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汽車為動產還是不動產理由是什麼
王勝明說,物權法當中的「物」主要指動產和不動產。不動產包括耕地、草原、灘塗、礦產等自然資源,也包括道路、通訊、電力、天然氣等基礎設施,還包括住房、學校、醫院、博物館、圖書館等建築物。動產的概念也非常寬,比如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各種工廠的機器設備,大家身上穿的衣服、帶的手機等都是動產的范圍。
王勝明說,物權法主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物」是誰的。第二,物的所有者對這個物享有什麼樣的權利,其他人負什麼樣的義務。第三,怎樣保護物權,侵害物權的人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物權法的作用一是定紛止爭,通過確認物的歸屬,加強對物的保護,達到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目的。二是促進物盡其用,通過規范物權人的權利義務,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鼓勵權利人創造財富、積累財富。總之,物權法是一部保障安居樂業的法,是一部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法。
⑵ 法律問題:汽車是動產還是不動產
不動產是指土地、建築物及其他附著於土地上的定著物,包括物質實體及其相關權益。
不能移動或者如果移動就會改變性質、損害其價值的有形財產,包括土地及其定著物,如建築物及土地上生長的植物等。財產劃分的一種形態。因不動產對人們生活影響重大,且具有耐久性 、稀缺性 、不可隱匿性和不可移動性等特點,故許多國家法律對其均有特殊規定。在民事實體法上,不動產權利的變化,如以不動產為買賣或設立抵押權的標的物時,必須經一定登記的公示手續,否則不發生效力;在民事程序法上,因不動產所引起的糾紛,一般應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就有類似的法律規定。
依自然性質或法律規定不可移動的土地、土地定著物、與土地尚未脫離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於土地並且不能分離的其他物。包括物質實體和依託於物質實體上的權益。
民法學上的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支配的物質客體。按照不同的標准,物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特定特定物與種類物、主物與從物、可分物與不可分物、原物與孳生物、有主物與無主物等。
其中,動產與不動產的劃分,是以物是否能夠移動並且是否因移動而損壞其價值作為劃分標準的。動產是指能夠移動而不損害其價值或用途的物。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或者若移動則損害其價值或用途的物。
電腦、電視、書桌這樣子的東西平時是不動的,但這並不是不動產。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移動並且不會因移動而造成價值上的貶損。這些東西在現實中不移動,是因為你不想移動,而不是不能移動。所以,你的電腦電視書桌等都是動產。
各國對動產與不動產的界定也是不同的。現在,國際上並不是單純地把是否能移動及如移動是否造成價值的貶損作為界定動產與不動產的唯一標准,而是綜合考慮物的價值大小、物權變動的法定要件等因素。例如,飛機、船隻等,國際上通行將其界定為不動產。因為其價值較大、辦理物權變動時要到行政機關進行登記等。
動產和不動產有時是可以互變的。例如,果園中果樹上的果實,掛在果樹上時是不動產,但是如果採摘了下來,那就變成了動產。鋼材水泥等是動產,但是用其做成了房屋,就變成了不動產。
債務人是指在經濟上負有償還義務的人。即「我欠人」
債權人則是指在經濟上亨有要求對方償還一定價值的權利的人,即「人欠我」
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或如移動即會損害其經濟效用和經濟價值的物,如土地及固定在土地上的建築物、橋梁、樹木等。與動產相對。
總結:汽車是准動產
⑶ 法院判決書上對車輛的歸屬用的法律條文是物權法中對不動產的規定,合理嗎車輛不應該是動產嗎
車輛作為重大財產並不完全適用動產規定,這是法律規定的。
最簡單的,物權法規定財產內轉移,動產容適用交付原則,不動產適用登記原則,而車輛是明確規定適用登記原則的。
類似還有飛機,船舶。
你仔細去翻一下相關法理,動產和不動產不是完全簡單的按照財產能否移動來區分
⑷ 機動車算動產還是不動產
屬不動產,並不是能移動就叫動產,它是需要注冊登記的資產,證明歸屬的資產。
⑸ 動產物權的變動以什麼為要
動產物權變動,是物權法理論中的基本問題。《物權法》的規定立場,需要站在體系角度加以理解,本文以《物權法》相關規定為服從與界限,就此作粗淺探討。
本文共計2,894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鍾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23條文字簡練,含義極其豐富,不僅是正確把握《物權法》相關條文之間內在關系的核心,更是民法典物權編完善動產物權變動制度時需重點關注的「策源法條」。從該條但書出發,或許也是體系解讀乃至制度建構的角度之一。
一、「交付」之於動產物權
一般來說,不動產、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分別是登記、交付。交付之所以會導致動產物權變動,蓋因交付意思(合意)的存在,如果沒有設立和轉讓物權的意思(合意),單純的交付就不會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交付是對佔有的轉移,但兩者並不相同:引致物權變動的是交付;表彰動產物權的不是交付,而是交付的結果——佔有。佔有是一項事實,它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被公示的物權,以自物權為一般,但在特定他物權,亦有可能(如質權、留置權)。
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依登記,物權的公示方法也是登記。兩者之所以合一(不似動產時的交付與佔有),蓋因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合意與結果被全部記載於登記簿,而佔有之事實並不必然能夠展現動產佔有人因何佔有(可能的特例包括特定動產之承攬、維修人)。
二、動產物權變動
《物權法》第6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與第23條值得重視。第6條表述為成例,由於位列「基本原則」章,是理解動產物權變動制度的源點。按其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解釋上,我們顯然不能說所有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都需要依交付,論及交付,只能依照法律規定。如僅被看作一個法條,該條就有半句被隱去了,即「法律規定無需交付者,依其規定」。
第23條但書之前的表述,與第6條不同,亦即,不是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而是自交付時發生效力。因此,第23條當屬第6條所稱應當依照的法律規定。基本原則章的統轄力由是可見。
進一步,能夠作為《物權法》動產物權變動一般規定的是第6條,第23條則否。除去第23條,《物權法》中一定還存在其他規范對應著第6條的未明言之意。必須看到,第6條未設但書,系由該條目的決定,即傳達《物權法》采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基本立場。
三、《物權法》第2章第3節
第2章名為「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較之前兩節(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該節名稱,值得思考。所謂「其他」,首先在物權變動生效要件,雖具體內容有異,但皆非登記、交付;其次在變動原因,要麼不是基於法律行為(公法行為、事件、事實行為),要麼是特定的單方法律行為(遺贈)。
四、第23條所指物權變動的原因
第3節不僅對登記、交付之外的其他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作出規定,還將這些規定限制在非一般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的場合之中。這就為廓清第23條之作用域,給出指引。第23條應立基物權變動由法律行為引致的情形中,否則將使其與第3節(第28-30條)規定產生邏輯沖突。下一步,是如何看待兩者的關系:物權法第28-30條能否被視為第23條但書所言「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一般來說,作肯定回答似無不可。但是,一個說的是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一個說的是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規范事項不同,何來「但書排除」的空間?「其他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並列關系」,「特別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一般與特殊關系」。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而非「特別規定」,可謂精準。在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場合,第3節所作的「其他規定」為該場合中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之「一般規定」。按此,第28-30條並非第23條但書所指情形(立法者在《物權法》釋義中,一方面認為第23條系針對依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所作規定,又指出第3節規定屬該條但書情形,頗為費解)。
綜上,第23條但書,應指動產物權變動因法律行為而生時,法律對其生效要件「另有規定」。
五、第24條與第23條
一種理解是,第24條系第23條但書所稱「法律另有規定除外」的情形之一。筆者認為,如果不考慮理論界將第24條解釋為特殊動產上之獨立的物權變動模式的意見(甚至是主流意見),前述理解值得商榷:1.物權是否變動與有無對抗力屬不同法律判斷。依文義,第24條僅明確了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無對抗力的前提仍然是承認「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物權已經變動。從另一個角度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即使未經登記,也僅有善意第三人有權主張對抗利益,之外的人則否,其邏輯基礎當然是已經發生了物權變動;2.登記對抗主義之採納,只不過是對特殊動產依交付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特別限制,而非對交付生效這一動產物權變動模式的取代或顛覆(參見筆者《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對抗之理解》一文,「民商辛說」2016年5月10日)。
⑹ 物權法,機動車所有權轉移
別亂扯,機動車屬於動產,所有權在交付時轉移,這在《物權法》、回《侵權責任法》、《道理交通答安全法》還有公安部門的規定都是統一的,絕對沒有沖突,公安部的意見也很明確,機動車登記不是所有權登記,只是為了方便車輛管理而已。
⑺ 簡述動產物權變動的一般規定
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交付
變動規則:交付生效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現實交付)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注意】物權對抗規則:(1)一般動產:看佔有;(2)特殊動產:看登記(即: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主要是指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轉讓動產所有權和設立動產質權兩種情況。
「法律另有規定」,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形:觀念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對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所規定的特殊情況;非依法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的規定;動產抵押權和留置權的規定。
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交付
交付方式
現實交付:直接交由對方依法佔有
觀念交付:
簡易交付,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指示交付,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轉讓人與受讓人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為交付之時)
佔有改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提示】動產交付的形態包括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
擬制交付:在動產物權以倉單、提單等物權憑證為表現形式時,動產物權的變動通常無須對動產進行現實交付,而是以倉單、提單的交付來代替動產的現實交付。擬制交付與現實交付具有完全相同的法律效果。
觀念交付(交付替代),是對動產的佔有關系僅在觀念上發生轉移,在外觀上並未現實地發生變化,包括簡易交付、佔有改定和指示交付三種。
⑻ 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有什麼區別動產物權具體是什麼意思
動產與不動產的抄區別:襲
1、移動性
動產具有可移動性。比如說手機、機動車、辦公桌椅等流動資產與資金等動產、。
不動產這種就是屬於位置固定性。比如說像土地,房屋、等這些就是屬於土地定著物。
2、個別性
動產一般來說不具特殊個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不動產可以說它都是有著它的獨特性、異質性,包括位置差異、權利差異 等。
3、耐久性
動產一般來說都是會存在損耗的,它的耐久性一般來說都是有限的。
不動產可以說它的壽命長久,比如說有的時候可能是土地不因使用或放置這樣也是會造成損耗、毀滅,且增值。
4、數量有限性
動產數量一般來說也是量化的,但是它的數量沒有太多的局限性。
不動產卻是供給有限。
5、保值增值性
動產很少具有保值增值性_。
不動產這種是由於數量有限性及耐久性,相對來說它的財產可以說具有一定保值增值特性的。
⑼ 車輛所有權如何確定
目前沒有所謂的機動車產權證,只有由車管所在車輛上牌時核發的登記憑證。但登記證書並不是車輛所有權的法律證明文件,其實屬准予上路行駛的行政證明。
實踐中,很多人誤以為「綠本」是車輛所有權的法律證明文件。但實則不然。
《公安部關於確定機動車所有權人問題的復函》(公交管〔2000〕98號)規定:「根據現行機動車登記法規和有關規定,公安機關辦理的機動車登記,是准予或者不準予上道路行駛的登記,不是機動車所有權的登記。為了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安機關車輛管理所在辦理車輛牌證時,憑購車發票或者人民法院判決、裁定、調解的法律文書等機動車來歷憑,確認機動車的車主。因此,公安機關登記的車主,不宜作為判別機動車所有權的依據」。
《公安部關於機動車財產所有權轉移時間問題的復函》(公交管〔2000〕110號)規定:「根據現行機動車登記法規和有關規定,公安機關辦理的機動車登記,是准予或者不準予機動車上道路行駛的登記,不是機動車所有權登記。因此,將車輛管理部門辦理過戶登記的時間作為機動車財產所有權轉移的時間沒有法律依據」。
可見,「綠本」並不是車輛所有權的法律證明文件,其實屬准予上路行駛的行政證明。
那麼,實踐中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會誤解「綠本」是車輛所有權的法律證明文件呢?這可能是因為,「綠本」上載明的車輛所有人多為實際車主,二者發生不一致的情形限於少數特定場合。在不存在異議的情況下,「綠本」上載明的車輛所有人可初步推定為實際車主。
當車輛所有人與實際車主發生不一致情形(在汽車融資租賃、經營性租賃、掛靠、借用、共享、租牌等場景中)時,應如何判定車輛真實所有權的歸屬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案件中車輛登記單位與實際出資購買人不一致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規定:「本案被執行人即登記名義人上海福久快餐有限公司對其名下的三輛機動車並不主張所有權;其與第三人上海人工半島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的協議書與承諾書意思表示真實,並無轉移財產之嫌;且第三人出具的購買該三輛車的財務憑證、銀行賬冊明細表、繳納養路費和稅費的憑證,證明第三人為實際出資人,獨自對該三輛機動車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因此,對本案的三輛機動車不應確定登記名義人為車主,而應當依據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確定歸第三人所有」。
因此,應根據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確定車輛所有權歸屬。在確定車輛真實所有權過程中,可以考慮汽車公示網提供的所有權公示服務,一方面對所有權證明資料進行數字存儲,另一方面對外公示,明晰車輛所有權。
⑽ 汽車等動產的物權轉移是否以登記為要件
1、《抄物權法》實施後,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機動車買賣登記生效主義的司法理念,現行物權法明確規定,機動車買賣實行以交付為生效要件,過戶登記為對抗要件。
2、機動車屬於動產物權, 動產買賣中交付有四中法律形式,包括現實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