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原子印章,什麼是光敏印章兩者有什麼區別
光敏印章是新近從國外引進的印章新品種,此章具有印跡清晰、方便攜帶、不退色、不變形、防偽、耐用(一次注油可使用1萬次,可連續使用十萬次左右)、美觀大氣等特點.是易變形的原子印章的替代產品。
原子章是中國人民銀行規定不能作為預留印鑒的。每個公司都必須在銀行留有預留印鑒。轉賬時,必須在票據上加蓋預留印鑒.因為原子章是軟的,字跡容易變形或模糊,不具備防偽效果,使用這樣的章,可能會給公司的資金帶來風險。
原子印章和光敏印章的區別:
1、印章的加油。原子印章需要反復注油缺點,所以油墨容易揮發印跡擴散較明顯。將印章倒置,將光敏印章專用油滴3-4滴(具體視印章大小及印油消耗程序來加)倒置十分鍾以上,待其印油慢慢滲透進去,然後用紙巾細拭表面多餘印油即可。
2、使用材料。原子印章價格低,質量一般,製作方法是將滲透印章墊放在激光雕刻機上進行雕刻。光敏印章採用進口光敏印章專用墊,印面呈黑色,與字面保持0.1-0.3MM的水平深度。光敏印章專用的光敏材料是一種超微泡材料,其表面的微孔孔徑非常小,平均孔徑小於30微米。本身具有儲油滲油及光閃熔特性。
3、使用壽命。光敏印章一次注油可使用1萬次,可連續使用十萬次左右。原子印章的壽命長短直接取決於它的製作材料,好的原材料可以延長印章的使用壽命。而採用進口原材料製作的原子印章產品質量穩定,操作也簡單,維修次數少,可以蓋萬余次,可以直接降低采購成本。
(1)發明印鑒擴展閱讀:
原子印章亦稱萬次印章,屬於現代高科技產品。由印柄和印面兩部分組成。印柄是由手柄、彈簧、活動內芯、外框組成。原子印章印章面是利用具有微孔結構的海綿體特殊材料製成,浸印油後常浸潤在印柄內芯,原子印章印面略低於外框。
原子印章的特點:字跡清晰,印油均勻鮮艷;原子印章防偽性強,原子印章印油混為一體,使用方便,蓋印迅速快捷,故被列為我國推廣使用新產品,原子印章是各機關、團體、工廠、企業廣泛使用的印章產品。
與傳統印章相比,光敏印章最大的特性,是除了中英文字外,可以把復雜的圖案、人像甚至照片直接製作成印章,而且章面清晰,纖毫畢現。因此,光敏印章,又稱被作時尚印章、卡通印章、人像印章、照片印章、寫真印章等等。
光敏印章的面世可以說是印章行業的一次革命,完全顛覆了傳統印章的凹凸成像原理。利用特殊感光材料製成。具有成像極其清晰,無需印泥,即印即乾的特點。其印跡可與印刷品質媲美,是目前最好的、最先進的印章產品,美觀耐用,無須印台。
作為目前國際上最新型的一種印章,它以製作簡單快捷,印章清晰,使用壽命長,適用性強,在我國得以迅速推廣,成為我國印章行業升級換代產品,隨著公安部標准GA241.9―2000的頒布實施,光敏印章已被認定為符合標準的首選印章。
Ⅱ 王東臨發明了電子印章技術嗎
他發明的電子印章技術在國內首創,且已得到廣泛應用,服務於數萬家政府、金融和央企,創造了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包括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檢察院、中紀委等所有國家部委,所有省級政府,所有百強企業都是書生的用戶,電子公文傳輸系統市場佔有率90%以上;累計約數億份政府公文採用SEP技術,書生用戶平均每秒鍾收發15份電子公文。
Ⅲ 請問印章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這兩天去新房子「度假」了。 今天才上班,忙活了半天,原本想著下午交了報告,會很輕松得回家。可是事與願違,這群##得領導們還得要蓋上章。白跑一趟!通知上可是隻字未提要求蓋章一事,真讓這幫人給傷了! 天氣挺熱的,明天還會熱。還得上市裡蓋章,想想就發汗。中國人就是認公章,要不怎麼街上那麼多刻章辦證的小廣告啊?雖然我沒有出過國,但是我猜想的外國不會有這樣的小廣告。這就是國情,不知道公章或者,看樣子應該是。要不舉行會奧運會,怎麼也整個「中國印」出來呢? 說起來我的興趣上來了。剛剛網路的一下:中國人就是印章的發明者。而且秦朝以前就已經通用了。難怪這么多年了,印章一直離我們的生活這么近。寫個報告要蓋章,開個證明要蓋章,結個婚要蓋章,生個孩子還要蓋章......從出生到死,在中國你就離不開它。 我覺得中國已經把老祖宗的蓋章制度發揮的淋漓盡致,別的文化丟了,唯它尤在!說來說去還是政權作怪。 閑話到此,明天蓋章去!
Ⅳ 最早的印章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最早普遍使用印章的時代大約在東周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年),這是有許多戰國古墓出土的璽印為證。不過根據古籍文獻的記錄,印章的使用則可推前至東周春秋時代(西元前771--403年)。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方商朝古璽,學者根據印貌及印文的考證,推定應屬於殷商晚期(西元前1050年以前)的印章實物,但此二印缺乏實際的考古記錄,遂也有學者對此二印抱有存疑的態度。
Ⅳ 光敏印章和原子印章有什麼區別
光敏印章是新近從國外引進的印章新品種,此章具有印跡清晰、方便攜帶、不退色、不變形、防偽、耐用(一次注油可使用1萬次,可連續使用十萬次左右)。
美觀大氣等特點。是易變形的原子印章的替代產品。它一投放市場即受到廣大用戶的歡迎。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方形等各種規格,有紅、藍、紫、黑等多種顏色供選擇。
原子章是中國人民銀行規定不能作為預留印鑒的。
每個公司都必須在銀行留有預留印鑒,轉賬時,必須在票據上加蓋預留印鑒。
因為原子章是軟的,字跡容易變形或模糊,不具備防偽效果,使用這樣的章,可能會給公司的資金帶來風險。因此,原子章無法作為留銀行的預留印鑒。
目前,在建行可以留做預留印鑒的只有木質章和牛角章。
拓展資料:
如果是原子的直接加在章面上,如是光敏的就需要把章的後蓋打開注入就可以。
但是注意的是原子章只能注入原子印油,光敏章只能注入光敏印油。
兩種印油不能混用,如用錯可能會導致章孔堵塞,印字不清晰或者是完全印不上。
原子印章,可以用原子印油直接在章的表面滴加。如果是防偽的光敏印章,要把印章把拿下來,在上面的小孔里滴加
Ⅵ 公章是誰發明的
「印章」這個詞彙起源於現代,它是對所謂璽、印、圖章、圖記、鈐印、戳記等的總稱謂。印章的起源歷史悠久。據載,20世紀30年代就曾在殷墟發掘出三枚銅印。《左傳·襄公》中記載有與「璽」有關的文字,證明最晚在春秋中期,印章已應用於社會生活。不過,現在所能看到的較早的出土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和漢印。
封建社會時期印章使用制度森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璽」是天子專用印的稱謂,臣子庶民之印只能稱之為「印」、「章」、「記」等。漢代規定諸侯之印也可以稱「璽」,丞相、大將軍之印稱「章」,其餘官吏、百姓之印皆稱「印」。魏晉以後,歷代大體沿用秦漢制度。
但是,印章制度在清代有所變化。據載,清朝規定帝王之印稱「璽」或「寶」,親王以上之印也可稱「寶」,郡王及以下官員之印稱「秩」,欽差大臣之印稱「關防」,一般眾吏之印則稱「鈐記」或「圖記」,而百姓之印只能稱「圖章」、「私印」,等級明確,不可僭越。進入現代社會,印章只有公章、私章之分了。
Ⅶ 原子印章與光敏印章的區別
原子印章和光敏印章的區別:
1、印章的加油。原子印章需要反復注油缺點,所以油墨容易揮發印跡擴散較明顯。將印章倒置,將光敏印章專用油滴3-4滴(具體視印章大小及印油消耗程序來加)倒置十分鍾以上,待其印油慢慢滲透進去,然後用紙巾細拭表面多餘印油即可。
2、使用材料。原子印章價格低,質量一般,製作方法是將滲透印章墊放在激光雕刻機上進行雕刻。光敏印章採用進口光敏印章專用墊,印面呈黑色,與字面保持0.1-0.3MM的水平深度。光敏印章專用的光敏材料是一種超微泡材料,其表面的微孔孔徑非常小,平均孔徑小於30微米。本身具有儲油滲油及光閃熔特性。
3、使用壽命。光敏印章一次注油可使用1萬次,可連續使用十萬次左右。原子印章的壽命長短直接取決於它的製作材料,好的原材料可以延長印章的使用壽命。而採用進口原材料製作的原子印章產品質量穩定,操作也簡單,維修次數少,可以蓋萬余次,可以直接降低采購成本。
1、原子印章字跡清晰,印油均勻、鮮艷;其防偽性強,不易為一般工具製做;原子印章是印章、印油混為一體,使用方便,蓋印迅速快捷,故被列為我國推廣使用新產品,許多省市政府都行文規定各機關、團體、工廠、企業必須統一使用原子印章。
原子印章亦稱萬次印章,屬於現代高科技產品。由印柄和印面兩部分組成。印柄是由手柄、彈簧、活動內芯、外框組成。原子印章印章面是利用具有微孔結構的海綿體特殊材料製成,浸印油後常浸潤在印柄內芯,原子印章印面略低於外框。
2、光敏印章最大的特性,是除了中英文字外,可以把復雜的圖案、人像甚至照片直接製作成印章,而且章面清晰,纖毫畢現。因此,光敏印章,又稱被作時尚印章、卡通印章、人像印章、照片印章、寫真印章等等。
其它特點:
①無需印台、印泥,可反復注油,連續蓋印、印跡 清晰不變形;即蓋即干,方便攜帶等特色。
②適當使用的情況下只要補充墨水就有1萬次以上的使用壽命,印跡不褪色。
③可以在塑料、銅版紙、玻璃、衣服和金屬上蓋章。
④外型設計獨特,區別於原子印。
⑤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的圖片靈活設計獨一無二的印章。
⑥設置了注(貯)油裝置,方便多次重復注油。
Ⅷ 印章是什麼年代發明的
璽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一六國後,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當時規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候王、王太後稱為「璽」的。
印
「印」最早見於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稱為「印」。《漢舊儀》中也規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寶
據《唐書.輿服志》記載,唐武則天因覺得「璽」「死」同音,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改稱為「寶」。後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璽。唐玄宗時也稱寶。唐至明清各代,「璽」「寶」並用。
章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稱「章」的。
記
「記」一般見於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記」名稱的印。
其他
南宋發行的一種紙幣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還出現一種「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稱還有:「關防」、「圖章」、「圖書」、「符」、「契」、「戳子」等。
Ⅸ 印章是何時出現的
現代政府通過在護照上加蓋官方印章來證明其真實有效,公證員也是通過將自己的印章附在某個人的簽名之後來證明其有效性,這些做法都是大約7000年前始於美索不達米亞的一種習俗的延續。今天,美索不達米亞的圓筒印章已成為最有吸引力的、通常也是最美麗的手工製品。
各式各樣的巴比倫印章圓筒印章雖然尺寸不一,但通常都很小,是以凹雕的形式刻成的。這種印章在濕泥版上滾過時會留下一道連續的印跡。大約到公元前3000年時,美索不達米亞人開始在圓筒印章上鑽一個直上直下的孔,以便主人可以將它釘在衣服上,或者用一根繩子串起來掛在脖頸或手腕上。
多數圓筒印章是用寶石和半寶石製成的,但木頭、金屬、玻璃、象牙、骨、烘乾的黏土和其他材料也可用來製作印章。早期印章上的圖案非常繁復,之後趨於簡單,再後來印章雕刻的技術得到復興,印章上的圖案變得紛繁多姿,並且栩栩如生。雕刻這些圖案時先在印章上鑽下小孔,然後把這些小孔連接起來,成為所需要的形象。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我們只能使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方寸之間,古美索不達米亞人卻能在這彈丸之地做出大文章。
Ⅹ 紙發明後人們受印章和備課的啟發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對還是錯
D項錯,還有浮橋和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