來了新的標識符號(象徵學)和其應用的大爆炸,人們稱之為「條碼工業」。今天很少能找到沒有直接接觸過即快又準的條碼技術的公司或個人。由於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進步與發展非常迅速,並且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被開發,用不了多久條碼就會象燈泡和半導體收音機一樣普及,將會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輕松和方便。

條碼是由一組按一定編碼規則排列的條、空符號,用以表示一定的字元、數字及符號組成的信息。條碼系統是由條碼符號設計、製作及掃描閱讀組成的自動識別系統。

⑥ 激光誰發明的,怎麼發明的

1960年5月15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休斯實驗室的科學家梅曼宣布獲得了波長為回0.6943微米的激光,這是人類有答史以來獲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激光引入實用領域的科學家。

激光的理論基礎起源於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理論『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是說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

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而且在某種狀態下,能出現一個弱光激發出一個強光的現象。這就叫做「受激輻射的光放大」,簡稱激光。

(6)激光武器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激光在工業上,也應用極為廣泛,因為激光在激光束聚焦在材料表面的時候能夠使材料熔化,使激光束與材料沿一定軌跡作相對運動,從而形成一定形狀的切縫。七十年代後,為了改善和提高火焰切割的切口質量,又推廣了氧乙烷精密火焰切割和等離子切割。在工業生產中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激光玻璃是一種以玻璃為基質的固體激光材料。它廣泛應用於各類型固體激光光器中,並成為高功率和高能量激光器的主要激光材料。

⑦ 發明激光的人是誰

激光的發明可以追溯到年。當時Arthur L.Schawlow和Charles H.Townes在Physical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名為「Infr ared and Optical Masers 」的論文,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科學領域並產生了一個具數十億美元產值的新工業。 Schawlow和Townes在二十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從事微波波譜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研究各種分子特性的有力工具,微波波譜技術其時頗引人注目。他們並沒有想發明一種設備,使從通信到機械的各種產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所想的僅僅是開發一種設備來幫助他們研究分子結構。 初始工作 在加州技術學院獲博士學位後,於1939年加入貝爾實驗室。在那裡,他從事包括微波發生、真空管和磁學等各種不同工作。後來,他轉到固體物理領域,研究表面電子發射。 一天,也就是Townes到貝爾實驗室的一年後,Townes實驗室的主任Mervin Kelly通知大家「從星期一開始,你們研究雷達轟炸系統。」Townes不喜歡這項工作,但他知道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打破了貝爾實驗室的寧靜。「我們相當努力地研究雷達轟炸系統,一年後我們將該系統裝入飛機中,發現它非常有效。」Townes說。 專注於分子吸收研究 二戰期間,Townes對航空無線電很感興趣,但他的防雷達工作使他必須專注於微波波譜方面的研究。雷達系統以特定波長播發無線電信號,當這些信號碰到諸如戰艦或飛機之類的固體物質,就會反射回雷達系統,從而雷達系統可以識別這些物體並定位。 Townes從事的雷達導航轟炸系統採用的波長是10cm及後來的3cm,但軍方要求的波長是1.25cm。以便更好的定向以及在飛機上使用更小的天線。 濕度 Townes致力於1.25cm波長的工作。他知道,氣體分子在固定波長可以吸收波形,尤其令他擔心的是,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如霧、雨、雲)可能會吸收 cm雷達信號。 「雷達已經建好,已調試好,但尚不能工作,主要存在水蒸氣吸收問題」他說,該系統最多隻能「見」到幾英里開外,「……而且,要搜尋海上船隻或類似的其它物體還有太多的局限。 遷至Columbia 戰後,Townes在貝爾實驗室專門從事分子波譜的研究工作。1948年,他獲得了轉到Columbia大學工作的機會。他說:「我到Columbia大學的部分原因是,Columbia大學更專注於物理學以及我感興趣的原理定律。此外,我更喜歡大學生活,在大學工作一直是我心中所願。」 微波波譜學科是Schawlow 和Townes在1949年第一次相見的共同基礎。此時,Schawlow剛好在多倫多大學獲得物理博士學位。然後,他到Columbia大學從事一研究基金項目,與Townes開始一道工作。 分子研究 在Columbia, Townes繼續研究採用受激輻射探測氣體分子波譜方面的工作,由此首先發明了maser(微波激射),後來發明了laser(激光)。 Townes知道,微波激射的波長越短,其與分子的作用越強,因而它是研究波譜的強有力工具。但當時要製造一種小到足以產生所需波長的設備超出了製造技術的水平。所以,Townes竭力解決用分子產生所需頻率的技術限制問題。 在Franklin公園的奇想 有幾個技術問題當時已經解決,其中包括熱力學第二定律,實際上,熱力學第二定律已告訴Townes時,分子不會產生超過固定量的能量。 在Townes參加華盛頓的一個毫米波發射的科學委員會會議時,他正考慮如何迴避熱力第二定律。一天早晨,他在Franklin公園一邊散步,一邊思考這個問題。「我想,熱力學第二定律假設了熱量是平衡,而我們不必考慮它。」 信封背面的計算 Townes從夾克中拿出了一個信封開始匆匆記下他關於要得到他所需的功率輸出在諧振器中需多少分子的計算。然後,他回到酒店並將這個思想告訴了Schowlow。Townes說:「我告訴他這個構思,他馬上同意了我的觀點並說這非常有意義。」當Townes回到Columbia後,他讓他的研究生James P.Gordon立即開始這個項目工作,後來還聘用了H.L Zeiger作助手。Schawlow沒有參與maser的工作。但他說:「我親眼目睹了他筆記本中的這項發明。」 同一年,Schawlow離開了Townes和Columbia到貝爾實驗室擔任了一個研究員的工作。「我在貝爾實驗室主要從事超導電性的研究」,他說,「隨後幾年,我也沒有在masers激動人心的發展中作過任何工作。」 研究maser Townes決定研究氨,氨是一個很強的吸收體,與波長的作用很強。「這是我的老愛好,我對氨知之甚多。我們有1.25cm波長的波腔,所有技術和波導。」 他從事maser工作時,很少有人對他的工作感興趣。有一次他說:「我們很平靜地以研究生的方式工作了三年,最後我們成功了。據我所知,其它人都不願意從事這項工作。」 1953年,Townes Gordon 和Zeiger研製出一種叫maser的設備,可以通過發射物的受激發射實現微波放大。他們通過Columbia大學申請了該設備的專利。 與貝爾實驗室合作 Townes知道,比微波波長更短的波長(如紅外線和光波波長)在研究波譜方面可能是比maser產生的微波輻射更有用。 在Columbia期間,Townes 1956年榮任貝爾實驗室的顧問工作。他可以訪問實驗室、與人交談、視察項目並交流思想。他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顧問工作,所以我欣然接受!」 Townes仍在思考光的受激輻射,並看望了已在貝爾實驗室呆了5年的Schawlow。這兩個科學家再度合作出版了一本《微波波譜》的書。Schawlow後來回憶說:「我在認真考慮如何將maser原理從微波應用到波長更短的波,如紅外線波譜領域。後來發現Townes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於是我們決定攜手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將鏡片放到空腔中 Schawlow的思想是在空腔的每一端放一個鏡片,使光來回反射。這樣,可消除光束在其它方向的激射。Schawlow和Townes探討了該方案的可行性,並對之抱著極大的熱情。1957年秋天,他們開始研究生產更短波長的設備原理。通過使用鏡片,Schawlow想到,這些鏡片的尺寸應當可調以便激光只有一個頻率,一個特定頻率可以在一個路徑寬度范圍內選定,鏡片大小可調以便任何輕微的偏向運動都能被抑制。實際上,他去掉了大多數空腔,只保留了兩端空腔。 Schawlow說:「我們不用中斷我們的其它工作,我們只用了幾個月的業余時間。」Schawlow研製設備,而Townes從事理論研究。Schawlow建議用常規固體材料來產生固體激光。 美國專利 八個月之後,他們的合作開花結果。1958年,他們就他們的工作合寫了一篇言論文,此時他們尚未造出真實的激光,並且他們還通過貝爾實驗室申請了一項專利。他們關於maser原理可推廣應用到光譜領域的建議發表在Physical Review的第十二期雜志上。 兩年後,Schawlow和Townes獲得了激光發明的專利,與此同時Hughes Aircraft公司的Theodore Maiman製造出了可以工作的激光器。1961年,Schawlow離開貝爾實驗室開始了其在Stanford的執教和研究工作,在Stanford,他進一步推動了激光在波譜領域的應用。他說:「Stanford給了我不能拒絕的承諾。」 贏得Nobel獎。 1964年,「由於在量子電子學領域中的基礎工作導致基於maser-laser原理的諧振器和放大器的發明」,Townes與Moscow 的Lebedev學院的A.Prskhorov和N.Bason共同一起獲得該年度的Nobel物理獎。 1981年,Schawlow也因其對激光光譜的貢獻榮獲該年度的Nobel物理獎。Townes說:「這項獎對Schlwlow來得太遲。」 Schawlow回顧這項發明說「我們想到了它的通信和科學應用,而沒有將它保留在心中。如果這樣做,會妨礙我們做出激光發明。」

⑧ 激光是誰發明的

激光的發明者是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激光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英文名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意思是「通過受激輻射光擴大」。

激光的理論基礎起源於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理論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是說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

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而且在某種狀態下,能出現一個弱光激發出一個強光的現象。這就叫做「受激輻射的光放大」,簡稱激光。


(8)激光武器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從微觀角度看,激光是具有相同頻率的大量光子的集合,獲得具有優良性質的激光的關鍵就是使所有的光子都在同一頻率上。這可以通過激光諧振腔獲得。

我們在激光諧振腔中加入具有特定頻率的光子後,可以使其中的原子在這些光子的頻率上振盪,從而發射出具有相同頻率的光子。這種類似於原子彈的「鏈式反應」的物理過程,可以使我們迅速獲得大量具有某一特定頻率的光子,這些光子通過調制之後,就可以以激光的形式發射出去了。

激光的應用途徑,除了已經廣泛應用的信息探測和信息傳導等技術之外,還通過光子與物質粒子的相互作用,對一些微小的結構對象進行操作。

⑨ 激光武器首先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激光武器是中國先發現的也是中國已經掌握這種技術並完全把激光武器造出來了所以是中國先發明的並掌控了這門技術了

閱讀全文

與激光武器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