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知識產權法的專家有哪幾位
鄭成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全國人大 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內知識容產權研究會會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員。已逝世。是我最崇拜的知識產權專家。吳漢東,蔣志培,李順德,唐廣良,劉春田,江鎮華,陶鑫良~~~還有不少。
㈡ 劉春田的突出貢獻
2011-2012年劉春田教授作為第三次著作權法修改中國人民大學專家意見稿的主持人。
劉春田教授曾被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起草小組、修改小組成員,參加了該法的立法工作。在起草工作中,他堅持用民法的思想、理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統馭作為民事單行法的著作權法,主張建立一個既與民法兼容整合,又能中外通行的著作權規范體系;在處理各類不同著作權關系的設計上,如職務作品、合作作品、委託他人創作作品等問題上,積極推動引入民事法律行為規范,鼓勵當事人依據法律,在意思自治的前提下,經約定而非法定,確立各種不同的權利義務,避免事無巨細全由法律規定。這樣,就為日後著作權法與其他民事法律的統合與體系化,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在法律概念的使用上,主張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傳統,尊重民族立法習慣,尊重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做到通俗明白,避免歧義和誤解。在版權法與著作權法稱謂的選擇上,依據上述原則,力主使用「著作權法」用語,為立法所接受。此外,他在立法中也曾和部分專家一起極力反對在著作權法中列入對侵犯著作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導致1990年9月7日通過的著作權法刪除了草案中的刑事條款,致使長達三年多對嚴重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無法課以刑責,直到1994罕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相應的補充規定。這也反映了他認識上的局限性。
劉春田教授被聘為商業秘密法起草小組顧問,商標法修改小組顧問,並參與了專利法的修訂工作。他的一些建議被立法採納。比如,將原專利法規定的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是否授予專利權的終局決定權從專利復審委員會改為人民法院;將原專利法中專利管理機關對專利糾紛所擁有的調處權,改為專利管理機關對專利糾紛擁有調解職能等。
他受原國家教委委託,創辦我國知識產權法專業。1986年,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鮑格胥的建議,原國家教委決定在我國著手開展知識產權法正規高等教育,委託中國人民大學率先創辦知識產權專業,並於1987年開始招收知識產權專業學位生,至今已連續18年。此外,劉春田教授作為原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法學本科專業目錄設置小組召集人,參與了該目錄的制定工作。
㈢ 什麼是知識產權什麼是著作權誰來保護
一、知識產權概念: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exclusive right)。它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
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權,他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識產品,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是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它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有些重大專利、馳名商標或作品的價值也遠遠高於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
二、知識產權特徵:
⑴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
⑵知識產權具備專有性的特點。
⑶知識產權具備時間性的特點。
⑷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的特點。
⑸大部分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標權的獲得需要經過登記注冊。
三、著作權概念:著作權過去稱為版權。版權最初的涵義是right(版和權),也就是復制權。此乃因過去印刷術的不普及,當時社會認為附隨於著作物最重要之權利莫過於將之印刷出版之權,故有此稱呼。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及科技的進步,著作的種類逐漸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英國《安娜法令》開始保護作者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出版者的權利。1791年,法國頒布了《表演權法》,開始重視保護作者的表演權利。1793年又頒布了《作者權法》,作者的精神權利[1] 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
四、知識產權受法律保護。在我國,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主要包括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和我國參加的國家條約等。
㈣ 求知識產權法 主編是劉春田,出版社是北大、高教出版社的這本書的課後答案
這個答案真沒有,用的人少,沒人特意編輯的
㈤ 劉春田的學術觀點
劉春田教授認為,從事科學研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做學問需長期的積淀,應具備一定的科學觀,要有良好的學科基礎知識,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建立相對合理的知識體系。主張擴大知識面。世界是一個有機的體系,知識雖然被分門別類,但相互之間都是有關聯的。因而應當兼容並包,從各學科汲取營養。相信認識永遠是有局限性的。時光無限,天地無窮,生命萬物渺小短暫。人,尤其個人,有太多的局限性,註定是不完美的。哪怕任何天才人物的認識也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有缺陷的.沒有人可以窮盡真理。因而堅信羅素關於「人類的全部知識都是不確定的、不準確的和片面的」之結論,乃是至理名言。體會到學術貢獻屬於創新。乃是發乎內心之所得,是思索之結果,是一件即使千錘百煉、付出巨大艱辛也未必有多少結果的事情。故,為學者,須知講究學術品味,勤於思考,工於心得,須知厚積薄發,須耐得寂寞。為學者還應當做到道異風同,有雅量、有胸懷。明了世界是多元的,而人,是不一樣的,人的認識也是多元的,這種多元是絕對的。以觀察、認識世界上任何專門問題為己任的人,都不應當用一隻眼睛,而須用三隻眼睛看世界;不應當用一隻耳朵,而要用三隻耳朵聽不同的聲音。多元,才是完整和真實的世界。認識固然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但這種正、誤是相對的。科學的生命力在於追求進步。進步意味著放棄。科學研究者不是聖賢,應當學會放棄,享受放棄。個人感受是,如果想讓進步成為常態,就要學會棄舊從新,放棄一個長期·以來篤信不移、堅持樂道,卻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觀點,比正常情況下獲得一項新的知識更有價值,更令人愉悅。世界是運動的。「死水必有毒」。歷史是沒有最後的結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條件的變化,人們對歷史現象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在思想認識和科學研究領域,有如天容萬物,海納百川,發展和作為的空間是無限的。
在專業領域,劉春田教授有許多重要的思想觀點,現就以下兩方面作簡要介紹:
一、關於民法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認為民事法律制度是一個整體,物權法、債權法、知識產權法等制度和民法之間是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而非民事特別法和民事普通法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對象自然屬性的不同,導致了民事權利的區別。作為財產權,「物」之所以成為物權的對象,特定「行為」成為債權的對象和某些「知識」成為知識產權的對象的原因,在於「物」、「行為」和「知識」所具有的不同的自然屬性。物權是以人類的可支配物為前提,「物」的主體部分之自然形態是形式加質料,有形有體,是形式與質料的統一;債權則以人的有民事法律意義的行為作為前提,行為既無形又無體。知識,作為一種人為設計的形式,具有符號性,是非物質的。這些前提決定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構成不同的民事權利。這些權利之所以歸於民事權利,是因為它們除特殊性外,又都具備了作為民事權利的一般屬性。一般性決定了它們的民事權利共性:特殊性,也就是低一層次的特徵,導致它們又自立門戶,形成了不同類別的民事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具體的民事權利都是特殊的。社會生活中並不單獨存在著一般民事權利,人們只能從理論和觀念上抽象出民事權利之一般,它隱含於特殊的、具體的民事權利之中。所以,那種稱物權、債權為一般的民事權利,稱知識產權為特殊(或「極為特殊」)的民事權利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故,在民法學的研究中,任何一個特殊的領域都離不開民法的一般理論。至於物權、債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的民事權利屬性,並不取決於世界貿易組織知識產權協定的宣示。知識產權作為私權,作為民事權利的屬性是客觀的,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人們之所以把知識產權歸於民事權利,是由它所反映和調整的社會關系決定的,這使它具備了民事權利的最本質特徵。實踐說明,知識產權的發生、行使和保護,適用於所有民法的基本原則和全部的民事規范,如民事主體、客體、內容、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等等。如果柚掉民事規范和制度,脫離民法的原則,知識產權制度就會面目全非,無法生存。研究表明,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權,其實與人格權關系不大,知識產權法本質上是財產法。至於把知識產權置於何種性質的法律中,是在經濟法中,還是在民法中,或者在行政法中,甚至在國際經濟法、國際法中,乃至索性單獨地專門立法來規制,使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或者國際法的手段來解決知識產權問題,都無關緊要。這些屬於不同的立法制度選擇或處理手段以及法律編纂技術問題,並不能改變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此外,由什麼樣的審判機構來審理知識產權法律糾紛,則屬於司法行政分工問題,純系人為安排,更與知識產權的法律屬性關系不大。
二、關於「知識產權法學」的邏輯安排
以傳授專門知識為宗旨的一門學科如何表達自己,通常在邏輯上有兩種選擇:敘述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實踐中,我國這兩種選擇都有表現。其中,分析的方法並不典型,主要表現在對學科體系的設計上,該辦法將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安排在知識產權的國內法和基本理論之前,理由一,我國民法領域採取「國際法優先」原則:理由二,我國現行知識產權的重要實體規定,均來自幾個重要公約。因此,認為離開國際保護理論,很難說明我國知識產權法的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知識產權法》(前揭書)則選擇敘述的方法。認為上述方法的邏輯安排是源流倒置。敘述的方法是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復雜的表達事物的過程。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應當首先區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區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作為財產關系,知識產權和任何已有的財產制度一樣,它產生於深刻的社會經濟生活。知識,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物」,如同物權對象的「物」一樣,相對而言,是第一性的,是經濟社會關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首先恰當准確地描述「知識」的本質和存在方式,進而完成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復雜,從第一性到第二性,從利益的產生到利益分配的要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法到國際法的邏輯過程。敘述的方法,可以合乎邏輯地進行表達,是對任何一種專門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進行全面、系統說明的科學方法。也是便於系統把握一項專門知識的合理途徑。
㈥ 劉春田的簡介
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創始院長,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知識產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兼任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版權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華商標協會副會長、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中國分會理事、國際版權學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著作權》雜志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法、中國商法、知識產權法等。
㈦ 國內的知識產權權威有哪幾位
學術界來的一般常說北鄭南吳,即中國源人民大學的鄭成思(已故)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吳漢東。然後還有劉春田(人大)、張今(政法)、郭禾(人大)、馮曉青(武大)、陶鑫良(同濟)、張玉敏(西南政法)、李明德(社科院)等。郭壽康老先生現在差不多處於退隱江湖階段... 實務界的就不好講了,宋柳平(華為)和陳錦川(北京高院)這是我個人稍微了解一點的,另外專任知識產權局和商標局的相關專業高級領導,以及超大型和跨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主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應該也都能算是本領域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