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劉春田的介紹
劉春田,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版權研究會版權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中華商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國際版權學會成員。
② 劉春田的個人著作
知識產權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
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知識產權法律出版社
知識產權保護國際慣例海南出版社1993年11月
中國知識產權二十年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年12月
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
知識產權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
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知識產權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知識產權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知識產權制度與中國的現代性》,載《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年第7期。
《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是國情巨變的要求》,載《知識產權》2012年第5期。
《入世10年的成就與挑戰》,載《知識產權》2011年第10期。
《論方正「倩體字」的非藝術性》,載《知識產權》2011年第5期。
《新中國知識產權法學學科的開拓者》,載《法學家》2010年第4期。
《民法原則與商標立法》,載《知識產權》2010年第1期。
《一絲不苟的法律精神不拘一格的務實態度——評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對「進口日本海帶貿易機會」糾紛的判決》,載《電子知識產權》2009年第4期。
《電影版權保護要打持久戰》,載《當代電影》2009年第8期。(與許超等合作)
《知識產權法研究的基礎性與多樣性發展》,載《法學家》2007年第1期。
《益友良師鄭成思》,載《中國版權》2007年第1期。
《我國知識產權高等教育的發展》,載《中國版權》2007年第11期。
《發展產業與保護創新》,載《中國出版》2007年第5期。
《2005年知識產權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6年第1期。(與陽平合作)
《2004年知識產權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5年第1期。(與楊才然合作)
《司法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補充和整合》,載《法律適用》2005年4期。
《商業秘密的法理分析》,載《法學家》2004年第3期。(與鄭璇玉合作)
《2003年知識產權法學學術研究回顧》,載《法學家》2004年第1期。(與金海軍合作)
《知識財產權解析》,載《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2002年知識產權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3年第1期。(與金海軍、范曉波合作)
《商標法代表了我國民事立法的方向》,載《中華商標》2002年第8期。
《法國民法典制訂的歷史背景》,載《法學家》2002年第6期。(與許煒合作)
《2001年知識產權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2年第1期。(與金海軍合作)
《商標法律的現代化》,載《中華商標》2001年第12期。
《入世對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的影響》,載《群言》2001年第4期。
《2000年知識產權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1年第1期。(與陽平合作)
《1999年知識產權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0年第1期。
《應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商號保護制》,載《工商管理管理》2000年第7期。
《合同法的幾點啟示》,載《法學家》1999年第3期。
《中國知識產權法20年的啟示》,載《法學家》1999年第1期。
《商標與商標權辨析》,載《知識產權》1998年第1期。
《在先權利與工業產權——由<武松打虎>案引起的法律思考》,載《中華商標》1997年第4期。
《創立馳名商標振興民族經濟》,載《工商管理管理》1995年第1期。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實踐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國專利與商標》1995年第2期。
《注重維護作者的著作權益》,載《中國出版》1994年第5期。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幾個問題》,載《中國專利與商標》1994年第1期。
《對於國穎訴汪雪琴侵犯著作權案的幾點看法》,載《法律適用》1994年第3期。
《談談戲劇表演藝術家的權利》,載《中國戲劇》1993年第8期。
《佛門訟案——談談劇作家的權利》,載《中國戲劇》1993年第2期。
《簡論職務作品著作權的內容》,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關於制止不正當競爭法的幾個問題》,載《知識產權》1992年第6期。
《談<條例>關於兩岸知識產權關系的規定》,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92年第4期。
《民法學家、法學教育家——佟柔》,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簡論職務作品的著作權內容》,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與劉波林合作)
《剝奪公民人格權是歷史的倒退》,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90年第2期。
《關於我國著作權立法的若干思考》,載《中國法學》1989年第4期。
《我國著作權法對外國作品的保護問題》,載《法學探索》1989年第1期。
《十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法學的發展》,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9年第2期。
《著作權法的若干理論問題》,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2期。(與劉波林合作)
《著作權法的若干理論問題(續)》,載《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3期。(與劉波林合作)
《信息與信息立法》,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試論制定破產法的客觀必要性》,載《中國法學》1986年第1期。(與江偉、甄占川合作) 知識產權法-論點。法規。案例(21世紀法律教育法規叢書)/劉春田,2004-1-1版
知識產權法(第2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劉春田,2003-2-1版
知識產權法(現代遠程教育系列教材)/劉春田,2003-6-1版
中國知識產權評論(第1卷)/劉春田,2002-12-19版
知識產權法(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規劃教材)/劉春田,1999-6-1版
知識產權法(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劉春田,2000-3-1版
知識產權法教程/劉春田,1995-5-1版
超前意識
3 月19日,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法規司司長王自強透露,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工作去年7月13日正式啟動,目前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修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有關專家分別起草的三部專家建議稿於去年底完成。下一步,根據專家委員會討論結果和各界意見,對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初稿將作出進一步修改,爭取在今年10月向國務院提交正式的修訂意見稿。
著作權法將做哪些修改?對於普遍關注的網路技術所帶來的新興問題,新法是否將有所涉及?……日前,光明日報記者與參與了專家建議稿撰寫工作的劉春田教授展開對話,請他就相關問題一一進行解答。
③ 劉春田的學術觀點
劉春田教授認為,從事科學研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做學問需長期的積淀,應具備一定的科學觀,要有良好的學科基礎知識,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建立相對合理的知識體系。主張擴大知識面。世界是一個有機的體系,知識雖然被分門別類,但相互之間都是有關聯的。因而應當兼容並包,從各學科汲取營養。相信認識永遠是有局限性的。時光無限,天地無窮,生命萬物渺小短暫。人,尤其個人,有太多的局限性,註定是不完美的。哪怕任何天才人物的認識也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有缺陷的.沒有人可以窮盡真理。因而堅信羅素關於「人類的全部知識都是不確定的、不準確的和片面的」之結論,乃是至理名言。體會到學術貢獻屬於創新。乃是發乎內心之所得,是思索之結果,是一件即使千錘百煉、付出巨大艱辛也未必有多少結果的事情。故,為學者,須知講究學術品味,勤於思考,工於心得,須知厚積薄發,須耐得寂寞。為學者還應當做到道異風同,有雅量、有胸懷。明了世界是多元的,而人,是不一樣的,人的認識也是多元的,這種多元是絕對的。以觀察、認識世界上任何專門問題為己任的人,都不應當用一隻眼睛,而須用三隻眼睛看世界;不應當用一隻耳朵,而要用三隻耳朵聽不同的聲音。多元,才是完整和真實的世界。認識固然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但這種正、誤是相對的。科學的生命力在於追求進步。進步意味著放棄。科學研究者不是聖賢,應當學會放棄,享受放棄。個人感受是,如果想讓進步成為常態,就要學會棄舊從新,放棄一個長期·以來篤信不移、堅持樂道,卻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觀點,比正常情況下獲得一項新的知識更有價值,更令人愉悅。世界是運動的。「死水必有毒」。歷史是沒有最後的結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條件的變化,人們對歷史現象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在思想認識和科學研究領域,有如天容萬物,海納百川,發展和作為的空間是無限的。
在專業領域,劉春田教授有許多重要的思想觀點,現就以下兩方面作簡要介紹:
一、關於民法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認為民事法律制度是一個整體,物權法、債權法、知識產權法等制度和民法之間是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而非民事特別法和民事普通法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對象自然屬性的不同,導致了民事權利的區別。作為財產權,「物」之所以成為物權的對象,特定「行為」成為債權的對象和某些「知識」成為知識產權的對象的原因,在於「物」、「行為」和「知識」所具有的不同的自然屬性。物權是以人類的可支配物為前提,「物」的主體部分之自然形態是形式加質料,有形有體,是形式與質料的統一;債權則以人的有民事法律意義的行為作為前提,行為既無形又無體。知識,作為一種人為設計的形式,具有符號性,是非物質的。這些前提決定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構成不同的民事權利。這些權利之所以歸於民事權利,是因為它們除特殊性外,又都具備了作為民事權利的一般屬性。一般性決定了它們的民事權利共性:特殊性,也就是低一層次的特徵,導致它們又自立門戶,形成了不同類別的民事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具體的民事權利都是特殊的。社會生活中並不單獨存在著一般民事權利,人們只能從理論和觀念上抽象出民事權利之一般,它隱含於特殊的、具體的民事權利之中。所以,那種稱物權、債權為一般的民事權利,稱知識產權為特殊(或「極為特殊」)的民事權利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故,在民法學的研究中,任何一個特殊的領域都離不開民法的一般理論。至於物權、債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的民事權利屬性,並不取決於世界貿易組織知識產權協定的宣示。知識產權作為私權,作為民事權利的屬性是客觀的,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人們之所以把知識產權歸於民事權利,是由它所反映和調整的社會關系決定的,這使它具備了民事權利的最本質特徵。實踐說明,知識產權的發生、行使和保護,適用於所有民法的基本原則和全部的民事規范,如民事主體、客體、內容、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等等。如果柚掉民事規范和制度,脫離民法的原則,知識產權制度就會面目全非,無法生存。研究表明,知識產權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權,其實與人格權關系不大,知識產權法本質上是財產法。至於把知識產權置於何種性質的法律中,是在經濟法中,還是在民法中,或者在行政法中,甚至在國際經濟法、國際法中,乃至索性單獨地專門立法來規制,使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或者國際法的手段來解決知識產權問題,都無關緊要。這些屬於不同的立法制度選擇或處理手段以及法律編纂技術問題,並不能改變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此外,由什麼樣的審判機構來審理知識產權法律糾紛,則屬於司法行政分工問題,純系人為安排,更與知識產權的法律屬性關系不大。
二、關於「知識產權法學」的邏輯安排
以傳授專門知識為宗旨的一門學科如何表達自己,通常在邏輯上有兩種選擇:敘述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實踐中,我國這兩種選擇都有表現。其中,分析的方法並不典型,主要表現在對學科體系的設計上,該辦法將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安排在知識產權的國內法和基本理論之前,理由一,我國民法領域採取「國際法優先」原則:理由二,我國現行知識產權的重要實體規定,均來自幾個重要公約。因此,認為離開國際保護理論,很難說明我國知識產權法的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知識產權法》(前揭書)則選擇敘述的方法。認為上述方法的邏輯安排是源流倒置。敘述的方法是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復雜的表達事物的過程。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應當首先區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區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作為財產關系,知識產權和任何已有的財產制度一樣,它產生於深刻的社會經濟生活。知識,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物」,如同物權對象的「物」一樣,相對而言,是第一性的,是經濟社會關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首先恰當准確地描述「知識」的本質和存在方式,進而完成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復雜,從第一性到第二性,從利益的產生到利益分配的要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法到國際法的邏輯過程。敘述的方法,可以合乎邏輯地進行表達,是對任何一種專門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進行全面、系統說明的科學方法。也是便於系統把握一項專門知識的合理途徑。
④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的中心概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是國內最早從事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的機構之一,其前身系成立於1988年的中南政法學院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2000年改為現名。2004年11月26日,中心躋身於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行列,由此步入新的發展時期。2005年,由中心研究人員承擔的《知識產權法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6年5月13日,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決定依託本中心,成立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為國家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研究和咨詢服務。2007年,武漢仲裁委員會知識產權仲裁院依託本中心成立。同年,知識產權所隸屬的民商法學科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9月,中心「知識產權教學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是年,知識產權司法鑒定所正式掛牌成立。
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中心主任由著名知識產權學者吳漢東教授擔任。中心聘有110餘名來自德國慕尼黑馬普知識產權/競爭法及稅法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學、美國德雷克大學以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台灣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和實務部門的知識產權專家、學者擔任學術顧問、專兼職研究人員。中心設立了由13名成員組成的學術委員會,資深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郭壽康教授,國家知識產權局前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景川教授為顧問,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春田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漢東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
自成立以來,中心已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以及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司法部等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研究課題70餘項,出版專著4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發表論文500多篇,編著「十五」、「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高等院校法學教材、研究生教材、現代法學教材、非法學類高等教育通識教材及全國自學考試、全國領導幹部培訓和中央黨校培訓教材、保護知識產權培訓教材共計30餘部。研究成果曾獲全國首屆優秀博士論文獎、首屆中國法學成果獎二等獎、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中國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實施工程獎一等獎、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二等獎、司法部法學教材與法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二等獎等獎勵40餘次。此外,中心還參與了我國「民法典」、「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以及「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草案的起草或咨詢論證工作,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心重點從事知識產權基礎理論、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實務、知識產權比較等方面的研究,與此相對應地設立了知識產權基礎理論研究室、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室、WTO與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研究室、知識產權貿易與管理研究室、德國與歐盟知識產權研究所等五個研究室(所)。為了實現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資料信息建設、咨詢服務等方面的綜合協調發展,我中心開辟了四個窗口,即圖書館、中國知識產權研究網、學術刊物和國家精品課程。
中心長期致力於釀造濃重的學術氛圍,打造優秀的學術精品,鍛造精銳的研究隊伍、凝煉明確的學術方向、創建開放的學術平台。根據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的規定,重點研究基地是科研製度創新的重要成果,是聚集和培養優秀人才的新型科研組織。中心躋身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研究基地,將繼續高揚理想旗幟,不斷開拓進取,爭取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咨詢服務和體制建設等方面均取得新的成績。
⑤ 知識產權法(第四版)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知識產權法(第四版)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您下載的該電子書來自:TXT書庫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 > 總主編曾憲義王利明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總主編
曾憲義
王利明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
主編劉春田
C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n
n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總主編曾憲義王利明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
主編劉春田
撰稿人(以撰寫章節先後為序) 劉春田郭禾沈致和 王春燕張勇凡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北京?
"I
I
第四版修訂說明???
S .BB
第四版修訂說明
本次修訂集中在緒論和專利法兩編。,論部分對知識產權的概念作了進一 步的闡釋,提出了創造與勞動的區別,指i了商標權作為知識產權組成部分的 必然性與根、據,明確了知識產權的對象與客體的本質區別;鑒於2008年12月 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完成了第三次修訂》本書根據該法的修改, 對授予專利的條件、外觀設計專利:專利權的行使和保護、專利權的強制許 可、侵犯專利權訴訟中的現有技術抗辯,以及遺傳資源等問題,結合國內外立 法、司法和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分別作了具體的闡述和簡要說明。
劉春田
2009年7月
編寫說明
編寫說明
本教材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知識產權法教程》的基 '礎上,主要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 基奪要本》中的知識產權法部分編寫的'。《知識產權法教?基本要求》反映了 .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工作者就該學科……
別忘了採納喲
⑥ 求知識產權法 主編是劉春田,出版社是北大、高教出版社的這本書的課後答案
這個答案真沒有,用的人少,沒人特意編輯的
⑦ 劉春田的簡介
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創始院長,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知識產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兼任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版權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華商標協會副會長、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中國分會理事、國際版權學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著作權》雜志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法、中國商法、知識產權法等。
⑧ 我國知識產權法的專家有哪幾位
鄭成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全國人大 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內知識容產權研究會會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員。已逝世。是我最崇拜的知識產權專家。吳漢東,蔣志培,李順德,唐廣良,劉春田,江鎮華,陶鑫良~~~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