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物權法中佔有權和所有權的區別,另外能舉個實例嗎
物權法中所有權是對物的獨占的支配權,而佔有隻是對物進行控制內的事實狀態。
在某物容的所有權的歸屬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即使物已經為他人佔有,佔有人非依法律規定不能成為所有人。即使是合法佔有,佔有人只享有佔有權,而不能享有所有權。因為一物之上不能並存兩個所有權,佔有權並不能成為所有權。由於佔有與所有權存在著區別,因此對佔有的保護和對所有的保護也應當區分開來。
比如:物權法中房屋所有權是指房屋的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房產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力,並可以排除他人對於其財產違背共意志的干涉,它是一種最充分、最完整的財產權或物權。
房屋佔有權就是產權人對其房屋事實上的控制權。
有時候,房屋所有權人並不是房屋佔有權人,比如:房東與房客之間即出租人與承租人的關系,也就是房東享有了房屋所有權,而房客則在合同履行期內享有房屋佔有權。
『貳』 物權法第136條,意思是不是說先佔用的地方,後來的就不可以在佔用了
不是的。你佔用的地方需要有行政部門的手續,如土地使用證,土地承包合同書,房產證等相關證件。沒有經過行政部門審批屬於非法佔用,不受法律保護。
『叄』 物權法中的佔有請舉例說明……
案例:某甲在草場發現一隻走失的綿羊,領回家中飼養。某乙聽說此事,找到某甲,聲稱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要領回去。某甲查問某乙家綿羊的特點,沒有相似之處,便拒絕講綿羊交給某乙。某乙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某甲返還其侵佔的綿羊。在法庭上,某乙沒有提供充足證據證明自己是綿羊的所有權人。某乙主張某甲應提供其對爭議綿羊具有所有權的證據,某甲沒有證明。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請結合本章內容思考:1.某甲對綿羊是否構成佔有?2.某甲對綿羊的佔有,是何種類型的佔有?3.作為佔有人,某甲對於該綿羊享有何種權利?4.你認為法院對本案的判決對嗎?
分析:在本案中,某甲發現走失的綿羊領回家飼養,就已經佔有了這只羊。按照佔有成立的條件看,某甲符合佔有的主體的要求,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佔有的客體是綿羊,是有體物,符合佔有客體的要求。在佔有的客觀方面,某甲對綿羊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在實際上控制了這只綿羊。在佔有的主觀方面,某甲作為佔有人,對佔有的綿羊具有佔有的意思。既不是對佔有物的所有意思,也不是單純的不以任何意思為要件,只是單純的事實上的支配。這種佔有是無權佔有、善意佔有、和平佔有、公然佔有和單獨佔有。某甲在佔有該綿羊之後,就享有了佔有的權利,可以使用該物,並享有就該物取得收益的權利。
某乙獲悉某甲佔有該綿羊後,生成該只綿羊是自己家的並主張領回,但沒有舉出其對該綿羊享有所有權的充分證據,某甲拒絕將綿羊交給某乙,是正當行為。當發生訴訟的時候,按照舉證責任的規則,某乙作為原告,應當舉證證明自己對爭議綿羊享有所有權。但其舉證不足,無法證明自己主張的事實。反之,某乙讓某甲提供甲對綿羊享有所有權的證據,則不符合證據規則要求。因此,法院判決某甲為合法佔有,不構成侵權,並駁回某乙的訴訟請求,是完全正確的。
『肆』 如何理解物權的優先效力並舉例說明.
答: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並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考察先後成立的物權之間及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關系,物權的這種優先效力都是存在的。 1.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這種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一般說來,兩個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於一個物上,故而後發生的物權根本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權的物上,不得再同時成立其他人的所有權。如果物權在性質上可以並存,則後發生的物權僅於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得以成立。在這種情況下,先發生的物權優先於後發生的物權。例如在同一物上設立數個抵押權,先發生的抵押權優於後發生的抵押權。再如抵押權設立後再設立地上權時,地上權因抵押權的實行而消滅;但於地上權設立後再設立抵押權時,抵押權的實行不能使地上權消滅。物權相互之間以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本質上是對現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權的保護。因為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物權人對於其物的支配范圍,不得干涉物權的行使。這也包括在同一標的物上,後成立的物權只有在不侵入、不幹涉先成立的物權的支配范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則,成立時間在後的物權根本就不能成立。2.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在同一標的物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在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時,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例如甲同意將10噸水泥出賣給乙,乙就取得了請求甲交付該10噸水泥的債權。後來甲又將這10噸水泥出賣給丙,並交付給丙,丙就取得了已交付的10噸水泥的所有權,而乙只能請求甲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再如甲將其房屋借給乙使用,又為丙設定了典權;此時丙的典權優先,他可以優先於乙對房屋進行使用、收益。這是因為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而債權的實現則要依靠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不能對物進行直接支配。基於兩者在性質上的不同,物權具有這種優先效力。但是這只是一般原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也有極少數的例外。例如,不動產租賃使用權在民法上屬於債權,如甲將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給乙,以後又將該房屋出賣給丙,丙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後,乙仍然可以對丙主張其租賃使用權。這在學理上稱為「買賣不破除租賃」。此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第65條的規定,抵押人將已經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後,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 (2)在債權人依破產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行使其債權時,作為債務人財產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權時,該物權優先於一般債權人的債權。例如,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此為別除權;在破產時,非為債務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該物的權利,此為取回權。例如,出賣人已將出賣物發送,買受人尚未收到,也沒有付清全部價款而宣告破產時,出賣人可以解除買賣合同,並取回其標的物。
『伍』 佔有權和物權的區別
佔有復權是指佔有某物或某財產制的權利,即在事實上或法律上控制某物或某財產的權利。佔有權是所有權最重要的權能之一,是行使所有權的基礎,也是實現資產使用權和處分權的前提。在通常情況下,資產一般為所有人佔有,即佔有權與所有權合一;但在特定條件下,佔有權也可與所有權分離,形成為非所有人享有的獨立的權利。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陸』 什麼是物權的「即時佔有」 的 概念
我國民法通則中並無佔有制度的規定,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八十九條中肯定了即時取得制度。我國學者一般認為佔有是一種事實,但也有學者認為很難界定佔有的性質,因為它有時表現為事實,有時表現為權利,因此建議物權法同時規定佔有和佔有權。筆者認為佔有是事實,但是不同意傳統的把佔有、佔有源權、佔有權相混同的做法,主張應在物權法中明確佔有權和佔有的概念。
首先,佔有是一種對物控制的事實,只有這種事實才有公示的功能,才給了佔有人權利推定、權利移轉和善意取得的效果。佔有權是指因為法律所賦予的、佔有人因為佔有事實而取得的各種利益。佔有事實不僅僅會帶來利益,同時也會帶來義務。比如B把狗交給A看管,一日此狗將A的鄰居C咬傷,A就因佔有而承擔責任。佔有之所以不是權利,是因為如果承認佔有為權利,那麼作為其基礎的法律事實又是什麼呢?各國法律都不否認對於物事實上的控制與支配是產生佔有的前提。權利說雖然看到了法律對佔有的一種保護使它產生了權利,但是殊不知法律在給它權利之前必須先確認當事人對物是否有實際的控制,只有有實際控制這個事實,法律才推定佔有人是善意、公開且和平的持有該物。由於佔有事實的公示作用產生了諸多效果,很難撇開這個事實而只規定佔有是一個權利。
其次,佔有與佔有權要嚴格區分。佔有隻是一種事實,佔有權是指法律所賦予的民事主體因為對物控制的事實而取得的各種利益。所以傳統的學者所說的佔有的公示功能、保護功能、繼續功能等實質上談的都是法律為何保護佔有權的理由。筆者認為,佔有權的內容包括,佔有源權推定權、所有權取得權、佔有狀態維護權利和其他利益。佔有源權推定權是指根據佔有這種事實就有推定其為合法有效的源權。而所有權取得權是指依據佔有而獲得了即時取得權、時效取得權。佔有狀態維護權利是指當佔有權被他人侵犯時可提出佔有之訴。其他權利包括因為推定為有源權的佔有而承認民事主體對佔有物的處分行為的合法性等。然而佔有與佔有權又是緊密相連的,正是因為佔有,產生了佔有權;而正是因為有了佔有權,才更好地維護了佔有。
最後,佔有權與佔有源權、佔有權能不能混同。首先看佔有權與佔有源權的區別,佔有權是指法律所賦予的民事主體因為對物控制的事實而取得的各種利益。它的產生是基於法定的,只要民事主體具備了法律關於佔有的規定就可以享有佔有權,所以佔有權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權利。傳統的事實說認為沒有源權的佔有也受保護,所以佔有是事實不是權利,並以此為由批駁權利說。筆者卻認為維護佔有的權利,是佔有權的內容之一,與佔有源權是沒有關系的。所謂佔有源權是指合法佔有的依據,佔有源權可以是所有權、他物權、債權、法定授權,等等。佔有有沒有源權應當是所有權、他物權、債權等這些權利所要考慮的,佔有權只管是否有事實上的管領,只要有,法律就賦予佔有權,僅僅依靠佔有權就能合法有效地對抗他人對佔有的侵害。法律規定佔有權之初是因為佔有的功能,而有了佔有權之後,佔有與佔有源權在某種程度上就分離了。其次,佔有權與佔有權能是不一樣的。1.產生的根據不同。佔有權發生的根據是現實地對物進行佔有的事實,只要佔有事實存在,佔有人可依法律保護佔有的規定而享有一定的佔有權;而佔有權能產生於源權,是源權的一項內容。2.內容和表現形式不同。佔有權的內容除了上述的佔有源權推定權、所有權取得權、佔有狀態維護權利外,還包含了取得時效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佔有權能是基於源權而發生的,其內容是實際掌握和控制物的權能,而非權利。3.兩者中的「佔有」意思不同。佔有權中的「佔有」是一種事實上的控制,而佔有權能中的「佔有」是一種狀態,即使沒有事實上的控制,只要有合法的源權,就產生佔有權能。
綜上,佔有是一種事實,佔有權是獨立於所有權的由法律特別規定的權利,應與佔有、佔有源權和佔有權能相區別。
『柒』 存在爭議的物權,是不是誰先佔有誰有利
當然不是,存在爭議往往就是有主物,權利歸屬只是不明確而已,本身性質是固定的。
先佔是原始取得所有權的一種方式,指無主物、動產,先佔先得。
當然,如果你說的爭議物就是無主動產,那可以先佔先得。
『捌』 物權法中的佔有即所有是什麼意思 請舉例說明
我國物權法上佔有制度規定得過於簡陋,《物權法草案》(第五次審議稿)僅有的七條到物權法頒布時僅剩下五條,而且關於佔有推定的規定,有權佔有的推定,善意佔有的推定都被刪除了。我國的佔有制度已經失去了佔有的本來面目,徒有佔有之名,而無佔有之實。
一、首先要明確一個事實,我國的物權法,根本沒有你說的:「佔有即所有」的規定。
二、我國《物權法》,也沒有明確規定無權佔有與有權佔有的概念。
三、我國《物權法》,也沒有規定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概念。
四、我國《物權法》,也沒有明文確立權利推定規則。
我國《物權法草案》第四條規定:「動產的佔有人是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這是關於佔有權利推定的規定。但《物權法》公布時,這個規定取消了。(這個就是你說的佔有即所有的規定)
五、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這實在是我國《物權法》的一大進步。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若該善意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是處於善意,則該受讓人即時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我國物權法也進一步明確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權處分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有以下特點:一同時適用於不動產與動產。二同時適用於所有權與其他物權。
『玖』 物權法中「佔有權」和「所有權」的區別是什麼
佔有首先是經驗性的實證概念,表達了對物事實上的控制支配狀態。而構成佔有,需要有特定的具有權利能力和自然意思能力的主體、有作為有體物的客體以及體素和心素要件。
佔有權是指對財產實際掌握、掌控的權利。佔有權是行使物的使用前提,是所有人行使財產所有權的一種方式。佔有權可以根據所有人的意志和利益分離出去,由非所有人享有。
佔有的法律特徵
1、佔有是一種法律保護的事實狀態。佔有不是一種權利,只是一種事實狀態。這種事實狀態就是一種對物的實際控制。物權法對其規定,並對這種事實狀態予以法律保護,使其具有準物權的性質。
2、佔有的對象僅限於物。按照《物權法》的規定,佔有的對象僅限於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但須注意的是這里的物並非必須是獨立的物,對某一獨力物的某一部分亦可成立佔有。
3、佔有是對物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這種管領力,就是對物具有實際的控制和支配能力。空間、時間和法律上的結合是判斷事實上管領力的標准。空間上的結合表明特定物在特定人的控制下,時間上的結合要求這種控制有一定的連續性,法律上的結合強調控制的效力而非直接控制。
佔有權的分類
佔有權就是指事實上的控制權。
控制有事實控制和名義控制。事實控制就是指實際控制方,分為合法控制和非法控制,有權控制和無權控制。
名義控制就是指物在所有人控制范圍內,其通過一定行為就能行使所有權中的全部四項權能。
比如租賃物,承租方就是事實上的合法,有權控制。而出租方就是名義控制,可以通過解除合同等方式行使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