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地殼誰發明的

地殼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09 18:33:32

Ⅰ 李四光什麼時候發現了地殼運動

1941年李四光在演講「南嶺地質構造的地質力學分析」時正式提出了「地質力學」一詞。1945年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對地質力學理論作了系統的概括。地質力學是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邊緣科學,即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及其起因的科學。它從地質構造的現象(構造形跡)出發,分析地應力分布狀況和岩石力學性質,追索力的作用,從力的作用方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方式,探索地殼運動的規律和起源。地質力學認為結構要素、構造地塊和構造體系是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對於探索地殼運動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已認識的構造體系,可劃分為三大主要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這些體系主要是地殼的水平運動(經向的和緯向的)造成的;而水平運動則起源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自轉速度變化的作用稱為「大陸車閥作用」,因而把這一假說稱為「大陸車閥假說」。

Ⅱ 地球誰創造的為什麼

有的說,地球是因為星體的相互碰撞,然後因為地球自己具有引力,吸引了許多的小星體,然後不斷的撞擊後,形成了最原始的地球的大致輪廓,接著經過幾十一年的不斷變化,形成了今天的地球

Ⅲ 地球是誰創造的·

地球起源問題自18世紀中葉以來同樣存在多種學說。目前較流行的看法是,大約在版46億年前,從太陽星權雲中開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溫度較低,輕重元素渾然一體,並無分層結構。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於繼續吸積太陽星雲物質是體積和質量不斷增大,同時因重力分異和放射性元素蛻變而增加溫度。當原始地球內部物質增溫達到熔融狀態時,比重大的親鐵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為鐵鎳地核,比重小的親石元素上浮組成地幔和地殼,更輕的液態和氣態成分,通過火山噴發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氣圈。從此,行星地球開始了不同圈層之間相互作用,以及頻繁發生物質—能量交換的演化歷史。
參考資料:劉本培、蔡運龍主編.地球科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Ⅳ 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是誰發明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大廳里,許多國內外的參觀者都被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的復原模型所吸引。人們不覺驚嘆古代中國人的聰明智慧。

這架地震儀的發明者是我國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南陽郡西鄂(今河南省南召縣南)人張衡。他精通天文歷算,曾兩度擔任執管天文的太史令。他在公元132年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位曲地動儀,比國外類似儀器早1000多年。

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復原圖

這架地震儀用青銅製造的,圓徑8尺,形狀像個大酒樽。上面有個蓋子,內部有一個中樞機械「都柱」。柱旁通著8條道,每條道上有發動機關,周圍鑄有8條龍。龍嘴裡各含一個小錒球,對著東、西、南、北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位。在地上,對准龍嘴蹲著8個銅蛤蟆,昂著頭,張著嘴巴。哪個方向如果發生了地震,儀器上對著這個方向的龍嘴就會張開,嘴裡的銅球就落到蛤蟆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報告震源的方向。這是因為,在平時,地震儀平穩地放著,都柱也垂直豎立在儀器的中央。但因為都柱上粗下細,重心高,支面小,像個倒立的不倒翁,這樣就極容易受震動而傾倒。譬如東方發生地震,東面的地殼自然發生波動,震波影響都柱,都柱自然倒向震動方向。沉重的都柱向東倒下後,於是推動了東方的橫桿,橫桿推開含有銅球的東面的龍嘴,於是龍嘴吐出了銅球。

有一次,位於儀器西方的龍嘴裡的銅球「當啷」一聲落到了蛤蟆嘴裡。但洛陽並沒有地震的徵兆和感覺,有些人便議論紛紛,乘機譏笑說,張衡發明的地震儀並不科學。沒想到過了幾天,從西北來人飛報消息,說是距洛陽1000多里的蘭州、臨洗、隴西一帶的隴西郡,發生了地震,大家這才信服了地震儀,贊嘆它果真如此靈敏准確,從此,「銅龍報警」這個故事便在朝野上下和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開來。

張衡為人正直、治學嚴謹,是我國科學文化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還研究製造成觀測風向的候風儀,並曾製造出一種能飛的「木雕」等精巧機械,對天文、地理、數學、哲學都很有研究。他經過長期觀察計算出,人們在一個地方看到的星座,共有2500多顆,這和現今天文學家的統計基本一致。他繪制的一幅地形圖曾流傳了好幾百年。他還是東漢有名的文學家,著有《兩京賦》,他又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

Ⅳ 地球是誰發明的

其實地球來是宇宙中爆炸的一源塊碎片 他之前不過是一個大集體的一小部分而已 只不過他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的巨大 可以說宇宙還是回發生再一次的大爆炸 是為了下一次所產生的人類 宇宙會一直的爆炸下去 也會一直有新的人類產生 我們現在只不過是生活在其中的一次爆炸罷了

Ⅵ 地震儀是被誰地發明的

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但它並不實用。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在1855年由義大利科學家盧伊吉·帕爾米里發明。這台機器使用裝滿水銀的圓管並且裝有電磁裝置。當震動使水銀發生晃動時,電磁裝置會觸發一個內設的記錄地殼移動的設備,粗略地顯示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強度。

Ⅶ 砹(At)是地殼中最稀少的元素只有25克,是誰發現的

砹,原子序數85,是一種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源於希臘文,原意是「不穩定」。1940年美國科學家科森等用加利福尼亞大學60英寸迴旋加速器加速能量為28兆電子伏特的α粒子轟擊鉍靶,得到了砹。已發現質量數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餘都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的。

由於砹的同位素半衰期短,而且數量少,其性質大多是由它的同組元素用外推法得到的估計值。砹的熔點為302°C,沸點337°C,有六種氧化態。

Ⅷ 誰發明了地震儀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地震儀

現代地震儀最重要的發展是應用地震檢波器組合。這種組合,有些由幾百個地震儀組成,都連接到一個單獨的中心記錄器上。通過對不同地點產生的地震波圖的進行比較,研究者可以確定震中位置

Ⅸ 世界范圍內的地殼受到什麼威脅,才會產生破裂和偏移

從古至今,對於地殼的破裂和偏移,人們都持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地質學家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有的人說是因為海底擴張。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人們對於海底領域的探索是很有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們發明了聲納技術,讓人們了解了海底的地形,人們這才發現海底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那樣。新的大洋地殼取代舊的大洋地殼,並且還會每年以固定的速度向兩邊推移。所以這也就是地殼破裂和偏移的原因;最受大家認可也是我們在學地理時會學到的一種理論,就是板塊構造學說。書上說。地殼會分為六個板塊,這些板塊不是固定在地球上的,而是漂浮的,隨著海底擴張的方向的改變,漂浮板塊的移動方向也會改變,於是就產生了破裂和偏移。這一理論也對應上了地球上的一些地質現象,例如板塊交合處會是地震海嘯的高發地。所以這個理論是目前最受大家認可的理論。

但是據地質學家們所說,現在的情況已經好很多了,因為現在具有很發達的交通工具,也不用再依靠自己的雙腿了。而且在野外做勘測並不是地質學家全部的工作,在勘測測完數據後還要回來繼續做實驗,看自己的理論是否正確。所以說地質學家是一份既費腦又費體力的工作,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不怕苦不怕累的人選擇當地質學家。我們對地球的了解才能夠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明確。

閱讀全文

與地殼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