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地流轉的利弊
聯產承包責任制在 承包 形式上有兩種:①包產到戶。以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前提,以戶為單位承包,包工、包產、包費用。按合同規定 在限定的生產費用范圍內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實現承包合同指標受獎,達不到承包指標受罰。 ②包干到戶。又稱大包干。承包合同中不規定生產費用限額和產量指標,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產活動,產品除向國家交納農業稅、向集體交納公共提留以外,完全歸承包者所有。即「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承包內容上也有兩種:①土地承包。即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農戶人口、勞動力數量,將土地分給農戶自主經營。②專業承包。即在生產隊統一管理下,將集體所有的農、林、牧、副、漁、工、商各業的生產過程承包到戶或承包到組,由戶或組自主經營。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擴大了農民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了小規模經營的長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從九五計劃開始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開發「四荒」的承包期可以更長一些,這是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重大政策。
土地流轉指的是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集體建設用地可通過土地使用權的合作、入股、聯營、轉換等方式進行流轉,鼓勵集體建設用地向城鎮和工業園區集中。其要點是: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建立以土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把農民承包的土地從實物形態變為價值形態,讓一部分農民獲得股權後安心從事二、三產業;另一部分農民可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
正面意義包括下列諸條:
其一,盤活農村生產、生活資料中的資本要素,激活農村經濟、商業活動,數年以後,農村局面丕變,自是意料中事。可以預估,大、中、小城市郊區將首先改善經濟狀況。
其二,近年在各地頻頻爆發的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群體性暴力抗爭事件,多數由於政府勾結地產商對農民土地強取豪奪所致。如今農民獲准自願轉讓宅基地和耕地的權益,必然分享對土地定價的權力。宅基地和耕地不久就會具有隨行就市的市價。土地市價昭彰,在人耳目,地方政府抑或地產公司難以上下其手,或者動輒巧借名目,強行徵用,或者隻手遮天,恃勢以低價強買土地。如此,部份農民同政府之間一觸即發的尖銳矛盾勢必急劇緩解。
其三,宅基地和耕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已經獲准「流轉」,為下階段的農村經濟活動奠定了基礎。地產公司自會對城市郊區的宅基地擇肥而噬;經營農業的公司以及各處的種田能手也會俟機而動,在遠離城市的農村取得成片種植農作物的權利。久而久之,農業規模經營會在全國涌現,提高農業的效率並且降低種田的成本。
現逐點評估新政的負面後果:
其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國適逢池魚之災。固然有不少失業的農民工滯留城市,做攤販度日,還是有許多農民工返鄉謀生,協助當局緩解危局。今後大量農戶把耕地的經營權轉讓出去以後,再遇到類似經濟危機,農民工只能滯留城市,同市民爭食了。換言之,就整體而言,農村素來具有的協助政府消弭經濟危機的能力會逐步消失一部份。
其二,這次農民獲准將過去不屬於自己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據為己有,或許今後會刺激產業界員工提出類似要求,對當局構成連串的壓力。在國際上,這類事件是不經之談,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卻不能排除發生的可能性。大慶油田前員工在花完買斷工齡所獲的巨款以後,聚眾鬧事,終於全體獲准重返油田上班,就是一個例證。
其三,一旦農村資本能量被釋放出來,金融流通加速,就像改革初期城市經濟、商業活動趨向活躍之際出現的情況一樣,勢必需要中央財政部門提供龐大的資金流。不久以後,通貨膨脹必然加劇,會影響全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簡言之,農業新政涉及國家的資源和利益的再次分配,影響深遠。如何判斷,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其四,以前中國農業用地沒有市場化,自發流轉的農地不受法律保護,存在風險折價,農民收入極低。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些自發流轉的土地急劇升值,農民已經開始鬧事,或者要求收回土地,或者要求補償收益。目前許多事端就是農民毀約引起的。如今農民獲准流轉農地,今後事端或法律訴訟大批涌現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其五,農民擁有宅基地和耕地,自生自滅,不至於給當局製造麻煩。假若眾多的農民失去土地,難免不會造成社會的巨大動盪。這是一個歷史規律,歷朝如此,對當代中國也似乎適用。今後大批農民喪失耕地的經營權,花完到手的款項以後,又不適應現代社會,被社會邊緣化,闔家生計沒有著落,必然給整個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從長遠說來,農村土地兼並勢必加劇,就中國國情而言,恐非國家之福。
其六,盡管政策規定,農田用途不準變更,中國國情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假以時日,必然會突破中央規定的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就給中國糧食安全平添了變數。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從國外連年進口大量糧食,作為權宜之計,未嘗不可,然而,設若進口糧食成為基本國情,不但受制於人,而且從長遠觀點來看,也不現實。一言以蔽之,能源不足,僅牽涉發展的速度;而糧食短缺,就涉及生存大計了。
此外,還存在一個變數,即農業新政能否推行,取決於地方政府是否配合。當前地方政府用於運轉的費用,依靠各種地方稅收以及同中央分成的若干中央徵收的稅種,而地方政府賴以發展的項目資金,卻大部份來自於差價賣地的收益。假如農地流轉的收益全歸農民享有,地方政府又如何支撐眾多的發展項目?
綜上所述,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距離合理、管用的要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政府如何因應前述負面後果,自然「宜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
我來整理一下聯產就是一群人為國家打工,做的好了就給獎金。而土地流轉就是為自己打工,也就是更市場化了。而其中的利弊和其他市場化的事物是差不多的。主要在於管理,秩序,規則,盲目性。但是又有市場調節的作用在其中,讓土地也成是市場的一部分。
⑵ 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的區別和性質是什麼
國有土地出讓是指國家作為土地所有者通過有償的方式向單位和個人提供土地使用權內的行為;土地使容用權轉讓時指已經出讓的國有土地,經受讓方投資達到一定數額和規模後再進行買賣的行為。出讓地包括工業、商業、住宅等。40年是商業用地,住宅是70年。也可能是其他性質的出讓地改變用途為住宅,已經減去以前出讓時已經使用的年限。
⑶ 土地劃拔和出讓有哪些利弊
1\出讓的弊端:1、出讓年限過長,例娛樂、商業用地40年,工業用地50年,如果隨著土地出讓加快,可以出讓的地塊也隨之減少,那麼幾十年後,還有什麼地可以出讓。2、出讓方式中的拍賣、掛牌以價高者得的單純形式,那麼造成的就是有些土地價格抬高,虛高。最明白就是房地產業的,地王現象。
2\劃撥的弊端:把一些好的地塊無償劃撥給了一些機關、企業,等到機關、企業搬遷、破產,需要處置土地時候,資產都流失了!
⑷ 公司名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性質為工業)能轉讓給個人嗎有什麼利弊
一、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故,公司名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性質為工業)能轉讓給個人。
二、這塊地如果在土地使用稅的徵收范圍內,如果在公司名下,每年要繳納土地使用稅,增加營業成本。如果該公司處於停產或土地閑置的狀態,無異於是一個大包袱。那就不如轉讓了好,既可以甩掉包袱,又可以增加收入,多一部分流動資金。
這塊地如果轉讓給個人,你的意思好像是轉到公司法定代表人名下吧。其好處是成為個人財產了,公司第財產減少了。
但要注意轉讓價格的公允與否:如果價格公允,公司要繳納轉讓無形資產的營業稅,個人要繳納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契稅、印花稅。
如果價格不公允,或無償贈與,或以其進行利潤分配,或股東分紅,稅收方面還要增加一個股東分紅的個人所得稅。
三、這個問題時繼承的問題:
在個人名下土地使用權的繼承,如果不是遺囑繼承,那麼就按照法定繼承程序進行繼承,法定繼承人按照法定順序和份額,分別繼承應得土地使用權。
在公司名下,傳承下去的就不是土地使用權了,而是被繼承人(也就是公司的股東)的股份。土地使用權是公司財產,不能直接進行繼承。
建議:為了繼承,給子孫留點資產,就繳稅,將土地使用權轉移到個人名下吧。但不要少繳稅或不繳稅,造成偷稅的嫌疑。
(4)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利弊擴展閱讀: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
第十五條
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⑸ 土地使用權轉讓有哪些特點呢
(1)集體非農業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主體一般要求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居民。此外,回鄉落戶的離休、退休、退職、職工和軍人,回鄉定居的華僑也可以申請宅基地。 (2)集體農用土地使用權的主體一般為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如為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則必須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批准。 (3)集體所有的「四荒」土地使用權主體可以為本集體組織成員,也可以為其他社會單位和個人。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民享有優先權。如果「四荒」土地使用權承包、租賃或拍賣的對象是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的村民代表的同意。
⑹ 農村土地買賣的利弊
你的這個問題確實很現實,這種事只對地方政府有利,對社會,對農民百害而無一利,大面積的土地減少,中國人的吃飯要成問題,雖然糧食不值錢,如果缺了看誰能受得了,國外的糧食雖然便易,如果他們卡我們,我們能推倒房子種地嗎
⑺ 土地使用權轉讓中有哪些風險
先弄清房子宅基地農民自建房還其集體土地或者耕地上蓋房子有區別宅基地房本集專體內部轉過老屬公再申請宅基地有障礙了
其次:看大堆問題沒必要搞復雜也沒必要請律師
集體地包含宅基地各地管理規則有區別整體來說沒有特別明確合法或者確權途徑代表能買關鍵於法律:
要買來住住了無論誰來要房子或者拆遷至少還得把原來錢給
要考慮增值收益存些問題若被確認轉讓無效 而出讓方主張收回房屋大部分增值收益判決歸對方也能獲得定比例增值收益目前北京樣判
此外著重考慮點房否耕地來著若國土部衛星照要強拆過有集體土地使用證時耕地能性大核實下唄
所結論:描述情況來看法律比較明確本金應該會有大風險其事情遇再說確認宅基地跟現房主簽房屋買賣合同或者按當地政府要求簽跟第房主去當地鄉鎮辦登記即其非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程序明確耕地房子能買
要糾結於書面上簽合同及否有效問題上說清楚也要具體看寫因算無效出了錢住房法院會考慮當有效好呵呵司法實務問題
⑻ 我要買房子土地使用權是國家的以後有什麼弊端
1,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回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答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無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2,劃拔土地在國家徵用時,沒有土地補償費用。出讓土地上的房屋轉讓時,土地證直接更名即可,只需交納0.5元/平方米的手續費,無需交納土地出讓金。另外劃撥土地證的房屋在二次交易的時候,如果做個人抵押按揭時需要擔保,但出讓的土地證就不需要。
3,劃撥土地性質的房屋最大的弊端就是在轉讓時,需要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轉讓審批手續,補交土地出讓金。國有出讓性質的房子在轉讓時就不需要再交納土地出讓金了。
⑼ 土地流轉制度的利弊
聯產承包責任制在 承包 形式上有兩種:①包產到戶。以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前提,以戶為單位承包,包工、包產、包費用。按合同規定 在限定的生產費用范圍內完成一定的生產任務,實現承包合同指標受獎,達不到承包指標受罰。 ②包干到戶。又稱大包干。承包合同中不規定生產費用限額和產量指標,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產活動,產品除向國家交納農業稅、向集體交納公共提留以外,完全歸承包者所有。即「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承包內容上也有兩種:①土地承包。即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農戶人口、勞動力數量,將土地分給農戶自主經營。②專業承包。即在生產隊統一管理下,將集體所有的農、林、牧、副、漁、工、商各業的生產過程承包到戶或承包到組,由戶或組自主經營。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擴大了農民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揮了小規模經營的長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從九五計劃開始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開發「四荒」的承包期可以更長一些,這是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重大政策。
土地流轉指的是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含義,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集體建設用地可通過土地使用權的合作、入股、聯營、轉換等方式進行流轉,鼓勵集體建設用地向城鎮和工業園區集中。其要點是: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建立以土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把農民承包的土地從實物形態變為價值形態,讓一部分農民獲得股權後安心從事二、三產業;另一部分農民可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
正面意義包括下列諸條:
其一,盤活農村生產、生活資料中的資本要素,激活農村經濟、商業活動,數年以後,農村局面丕變,自是意料中事。可以預估,大、中、小城市郊區將首先改善經濟狀況。
其二,近年在各地頻頻爆發的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群體性暴力抗爭事件,多數由於政府勾結地產商對農民土地強取豪奪所致。如今農民獲准自願轉讓宅基地和耕地的權益,必然分享對土地定價的權力。宅基地和耕地不久就會具有隨行就市的市價。土地市價昭彰,在人耳目,地方政府抑或地產公司難以上下其手,或者動輒巧借名目,強行徵用,或者隻手遮天,恃勢以低價強買土地。如此,部份農民同政府之間一觸即發的尖銳矛盾勢必急劇緩解。
其三,宅基地和耕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已經獲准「流轉」,為下階段的農村經濟活動奠定了基礎。地產公司自會對城市郊區的宅基地擇肥而噬;經營農業的公司以及各處的種田能手也會俟機而動,在遠離城市的農村取得成片種植農作物的權利。久而久之,農業規模經營會在全國涌現,提高農業的效率並且降低種田的成本。
現逐點評估新政的負面後果:
其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國適逢池魚之災。固然有不少失業的農民工滯留城市,做攤販度日,還是有許多農民工返鄉謀生,協助當局緩解危局。今後大量農戶把耕地的經營權轉讓出去以後,再遇到類似經濟危機,農民工只能滯留城市,同市民爭食了。換言之,就整體而言,農村素來具有的協助政府消弭經濟危機的能力會逐步消失一部份。
其二,這次農民獲准將過去不屬於自己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據為己有,或許今後會刺激產業界員工提出類似要求,對當局構成連串的壓力。在國際上,這類事件是不經之談,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卻不能排除發生的可能性。大慶油田前員工在花完買斷工齡所獲的巨款以後,聚眾鬧事,終於全體獲准重返油田上班,就是一個例證。
其三,一旦農村資本能量被釋放出來,金融流通加速,就像改革初期城市經濟、商業活動趨向活躍之際出現的情況一樣,勢必需要中央財政部門提供龐大的資金流。不久以後,通貨膨脹必然加劇,會影響全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簡言之,農業新政涉及國家的資源和利益的再次分配,影響深遠。如何判斷,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其四,以前中國農業用地沒有市場化,自發流轉的農地不受法律保護,存在風險折價,農民收入極低。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些自發流轉的土地急劇升值,農民已經開始鬧事,或者要求收回土地,或者要求補償收益。目前許多事端就是農民毀約引起的。如今農民獲准流轉農地,今後事端或法律訴訟大批涌現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其五,農民擁有宅基地和耕地,自生自滅,不至於給當局製造麻煩。假若眾多的農民失去土地,難免不會造成社會的巨大動盪。這是一個歷史規律,歷朝如此,對當代中國也似乎適用。今後大批農民喪失耕地的經營權,花完到手的款項以後,又不適應現代社會,被社會邊緣化,闔家生計沒有著落,必然給整個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從長遠說來,農村土地兼並勢必加劇,就中國國情而言,恐非國家之福。
其六,盡管政策規定,農田用途不準變更,中國國情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假以時日,必然會突破中央規定的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就給中國糧食安全平添了變數。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從國外連年進口大量糧食,作為權宜之計,未嘗不可,然而,設若進口糧食成為基本國情,不但受制於人,而且從長遠觀點來看,也不現實。一言以蔽之,能源不足,僅牽涉發展的速度;而糧食短缺,就涉及生存大計了。
此外,還存在一個變數,即農業新政能否推行,取決於地方政府是否配合。當前地方政府用於運轉的費用,依靠各種地方稅收以及同中央分成的若干中央徵收的稅種,而地方政府賴以發展的項目資金,卻大部份來自於差價賣地的收益。假如農地流轉的收益全歸農民享有,地方政府又如何支撐眾多的發展項目?
綜上所述,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距離合理、管用的要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政府如何因應前述負面後果,自然「宜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
我來整理一下聯產就是一群人為國家打工,做的好了就給獎金。而土地流轉就是為自己打工,也就是更市場化了。而其中的利弊和其他市場化的事物是差不多的。主要在於管理,秩序,規則,盲目性。但是又有市場調節的作用在其中,讓土地也成是市場的一部分。
要是有用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