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兒童的藝術創造與視覺思維發展論文

兒童的藝術創造與視覺思維發展論文

發布時間:2023-05-06 15:41:15

① 淺談幼兒園藝術教育論文怎麼寫

在不斷推進基礎 教育 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兒教育作為最基礎的教育,幼兒園藝術教育資源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幼兒園藝術教育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幼兒園藝術教育論文篇1

淺談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滲透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幼兒園的教育內容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同時也指出:“各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這句話傳達了如下的觀點:在分科課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領域課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須加強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才能實現全面和整體的教育。以下是我對滲透式領域課程的一點思考,並以藝術為例提出領域滲透的策略。

一、領域課程要相互滲透

完全分割開來的領域課程模式過於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例如藝術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種由技入道的知識技能傳承方式。按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騰守堯先生的說法是:只有技法,而無思想,更談不上創造。而藝術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結合體,如果只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傳承上,就會把一種富有靈性的、豐富多彩的東西變成空洞的教條的東西,沒有任何美感可言,從而失去了藝術在培養人類情感和創造性上的意義。傳統的分科教學雖然有利於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並通過學校教育將學科的知識、技能傳遞給下一代,滿足人類 經驗 傳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兒童 視野和思維的封閉和孤立定勢。

綜合課程模式以主題為組織課程內容的主線,將原有各個學科的教育內容聯系起來,這樣是體現了幼兒學習的整體性,但必然遺失了另一個教育價值,那就是學科知識體系的價值。盡管幼兒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但兒童的學習確實存在不同的領域,而這些不同領域的學習規律、教育規律也是不同的。無論怎樣組織教育內容,我們都無法迴避特定領域教育的規律性。很多老師往往只滿足於表面的活動綜合,卻不去深入研究各種不同教育活動的內在規律,從而導致有些幼兒連最基本的藝術表現技能都不具備。

課程改革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極端化的課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種理想,而實際存在的課程必定是一種妥協和折中。《綱要》把幼兒園教育劃分為五大領域,這樣有利於關照各學科領域的教育規律,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只是對課程內容的一種相對劃分,五個領域其實是相互滲透、邊際交融的。就象陳鶴琴先生指出的那樣,五指活動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縮,且相互聯系。

在幼兒園里課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幼兒園課備嫌程是整個的、連貫的。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徵,五指活動在兒童生活中結成一張教育的網,它們有組織、有系統、合理地 編織 在兒童的生活中。因此滲透式領域課程更適合幼兒園的教育,它保持了學科領域完整性的同時,更多關注了幼兒發展的完整性、整體性。

二、藝術領域之間、藝術與 其它 領域如何滲透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哲學家本耐特·雷默認為:“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樂中有旋律、和聲、節奏;繪畫中有色彩、線條、質感;詩歌中有比喻、形象、韻律,如此等等。每種藝術都可以借用其它藝術的要素,再與自己的領域同化,而許多藝術又可以借用非藝術界的要素,加以藝術運用,轉化成表現素材。”在組織藝術活動時,要以某一藝術學科為核心,緊緊地圍繞這一核心所要達到的目標,有選擇地與其他學科相聯系。 1、藝術與藝術學科相互滲透。

(1)文學與音樂。文學與音樂相互滲透,能使文和告學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樂的渲染烘托下,變得更加強烈,給幼兒產生強大的震撼力。同時音樂作品的情感在文學語言的描繪下,變得更加具體、明確,使幼兒對情感的識別、體驗更深刻。

(2)文學與美術。文學與美術相互滲透能將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豐富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直接表現出來,讓幼兒在美術欣賞中對畫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徹。如:文學活動《樹媽媽和葉娃仿棚手娃》中,首先以語言優美的 散文 引起幼兒興趣,通過欣賞幫助幼兒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體驗他們的情緒變化。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幼兒用繪畫、粘貼等多種形式來表現樹媽媽在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的不同情緒表現。幼兒的情緒高漲,想像的翅膀張開了,創作的畫面形象生動、各具特色。

(3)音樂與美術。音樂與美術相互滲透可以取長補短,使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協同作用,彼此相通,讓幼兒在 音樂欣賞 中所激發的不可言狀的內心體驗變成可視性形象,成為可以交流和識別的情感。如:在音樂活動《波爾卡圓舞曲》中,先讓幼兒充分傾聽音樂,在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氛圍中,引導幼兒用線條、色彩表現作品所描述的情境,體現自己聽後的感受。兩者互相補充、互相統一,形成強烈的感情沖擊波。

(4)文學、音樂與美術。這三者有機滲透,讓幼兒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幫助幼兒挖掘藝術之間共通的因素,提高整體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媽媽》分三次活動來進行。活動一:以文學欣賞為主,讓幼兒傾聽 故事 ,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活動二:以音樂為主,引導幼兒給故事的不同情節選擇配樂,創編表演動作,以童話劇的形式搬上舞台,從而進一步理解作品、體驗角色的情感。活動三:以美術為主,引導幼兒通過想像、創造,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作品的情境。

2、藝術與非藝術學科的滲透。

藝術與非藝術類學科的滲透方式有兩種:一是在堅持藝術教育學科目標的前提下,同時關注其他學科領域的目標,從而體現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領域中,把藝術作為表現認識的手段和宣洩情感的方式,通過美術、音樂、舞蹈等幼兒喜愛的藝術形式,既實現認知方面的目標,又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

幼兒園藝術教育論文篇2

淺談幼兒藝術科學教育

幼兒教育作為最基礎的教育,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本文從幼兒的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從中發現可以將二者融合起來進行教育的必要。最後提出了實現幼兒藝術科學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藝術教育;科學教育;幼兒教育

藝術與科學是人類創造性地把握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它們的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篇章。藝術與科學,在幼兒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異的兩種 文化 、兩門學科,它們具有不同的教學功能、目的、內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兒教育中通過提高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來改變現代科學對整個教育的影響,這是值得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一、相關概念簡述

1、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與科學的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教育也經歷了從單純科學知識的傳授、注重科學教育方法到強調“提高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1]”的過程。

現代科學教育是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學素質的教育。現代科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

幼兒正是處於人生的初始階段,身心的發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兒的科學教育應當是科學啟蒙的教育,讓孩子開始接觸科學。通過科學教育,萌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好奇心,並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積累科學經驗,培養創造力,、為以後的學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科學教育的實質“是對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2]

2、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包括藝術知識教育、藝術技能教育與藝術審美教育,而藝術審美教育又有對自然、社會、藝術、科學的審美內容。“學前階段的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藝術教育是藝術審美教育的一部分,藝術美是學前兒童美育中的核心內容,藝術審美教育又是藝術教育的基礎。”[3]

由此可見,幼兒藝術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學前教育的總體要求,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幼兒藝術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活動,感染幼兒,並培養其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最終促進其情感和個性發展的一種審美教育。

二、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評述

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都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建立在藝術與科學、兒童的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基礎上,還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之上。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存在著一致的關系

1、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為了促進幼兒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和促進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4]

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幼兒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從二者的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在情感和態度上的目標都著眼於幼兒對生活的興趣和生命的熱愛,在能力的培養上,都重視兒童主動地探究和獨立大膽地表現,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強調和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的聯系。

2、教育內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對周圍生活環境中的事物進行探究和表現。幼兒科學教育通常是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藝術教育也是來源於生活,教師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它活動。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勵幼兒自由大膽地探索、交流、創造和表現。不論是幼兒藝術教育還是科學教育,都主張給幼兒提供寬松的環境、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膽表現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幼兒科學教育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慣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幼兒藝術教育通過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5]

三、實現幼兒藝術科學教育的模式

通過以上對二者之間關系的一致性分析,我們從中教育的基礎上找到了實施幼兒藝術科學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藝術和科學作為兒童創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們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從而給兒童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通過 總結 在幼兒教學中的多年經驗,一下幾個模式可以實現幼兒藝術科學融合教育。

1、相互滲透式

相互滲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藝術分科的課程中滲入科學教育的內容,或者在科學分科的課程中滲入藝術教育的內容。通過我在實踐教學中的總結發現,目前我國各個幼兒園大多數還在採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礎上推行幼兒藝術科學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學活動的一個單元,我們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學:

主題:我們喜歡的動物(小班)

(1)小雞的一家

通過感知和觀察大公雞、母雞和小雞,討論對小雞一家的認識和感受,師生共同創編兒歌,表現小雞一家的特徵和生活習性以及對雞的情感。

(2)可愛的兔子

感知和觀察兔子的形態、特徵,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種多樣的,探究兔子喜歡吃什麼食物,製作兔子頭飾,模仿兔子跳躍或唱小兔子的歌。

(3)機靈的猴子

感知和觀察猴子的形態和特徵,通過觀看錄像或參觀動物園發現猴子的靈巧和聰明以及猴子的種類和習性,製作猴子的面具進行自由游戲。

單科滲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單科邏輯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它與其它學科的核心聯系,在完成學科目標的基礎上,促進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連接和互動,激發孩子們的創造表現。

2、多科並列式

多科並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綜合教育過渡的一種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為基礎,選擇藝術與科學學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題,從不同的學科組織相關的活動,幫助兒童獲得相通的理解。如藝術與科學中共同的對比概念,我們可以選擇輕和重,冷和暖,柔軟與堅硬等主題,分別從音樂、文學、美術、舞蹈、數學、常識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的活動。[6]

例如在以“冷和暖”為主題的教學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動達到對主題的認識:

(1)夏天和冬天

比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徵,如氣候,動植物,河流,雨雪,人們的穿著,

飲食,活動等方面,獲得對冷暖的不同感受。

(2)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

通過文學故事和情境表演體驗作品中溫暖與悲涼的感覺。

(3)熱情的音樂與悲傷的音樂

通過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體驗音樂中傳達的不同情感,如歡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徵性語言來描述,了解不同音樂的特徵,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畫的形式表現熱情的與悲傷的音樂。

(4)冷暖的變化

談論生活中的冷暖變化,了解製冷和取暖的工具與方法,並鼓勵孩子們大膽想像,如取緩可以將房間裝扮成暖色,圍著火爐 唱歌 ,講故事等,將日常的感受和審美的感受結合起來。

3、主題網路式

主題網路式的融合適用於綜合教育中的核心課程,它是圍繞一個兒童感興趣的主題,對主題所涉及到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展開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主題網路中的活動可能與特定的某個學科相關,更多的活動是與多個學科相關,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而多科並列式的融合其活動更多的是與特定的學科相關。在主題網路式的融合中,藝術與科學活動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兒園主題網路中的一部分,與其它領域、其它方面的活動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對於幼兒來說,主題網路式的融合是比較充分的,適合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主題網路式的融合不是從學科的關系出發,而是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做到生成和預成相結合。

下面以“橋”為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參觀橋;

(2)在參觀活動的基礎上,自由談論“橋”,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

(3)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有關“橋”的資料;(教師在兒童的話題和資料中選擇下一步的活動內容:欣賞和了解不同種類的橋。)

(4)“我最喜歡的橋”。欣賞有關橋的圖片,感知橋的不同造型和態勢,初步了解橋的不同種類,在比較中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橋,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現“我最喜愛的橋”。

(5)“怎樣造橋”。在上一次的活動中生成,講“趙洲橋的故事”,孩子們進一步用自選材料搭橋;

(6)“橋的形狀。”孩於們搭出了不同形狀的橋,並且爭論誰的橋最漂亮。

四、結語

對於幼兒藝術科學教育的研究,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對實現模式進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諸如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幼兒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幼 兒園藝 術教 育論 文”

② 如何培養兒童的藝術力和創造力

為什麼要培養幼兒的藝術創造力呢?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因素。」愛因斯坦正因為有著無窮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巴特爾也說:「現實中,一點創造力也沒有的兒童是根本不存在的。」生活中,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沒有限制的,關鍵在於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兒的創造力。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藝術創造的過程。唱好一首歌、說好一句話、或者畫好一幅畫,對孩子來說就是藝術創造。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文一所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這也說明了想像力是邁向成功的翅膀,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就不會有創造,也不會有科技進步,不會有牛頓定律、不會有相對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指出:如果把人在17歲所達到的正常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歲到8歲又能獲得30%的智力,而剩下的20%則可能在8歲到17歲這個年齡階段獲得。這說明早期教育對於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盡可能早地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藝術創造教育,孩子長大後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傑出的人。人類輝煌的過去離不開創造力,人類美好的未來更離不開創造力。而未來在急切呼喚高的創造力,更需要創造型的人才。幼兒期也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只要不失時機地、大膽地對幼兒加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能夠得到發展的。特別是利用幼兒喜歡的藝術活動,如音樂、畫畫、故事等活動更好地啟發孩子,使他們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富有創造力。 一、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幼兒大膽創造。 音樂是幼兒歡樂的源泉,孩子能把它轉化為自己的創造力。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創造性因素,對於幼兒的一點一滴的創造性活動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及時抓住時機引導他們發展下去,充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為幼兒創設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氣氛,讓他們能夠自由思索、大膽想像、主勸實踐,才能萌發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並使大多數幼兒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 音樂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形式,只要我們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選擇適合幼兒的音樂材料與活動,讓幼兒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樂的角色中,在音樂的熏陶下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地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創編歌曲和動作。在充分滿足幼兒好奇心與興趣需要的同時,促進其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的發展。 孩子在演唱歌曲的時候,經常搞不清而串了歌詞,這時候可通過啟發幼兒創編動作來幫助他們記憶歌詞,表達情感。如歌曲《拉拉勾》:你也生氣了,我也生氣了,不理不睬,不理不睬,小嘴巴往上翹呀,小嘴巴往上翹呀!你伸小指頭,我伸小指頭,拉拉勾,拉拉勾,拉拉勾。我們又做好朋友呀,我們又做好朋友呀!這首歌曲的歌詞具體生動並完整地講述了與同伴發生矛盾及與同伴友好相處時的不同心情。我充分利用歌詞,讓幼兒想像他們當時的心情,自由創編動作來表現。我還鼓勵幼兒大膽地創設情景,兩個人合作表演。這樣的活動中,孩子是快樂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他們創造的激情同樣也是高漲的。通過這樣邊唱邊表演的活動,孩子們既不會忘記歌詞,又便於表達歌曲的情緒,還有利於幼兒音樂創造力的培養。 邊唱邊跳是幼兒的特點,他們不但用歌聲來表達感情,更喜歡用動作加以補充。平時,我多讓幼兒觀察自然、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得到一些啟發,同時也給幼兒做一些示範動作,教會他們一些表達方法。因此,如果歌詞是很具體的,並易於用動作表現,孩子由於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自己常能想出一些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在為《種瓜》一歌編動作時,唱到發了芽,開了花,結了個大西瓜時,幼兒雙手做成小芽狀,身體先是蹲下,然後隨著音樂節奏緩緩起來,最後兩手上舉,做成一個圓圓的大西瓜狀,並自轉一圈,表示西瓜種子一天天長大了,終於結出了一個大西瓜。對這句歌詞所表達的情感更是深有體會,他們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開心事時,會身體後仰,雙手舉高,開心地轉圈的姿態移植了過來,逼真地表現出了看到結出大西瓜時的喜悅之情。最後一句抱呀,抱呀,抱呀抱不下時,身體前傾,抱一抱,歇一下,最後實在抱不下了,兩手一攤,搖搖頭,一臉既興奮又無奈的樣子,惟妙惟肖地把歌中的情景表達出來。 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能提高幼兒唱歌的興趣,發展歌唱能力,有利於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如在《在農場里》一歌中,教會幼兒幾段歌詞後,我就讓幼兒自己想出新的動物名稱並模仿它們的叫聲,把它編入歌曲中。配上動作,小朋友興致很高,回答十分踴躍,不一會兒,就編出了許多。這樣一來,幼兒把自己想的動作加入歌中,完全是自願的,氣氛十分活躍,既有利於創造能力的培養,又促進幼兒敢於獨自一人在大家面前唱歌表演。 有的音樂的情節帶有明顯的感染力,孩子往往被音樂的情節所吸引,並且在情節中創造性地表現其內容。例如音樂游戲「小兔乖乖」中,由幼兒扮演大灰狼、小兔子以及兔媽媽。在音樂情節及環境氣氛的渲染下,幼兒被歌曲中大灰狼那種兇狠的樣子、聲音及小兔子沉著的表現並與大灰狼鬥智斗勇的游戲情節所吸引。在老師的鼓勵下紛紛參與游戲、扮演角色。隨著音樂的變化,幼兒自由地創編出各種動作表情,使幼兒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二、適時提供話題,讓幼兒插上想像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樂和游戲一樣是兒童童年不可缺少的。德國詩人歌德,從兩歲開始,媽媽每天將故事講到關鍵處就讓歌德給故事編結尾。歌德媽媽的這一教育形式,對歌德以後從事文學創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運用「續編」「創編」的方法可以激發幼兒對想像的興趣,積極互動地進入想像的空間。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想像是無邊無際的,思緒是來去無蹤的。很多時候他們是不滿意故事的結尾或一些詩歌的內容的,也不完全認同我們的想法。在故事和詩歌文學中,我嘗試對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如我在教詩歌《搖籃》的時候,讓幼兒認真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大膽地想像,創編出這樣的詩句:天空是白雲的搖籃,搖著雲寶寶;小溪是小魚的搖籃,搖著魚寶寶;大地是小樹的搖籃,搖著樹寶寶……幼兒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他們無窮的想像創編了許多精彩的詩句來。 三、挖掘各種材料,提供幼兒創造的廣闊空間。 藝術有它的不隨意性,也有它的隨意性。只要有藝術的效果,就不必拘泥於它的工具、材料及形式。因此,我在活動中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如毛線、各種紙、布條、空瓶子、木板、各種瓜子殼、雞蛋殼、吸管、樹葉、樹枝、棉花、顏料、墨汁、水粉等等。讓幼兒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去進行操作、創造。如在紙上拼貼布條、布塊。開始,當孩子們把布條或布塊隨意進行擺放時,我就鼓勵他們充分發揮想像。「這象什麼?」房子、電冰箱、餅干、馬路、樹干、小狗、裙子、椅子、汽車……當孩子們海闊天空地進行想像時,我們要持肯定的態度。積極鼓勵每個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激發每一位幼兒的想像的慾望,讓他們從單一到復雜,不斷地創新。事實也證明,孩子們在玩廢舊物品時,總是非常地投入,他們的創作空間也更廣闊。 幼兒最喜歡想像,一會兒想像自己是警察,一會兒想像自己是宇宙英雄,新穎、獨創、奇特是創造性想像的本質特徵,在幼兒的頭腦,原本是沒有框框的。

③ 淺析美術教育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論文3篇

美術作為一種開發少兒智力及潛能,培養少兒 想像力 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及家長的關注。本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淺析美術 教育 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論文,歡迎閱讀!

淺析美術教育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論文篇一

繪畫從塗鴉起就是一種滿足 兒童 自我表現的需要,這個時期兒童會十分自然地進行“表達”,按照自身的願望和需求去表現自我,在這個過程中自由的探索,大膽的表達,不斷的創造。而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往往更側重技法的訓練,用“像”與“不像”來點評孩子們的作品。在這樣的模式中,孩子不需要開動腦筋,只需要機械的模仿老師的畫法。在培養少兒美術的藝術才能時,我們更應該注重“技法”還是“創造力”?新課標中明確的提出:“要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應支持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准化要求的偏向”然而我們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一、開放性繪畫,發展健康的心理

繪畫活動能充分表現兒童本身特有的思維和認識,是他們的自我表現,是個性情感的宣洩和流露。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因為對顏料好奇,在那兒隨意地塗畫,雖然並不一定成為顏色鮮艷、成功的繪畫作品,但卻能感受到孩子的真情實感。譬如,在《小鳥的家》一課,學生用綜合材料表現,在這個創作的過程實質上是兒童內心的表達和情感的宣洩。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做一個引導者,帶領孩子進入藝術活動中,像交朋友一樣交流意見,尤其要關注和鼓勵那些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孩子。如:《奇妙的撕紙添畫》這一課,我們先讓學生任意的撕紙,撕完再仔細觀察的紙的形象像什麼,最後在這個基礎上構思作品,把它添成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

二、引導觀察,培養發現的樂趣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欣賞和感知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盡量創設條件讓學生去觀察。如在《微觀世界》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大量“微觀”的圖片,通過這些圖片可以馬上讓學生進入情景當中,感受微觀世界的魅力。再如:《尋找美的蹤跡》這一活動,在沒有觀察實踐前大多數學生塑造樹干時只會做出光溜溜的樹干。後來我們組織學生走到室外去觀察大樹,並用雙手觸摸大樹。這時,他們明白原來樹干是這樣的粗糙和豐富。於是,他們嘗試用各種形狀和線條表現出樹乾的粗糙質感,有的用指印表現,有的用筆來壓印大樹乾的紋理,還有甚至在樹幹上挖出了樹洞進行表現。

三、有效評價,樹立自信

一節課孩子們的想法最終都會落實到紙上,作品展示的是每一個孩子個性的表達。美術作品評價沒有統一的標准,我們應該尊重不同孩子的個性差異採取不同的評價標准,從而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在美術活動時,每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思路、審美來完成自己的作品。雖然這個階段他們完成的作品還不夠成熟,但每個孩子的作品都會有特別之處。因此,作為教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要善於發現他們不同,給予充分的肯定,在他們遇到困難,提出問題時,教師應該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給予參考性、建議性的支持,目的是幫助他們自主地表現,讓美術真成為展示自己的舞台。

總之,在美術活動中,我們應該更注重孩子們的情感表達,努力讓他們通過繪畫宣洩情感,發展健康的心理,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讓美術課堂真正的“返璞歸真”。

淺析美術教育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論文篇二

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接近完美的人,能夠讓他的一生充滿情趣和幸福是每一位善良的父母和有責任心教師的心願,因此,我們希望孩子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諸如勇氣、獨立意識、心理承受能力……美國著名幼兒教育家塞德茲指出:創造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潛在動力。而創造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則是在幼兒時期。成人對幼兒的態度和處理相關的事情的做法,不但影響到幼兒的情緒,而且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增強或減弱,幼兒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因此影響極大。幼兒到四歲左右,在行動的很多方面都體現出了自信心的差異。以美術活動為例,有的孩子作品尚未完成,就迫不及待的拿給老師和小朋友看;有的則用小手邊畫邊捂,生怕被別人看到,有的則自始至終一筆不畫,寧願坐到活動結束,這樣的孩子經常會對老師說:“老師,我不會。”這些外部表現體現出了孩子自信心存在差異,並且孩子美術作品也表現出不同的層次:在同等教育前提下,第一種表現的孩子通常畫得又快又好,級富情感和創造成分進步也大,接受能力強;第三種表現的幼兒則代表另一個極端,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孩子最終會一無所獲。經過對這三種孩子典型案例的分析發現,與孩子以往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並且對現在的教育活動,包括美術教育活動,產生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尤其是它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對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阻力。因此,如何在美術教育活動中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培養良好的創造精神,從而更好的提高美術活動的效果,已成為現實教育活動中一項必不可少的研究課題。經過不斷的努力和嘗試,我們藉助於美術活動的獨有魅力,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措施 ,使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觀,美術教育活動的效果也相應得到很大的提高。現把我們的教學 經驗 和心得 總結 如下:

一、尊重孩子:利用美術活動本身的獨特魅力,吸引孩子自願參與活動,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孩子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美術教師首先應該懂得尊重幼兒,為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創造一個寬松、愉悅、優美的環境,使美術活動成為他們發自內心的需要。

美術活動相對於幼兒來說,是一種有趣的游戲,更為貼切。美術材料、表現形式、表現手段的多樣性,較之於 其它 活動更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時也給予孩子表現自我的廣闊空間:剪紙、彩泥、印刻粘貼、繪畫等等形式任孩子們挑選。興趣是成功的源泉,從孩提時起,沒有哪一個孩子不喜歡美術活動的。假如某一美術活動沒有激發起孩子足夠的興趣,那就請教師首先尋找一下自己的原因:你是否真正利用好、發揮好活動的特色,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假若大多數孩子被你感染,起碼說明教師的表現不錯;若大部分孩子反映不太好,部分幼兒拒絕參與你設計的活動,那教師就要深刻 反思 一下自己了。建議教師此時不要強求孩子必須參與此次活動,在保證安全與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給予孩子進行其他活動的權利:大學生不是可以自己選擇導師嗎?幼兒同樣有拒絕的權利。在美術活動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利用多種行之有效的 方法 調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把教師的“要你畫”轉化為孩子的“我要畫”。活動效果也因為孩子主動性的參與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成功率高了,孩子的自信也因此被一次次增強。反之,教與學必然形成對立,教學效果和幼兒心理都不會達到最佳狀態。

二、抓住點滴進步和表現出來的創造點,及時鼓勵孩子,肯定自我

卡爾。威特說過:“我對兒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兒子,你真棒!在我看來,你真棒,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他能給人以無窮的力量。”

所謂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肯定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大多不能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百折不撓的把事情堅持下去,常常半途而廢,因而也較難成功。在教育過程中,幫助自卑孩子建立自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傾注更大的耐心、精力和熱情,用各種方法引導、激勵、鼓勵表揚孩子盡力把活動推向深入,盡可能超越自我,從中體驗到更多成功的喜悅:富有創新精神,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勇者勝。其中內涵對於幼兒美術教師的教育工作同樣適用。

在我曾經接的新中班裡,有一個叫天星的孩子,很不和群,對於各項活動都沒興趣參與,他總是怯怯的說:“我不會”。在後來的深入接觸中,我們了解到,他其實很自卑,凡事不敢去做,“我真的不會”“我不行”,漸漸的也對任何事都失去了興趣,人也孤僻起來了。了解情況後,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美術活動中,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曾畫一個線條,我就經常走到他面前,鼓勵他:“天星,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老師相信你一定畫的很好,是不是?”,“天星,老師相信你,試一試好嗎?”有時,我會拿起他的畫筆在他的小本本上畫幾筆,告訴他:“天星,你的小畫筆多神氣啊!能變出五彩繽紛的世界來,你也來試一試。”“看,一個小圈圈上長出兩只長耳朵……一隻可愛的小兔乖乖就畫好了,看,他正朝我們天星笑呢……”開始時,他無動於衷,因為他已經習慣了。漸漸的,他開始猶豫起來,坐在小椅子上不再象以前那樣心安理得了,而是時不時的盯著畫紙發愣,並且用手拿著畫筆轉來轉去。當他終於在畫紙上畫出一個圈時,我及時的表揚了他:天星,你真棒!多有趣的小圓圈呀。我說嗎,天星一定可以畫出美麗的圖畫的。老師和天星一起把一隻小雞‘請’出來,好不好?”天星沒說話,但是他的眼神中透出內心的喜悅。當我幫他把不會的部分畫完後,我心平氣和的對他說:“天星,你知道嗎?你畫的圓,其實很漂亮的。老師看你畫的這么好,真的非常高興!天星,你還能畫出更多的小雞和這只小雞作游戲嗎?”天星用力點了點頭。接下來,他畫了“一紙的圓圈,然後,又把它們變成了一隻只讓大人看來非常怪異的小雞。但是,孩子卻畫得津津有味。活動結束後,我在大家面前表揚了天星,並鄭重的把他的作品展覽在作品欄中。

橫向比較,天星的這張“處女作”自然稱不上是班中的好作品,但是,縱向比較,對於天星個人發展來說,卻是他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內心經過激烈的斗爭之後,邁出的艱難一步,也是他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孩子不停的重復著同一內容的練習,並且也越畫越好。許久以來,他第一次對媽媽說:老師表揚我了!作為教師,我繼續關注著天星,不斷的鼓勵和表揚他。當他遇到困難時,我會幫助他共度難關,讓他更多體會成功的喜悅。天星的進步越來越快,由只對畫小雞趕興趣,發展到對動物、交通工具、植物等其他事物趕興趣。四個月後,他的畫作連同班內其餘十九幅作品,一起參加了全國幼兒繪畫比賽,並獲二等獎。現在的天星,已經和其他孩子一樣,一起游戲,一起學習,是一名自信而樂觀的小學生了。

幼兒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脆弱的。他們非常需要支持幫助和鼓勵,任何不負責任的打擊、批評、嘲諷只能更多帶給孩子自卑自棄。由於經驗的缺乏,孩子做的不理想很正常,教師應該學會等待,給予孩子必要的時間反思、探索、失敗、嘗試。當孩子的某一行為得到誇獎時,這種良性行為就會不斷的重復而得到鞏固。教師的誇獎,不僅表明教師的信心,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美好的東西總是讓人回味無窮的;醜陋的東西總是令人膽戰心驚的。”“誇”可以使孩子產生美好的心境,留下美好的回憶,從此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對孩子進行表揚一般有兩種方式:情感方式和物質方式。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質方式更有效。情感方式,有稱贊,親吻,愛撫等口頭或身體行為。這種行為取之於教師而無窮,千萬不要吝嗇。物質方式是一種補充方式,如: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幼兒每次得到表揚,大都會歡欣鼓舞,而並不會在乎物質的多少。只要及時對孩子的一點一滴給予明確的誇獎,就會強化這種行為的不斷重復出現,自信心也會隨之不斷增強。

教師在誇獎孩子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1、誇獎要明確

孩子不明白自己的哪些方面出色,誇獎也就失去了說服力。在美術活動中,當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色,應明確指出:“你的某方面畫的非常出色”,“想法很巧妙”,“某某方面有進步了”……這樣孩子才會有意識的在這方面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而類似於“你最棒”“最聰明”“真是我們班的小畫家”等這樣故意抬高孩子,而又同時貶低其餘孩子的說法盡量避免,因為這不但無形中助長了被贊賞孩子的虛榮心,同時也打擊了其他孩子自信心,使他們感到老師偏心,不喜歡自己。使師生關系發生不和諧。

2、誇獎不能泛濫

老師在幫助孩子樹立自信之初,應及時給予孩子鼓舞,幫助孩子多發現自己的優點;孩子已基本穩定,則漸漸有意識的拉長誇獎時間間隔,以免人為打斷幼兒思考,保證活動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也避免了部分一味的為了得到表揚而不斷向老師炫耀的孩子的虛榮心的膨脹。

下一頁更多精彩“淺析美術教育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論文”

④ 幼兒學前美育教育論文範文

美育即審美 教育 ,貫穿於人生教育的各個階段,自然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美育對於提高幼兒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幼兒美育教育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美育教育論文篇一:《淺議幼兒教育中的美育問題》
【摘要】美育即審美教育,貫穿於人生教育的各個階段,自然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美育具有促進德育、智育等協調發展,提高幼兒綜合素質;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養成健全人格等重要功能,當前對美育還存在著不夠重視,理解不夠全面等問題。在正確解讀美育內涵和本質的基礎上,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實施幼兒美育,提升幼兒美育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幼兒教育;美育;素質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它是通過審美活動,即通過認識周圍事物和藝術之美,以培養審美能力的過程.美育具有德育、前枯智育、體育無法替代的作用。[1]“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人和社慧談洞會最為重要的事業之一,幼兒階段處於人生成長發展的最初階段,這時期的教育對以後人生有著重要影響。人的身體素質、智力發展水平、個性品質的形成都與幼兒階段的教育有密切關系。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的社會成員,除了重視對幼兒智力的開發外,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教育,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所說:“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融,使這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2]因此,要使幼兒全面發展就不能忽視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幼兒美育的重要性

要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絕不可忽略美育的重要作用.這是由幼兒身心特點和美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幼兒很早就能夠表現出對美的感知,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在外部條件的影響下,四個月的嬰兒,有的已喜聽鋼琴的聲音,一歲的嬰兒愛看顏色鮮艷的衣服;兩歲多的幼兒已有他們喜愛和不喜愛的顏色;五歲的 兒童 能欣賞落日和晚霞。所以幼兒美感能力的培養是審美教育的起點,也是美育的始基。[3]

1.美育能促進智育、德育等的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首先美育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感。在美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能逐漸正確地分辨出善惡美醜,在愛美之心的驅使下,自覺地抑制和拋棄丑,去掉自己的不良習慣,追求和創造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美育能夠促進幼兒的 智力開發 。美育對智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美育能夠激發學生的 想像力 ,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比如學生在欣賞自然風光時,如畫的景色會讓他們不自覺地展開思維的翅膀,去想像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是怎麼來的,魚兒為什麼在水裡游?鳥兒為什麼在天空飛?總之,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美育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養成健全人格

美育是一種側重於感性而又能夠促進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的教育。這使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4]世界的多元性也決定了人類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美育不僅從感性出發而且能使感性得到升華,它使人的感覺――知覺――想像――情感――慾望通過審美獲得熏陶和理智的滋養,潛移默化地形成感性和理性意識的交融與和諧,從而培養了健全的人格。

二、幼兒美育存在的問題

如前文所述,幼兒美育在促進智育、德育協調發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養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教育狀況來看,還存在著以下不足:

1.忽視美育的重要性

由於應試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惡劣影響,加之“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教育觀念的盛行,幼兒教育的單純知識化現象也開始流行。不少幼兒園侍卜過分偏重於對兒童科學知識的灌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其他方面尤其是對幼兒的美育。

2.錯誤理解美育的內涵

美育涵蓋內容寬泛包括音樂和舞蹈,繪畫,影劇欣賞,文學;自然美以大自然為審美對象所感受和體驗到的美;社會美以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為對象而感受和體驗到的美;科學美以科學的內容和形式為對象所感受到的美。因此,對幼兒的美育自然不能只側重一點或某一方面,當前部分學校或教師錯誤地認為美育就是教教孩子畫畫,這種對美育片面的理解很容易對孩子的全面發展造成傷害。

三、幼兒美育的實施策略

根據美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並針對當前幼兒美育中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改進幼兒美育。

1.在游戲中實施美育

幼兒普遍存在著好奇心重、想像力豐富的特點。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組織孩子參加具體、形象、生動、愉快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受到美的教育。如安排孩子當“演員”或者讓孩子組織小游戲,老師參與,讓孩子在玩的同時感受美。

2.在教學中實施美育

在教學活動要創設情境,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熏陶。如,春天來了,就讓孩子到室外去觀看花兒的美麗,春風的輕撫,使幼兒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在繪畫課上讓兒童把看到的花兒按自己的印象畫下來,並講講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們不但豐富了語言,而且對自然之美有了進一步感受。通過讓幼兒觀察、畫畫、交流等活動,讓他們感受美、理解美。

3.在生活中實施美育

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關於藝術領域的“目標”要求讓幼兒“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 經驗 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5]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不踩踏花草,不亂寫亂畫,講究衛生等,這些能使他們感受到什麼是行為美。教育孩子要學著自己穿衣服,午睡時衣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整潔的好習慣,使幼兒知道這就是儀表美.要保持環境衛生,每天吃完水果,果皮要放在塑料口袋裡,培養幼兒不亂扔果皮等雜物的好習慣。老師要鼓勵幼兒和老師一起美化環境,見到別人有困難要盡力給予幫助.教師對幼兒的點滴進步,可以用“小紅花”的形式加以贊揚、鼓勵,從而培養幼兒具有美的心靈。

四、教師要提高自身水平。

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6]因此,在對孩子實施美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教師的美育培訓,提高教師的美育素養和能力。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在平時的的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美育,並能用自己整潔端莊的儀表、優雅親切的教態、生動形象的語言、整齊美觀的板書、高尚偉大的人格去影響孩子。

總之,幼兒美育在幼兒教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提高幼兒美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黃稚琳,幼兒美育淺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58-60.

[2]王習明,論學校美育的功能[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121-123

[3]陳科美.再談幼兒美育[J],教育科學,1989年第1期,36-37.

[4]顧頡,論美育的功能[J],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第10期,9-11.

[5][6]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7.
幼兒美育教育論文篇二:《淺談美育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 要:幼兒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旨在培養兒童認識美、發現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是幼兒教育啟蒙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幼兒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兒美育是運用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幼兒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培養健康審美態度的教育。

關鍵詞:美育;幼兒教育;素質培養

幼兒美育是運用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幼兒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培養健康審美態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兒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在提高幼兒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兒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美育

日常生活是美育的豐富源泉,凱洛夫說過“在兒童美育中,起著重大作用是他們對周圍環境的無知無覺”。創設一個優美的育人環境,使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幼兒觀察周圍生活中的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儀表美等。觀察語言美,就是要指導幼兒在觀察其他幼兒的文明語言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到語言美。觀察行為美,就是觀察其他幼兒和周圍生活中的人能否有禮貌文明的行為,即要做出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如尊老愛幼、重師敬長、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等等。觀察環境美是要指導幼兒學會對周圍生活環境予以正確認識,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幼兒園的整體設計及室內外裝飾,都應該注意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構思,同時還要注意童趣的特點。如:在圍牆上畫出形態各異的 動物畫 及 卡通畫 ,能使幼兒有生活在童話世界的感覺。美育發揮了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而社會安定已成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的重要因素。第一,社會是美育的大課堂,選擇一些美好的社會事物對幼兒進行美育,可以培養幼兒美好的道德情操。如,參觀工農業生產,可以培養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聽英雄模範的 事跡 介紹,可以培養向英雄人物學習的品德。在公共場所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可以培養幼兒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的美好行為品質。參觀縣政府、游覽觀景台等人文藝術可以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二、在舞蹈教育活動中感受美

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在藝術部提出了“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喜愛,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目標。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幼兒舞蹈教育作為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之大,成效之顯著,有目共睹,也是其他藝術教育不可替代。幼兒舞蹈憑借著直觀、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和富有魅力、感染力的表演形式深受幼兒的喜愛,舞蹈的形象化、趣味化、生動化的表現手法寓教於樂,向幼兒展現了一個個真、善、美的七彩世界,它讓幼兒在舞蹈教育活動中受到美的啟迪、美的熏陶,使幼兒具有美的情操、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幼兒舞蹈中有詩意的構思,有美的藝術造型,有活潑可愛的動物形象,有神奇夢幻的童話王國,有五彩斑斕的大自然世界,有悅耳動聽的音樂旋律,有絢麗多彩的服裝道具等等。而這些在幼兒舞蹈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如何激發幼兒感受美的情趣?首先,引導孩子去感受舞蹈的藝術之美。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它的獨特性,在於運用人的形體動作表現藝術,屬視覺藝術范疇。讓幼兒多欣賞經典優秀的舞蹈作品,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不斷加深幼兒視覺印象,讓他們從觀賞中感受舞蹈動作之美。如我在教《小孔雀》時先找來楊麗萍代表作《雀之靈》

三、美育釋放兒童自然天性,健全人格

美育教育包含審美教育以及美感教育,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以及藝術上對美的感知和欣賞的能力,進而讓學生對美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和創造能力。美感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個人審美理想,端正審美觀,以一個健康、積極的審美態度看待社會。幼兒教育作為兒童初步突入教育門檻的啟蒙教育,不單單要教會孩子學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和觀察社會的能力,還要教育孩子審視美的能力,以及健全孩子的人格和塑造孩子的個性。而美育教育的滲入,能夠有效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給兒童營造一個理想教育的環境。一切美的事物對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強大的,人往往會循著美的方向繼續走下去。但是處於由於教育階段的兒童,由於其本身心智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缺乏對美的感知和鑒別,往往容易在根據自己主觀意識的喜好去判定“什麼是美?怎樣才算美?”,這極容易讓孩子走入一個對美的事物認識的誤區,而且這種誤區一旦在兒童的潛意識中紮根,就很難根除。

美育教育對於健全兒童人格方面的作用體現在,讓兒童在發現美、鑒別美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互相比對,在比對的過程中認識到什麼是是非對錯,如何區別美與丑。畢竟孩子對這個社會的了解非常有限,對美的事物缺乏一定的評判標准,往往會根據自己喜好來判別美。比如對自然事物的美的看法,如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川河海,往往會因個人的第一感覺喜好來辨別,又比如對社會上一些精神層面上的美的評判,兒童更是沒有判別的標准。因此,美育教育作為一個擺渡者的身份,讓兒童感受自然的萬千變化、神奇奧妙的美,讓兒童以健康、積極、向上的美的思想去感知精神層面上的美德。美育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的個性的發展,在協調理性和感性之間的差異互補過程中,實現幼兒全方位個性的發展。
幼兒美育教育論文篇三:《淺析幼兒美育實施的途徑》
摘要:美育即審美教育,它將人的社會性同生理性融合在心理中。美育功能對每一個學前兒童在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上所發揮著獨特作用。因此,如何對幼兒實施美育,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者在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美育;審美;幼兒園;教師

美育作為一種感性教育,在呵護兒童童心的同時,也在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連貫性的美育可以使個體在成年之後仍然保持怡然活潑的童心,並使其創造力得到持續的發展。

幼兒美育主要以藝術教育為基礎,以幼兒園生活與教育活動為載體,通過引導幼兒置身於和諧的、愉悅的、自主的、創造性的情境中,讓幼兒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生活和學習中的快樂、探索和創造的魅力,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康的強大源泉。幼兒美育具備讓幼兒認識深化、情感凈化、道德感化和智能開發等很多功能,是幼兒自我發展與完善的重要途徑。幼兒美育就是根據幼兒的審美心理特點,利用美的事物的具體、鮮明的形象,發展幼兒感受美、理解美、表達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幼兒園美育任務就是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兒園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日常生活、藝術教育、社會活動等教育資源,多 渠道 、全方位地對幼兒實施美育,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一、藝術教育是幼兒美育的主要途徑

藝術是人類審美實踐的集中體現,藝術美直觀、鮮明、富於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最容易引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陶冶幼兒的情感,帶給幼兒充分和完美的美的享受,對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有重大意義。幼兒的藝術教育主要有音樂教育、美術教育、文學欣賞,而每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藝術教育通過 唱歌 、舞蹈、繪畫和語言等多彩的活動,發展幼兒的藝術能力,開發幼兒大腦,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一)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人的情感。在音樂教育中,教師通過音樂節奏、 音樂欣賞 和歌舞技能來培養幼兒音樂的感受能力,並輔以感受美的 方法 。例如:在演唱歌曲《魯冰花》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一系列關於歌曲的圖片或者觀看歌曲的舞動視頻,讓孩子感受旋律的美好,產生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學會表達對媽媽深深的愛。

(二)美術教育則以線條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視覺藝術,幼兒美術教育包括繪畫、剪紙、玩具製作、 泥塑 等活動。教師通過讓孩子親手設計、製作美術作品,從而鍛煉視覺,加強動手能力,培養創造能力,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並且幼兒在對繪畫作品的鑒賞活動中,能夠提高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水平。教師切忌脫離藝術自身的感染而對幼兒進行呆板的模仿和單純的技術練習。

(三)文學以生動、形象、優美的語言塑造人物或事件,幼兒文學作品如童話、 故事 、兒歌等具有生動的語言和藝術形象。幼兒通過聽、看、說等方式感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增長文學知識,培養理解和欣賞文學的能力,豐富其內心世界。例如:在老師讓幼兒欣賞文學作品時,積極引導幼兒激發他們的審美情感,然後去體會作品的藝術形象,用一些優美的詞語去描述,在結束時,教師用幼兒能明白的話語 總結 該作品的“中心思想”,來引發幼兒的思考,讓孩子們在詩一樣的童話中體會真善美,凈化和滋潤幼兒的心靈,對幼兒的健康成長給予正確引導。

二、把美育滲透到幼兒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為幼兒進行美育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凱洛夫說過:“在兒童美育中,起著重大作用是他們對周圍環境的無知無覺。”幼兒最初的美感是從日常生活開始的,所以幼兒的美育應貫穿在幼兒的整個生活中。

(一)家庭是幼兒美育啟蒙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幼兒家庭美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在家庭布置上,注重樸素美觀,干凈整潔,為幼兒提供一個陶冶幼小心靈的生活空間,讓孩子體會到形式美;在家庭氛圍上,倡導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睦的家庭環境能夠給孩子一種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在生活態度上,倡導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家長對生活的態度和做事態度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道德觀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幼兒園作為補充 家庭教育 不足的機構,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也要把美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首先,注意幼兒園環境的布置,室外盡可能栽培美麗的花卉和樹木,並且使有足夠大的安全的玩耍空間,室內布置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圖畫,以及孩子自己設計的各種作品,從而為幼兒創設充分顯示自己創造能力的機會,讓孩子們時時刻刻感受校園之美,實施對幼兒無聲的美育。其次,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教師通過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讓幼兒在與老師、同伴交往中體現語言美、行為美、儀表美。最後,在各式各樣的游戲中充實幼兒的生活,活躍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

三、在大自然和社會中拓寬美育的空間

幼兒美育不應只局限於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大自然和社會為幼兒美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引導幼兒觀察和感受大自然之美是幼兒美育的重要途徑。我國教育學家陳鶴琴也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兒童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感受自然與社會帶來的美好。

(一)自然界包括動植物和自然現象。大自然為幼兒提供的審美對象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是最真實的內容,這些形象生動的美非常容易被幼兒理解與感知。因此教師應好好利用這些自然資源,可以通過散步、參觀或郊遊等一些戶外活動,深切感受空中的飛鳥,水中的游魚,花間的蝴蝶,讓他們更多地呼吸新鮮的空氣,領略鳥語花香的迷人景色,增強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發展對美的豐富感受性,從而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追求。

(二)社會環境包括個人、家庭、集社、市場等。社會是美育的大課堂,美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幼兒認識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在社會中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例如:參觀各種建築、商品和藝術品,感受物質文明之美;聽一聽先進的人物和事跡,了解英雄模範,感受精神文明之美;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培養幼兒的行為美、語言美、儀表美。這些都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美的種子。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是呀,美無處不在,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用愛心對待每一個幼兒,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多渠道、全方位地對幼兒實施美育,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以提高未來社會的人才素質。

參考文獻

[1]梅俊宇:《淺析學前兒童美育培養途徑》,青年文學家,2010年

[2]冉祥華:《美育.童心.創造力》,學前教育研究,2009年
猜你喜歡:
1. 淺談幼兒美術教育論文

2. 關於幼兒園美術教育論文

3. 幼兒美術教育論文

4. 幼兒美術教育論文參考

5. 淺談幼兒園藝術教育論文

⑤ 幼兒園美術教育論文範文

美術教育,是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手段,是促進綜合素質增高增強幼兒發現和感知美的橋梁。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摘要】幼兒園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領域中的重要一環,在幼兒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研究文獻進行分析、整理以及結合筆者在幼兒園的觀摩,探討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於這些問題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 美術教育 問題 策略

一、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諸多的問題,筆者主要是從美術教育的內容、教學方法、作品評價三個方面來論述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幼兒園美術教育內容不夠全面,偏重繪畫的現象嚴重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主要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三個方面的內容。筆者通過在幼兒園的實地觀摩發現現在諸多幼兒園在開展美術活動時存在著教育內容單一,偏重繪畫的現象。在筆者去過的幾所幼兒園中,幼兒園展示出來的幼兒的美術作品主要是繪畫作品,很少有幼兒的手工作品,還存在著很多幼兒園將美術教育活動等同於畫畫課。兒童繪畫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兒童用脊中各種筆、紙等工具和材料,運用線條、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語言創造出視覺形象,從而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種活動。

幼兒園存在著城鄉差異、區域差異,不同的幼兒園軟硬體條件差異很大,但幼兒園中美術教學活動內容單一,偏重繪畫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2、幼兒園美術教學方法單一

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教育方法單一,主要是採用示範法、範例法。例如:筆者在山東省濟南市某十佳幼兒園大班觀摩了一節美術教育活動***日常的美術活動並非公開課***,用墨和中國畫顏料畫公雞吃蟲子,完全是教師先示範,之後幼兒自己畫。再來看一個關於範例法的例子,筆者在四川省南充市某公立幼兒園觀摩了一節大班的美術活動--畫螃蟹。帶班老師首先在網上搜到各種螃蟹的圖片讓幼兒們觀察欣賞,隨後讓幼兒總結螃蟹的基本特徵,幼兒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螃蟹有六根腿,橢圓形的身子,兩只鉗子,兩隻眼睛以及這些身體部位的分布。最後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將螃蟹畫出,並將整幅畫賦予情境性畫上了幾只蝌蚪、水草還有水面,幼兒們開始按照教師的範例作畫。幼兒很快就忘記了自己觀察的到的螃蟹的樣子,只是不時的抬頭去看教師出示的範例畫,有的幼兒連螃蟹游動的方向也要和示範畫的一樣。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主要採用示範的方法來教授幼兒作畫的,畫螃蟹的例子多了一項畫前的欣賞可是最後還是難以擺脫示範方法。幼兒園美術教育教學方法

一,依舊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3、幼兒園美術作品的評價缺乏多元性

幼兒園的美術作品在評價上還是以幼兒畫的像不像,整體構圖是否合乎邏輯,用色是否符合事物的特徵等來評價幼兒的作品。筆者在幼兒園觀摩時看到了很多教師幫助幼兒畫或者手把手教幼兒畫的現象,更有甚者讓班裡畫的好的幼兒幫助畫的不好的幼兒作畫,就是為了讓幼兒家長看到幼兒作品時不發出牢騷不抱怨自己孩子什櫻虛山么都不會畫。為了迎合家長的心理,為了讓幼兒的成長檔案完善,為了不被家長責備,有不少的一線幼兒教師們竟然採用這樣的方式。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不良現象的出現呢?

幼兒園美術作品的評價方法單一,缺乏多譽銀元性,導致了很多惡果這也是目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正是因為幼兒園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缺乏正確的、合理的、科學的、多元的評價體系才造成了上面種種不良現象的發生,這也警示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價。

二、策略

針對於上述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克服上述各項問題是重中之重,針對於筆者上文列舉的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解決策略。

1、多種美術形式並行

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對於幼兒園美術教育有一個客觀的、科學的認識。幼兒美術教育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三個方面的內容,幼兒教師應該不斷拓展自己的有關美術這門藝術的認識,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根據自身以及教育物件的特點,密切的聯絡實際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美術教育內容,打破傳統的美術教育只是局限於紙筆繪畫的局面。美術教育追求的是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追求的是幼兒從中獲得樂趣,從中獲得發展和進步;而不是單單看看哪個幼兒畫的最像實物,哪個幼兒整體構圖最好,亦或者是哪個幼兒色最准確!作為一線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充分體驗各種的美術形式的機會,讓幼兒在繪畫、手工齊頭並進,同時要認識到美術欣賞的重要性,作為繪畫和手工的前提和基礎美術欣賞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幼兒教師要兼顧幼兒美術教育三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中都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內容組織。

2、採用多元的教育方法

幼兒園美術教育要採用多種教育方法,打破僅僅局限於示範法、範例法的局面。筆者不否認示範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為了提高美術教育的有效性幼兒園應該採用多種教育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美術教育。幼兒園美術教育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特徵和年齡特徵採取多種教育方法,例如游戲法、觀察法、親近自然法、參觀法等。

***1***、示範法

幼兒教師應該不斷優化示範法的實施過程,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有關畫螃蟹和畫公雞的兩個案例,教師可以給幼兒示範作畫的步驟和要點,在示範每一個要點時要反復強調"小朋友們,認真想一想還可以怎麼畫啊?待會我就來看看那個寶貝可以和我畫的不一樣呢......",改變以往的"看看誰和我畫的最像"。教師做完示範後可以將自己的示範作品移走,給幼兒留下實物或者其他圖片作為模型,這樣可以避免幼兒只是臨摹教師的作品的現象。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讓幼兒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通過感官感知事物的一種方法。在幼兒開展每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時,都可以結合觀察法。例如:在畫螃蟹和公雞時,教師可以提前一周或者兩周的時間將和父母一起觀察螃蟹或者公雞的任務下達下來,讓幼兒在生活中先去接觸並觀察所要畫的或者要手工製作的實物。在開展美術活動時盡可能的講實物展示給幼兒集體觀察,幼兒通過觀察將實物的直觀形象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印象,更利於幼兒美術活動的展開。 ***3***參觀法

組織幼兒對一些美術工藝品進行實地的參觀對於幼兒美術活動的展開意義重大。每個地區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民俗和傳統文化,藝術作為其中一部分也同樣有著地方特色,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藝術作品值得幼兒參觀欣賞。例如:上海地區的東方明珠這一建築物,在進行相關的繪畫活動時可以組織幼兒參觀東方明珠,通過參觀法來協助幼兒美術活動的展開。幼兒園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觀藝術畫廊、博物館等。

***4***游戲法

游戲法:游戲法就是讓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中運用美術工具和材料進行美術活動。運用這種方法,幼兒學習起來毫無思想負擔,能輕松自然愉快地獲得知識和技能。游戲法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即運用游戲方法達到美術教學的要求,又用美術活動的成果開展游戲,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幼兒提高對美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像力等。

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有機的結合各種教學方法,只有各種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才能促進美術教育更好的開展。

3、構建教師幼兒共同評價的評價體系

幼兒園美術作品在評價時主要是以成人評價為主的。成人在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時主要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來評價幼兒的作品。有很多幼兒園開展完美術活動後根本就沒有作品評價這一環節,只是將幼兒的作品做一個簡單的展示而已,針對於這一問題筆者有以下幾個建議。

***1***、不斷完善幼兒教師的評價標准

讓幼兒教師認識到美術作品評價的重要性。一線教師在開展完美術活動之後要組織幼兒進行作品評價與欣賞,作品評價的過程不僅是對幼兒的肯定同時通過欣賞同伴的作品讓幼兒加深對美術活動的印象,提高美術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幼兒教師應該從多個角度綜合評價幼兒的作品。

***2***、讓幼兒參與評價

幼兒的美術作品要讓幼兒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去,幼兒可以在作評價中得到發展。幼兒通過對自己的作品的介紹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的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並說出為什麼選擇。讓幼兒積極的參與到作品評價中來。

***3***構建師幼共同評價的評價體系

教師和幼兒要建立共同評價的體系,幼兒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幼兒評價過程,不斷地總結幼兒的評價特點不斷地改進幼兒參與評價的不足,通過不斷地評價總結構建出科學的師幼共同評價的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5.

[2]孔凡蘭.淺談幼兒園美術教育方法[J].經濟研究導刊

[3]張鵬妮.從兒童的稚拙談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回歸[J]《教育與教學研究》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發展指南》.

[5]朱家雄.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6]許卓婭.藝術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J]幼兒教育

[7]邊霞.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J]幼兒教育

>>>下頁帶來更多的

⑥ 有關兒童繪畫心理學論文

兒童 畫是兒童心靈的世界,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神聖和具有特殊韻味的詞,而且也是大多數兒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兒童繪畫心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兒童繪畫心理學論文 範文 一:探析兒童繪畫心理

【摘 要】早在18世紀中期,盧梭認為:“兒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繪畫是表達人們潛意識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經修飾、純粹的兒童畫,是人類稚嫩階段的一種天性流露,是兒童思想情感傾訴的一種方式。

【關鍵詞】情感 心理 繪畫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 編號】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問題

1.背景與意義

在兒童成長的道路研究和進行日常教學的時候,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知識的教授或游戲活動上。但隨著研究范圍的推廣及深入,發現繪畫活動在兒童的成長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兒童繪畫是兒童純真心態的自然流露,是他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特殊視覺語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階段的行為產物,是兒童心理、皮槐情感、個性、創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確認識兒童繪畫,了解兒童繪畫的形式與表現特徵,給予孩子熱情鼓勵與正確恰當的引導,才能使兒判孝童的潛能得以開發,天性得以發展,成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學者通過兒童的繪畫作品,能分析出兒童在某一年齡階段中繪畫與發展的關系,甚至從中了解到兒童的心理以及情緒狀況。

2.兒童繪畫心理發展的兩種學說

第一種是20世紀中期美國兒童美術心理學家羅恩菲德提出的“直線型”發展模式。他提出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理論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1)塗鴉期(自我表現最初階段2~4歲),塗鴉是視覺燃沖友 經驗 和身體、手指肌肉動作協調的一種產物,反映其身心狀態。(2)樣式化前期(再現的最初階段4~7歲),兒童嘗試用繪畫語言與外界溝通;在對外界的探索中不斷尋求新的觀念,所以使用的象徵符號經常改變。(3)樣式化期(形態概念的成立階段7~9歲),這一時期的兒童終於發展出種種令自己滿意的符號象徵,這些符號會反復出現2~3年,稱之為“樣式”。(4)寫實傾向的萌芽誕生期(9~12歲),這一時期的兒童力圖發現自己與周圍事物之間的真實聯系。在繪畫中,他們開始打破慣用模式,並注意到周圍事物的細微變化。

第二種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藝術 教育 家、心理學家加登納提出的“U型曲線”發展模式。他認為兒童早期的繪畫表現處於“U”型的左高峰,之後跌到“U”型的谷底,這時若持續努力,就有可能達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發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發展。

二 研究內容

1.繪畫包含幼兒情感傾訴的語言

想要正確了解幼兒的繪畫作品中的內涵,需要了解他們繪畫的動機和他們所要表現的內容。每個孩子的語言發育過程不同,早講話的不到一周就會牙牙學語,晚的孩子要快兩歲才開始表達。但是當兒童還不會說話時,兒童執起畫筆的時段早於語言發育的時間。當兒童能手執畫筆後,也就意味著他們能記錄自己生活中影響情緒、表達情感的事件了。讓兒童在自由放鬆和諧的環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畫筆,在空白的紙上畫下所想所悟。繪畫是幼兒最重要的自我表達方式,通過美術活動幼兒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及思想,每個幼兒繪畫的表達方式、水平也不盡相同。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能外化人的內心素亂,傾聽內心痛苦,從而使人獲得解脫。我們常常發現,一心一意於創作的兒童常常會自言自語、哼唱……那都是他們沉浸在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裡。

2.從繪畫色彩的搭配觀察兒童

羅斯·艾爾斯庫勒和哈特維克曾提出兒童使用色彩的正常發展進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優勢,以後才使用冷色。學前兒童能夠通過色彩,直接表達情感、沖突等一系列心理狀態。色彩是兒童情感生活本質以及情感強烈的最初表現。兒童幼年時期的繪畫是無意識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長期的繪畫過程中,由於每個兒童性格迥異導致有些兒童養成了某種用色的習慣。有的兒童色彩狂亂,多有放盪不羈之感,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兒童色彩細膩,畫面整潔,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時,作為一個幼兒教師應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兒童創造一個美好的創作環境。在良好的環境中,積極地發展他們的藝術思維,並不機械地進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視兒童的個性差異,讓他們以自己的個性方向去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讓他們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畫卷。

3. 想像力 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關注兒童畫創作,引導兒童想像。法國作家雨果曾說:“沒有一種心理機能比想像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對象,它是偉大的 潛水 者,科學到了最後階段,就遇上了想像。”沒有想像,什麼都不會存在。想像是新形象的形成過程,想像的內容是否新穎,想像的發展水平如何,取決於原有的記憶表象是否豐富。多給兒童思想上、行為上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們異想天開、天馬行空也無可厚非。喚起孩子內心的好奇心,拓寬兒童的思維領域。我國教育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用粉筆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問剛入學的兒童這是什麼,答案千奇百怪,無所不有,而面對中學生,他們只會一個一個往上累加語法成分。可見,許多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想像力被禁錮。因此,成人要與兒童多交流,激發其創作靈感,提高其表現慾望,活躍其思維,豐富其想像力。

* 指導教師:衢州學院教務處毛新斌

三 建議對策

1.品讀兒童真實的感覺,給予積極的鼓勵

繪畫是無聲的語言表達,在兒童用直接的語言無法表達或壓抑自己不敢說的時候,通過他的畫,我們能了解兒童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或看法,品讀兒童的真實感受。鼓勵兒童養成正確的習慣和積極的思想。

2.關注兒童創作,引導其進行想像

兒童的繪畫過程中,不應只注重結果,而要關注整個的自主性創作過程,通過與他們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和創作意圖,選擇適當的時機,因勢利導和他們進行各種相關的體驗,讓兒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們的創作,並以積極、健康的情緒去進行自主性創作。

3.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幫助兒童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能,但又要防止過早地灌輸高難度的專業技巧知識。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畫工具的區別。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游戲來豐富兒童的經驗技能,讓他們體驗成功,並掌握必要的知識。但要注意防止過早地灌輸高難度的專業技巧知識,以符合兒童繪畫的發展規律,為自主繪畫打好基礎。

四 總結

兒童繪畫有其特殊性,剖析兒童心理、體驗兒童情感、傾聽兒童心聲,同時添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挖掘兒童心裡的 故事 ,讓想像和快樂伴隨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景芝.中國當代兒童繪畫解析與教程[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學前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許涼涼.發展幼兒繪畫創造力的教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0(11)

有關兒童繪畫心理學論文範文二:兒童繪畫心理探析

摘要: 兒童在美術活動中所表現出的任何行為都有其身心發展的依據,只有把握幼兒繪畫心理,才能給予適時、適當的有效指導。兒童繪畫,首先應注意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因材施教,掌握兒童在繪畫活動中的心理變化,訓練他們的認知能力,發揮他們的想像,培養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自覺自發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關鍵詞: 兒童 繪畫心理 認知

兒童喜歡畫畫,這是出自兒童自身生理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需要。我們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必須研究兒童繪畫的心理與特點,否則,就不能正確地評價兒童畫,也就難以輔導兒童繪畫。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繪畫應按兒童的年齡分為三個時期來研究:圖式期6―8歲、寫實傾向期9―11歲、寫實期12歲以後(相對而言,有的會提前或退後)。因此,美術教師應根據兒童不同時期繪畫的心理與特點,訓練他們的認知能力,發揮他們的想像,培養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自覺自發性,才能提高他們的繪畫水平。

一、繪畫是兒童的一種認知方式

藝術是人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蘇珊・朗格在強調藝術的價值時說,人了解世界有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邏輯的推理方式,另一種就是藝術感知方式。兒童面對的是一個充滿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們的求知慾望很強。但是由於他們自身所具備的知識簡單,經驗少, 邏輯思維 能力較弱,而繪畫能給他們更廣闊和自由的想像和表現空間,因此,他們喜歡通過這種方式來認識和反映他的世界。

約翰・杜威在談到美術的本質時說,藝術是一個生動而實在的例子,證明人能有意識,有意義地再現感覺、需求和沖動的統一以及生命活動的特徵。意識的介入帶來了規律、選擇能力以及對素材的重新處理。所以它們永無止境地改變著藝術。但是,意識的介入及時地將藝術的思想變為意識的思想,這種思想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知識成就。

在杜威的眼裡,藝術是一種賦予生命以活力的體驗,它幫助一個成長中的機體表現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個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夠認識到藝術的體驗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別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兒童想像的空間

兒童比成人更喜歡畫畫,這是人們普遍認可的事實。不僅如此,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藝術家,難怪成人們常常為兒童們豐富的想像力、大膽的塗抹驚訝不已。經常有孩子的父母對我說,他們的孩子多麼喜歡畫畫,畫的畫多麼好看,因此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備極高的藝術天賦。我相信這一定是真的。因為在教學中,我也常常被孩子們作品中的絢麗的色彩、大膽的線條和奇妙的構思所陶醉,我總是毫不吝嗇地給他們以贊美之辭。

然而,我也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對藝術的興趣會逐漸減弱。原因是,他們對原本陌生的世界開始熟悉,當他們對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之後,想像力就受到了約束。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將一滴墨汁滴在一張白紙上,拿給幼兒園小朋友看。小朋友們有的說是蝌蚪,有的說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給大學生看,都說那是一滴墨汁。這個實驗正說明,人的客觀認識往往限制思維的自由想像。遠古人類想像天上有上帝和神靈,於是產生了那麼多美妙的神話 傳說 ,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再靠想像去描繪宇宙萬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課堂上,我的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民間搞剪紙藝術的老太太,以剪虎聞名,她剪的老虎形象誇張,生動可愛,被邀去一所大學講學。校方出於好心帶老人家去動物園參觀老虎,因老人從未見過真老虎。結果觀虎歸來,老人再也剪不出來原來的那種生動可愛的虎了。可見,想像是建立在對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為一種外在的干擾因素,阻礙人們的想像力。就像希臘人說的那樣:知識始於驚奇,如果我們不再驚奇,也許就有知識停止進展的危險。

三、求知慾是兒童藝術興趣產生的基礎

兒童的認知慾望中存在著藝術興趣產生的基礎。兒童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在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兒童沒有見過的東西太多了,第一次見到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感到非常的新鮮。由於兒童的言語能力還不夠完善,沒有識字以前,形象思維和直觀的形象感受是他們認識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認知途徑。我們發現,所有的兒童繪畫都有一定的情節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兒童的繪畫帶有一定的兒童語言的特徵。兒童在沒有獲得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們僅有的一點簡陋的形象語言來表達他們天真的思想活動。兒童可能只會畫一些簡單的圓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東西。它可以是太陽、蘋果、房子、書等等。兒童畫中的形象藝術語言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有了這樣的藝術語言,他們就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形象模仿活動了。

兒童在他們自己的藝術活動中,使游戲增加了無窮的樂趣,他們從自己創造的形象中獲得了最初的快感體驗。兒童的這種幼稚的“藝術活動”,使他們得到了美的享受,並成為對造型藝術產生興趣的基礎,這種基礎在兒童中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四、兒童藝術創造活動的自發性心理

兒童藝術看起來很幼稚,然而卻具有成人藝術難以具有的獨特性的形式、風格、想像力和創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說的那樣:“兒童們直接從他們的情緒深入所創造的形式,豈不要比那些希臘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於創造性嗎?”那麼,兒童為何能夠創造出獨特的藝術?根據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兒童的這種藝術心理是先天就有的,並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兒童身上,在兒童身上組成一個超個性的共同心理基礎。它來自於遺傳的大腦結構本身。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型。所謂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覺形式,它具有經遺傳而帶來的多知覺與領悟的性質。那麼,兒童之所以有那種獨特而又共同的藝術心理,是因為他們都有獨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顯為原始意象,榮格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是“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那麼,兒童也可以說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是“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

兒童繪畫時激動和快樂是成功的保證。兒童一旦迷上畫畫,根本用不著大人去督促,如果沒有畫完,誰喊他都喊不動,畫到得意之處時,自己還會笑出聲來,完全進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創作的激情里。當他完成大作以後,他會拿給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樂。這時,別人的稱贊對他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於兒童的原始性繪畫更接近藝術的本質,深受藝術家們的喜愛,也曾給許多藝術大師以藝術上的靈感啟示。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就曾從兒童藝術中汲取營養。但人們往往看到,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多,他們身上的原始性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會性、現實性和普遍性。追逐現代潮流漸漸成了他們現實的價值取向,他們離藝術的本質也就越來越遠。著名美術教育理論家維克多・羅恩菲德說過: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擾,那麼就沒有必要激發他們進行創造性活動。任何一個兒童都會不受束縛地運用他根深蒂固的創造沖動,對他自己的表達方式充滿信心。但是,藝術最終只為極少數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盡管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因為我們在兒時都曾經是藝術家。

總之,把握兒童的繪畫心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指導,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觀察、解讀兒童行為的水平。教師要運用實踐性、客觀性、科學性、教育性與群眾性原則實地觀察每一個兒童在繪畫活動中的表現,並運用敘事研究的方法將觀察到的兒童真實的、情境性的行為進行細膩的敘述。教師要把兒童作為觀察記錄的對象和主體,通過語言、行為、作品三種觀察途徑,了解幼兒情緒情感在繪畫中的表現,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美]愛略特.W.艾斯納著.張單等譯.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納著.李澤厚主編.蘭金人譯.藝術與人的發展.1988.

⑦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 論文 3000字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新世紀的開拓者,他們的發展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先決條件。今天對兒童的教育,必須有助於將來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長。本著這樣的認識,我們在
「 八五 」 期間進行了兒童實施藝術綜合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其目的在於探索從審美 藝術教育
入手,推進兒童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為審美創造型人格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審美及審美藝術的教育價值

我們引進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審美藝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審美藝術活動的價值、審美藝術教育的性質和功能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我們認為,藝術教育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價值表現在:

1
.為完滿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礎。這是因為藝術審美連著情感是心靈的活動,而心靈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馳騁,可以把眼前和未來、有限和無限、理智和情感、物質和精神加以協調和溝通。審美藝術中所培養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滿人格的基礎訓練。如果能在教育中堅持藝術與體、智、德教育相結合,使教育中的
「 社會性 」 、 「 科學性 」 和 「 審美性 」 相結合,使兒童的行為不但為了實用,而且可以拉開距離欣賞,使行為不但接受 「 善 」 和 「 真 」
的被動控制,而且獲得 「 美 」 的自動調節,就能為完滿人格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2
.有助於全腦功能的開發。據研究,任何一種藝術活動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在藝術教育中,堅持藝術形象布局的審美特徵和具有細膩豐富的情感內容相結合,堅持直覺整體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領悟相結合,使左右腦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藝術作品中不同的結構要素相互作用,將有助於促進以右腦功能為主的全腦功能的開發。

3 .有助於一般智慧和創造力的發展。藝術活動中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對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

4
.有助於發展兒童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使童年獲得更多的歡樂。同時,兒童知覺過程的整體性、直覺性、記憶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想像的獨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彌散性等心理特點都使得他們特別喜歡藝術活動。

但是,藝術智慧的發展不同於一般智慧的發展,它並不一定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缺乏恰當的教育,早期的藝術潛能會隨著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認識世界方式和學習任務的改變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兒童
2 ~ 12 歲之間這一藝術潛能發展的黃金時期向兒童進行良好的藝術教育,是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可以使腦的潛能不失時機地得到發展。

二、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特點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綜合了在美術心理、音樂心理和文學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並結合自己的實踐,發現 1
歲以內的嬰兒就能對外界事物的某些審美特徵產生知覺選擇,如鮮艷的色彩、動聽的旋律、有節奏的兒歌都會引起嬰兒的定向,這是審美心理發展的基礎,也是進行審美藝術教育的基礎。

兒童審美心理與非審美心理一樣都包括知、情、意三個系統,它是審美及藝術欣賞和創造的心理基礎。有關審美和藝術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審美主體的知、情、意系統與審美藝術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起關鍵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想像和審美意志(創造行為),它們貫穿於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的全過程。

然而,審美心理活動和非審美心理活動在目的、方式、結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區別的,反應了兩種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學工作中,感知、想像、理解、發現、思考客體的目的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本來的面貌及其發展規律,為解釋、利用、改造、創新提供依據,應該是求實、求真的。違背客觀規律辦事,就會遭到報應。

審美活動中對客觀的反映是情感的、想像的、變形的,甚至是虛幻的。以月亮這一實體為例,科學家告訴我們它是圍繞地球轉的不發光的星體,月亮光是太陽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為無雲等。而審美時,則把月亮當作審美對象,當作寄託感情和想像的對象,所以就會有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 「 月是故鄉明 」 的思鄉之情融入客體之中,就會有 「 嫦娥奔月 」
虛幻想像。這都是審美主體的感受、想像、移情所至。因此,審美過程是主體對客體的形象、色彩、音響、韻律、節奏、流動感、和諧、秩序等情感表現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運動,產生激情和想像,情緒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體現。如果我們把審美的結果當作科學的認識,必然會陷入荒唐。

我們參考有關資料和研究經驗,歸納出以下培育方法,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依據。

1
.積累非審美的認識經驗、實用經驗、社會交往經驗和情緒經驗,豐富現實性表象,為感知的定向(在對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為理解和想像的進行、為情感的產生提供豐富的源泉。

2 .師生共同創設審美藝術化的環境。可以選擇貼近生活的題材進行藝術創作,用創作成品布置環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規提升為藝術的表達方式。

3
.系統地開展以藝術品為媒介、以審美欣賞為核心的實現多元價值的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活動,將自外向內的藝術再加工和自內向外的藝術創作實踐有機結合,改變過去重內容輕形式、重模仿輕創造、重製作輕欣賞的傾向,使審美心理的各個方面從對立走向統一互補。為此,我們在組織藝術欣賞時,有兩點區別於現在的藝術教育:(
1 )把滲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藝術中的形式審美特徵 ——
對稱、均衡、重復變化、對立統一等加以突出,使其與兒童的意識層面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兒童對形式審美特徵的直覺敏感性和遷移應用的有意性。( 2
)把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社會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體的情感交流從潛意識層面發展到意識層面,將作品的情感基調或人物的內部情感作為兒童識別、觀賞、匹配、表現和重新建構的對象,並在觀賞、表現、重建中,使兒童的主體情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4
.教師的人格特徵和美學修養。在審美藝術教育中,首先,教師必須是一個人格完滿或追求人格完滿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統和真、善、美的外部行為方面比較和諧或不斷追求和諧完善的人,是一個善於發現美、創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長具有豐富
「 美感的人 」
。其次,教師在音樂、美術、文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養。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現技能,但她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知識,有廣泛的藝術欣賞的興趣、欣賞能力、選擇能力和感情表現能力,有及時將美介紹給兒童的熱情。再次,教師必須熱愛兒童,了解兒童,樂觀開朗,勤奮工作;能夠樂此不疲地引導幼兒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於玩耍的藝術活動中引導兒童健康、和諧、活潑、愉快地發展。

5 .以藝術審美為中心,把美感的培養輻射到各種活動中去,使審美經驗與非審美經驗得到互滲、互補、互相轉移,在 「 虛 」 和 「 實 」
的循環反復中促進幼兒審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協調發展。

三、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的總體構思

如何實現審美藝術教育的多元價值、促進審美心理的發展?關鍵在於培養人們一種整體的反應能力。我們試圖利用幼兒浪漫幻想和泛化的特點作一些實驗嘗試,在有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架起橋梁,在溝通三種藝術形式,培養綜合性藝術智慧方面作零的突破。

1 .理論假設。

( 1
)必須從倫理的、智慧的、審美的三個方面入手培養,才能塑造一個全面發展的完美的個體。藝術教育的任務,就必須從人的整體發展出發,從素質教育入手,從研究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的構建入手(而不是從藝術的技術培養入手),使人的整體人格與自然、社會協調一致,與當代物質文明相對應、同步發展。

( 2 )綜合性藝術智慧是存在的,美術、音樂、文學三種藝術形式存在著某些共同的審美要素,它們之間可以通過審美直覺、情感同構而相互遷移、滲透和溝通。

( 3
)兒童藝術心理的發展是在不間斷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完成的。用藝術綜合教育的形式,加強藝術情感教學的力度,就有可能促進綜合性智慧的發展和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

2 .藝術綜合教育課程的編制。

藝術綜合教育課程與傳統的注入式學科教學課程不同,它是以開發與培育主體內在的、內發的價值為目標,以人為中心的課程,同時還吸收了以學問為中心的課程中的某些精髓。從教育目標的角度來看,藝術綜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學科,充分發掘兒童的感性潛能達到個性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說,主張在自由氣氛中,在師生的相互信賴和尊重的條件下,摒棄教師的強制性教學,以兒童為主體,把兒童的興趣、需要、經驗擺在重要地位;從教材的組織結構來說,強調學科的綜合性和課程的整體性。藝術綜合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見下表。

四、藝術綜合教育課程的實施

1 .分析提取同構的要素。( 1
)不同藝術品之間內容情感表現的相似性,使主體產生情感的態度和體驗的相似性。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文學,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調相同,主體在欣賞時都會產生相類似的情緒體驗。音樂、美術和文學三種藝術形式都可以通過各自不同的情感符號表現人物的相同類別的情感或情緒。在繪畫中,用線條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現。文學中主要是通過人物和事件的細節描述得到體現的。音樂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確定的,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常常會勾起與自己相類似的情感記憶的浮現,而產生可視性形象。(
2 )藝術構成要素喚起主體的情意象徵的溝通性。主要包括: ①
色彩的情意象徵性。如綠色象徵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象徵和平,給人安全、溫馨、寧靜、純真的感受;黑色象徵死亡、危險,使人產生恐懼、壓抑等體驗。但是,色彩與心靈之間的同構關系不是一一對應固定不變的,色彩的象徵及其偏好,受民族、個性、個人習慣和具體心境的影響。

線和形的情意表現與內心體驗的溝通性。如豎直線表現挺拔、堅毅、呆板、凝固,用水平線表現平靜、沉穩,用精直線表現沉重、有力,用細直線表現輕快、靈活,用曲線表現柔和、流動、委婉、輕盈、優雅、機敏、狡黠,用放射線表現開朗、伸展、高興、生長的活動,用正方形表現穩定、剛直、呆板,用按黃金分割的長文形表現適當、舒服。

節奏。節奏的不同組合及其變化,既表現作品情緒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賞者的情緒變化,如緩慢的節奏可引起舒緩、平和、疲勞、沮喪的感覺,快速的節奏使人興奮、活躍、緊張、焦急。

聲音和旋律。聲音有高低、強弱、長短、頓挫、連綿、純雜之分。對不同聲音的處理,能表現不同的情感。旋律與節奏是構成聽覺藝術的重要元素,與主體心理結構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對應。如聽到進行曲使人振奮激昂,聽到輕音樂舒暢柔和,歡快跳躍的音樂令人喜悅,低沉緩慢的音樂使人傷感、凄涼等。而這些情感都會與欣賞者的經驗相聯系,在腦中產生視覺表象,因此,旋律與節奏一樣,構成對音樂形象的象徵性。

力度與方向。任何一種元素在整合成藝術品時都表現了力的強弱運動變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還是下降(沉)的力,是遞增的力還是遞減的力,是對抗的力還是調和的力,是聚積的力還是擴散的力,是張揚的力還是萎縮的力。力的運動模式決定方向的變化,例如張揚的力,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強的或向外放射的。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與特定的情感結構達到同構。(
3 )形式美法則在藝術品中具有普遍適用性。我們選取了幼兒能感受和適應的若干法則加以引用: ① 對稱與均衡; ② 重復與變化; ③ 整齊一律和多樣統一。

2
.制訂分層次的同構活動的目標。我們試圖把本課程中的同構能力從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個等級。低一層次的能力是高一層次能力發展的基礎,高一層次的能力發展又整合著低一層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這三個層次的目標,不是小、中、大班的對應性目標。兒童藝術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級中差異很大,起點較低的班級可以完成低中級的目標,起點較高的班級可以完成中高級的目標。藝術能力的個別差異也很大,同一個班級中,不同兒童可能要分別完成不同的目標。但是能力發展與年齡階段存在著密切關系,要小班兒童完成高層次目標為每個孩子營造寬松的氛圍,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發展。

3 .確定同構活動的內容。( 1 )同形同構。堅持以直覺體驗為基礎的藝術作品之間的形式共同構成 「 同形同構 」
,包括色彩、線條、構圖、音韻、旋律、節奏等要素,誇張、擬人、象徵等手法構成的整體畫面。這些結構雖然普遍存在於各種藝術形象之中,但其表現的鮮明程度是不同的。如文學的形式特徵比較隱蔽,人們欣賞時容易被主題和情節所吸引,把形式
「 擠壓 」
進無意識中。與此相反,在美術作品的視覺審美特徵和音樂中的聽覺審美特徵卻表現得十分鮮明。根據這一特點,形式同構應以顯性形式帶動隱性形式進行感知、體驗、識別、創造,如
「 對稱 」 這一結構特徵,繪畫中最直觀,宜在繪畫欣賞和繪畫操作中進行內化,再去同化音樂、文學中的對稱現象。( 2 )異質同構。 「 同形同構 」
是客體審美形式結構的相似性的感受與識別, 「 異形同構 」
是指各種形式結構能夠引起主體的不同的情感體驗之間的對應性、溝通性。情感是通過形式表達的,任何形式都蘊含著特定情感才成為藝術的,所以 「 異質同構 」 與 「
同形同構 」 是不可分的。為了說明問題,我們才嘗試性地剖析它們的內部結構層次。在具體操作中,這兩方面的同構往往交織在一起進行。

4 .建構同構活動的過程。( 1
)根據同構目標選擇教材。選擇教材是進行同構活動的重要方面。一般來說,不同的教材在實現同構目標方面各有側重。形式同構一般都以美術、音樂為核心教材,而內容情感同構一般以文學、美術為核心教材。(
2
)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構要素。以文為例,如《樹媽媽和樹葉娃娃》有兩大同構要素:一是情感的對稱性發展,以樹葉媽媽為情感主線,構成了從歡樂幸福到傷心孤獨再回到歡樂幸福的完整情感變化過程。二是這一情感的變化正好構成了整體結構上的三個段落,又可以進行
ABA 結構的匹配。在音樂、美術這些作品裡,也有同構要素。( 3
)根據同構目標選擇不同切入口。可以從音樂欣賞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現作品的旋律和節奏,繼而發現文學和美術中的類似特徵;也可以從美術欣賞切入,感受對稱、均衡、重復變化、多樣統一等整體畫面結構,繼而發現在文學和音樂中的類似特徵;還可以從文學欣賞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豐富的情感類型,再帶著文學的情感經驗和豐富的想像,欣賞美術和音樂,從而對美術、音樂中的社會情感產生聯想、想像、感受、體驗、移情和創造出新的形象。

確定同構目標和切入口之後,就要考慮怎樣呈現作品的同構點,使其凹現出來。

同構活動的過程大致都有二個層次:( 1
)感受層次。感受和體驗同構點特徵全貌,可以通過許多方法,如講述、音樂、繪畫和動作參與等凸現作品的審美的特徵,引起兒童的感受。( 2 )選擇、匹配、理解層次。在
1 ~ 2 種作品中取得經驗後,用已知的觀念或形象去匹配求知的相似性形象,使已知與未知相互作用。

5
.同構活動的經驗准備和時機。同構活動中,對三種藝術形式共同審美要素的感受和溝通,必須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進行,必須讓兒童以某一領域的審美經驗去同化和順應其他領域的審美信息,因此為兒童准備分領域的審美經驗是很重要的。

教師適宜地掌握同構時機也十分必要。在藝術綜合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分領域課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構課程是穿插在不同的連接點上進行的,不是什麼活動都必須進行同構,也不是什麼同構都必須把三個領域硬拉在一起。實際上,在同構活動之前,還有許多分領域的活動和低一層次的同構活動。教師必須從目標、材料和兒童的基礎幾個方面考慮確定時機,其宗旨在使各領域的審美要素在綜合中有助於兒童的審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擾。

五、小結

本課程的設計和實施,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在實施中,實驗班的兒童表現出了對各領域共同審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豐富性、藝術活動的空前的活躍和主動創造精神,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個性。實驗班兒童的多幅藝術作品獲全國性的獎勵,他們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中也表現出色,並能將審美法則及情感融於生活,使班級氛圍溫馨、有序。可以說,本研究基本驗證了理論假設。

我們雖然探討了一些問題,但是還有更多問題值得探討。我們將繼續努力,使該模式逐步完善而服務於中國的未來。

⑧ 如何在藝術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一、利用藝術教育,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生活中,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沒有限制的,關鍵在於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兒的創造力。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藝術創造的過程。唱好一首歌,說好一句話或者畫好一幅畫對孩子來說就是藝術創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進入了高科技時代。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具有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時時注意培養幼兒的創造力,特別是利用幼兒喜歡的藝術活動,如音樂、畫畫、故事等活動更好地啟發孩子,使他們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富有創造力。如:歌曲《我會變》只有四句歌詞,孩子們學起來琅琅上口,很容易接受,於是讓幼兒在學會歌曲優美旋律的基礎上進行歌詞創編。首先讓孩子說出你想變成什麼,為什麼要變成它,孩子們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想變成孫悟空、有的說想變成卡布達、還有一個稍大的男孩子想變成仙女……教師並沒有制止他,而是讓他說出變仙女的理由,雖然孩子們的想法有些離奇,但卻是他經過獨立想像自主地創造出來的,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在說出自己想法的同時,鼓勵孩子們用身體動作去表現自己想要變的形象:他們有的舞姿優美、有的憨態可掬、還有的顯得有些膽怯,教師不失時機地對他們的表現給與肯定,最後讓全體幼兒把每個人的創編都唱到歌里去,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彷彿自己成了真正的作家,小臉上洋溢著笑容。讓孩子在興趣中學、在快樂中學、在心情舒暢中學,讓幼兒能夠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受有助於創造力的培養。 又如:在美術活動讓孩子畫自己喜歡的家用電器時,先讓孩子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用語言描述出它的外形特徵,然後伴隨著輕音樂讓孩子動手創作。在觀察幼兒繪畫的過程中,發現一幼兒用了一張很大的紙,上半部分畫了一台冰箱和洗衣機,下半部又畫了同樣的物品,中間用一條線分開,教師便問「畫這條線做什麼?孩子急切回答「老師,這線下面的冰箱和洗衣機是放在地下室裡面的,什麼時候用就什麼時候搬上來」。在孩子的眼中一條線就能代表地下室,雖然不很恰當,但畢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是他思維積極活動的結果。「有缺陷的創造也是創造」,這比從成人那裡直接學到的正確做法不更富有創造性嗎?如果僅用「像不像」、「對不對」等簡單的話語來評判幼兒的作品,勢必禁錮幼兒的思維,阻礙他們創造力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技巧的奧秘之一正在於兒童從一個好老師那裡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於發現每個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東西,鼓勵獨立創造。我們要多對幼兒說「讓我們試一試」、「當然可以」一類的話,要多鼓勵、多表揚、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認、多接納、多欣賞,要多給幼兒創造的氣氛。培養和諧、融洽、健康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能使幼兒樂於和善於表達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個性,使幼兒的巨大創造潛能發揮出來。 二、運用各種游戲,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一日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我們要重視研究游戲中幼兒創造性的學習,潛移默化地給幼兒適當指導,強化游戲活動的創造教育價值。游戲本身的特點和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游戲是幼兒自主探索的活動,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是在假想的情境中發展的,無強制的外在目的,利於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因此,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礎活動,在游戲中為幼兒帶來創造性的快樂和美好的體驗。為幼兒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操作的機會,讓游戲成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 幼兒園中的游戲有教師組織的游戲活動,如區域活動、集體游戲活動,有幼兒自發的游戲,如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自己組織、創造出的游戲,還有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採用的游戲形式,即「寓教於樂」。其中任何一種游戲,都有內在的價值,對幼兒的創造力、想像力、思維、語言等的提高都有幫助。 結構游戲具有廣闊的想像空間和可創造因素,它對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有積極的作用。在結構游戲中,從游戲主題、內容、材料等不同角度對幼兒進行啟發誘導,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幼兒抓住事物的特徵,舉一反三重視培養幼兒思維的獨特性,在結構游戲中,幼兒普遍喜歡交通工具,但形象較為單一,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利用小朋友搭好的小火車啟發幼兒:「除了這種車,你還會搭建哪些車?交通工具除了地上跑的車,還有天上飛的,水上行的……」經過一番點撥,幼兒構建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發展了他們的創造力。 一次晨間活動中,孩子們玩「打仗」的游戲,玩具角的兩把小手槍已經被手快的孩子「搶」到了別在腰間,有的小朋友沒拿到搶,順手拿起羽毛球拍當槍使,教師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那是他的機關槍,能消滅好多敵人,邊說還邊做打槍的動作,教師適時地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做法,如果簡單粗暴的制止,以淘氣、頑皮、不聽話為由否定孩子們在各種游戲中的探索、創新,實際上是扼殺了幼兒創造性的萌芽。幼兒對於教師的關注是極其敏感的,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個眼神都會對幼兒產生暗示作用,要始終以寬容之心來看待幼兒的各種創新行為,使幼兒敢想、敢說、敢探索、敢創造。教師對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不斷進行提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對形成和維持積極的、有利於幼兒創造的環境氣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巧用家長資源,挖掘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們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潛能,讓家庭也成為激發幼兒創造力的良好場所。 在探究「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時,我們讓孩子回家和家長一起制「小電話」,他們有的用廢舊的紙杯,有的用果凍盒,還有的用紙盒,作品真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當他們拿著做好的「小電話」與老師通話時,高興的心情溢於言表。在平時,除了將教學活動延伸到家庭當中以外,還通過一些專題的創造性活動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如:「樂百氏」製作大賽、「娃哈哈」創作比賽、「紙盒趣」作品展示等,要求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通過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主要的是挖掘孩子的創造力。 在家庭中開展創造活動,不僅要注意激發幼兒創造的興趣,拓寬幼兒的知識面,發展幼兒創造思維,更要注重培養幼兒的冒險精神,使幼兒具有創造的個性。要為幼兒創設輕松愉快的環境,使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活動處於最佳的心理狀態,要及時對幼兒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不僅要關心幼兒與人的交往活動,還要重視幼兒與物的操作活動,要注意不斷變換孩子的活動內容和方式,為他們提供有利於發展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玩具。要注意自身因素對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影響,不論哪位家長都應熱愛創造活動,積極參加創造活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時的幻想引發形成了以後所有的創造性活動。由此可見,教育者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成為創造性的教師,正確對待幼兒的創造性表現,為幼兒提供廣闊的空間,用期待和賞識的目光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體驗創造的快樂,具備創造力,進而最終成為一名真正的創造者。

閱讀全文

與兒童的藝術創造與視覺思維發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脫單認證書 瀏覽:508
蜂鳥花唄投訴 瀏覽:810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標准 瀏覽:33
北京綱正知識產權 瀏覽:376
二次裝修費按多少年攤銷 瀏覽:484
茅村工商局現在上班嗎 瀏覽:705
18600638939字體侵權 瀏覽:974
愛情無法擋版權問題 瀏覽:898
寧安沙場轉讓 瀏覽:323
馬鞍山雨山冶金新材料 瀏覽:72
馬鞍山歐林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212
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講話 瀏覽:840
電影天堂為何 瀏覽:83
無毒能看的網址 瀏覽:865
小雄x事txt打包下載 瀏覽:494
求一個免費看那種片網址、 瀏覽:745
夜魔3上映時間 瀏覽:923
香港經典三及鬼電影有哪些 瀏覽:266
母女姐妹全收的小說 瀏覽:162
穿梭電影世界泡女主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