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國藩創建了湘軍,李鴻章創建了淮軍,兩個誰的戰鬥力更強
我覺得還是曾國藩的湘軍厲害一點,雖然說李鴻章的淮軍的武器裝備和武器力量比曾國藩的湘軍好,但是湘軍的作戰紀律和軍隊紀律,都比淮軍要好太多了,而且它的戰績也比淮軍好。
打仗的隊伍,肯定在紀律上面要嚴抓的,不然,就算武器再精良再好,也打不出來那個效果的。
2. 曾國藩發明什麼戰術,輕松剿滅太平軍,歐洲學會後,做了什麼事情
曾國藩發明了「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後來被歐洲人學會了以後,他們把這個戰術加以改進,加入了火炮,殺傷力更加厲害了,曾經一天之內就可以殺敵六萬多人。
後來曾國荃是用的這種辦法困死天京城。後來曾國藩的這個戰術被歐洲人學會了,因為當初有一個英國人參加過太平天國的戰爭,所以他知道這個戰術的優勢,歐洲人利用這個戰術和蘇丹游牧騎兵打仗的時候,加入了機關槍,把戰爭變成了一場大屠殺。再後來,這種戰術越來越受歡迎,用鐵絲網還有戰壕,再加上火炮,就是一個非常堅實的屏障,在英國進攻德國的時候,一天就消滅了6萬多人。
3. 曾國藩怎樣起家的怎麼創立湘軍,並成為領袖的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斗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出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鎮壓太平天國後,曾國藩麾下湘軍已達十餘萬,有部下曾進言,「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實際就是勸其借其威望武力達到頂峰時擁兵自立。曾國藩改為,「鼎之輕重,不可問焉」,並手書,「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勸者乃止聲。從當時的實力對比看,曾國藩確實有問鼎之力,但清廷已經對其非常提防。但對於曾國藩個人,他一直是忠於清朝的,而且他這個人謹慎有餘,魄力不足。從局勢上看,當時天下剛受完兵災,民心未必可用,相當一部分人對於清廷仍抱有幻想,客觀局面也不允許他自立,曾國藩後來解散湘軍未必沒有向清廷表明自己毫無野心之意。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 「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縣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墓地仍殘留石馬等遺跡。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4. 曾國藩的生平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1、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
2、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
3、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4、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5、曾國藩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4)曾國藩創造了擴展閱讀
政治成就:
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軍事成就: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系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
他人對曾國藩的評價: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譚嗣同:歷觀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識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徹洋務,皆由親身閱歷而得。左文襄晚達,故沈觀最久。
5. 創立湘軍的曾國藩和創立淮軍的李鴻章,哪一個人的功勞更大
兩個人都是清朝最重要的人物,他們的功勞不相上下。清朝末期已經是搖搖欲墜,晚清四大名臣延續了清朝的生命,讓封建統治者看到了一絲的希望。曾國藩創立湘軍和李鴻章創立淮軍在鎮壓太平起義中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要是沒有這兩個人,清朝還真有可能被太平天國推翻了。曾國藩和李鴻章在很多方面都是不相上下的,歷史上也銘記了這連個人的名字,成為晚清政壇上最具代表性的權臣。
淮軍建立的基礎就是曾國藩的湘軍。但是李鴻章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雇請外國心事,教練訓練新式軍隊,掌握各種先進的武器,這支軍隊的戰鬥力要比原來的湘軍強大的多。但是在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李鴻章淮軍也被打散了,戰斗能力大打折扣。
6. 胡中藻與曾國藩發明了什麼
曾國藩創立了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曾國藩家書也在文壇上很有名,有幾篇還被選入過教材
胡中藻具體生平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乾隆時內閣學士,是雍正寵臣鄂爾泰的門生。乾隆繼位後,對鄂爾泰等前朝遺臣在朝中勢力有所顧忌,然後就有了胡中藻案,以打擊鄂氏朋黨。乾隆二十年(1755),朝廷命人暗中收集胡中藻所出試題及詩文,以其任廣西學政時所出試題中有「乾三爻不象龍說」七字,指責詆毀乾隆年號;以其所寫《堅磨生詩抄》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指責故意在清國年號加「濁」字;詩中還有「斯文欲被蠻」等句,因有「夷」、「蠻」字樣,被說成是辱罵「滿人」;又有「老佛如今無疾病,朝門聞說不開開」句,被指斥是譏諷乾隆的朝門開不開。因為這樣種種罪名,按律應當凌遲處死,但乾隆帝「寬厚」為懷,於乾隆二十年四月十一日胡中藻被斬首示眾。同時鄂爾泰撤出賢良祠,其侄鄂昌因與胡中藻交往過密,也被賜令自殺。總之是個政治的犧牲品。
7. 曾國藩只是一介書生,他發明了一個什麼戰術,輕松剿滅太平軍
「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這是人們對於曾國藩的評價。曾國藩出生於1811年11月26日,是晚清政府最為倚重的的權臣之一。有人說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也有人說他愚笨不已,完全是時事和機遇造就了他。那麼為什麼人們對於一個手握重權的高位人物會有如此極端的兩面評價呢?
所以竟然在回憶這兩段歷史的時候都會十分驚訝。難道蘇聯向曾國藩偷師了么?要不然這二人的作戰風格又怎會如此相似呢?不過這種包圍的策略作為一種戰爭手段早就是自古有之,所以可能這也只是一個巧合罷了。
8. 李鴻章和曾國藩共同創辦了什麼
李鴻章 江南製造局 輪船招商局
曾國藩 安慶內軍械所
9. 曾國藩開創了什麼論述學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亦多所汲取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宋明理學實際上分為氣學、理學和心學三個學術派別。
曾國藩在從政和從戎生涯中也漸漸地看到了程朱理學「指示之語,或失於隘」、或「病於瑣」、或「偏於靜」的局限,轉而比較接受心學。對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學術爭辯,他認為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並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展。
曾國藩還以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局限,謂「張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儔」。依著氣學的思路,曾國藩認為,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在稟氣而生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不過,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𬘡縕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初所得之氣「均耳」,但人與物、聖人與常人實所稟有之氣並不相同。就人與物相對而言,人得氣之全,物卻僅得氣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僅得物性。就人類而言,聖人所稟之氣清且厚,常人所稟之氣卻濁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𬘡縕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聖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聖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氣質又最清且厚……」
10. 曾國藩創建的湘軍是什麼時候終結的,對中國近代時局有哪些影響
曾國藩創建的湘軍是在1949年下半年被解放軍消滅的。它對中國近代時局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正面影響,一方面是負面影響。
而湘軍對中國近代社會時局的負面影響主要是他更加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在湘軍所參與的所有的戰爭中由於這些軍隊並沒有受到正經的訓練,所以是比較野蠻的,當時他們是普通百姓的生命於不顧,實行暴力的作戰方案這也就更加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且湘軍是屬於那種私人軍隊的。當時在晚清末年袁世凱也效仿了湘軍的做法,創建了自己的私人軍隊。而就是因為袁世凱培養了自己的勢力才成功的竊取了當時辛亥革命的果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