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出賣人和買受人
一、出賣人的主要義務
1.交付標的物。
交付標的物是出賣人的首要義務,也是買賣合同最重要的合同目的。標的物的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現實交付是指標的物交由買受人實際佔有;觀念交付包括返還請求權讓與、佔有改定和簡易交付。
2.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
買賣合同以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為目的,因此出賣人負有轉移標的物所有權歸買受人的義務。為保證出賣人能夠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歸買受人,出賣人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
依《合同法》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標的物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其轉移。所以,在一般情形下,交付標的物即可轉移物的所有權。但對於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動產和不動產,因其所有權的轉移須辦理特別的手續,出賣人應依約約定協助買受人辦理所有權轉移的登記等有關的過戶手續,並交付相關的產權證明給買受人。《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於出賣人。」
因此,若當事人有此約定,則雖將交付標的物也不轉移所有權。《合同法》相關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因此,在買賣的標的物為知識產權的載體時,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出賣人僅負有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而不負有轉移知識產權的義務,買受人也不能取得標的物的知識產權。
為保障買受人取得所有權,出賣人應擔保其出賣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完全轉移於買受人,第三人不能對標的物主張任何權利。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這就是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但買受人於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買賣的標的物享有權利時,則出賣人不負權利瑕疵擔保義務。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上有權利瑕疵,不能完全轉移所有權於買受人的,買受人有權要求減少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在買受人未支付價款時,其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買受人有權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除非出賣人提供適當的擔保。
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是指出賣人就其所移轉的標的物,擔保不受他人追奪以及不存在未告知權利負擔的義務。標的物的權利瑕疵,可表現為出賣人未告知該標的物上負擔著第三人的權利,或者是出賣人未告知標的物無權處分。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權利瑕疵須為在買賣合同成立時即已存在,且於合同成立後仍未能除去,同時買受人不知道權利瑕疵的存在,否則,出賣人不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標的物存在權利瑕疵時,買受人可請求出賣人除去權利負擔,並可根據債務不履行的規定,請求出賣人負不履行債務或損害賠償的責任。
物的瑕疵擔保義務。是指出賣人就其所交付的標的物具備約定或法定品質所負的擔保義務。即出賣人須保證標的物移轉於買受人之後,不存在品質或使用價值降低、效用減弱的瑕疵。標的物欠缺約定或法定品質的,稱為物的瑕疵。依其被發現的難易程度,物的瑕疵可劃分為表面瑕疵和隱蔽瑕疵。
認定物的瑕疵的標准,合同有約定的,依合同約定;如無約定而由出賣人提供標的物的樣品或有關標的物的質量說明的,以該樣品或說明的質量標准為依據。不存在上述兩種依據時,如當事人事後協商標准,依協商標准;如無協商標准,按照合同的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所確定的標准。如標准仍不能確定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標的物瑕疵應由出賣人負擔保義務時,如有瑕疵,買受人可以請求減少價款,也可以要求出賣人更換、修理,或者自行修理,費用由出賣人負擔。因標的物的瑕疵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
因標的物主物有瑕疵而解除合同時,解除合同的效力及於從物;反之,從物有瑕疵的,僅能部分解除合同,解除的效力不及主物。標的物為數物時,其中一物有瑕疵的,買受人僅得就有瑕疵的物解除合同;數物之價值不能分離的,則可就數物解除合同;買賣標的物是分批交付的,買受人只能就不能達到合同目的的該批標的物部分解除合同,但各批標的物有關聯的,則可就該批以及以後的各批標的物解除合同。
二、買受人的主要義務
1.支付價款。價款是買受人獲取標的物的所有權的對價。依合同的約定向出賣人支付價款,是買受人的主要義務。買受人須按合同約定的數額、時間、地點支付價款,並不得違反法律以及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合同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應依法律規定、參照交易慣例確定。
2.受領標的物。對於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及其有關權利和憑證,買受人有及時受領義務。
3.對標的物檢查通知的義務。買受人受領標的物後,應當在當事人約定或法定期限內,依通常程序盡快檢查標的物。若發現應由出賣人負擔保責任的瑕疵時,應妥善保管標的物並將其瑕疵立即通知出賣人。
很顯然,在買賣合同當中,賣方與買方的義務是不同的。可以這樣說,賣方的義務對應的基本上是買方的權利,反過來,買方的義務也是基本上對應賣方的權利。合同中的義務是當事人應該遵守、嚴格執行的,否則就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貳』 如何判斷案外人能否排除未經物權登記的實際
裁判主旨
被執行人原對涉案財產所享有的權益也是僅以其與名義登記權利人之間約定的形式,而非以登記的形式存在的,其不是物權登記意義上的所有權人。在購房人與名義登記權利人簽訂《房屋買賣協議》並支付購房款後,實際權利人也認可了該房屋買賣行為。故按照各方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此後實際權利人對涉案房產已不再享有民事權益,而代之以購房人對該房產實際享有民事權益。另在涉案房產查封時,該房產仍然登記在名義登記權利人名下,申請執行人對涉案房產主張強制執行的權益,不能超越原實際權利人自身對涉案房產的權益,而取得優於購房人所享有的民事權益,故應認定購房人所享民事權益能夠對抗申請執行人的執行權益。
案例索引
《郭遠、林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匯豐信用社執行異議之訴案》【(2017)最高法民再240號】
爭議焦點
如何判斷案外人能否排除未經物權登記的實際權利人為被執行人的強制執行?
裁判意見
最高院認為:本案中,一審法院執行機構依據查封前房屋登記名義人李東順確認涉案房產實際所有權人為程江龍的調查筆錄,裁定查封涉案房產,符合《查封規定》第二條關於對於登記在第三人名下的不動產,第三人書面確認該財產屬於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的規定。但是,該條規定的作用主要是作為查封當時初步的判斷標准,而且其所處理的是被執行人與登記名義人之間的關系,即在第三方登記名義人認可標的物實際權利歸屬於被執行人的情況下,不能否定人民法院的查封權力。本案重點是在被執行人程江龍與登記名義人李東順之外,還涉及一個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在房屋買方郭遠提出異議後,在異議審查中尤其是在執行異議之訴程序中,並不能將對作為出賣人(被執行人)的財產予以查封時的依據,作為最終判斷買方(案外人)權利是否存在及能否對抗賣方債權人執行的標准。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本質要求不是對執行標的物所有權歸屬進行表面的簡單判斷,而在於判斷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是否享有某種正當的民事權益,該權益是否足以對抗債權人發動的強制執行程序。
根據一、二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及再審中各方當事人的陳述,本案可認定登記在李東順名下的案涉房產在查封前由郭遠購買並實際佔有的相關事實:2010年10月14日,郭遠與李東順、董雪香簽訂了一份《房屋買賣協議》,李東順、董雪香將涉案房產賣給郭遠,價格為60萬元。郭遠陸續支付了房款,李東順出具了收到60萬元房款收到條。該房屋已經交付給郭遠,郭遠已經佔有使用。由此,郭遠擁有對涉案房屋佔有使用及請求辦理過戶登記的權利。
在判斷案外人郭遠基於其向被執行人購買不動產所享有的民事權益是否足以對抗債權人匯豐信用社執行的法律適用問題上,應當看到,《查封規定》第十七條固然與本案情形相關,但該規定主要是執行程序適用的審查標准,而並非執行異議之訴中作出裁判的唯一判斷標准。在執行異議之訴中簡單套用該標准,雖然在很多情況下能夠解決問題,但並非在所有情形下都是適當的。異議之訴中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異議人所享有權益的狀態、被執行人對執行標的的權利狀態,以及申請執行人債權實現的權益進行查明和比較,綜合判斷,從而確定異議人的權利是否能夠排除執行。二審法院認為郭遠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並非基於自身以外的原因,其怠於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存在過錯,故其權益未達到法律規定的排除執行的條件,系單純在《查封規定》第十七條的范圍內考慮的。該條規定對於涉案財產直接登記在被執行人名下的情況,其適用更具合理性。申請執行人對於涉案財產請求執行的權利,本質上來源於被執行人自身對於該財產所享有的權利。本案中,被執行人程江龍原對涉案財產所享有的權益也是僅以其與李東順之間約定的形式,而非以登記的形式存在的,其不是物權登記意義上的所有權人。在郭遠與李東順、董雪香簽訂《房屋買賣協議》並支付購房款後,程江龍也認可了郭遠與李東順、董雪香之間的房屋買賣行為。故按照各方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此後程江龍對涉案房產已不再享有民事權益,而代之以郭遠對該房產實際享有民事權益。2013年5月6日法院對涉案房產查封時,該房產仍然登記在李東順名下。一審法院認定本案房產查封時,從物權方面和債權方面看,均應認定房產不屬於程江龍所有,於法有據。此種情況下,匯豐信用社對涉案房產主張強制執行的權益,不能超越程江龍自身對涉案房產的權益,而取得優於郭遠所享有的民事權益,應認定郭遠所享民事權益能夠對抗申請執行人匯豐信用社的執行權益。二審法院忽視了查封時被執行人程江龍對涉案房產的民事權益狀態,簡單適用《查封規定》第十七條,屬於適用法律錯誤。
『叄』 特殊動產的物權轉移問題: 1、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有:出賣人將標的物交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物權轉移的不同主要在於產權轉移的要求或時間不版同:權不動產物權是否發生轉移應以產權登記為准;動產則在交付後產權即發生轉移。《物權法》第十四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肆』 房屋買賣合同出賣人不一致
根據新的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合同有效,但可能涉及無權處分,不產生物權變動。即其丈夫違約,承擔你的違約責任,並退回房款,但你得不到房子。所以,你還是要去其老婆(產權登記人)也在合同上簽名吧。
『伍』 不動產物權的轉讓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錯的。不動產物權的轉讓,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不動產物權包括所有權、地上權、地役權、永佃權、典權、抵押權6種。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其公示方法,不經登記不發生法律效力。近現代由於抵押權的投資,使不動產證券化,因而發現了淡化動產與不動產區別的趨向。
在社會主義國家,永佃權已被廢除,典權也曾失去存在的意義。從中國《民法通則》來看,除永佃權、典權外,其他不動產物權均有規定。
『陸』 為什麼買賣合同是債權行為不是物權行為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什麼是債權,什麼是物權
債權是得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民法上權利。債權的法律特徵:(1)債權為財產上的請求權,不得通過限制債務人的人身來實施。(2)債權為相對權,債權人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主張權利不得向債務人以外的第三個人主張權利。(3)債權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債權的相容性和平等性是指同一標的物上可以成立內容相同的數個債權,並且其相互間是平等的,在效力上不存在排他性和優先性。(4)債權為有期限權利,不得設定無期限債權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的法律特徵:(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2)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3)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4)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以買賣合同為例來看:從出賣人負擔交付並轉移標的物所有權債務的角度講,買賣合同是負擔行為;從出賣人享有獲得價金債權的角度講,買賣合同是債權行為。當然,也可以從買受人的角度分析買賣合同的負擔行為和債權行為的性質。債權和債務是一體兩面。既然肯定了買賣合同的負擔行為和債權行為的性質,順理成章的是:買賣合同是債權合同,買受人是依債權獲得了物權。
所以,買賣合同是債權行為不是物權行為。
『柒』 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誰承擔
有幾個概念需要來搞清楚:
1、毀損、源滅失的風險:這個風險是指由於當事人之外的原因造成的標的物毀損、滅失,比如地震、洪水等不可抗力。不包括快遞公司在運輸途中搞丟了快件!這個是快遞公司的過錯,它要承擔該毀損、滅失的風險
2、在途標的物:「在途標的物」,它是指先運輸後買賣,比如:A公司將自己的一批電視機從甲市運到乙市,在運輸途中,B公司與A公司簽訂合同,購買該批電視機,則合同成立時起,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B公司承擔。此種多適用於國際貿易長途運輸。而網上購物明顯不符合這種情況
3、如果合同約定賣方代辦托運,出賣人將標的物發運,在到達約定的交付地點之前,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仍然由出賣方承擔。買受人簽字收貨完成交付後,所有權轉移,風險轉移(此時風險隨之轉移,但風險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隨所有權轉移而轉移)
『捌』 無權處分,出賣人向真正權利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包括升值的差額嗎
《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層次:①因無權處分訂立的買賣合版同,買權賣合同有效,不因買受人善意或惡意而受影響。②若買受人為惡意,即使買賣的動產已經交付或者不動產已經過戶登記,其所有權變動的效果仍為效力待定。如果在合理期限內權利人追認或者出賣人取得處分權,則所有權自交付或者登記時發生移轉。反之,如果經過合理期間權利人拒絕追認或者處分人未取得處分權,則所有權不能發生移轉,買受人不能取得所有權。③若買受人為善意,且符合善意取得所有權的構成要件的,買受人直接依照法律的規定善意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反之,買受人雖為善意,若不符合善意取得動產所有權的構成要件,則即使動產已經交付或者不動產已經過戶登記,所有權移轉的效果仍為效力待定,須經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取得處分權,才能發生所有權移轉的效果。④如果因為出賣人欠缺處分權致使買受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因買賣合同有效,買受人有權對出賣人主張違約責任或者解除合同並要求出賣人承擔賠償責任。
『玖』 經濟法:物權法中的不動產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有例子最好!
以機動車轉讓為例,
第一,登記不是機動車物權轉移的法定義務。法律沒有就機動車物權轉移必須進行登記作出明確的規定。是否登記,由當事人作出選擇。不能說沒有登記就認定機動車的物權沒有轉移。是否登記,不是判斷機動車物權轉移的標准。
第二,判斷機動車物權轉移的標准最主要的是交付。只要機動車從出賣人手裡交付給買受人,機動車物權就轉移,買受人就取得機動車的物權,而不管是否進行了登記。是否進行了過戶登記,不影響機動車物權的轉移。除了交付之外,登記當然也發生機動車所有權轉移的結果。
第三,機動車交付之後,新的物權人就該機動車享有的物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善意,就是第三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機動車的物權已經轉讓。它包括這樣兩個內容。一是第三人不知道該機動車已經由出賣人通過簽訂書面協議或口頭約定的方式出賣給了買受人。二是第三人不知道出賣人已經將該機動車交付給了買受人。換句話說,第三人如果只是知道出賣人准備將該機動車出賣給買受人,而不知道交付的這種事實,那麼,第三人就是善意。只有第三人既知道出賣人要將該機動車出賣給買受人,又知道已經交付的事實,這時才認定第三人不是善意,而是惡意。
因此,所謂的善意第三人,除了具備善意的這一要件外,還應具備合法要件和登記要件。合法,是指出賣人和第三人簽訂的機動車買賣合同合法。登記,是指第三人已經將機動車登記到自己名下。如果機動車還沒有登記到第三人名下,這時的第三人還不是物權法第二十四條中規定的善意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