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誰發明了紙
中國誰發明了紙?
蔡倫,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蔡倫的發明創新不止改進造紙術紙,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蔡倫畫像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東觀漢記》和《後漢書》均記載蔡倫為「桂陽人」,但其籍貫長期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桂陽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陽縣人,一說為桂陽郡耒陽縣今湖南耒陽市人。但據實考證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在《東觀漢記》和《後漢書》中記載蔡倫為「桂陽人」指的是「桂陽郡人」並非指的「桂陽縣人」,由於在東漢時期耒陽縣(今耒陽市)是桂陽郡的管轄地,所以記載蔡倫為「桂陽人」。在今耒陽市存在蔡倫眾多物件與足跡,如「蔡子池」《水經注》載:「(耒水)西北經蔡洲,洲西即蔡倫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還有學術界名人陳壽群先生根據一些史記對蔡倫人生經歷的描述,改編而成《蔡倫傳奇》,其中描述了蔡倫與籍貫——耒陽一段奇緣經歷,所以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
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位於蔡倫紀念園大門口的 蔡倫坐像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先生雖出身農家,但自幼聰明伶俐,善於觀察思考,神賜睿智!漢章帝劉炟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蔡倫很不幸地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做了太監,可憐當時年僅一十五。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被提拔做了小黃門,此後做事倍加努力認真,因而又被提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即和帝,由竇太後聽政。
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② 中國的紙什麼時候發明的
早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很大可能是起源於中國南方,並且和嶺南地區特別是環珠江口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
早期紙的使用
西漢勞動人民所造的紙並經過東漢的蔡倫改進以後,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改進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東漢末年,山東人左伯,就是一個以造紙精美而聞名,當時的書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紙,這就是說,在東漢末年,造紙技術大大提高。
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這個時期,紙張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
總之,在紙張得到廣泛應用之後,使書寫材料重量大大的減輕,從而完全取代了過去的寫字材料。
紙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中國的文字向著簡化、工整、規范和易於鐫刻、復制的方向發展;織物、紙和墨的發明、發展和應用,為印刷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轉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轉印復制技術為基礎的蓋印和拓印以及織物印花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結合,為印刷術的發明奠定了技術基礎。
社會的進步、文化事業的發展,造就了發明印刷術的社會環境和客觀要求。這四者的具備和結合,使得印刷術的發明成為歷史的必然,至隋、唐時期開始推廣應用了。
③ 中國幾時發明紙
紙的發明時間:公元前三世紀。
紙的發明地點:中國。
紙的發明人:洗滌工。
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東漢)。
在紙發明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竹簡、木櫝、縑帛之類。(歐洲用羊皮、草葉。)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櫝所佔的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據傳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公文,要有兩個力士抬上殿來。
公元前三世紀,在中國人口集中的城市裡,出現了一些洗滌作坊,洗的大多是麻織品。當時雖然沒有現在這樣高級的肥皂和洗滌液,也有植物肥皂(皂莢)和自製的洗滌液(弱鹼性的草木灰水。楊木灰或蛤灰含鹼量相當高。),我國古代就用這些皂莢和草木灰鹼水洗滌衣物。在洗滌過程中,無數的麻纖維落入水中;人們有機會看到洗滌液蒸發後,麻纖維干結在盆底的現象。當人們有意無意地揭起這些餅狀的麻纖維結片時,發現了它有許多優良的特性:如平整、柔軟、能折疊、可以用來包東西或代替竹簡木櫝在上面寫字和畫地圖等。從偶然發現到有意生產一些,這就發明了紙。當初的麻紙很粗糙,厚薄不勻,還談不上工藝和產量,只是作為洗滌作坊里的副產品生產一些,作為玩物奇物送人,還不能和當時使用的竹簡、木櫝、絹帛等書寫材料競爭。
公元一世紀,在東漢宮廷任尚方令的蔡倫,聰明好學,被這種不紡不織,平整柔軟,如絹如帛的奇物吸引。他反復研究了麻紙的成因,想仿造麻紙的形成過程多生產一些麻紙。蔡倫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得到大量的短而細的纖維。這些短而細的纖維靠洗滌作坊里提供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天從衣物上掉下來的纖維有限。因此蔡倫就開始了製造短而細纖維的試驗。他找來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原料,洗凈後,用刀斧切碎,獲得粗纖維。粗纖維不能用來造紙。然後用弱鹼性的草木灰水浸泡並且蒸煮。通過鹼液蒸煮後,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被進一步清除。用清水反復揉洗後,再加以舂搗。舂搗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把漿液倒在木板或瓦片上,等曬干後就得到了紙張。這種紙張水分蒸發慢,產量低,質量差。經反復試驗,蔡倫又發明了一種多孔細密的平面篩,使漿液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分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晾曬乾燥脫水,就構成了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紙有厚薄勻稱,平整,機械強度大,質量好,紙張大,產量高等優點。
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雛型。
公元89年,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擴大了造紙的原料來源,完善了造紙工藝,形成了專業化生產規模,監制了一批良紙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全國推廣開來。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絹帛、簡櫝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基本上取代了絹帛、簡櫝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
這時,歐洲還在繼續用羊皮、草葉寫字。
公元六到十世紀,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了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桿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竹紙得到迅速發展。
《天工開物》一書詳細記載了從登山砍竹到造出竹紙的全過程。
造紙術在公元七世紀經過朝鮮傳入日本,八世紀中葉經中亞傳到阿拉伯。在阿拉伯的巴格達、大馬士革、和撒馬爾罕等地組織第一批造紙工場的時候,還是我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技術後興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紙,用破布做原料,採用的是我國的技術和設備。阿拉伯紙大批生產以後,就不斷地向歐洲各國輸出,於是造紙術也隨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公元十二世紀,歐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國設立了紙廠,十三世紀在義大利和德國也設廠造紙。到十六世紀,紙張已經流行於全歐洲,終於徹底取代了傳統的羊皮和埃及的莎草紙等,此後紙逐漸流傳到全世界,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紙張,在今天不僅僅是書寫材料,它在工業上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一改老面孔,和高科技聯姻,誕生出一批紙張新秀。如:變色紙美國猶他州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經液晶壓合物處理後會隨溫度而變色的紙。藍紙能變成白紙,橙色則能變成綠色或黃色。防復印紙是加拿大一家公司研製出一種表面經過處理的新型白紙,需要保密的地方如句子、數字、個別段落等,只要用配套的鋼筆--劃線器劃分出來即可。這種鋼筆水為透明色,當和紙面接觸後便會產生一條復雜的花紋,這種花紋不妨礙文章的閱讀,卻可以破壞復印機敏感元件的正常工作,使復印後的文章在需要保密的地方出現一條黑帶,從而達到保密的目的。
④ 紙是誰發明的
蔡倫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拓展資料: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每一種都是改變世界發展進程的創新發明,其中造紙術促進了知識體系的建立。
中國的造紙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漢時期,東漢的蔡倫又改進了造紙術的工藝,使得紙張產量快速提高,紙張的使用原本由王公貴族進入到了尋常百姓家,平民百姓也能夠讀書寫字學習文化知識。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紙術開始向國外傳播普及開來。在中國造紙術的歷史上先後有三種典型的紙問世,分別是灞橋紙,蔡候紙和還魂紙。
新型造紙術
紙張通常由木材中的纖維素製成,要造紙,就要砍伐森林,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國外科學家研究了一種糞便造紙術,利用牛或者大象的糞便來造紙。他們開發了一種便宜的工藝,首先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糞便,以便去除部分有機聚合物木質素以及其他雜質,如蛋白質和死細胞。
隨後將得到的紙漿用次氯酸鈉漂白以去除剩餘的木質素,並讓紙漿變白,最後它就成為了一張可以書寫的紙張。這種工藝不僅可以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而且它製作所需的能源和化學物質也更少,因為動物已經消化了部分原材料。另外,去除的木質素甚至還可以用作肥料或燃料,實在是一舉多得。
⑤ 紙是中國人發明的()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200年。
⑥ 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張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現:這一紙質地圖出現於秦晚期至西漢初年,最遲西漢初年;通過對這一地圖的研究,根據紙張工藝技術的發展規律推測,中國最早的紙張,應該出現於戰國時代。
毫無疑問,這一結論顛覆了蔡倫造紙的歷史,說明早在蔡倫之前200多年,中國就已經有了造紙技術,只是當時技術一般,所以沒能大范圍推廣應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但專家推測認為中國最早的紙張,出現於戰國年代,這一結論是不是靠譜呢?
只是由於紙張保存不易,所以不少紙張消失了,唯獨少量紙張保存了下來,比如西漢天水放馬灘紙地圖,以及可能還埋在地下等待發現的紙張。
⑦ 紙是誰發明發展史是怎麼的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鑒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造紙技術改良者蔡倫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制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准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贊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⑧ 中國什麼時候發明了紙
早在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使紙很快被應用推廣。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後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義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⑨ 中國最早誰發明了紙
蔡倫最早發明了紙。蔡倫(61—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廠,監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合適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⑩ 最早發明的紙是中國的哪個人呢
蔡倫。
蔡倫,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蔡倫的發明創新不止改進造紙術紙,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蔡倫畫像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東觀漢記》和《後漢書》均記載蔡倫為「桂陽人」,但其籍貫長期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桂陽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陽縣人,一說為桂陽郡耒陽縣今湖南耒陽市人。但據實考證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在《東觀漢記》和《後漢書》中記載蔡倫為「桂陽人」指的是「桂陽郡人」並非指的「桂陽縣人」,由於在東漢時期耒陽縣(今耒陽市)是桂陽郡的管轄地,所以記載蔡倫為「桂陽人」。在今耒陽市存在蔡倫眾多物件與足跡,如「蔡子池」《水經注》載:「(耒水)西北經蔡洲,洲西即蔡倫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還有學術界名人陳壽群先生根據一些史記對蔡倫人生經歷的描述,改編而成《蔡倫傳奇》,其中描述了蔡倫與籍貫——耒陽一段奇緣經歷,所以蔡倫是耒陽人更真實。
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位於蔡倫紀念園大門口的 蔡倫坐像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先生雖出身農家,但自幼聰明伶俐,善於觀察思考,神賜睿智!漢章帝劉炟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蔡倫很不幸地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做了太監,可憐當時年僅一十五。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被提拔做了小黃門,此後做事倍加努力認真,因而又被提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即和帝,由竇太後聽政。
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