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宋朝物權

宋朝物權

發布時間:2021-08-01 23:40:30

Ⅰ 古代的當鋪怎樣經營

當鋪最早產生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寺院的一大貢獻,時稱「寺庫」。

當鋪的發展

老式的當鋪門前有木製柵欄,純屬自衛,並非如傳統所說當鋪是牢獄犯人開設的。
1900年前後,北京當鋪多達200多家,其中較殷實的當數常、劉、董、孟等五號,這些個當鋪的經營資本多來源於清內務府官員和太監。
當鋪有一整套有別於其他行當的傳統。古板的從業者,高大的櫃台,門外牆上寫著巨大的「當」字,總給人一種神秘的隔世之感。
20世紀初,當鋪陸續拆除了多年不變的門前旗桿或牌坊,競相仿效鄰近皇城禁區東安門內路北一家於1900年開設的「裕通當」幌子。「裕通當」不設立旗桿牌坊,柵欄門楣子上做了個銅質的三面牌,牌面鏤空,鑿有雲頭、方勝、萬字不斷頭等花樣,形如掛檐,叫做「雲牌」,後部嵌在門楣上,並掛上兩個幌子。當時同行覺得新穎,俗稱「雙幌子裕通」。
舊中國高利貸的一種形式。是按借款人提供抵押品的價值打折扣,貸放現款,定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一種剝削方式。當鋪起源很早,在南朝時已有寺院經營為衣物等動產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唐朝當鋪成為質庫,唐玄宗時有些貴族官僚修建店鋪,開設邸店、質庫,從事商業和高利貸剝削,它與櫃坊同在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唐會昌5年,皇帝的一個文告中說:「朝到衣冠」,「貸承華胄」以及「清途」們都私置質庫樓店,與人爭利。宋代當鋪稱長生庫,由於宋朝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長生庫(質庫)亦隨之發達。富商大賈、官府、軍隊、寺院、大地主紛紛經營者中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宋入長生庫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銀珠玉錢貨外,有時甚至還包括奴婢、牛馬等有生命的物品,而普通勞動人民則多以生活用品作抵押。長生庫放款時限短,利息高,還任意壓低質物的價格,借款如到期不還,則沒收質物,因此導致許多人家破產。元代經營商業的大多數是回回人。開當鋪的人也是回回人。元時當鋪除稱解庫外,述稱解碘鋪,典當放債的利息很高,勞動人民多有無錢贖當者,自己的質品被當鋪吞沒。明朝正式稱當鋪,從事典當業的多為山西、陝西商人及安徽人。各明都大邑都有他們開設的典肆,有的商人專以典質為業,並致富。這些商人經營的范圍較前廣泛,不僅一般貧民受剝削,有的富有之家也因典當而瀕臨破產。明朝鄉鎮中還有「代當」,即鄉鎮小當鋪領用城市大當鋪的款作資本,押的物品再轉押給城市大當鋪。清朝經營當鋪已十分普遍,乾隆時北京已有當鋪600-700家。清代當鋪對人民剝削相當嚴重。如浙江湖州府典當「息錢」舊分三等,10兩以上者每月1分5厘,1兩以上者每月2分,1兩以下者每月3分。利息按月計算,超過幾天的也按1月取息。而且到一定時期不能取贖即成死當,質品由當鋪沒收。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典當又同銀行、錢庄資本建立借貸關系,形成城鄉高利貸網。官僚資本銀行也插手其間,國民黨一些地方政府也開設公典、公當,同樣屬高利貸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鋪停止營業……
目前國家已開放當鋪經營,在通過所有審核後當鋪屬於合法經營的范圍。

http://ke..com/view/26410.htm

Ⅱ 中國法制史的主要內容

第一講 中國歷代立法制度

一、中國法制的起源

二、中國法制的類型中國法制史的發展,經歷了奴隸制時期,封建制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每一時期,出現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不同類型的法制。

三、中國歷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導了某一個時代的法制,也就指導了某一個時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應對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天命神權的思想。夏朝,「奉天罰罪」,商朝,除此還有「君權神授」,在西周,出現新的天命觀,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同時還加上了宗法思想「親親、尊尊」。

(二)春秋春秋時期是過渡時期,這時期的法制思想特點用夫子的話來講,就是「禮崩樂壞」,從禮制思想向法制思想過渡。

(三)戰國及其戰國以後的秦朝這個時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人,主要觀點為「重刑輕罪」,「刑無等級」,「事斷於法」,等等。這一時期,列國爭雄,由於法家思想是積極進取的思想,講耕戰,依法治國,刑無等級,所以被採用。

(四)西漢及以後(重點)

1.西漢初期不再採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黃老思想(黃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這時期的法制思想為「輕徭薄賦,約法省刑,安定百姓,與民休息」。因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無法用以守天下。而且,經過秦末戰亂,土地荒蕪,百姓不堪重負,所以要用黃老思想安定百姓,鞏固統治。這一時期,經歷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幾代帝王。

2.西漢中期漢武帝當政的時候,漢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統的局面,需要大一統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這時的儒家思想不同於孔孟之儒。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觀點,稱此為雜儒。這時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禮、教和法家的政、刑、罰等思想,還攙雜了陰陽家等其他的思想。所以這時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為「德主刑輔,禮法並用」。這一思想對以後的中國古代社會乃至近代社會影響深遠。

四、中國歷史上的各類法律形式(主要介紹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

(一)習慣法

(二)刑、辟、法、律、條畫、條例(可以歸到法一類)

夏、商、周三代用「刑」,有時用「辟」,還有時「刑辟」連用;春秋時期用「法」;戰國商鞅時,改「法」為「律」,對後世影響深遠;元朝稱為「條畫」;明清時期把單行的法稱為「條例」。

(三)誓、誥、命、遺訓、令、制、詔、敕、條格、諭(屬於令的一類)

(四)課、科、格(指具體的法律形式)

如牛羊課,講如何養牛羊的具體規定。秦有課,漢有科條,南北朝時期有麟趾格。

(五)程、式戰國時秦國和秦朝時開始有,如《工人程》、《封診式》,也是官府的具體法規。

(六)典、會典、則例(屬於行政法一類)

(七)故事、廷行事、比、例、斷例、判例(指的是各個時期對判例的不同稱謂)

西周稱故事,秦稱廷行事,漢朝稱比或決事比,例是泛稱,宋朝稱為斷例,近代稱判例。

(八)法律解釋秦有法律答問;漢朝的大杜律,小杜律,鄭氏章句;晉朝的張杜律;唐朝稱為律疏。這個作為知識,一般掌握。

掌握幾個朝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如漢朝的律、令、科、比;唐朝的律、令、格、式;宋朝的敕、令、格、式。

五、中國歷史上的立法機關

(一)古代法自君出

(二)近代南京臨時政府的參議院

第二講 中國歷代主要法律

一、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法律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此外,注意鄭國鑄刑書;竹刑。

二、封建社會的主要法律

(一)戰國時期——《法經》掌握其作者、篇目、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最系統的封建法典。

(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簡》

(三)漢朝——約法三章的原始意義;九章律;其餘作一般性了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主要是分裂割據的時期,但法制建樹較大1.魏律注意改具律為刑名2.晉律又稱泰始律,分刑名為刑名和法例兩篇。

3.南朝法律沿用晉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改科為格

6.大統式提高式的地位

7.北齊律定律12篇,影響深遠;合刑名、法例為名例律;規定重罪十條;規范刑罰。

注意從戰國法經的具法;戰國秦以及秦漢的具律;到曹魏時改為刑名;到晉律中分為刑名和法例兩篇;北齊律又合為名例律的發展過程。

8.北周律建樹不大(五)隋

1.開皇律定十惡;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業律(六)唐(七)五代(略)

(八)宋掌握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編敕;編例(九)元

1.《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法律2.《風憲宏綱》有關綱紀、吏治3.《大元通制》元朝比較完備的法律4.《元典章》地方官府所匯的法律5.《至正條格》最後一部(十)明1.《大明律》改篇目為7篇,被後世沿用。

2.明大誥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體現3.大明會典(十一)清1.《大清律例》共7篇,436條2.《大清會典》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太平天國1.《天朝田畝制度》體現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規定太平天國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罰。

3.《資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戰亂的環境下,無法實現。

(二)清末(1840——1912年)

1.憲法性法律欽定憲法大綱;十九信條

2.刑法大清現行刑律的特點:根據大清律例刪改而成;對民事條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過渡性的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總則和分則兩編;規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則;規定新刑罰,區分主刑,從刑;規定了一些新罪名。這些內容要重點掌握。

3.民律草案共五編,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實行。

4.商律(略)

5.《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

6.《法院編製法》規定各級審判廳的設置,實行四級三審制。

(三)南京臨時政府

1.憲法性法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重點掌握:背景,公布時間,五點內容,三個特點,意義;

(2)不要認為是孫中山親自製定的第一部正式憲法——孫中山沒有親自製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憲法(盡管革命派說相當於憲法,但畢竟不是憲法)。

2.其他法令:保護人權,保護私產,廢除陋習,保護華僑,廢除刑訊逼供,廢除體罰,反對株連等。(大體上看一下)

(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憲法性法律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天壇憲草)

中華民國約法(袁記約法)

中華民國憲法(賄選憲法)(1923年10月10號):它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正式憲法——雖然在程序上是賄賂的結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稱上,並非一無是處。

2.刑事法律暫行新刑律:基礎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則,刑罰制度都一樣,僅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語,改成民國下的用語。

(五)國民政府1.憲法性法律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黨治下的產物,其基本精神是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五五憲草):雖於1936年5月5號公布了,但沒有實施,理由是日本侵華使得沒有條件實施。

中華民國憲法:了解基本內容及條文。

2.民法五編。注意與清朝的五編(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不一樣,而是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採取國家本位主義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襲外國的。

3.刑法1928年和1935年兩部。新的內容主要是規定了保安處分。

4.民事訴訟法注意其當事人進行主義。

5.刑事訴訟法注意自由心證原則。

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組織法,一般性了解。

(六)人民民主政權

1.工農民主政權時期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性法律文件,其特點是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規定的政治制度是工農兵代表大會制。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傾的影響,即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

2.抗日民主政權時期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為代表規定的參議會制。

3.人民民主政權時期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最大的建樹是規定了人民代表會議制度,奠定了以後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第三講 中國歷代刑事法制一、罪名

1.昏、墨、賊、殺(夏)

2.寇攘姦宄(西周)

3.五過之疵:審判官在五等過失免人之罪時所出現的五種弊病:惟官(舊僚屬)

惟反(恩人)

惟內(親屬)

惟貨(行賄)

惟來(故交),從而把不該開脫的人開脫了,這要以開脫之罪治之。(西周)

4.漏泄省中語:泄密(漢)

5.重罪十條(北齊)

6.十惡(隋開皇律)

二、刑罰舊五刑;新五刑(笞、杖、徒、流、死);清末過渡刑罰(現行刑律規定的:罰金、徒、 流、遣、死);近代刑罰(主刑: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

三、刑法原則

1.區分過失和故意:惟眚和非眚(眚即過失)(西周)

2.區分偶犯和慣犯:惟終和非終(西周)

3.區分主犯和從犯:造意和非造意(漢)

4.罪疑惟輕(呂刑)

5.株連:緣坐(株連親屬);連坐(株連非親屬)

6.贖:也可以認為是刑罰,區別罰金

7.寬嚴適中

8.訴訟時效和法律時效

9.因時因地制宜:「刑罰世輕世重」(因時);「三國三典」(因地):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

10.老幼殘疾犯罪減免刑罰

11.據實定罪和論心(動機)定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至唐朝之前的春秋決獄,特別強調當事人的動機。

12.考慮犯罪的情節和認罪的態度

13.類推:呂刑中的「上下比罪」,一直沿用到新刑法的頒布前。

14.正當防衛原則:最早可以推到西周

15.誣告反坐:最早起碼可追溯到戰國的秦國

16.更犯(累犯)加重

17.數罪並罰

18.自首減刑或免刑

19.上請(請):某些人的犯罪和某些情況下的犯罪必須報請皇帝裁決的原則,起源於西漢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清朝。

20.議(八議):周禮中有「八辟」,三國《曹魏律》始入律;八種貴族官僚犯罪可免死,一般犯罪可減等;親故賢能功勤貴賓。重點

21.親親得相首匿(漢)和同居有罪相為隱(唐朝及以後):後者的范圍更大,甚至包括部曲和奴婢。其共同的理論源頭:孔子的父子相隱的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法律重視倫理的特點

22.五服治罪:晉律首先將服製作為定罪量刑的規定。

23.區分公罪和私罪(唐律):前者是官吏因公事而犯,可以從輕處罰,保障官吏積極履行公務;後者是官吏因私事或因假公濟私而犯,要從嚴懲處,打擊官吏徇私枉法和貪贓枉法。

24.官當:用官品抵銷刑罰。最早由南朝的陳律規定下來,在後來唐律和宋律中也有反映,但在明清律中就沒有了。因為當徒刑的比較多,故又稱「以官當徒」,但不僅僅是這樣。

25.外國人在中國犯罪的處理原則:唐律: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表現了既尊重外國習俗和法律的友好態度,又堅決維護主權的精神。原因在於唐的強大。)明朝:化外人犯罪以律擬斷。清末:《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首先攫取領事裁判權;大清新刑律第八條承認了領事裁判權;1943年才真正廢除。

26.同罪異罰:在我國存在了很久,從奴隸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甚至民主政權時期,都有此類規定。

27.罪刑法定:最先由大清新刑律規定

第四講中國歷代民事法制

一、所有權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權問題)

(一)奴隸制時期土地王有制,土地不可以買賣。

(二)封建制時期私田可以買賣,國家保有一部分官田。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在民法的物權編里具體規定。

二、契約

(一)奴隸制時期西周時期買賣契約:質,劑;借貸契約:傅別

(二)封建社會(略)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略)

三、婚姻制度歷史上變化不大掌握內容:六禮的內容和影響。在這部分,教材上的第七到第十二部分屬於誤印,應刪去。同姓不婚的內容和目的。目的:生育健康的後代;附遠,擴大本家族的勢力;厚別,嚴格區別同宗,防止紊亂綱常。這一規定影響深遠,到大清現行刑律才開禁。七去和三不去的具體內容。

四、家庭制度:父權制、夫權制五、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度(始於西周成王後),與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家庭制度有關。

第五講 中國歷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一)奴隸制社會傳說的成分較重。西周的內容較肯定,西周的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二)封建制社會戰國時期:秦的廷尉;齊的大理;楚國的廷理。

秦朝至南北朝的北齊前:基本上是廷尉。

北齊改為大理寺。在隋、唐、宋時期,主要是三法司,大理寺負責審判,刑部負責復核,御史台負責監察。元朝較特殊。在明清時期,大理寺負責復核,刑部負責審判,都察院負責監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主要類型:清末,中央刑部改為法部,負責司法行政;大理寺改為大理院,負責審判。地方省設高等審判廳,府設地方審判廳,縣設初級審判廳。審級制度為四級三審。與此相對應,設立了四級檢察機關,分別是總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初級檢察廳。北洋政府普通法院的設置與清末相同,北洋政府實行審檢合一制,在各級審判廳設立各級檢察廳。在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審判機關中央設最高法院,省設高等法院,縣市設地方法院,實行三級三審制。人民民主政權時期設置較復雜。

注意隋唐和明清三法司的區別;廷尉到大理寺的變化;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變化。

第六講中國歷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二、訴訟制度

(一)奴隸制社會重點掌握五聽

(二)封建制社會重點掌握:秦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漢朝的秋冬行刑,春秋決獄。登聞鼓制度確立於西晉。北魏開始實行死刑奏報制度。明清時期的三司會審,九卿圓審,熱審,秋審,朝審及廠衛制度。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重點掌握領事裁判權、會審公廨。

此外掌握馬錫五審判方式。
中國古代主要立法思想概述
一、夏商時期

1、「天討」、「天罰」的神權政治法律觀

二、西周時期

1、「以德配天」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2、「明得慎罰」的法律主張。

三、秦朝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3、統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傳。

三、漢朝

1、「與民休息」、「寬省刑罰」的指導思想。
2、「禮法並用」、「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

四、隋初的立法思想

1、 以德為主,德刑並用的正統法律思想。(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2、 嚴格執行法律,依法辦事,不徇私情,也是隋初君臣的法律思想之一。

五、唐朝
1、「德本刑用」的指導思想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2、立法要求寬簡、穩定、劃一的思想。
3、嚴格守法與執法的思想。

六、宋代

1、 重懲「賊盜」的法制指導思想。主張採用重法,使用酷刑嚴厲鎮壓「賊盜」犯罪。「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
2、 強干弱枝,集權中央。

七、元代

1、 參照唐宋之制,附會漢法。
2、 沿用本民族習慣法。

八、明代

1、 朱元璋重典治亂的思想。
2、 「重典治吏」與「重典治民」的思想。
3、 禮法並用的指導思想。

九、清代
1、清初「詳譯明律,參與國制」的立法思想。
2、「參漢酎金」的立法思想。

Ⅲ 宋朝是如何補償拆遷的,宋神宗批准了什麼「拆遷補償條例」

宋朝元豐六年(1083年),開封府推官祖無頗擬定了另一個房屋拆遷補償條例,宋神宗准許實行。該條列明文規定,對拆遷人,給與實物安置,或是金錢賠償。實物安置:由京城兵馬司擔負精確測量待拆住宅,戶部和左藏庫撥款,將作監在別處建同樣建築面積住宅,供拆遷人入住。

它是我國古代歷史第一部房屋拆遷補償政策法規。在宋朝的法典《宋刑統》上,還明文規定了「在官侵奪私田」罪:朝廷搞徵收土地或是徵收拆遷,要是沒有給與相對應的賠償,侵奪一畝之內,受杖六十;超出一畝,受杖七十;三畝以上杖一百;超出五畝,徒一年半。以此可見,我國法律從古至今是嚴禁不賠償、強制拆遷的。

Ⅳ 宋朝拆遷,每戶能補多少錢

北宋開封:每戶補償170多貫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正月,汴京又出現了一次拆遷,因為要開挖汴京新城的四面壕溝,需「移毀公私舍屋土田」。
既然要拆遷,就涉及補償,當時朝廷便委任一個叫作楊景略的官員,專門負責拆遷補償。根據拆遷的補償方案,對土地被徵用的民戶,政府「估值給之,或還以官地」;被拆遷的官營房、民墳、寺舍,則由一個叫作「京城所」的機構安排「撥移修蓋」。
從這次拆遷記錄可以看出,當時宋政府對拆遷戶的補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物補償,即由政府另撥給官地、另造房屋還給拆遷戶;一種是貨幣補償,按照房地產的市場價,給予賠償。但具體賠償多少錢,史料極少記錄。
不過,元豐六年閏六月的另一次拆遷,則留下了政府補償標準的記載。
當時開封府搞了一次大規模的市容市貌整頓,按照規劃,城牆內側三十步范圍內的官私建築物都要拆遷,以便留出足夠的城市公共空間。負責拆遷工程的是開封府的推官祖無頗。祖推官統計了工程涉及的拆遷戶數目,並一戶一戶參驗地(房)契,再根據當時開封府的房地產價格,計算出被拆遷物業的估值,總共有「百姓屋地百三十家,計值二萬二千六百緡」。此外,尚有一部分寺觀、官屋也要拆遷,由「京城所」擇地重建。
130家拆遷戶,共補償22600貫錢。算下來,平均每戶可獲得政府補償170多貫錢。朝廷批准了這個拆遷補償標准,由戶部撥款支付。
那麼每戶170多貫錢的補償到底是高是低呢?這需要參照當時汴京的物價與市民收入水平。北宋時,在汴京街邊擺個小攤做小買賣的社會底層人物,一天約有幾十至一百文錢左右的收入,170多貫錢大約是一個底層小市民五六年的收入;從物價的角度來看,北宋開封的房價,繁華地段絕對是「寸土寸金」,170多貫錢肯定買不了一間像樣點的房子。不過,這次拆遷的房屋都在城牆附近,屬於偏僻之地,又是一般平房,房價毫無疑問要遠低於市中心的豪宅,北宋前期,在開封府下轄的中牟縣,100貫錢就可以購買到一套很好的住宅了。應該說,每戶170多貫錢的補償是參照時價計算出來的,雖然不高,但還算在合理區間。
南宋杭州:租戶也補償搬家錢
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顯仁皇太後韋氏,附葬於永祐陵攢宮。高宗詔令拆遷攢宮禁地范圍內的「士庶墳冢屋宇」,並出資購買禁地內的「士庶田產山林地段」。這次拆遷,宋政府是有補償的:「先估實直,倍數支還取人戶收領。」並強調人吏不得騷擾拆遷戶。這次拆遷沒有留下具體的補償標准記錄,但申明了參照市價、加倍支付。
史書對上一年即紹興二十八年的一次拆遷,則記錄了詳細的拆遷補償標准。這年六月,由於杭州「皇城東南一帶,未有外城」,宋高宗命令「臨安府計度工料,候農隙日修築」。高宗說,這個工程需要多少錢,臨安府請先做個預算出來,報給尚書省,從皇室的內藏錢中撥款;盡量不要拆遷「民間屋宇」,如有拆遷,務必「措置優恤」。
負責拆遷補償的官員叫作張偁,負責築城工程的官員叫楊存中。七月份,楊存中向皇帝呈交了一個報告,大意是說:根據築城圖紙,臣等做了實地勘察、測量,劃定了建設路線,現在要修築城牆的地方,十之八九是官府的「營寨教場」,只有少數「居民零碎小屋」需要拆遷。等築城完工後,「即修蓋屋宇,依舊給還民戶居住」。高宗同意了這個築城方案。
張偁也向皇帝報告了拆遷補償措施:「所有合拆移之家」,如果是業主,則在附近官地中撥給一塊同等面積的宅基地;如果是租戶,則由政府蓋造公寓,「仍依原間數撥賃」;城牆內外,只要是「不礙道路」的屋宇,則「依舊存留」。此外,政府對所有的拆遷戶,都補償「拆移搬家錢」,業主每一間房補貼10貫錢;租戶則減半,每間房5貫錢,另外5貫錢給業主。這個拆遷補償方案,高宗皇帝也批准了,「出榜曉諭,候見實數支給」,禁止經手的官吏剋扣補償款。
杭州(時稱臨安)在南宋成為行都,房地產市場非常火熱,繁華地段的房價高得令人咋舌。不過這次拆遷的民房也是在城牆附近,造價肯定遠低於市中心。10貫錢剛好可以在兩浙地區建造一間民房,如紹興二十八年(1158),平江府建造瓦屋營房,「每間支錢一十貫文」。但請注意,宋政府補償的10貫錢,是搬家錢,而非全部的拆遷賠償款,政府還在「側近修江司、紅亭子等處」劃撥出「空閑官地四十餘丈」,分給拆遷戶,等築城工程完工後,「即修蓋屋宇,依舊給還民戶居住」。租戶呢?政府也有安排:「賃房廊舍,候將來蓋造,仍依原間數撥賃。」這么算下來,這次拆遷的補償確實「措置優恤」。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租戶也可以獲得一半「拆移搬家錢」,表明當時政府對租戶權益的重視。宋代由於商品經濟、市場交易的發達,私人物權已經發展出多個可相分離的層次,比如一個房屋的物權,可分為所有權、佔有權、用益權、典權等等。租戶能夠獲得搬家錢補償,並且政府還承諾要蓋公租房租賃給他們居住,說明獨立的用益物權是得到政府承認的。
每個拆遷戶補償10貫的「拆移搬家錢」,是宋高宗時的補償標准。到了宋孝宗時,宋政府的拆遷補償標准又有所提高。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因為朝廷要修建皇後的家廟,需要拆遷「韓彥直房廊」,即韓彥直建來放租的公寓,政府計劃給每家租戶補償30貫搬家錢。這套公寓應該位於繁華地段,所以補償費比較高。但這個補償標准還是遭到了反對。臣僚說,有些租戶,自己在原租地上添造了房子,如果只補償30貫,「似覺太輕」,請委派臨安府官員「再行審核,稍與添給」。最後宋政府提高了補償標准:添造樓房的人家,增加搬家錢7000文;添造平房的人家,增加搬家錢5000文。
從宋代的拆遷補償來看,宋人的私有物權是得到政府的尊重的。更難能可貴的是發生在北宋雍熙三年(986)的一樁事:宋太宗「欲廣宮城」,想擴建皇宮,已經叫人繪制了圖紙,需要拆遷多戶人家。朝廷派人到居民那裡做拆遷動員,但「居民多不欲徙」,不想搬家。宋太宗只好作罷,放棄擴建宮城。所以在歷代正統王朝中,宋朝的宮城(包括汴京的宮城與臨安的宮城)是最為狹小的,站在汴京的大酒樓頂層,都可以俯瞰皇宮。

Ⅳ 宋朝的人炒鹽票,是不是和現代的炒股一個道理

炒鹽票,以鹽票作為媒介以達到用錢低價買入大量的鹽,再以高一點的價格將其賣出,從中獲取差價的目的。從這一點來看,跟現代的炒股是有非常明顯的相似之處的,鹽票和股票都是物權憑證,從其價格的浮動中獲取收益,但是,如果從細節上再仔細區分的話,這兩者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

Ⅵ 宋代法律的作用和特點

宋代是中國古代發展歷史上值得永遠銘記的時代。宋代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比前朝有長足的發展和顯著的變化。河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楊高凡認為,宋代不僅在政治、經濟方面得到發展,法制建設也表現出與其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的時代特色。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維護私有權益的經濟立法和民事立法更加詳密完備,具有無與倫比的時代特徵。

宋代是一個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私有制佔主導地位的封建王朝。這一時期,不僅讓人們的義利觀念和私有權觀念發生變化,也促進了民事法律關系的發展,使以維護私有權為主要內容的民事法律規范更加完備。因而,民法成為宋代法律內容中最豐富,最能反映宋代法律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是民事權利主體的變化。在租佃制、僱傭制盛行的宋代,不僅官戶、地主、平民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就是唐代的「賤民」,即宋代的客戶、工匠、機戶乃至私家僱傭的人力和女使等,在宋代亦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依法享有權利主體的資格,這些「賤民」法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民事法律體系、關系變化的重要表現。另外,宋代出現的義庄、祭田、學田及寺院等都有獨立的財產、完備的管理制度,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社會團體。在法律上,它們具有財團法人和綜合法人的性質。

第二是物權法的詳備。宋代是一個私有制高度發展,所有權觀念深化的朝代,所以調整物權關系、維護私有權利益的法律也相當詳備。盡管宋代沒有現代概念上的動產與不動產的明顯區別,但在內容上已有財物與產業之分,無論是私財還是官物,私產還是公業,都是法律積極維護的對象。宋代法律對動產物權的原始取得(先佔、遺失物、漂流物的揀獲、埋藏物的發現等)和繼承取得(買賣、贈與、繼承等)及添附物的處理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對以動產物權作為借貸擔保的質、當、典押等亦有明確的立法。凡私自移走支配他人所有財物,在刑法上則構成了盜竊罪,並規定了嚴厲的處罰。此外,宋代法律對以田宅為主要內容的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使用、收益和處分的規定更加詳密。

由於宋代統治者對土地的佔用、開墾、典賣採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為土地所有權的取得帶來了新的特點。在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的沖擊下,土地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使土地所有權的轉移相當頻繁,買賣成為取得土地所有權的主要途徑。宋代租佃制、典賣制的盛行,又使土地的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開始分離,宋代法律不僅承認這種分離的合法性,亦允許佔有權、使用權獨立有償轉移,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永佃權在宋代土地所有權中是一種強有力的物產權,既可以世代相承,亦可以典押轉讓使用權和收益權。宋代物權法的內容十分豐富,對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權益起了積極作用。

第三是債權法的發展和契約關系的發達。債是指特定當事人之間請求特定行為的民事法律關系。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商品交換關系復雜化,在買賣、借貸、典當、租佃等契約關系中,因侵權行為、不當得利 、無因管理等法律事實,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為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宋代在法律中對債的發生、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免責、債的強制效力及債權人的權利、債務人的義務都作了詳細規定,以至於出現了「違契不償,官為理索」的說法,以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在契約關系方面,宋代的契約作為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形式,是為適應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是維護所有權利益的重要法定依據。宋代的契約種類繁多,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典押契約、租佃契約,但無論哪類契約,凡經官府印押,交納契稅的,官府都承認其法律效力。為了維護所有權人的利益,宋代法律對契約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擔保責任、時效、損害賠償等都作了嚴格規定,明確了立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四是婦女在婚姻家庭關系中權利的擴大。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婦女的社會性勞動進一步增強。婦女經濟地位的變化帶動了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變化。在婚姻關系中,宋代婦女的法定離婚權沖破了「七出」「義絕」的范圍,離婚的主動權有了明顯增大。隨著人們對婦女貞節觀認識的變化,社會各階層對婦女的再嫁表現出積極的支持態度。在法律上表現為維護婦女再婚自由權的立法相應增多。宋代規定,寡妻既可以另適,也可以招來接腳夫,婦女再嫁在宋代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家庭關系中,特別是夫亡妻在的家庭中,法律確定了寡妻的戶主權,在戶絕家庭中,寡婦依法享有立繼權和代位繼承的權利。因此,宋代婦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變化,也是宋代法律變化的重要表現。同時,宋代在財產繼承法等方面的制度也非常完備,這反映了宋代對私有權維護的深化程度和法制特色。

宋代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時,重視程序建設也成為其訴訟法的時代特色。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正確實現的程序法,依據案件的性質,訴訟法又分為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宋代的法典和前代一樣不僅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分,刑訴法和民訴法也不分。其司法機構設置、訴訟活動原則、訴訟程序、審理方式、判決方法等雖多借鑒唐代的制度,但以程序制約司法權的濫用是其突出的特徵。在宋代,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君權的強化,表現在司法上是皇帝越來越廣泛行使審判權,當時的審刑院就成為皇帝審斷案件的顧問機關。宋代中央的中書、樞密、三司等行政機關直接干預司法審判活動。在地方,強調州縣行政長官必須親自審問案件,既加重了他們的司法責任,也擴大了他們的司法權力。這都是皇帝加強對司法權控制的表現,也是宋代司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制度正義是宋代刑事審判最突出的亮點。為了保證實體法的有效實施,宋代構建了完備的審判、復核、監督檢查機構體系,規定了詳細的起訴形式,建立了收集、辨別、運用證據的制度。為防止司法官吏在審判活動中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造成刑獄冤濫,從制度層面對審判權進行了限制。首先是確定了「鞫讞分司」體制,使審理權與判決權分離;其次是規定了「長官躬親」制,以防司法審判中的吏奸之弊;其三是推行「親嫌迴避」制,以保證審判的公正;其四是確立了「據狀勘鞫」制,以防狀外別生奸獄;其五是限制濫施刑訊,防止冤案滋生。在司法制度中,審判程序規定的尤為嚴密。從刑案現場勘驗、取證、審訊到結案,都規定了嚴格的程序和標准,防止官吏在各個環節中借機生奸。在審理結案之後,檢法議刑之前,創立了必須的錄問程序,即對徒刑以上大案,另外安排官員提審錄問案犯,進一步核查犯罪事實,以防審理中的差誤,這是其他朝代審判中沒有的程序。錄問無枉錯之後,由檢法官根據案情檢出適用法條,這就將定罪量刑限制在法律范圍之內。其後則由幕職官根據案情和法條草擬初判意見,交由通判及幕職官集體審核簽押後,呈知州定判。如此嚴密的審理和判決程序,在中國法律史上獨樹一幟。試圖通過制度正義實現法律正義,也是宋代法律建設趨向文明的突出表現。

在宋代,隨著民事權利主體的擴大,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也更加完備和具體。宋代不僅明確規定了受理民訴的「務限」,案件「結絕」的時限,審結後官府給予當事人「斷由」,而且對民事訴訟審理不當的案件准許當事人上訴。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初為了寬恤民力、恢復生產、鉗制官吏違法害民,廣開越訴法,這不僅豐富了宋代民事訴訟法的內容,擴大了民事訴訟權,也彰顯了宋代民事訴訟法的發達。

中國古代的司法中,既沒有律師也沒有辯護制度,百姓的訴訟全憑官吏決斷,被冤之民無法得到法律幫助。至宋代,由於人們私有權觀念的深化,人身權利相對擴大,要求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願望日漸強烈。基於社會的需要,在江南民間產生了「教引訟理」「教授辭訟文書」的訟學。同時也出現了專門指教詞訟、替人辯理為業的訟師和以佣筆為業的寫狀代書人。訟學的產生,訟師和佣筆代書人的出現,是中國封建訴訟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也反映出宋代訴訟活動十分活躍。

同時,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宋代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中央集權制度加強,調整經濟關系,維護國家利益方面的法律內容相當豐富:如商事法、專利法、礦冶法、財政法、稅收法、錢法、鈔法等,宋代經濟立法盡管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但也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觀宋代的法制建設,不僅規范詳備,內容豐富,亦表現了突出的時代特點。民事法規和經濟法規完善表現出宋代私有權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達;從訴訟法的完備和民間訟學的產生表現出宋人對程序法的重視。可以說,宋代法制在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兩方面表現十分突出。宋代法制雖有因襲舊制的方面,但也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點,在中國封建法律史上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Ⅶ 宋朝商鋪一年能掙多少錢

找到了拆遷的,樓主參考下吧
北宋開封:每戶補償170多貫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正月,汴京又出現了一次拆遷,因為要開挖汴京新城的四面壕溝,需「移毀公私舍屋土田」。

既然要拆遷,就涉及的補償,當時朝廷便委任一個叫做楊景略的官員,專門負責拆遷補償。根據拆遷的補償方案,對土地被徵用的民戶,政府「估值給之,或還以官地」;被拆遷的官營房、民墳、寺舍,則由一個叫做「京城所」的機構安排「撥移修蓋」。

從這次拆遷記錄可以看出,當時宋政府對拆遷戶的補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物補償,即由政府另撥給官地、另造房屋還給拆遷戶;一種是貨幣補償,按照房地產的市場價,給予賠償。但具體賠償多少錢,史料沒有記錄。

不過,元豐六年閏六月的另一次拆遷,則留下了政府補償標準的記載。

當時開封府搞了一次大規模的市容市貌整頓,按照規劃,城牆內側三十步范圍內的官私建築物都要拆遷,以便留出足夠的城市公共空間。負責拆遷工程的是開封府的推官祖無頗。祖推官統計了工程涉及的拆遷戶數目,並一戶一戶參驗地(房)契,再根據當時開封府的房地產價格,計算出被拆遷物業的估值,總共有「百姓屋地百三十家,計值二萬二千六百緡」。此外,尚有一部分寺觀、官屋也要拆遷,由「京城所」擇地重建。

130家拆遷戶,共補償22600貫錢。算下來,平均每戶可獲得政府補償170多貫錢。朝廷批准了這個拆遷補償標准,由戶部撥款支付。

那麼每戶170多貫錢的補償到底是高是低呢?這需要參照當時汴京的物價與市民收入水平。北宋時,在汴京街邊擺個小攤做小買賣的社會底層人物,一天約有幾十至一百文錢左右的收入,170多貫錢大約是一個底層小市民五六年的收入;從物價的角度來看,北宋開封的房價,繁華地段絕對是「寸土寸金」,170多貫錢肯定買不了一間像樣點的房子。不過,這次拆遷的房屋都在城牆附近,屬於偏僻之地,又是一般平房,房價毫無疑問要遠低於市中心的豪宅,北宋前期,在開封府下轄的中牟縣,100貫錢就可以購買到一套很好的住宅了。應該說,每戶170多貫錢的補償是參照時價計算出來的,雖然不高,但還算在合理區間。

南宋杭州:租戶也補償搬家錢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六月,杭州也有一次拆遷。由於「皇城東南一帶,未有外城」,宋高宗命令「臨安府計度工料,候農隙日修築」。高宗說,這個工程需要多少錢,臨安府請先做個預算出來,報給尚書省,從皇室的內藏錢中撥款;盡量不要拆遷「民間屋宇」,如有拆遷,務必「措置優恤」。

負責拆遷補償的官員叫做張偁,負責築城工程的官員叫楊存中。七月份,楊存中向皇帝呈交了一個報告,大意是說:根據築城圖紙,臣等做了實地勘察、測量,劃定了建設路線,現在要修築城牆的地方,十之八九是官府的「營寨教場」,只有少數「居民零碎小屋」需要拆遷。等築城完工後,「即修蓋屋宇,依舊給還民戶居住」。高宗同意了這個築城方案。

張偁也向皇帝報告了拆遷補償措施:「所有合拆移之家」,如果是業主,則在附近官地中撥給一塊同等面積的宅基地;如果是租戶,則由政府蓋造公寓,「仍依原間數撥賃」;城牆內外,只要是「不礙道路」的屋宇,則「依舊存留」。此外,政府對所有的拆遷戶,都補償「拆移搬家錢」,業主每一間房補貼10貫錢;租戶則減半,每間房5貫錢,另外5貫錢給業主。這個拆遷補償方案,高宗皇帝也批准了,「出榜曉諭,候見實數支給」,禁止經手的官吏剋扣補償款。

杭州在南宋成為臨時都城,房地產市場非常火熱,繁華地段的房價高得令人咋舌。不過這次拆遷的民房也是在城牆附近,造價肯定遠低於市中心。10貫錢的搬家費(不含地價,因為政府已撥劃地方給拆遷戶建房),剛好可以在兩浙地區建造一間民房,如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平江府建造瓦屋營房,「每間支錢一十貫文」。

值得指出的是,租戶也能夠獲得一半「拆移搬家錢」,表明當時政府對租戶權益的重視。宋代由於商品經濟、市場交易的發達,私人物權已經發展出多個可相分離的層次,比如一個房屋的物權,可以分為所有權、佔有權、用益權、典權等等。租戶能夠獲得賠償,說明獨立的用益物權是得到政府承認的。

每個拆遷戶補償10貫的「拆移搬家錢」,是宋高宗時的補償標准。到了宋孝宗時,宋政府的拆遷補償標准又有所提高。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因為朝廷要修建皇後的家廟,需要拆遷「韓彥直房廊」,即韓彥直建來放租的公寓,政府計劃給每家租戶補償30貫搬家錢。這套公寓應該位於繁華地段,所以補償費比較高。但這個補償標准還是受到了反對。臣僚說,有些租戶,自己在原租地上添造了房子,如果只補償30貫,「似覺太輕」,請委派臨安府官員「再行審核,稍與添給」。最後宋政府提高了補償標准:添造樓房的人家,增加搬家錢7000文;添造平房的人家,增加搬家錢5000文。

從宋代的拆遷補償來看,宋人的私有物權是得到政府的尊重的。更難能可貴的是發生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的一樁事:宋太宗「欲廣宮城」,想擴建皇宮,已經叫人繪制了圖紙,需要拆遷多戶人家。朝廷派人到居民那裡做拆遷動員,但「居民多不欲徙」,不想搬家。宋太宗只好作罷,放棄擴建宮城。所以在歷代正統王朝中,宋朝的宮城(包括汴京的宮城與臨安的宮城)是最為狹小的,站在汴京的大酒樓頂層,都可以俯看皇宮。

Ⅷ 中國法制史試題 宋朝的法制指導思想

一、單項選擇題

1.夏朝的法制觀是
A.奉"天"罰罪 B.威侮五行 C.禹刑 D."昏、墨、賊、殺"

2.商朝思想政治范疇的罪名是
A.腹非罪 B."亂政"、"疑眾" C."好黨" D.妄言罪

3.贖刑作為一個制度始於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4.春秋時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國家是
A.鄭 B.晉 C.齊 D.楚

5.戰國時期,提出"刑無等級"法治主張的是
A.韓非 B.商秧 C.李俚 D.吳起

6.秦時主張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的是
A.李斯 B.韓非 C.商鞅 D.李俚

7.《鹽鐵論》稱之為"論心定罪"的司法審判方式指
A.文字獄 B.春秋決獄 C.秋審 D.三司推事

8.中國古代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
A.《九章律》 B.《傍章》 C.《泰始律》 D.《唐律疏議》

9.科舉制首創於
A.隋 B.唐 C.元 D.清

10.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官史選任採取
A.任子 B.察舉 C.九品中正制 D.徵召

11.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活躍的時期是
A.秦 B.唐 C.宋 D.元

12.封建五刑和"十惡"最早規定於
A.《北齊律》 B.《晉律》 C.《唐律疏議》 D.《開皇律》

13.漢朝提出一套唯心主義"君權神授"理論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班固 C.蔡邕 D.叔孫通

14.唐律規定,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的行為構成
A.不孝 B.惡逆 C.大不敬 D.不義

15.首創以程朱理學為程式的經義取士制度的朝代是
A.唐 B.宋 C.元 D.清

16.元朝地方官吏編制的一部法律匯編是
A.《元典章》 B.《大元通制》 C.《經世大典》 D.《至元新格》

17.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機關是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大宗正府 D.中書省

18.充軍作為正式刑名,始自
A.宋朝 B.明朝 C.清朝 D.元朝

19.明代中央的審判機關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

20.首創市舶制度的朝代是
A.唐 B.宋 C.明 D.清

21.清朝特別創立的刑罰有
A.發遣 B.充軍 C.枷號 D.刺字

22.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以刑為主、諸法合體的法典是
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 C.《大清新刑律》 D.《大清會典》

23.清朝在廣州設立的對外壟斷代理商行稱
A.申明亭 B.十三行 C.官本船 D.市舶司

24.清末立法中帶有商法總則性質的是
A.《商人通例》 B.《公司律》 C.《獎勵華商公司章程》 D.《大清商律草案》

25.首次規定廢除帝制、確立共和制的立法是
A.《臨時約法》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C."天壇憲草" D."賄選憲法"

26.《臨時約法》規定的立法機關是
A.立法院 B.參議院 C.參政院 D.國會

27.南京國民政府普通法院的審級制度為
A.二級二審制 B.三級三審級制 C.四級三審制 D.四級四審制

28.南京國民政府實施時間最長的憲法性文件是
A.《中華民國憲法》 B."五·五憲草" C.《訓政綱領》 D.《訓政時期約法》

29.抗日民主政權的最高權力機關是
A.黨中央 B.參議會 C.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 D.人民代表會議

30.新民主主義時期,規定少數民族自治權的立法是
A.《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 B.《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
C.《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D.抗戰施政綱領

二、多項選擇題
1.《九章律》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增加了
A.《傍章》 B.《戶律》 C.《興律》 D.《廄律》 E.《張杜律》

2.唐律規定的贓罪有
A.受財枉法 B.受所監臨 C.強盜 D.竊盜 E.坐贓

3.元代科舉包括的級別是
A.鄉試 B.差遣 C.會試 D.殿試 E.致仕

4.明初"刑亂國用重典"的內容包括
A."重典治史" B.鎮壓"犯上作亂" C.德主刑輔 D.治亂世用重典 E.推行法治

5.南京國民政府的民法篇目包括
A.總則 B.債 C.物權 D.親屬 E.繼承

三、名詞解釋

1.宗法制
2.編敕
3.朝貢貿易
4.地丁合一
5.三三制

四、簡答題

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則是什麼?
2.簡述清末修律的指導思想。
3.簡述《中國土地法大綱》的主要內容。

五、論述題

1.試論唐初法制的指導思想。
2.試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特點及意義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B 3.C 4.A 5.B 6.A 7.B 8.C 9.A 10.C 11.C 12.D
13.A 14.B 15.C 16.A 17.D 13.B 19.C 20.A 21.A
22.B 23.B 24.A 25.B 26.B 27.B 28.D 29.B 30.C

二、多項選擇題
1.BCD 2.ABCDE 3.ACD 4.ABD 5.ABCDE

三、名詞解釋
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周初系統地確立了宗法制。西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受封的諸侯對天於是為小宗,但在本諸侯國則為大宗,以下的卿大夫同理。對於異姓貴族,通過聯姻也納入宗法關系。全國上下以周天子為核心,由血緣親疏不同形成了競相拱衛的等級體制。

2.編敕--是宋代編纂歷年所頒敕文的立法活動,由此所產生的敕文集也稱編敕。編敕屬於一般法,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

3.朝貢貿易--明朝官方允許的一種對外貿易,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政治性貿易。通商國家要受明朝的冊封、經明廷發給朝貢"勘合"方可來華朝貢,同時允許附帶與中國商人貿易,這一阻礙海外貿易的落後制度一直被明堅持。

4.地丁合一--雍正年間,在全國推行"攤丁入地"的賦役改革,即以省為單位,將已固定的丁銀數額平攤至田賦銀之上,使丁銀成為田賦銀的附加稅。丁銀的徵收與田賦銀的徵收完全合一,總稱"地丁銀",也被稱作為"地下合一"。地丁合一制完成了唐兩稅法以來賦役合並的演變,是中國賦役制度的重大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一定意義。
5.三三制--為團結各階層人民參加抗戰,抗日根據地的施政綱領規定,在政權建設中貫徹"三三制"的原則,即在抗日政權中,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代表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佔三分之一,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

四、簡答題
1.《晉律》第一次將之列入律典,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封建禮制以喪服為標志表示親屬間的遠近關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按五眼制的標准,愈親近者,卑犯尊,處罰越重;尊犯卑,處罰越輕。愈疏遠者,卑犯尊,處罰較親近者為輕;尊犯卑,處罰較近者為重。這一原則使法律成為"峻禮教之防"的工具,從而確立了後世法定親等制度。

2.1902年,清廷命沉家本等為修律大臣,並下達下諭,規定修律的指導思想是:"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此後又陸續發布上諭,反復強調其指導思想,表示絕不能動搖"三綱五常"這一"數千年相傳之國粹,立國之大本。"

3.宣布廢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確定以鄉村為單位、按人口平分一切土地的土地分配方法;確認農民對所分得土地的所有權;確定土地改革的合法執行機關為鄉村農民大會、貧民團大會、區縣省級農民代表大會;確定保護工商業原則。

五、論述題
1.(1)唐大宗繼位前夕,確定了"安人理國"的總方針,初唐法制的指導思想,便是這一總方針在立法、執法上的體現。(2)唐初的法制指導思想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德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寬仁治天下";禮,主要是指以封建綱常對臣民進行教化。強調治國必須兼有德禮和刑罰,二者的關系是"本"和"用"的關系,德是根本的、主導的,刑是輔助的、派生的。其二,立法要寬簡、劃一、穩定。寬,是寬大,主要指立法內容方面,其基本點是輕刑,盡可能使人不致陷於犯罪,或犯罪後得到較輕的處理;簡,是簡約,主要指立法形式方面,其基本點是簡明,使百姓通俗易懂,使官吏便於掌握。立法劃一是保證斷罪量刑准確的必要前提,不但要將律文統一,還要將律條的解釋統一,還要求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其三,執法要求審慎。強調辦案必須嚴肅、慎重,審斷應有證據;對於死刑的執行尤其慎重。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是,試圖從各個方面限制和防範袁世凱的復辟,鞏固

辛亥革命的成果。其中包括:第一,改《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以"防總統之獨裁";其二,進一步擴大了參議院的權力,加強國會對總統的監督;其三,規定了嚴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凱隨意撕毀約法。(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唯一一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文獻,其主流是好的,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也有局限性,其旨在約束反革命力量,卻又拱手交出政權,沒有涉及土地問題,沒有充分地發動群眾,因而最終被袁世凱所背棄。

育路考研

更多信息請訪問:育路考研頻道
一、立法指導思想
1、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割據
2、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3、強調慎法,法貴力行
4、義利並和,通商惠工
二、立法概況
1、刑統:《宋刑統》,中國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2、編敕:將皇帝若干年內所頒的針對一時、一事、一地的無普遍適用效力的「散敕」進行整理,刪除重復、矛盾及無普遍指導意義者,分類匯編,經皇帝批准後頒布。
3、編例:由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編集的判例匯編。
4、條法事類:《淳熙條法事類》、《慶元條法事類》、《淳佑條法事類》
三、法學成就
宋慈:《洗冤集錄》,是中國乃對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完善的法醫學專著。
四、宋朝法制的歷史地位
第三節 宋朝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原則
重法地與《盜賊重法》:對一些重要地區的盜賊犯罪論以重法。
二、刑罰制度
刑罰的變化:①折杖法;②刺配;③凌遲。
三、罪名
新設「天地壇非執事輒臨」與「盜剝桑柘之禁」罪名
第四節 宋朝民事法律
一、民事法律關系
二、物權:義庄
三、債權
四、婚姻家庭與繼承權
第五節 宋朝行政法律
一、行政組織
二、監察制度
三、官吏管理制度
第六節 宋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新設審刑院
二、訴訟審判制度
1、大案奏裁製
2、鞫讞分司制
3、翻異別推制
4、務限制度
5、理雪制度
三、監獄制度

閱讀全文

與宋朝物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