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航天事業自主知識產權

航天事業自主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21-08-03 20:24:22

Ⅰ 近幾年我國航天事業取得哪些新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Ⅱ 2020年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Ⅲ 航天發展的貢獻及意義

集中來說,在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現在的「神州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事業的從分發展將標志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鏡頭,將一步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將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來解決現在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特別對於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又將面臨著更多新的考驗和抉擇。

航天事業是一項具有國際競爭性的事業。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

只有自強,才能合作。和平開發太空是大勢所趨,中國也參加了一些國際合作,例如與歐盟合作開發衛星導航系統。但是航天事業中的國際合作多數是強強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當的實力。例如,俄羅斯可能計劃與美國合作開發「和平-2號」軌道站和空天飛機;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空局11個成員國正在聯合執行阿爾法號永久性國際空間站計劃等。這些國家和組織都具有相當的科技實力。如果我國沒有自己的實力,沒有具有自己產權和特色的技術和優勢,國際合作又從何談起?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並不妨礙我國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並與其合作;相反,它為我國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自主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器,充分體現了我國自身的航天技術實力,從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為「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也許這才是令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特別關注並關心中國是否尋求國際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國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業自身的特點所決定,更是我國航天事業自立、自強的正確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強;只有自強,才能合作。

航天事業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產業。航天技術的開發和突破不僅對於航天事業本身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且對於帶動其他相關學科和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載人航天工程實施10年來,我國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了我國航天科技及相關學科的水平,特別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紀新興學科領域的整體水平,不僅為航天工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空間技術及其產業化的廣泛需求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這些基礎和後盾的堅實就在於我們堅持了獨立自主。

Ⅳ 改革開放以來的航天事業怎麼樣了 要長點的

航天科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科技事業在改革中騰飛、在創新中發展,創造了令國人自豪、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業績,為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航天科技事業30年的蓬勃發展,集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生動印證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航天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繼承和發揚中國航天的優良傳統,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運載火箭和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高了我國戰略高技術的整體水平。我國先後研製了14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進行112次發射,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發射107次,發射了111顆衛星和7艘飛船。我國研製的衛星實現了系列化、平台化發展,衛星技術水平、應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長足進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通信廣播、氣象、地球資源、導航、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海洋等7個系列。 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取得重大突破,增強了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2005年,神舟六號飛船實現兩人5天的太空飛行,標志著我國跨入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階段。2007年,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2008年,我國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科研實踐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取得的偉大成就,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導彈武器裝備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提升了維護國家主權與世界和平的能力。我國研製的戰略戰術導彈武器系統,從近程到遠程、洲際,從液體到固體,從陸上到水下,從固定發射到機動發射,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武器系列。按照「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和生產一代」的要求,制定航天核心技術計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研製了一批體現國家意志、彰顯民族尊嚴的現代化導彈武器系統,有力地增強了維護國家主權與世界和平的能力。 航天技術應用達到新水平,帶動了相關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科技產業化發展方針,大力發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應用、空間生物和育種、電子信息、軟體、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等航天科技應用產業,構建航天科技產業鏈,打造了一批知名產品和品牌,發展了一批主業突出、具有影響力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產業規模。我國自行研製的各類應用衛星,直接應用於廣播電視、通信、氣象預報、國土普查、海洋觀測等諸多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重要貢獻。一大批航天技術轉移到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促進了有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 航天科技事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30年,是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的 30年,也是我國航天科技事業開拓創新、科學發展、成績顯著的30年。回顧航天科技事業走過的道路,總結在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們有以下體會: 始終堅持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從國家需要和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航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天科技事業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有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有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基礎。3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的發展,始終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指引著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實踐證明,航天科技事業的每一項重大創新成就,都是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取得的,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 始終堅持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航天科技工業體制機制與管理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航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1993年,撤銷航空航天工業部,分別成立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開始走向企業化之路。 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基礎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式組建成立。9年來,集團公司積極推進母子公司體制建設,實施專業重組,航天產品的研製、生產和試驗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不斷深化管理改革和創新,形成科學嚴密的組織管理體系和適應航天市場化發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動了航天科技事業發展。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航天生產力,為航天科技鑄造新時期的輝煌創造了體制機制優勢。 始終堅持以自主創新為戰略基點,牢牢把握發展航天高技術產業的主動權。航天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高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發展航天科技戰略產業,必須立足於自主創新,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術難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項又一項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不斷推動和牽引我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實踐證明,要牢牢掌握航天科技發展主動權,在世界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並不斷實現新跨越,就必須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始終堅持弘揚航天精神,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中國航天在取得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孕育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在航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在航天精神感召下,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為最高需要,勤於探索、勇於創新、不懈奮進,攻克一個又一個尖端課題,創造一個又一個成果,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實踐證明,要實現航天科技事業的創新發展,就必須始終立足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需要,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大力建設航天文化。 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推進航天科技事業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我國航天科技事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求真務實,科學發展,全面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努力把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堅定不移地承擔起富國強軍的神聖使命,推動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航天科技工業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是維護國家安全、帶動科技進步、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從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肩負的使命,牢記黨和人民重託,按照集團公司確定的戰略方向,以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為己任,努力引領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發展方向,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航天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實現新跨越,使我國航天科技這一戰略性高科技產業率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堅定不移地推動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更多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建設和人民生活。黨的十七大強調,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加速航天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造現代航天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同時,大力發展以運營服務為主的衛星應用產業,使航天產品與服務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在使命和責任面前,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圍繞新目標、建設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實現新跨越」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相應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在產權管理、法人治理結構、選人用人、考核評價、薪酬激勵、監督約束等方面加快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把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建設成為「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發展水平高,產業發展能力強、軍民融合程度高,國際競爭能力強、經營管理水平高」的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堅定不移地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為航天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政治、思想和組織保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在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的實踐中,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牢固樹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意識,不斷探索和完善黨組織在聯合體、專業公司、上市公司和直屬單位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Ⅳ 中國航天事業又有哪些新的發展

2014年7月5曰,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復合材料渦槳公務機在珠海金灣機場首飛成功。

Ⅵ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必要性

集中來說,在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現在的「神州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事業的從分發展將標志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鏡頭,將一步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將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來解決現在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特別對於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又將面臨著更多新的考驗和抉擇。

航天事業是一項具有國際競爭性的事業。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

只有自強,才能合作。和平開發太空是大勢所趨,中國也參加了一些國際合作,例如與歐盟合作開發衛星導航系統。但是航天事業中的國際合作多數是強強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當的實力。例如,俄羅斯可能計劃與美國合作開發「和平-2號」軌道站和空天飛機;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空局11個成員國正在聯合執行阿爾法號永久性國際空間站計劃等。這些國家和組織都具有相當的科技實力。如果我國沒有自己的實力,沒有具有自己產權和特色的技術和優勢,國際合作又從何談起?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並不妨礙我國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並與其合作;相反,它為我國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自主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器,充分體現了我國自身的航天技術實力,從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為「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也許這才是令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特別關注並關心中國是否尋求國際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國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業自身的特點所決定,更是我國航天事業自立、自強的正確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強;只有自強,才能合作。

航天事業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產業。航天技術的開發和突破不僅對於航天事業本身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且對於帶動其他相關學科和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載人航天工程實施10年來,我國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了我國航天科技及相關學科的水平,特別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紀新興學科領域的整體水平,不僅為航天工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空間技術及其產業化的廣泛需求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這些基礎和後盾的堅實就在於我們堅持了獨立自主。

Ⅶ 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0」飛機的橫空出世,證實了我國航空事業在飛速發展.而航空事業的發展又離

(1)由題圖b可知:甲車的加速度大小a=

v0?v
t1
30
t1

乙車的加速度大小a=
v?0
t1
10
t1

因為專ma=ma
解得屬
m甲
m乙
=
1
3

(2)在t1時刻,甲、乙兩車的速度相等,均為v=10m/s,此時兩車相距最近,
對乙車有:v=at1
對甲車有:v=a(0.4-t1
可解得t1=0.3s
到速度相等時甲車的位移s甲=
v0+v
2
t1=7.5m,
乙車的位移s乙=
v
2
t1=1.5m,
兩車相距最近的距離為smin=s0+s-s=4.0m.
答:(1)甲、乙兩車的質量比為1:3.
(2)兩車相距最近時的距離為4.0m.

閱讀全文

與航天事業自主知識產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