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特殊動產變動

物權特殊動產變動

發布時間:2021-07-31 20:47:33

物權變動不進行公示不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的條文

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 比如船舶 汽車 航空器 轉讓自交付時產生物權變動效力 但未經登記不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效力
其次 動產抵押權設立 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 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❷ 簡述動產物權變動的一般規定

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交付
變動規則:交付生效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現實交付)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注意】物權對抗規則:(1)一般動產:看佔有;(2)特殊動產:看登記(即: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主要是指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轉讓動產所有權和設立動產質權兩種情況。
「法律另有規定」,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形:觀念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對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所規定的特殊情況;非依法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的規定;動產抵押權和留置權的規定。
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交付
交付方式
現實交付:直接交由對方依法佔有
觀念交付:
簡易交付,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指示交付,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轉讓人與受讓人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為交付之時)
佔有改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提示】動產交付的形態包括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
擬制交付:在動產物權以倉單、提單等物權憑證為表現形式時,動產物權的變動通常無須對動產進行現實交付,而是以倉單、提單的交付來代替動產的現實交付。擬制交付與現實交付具有完全相同的法律效果。
觀念交付(交付替代),是對動產的佔有關系僅在觀念上發生轉移,在外觀上並未現實地發生變化,包括簡易交付、佔有改定和指示交付三種。

❸ 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到底是交付還是登記

親,是交付哦,如果答案是登記,那麼親看的輔導書可能是質量不高的哦。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哦,親。
特殊動產也是動產哦,親。動產除了特殊情況外物權變動都是交付生效哦。這里特殊情況主要是法院仲裁機構的法律文書生效,政府的徵收決定,繼承和遺贈開始等情況哦,在這些情況下不交付物權也變動了哦,親。

❹ 什麼是特殊動產集合抵押權

場刀光

❺ 登記對於不動產、特殊動產和一般動產具有什麼不同的法律效力不動產和特殊動產是否有包含的關系求解答

中國的動產抵押制度並沒有一般性限制條件,僅除《擔保法》第37條規定的不可抵押的財產就沒什麼了。也就是說中國的動產抵押的標的物范圍很廣,有如下幾類:
(一)飛機、船舶、汽車等特殊動產。這類動產的特殊性在於其權屬狀態以登記而確定,其交易也須進行過戶登記。故而有人稱其為類不動產,亦可稱注冊不動產。對這類動產強制登記是國家對那些流動性強、價值較大的動產進行行政管理的需要。對其自可像不動產那樣可通過登記來實現抵押的公示效果。
(二)企業之機器設備、農業用具、牲畜。這類動產是企業或農人生產所必須,只能設立抵押之擔保方式。因而,我覺得對此類動產應當分別設立專門的登記制度及登記機關。應該說,對這種動產進行專門的抵押登記,規定第三人的查詢義務,比較便於第三人掌握。且這幾類動產流動性小,采登記制度不會對交易之順暢產生太大影響。但需說明的一點是,可抵押之牲畜應僅限於生產性牲畜,而對於羊、豬、雞、鴨之類不具生產力者,則不應允許設立抵押。
(三)企業之產品、材料等動產。此類動產因其流動性較大,允許設立抵押顯然不利於對抵押權人及第三人利益的保護。而採取登記制度,規定第三人的查詢義務、又勢必影響交易的正常進行。因而,此類動產不應允許單獨設立抵押,但可與企業其他財產一並設立浮動擔保。

❻ 動產物權的變動以什麼為要

動產物權變動,是物權法理論中的基本問題。《物權法》的規定立場,需要站在體系角度加以理解,本文以《物權法》相關規定為服從與界限,就此作粗淺探討。

本文共計2,894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鍾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23條文字簡練,含義極其豐富,不僅是正確把握《物權法》相關條文之間內在關系的核心,更是民法典物權編完善動產物權變動制度時需重點關注的「策源法條」。從該條但書出發,或許也是體系解讀乃至制度建構的角度之一。

一、「交付」之於動產物權

一般來說,不動產、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分別是登記、交付。交付之所以會導致動產物權變動,蓋因交付意思(合意)的存在,如果沒有設立和轉讓物權的意思(合意),單純的交付就不會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交付是對佔有的轉移,但兩者並不相同:引致物權變動的是交付;表彰動產物權的不是交付,而是交付的結果——佔有。佔有是一項事實,它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被公示的物權,以自物權為一般,但在特定他物權,亦有可能(如質權、留置權)。

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依登記,物權的公示方法也是登記。兩者之所以合一(不似動產時的交付與佔有),蓋因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合意與結果被全部記載於登記簿,而佔有之事實並不必然能夠展現動產佔有人因何佔有(可能的特例包括特定動產之承攬、維修人)。

二、動產物權變動

《物權法》第6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與第23條值得重視。第6條表述為成例,由於位列「基本原則」章,是理解動產物權變動制度的源點。按其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解釋上,我們顯然不能說所有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都需要依交付,論及交付,只能依照法律規定。如僅被看作一個法條,該條就有半句被隱去了,即「法律規定無需交付者,依其規定」。

第23條但書之前的表述,與第6條不同,亦即,不是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而是自交付時發生效力。因此,第23條當屬第6條所稱應當依照的法律規定。基本原則章的統轄力由是可見。

進一步,能夠作為《物權法》動產物權變動一般規定的是第6條,第23條則否。除去第23條,《物權法》中一定還存在其他規范對應著第6條的未明言之意。必須看到,第6條未設但書,系由該條目的決定,即傳達《物權法》采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基本立場。

三、《物權法》第2章第3節

第2章名為「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較之前兩節(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該節名稱,值得思考。所謂「其他」,首先在物權變動生效要件,雖具體內容有異,但皆非登記、交付;其次在變動原因,要麼不是基於法律行為(公法行為、事件、事實行為),要麼是特定的單方法律行為(遺贈)。

四、第23條所指物權變動的原因

第3節不僅對登記、交付之外的其他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作出規定,還將這些規定限制在非一般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的場合之中。這就為廓清第23條之作用域,給出指引。第23條應立基物權變動由法律行為引致的情形中,否則將使其與第3節(第28-30條)規定產生邏輯沖突。下一步,是如何看待兩者的關系:物權法第28-30條能否被視為第23條但書所言「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一般來說,作肯定回答似無不可。但是,一個說的是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一個說的是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規范事項不同,何來「但書排除」的空間?「其他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並列關系」,「特別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一般與特殊關系」。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而非「特別規定」,可謂精準。在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場合,第3節所作的「其他規定」為該場合中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之「一般規定」。按此,第28-30條並非第23條但書所指情形(立法者在《物權法》釋義中,一方面認為第23條系針對依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所作規定,又指出第3節規定屬該條但書情形,頗為費解)。

綜上,第23條但書,應指動產物權變動因法律行為而生時,法律對其生效要件「另有規定」。

五、第24條與第23條

一種理解是,第24條系第23條但書所稱「法律另有規定除外」的情形之一。筆者認為,如果不考慮理論界將第24條解釋為特殊動產上之獨立的物權變動模式的意見(甚至是主流意見),前述理解值得商榷:1.物權是否變動與有無對抗力屬不同法律判斷。依文義,第24條僅明確了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無對抗力的前提仍然是承認「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物權已經變動。從另一個角度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即使未經登記,也僅有善意第三人有權主張對抗利益,之外的人則否,其邏輯基礎當然是已經發生了物權變動;2.登記對抗主義之採納,只不過是對特殊動產依交付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特別限制,而非對交付生效這一動產物權變動模式的取代或顛覆(參見筆者《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對抗之理解》一文,「民商辛說」2016年5月10日)。

❼ 特殊動產的物權轉移問題: 1、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有:出賣人將標的物交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物權轉移的不同主要在於產權轉移的要求或時間不版同:權不動產物權是否發生轉移應以產權登記為准;動產則在交付後產權即發生轉移。《物權法》第十四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❽ 物權法,特殊動產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不是矛盾對立關系。兩法條可以合並理解,即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以交付受領為生效要件專,交付屬後取得所有權,但是只交付不登記,會給善意取得制度可乘之機。可理解為登記是對善意取得所有權的一種限制。所有權是絕對權,有兩種取得方式,不管哪種都可以取得所有權並當然的有登記權。但兩種取得方式在同一物,多個權利人主張權利時,誰受領並先登記的,就能阻卻排除他人的所有權主張。誰就當然擁有該不動產。不登記,所有權就無限制的循環轉移下去。以下是所有權取得的兩種方式1,原始取得。如法條1,無處分人的行為,第三因善意取得所有權,適用善意取得,特殊動產肯定是交付受領過的,其當然有主張登記的權利。2,繼受取得,如法條2,有權處分人的行為,買賣等,交付完成即取得所有權,有當然的有登記權。

❾ 特殊動產所有權轉移的疑問

以上是典型的一物二賣,A把小汽車過戶給C,完成實際交易。B不能要求C把小汽車過戶給自己,但可以要求A承擔違約賠償。

閱讀全文

與物權特殊動產變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