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著協是怎麼轉付稿酬
報刊稿酬認領流程說明:
請各位著作權人認真閱讀以下說明,並按照要求進行操作。對於您提交的申請,我們會在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核並將審核結果以電話、郵件或者信件的方式告知您。對於通過審核的,我們會在下一次稿酬分配時以郵政匯款方式向您支付稿酬。申請者對其所提供信息承擔一切法律後果。為防止惡意申領,同一IP地址每天最多下載三次,建議您在檢查無誤後導出下載表。
1、根據認領流程圖進行搜索、選擇並導出結果。
2、將認領單中的個人信息全部填寫完整,並按要求提供身份證信息。准確而詳盡的信息有助於提高您的申請質量。
3、作品稿酬認領單的形式有兩種。您可以把表格列印並附身份證復印件以信件的形式郵寄給我們;或把表格和身份證的電子版通過電子郵箱發給我們,表格
和身份證的電子版均為附件形式。
4、為了保護著作權人合法利益,我們認為有必要進行深度核實的,則需要您提供單位出具的工作證明等材料,否則我們有權忽略您的申請。
5、因我單位每天收到大量來信和電子郵件,為能夠盡快答復您,務必在來信的信封上標注「認領稿酬」字樣,電子郵件形式的在主題行標注「認領稿酬」字樣。
2. 轉載的稿件要不要付稿酬
按著作權法,應該付給原作者稿酬。和轉摘者 改編者一定報酬。
3. 《著作權法》中規定許可使用合同的內容是什麼
《著作權法》中規定許可使用合同的內容是什麼?出版者不能以沒有書面約定拒絕支付稿酬,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圖書出版者和著作權人約定的出版合同並不限於書面形式,口頭合同也是允許的,因此只要著作權人沒有明確同意放棄稿酬,出版者就不能以沒有書面約定而拒付稿酬。《著作權法》中規定許可使用合同的內容是什麼相關法律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許可使用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內容:(一)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二)許可使用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或者非專有使用權(三)許可使用的地域范圍、期間;(四)付酬標准和辦法;(五)違約責任;(六)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第十條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第十條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四)版權保護,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4. 著作權法規定的匯編作品稿酬標準是什麼
印象中應該是每千字30~100元吧。不足一千字的也按一千字計算,但是這僅限於原創作品噢。
5. 怎麼向不知道的照片版權人支付使用作品稿酬
有一種單位是專門做這個的,好象叫做版權什麼協會還是什麼的。一般知音啦讀者啦, 這些書上都有告示,去看下人家是怎麼做的
6. 出版者能以沒有書面約定拒付稿酬嗎
出版者能以沒有書面約定拒付稿酬嗎?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圖書出版者和著作權人約定的出版合同並不限於書面形式,口頭合同也是允許的,因此只要著作權人沒有明確同意放棄稿酬,出版者就不能以沒有書面約定而拒付稿酬。出版者能以沒有書面約定拒付稿酬相關法律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許可使用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內容:(一)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二)許可使用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或者非專有使用權(三)許可使用的地域范圍、期間;(四)付酬標准和辦法;(五)違約責任;(六)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第十條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第十條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第二十九條圖書出版者出版圖書應當和著作權人訂立出版合同,並支付報酬。
7. 外國媒體用了中國人的稿子,怎樣支付稿費國際上有什麼法律約束
保護知識產權的三大公約包括:《伯爾尼公約》、《巴黎公約》和TRIPS協議。
本案的問題主要是:《伯爾尼公約》的問題。關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作者可以通過本國的知識產權局等機構與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組織機構聯系,或直接向使用人要求支付稿酬。
具體的事宜可以向當地的知識產權局咨詢程序。
#####################
《伯爾尼公約》簡介: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簡稱《伯爾尼公約》)。原始簽字國有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西班牙、賴比瑞亞、海地和突尼西亞10國,1887年9月5日簽字國互換批准書(只有賴比瑞亞沒有批准),公約3個月後生效(1887年12月),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版權公約,所有參加這一公約的國家組成一個聯盟,稱伯爾尼聯盟。並選出了聯盟的國際局,規定了以後參加國應履行的手續,公約的修訂程序。
《伯爾尼公約》的產生,標志著國際版權保護體系的初步形成。美國也派代表參加了1886年大會,但因當時美國的出版業遠不如英法等歐洲國家發達,參加公約對美國不利。所以,美國代表便以該條約的許多條款與美國版權法有矛盾,得不到美國國會的批准為借口,拒絕在公約上簽字,直到1989年3月1日才參加伯爾尼聯盟,成為第80個成員國。
截止2002年7月15日,共有149個國家批准或承認這個公約的不同文本,參加了這個聯盟。
《公約》自生效以來曾進行過7次補充和修訂:
1896年,公約成員國代表在巴黎舉行了一次增補公約內容的會議。增補的主要內容有:1.國民待遇原則將不僅適用於公約成員國國民,而且適用於將其作品於公約成員國首次出版的非公約成員國國民。2.對「出版」下了定義,指出僅有「間接傳播方式」(復制)屬於出版,展覽、演出等「直接傳播方式」不屬於出版。3.延長了翻譯權的保護期。
1908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改變了公約原有的大部分條款。主要的變動有:1.取消了對出版權國際保護所要求的一切附加標記或手續,實行「自動保護」原則。2.擴大了受公約保護的客體的范圍。3.規定把翻譯權保護期延長到與作品整個版權的保護期相同。4.確定了作品整個版權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時,對公約作了第二次增補,旨在對交戰中的敵對國不保護或降低保護其國家的作品予以報復。增補的內容是:對於非公約成員國國民,又不在本國居住的外國作者,即使其作品在成員國中首次出版,也可以對其保護作某些限制。
1928年第二次修訂公約,增加了下列內容:1.對廣播作品開始保護。2.把口頭作品歸入受公約保護的范圍。3.宣布對作者的「精神權利」給予保護。4.對公約的褓條款追溯效力。
1948年,對公約進行了第三次修訂,增加了下列內容:1.國際法的規范對於成員國國內法來講,應處於制約地位。2.將實用藝術品增加為公約保護的對象。3.將文學藝術作品的匯集(如網路全書、資料匯編)增加為公約保護的對象。4.法律條文、政府文件及其譯本被列為「可保護」對象。5.對廣播作品的保護方式進一步具體化。6.對「合理使用」及其他限製版權的規定進一步具體化。7.把「追續權」列為「可保護」內容。8.對「出版」下了進一步的具體定義(即:必須以製作大量復制本並使公眾可以獲得的方式進行傳播)。9.對「國民待遇」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10.對不同作品的保護期的計算方法分別作出具體規定。
1967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四次修訂《伯爾尼公約》的大會。在這次修訂會上通過了一份作為《伯爾尼公約》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關於發展中國家的議定書」。由於可能被發展中國家使用的作品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所以這個議定書一直沒有被發達國家所承認。又由於斯德哥爾摩文本規定了議定書僅能約束承認它的那些成員國,所以在實際上這個議定書起不了什麼作用。到1971年修訂《伯爾尼公約》時,該文本在第29條之二及第34條第(二)款中,對斯德哥爾摩議定書作出了失效的規定。
1971年,對《伯爾尼公約》進行了第五次修訂。修訂後的《伯爾尼公約》的實體條文沒有原則上的變動,它的實質性條文則是絕大多數成員國已經批准了的。
現行的《公約》的核心是規定了每個締約國都應自動保護在伯爾尼聯盟所屬的其它各國中首先出版的作品和保護其作者是上述其他各國的公民或居民的未出版的作品。聯盟各國必須保證使屬於其他成員國國民的作者享受該國的法律給予其本國國民的權利。如果作者最初是在一個伯爾尼聯盟成員國內出版,但其作者是非聯盟成員國的國民,該成員國對這一作品的保護可以只限於作者系其國民的國家對這種作品給予保護的程度。
《公約》從結構上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從內容上分實質性條款和組織管理性條款兩部分。正文共38條,其中前21條和附件為實質性條款,正文後17條為組織管理性條款。
《公約》將作者列為第一保護主體,保護其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在內的專有權利。《公約》規定了作者享有以下幾種財產權利:翻譯權、復制權、公開表演權、廣播權、公開朗誦權、改編權、延續權(此權系大陸法系版權法的產物,帶有精神權利的特點。英美法系國家的版權法大都沒有規定這項權利。因此,《公約》允許承認延續權的國家在外國作品是否享有該項權利,實行互惠原則)。《公約》保護作者不依賴其財產權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權利,就是即使作者把自己某部作品的版權(即財產權利部分)全部轉讓給了出版者或廣播組織,後者也無權將作者的名字從作品上刪去,或者篡改他的作品。對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攝影和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品完成之日起25年。作者享有和行使版權權利毋需履行任何手續。
《公約》保護的作品范圍是締約國國民的或在締約國內首次發表的一切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作品」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作品,如圖書、講課、演講、講道、戲劇、舞蹈、樂曲、電影作品、圖畫、建築、雕塑、攝影作品等。其次還包括「演繹作品」,即翻譯、改編、樂曲整理以某一文學或藝術作品的其他改造,只要不損害原作的著作權,這種改造就得到與原作同等的保護。
《公約》生效時保護期未滿的作品也給予保護,即有追溯力。
《公約》由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總部設在日內瓦)。聯盟的日常工作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負責。各成員國每年要交納會費。參加《公約》的程序為:加入書必須交總幹事保存。加入《公約》成為聯盟成員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總幹事通知其交存加入書之日後3個月生效。
《公約》附件為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條款,它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這是在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
1992年7月1日中國決定加入該公約,10月5日成為該公約的第93個成員國。
####################
《巴黎公約》簡介:
《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strial Property, 簡稱《巴黎公約》)於1883年3月20日在巴黎簽訂,1884年7月6日生效。《公約》經過七次修訂,現行的是1980年2月在日內瓦修訂的文本。原締約國為11個國家:比利時、巴西、法國、瓜地馬拉、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薩爾瓦多、塞爾維亞、西班牙和瑞士,到2002年9月19日,公約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64個成員。《公約》締結時,締約國的意圖是使公約成為統一的工業產權法,但由於各國利害關系不同,各國國內立法制度差別也較大,因而無法達成統一,《公約》最終成為各成員國制定有關工業產權時必須共同信守的原則,並可起到協調作用。
《巴黎公約》保護的對象是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標記、原產地名稱以及制止不正當競爭。《公約》的主要內容有這樣幾項:
一、國民待遇原則。其成員的國民在保護工業產權方面享受與本國國民同樣的待遇。如果非締約國國民在一個締約國領土內有永久性住所或真實有效的工商營業所,也享受與成員國國民同樣的待遇。
二、優先權原則。成員國的國民向一個締約國提出專利申請或注冊商標申請後,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實用新型規定為12個月,外觀設計、商標為6個月)享有優先權。即當向其他締約國又提出同樣的申請,則後來的申請視作是在第一申請提出的日期提出的。
三、專利、商標的獨立原則。各成員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是彼此獨立的,各締約國只保護本國授予的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
四、強制許可專利原則。《公約》規定:某一項專利自申請日起的四年期間,或者自批准專利日起三年期內(兩者以期限較長者為准),專利權人未予實施或未充分實施,有關成員國有權採取立法措施,核准強制許可證,允許第三者實施此項專利。如在第一次核准強制許可特許滿二年後,仍不能防止賦予專利權而產生的流弊,可以提出撤銷專利的程序。《公約》還規定強制許可,不得專有,不得轉讓;但如果連同使用這種許可的那部分企業或牌號一起轉讓,則是允許的。
五、商標的使用。《公約》規定,某一成員國已經注冊的商標必須加以使用,只有經過一定的合理期限,而且當事人不能提出其不使用的正當理由時,才可撤銷其注冊。凡是已在某成員國注冊的商標,在一成員國注冊時,對於商標的附屬部分圖樣加以變更,而未變更原商標重要部分,不影響商標顯著特徵時,不得拒絕注冊。如果某一商標為幾個工商業公司共有,不影響它在其他成員國申請注冊和取得法律保護,但是這一共同使用的商標以不欺騙公眾和不造成違反公共利益為前提。
六、馳名商標的保護。馳名商標如果被他人用於同類商品或類似商品上注冊,商標權人有權自模仿注冊之日起至少五年內,提出撤銷此項注冊的請求。對於以欺騙手段取得注冊的人,馳名商標的所有人的請求期限不受限制。
七、商標權的轉讓。如果其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商標權的轉讓應與其營業一並轉讓方為有效,則只須轉讓該國的營業就足以認可其有效,不必將所有國內外營業全部轉讓。但這種轉讓應以不會引起公眾對貼有該商標的商品來源、性質或重要品質發生誤解為條件。
此外,《巴黎公約》還對專利、商標的臨時保護,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注冊的商標等問題作出規定。
《巴黎公約》規定參加國組成保護工業產權同盟,簡稱巴黎同盟。同盟設有三個機關,即大會、執行委員會和國際局。
中國於1984年12月19日交存加入該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修訂文本的加入書,1985年3月19日對中國生效。
################
TRIPS簡介: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協議(草案)》的簡稱。這個文件將會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標准。
"TRIPS"協議涉及的知識產權共有以下八個方面: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商標、地理標記、工業品外觀設計、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對未公開信息的保權和對許可合同中限制競爭行為的控制。
TRIPS是關貿總協定知識產權協議的英文縮寫。隨著世界經濟、貿易格局的巨大變化,知識產權保護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關注,TRIPS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的。TRIPS在WEO所有協議中佔有重要地位,TRIPS的第39條規定了對「未披露信息」的保護。
「未披露信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商業秘密」,TRIPS之所以使用該詞語,是因為盡管「商業秘密」是比較普遍的稱謂,但不同國家對其含義的辦公室的時存在差異,為了避免引起爭議,TRIPS協議使用「未披露信息」這一術語。
TRIPS協議對未披露信息的定義是「此種信息,在下列意義上屬於秘密,即其作為一個整體或作為其各部分具體構造或組合,不為通常所觸及引種信彷的領域內的人們普遍知悉或者容易獲得;因屬秘密而具有商業價值;以及合法控制該信息的人根據民政部採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由此可見,TRIPS協議提出的「未披露信息」要件與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的定義是一致的,即秘密性、價值性、實用性、管理性。
TRIPS第39條是對商業秘密在工業中的重要地位的第一次多國承認。
任何國家或地區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知識產權法協調方面,必須遵守TRIPS所有條款包括第39條,TRIPS第39條實際上完成了商業秘密保護法的國際化任務使商業秘密保護成為國際經濟法的一部分。
1995~2005年,有超過100個世貿組織成員簽署了世貿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這顯示了各成員在其內部和國際貿易中民主化過程的失敗。
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是20世紀有關知識產權問題中最重要的協定。由於許多國家都是世貿組織成員,因此,該協定對部分信息的專有權問題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革,並推動了知識產權全球化的步伐。
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的商業團體都對《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表示反對,他們認為,該協定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軟體、葯品,化學製品及娛樂公司的專利權的限制比其他成員少,有不公平貿易的嫌疑。
該報告認為,該協定將專利權制度化並意圖將知識專利權的壟斷及貿易壁壘取消的想法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大部分成員並沒有因該協定的知識產權問題而受益,這是由於該協定使部分成員的保護措施過於嚴格。這正是各成員在其內部和國際貿易中民主化過程的失敗。
造成這種失敗的原因是: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是美國與歐盟及日本進行合作,共同起草了知識產權法規並形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基本框架,因此,該協議使其他國家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上述結論是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Peter Drahos 和John Braithwaite對500名調查者進行被訪之後得出的。他們認為,「許多貿易標準的調整是通過全球范圍內許多非正式的談判而形成的,而沒有簽署任何書面的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並不是在公平的基礎之上達成的,部分非正式的力量左右了該協定的內容和實施。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可能是美國、日本和歐盟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形成同盟的惟一結果,從而使其內部各種不同背景的組織聯合起來敦促政府簽署該協定。
為此,該報告呼籲世貿組織各成員阻止部分成員企圖增加和擴大《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范圍和權利,鏟除不平等的貿易壁壘,重新定義《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
8. 合同未約定報酬,出版者可以拒付稿酬嗎
出版社不能以口頭約定而拒付你叔叔稿酬。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圖書出版者版應當與著作權權人簽訂出版合同,但並未限定合同的形式,因此口頭合同也是允許的。著作權人的獲得報酬權是一項法定的權利。所以,出版社必須支付報酬,除非其能有效證明作者曾明確表示放棄該權利。
相關法條——法律界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二十四條 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
……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第二十九條 圖書出版者出版圖書應當和著作權人訂立出版合同,並支付報酬。
9. 作家的稿費是怎麼算的
與王韜一樣有著當代盛名的另一位文化界大師——魯迅,在經濟意識上與王韜的表現恰恰相反。用今天的話說,魯迅是一位離經叛道的大師,他親手砸破了飯碗,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職業者。不同於王韜的恥於言錢同時又不得不向人乞錢,魯迅正是以錢、以賣文所得保持了他人格上的超脫與獨立,擺脫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官場幫忙」與「商場幫閑」的窘境。而這一切,又不得不從現代的稿費與版稅制度說起。
現代稿費制度出現之前,由報館實行的免費刊載文章,成為古代自費刻書和潤筆制度向現代稿費制度過渡的中間環節。當1872年4月30日《申報》創刊時,曾宣布「如有騷人韻士有願以短什長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區竹枝詞,及長歌紀事之類,概不取值;如有名言讜論,實有系乎國計民生、地利水源之類者,上關皇朝經濟之需,下知小民稼穡之苦,附登斯報,概不取酬」。聲明願意提供一個發表文學作品的園地,不收作家的錢,在當時文人眼裡,屬於十分寬厚、前所未有之事,很快就激起了反響。一個月後,報館又刊出徵求新聞稿件的啟事:「望諸君子不棄遐僻,或降玉趾,以接雅談;或藉郵筒,以頒大教。」但是,用這個方法徵求到的新聞稿子多數不符合刊登條件,刊登之後是否給予稿費,尚無佐證。實施之後,因合適的新聞稿不足,申報只好改用聘請本埠和外埠訪員采寫新聞的辦法(相當於現在的記者),訪員寫稿,是拿報館的工資,而不是稿費。不久文人的詩詞歌賦一類的文學作品因為不付錢就可以刊登而日漸增多,來稿踴躍,以致《申報》容納不下,因而出版專刊《瀛寰瑣紀》、《四溟瑣紀》和《寰宇瑣紀》,這是最早的以文學為主的月刊。《瀛寰瑣紀》1872年11月11日刊出第一期,目錄有:開辟討論源,地震附見,日星地月各球總論,海外見聞雜記十五則,花史二則,魚樂國記,眉子硯南曲白,桃花詩社唱和偶集。除天文地理及外國小說外,其他稿件大都是當時文人雅士投到《申報》來的稿件。
在免費發表文人作品數年後,申報館又最早實行以一定的報酬購買書稿,它表明中國現代稿酬制度首先由晚清上海的報館實行。申報館不但出報紙,還印刷出版各類圖書。1878年3月7日,《申報》刊《搜書》啟事,願意出資徵用並重刊士人手中的珍本書、暢銷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下列內容:「啟者,本館以刷印各種書籍發售為常。如遠近諸君子,有已成未刊之著作,擬將問世,本館願出價購稿,代為排印。抑或俟裝訂好後,送書數十或數百部,以申酬謝之意,亦無不可,總視書之易售與否而斟酌焉。」申報館願意出錢購買士人手中已寫成而尚未排印的著作,為之出版並在市場上銷售,根據銷售情況付給報酬,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願意出價購稿,所出價當然就是稿酬,只是考慮到當時不少有身份的作者還不願意出賣自己的著作,故採取變通辦法,按照慣例以出版的新書作為酬勞,這些新書理應視為變相的稿酬。申報館的這則啟事,應該可以視作現代稿酬制度的開端,不過在報館刊印的新書中,屬於這種性質的究竟有多少,尚難統計,但可以肯定確實有。蔡爾康為申報館1872—1877年間所出書作《申報館書目序》中說到:「邇日申江以聚珍板印書問世者,不下四五家,而申報館獨為其創。六載以來,日有搜輯,月有投贈,計印成五十餘種,皆從未刊行及原板業經毀失者,故問價之人踵相接也。」未曾刊行的著作底稿如何得來,在申報1888年9月3日刊登申報館主出售新印的《綱鑒望知錄》廣告中,可以得到說明:「此書為沂陽倪思藻先生輯,由本館購得底稿,用活字排印,每部四本。」
書稿付酬實行若干年後,報刊來稿也開始給付稿酬,但據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時報的編制》所言,當時報刊上發表的文學作品,除小說外,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是沒有稿酬的。鄭逸梅也曾認為報刊稿酬制度始於上海的《小說月報》,後有學者尋找到1903年廣東《嶺東日報》的一則徵稿廣告,注有詳盡的稿酬等級,比《小說月報》早了10年。但申報館在實行書籍給付稿酬的數年之後,又發展到對報刊投稿也給予一定的報酬,始於《點石齋畫報》中針對繪畫的稿酬,時間上較《嶺東日報》又早得多,對稿酬多少也有具體的說明,由此可見,並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言,稿酬制度是圍繞小說這種文學體裁而建立的,事實上,在報刊上對畫稿支付稿費開始,便已經出現了稿費制度的雛形。
我們從申報館書稿和《點石齋畫報》給付稿酬的原因、付酬的方式和標准中,可以很容易就找到江南文化商人和西方文化商人習慣做法的烙印,如果就《點石齋畫報》給付稿酬的具體原因而言,可能有這樣兩點:一是與其作為報刊的特點有關。因為書籍可以新舊並存,新書創作未成,可以先印舊書,不會因此影響出版業務,報紙則需要每期更新,必須有確定的稿源保證。二是社會對此報刊有熱烈需求,市場熱銷,促使其以稿酬換取更多稿件。《點石齋畫報》出版以後,確實很受社會歡迎。前三期問世後,三五日即告售罄。1884年6月19日《申報》發表消息說,《點石齋畫報》前三期出版以後,供不應求,購者踴躍,報館又添印數千,也很快賣光,《點石齋畫報》印數一般為三五千冊,最高達萬冊左右。這在當時是個巨大的數字。當其熱銷時期,最困難的是新聞來源少,傳遞速度慢,不得已,就必須給予一定利益,刺激人們為其寫稿投稿。於是1884年6月4日點石齋主人為《點石齋畫報》徵稿刊登《請各處名手專畫新聞啟》。啟事稱:「本齋印售畫報月凡數次,業已盛行。惟各外埠所有奇奇怪怪之事,除已登申報外,能繪入畫圖者,尚復指不勝屈。故本齋特請海內大畫家,如遇本處有可驚可喜之事,以潔白紙新鮮濃墨繪成畫幅,另紙書明事之原委,函寄本齋。如果惟妙惟肖,足以列入畫報者,每幅酬筆資洋兩元。其原稿無論用與不用,概不寄還。畫幅直里須中尺一尺三寸四分,橫里須中尺一尺六寸,除題頭應空少許外,必須盡行畫足,里居姓氏亦須示知。其畫收到後當付收條一張,一俟印入畫報,即憑本齋原條取洋。如不入報,收條作為廢紙,以免兩誤。」登廣告徵求畫稿,公開聲明願意付給稿酬,並對稿酬如何計算如何支付給予詳細說明,這是申報館首次表示對報刊投稿者給付稿費,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報刊徵稿付酬資料,它的出現無疑就成為了近代報刊建立稿酬制度開始的標志。
《點石齋畫報》給付稿酬的實行與否,在其他資料中可以找到旁證。19世紀80年代,王韜給畫報的作品《淞隱漫錄》就得到了稿酬:「七月杪,《淞隱漫錄》已盈十二卷,主者意將告止。因畫報閱者漸少,月不滿萬五千冊,頗費支持。然韜月中所入,又少佛餅四十枚矣。」
後起的以新聞為主的報紙都採納了《申報》的做法,主要稿件由拿薪水的報館雇員采訪、寫作、編譯,以外來新聞稿和文學雜稿為補充,這部分稿件需要付給稿酬。維新時期和晚清最後十年大量創刊的報紙,多數屬於同人刊物,稿件寫作多由參與辦報的同人承擔,故其支付稿酬很有限。申報館率先實行稿酬制度,到19世紀90年代已非孤鴻獨鳴,上海各報館、書局實行者所在多有。《汪康年師友書札》中,有不少資料,都涉及19世紀末(約在戊戌變法後)上海稿酬情況,說明當時撰稿取酬已是文化人圈子中常見的現象,收取稿酬也成理所當然之事。汪康年朋友陳壽彭受其囑托,翻譯《江海圖志》一書,在討論出版事宜時,陳壽彭與之約法三章:一、必須保留譯者之名;二、必須收回譯費1500元整;三、書印出後,必須送譯者五十部。擺明不如此即不賣書稿之勢,全然沒有傳統文人以賣文為恥的心理,足見當時賣稿付酬已成為公認的游戲規則。同樣,汪康年請陳錦濤到北洋大學堂找人譯書,也須事先說明稿酬為萬字十元。
稿酬制度實行初期,如何分級、酬款標准、酬款方式等,是五花八門、各自為政的,沒有固定和統一的做法,可以由出版機構自定標准,也可由出版機構與著作者商定,取雙方都願意接受的方式和標准,稿費既有論字數計算,也有論篇或論本計算的,報刊文章篇幅短小,多按篇計算。如陳壽彭與汪康年之間就是採取互相商定的辦法,按照陳壽彭最初的打算是:「弟之初意當擬請兄積股為之,一時不必與我譯費,立一公道合同,各執一紙,以後出售,於贏余之利均分之,是我兩人始終與此書之事皆得也,非欲將稿出售耳。」後因有人願意出版此書,詢問譯費,汪康年要求陳壽彭自擬款數,陳遂提出論本計算的1500元之數(以全書共約50萬字計,約合千字3元),並聲明,如對方不願意,就收迴文稿,另謀出路。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稱:1906年以後,他在上海《時報》,每月寫論說6篇,另外再寫點小說,得80元。包天笑同時在《小說林》兼職,每月40元。當時,論說以篇計,每篇5元,小說論字,每千字2元,也有1元,甚至5角的,平江不肖生的《留東外史》便是每千字5角。民初商務印書館各雜志的稿酬最低2元,最高5元,魯迅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其第一篇小說《懷舊》,稿費是大洋5元,林琴南的翻譯小說商務印書館付給千字5元,後來增加到6元,屬於稿酬偏高者。胡適也是千字6元,梁啟超待遇最優厚,為千字20元。名中醫陳存仁此時正在讀書,給申報副刊「常識」投稿,每篇為1元。從清末到民國,上海圖書市場已逐漸形成一個通用的稿費標准,為每千字2元至4元,5元、6元的很少,小書坊甚至收每千字5角至1元的書稿。
與稿酬制相配套的版權制度等,到晚清最後十年方才初現端倪,成為著譯者稿費之外的又一收入來源。因其一時難以完備,著作者的權益只能得到部分保障。80—90年代著作人的版權尚未受到應有的尊重,王韜的一部分書頗受歡迎,江西書商翻刻他的《遁窟讕言》,易名為《閑談消夏錄》,用以賺錢,但是這一暢銷書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清末,翻印書籍大量出現,形成書籍出版的又一高潮,經過多年的商海弄潮,文化人的市場經濟觀念日益增強,由恥於言利到賣稿取酬,進而發展到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著作權益。其中,一些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士如嚴復等,提出了著譯中的版權問題,並開始翻譯介紹西方有關版權問題的論述,對版權制度的出台起了催化作用。1900年前後,嚴復在與張元濟商討有關翻譯《原富》等書事宜時,明確提出了譯作的版權問題。當時南洋公學以2000兩買下《原富》書稿,並同意嚴復要求,於該書售價中抽十成之二給予譯者。嚴復進而希望給予分利憑據,並參照西方版權原則,提出一些具體條款,如「一、可限以年數。外國著書,專利版權本有年限,或五十年,或三十年,今此書譯者分利,得二十年足矣;二、二成分利,如嫌過多,十年之後尚可遞減,如前十年二成,後十年一成,亦無不可。」約1903年左右,嚴復為維護版權,致書管學大臣張百熙,詳細論證實行版權法的利益所在,認為「版權者,所以復著書者之所前耗也」,國無版權,使寫作翻譯者裹足不前,則出書必少,最終有害社會教育和民智開啟。信中提到,因京師大學堂令各省官書局自行刷印教科書之事,引起誤會,致使南洋及上海各商埠書坊以為官府要撤毀版權,於是商議互相翻印出售私家譯著各書,足見當時官府已開始施行版權法。清末,中外商人之間因版權問題引起數起訴訟糾紛,1908年11月,日人齋藤秀三郎控至誠書局翻印《正則英文教科書》案,1911年2月,美國經恩公司向上海會審公廨控告商務印書館翻印該公司出版的《歐洲通史》案,1911年5月12日,英商伊文思書館向會審公廨控告上海商務印書館竊印美國有名史書案,促使出版界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並對國內版權、中國與國際版權之間的差別,有所辨析。不過這時期民間書局關心眼前利益,版權觀念還很淡薄。只有一些大的書商開始重視這一問題,1903年商務印書館在我國第一次使用著作權印花,與此同時,還出版了周儀君翻譯的《版權考》一書。
在稿酬制度出現初期,社會對它的看法仍受傳統觀念支配,為報館寫稿取酬仍被視為文人末路不得不做的低賤之事。不是迫於飢寒,一些文人仍恥於為市場、為稿費寫作。林琴南等譯《茶花女遺事》,刻成後,《昌言報》准備刊登,「告白」中稱該書系用重價購取,引起林琴南等不滿,致信高鳳謙,要其轉告汪康年,更正此事,聲明不願收受酬資。高鳳謙致信雲:「並乞更登告白,將『重價購取』一語削去,但雲譯書人不受酬資,只收板價而已。此書魏君所刊,林、王二君不願得酬資,尊處之款,自當以歸魏君。」為此,高鳳謙代汪康年擬告白如下:
《巴黎茶花女遺事》告白
此書為福建某君所譯,本館喜其新穎,擬用重價購買。承譯者高義,不受酬資,只收原刻板價,並將原板寄來。特此聲明,並致謝忱。昌言報告白。(《汪康年師友書札》二,第1656頁)
到19世紀90年代,恥於賣文的觀念已開始發生明顯變化,稿酬制度已為人們所接受。原先因仕途擁塞、謀生艱難,大量流入上海和江南一帶的秀才童生乃至舉人進士、候補官員,現在發現能夠通過業余時間寫作文字,賺取稿費,對自己的生活稍有補貼,往往為此喜出望外,為報刊和書局寫稿的積極性特別高。翻閱時人書信文集,此類資料比比皆是,一些文采煥然、下筆神速的名士如林琴南,或學養深厚、具有聲望的學者如嚴復,甚至可以從中獲得可觀的收入。林琴南最初翻譯小說不願取酬,後來不僅取酬,且稿酬十分可觀,他的老友陳衍曾與他開玩笑,說他的書房是造幣廠,一動就來錢。其結果,造就了上海圖書報刊涉及面廣泛的寫作人群,並使之日漸職業化。
清末民初的作家單靠寫作仍然難以為生,除了寫稿之外,都要兼作其他工作。李伯元、吳趼人吃小說飯。家無余財,生活貧困。魯迅在民初《小說月報》上發表的小說《懷舊》,稿費是大洋5元。當時,一個綢緞鋪的掌櫃先生每月薪水8—10銀元,普通職員4—6元(1914年左右)。一個下等巡警的月收入是大洋8元,稍好一點的工廠工人的月收入也有8元,吳趼人在江南製造局作抄寫員,每月也是8元。也就是說,一個作家必須每月寫出兩篇《懷舊》這樣的文章,才能達到下等巡警的收入水平。因此,這一時期還不可能產生民國時期那種完全靠寫作為生的自由撰稿人。
然而到了民國時期這種情況獲得了很大改觀,尤其是在上海,以賣文為生、以寫作為職業的知識分子數量頗巨。究其原因,一方面,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北京更名為北平,不復政治中心的風范,其文化勢力迅即南下;另一方面,上海已成為當時全國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報業的現代化程度和商業化程度都是領先於全國各地的,使得投身報業而獲利成為可能。從心理因素方面來講,一方面,至民初前,文化人以從事報業為恥和視賣文為生為辱的心態逐漸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同樣使他們不再恥於言錢,並且積極投稿取酬;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表明了當時的知識階層普遍需要一種言論的媒介、身心的自由,公共租界的存在使文化人不會因為言論過激而遭逮捕,而上海寬松的言論語境和社會輿論具有巨大的誘惑力,一時令各方俊傑無不景從。
魯迅,是這群齊集上海的知識分子中極有代表性的一位,而稿費、版稅、編輯費與兼職所得正是魯迅經濟來源的最主要渠道。
10. 著作權法
稿酬方面是和出版社協商解決的,一般有業內的標准。主要是依據您的名氣和圖書的銷量。有按照銷量提成的,也有一次性給付稿酬買斷的。
至於著作權上注意的方面,主要是與出版社簽訂正式的出版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