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屈原創造了什麼詩體
騷體,亦可稱為「楚辭體」。
騷體是屈原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所創造的一種抒情韻文,以《離騷》為代表,一般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參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語助詞。另外,過去有人總結過,「騷」調以虛字為句腰,腰上一字與句末一字平仄相異為諧調,平仄相同為拗調;《九歌》以「兮」字為句腰,句調諧拗亦同。騷體可以稱詩,亦可以指賦。漢以後署名蔡琰的騷體《悲憤詩》後半部分,韓愈的《復志賦》,柳宗元的《懲咎賦》、《閔生賦》等均可歸入騷體類。 騷體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代表作品有《九歌》、《離騷》等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 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B. 屈原開創了什麼新詩體
「楚辭體」。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麴、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
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跡。
C. 屈原在《離騷》中所創造的象徵手法是什麼
象徵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在屈原的《離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詩人運用了大量原始的楚地民間文化的文學意象,使自己進入到古代神話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達到了對現實的超越。象徵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美國學者勞·坡林指出:象徵的定義可以粗略地說成是某種東西的含義大於其本身。象徵意味著既是它所說的,同時也是超過它所說的。[1]而象徵作為一種抒情話語常見的修辭方式,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就已經源遠流長,《詩經》中的《碩鼠》即是其中的一例。
《離騷》中香草、美人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比喻系統,使詩歌形象生動鮮明。而香草、美人作為詩歌的意象,是屈原的創造,但它們又是與楚國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它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產生新的元素。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發生發展的過程,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2]屈原生活過的楚地,一度有「地方五千里」的廣袤疆域,在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在習俗和審美趣味上則為後人概括成「信巫鬼,重淫祀」[3]。濃烈的巫風培養了楚人對於神靈的膜拜,同時也培育了他們善於想像的浪漫情懷。當中原地區的神話文化或者宗教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時,楚地的這種巫風傳統卻繼續存在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一些邊遠地區,仍然可以看到巫風所留下的文化痕跡,由此,巫文化在楚文化中的影響力就可見一斑了。屈原在這種環境中著成的《離騷》卻又有另一番風味。在內外交困的政治環境下,屈原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將他高潔的治世情懷和對君王的一片赤誠表現得非常強烈和感人。《離騷》中雖然有大量的神話傳說,但是這些傳說中的事物大多是詩人自比,在整篇詩歌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來達到詩人忠君愛國的理想和抱負。例如「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世渾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在這里,作者以托媒求女比喻通君側的賢人,以「鴆」、「鳩」來比喻媒人的不可靠。詩人憤世嫉俗,對君王身邊的奸佞嗤之以鼻,同時又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自憐自傷。通過比喻烘托比較完整的形象,便於去領悟其中蘊含的深意。而這種象徵手法往往與比喻相聯系,它們往往圍繞一個中心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比喻是借用他物來表現事物的修辭方法,而象徵是以具體事物間接表現思想感情。[4]象徵往往包含了很多比喻。屈原以「美人」象徵君王,以「香草」象徵賢人,同時與「香草」象徵的美好事物對比,以惡禽、臭物(如鴆、鳩)象徵奸佞,表現詩人在逆境中敢於堅持真理,敢於反抗黑暗勢力的不屈精神,這種象徵性還為文人所尊奉。如曹植在《洛神賦》中「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蒲松齡一生懷才不遇作《聊齋志異》渲染花妖,自雲:「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顯然也是受到了《楚辭》香草、美人傳統的影響。[5]由於屈原卓越的創造力,使得這種「香草」、「美人」的象徵意象結合著他本人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經歷,從而更富有現實感,也更加充實,贏得了後世文人的認同,並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香草美人的文學傳統。[6]
屈原《離騷》中象徵手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同樣值得研究。首先,就表現內容來說,對君王的懷念和怨懟,對先賢的崇敬和欽佩,對社會黑暗的揭露和鞭撻,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和追求,以及激昂、沉鬱、痛恨、憐憫等等情感,詩人都能得心應手地使用象徵手法,而抒發得淋漓盡致。[7]如「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抑志而彌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娛樂。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歸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表現了屈原對祖國的拳拳之情;又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充分體現了一個剛直不阿忠心耿耿的賢臣形象;再如「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唯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表現了詩人期待一位有著高尚品德的理想中的君王。詩人稱贊商湯夏禹「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並列舉了呂望、百里奚等身處賤位得遇明君的事例,藉以諷諫國君。王國維這樣評價屈原:「屈子之自贊曰廉貞。余謂屈子之性格,此二字盡之矣。」[8]詩人始終保持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於物外的胸襟和理想,在濁世之中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獨自開放。這種在長期流放生活中積蓄的悲痛與孤獨,屈原情不自禁地藉助詩歌傾瀉出來。
其次,《離騷》中象徵手法的多樣性也令人驚羨。如直接象徵:「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間接象徵:「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塑造了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詩人通過這些感人至深的象徵來自喻,使得《離騷》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後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屈原滿腔熱忱追求「美政」而最終失敗的失望和孤獨,也激勵了各個時代的仁人志士致力於社會的進步、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強。
象徵手法在《離騷》中的成功運用,不僅使得詩歌大放異彩,也對後世的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李澤厚在談到屈原《楚辭》的審美特徵時說: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亦即感情的抒發爽快淋漓,想像豐富奇異,還沒有受到嚴格束縛,尚未承受儒家實踐理性的洗禮,從而不像所謂「詩教」之類有那麼多的道德規范和理智約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像在這里表現得更為自由和充分。[9]這種豐富的想像、浪漫的精神以及屈原的砥礪不懈、特立高潔的情操都使得後世文人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繼承。
參考文獻: 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
D. 屈原創造出了一種什麼體詩歌
楚辭 (新體詩)
楚辭是一種在戰國時代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E. 什麼是屈原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樣式
《楚辭》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
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
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5)屈原創造了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
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
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
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相對,分別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F. 屈原創造了什麼體
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這是因為屈原諸作為韻文 ,屬於詩歌之范疇 ;況且古人認為屈原距古詩人未遠 ,其作尚有古聖哲遺意 ,深得詩人之旨 ,或為變風變雅 (這是漢儒以來的普遍看法 ,他們認為《詩三百》大抵為古聖賢發憤之作 ,屈作亦然 );而屈原之作《離騷》又是自創新體 ,即以騷體作「詩」 ,故稱屈原之作為騷體詩 , 也是在情理之中。秦漢以後 ,人們也將帶有濃重騷體色彩的詩歌稱為騷體詩 ,如項羽之《虞姬歌》、劉邦之《大風歌》、蔡琰之七言《悲憤詩》、李白之《鳴皋歌》等等。騷體,也稱為楚辭體。它起於戰國時的楚國,是屈原創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詩人用這種文體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句尾多帶「兮」字。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G. 屈原創造了的詩歌體裁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楚辭
楚辭是一種在戰國時代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H. 屈原對詩歌創作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屈原對詩歌創作的貢獻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
1、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新文體(也稱「騷體」),開創賦體詩,影響深遠。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2、從詩歌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制。《離騷》一篇就有2400多字。
3、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開創了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
4、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5、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I. 屈原創造的成就的作用是什麼
上下求索探索真理雖九死猶未悔大無畏追求光明精神,《離騷》激勵後人學習稱頌愛國愛民正道直行太陽神文化。
J. 屈原創造出的新詩體被後人稱為什麼其代表作是什麼
屈原創造出的新詩體被後人稱「楚辭」。其代表作是《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